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彙編》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十一集)  2022/5/20  加拿大溫哥華  檔名:55-230-0041

  諸位同學,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這幾堂課的經文都跟家庭的倫常有關,古人說的,「人無倫外之人,學無倫外之學」,真正的學問、真正的德行都是離不開倫常大道,所以我們在這個部分花的時間會多一點。

  我們看下一句:「失禮於舅姑」,這是對於自己的公公婆婆無禮。我們看到在《詩經》裡面提到:參差荇菜,左右采之、芼之。那是要祭祀祖先的,誰去採?媳婦去採。這個意義很深遠,因為一個家族興旺與否關鍵在媳婦。古人的這些習俗,它的表法都是很有意義的,你看「桃夭」,這是女子要出嫁了,「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

  我們待會還要提到的例子「作為無益」,這個句子就提醒我們,人生要活得有意義。就像老法師說的,人生短短數十年,總不能白白來世間一遭,總要做有意義的事情,而且還要用真心去做,用妄心就造業了,用真心去做。「勸發菩提心文」就是勸請我們用真心來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尤其在後面,最後一個因緣是念正法久住,我們感受一下祖師的心,慕賢當慕其心。你看祖師說的,「我為佛子」,我們現在「我為傳統文化的學人」,我應該用什麼樣的心境?大師說了,「我為佛子」,我得報恩,假如「內無益於己」,要對不起自己,「外無益於人」;「生無益於時」,我不能利益這個時代,「死無益於後」,我離開這個世間,但是我沒有利益到後人,自己感覺有愧。你看大師講:「天雖高,不能覆我;地雖厚,不能載我。」

  我們看到大師包含留名青史的人,他們都有這種對家族以至於對於整個時代聖教的責任、使命感,這種精神其實都蘊含在文化的內涵裡。我們看《詩經》,一個女子出嫁,我們看《詩經》的文字,都是很有一種責任、使命,我去利益這個家庭,有這個緣分要惜緣;而且還期許我這個家可以給這一方、給這個國家做榜樣,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你看在這種文化的薰陶,有責任感,心胸寬廣,不會很自私,只想自己。

  全世界這麼多國家、民族、族群,而佛法是同體大悲,大乘佛法同體大悲,所以佛菩薩也好、祖師也好,都是平等慈悲,有沒有獨厚神州這一方的百姓?沒有。這一點我們要看到,我們才能觀察出這個因緣的差別在哪裡,因為佛也有講到不度無緣之人。神州大地有尤其是孝親尊師的底蘊,有倫理道德因果的底蘊,大乘佛法在這樣的基礎才可以開花結果。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體會到了,不只是珍惜自己得人身、聞佛法,應該再推己及人。我們遇到的國人,甚至於遇到我們華人以外的友人,都是個緣。他們已經是人身難得,假如有機會能夠再把能了生脫死的正法介紹給他們,很可能他這一生了脫無始劫的輪迴,你看這對他人生的意義有多大,不然他還得要再長劫的輪迴。

  成德是挺羨慕你們英文不錯。我記得二O一九年十月份去開聯合國的會議,參與。結果中午吃飯,我那一桌各個膚色的都有。然後因為我們穿這個服裝,他們都知道我是代表佛教的。吃飯就是緣分,我看大家吃得差不多了(別人家剛在吃就一直講,還得要看情況),我就找了一個澳洲的同修,他英文比較好,幫我翻譯,跟他們交流。尤其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我講到每一個人都能成佛,他們眼睛瞪得很大,還跟我重新確認了一遍,「你說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嗎?」然後當我的回應很肯定的時候,他們那種眼神就充滿了對佛教的興趣。

  所以一切是因緣生法。師長為什麼說辦英國漢學院是上帝的安排?冥冥中要成就這種緣是很不容易的,大家是有緣做東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什麼時候做?可不要又寄望於未來,等我拿到碩士、博士再說。什麼事情真想做了,right now,當下就可以了。你有機會跟當地的人,哪怕連講話的緣都沒有,你的一舉一動人家都看在眼裡。

  我聽王老師他說,剛好有一次他在路上走,看到有垃圾他就把它撿起來,就被鄰居看到了。那個鄰居從來不跟他講話的,看到那一次之後主動跟他講:「我們家後面那個森林,你想去走一走都可以去。」因為他的福報,我也去他那個森林走了一下。他們家後面的森林還有瀑布,芬多精很夠,進去大口大口吸,深呼吸,會覺得你的腦子突然比較清楚了。

  你做的行為人家都在看,而且我們要了解,人家一看我們,Chinese(中國人),我們代表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形象。跟大家提到的,我們的文化裡面,確實它很多的習俗裡都在提醒我們,要提起一種人生的責任、使命,不管是對家庭、家族,還是對社會、對國家,乃至於是對世界,對於聖教的弘傳都要有責任。尤其現在這個時代缺乏榜樣,家庭倫常都需要有榜樣。今天假如這一方哪一個媳婦很孝順婆婆,這一方的人都在傳,「這樣的媳婦沒得找」,你說這個媳婦有沒有在影響這一方?正己自然化人,這個化是自然而然,為什麼?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有符合倫理道德的這種榜樣出來,都能觸動人的善根。

  我們來看這句經文的開解,「婦事舅姑」,媳婦侍奉,「舅」是公公,「姑」是婆婆,「一如子事父母」,跟兒子孝順父母一樣的。

  有沒有講到這裡有同學說不一樣?經文大家有不認可的地方都可以提出來,這個時代不能用強迫的,大家可以探討。當然我們敢去探討,也是對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有信心。就像師長有一次被主持人問到,現在都說傳統文化裡面有糟粕,就問師長怎麼看。師長說:「對,有糟粕,他們看不懂就說是糟粕。」我想聽到師長這麼說的人終身難忘。師長進一步開解,經典裡面有糟粕,那這幾千年來的人早就把它給修改了。為什麼?因為這幾千年來的人心地比我們清淨,清淨心生智慧,真的有糟粕輪不到我們,我們可能還不懂它的深義,馬上就依文解義。

  大家想一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那就有人拿來攻擊孔子。打一個比喻,今天一台汽車,告訴你怎麼開就好了,假如再教你汽車的原理是什麼,那個引擎,講到最後你頭都昏掉了,是吧?它那個車子的原理比較深。就好像制禮作樂,禮樂的深義在哪?講給老百姓聽,老百姓很難馬上就理解,可是你就規定禮樂怎麼去做,他做著做著就受益了。我們不能誤會這些經典的意思,但是就怕我們現在依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所以是可以探討的。

  我們想夫妻是一體的,夫妻假如都要分自分他,這個家還能和合嗎?人與人之間、夫妻之間是互相體恤、互相帶動。媳婦把公公婆婆就當自己的父母一樣孝敬,我們剛剛說到了,人之初性本善,先生沒有後顧之憂,他很感恩,人一感恩會不會有具體的做法?就很自然的,他會感恩他的岳父、岳母,因為這麼好的太太是他們教育出來的;感恩岳父、岳母,愛屋及烏,對於妻子這個家族也會關愛。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所以夫妻要一體。

  接下來提到「下氣、怡色、柔聲」,要能「怡吾色,柔吾聲」。《了凡四訓》裡面有一段話開得很精闢,「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包含公公婆婆,這都是長輩,「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而敬重尊長的根基也是在家庭培養的,在家是侍奉父母,深愛婉容,柔聲下氣,養成習慣,習以成性,和氣格天之本。就在侍奉父母當中心地柔軟,甚至於父母誤會自己,「號泣隨,撻無怨」,這樣的涵養不可能跟人衝突、對立,所以它是和氣格天之本,也是我們大學之道的根本,也是我們行菩薩道的根本所在。所以地藏菩薩就是孝親尊師,我們心地的明德、心地的寶藏慢慢就開顯出來。

  進一步提到,態度柔和之外,又能夠「燠寒相體」,天冷、天熱都是細心體恤,「冬則溫,夏則凊」;「疾痛疴癢相關」,就是疾病、痛癢都要感同身受,真誠關心,「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出入相扶持」,進出時候更要小心扶持,因為年紀大了,畢竟動作沒有那麼敏捷。假如稍有失禮之處就是不孝,這是通天的罪惡,雷火會很快的誅滅,就是災禍很快會降臨。

  經典當中所教的這是道,道不會因為時空改變。可能現代的人聽到這些他不一定很舒服或者馬上能相信,但是我們自己可以仔細去觀察,真的這道不會因為時空改變的。現在被雷劈死的比以前多還是少?大家自己都可以去觀察,而且還可以不只是從國內,甚至你可以從國外,因為不是說這個道理只在華人身上,不是的,所有的人都一樣的。我曾經看過的就是波蘭,他們的新聞報導出來,有一個兒子很不孝,跟媽媽要錢媽媽沒給,他就殺害母親了,結果他一離開家就被雷給劈死了。善惡之報確實是如影隨形,而為什麼這些行為它的果報比較快?因為太違背性德,所以它的惡報快、惡報重。

  在《彙編》裡面也有一個例子,有一個讀書人學問、文章都不錯,他怎麼考都考不上。後來有機會問到高人,就跟他說,你小的時候,應該是十幾歲,你是不是有一次狠狠瞪了你的父親一眼?他自己才反思過來。大家想一想,就一眼,從行為上看就是一個動作而已,可是從心上,這樣的行為能做得出來,那也是很不恭敬。

  就像我們在學校被人家問,你爸爸媽媽叫什麼名字?我們把父母的名字講出來都很不舒服,覺得不恭敬,你說還去瞪父母,那絕不敢做出來的。不孝的行為是很狠心才做得出來。當然我們以前沒學過,不懂,被整個社會的風氣影響,這在所難免。但畢竟我們很可貴,我們已經聞到聖教,我們珍惜這個緣分,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我明理那一刻開始,我尊重己靈。因為經典是從佛、聖賢人的性德流出來,都是符合我自性的教誨,所以不是聖賢人牽著我們鼻子走,是我們依循我們自己的性德來生活。

  接著《彙編》的古人進一步說到,我更進一步說明,媳婦對於公婆的關係是人事上的結合,這從因緣上來分析;兒子和父母的關係乃是天性的結合。自古以來,兒子不孝父母,而媳婦還能獨自孝順公婆的,他的觀察,「竊恐無有是理」,恐怕沒有這種道理吧!他進一步分析原因,「故凡婦之失禮,皆其子有以致之也」,媳婦對公婆失禮,可能它外在存在的原因條件是因為兒子不孝所引起的、所助長的,所以「神誅鬼責」,鬼神要誅罰責備,怎麼能專門責備媳婦?兒子有責任,假如兒子很孝順,很恭敬自己的父母,我看媳婦也不敢太造次了。普願為人兒子的要好好深思。

  當然,在歷史當中也有遇過兒子不孝但是媳婦很孝順的。不要說古代,離我們很近的現代也有,舉個例子,徐志摩的第一任太太張幼儀。我們看徐志摩拋棄她去找陸小曼,徐志摩的父母很生氣、很難過,但是張幼儀還照顧徐志摩的父母,從身分上他們已經不是她的公公婆婆。你看古人的那種心地厚,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日為公公婆婆,終身為公公婆婆,這種厚道。甚至於後來徐志摩都去世了,她都照顧著二老。這種文化對人的教育,所以文化重要,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我們現在民德歸厚的文化假如不傳承,人就愈來愈自私、愈來愈刻薄了。

  我們來看這個事例,明朝崇禎五年三月二十二日,你看記得這麼仔細,「淮安山陽縣」,在現今江蘇省。毛繼宗的妻子馮氏,「天性至孝」,是很孝順的人。她的婆婆年事已高而且病危了,她的先生又運糧到京城去,馮氏沐浴更衣,於夜晚向上天呼籲,願替婆婆一死。當然成德看到這裡會想到,她先生不在家,假如婆婆這個時候走了,她覺得有愧於丈夫。這是我的一個聯想,就是古人的心境。

  我遇到一些同修看《德育課本》,比方說有一個媳婦,她家裡火災,她出來了,看到婆婆還在裡面,她又衝進去火場。這同修看了不理解,她一進去會死的。《德育課本》這些聖哲人或者留下記錄的這些人物,他的行為有時候我們不理解,這不是找死嗎?這些古人他覺得我假如哪件事沒有做,或者哪個情況發生了,我覺得我沒有臉活在這個世間。他們對自己這種責任看得很重,甚至於出家人身上佩一把刀,戒刀。大家想一想為什麼?他假如遇到一些情境會讓他犯戒,他不願犯戒而活,寧可自己了結了我也不願意犯戒,是這樣的心境。

  慕賢當慕其心,古人這種心境我們現在是達不到的。就像這個媳婦她覺得我盡力救了我的婆婆,我死了也了無遺憾;假如我沒有盡力救,我活著,我婆婆死了,我覺得沒有臉在這個世間立足,這是古人的心境。

  像《古文觀止》裡面的文章,「介之推不言祿」,你看他們陪著晉文公在外流落十九年,十九年,不短的時間。結果有一次晉文公餓到昏過去了,介之推把大腿肉割下來,那是情急之下。割自己的大腿肉,現在的人很難想像,但那種心,不忍心看自己的君王這樣。他連身體都供養給君王,可是當晉文公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很多人在那裡說「我這十九年來我的功勞」,介之推一句話都沒講就走了。他做那些事他覺得是應該做的,在那裡邀功太難受了,自己不可能這麼做的;聽別人這麼講他也難受,他默默離開了。古人這些心境都是我們的學處,我們要去體會到,不能用我們自己的感受,就很難去理解。

  所以馮氏她夜晚就向上天祈求,自己願替婆婆一死。古人可能對於人生是有命運的認知還是比我們強,真的婆婆的命到了,我願意用我的壽來換。「取刀刺脇」,腋下這個部分,結果肝臟的尖處就躍出體外。就在這個時候聽到兒子在哭,「恐驚姑醒」,她割自己當然也會痛,在那個當下的情境,一聽到孩子哭,就是考慮到不能驚嚇到婆婆,這些心境都太難得,然後就趕快用手帕掩住傷口,進入屋內安撫小孩。隨即又考慮這一點點肝臟恐怕還治不好婆婆的病,又虔誠祈禱再切一次。當時候月亮還沒有出來,天空忽然大放光明,星星都燦爛發光,照在馮婦身上。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天人合一,有這樣至孝之人,馬上這些天象就會起感應。所以「光如白日」,在這個當下馮婦就又割去了一片她的肝,然後很快的就煮成羹湯拿給婆婆吃。婆婆才剛嘗了一口,就覺得味道很甘美,問她是什麼東西,她就假託說是鄰居捕獲的鹿,這是鹿肝,婆婆才安心把它都吃掉了,結果病很快就好了。這個至誠感通。

  因為馮婦至誠感動上天,所以她的傷口不會覺得很疼痛,但是畢竟血跡難以掩飾,被她的小姑察覺了這個事情,全家都驚動傳開來了。她的婆婆才知道媳婦救了自己,「痛哭感恤之」,痛哭流涕,感謝媳婦的體恤。一時之間鄉里中的士大夫都聚在一起,要上書給皇上知道這個事情。但是那個時候因為是明崇禎,明朝最後的皇帝,那時候整個風氣不好了,因為要上達皇上,可能這個過程很多貪官要索取費用,他們做不到。所幸當時候徽州有一個秀才(徽州是現在安徽)叫江天一,將她的故事寫成了《奇孝驚天集》留傳給後世。

  這個例子我讀的時候頭皮都發麻,古人這種孝心太可貴。這是一個正面的例子,假如我是她的鄰居的話,我可能會繼續記錄一下她的後代,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諸位同學,你們也要留點心,因為師長有說,弘揚漢學,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為什麼?因為中華文明五千年沒有出現這種傳承的危機。孔子那時候是禮崩樂壞而已,但是人都還是很純樸,是高位者他在那裡爭奪。可是我們現在是喪失民族自信心,甚至自己的中華兒女都在否定、都在批判,甚至要毀掉自己的文化,到民國時期都有全盤西化論,這麼危急的情況,我們能夠盡力。盡力,不是說你要做到什麼程度,這就是中華文明可愛的地方,莫以成敗論英雄,盡力就是圓滿。就像成德這一代從小沒學,能做好鋪路石的工作就挺可貴的,鋪路石也能做到盡力就好。師長說《華嚴經》個個第一,做鋪路石也要給它做到第一,盡力最重要。

  相信到同學們你們會超過我們很多,因為你們的因緣條件比成德這一代好。你們能夠盡心盡力,甚至於你們有成家了,找了另一半,配合起來也是盡心盡力,有可能就開幾百年、上千年的家道。你看孔子,上下五千年皆由孔子傳承下來。現在哪個年輕人發願文化從他身上傳承,可能他的後代幾千年都不衰。我這個分析是合情合理的,孔子是榜樣。現在五千年來出現的危機,誰肯發願來表法都是很有意義的,表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我們看另一個負面的例子,「宋賈耽,為滑州節度使」,是現在的河南滑縣。當時候他所治理的地方有一個民婦侍奉婆婆不孝。她的婆婆年老了,眼睛又瞎了,這個媳婦以污穢的不乾淨的食物給婆婆吃,婆婆覺得味道怪怪的。剛好她的兒子從外地回來,婆婆就拿著食物問兒子,兒子看到之後仰天大哭,很難過。結果忽然雷聲大作,將婦人的頭部截斷接上了狗的頭。這個官員賈耽知道了,就令人牽著這個媳婦在他所治理的地區繞境,讓大家看到,這消這個人的罪業,大家看到了一警覺,是因為她警覺的,她就消罪業了,「以警不孝」。

  所以感嘆道,現代的人動不動就說婦女像水一樣,這裡應該是指比較善變,不好教育,「不可立教」,不可樹立教化,這個說法太不合理,而且這個說法很危險。這個說法古代有,現代也有,我都聽過,「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教不了」。我都遇過這個情況,我說你這個話不要再說出口了,因為他一說出口其他人聽了產生共鳴,「對對對,孩子有孩子想法,我們教不了」,那這樣父母慢慢就沒有這種責任感。所以孔子說天下有五不祥,其中一個就是「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這整個社會風俗不吉祥。以前的風氣是什麼?路人都可以教孩子,可以教自己的小孩。現在的風氣,父母自己都覺得教不了了,不教了。差太遠了,慢慢慢慢要調整為正確的情況。

  這裡繼續分析,現今女兒還在家未出嫁的時候,父母就已經沒有把握機會好好教養她了;當她嫁作別人媳婦,愚昧的丈夫又不能當她學習的典範,於是就覺得她忤逆淫蕩嫉妒的惡習已經無法抑制了。這個情況進一步談到了,實在是如果她的父母在她從小,「自幼及笄」,「笄」是成年禮,其實意思就是可以出嫁了,在這個過程(笄是十五歲)就以孝順、恭敬、柔順來開導她的心志,雖然她嫁給了一個沒有才能的丈夫,也可以知道自己,「自知成立」就是知道如何幫助丈夫成家立業。何況她所嫁的丈夫又是能夠盡孝悌之道的善良君子,那就更好了。所以教育女兒和教育兒子是同等重要,甚至印光祖師講更重要。這個道理應當要為全世界的人說清楚,都要慎於開始,在家就要好好教。這是透過反面的例子來勸勉我們為人父母要好好教自己的女兒。

  我們學了這幾個句子,我們想一想,這些倫理道德都攸關我們這一生的幸福與否,所以明這些理應該是最重要的。假如我們這些年輕的歲月,我們這十幾歲的年齡學習能力是最強的,假如這些年齡段都拿來只是知識的積累,就特別可惜。而且這些倫理道德的根基沒有扎下去,學很多知識技能,你不知不覺會傲慢起來。好像我們賈同學有發一個短片給大家,那個小孩就問了一大堆跟電腦有關的信息,他媽媽都傻了。這個孩子自己因為知識的積累傲慢,可是假如他先有德行的基礎,他應該就不會這樣。知識才能是要為德所用的,假如德沒有教就麻煩了。所以我們也感嘆,教育孰先孰後、孰本孰末,在我們這個時代真的要很認真來思考。

  現在聽說國內把經典編入教科書了。最近還有很熱門的話題,規定小學生要會做家務,好像幾年級他要會做炒飯,有這種標準。說實在的,相關單位會提出來,應該是情況已經有點嚴重,得要趕緊來重視了。

  所以哪些學習能夠讓孩子人生立得住,道德立得住,不會被境界所誘惑,甚至於是外在環境突然變遷,他還有自力更生的能力,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父母老師應該思考的。這個時代人造作惡業嚴重已經好幾代人了,這個業它遲早是要現前的,所以我們觀察這幾年天災人禍的頻率愈來愈高。以前讀書人是耕讀生活,有用意的,我們不能滑過這些部分。為什麼要讀又要耕?從生理上來講,一個人每天都窩在書桌前身體會不會好?中焦、下焦就堵住了,所以要勞逸結合,要多動,他的氣血才會通。再來,人一耕作就跟大地很接近,天地之氣都在滋潤他。成德最近在農田裡走得比較多,脾,脾土脾土,脾胃跟土氣很有關係,多接近大地脾胃功能會好。我跟大家講到這裡突然覺得肚子挺餓的,我最近胃口就比較好。所以人也是在天地之間,都受天地影響,受天地磁場的照顧。再來,人自己能耕作了,發生什麼重大的變故,他自己會照顧自己,他不會餓死。假如我們現在的孩子都不會耕作,也都不會照顧自己,那多危險,教育要考慮得深、考慮得遠。

  我們再看下一句,「輕慢先靈」,輕視怠慢祖先的靈魂。《彙編》提到,因為父母祖先離開我們了,可是我們那個恭敬不能變,所以「喪三年,常悲咽」,包含「事死者,如事生」。凡是出殯入殮無禮,就是沒有照禮儀,居喪期間不按體制,安葬靈柩沒有迅速,齋祭,齋戒祭祀不夠誠心,拜祭掃墓不勤勞,放置祖先靈位的祠廟、祠堂不整潔或者香火有所間斷,這些都是輕慢,不夠恭敬。要知道水有源頭、樹木有根本,祖先、父母就是我們的根本,豈能忘了祖先?若在此處有所失誤、有所不敬,我不知道他要怎麼樣為人。在這些地方稍有不恭敬都屬於輕慢。

  我們先看一個正面的例子。「梁昭明太子」,我們圖書館有《昭明文選》,這是梁武帝的兒子,昭明太子,他天性非常仁慈孝順。他的生母是丁貴嬪,去世了,他悲傷得連水漿都不想喝,而且每一次哭泣都哭到昏過去。梁武帝就提醒兒子:「毀不滅性」,人死了是肉體毀壞,他的本性還在,還有靈魂,勸他不要那麼悲傷。而且也是提醒他,你父親還在,你怎麼可以哭得那麼傷心?《孝經》裡面也是最後一章都有提到,哭也不能哭得太傷心,這就沒有節度了。太子聽完,當然父親講得也是很在理,勉強吃東西,往後到埋葬時,這段日子每天只吃一升的麥粥。我們感受古人那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很深。昭明太子本來他是很壯碩的,他的腰圍有五十寸,結果到他母親下葬的時候,他的腰圍削減了超過一半,過半就是超過一半。他每一次上朝的時候,官員、百姓看了很觸動,沒有不落淚的,被他的孝行感動。梁武帝他是以佛教治國,佛教重視孝道,所以他的孩子也很孝順。

  我們再看另一個例子,陳杲,以貢至京城,貢生應該是秀才的一種,然後他向神明祈夢,希望神明能在夢中給他指示。「夢神曰:子父柩不葬,科名未可問也」,在夢中告訴他,你父親的靈柩都沒有下葬,科名不必問了。但是他不相信,隔年參加禮部的考試未被錄取,於是回家鄉趕快完成父親的喪葬事宜,再去參加考試才中式登第。當然這還是有點不應該,對於一個孝心比較夠的人,父親喪事還沒辦完,我想他不會去想其他的事。《功過格》有提到,父母親去世三年內不下葬,延遲一個月為十過;雖然下葬,卻不盡心盡力,或者遺體遭到損害,這是一百過,很嚴重的過失;知道後不立即改正,延遲一天為十過。《太上感應篇》說知過不改,這也是有過失的,要知過必改。又有提到,祭祀祖先不按照時間,這也是一過,因為就不恭敬。如果因為遊樂而耽誤了祭祀時間,這是五過。

  接下來舉一個例子,「鄧左名」,他每一次去掃墓,必定會在墓地流連,直到第二天才回家。他說到,「不忍恝然去也」,就是不忍心,「恝然」就是漫不經心隨便看看,就離開祖先的墓地。

  這是至性之言,真是很有恩義、情義的言語。現在世上的風俗每年在清明節的時候才到墓地去一次,其餘的時間都置親人於荒郊野外不聞不問,這有點少了。在祭祀的時候大多與兄弟親友一大群人縱情遊覽,盡興而歸。其實在這清明時節不是到墓地去掃松葉,而是什麼?而是去賞梅;不是去省墓,而是去踏青,所以現在這種風氣看了是讓人很感嘆。這裡提到了,「祿不及親」,供養無法給予父母,卻讓妻兒飽食,這有何益?父母在世時供養若是有欠缺,死後再用豐盛的供品去祭祀,又有何用?這是一種感嘆。我們前面才學過歐陽脩先生他的一篇文章,裡面他就感嘆「祭之豐,不如養之薄也」。所以我們珍惜可以侍奉父母長輩的機緣,哪怕祖先甚至父母離去,我們祭祀還是要感恩、還是要恭敬的,也是要效法這位鄧左名他那種心境。

  我們再看下一句,「違逆上命」,違背長上的命令。「臣受命於君」,臣屬接受君王的命令,用我們現在講,下屬接受領導的命令,兒女接受父母的命令,還有學生接受老師的命令。「凡一切在下者,受命於上,皆上命也」,這講得就很清楚,這都屬於上命。「義不可行,亦當委曲感動,先期進諫,不敢受命矣。」我們曾經就聽過有人批評《弟子規》愚孝,我想這個人可能連《弟子規》都沒讀過,《弟子規》明明說「親有過,諫使更」,哪說是愚孝?這裡就提到了,如果上命跟義理不相應,那不能去做,是行不通的,也應當要婉轉去勸,不管是勸父母、勸領導,甚至是勸老師,要事先勸諫,不敢隨便接受命令。但在義理上是可行的,那麼假如不努力去做,尚且有罪,不努力做也是有愧良心,更何況還違逆,那就更不應該了。違逆的人那就是亂臣賊子的起源,亂臣賊子都從違逆上命發展起來的。所以《孝經》說:「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天下大亂就是因為人不尊重領導、不尊重父母,甚至於不尊重孔子、聖賢人所教的東西。

  我們看「明陶安」,明朝的陶安,「當塗人」,在現在的安徽。明太祖任命他為黃州(是現在的湖北黃岡)知縣,並且勸勉他「善撫蒼赤」,要善於撫育照顧好百姓,我們說蒼生。陶安就恭敬的稟承皇上的指示,到了黃州就免除稅賦,省除繁雜的勞役,勤於官員的教育,因為官員教育好了才能照顧好百姓。減少、減輕刑罰,百姓對他都心悅誠服。皇上又召他為學士,升遷到江西行省擔任參知政事,來參與國家的治理。他在職期間,他對於政事無不盡心盡力,以配合皇上的命令。陶安去世的時候,皇上親自撰文來致祭,來表達對他的感念追思。「贈謚蔭子」,給他贈謚封號,庇蔭子孫。以前皇帝不只賜封號給他,甚至還追封他的父母、祖先。果然他照顧好百姓,甚至於是忠君愛國的德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後來他的子孫都考上科第,「位至卿佐」,他的後代子孫當官都當到輔佐君王的執政大臣。

  進一步分析到,「今之撫字黔黎者」,就是當官的人,今日能為百姓的父母官,都是仰賴皇上任命的恩德,這是皇上知遇之恩,應該要感恩,但是卻做出酷虐生靈殘害百姓的事,那就是一點也沒有體念皇上希望他好好教養百姓的苦心,而違逆的罪過就沒有比這個嚴重的。這種行為在百姓來講固然是對他無可奈何,但可知上天的鑑察不遠,就在眼前,所以百姓不可虐待,上天更不可以欺瞞。我們假如留心去觀察,現在當官的人沒有用心照顧好百姓的話,他的下一代也會很快就出問題。其實這個因果就呈現在我們眼前,你看當官的人下一代就不好,你很有錢,你為富不仁,富二代就出問題,所以天鑑不遠。

  我們看這些句子,「輕慢先靈,違逆上命」,這都是不忠不孝。「竭忠盡孝謂之人」,人格展現在哪?忠孝二字。我們不能盡忠盡孝,那我們自己把人格給丟了,我們下輩子就不可能再當人了,而且這個罪業一定是在三惡道受報。我們很清楚這些道理,一來要愛護自己,二來有緣分的話盡量把忠孝、把倫理道德因果要介紹給親戚朋友。這個時代的風氣不好,人一不明理很難不隨波逐流。

  我們看下面:「作為無益,懷挾外心。」作為無益是所作所為毫無益處。《彙編》提到了,「世間萬事,轉頭即空」,真的轉眼成空,什麼也留不住,「惟有積德行善、興利除害等事」,才能生生世世隨身受用,沒有窮盡。這段話就提醒我們,我記得曾經聽過夢參長老,他是虛雲老法師的侍者,他就提過,他說人能把人生的最後一刻看清楚,再來經營人生心境可能就不一樣,就是先看清楚。人最後一刻,一口氣不來,雙手雙腳一攤就過去了,這個動作就告訴我們什麼也帶不走。看清楚了就不會汲汲營求於那些帶不走的東西,也會去思考什麼是帶得走的。這裡提到了,真正為眾生做貢獻,積德行善,興利除害,自己生生世世都受用。所以什麼是帶得走的要想清楚,我們順著這些理跟事體會會愈來愈深。

  那什麼是留得下來的?這也要思考。這裡提到了,其他像宅地、水池、台榭、衣食、車馬,以及一切詩、畫、珍寶、古玩之類的事,都足以讓人喪失志氣、拖累身心,有什麼益處?至於張燈結綵、演戲作樂、唱歌喝酒、賭博下棋這些事,豈止沒有益處,而且還有大害,一定要深以為戒。所以古人是一寸光陰一寸金,惜寸陰,寸金難買寸光陰,不能這麼糟蹋歲月。格言裡面講「毋以嗜欲殺身」,不要染上、喜歡上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甚至是會傷害自己身體的這些玩樂不能幹,毋以嗜欲殺身;「毋以貨財殺子孫」,你留了這些錢財,最後讓子孫互相爭奪,甚至是他們沒有志氣了,反正父母留那麼多了,我就不努力了,這都是沒有智慧。所以留什麼對子孫好,這要想明白。成德就聽過了,這個企業家留了很多錢財,結果他去世三年了還沒有下葬,因為子孫遺產問題擺不平,他下葬不了。古人這些話都很有智慧,「毋以貨財殺子孫」,深謀遠慮重要。

  接下來舉的都是正面的例子。宋朝的張詠鎮守成都的時候,考慮到百姓生活艱困時會當盜賊,一般會當盜賊都是生活逼得沒辦法才會這麼做。所以他考慮得很遠,就在各縣所收的稅賦中每年從中拿出一部分錢去買六萬斛米。到了春天將境內百姓造冊,按人口數發給糧券,百姓可以依照原價買米糧,因此雖然遇到荒年歉收,也沒有很多百姓受飢的情況。

  說實在的,為官的人他用點心為百姓設想,好多事可以做,現在這個時代更是。大家不要看現在好像很少聽到有餓死的,但是現在百姓所面對的生活挑戰相當大。年輕人現在都有點覺得人生沒有希望,他一想到說我要買一個房子我幹三十年都不一定買得了,你說他會不會很無奈?台灣有官員很用心,他就去找到一些大企業,尤其是做房地產的,跟他們溝通,希望他們能少賺點錢為百姓著想。有一些好的企業家響應了,就用很便宜的價格讓年輕人可以安家。真正為百姓想,都能做出很多德澤人民的政策出來,只要有心都做得到。他這麼一做,當地的年輕人也會感念官員的用心,這個地區凝聚力會很強,官員帶著老百姓一起往幸福的生活去努力。

  下一個例子,宋朝的陳堯佐。這一直都是宋朝的。陳堯佐世稱穎川先生,在當廣南漕運使的時候(廣南是雲南省),當地的風俗是人生病了不吃藥,卻去求神問卜,向神明禱告,很多人因而病死了。陳公於是蒐集許多家傳的藥方,刻在驛站館舍的石頭上、石壁上,因為人民都會經過這些地方,所以當地的人依照藥方服用,因而救活了很多人。這個父母官真的是以父母之心對待人民,看到人民生活上的需要,甚至於是思想上的偏頗,及時的去愛護、去扭轉。

  下一個例子,宋朝的王覿。他在當成都知府的時候,當地百姓死後大多火葬,王公極力禁止,並以官方的土地設立義塚,埋葬還未下葬的這些屍骨。他設這些義塚來埋葬沒有下葬的屍骨,於是當地就沒有火葬的習慣了。這是在古代,人口比較少,都是比較希望鼓勵土葬。當然時代的情況也有所不同。

  我們看下一個例子,宋朝的蘇軾擔任杭州知府的時候,疏通了兩條河流,修好六口大井,這跟人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修築長堤種植柳樹,使堤防發揮最大的功效,當地的百姓因而把這個堤防稱為「蘇公堤」。古代這些讀書人的德政,老百姓懷念他們,都把他們這些公共設施就以他們的名來命名。好像韓愈有到過潮州,所以好像潮州那個山就叫韓山是吧?從蘇公堤這些稱呼,我們就知道好官的德政老百姓都放在心上,不忍忘記了這些恩德。

  我聽師長講經的時候說,中國的人民是最善良的。後來我還聽一個雲南省的官員說,中國的老百姓真的是最善良的。他為什麼講這個話?因為雲南省的官員,比方說文明辦,他們辦了傳統文化的課程,結果老百姓拿著錢去給他。他覺得這是我們官員該做的,結果老百姓錢給他,說你們多辦一點,這會利益很多人。很多百姓都拿錢要給他們讓他們多辦,他這個當官的人就感受到百姓的善良。

  下一個事例,喻仲寬。在順州(這個是福建省)當知縣的時候,當地的風俗在生下女嬰後大多放水中溺死,這是很錯誤的。「公作勸戒文,召父老至廡下」,將地方父老召至他府中,「殷勤慰勞」,並且出示戒文來勸告他們。那就很有耐心,不是指責,他覺得我有責任教育百姓。所以「其俗為之一變」,扭轉這個庸俗了。

  「以上皆作為有益者」,由此可以知君子立身處世貴在有益於人、有益於物。我們能這麼想,就會感覺到有很多事情應該去做。所以學這些道德學問,絕對不能只是高談闊論,而沒有實際的行動。至於我們自己對於修身正己、反省過失、改掉毛病,這些事上正有怕時間不夠用的憂慮在。這確實是這樣,子貢方人的時候孔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真的在自己的修身正己、省過去非上用功夫都覺得時間不夠了,怎麼還有時間去妄做各種沒有意義的事情?「不知幻身幻境,倏忽歸於磨滅,惟有圓明一性,萬劫常存,本無生滅。」這裡點的很重要,我們得看清楚,我們這個身是幻身,所處的環境是幻境,都是緣聚緣散,很快就會消失無蹤,唯有我們這個圓明的本性,縱然經過萬劫的輪轉,還是恆常存在,本來就沒有生滅。現在的人與其閒著沒事幹,打發時間混日子,何不向自己的心性稍微下一點功夫?

  人生每一時每一刻應該用在哪?用在明明德,自愛,尊重己靈;用在親民,利益有緣的親戚朋友、有緣的大眾,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經典裡面都有正確的人生觀,「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成德自己感受就很深,還沒遇到師長以前也是浪費了人生很多時光,師長說他覺得遇到佛法太晚了,自己也覺得遇到佛法太晚。以前一放假就想著去玩樂,太可惜了。但是往者已矣,來者可追,現在也要勸勉自己,毋使一秒鐘空過,毋使一句話空說。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