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彙編》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十集)  2022/5/19  加拿大溫哥華  檔名:55-230-0040

  諸位同學,大家吉祥。我們接著學習「常行妬忌」。這幾句經文都是對治我們嚴重的煩惱習氣。常行妒忌就是經常爭寵妒忌。我們看一下《彙編》所論之理,「妬忌者,男女俱有」,而且這不用人教的,與生俱來。我們說萬法因緣生,父母以至於孩子所接觸的人妒忌心強,那就變成增上緣,他的妒忌心可能就更嚴重了;父母沒有妒忌心,他的妒忌心就會因為這個緣削弱掉了,總在遇緣不同。像成德的得失心很重,但是父母得失心很淡,在跟父母的相處互動當中得失心就削弱下來了,這都是增上緣。我們又有機會親近老法師,名聞利養沾都不沾,有親近的機會都會感覺到很慚愧。所以遇緣不同還是很重要,佛法是緣生法,緣重要。同樣的,我們現在在一起學習《太上感應篇彙編》,這本身也是我們一個緣,我們很珍惜,得到的利益就大了。

  男人看到他人擁有功名就會嫉妒,見到人富貴也會嫉妒。我們看《太上感應篇》前面就有提到,「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不得人好;「貶正排賢」,這很可能都是嫉妒心起作用了。師長老人家應該洞察這個情況,很慈悲講了一部經,《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應該是觀察到在道場裡面也在妒忌。道場是來積功累德的,假如來妒忌了,那太冤枉。這一部經裡就敘述到,有兩個出家人法緣很好,其他的出家人看了嫉妒,毀謗這兩個出家人,當地的信眾就生疑,就不受教了,這一方的法緣就受影響。結果他們造了毀謗的罪過,死後墮到地獄是一千八百萬年。地獄是度日如年,一千八百萬年那麼長,之後還到餓鬼、畜生,最後才從三惡道出來,但得人身的時候還是愚痴,聽佛講經聽不明白。他們就是因為聽不明白很痛苦,去請教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又把他們帶到佛面前,讓佛直接教導,佛就把這個因緣講出來。

  師長苦心我們要體會到,包含李炳南老師,台中蓮社很用心做書籤,其中一個書籤李炳老講到了(他們把李炳老的教誨做成書籤,有一個成德印象特別深),「見人有善,不嫉妒,要隨喜」,隨喜功德;「見人有惡,不批評,要規勸或守默」,默擯,不要批評,信任不夠也不能硬勸,看緣分,要規勸或者守默;「見人錯事,不指責」。大家注意這些話當中,我們都要用心去體會這種心境,他已經出狀況,我們再指責於事無補,甚至讓他更慌了,所以「不指責,要協助」。可是重點,我們看到別人錯的時候假如情緒就上來,能不能協助得了?都是心地功夫,能夠去體會到當下他的心情,就不會去指責了。你看他的眼神都已經慌了,你再去指責幹啥?我們在境界當中不能提起理智,被轉,還是自己貪瞋痴比較強,自我感受上來了,就不能體恤當下的情境、體恤他人。

  老法師說念念為他人想,就不容易在境界當中被貪瞋痴慢給拉走了。我們想一想、感受感受,人家錯了,我們沒有指責,趕緊去幫他善後,當事人什麼感受?他慚愧心自然就起來了,而且也感覺你特別能體恤他。那時候你再提醒他,他都會放在心上。假如他錯了,他在那裡著急得很,你還罵他,他也覺得自己是有錯沒錯,但是那個感受就不舒服,我們的勸就起不了太大作用。李炳老這三句話是很好的指導,我們都看到,師長、李炳老這些教誨都勸我們要調伏嫉妒的心。

  再來提到「位逼己則忌」,他人的地位逼近自己也會嫉妒。一嫉妒可能就要造口業,不實的批評就出來了,借題發揮。師長曾經有講過「進賢受上賞」,進賢人得到上天很大的福澤,最明顯的例子,鮑叔牙推薦管仲。接下來這個例子就是一個反的例子,鮑叔牙推薦管仲是正向的例子。《史記》裡面有提到鮑叔的後代十幾世都是大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為國舉才。我們現在也要為傳統文化護念人才、舉薦人才,絕對不能去嫉妒人才。但是嫉妒心不調伏掉也很難,所以都得從根上把它調伏掉。

  「蔽賢蒙顯戮」,有賢才你不舉薦,甚至於還陷害他,那他的惡報會很快速現前。我們看下一個故事,龐涓就慘死了。包含像李斯也是嫉妒他的師兄弟韓非子,把韓非子害死了,他最後的結果是什麼?絕後了,他跟孩子都被腰斬,蔽賢蒙顯戮。所以為什麼常常跟同學們一起勉勵,知止而後有定,我們止於什麼?止於至善,止於明明德、親民,我現在這個念頭跟明明德、親民相應,我才起這個念頭,一言一行都要跟明明德、親民的目標相應。師長說止於至善就是止於西方極樂世界。止於西方極樂世界,這世間的東西不能貪著,那還去跟人家爭啥?爭位置幹啥?就不會去嫉妒,不只不嫉妒,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要稱讚如來,要隨喜功德,要請轉法輪、請佛住世,把人才推薦出來。跟普賢行相應,真的是淨土為歸。師長這個指導重要,止於西方極樂世界。

  《普賢行願品》裡面就有講到,人臨終的時候身體壞了,所有的家親眷屬、財產你都帶不走,也幫不上忙,但是這個時候普賢行的功德力會帶著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門有一句話叫「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諸位同學,極樂世界在哪?阿彌陀佛的法身在哪?什麼是法身?一切法都是我的身。所以阿彌陀佛的法身在哪?遍一切處。極樂世界是法性土,也是遍一切處,只要頻道接上了就是當下。現在科技發達,比較容易體會,比方說我們當地有十個頻道,十法界,十個頻道同時都在,我們現在接通了哪個頻道就在哪個法界裡面。頻道接通重要,所以我們要隨喜功德、稱讚如來,我們就在普賢菩薩普賢法界的頻道,那就決定往生,生則決定生。

  再來,「才勝己則忌」,別人才華比我們高我們就會嫉妒。《弟子規》也勸勉我們,「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為什麼會起這些嫉妒心?接下來講到了,「皆是局量褊淺所使」,就是心胸太狹窄了。師長說學佛首先擴寬心量,都能包容、都能讚歎他人。

  「至於婦人爭寵構怨」,因為爭寵起了怨恨心,彼此產生怨結,「往往禍家絕嗣」,那個嫉妒心控制不了,可能自己沒有生兒子,就嫉妒其他妾有兒子,可能就害死這個孩子,所以禍家絕嗣,「其罪尤不可勝言者」,讓自己夫家絕後,這個罪過很大。「生而人人切齒痛恨」,在世的時候人人都會對她切齒痛恨,做了這樣的事情沒有辦法挽回,甚至於種種陷害,被陷害的人當然有刻骨之痛;而且死後永墮地獄、餓鬼、畜生,「庶幾蔽其辜」,這樣差不多才能抵消她的罪過,「辜」是罪,她的惡業。所以三惡道是消罪業的地方。其實人真正認知到自己錯了,他自己就會覺得我應該接受處罰,不然良心不安。三善道是消福報,這個真相我們要搞清楚。

  大家想一想,是消罪業好還是消福報好?我看你們覺得都不好玩,別在六道搞了,輪迴路險。歸命大慈父,早生極樂國,「彈指歸安養」,阿彌陀佛來接一下就到了,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六道閻浮提不好玩,不能再留戀了。三善道是消福報,消福報的過程沒有不造罪業的,我們看看自己,我們看看身邊的人就好了。成德從小就在高雄市,不愁吃不愁穿,光是吃就造了不少業。一放假吃喝玩樂,都是這些念頭,哪有可能不造業?然後又在這種功利的氛圍成長,攀比,跟同學比成績,看人家考得好,有什麼了不起,lucky(好運)而已;看到別人考不好,還有點幸災樂禍。你看這種氛圍,所以愈早學《太上感應篇》愈好,愈早聞聖教愈好,不然都是隨波逐流,很難不攀比,很難不嫉妒。真的最大的福報是能學正法、學佛,這是最大的福報。

  接下來是期勉我們,這是期勉女子,因為是順著剛剛婦女假如爭寵構怨的話那就會造很嚴重的罪業,所以要「正身表率」,端正自己的身心,以為世人的表率,難道一定只要求男人做到嗎?感覺《彙編》挺通人情事理的,它這邊提醒一下男人,下一段又提醒一下女人。

  我們看這個歷史故事,戰國時代魏國將軍龐涓,他跟孫臏一起跟著鬼谷子學兵法,結果龐涓嫉妒孫臏,把同學的腳砍掉了。結了這個怨,後來孫臏當了齊國的將領,最後在齊魏交戰的時候被孫臏逼困於馬陵,後來自己自殺了。

  唐朝魚朝恩、程元振,他們兩個人都是宦官,嫉妒郭子儀,妒嫉他,「功高」是功勛顯赫,「位隆」,地位崇高,「每謀害譖謗之」,常常設法謀害,然後抓機會進讒言毀謗他。最後兩個人都獲罪,魚朝恩被誅殺,程元振流竄,後來很快就死了。《左傳》有講,「多行不義必自斃」。《易經》也說,「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他們也都是隨順習氣不相信因果,不然說實在的,他們之前歷史當中也一定都有看到這些嫉妒陷害的下場。所以人有時候在那個境緣當中習氣使然,控制不住。而且很可能是什麼?身邊的太太,身邊的親人,甚至是朋友統統都陷到這個共業裡面去了,不然假如他身邊很親的人有清醒的,應該不會幹這種糊塗事。「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所以大家就看有時候糊塗起來一群人、一家的人都糊塗了。

  這是好幾個朝代的情況,都因嫉妒得惡報了。宋朝的時候韓侂胄嫉妒朱文公(朱熹夫子),嫉妒他當上了煥章閣待制,於是就結黨排斥朱熹,稱他為偽學,當時候正人君子統統被排斥壓抑,後來韓侂胄被史彌遠誅殺了。而且我們冷靜去看歷史,這些惡人他們有共同利益的時候,他們就合在一起去謀害忠良,可是過一陣子,他們自己之間彼此有利害衝突的時候,他們就互相打起來。所以「君子於為義之上相疾也,退而相愛」,就是這些正人君子他在朝廷之上因為為百姓著想觀點不同,有時候爭得面紅耳赤,可是下了朝廷他們是互相尊重的;小人於為亂的這種情況親得不得了,但是後來利益有衝突了互相陷害。

  下一個例子,北齊釋明琛,他平常看到別人能力超過他都非常嫉妒,後來在樹林中變成大蟒蛇。所以人瞋恨嫉妒心太強墮畜生道,尤其是變成毒蛇。然後向山谷奔去了。

  據說梁武帝有得到「止妒方」,左右群臣就建議希望陛下能將此方廣賜群臣。這個方是藥方。當然人怨恨惱怒煩這些心境會起來,實在講也跟身體還是有一些關聯。臟腑跟這些情緒都有關係,所以身體不舒服也會牽動自己的情緒。群臣希望皇上可以賜給大家,這樣能夠使沒有才華的人不會嫉妒有才華的人;「挾私者不妬於私」,有私心的人不會嫉妒沒有私心的人;「濁者毋妬清」,就是同流合污的人不會嫉妒清廉的人;貪婪的人不會嫉妒廉潔的人,這也是一種勸化的方法。梁武帝欣然同意。後面有講,「妬忌豈止婦女為然哉!」我們看前面期許女子不能只要求男人,這裡又提醒男子也不能犯嫉妒。

  我想這個藥方,最重要的藥方也是深信因果,知道隨喜功德無量,嫉妒得要墮地獄、墮三惡道,我想會為自己著想的人也不幹這樣的蠢事。

  剛剛是講男子在歷史當中的這些事件,我們再看「周宋鮑蘇妻女宗」,周朝宋國的鮑蘇他娶了妻子叫女宗,侍奉婆婆非常孝順。鮑蘇到衛國當官三年,結果在那裡又娶了另外一個妻子。「姒告之」,姒應該就是女宗的妯娌,應該是她的嫂子,就將這個事告訴她。結果女宗就說,當人家的太太要以專一為貞潔,以善從為順,怎麼可以以專私丈夫之愛為善?而且依照禮制,當時候的禮制,大夫可以娶三個太太,士人可以娶兩個太太,我的丈夫是士,所以可以有兩個太太,不也是很恰當嗎?「有二,不亦宜乎?」而且婦人七出,出妻也不能隨便出的,她有這些不好的行為才可以。所以七出之條,古時候休妻的七個條件,妒忌擺在第一。她也是在這個緣當中提醒她的大嫂,說大嫂妳不以為人妻室的道理來告訴我,反而要使我做出可以被丈夫遺棄的行為嗎?女宗她在境緣當中都能夠提起理智、正念,沒有因為她嫂子的一番話把她的嫉妒心調動起來。宋國國君聽到這件事情很佩服女宗,就「表其廬」,表彰她所住的地方,號稱為「女宗」。《論語》當中有說「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這都是治國的智慧,他把這個地方稱為女宗,就讓當時候以及後來的人民都能以這個榜樣來效法。

  可能我們在聽這個例子的時候會覺得這跟我好像沒啥關係,而且現在都是一夫一妻制了。我們等於是在每一個事例當中,印祖講的理不離「心性」二字,就是拉回來我們的心境,我們有沒有去幹過這種像她的妯娌這樣的事情?「你看那個人被重用了,我覺得他的能力也比不上你」,可能對方就開始生氣了,可能就是我們從中在那裡挑撥。不能幹這種事情,自愛愛人,自己不能起不好的心念,進而還要去影響別人。

  看下一個例子,盧弁。他的伯父當了湖城(湖城在今河南省)的縣令,盧弁前往探望他,去省親。我們古人留了很多故事是他們能到陰間去,這都是一種緣,應該都是很有善根才能感得這樣的緣。像衛仲達,那都是很可貴的因緣,不只利益了他,還讓我們後世能借鑑。這也是一個例子,都是很不可思議的感應,他去看他的伯父,住在他們家,結果晚上就夢到去了一個處所,那裡放置了十枚大磨,像磨豆漿這種,大磨旁有無數的婦女。大磨不停的自轉,有牛頭鬼卒以大的簸箕就抄起婦女丟入大磨孔中,隨著被大磨磨出,就變成粉碎的骨肉,哀痛之聲令人難以聽聞。盧弁就在眾婦女當中看到他的伯母,也就是湖城縣令的夫人,這麼尊貴的身分,最後墮到這個地方去了。相見時悲喜交集,盧弁就問她,為什麼要受這種罪罰?他的伯母說道:「這是犯了嫉妒之罪的人,才到此地受懲罰。」

  我們看到這裡首先想到民初章太炎大師,文字學的大師,他也有因緣到陰間去辦差,幫東嶽大帝辦差。結果他去了,他也仁慈,就建議可不可以把炮烙之刑去掉。東嶽大帝也很善巧,他說:「你先去看看吧。」就讓鬼卒帶他去了。到的時候,那鬼卒說已經到了,他一看什麼都沒有,恍然大悟,地獄是犯罪的人自己心變現的,你沒犯那個罪看不到。極樂世界也是!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一切法從心想生,地獄是心想生,極樂世界也是心想生。

  我們看到嫉妒感這樣的惡報,也想到「勸發菩提心文」裡面說的,「若懼地獄之苦,則精進自生」,不敢再造這種地獄業。甚至於會鞭策自己,為什麼?我以前造過了,要趕快懺悔、改過,趕快念佛,我阿賴耶識的倉庫裡面都是佛號的話,臨終是阿彌陀佛先跳出來,就不會墮到三惡道去了。以前畢竟造了三惡道的業因,沒有關係,去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再到那三惡道去是度眾生。不能墮到惡道去,三途一墮五千劫。以前犯了三惡道的業因,鞭策自己趕快精進。當然懺悔業障能把罪業懺除,彌天之罪當不得一個悔字,懂得懺悔、懂得改過,都來得及。我們看阿闍世王殺父害母,地獄相都現前,眼看就要墮下去了,結果臨終懺悔,又肯念佛,最後上品中生。

  這裡最後感嘆,「地獄之報妬如此」,對犯嫉妒的罪要施以如此嚴厲的惡報,那真是可怕!可怕!

  我們看下一個例子,「梁仁裕」。從前有一位先生叫梁仁裕,寵幸家中一個婢女。他的妻子李氏很嫉妒,而且虐待這個婢女,將她綁起來,痛擊她的腦部。婢女痛得大聲哀號,說道:「在下只是一個比較低賤的婢女,受制於人不自由,娘子妳為何要鎖住我的脖子,那麼狠毒?」結果婢女死後一個多月李氏就生病了,常為婢女的陰魂所苦。怨恨那麼深,人家要報復了。而且頭上到處都生毒瘡,痛到大聲哀號,最後是頭部潰爛而死。

  《文昌帝君陰騭文》,一開始文昌帝君就講,「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把他的過去有講到。文昌帝君之前是劉邦的兒子,是被劉邦的皇后呂氏害死的。當時候文昌帝君是劉邦比較小的兒子,好像叫如意,他的媽媽是戚夫人,結果就被呂后整死了。而且那個整的手段很殘忍,讓人家生不如死,這也是嫉妒心,所以人一嫉妒起來真的沒法想像。

  我們看下一個例子,晉朝賈充的妻子郭氏,生性善嫉妒。曾經生了一個兒子,有一天乳母抱著小孩,賈充趁機有撫摸乳母,結果郭氏就將她鞭殺了。兒子因為思念乳母,竟然痛哭而死,賈充就絕後了。賈充是一個誤國的大奸臣,所以上天就讓他娶了一個嫉妒心很強的太太,來滅絕他的後代,這是天道使然,這都是他的業力感召的。然而世上因為嫉妒而絕後的人還真不少,那些嫉妒的婦女縱使沒有想到她的罪業深重,將來地獄惡報難逃,難道也不想想眼前這些沒有後代來掃墓的荒塚,屍骨到處流散,風雨都為墓中的魂魄感到淒涼,墓地成為羊牛踐踏放牧的場所,每當寒食清明時節的時候,誰來祭祀一杯清水?在這野外荒草叢生沒有人煙之處,只能聽到厲鬼啾啾的悲泣,這到底是什麼緣故?所以悲哉,真是悲哀啊!我說到此地也禁不住替這些人感到憐憫悲痛而哭泣長嘆。凡是為人妻子,應當及早想想。

  寫這一段的作者他又再詳細說明賈充這個案子,他的絕後本來是天道使然,但是這個會妒忌的太太出現在他家中,這也是屬於惡報的巧妙。所以身為丈夫的男人,豈可不想想要多積些陰德,以挽回天心,不能只是一味責怪婦女的嫉妒使然而已,它也只是一個緣,假如我們心地善良,積功累德,就不會感得這樣的婚姻。

  昨天楊醫師有講到憂鬱症,一個人他也是命中有這樣的一個劫難。人不可能說你一生統統都沒有坎,很少見這樣的命。你看了凡先生,他算你哪一次考試第幾名、哪一次考試第幾名,還可以算到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壽終正寢。所以人真的有命,真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但是命有加減乘除,一般的人你的心量沒有很大的突破,幹的善事也是加一點,幅度不大。改變命運要什麼?乘。所以了凡先生立三千善事,圓滿了;再立三千,又圓滿了;再立一萬,他的命運轉過來了。改命的人不多。極善之人,數拘他不得;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得,他幹了很大的壞事,他的福報減一半,除以二,他的命也不準。

  楊醫師也很可貴,他自己的女兒也出現憂鬱,他很正向的去面對它,最後她女兒恢復得很快。因為他們夫妻就知道孩子未來會有這種劫數,他們就盡力的為孩子做功德,在孩子出現這個情況的時候全然的愛,妳沒有工作都沒關係,現在最重要的趕快恢復健康。孩子感受到她父母的愛,恢復的速度也很快,所以他女兒的這個緣也很好。就是說這是她命裡帶來的,她投到另外一個家,她在那個時節因緣也會出現這個狀況。假如憂鬱症當事人知道了,她就不會去責怪自己的家人。

  剛剛這段話也就是提醒都是自己的業力感召,不能只責怪太太,更重要的要從自己找原因,真的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了凡先生了解了這個命運,「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我們不要去過那種「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的生活,要過什麼生活?「自然感降,所願輒得。」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為了自己家道的傳承,為了造福社會,你為這個求都會很感應的。

  依成德來講,我當時候大學畢業都是在商業界,也是推展課程。結果看上了課花了那麼多錢問題也沒解決,自己這個錢就有點賺不下去了,不然我是top sales(頂級銷售)。人在義利之間抉擇的時候就是他人生的關鍵轉折,假如我還是繼續做top sales,我的人生就是另外一個路了。但是還是非常感謝父母的身教,父母是重義輕利,所以自己感覺不踏實,這個錢賺不下去了。後來就在思考,現在人那麼多家庭的問題、心理的痛苦,到底要怎麼解決?這個錢我不能再賺。就在那個當下,很快的時間,我的同事,我當時候還在做教育訓練機構的銷售員,那個課程一上都可能三天、五天,當時候人民幣就要八千塊錢。這多久以前?二十六年前。大家想想,那時候這錢不小了。當時候的同事就拿了一套錄音帶給我,他說:「這是一個大陸的人講的,你聽聽看吧。」他根本沒聽,因為老法師當時候在台灣,我被他誤導了,以為是大陸。聽了覺得很受用。我假如知道老人家那時候在台灣,我趕緊就上台北去見。但是很巧,我那個同事他根本沒聽,但也是藉他的手送給我的,我才有這個機會,也是很感謝他。真的人有提起一個道義的心,會感召好的緣分,感應是不可思議的。

  我們看「後魏杜昌妻柳氏」,她也是嫉妒心很強。結果家裡有一個婢女叫做金荊,有一天杜昌洗頭髮,命令她洗完之後給他理髮,結果柳氏看了就嫉妒了,就把這個女婢的雙指切斷了。過了沒有多久,柳氏就被狐狸咬到兩隻手指脫落了。

  人很難反省,她嫉妒心還是很強。又有一個婢女名叫玉蓮,很會唱歌,杜昌很喜歡她,結果柳氏就把她的舌頭割掉了。後來柳氏的舌頭也生瘡爛掉了,她的身體情況就很緊急,柳氏就到稠禪師所在的道場去請求懺悔。禪師說:「夫人截婢指,已落指;截婢舌,現在自己也斷舌。現在唯有真心懺悔才可以免於報應。」柳氏向上天頂禮哀求,應該也是向佛菩薩懺悔哀求。經過七天,禪師令她把口張開,念著咒術,就有兩條蛇從柳氏的口中爬出,有一尺多長。禪師急忙念咒,於是蛇落地上,柳氏的舌頭恢復原狀,從此她就不再嫉妒了。

  須知悔過改惡向善,神人都會歡喜,佛菩薩會加持。就算你曾經造過無邊的罪業,只要從此懺悔改過永不再犯,以前所犯的罪業就會消除、冰釋。這個案例就是最好的明證,世人能夠看到此案而懺悔,實在是非常幸運。

  遇緣不同,這個柳氏還是有福報,遇到了佛門的高僧勸她懺悔,把她這個劫難化解掉了。這個故事留下來,也是給我們後人看了之後能夠懺悔自己曾經犯的嫉妒。曾經犯過的其他罪業都要及早懺,有時候當業力發動的時候不一定能扭轉過來了。謹防業力發動,所以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我們要相信懺悔力很大,人一懺悔,那真誠心透出來的力量很大,但也不能輕忽業力的厲害,那業力真的已經現前沒有辦法扭轉的時候,他釋迦族要被滅族,佛也阻止不了。要及早懺悔、及早行善。當然有可能那個業力現前的時候釋迦族有至誠懺悔,可能也能逃過一劫。

  前幾天聽到同仁談有朋友出車禍,一家家裡人四個全死了,對方三個人也全死,兩台車撞在一起,所以連賠都沒得賠,因為對方家裡也全死了,你看那個業力現前挺恐怖的。面對這樣的情況,他的家人也只能透過佛法讓他理解,這都是業力,而且人沒有死,不然這種人生的痛苦、遺憾真的很難消除。

  接下來說到了,「嗟乎!」這是感嘆,「怨婦無終」,婦人的怨恨沒完沒了,婦女的性情易結,就是容易與人結怨,就是比較容易計較、嫉妒。「故慘毒陰賊之事,以身行之而不疑」,因為控制不住那種嫉妒怨恨,所以這種狠毒的事不知不覺還是做出來了。

  大家探討到這裡的時候,尤其我們女同學,大家這一生作佛的機緣成熟。「厭女轉男願」,這是阿彌陀佛的其中一願,諸位女同學什麼時候轉?當然男同學更要珍重自己男子漢大丈夫,可不能小鼻子小眼睛,愧為丈夫。什麼事情都要right now(馬上),不能以後再說,這靠不住,以後靠不住。

  當然,她不知不覺做出來卻不會有絲毫的猶疑。什麼事說實在的都要慎於始,「惟在女家父母兄弟」,未嫁的時候就要好好事先引導她。這裡也點出來,父母、兄弟姐妹都有責任。已經出嫁了,就要委婉的抑制她、提醒她。雖然出嫁了,她有時候會回娘家,絕對不可以助長她的氣焰,這樣或許她的嫉妒之心才能稍微減少,能夠止住。「而從中調停感化,則又在本夫矣」,盡到調停感化的責任又落在丈夫的身上,領妻成道也是責任。如果丈夫是「漁色宣淫」,就是貪愛女色縱欲,導致自己的太太河東獅吼,太太受不了,發飆了,做出這些不理智的行為,君子則認為只以淫夫的罪名加在他的身上未免太輕了吧。就是造成這種家庭的惡果丈夫也是難辭其咎,也是有很大的責任才會造成這個結果。

  《彙編》不斷的提醒我們要提起自己的責任、本分,要正己化人,才能感化親人、感化身邊的人。

  我們接著再看下一句,對男人的提醒還是很重的,「無行於妻子」,都是在告誡男子;「失禮於舅姑」,這也是對出嫁女子的提醒。

  我們先看「無行於妻子」,是丈夫對待妻子兒女不義不慈。「待妻宜和而敬」,對待妻子應該是和氣、愛敬,對待子女應當要嚴格而端正。不以禮來對待妻子,這就已經失去了夫唱婦隨的情義、真義;不以正道來教導子女,「則傷生育之恩」,傷害生育的恩情。「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這樣就傷了這分恩情。這種不義不慈的行為都叫做無行。

  接下來就分析到,「今之待妻者」,現在的人對待太太,不是刻薄寡恩就是過於親昵,「狎昵」就是太親昵,沒有分寸;對待子女,不是過於姑息就是過於苛責。自己沒有德行,怎麼能責備妻子兒女?我們看這些行為都不妥,諸位男同學,大家假如以後走入家庭,我們會不會犯這些錯?會不會犯現在就看得出來,除非自己下很大的功夫突破什麼?突破愛憎的心。喜歡了就會狎昵無度,姑息太過。感情用事太久了,有時候姑息太過,最後孩子控制不住,他就變什麼?苛責太甚。有時候從太過一下又不及,這都是什麼心?愛憎心造成的。「煩惱起於愛憎,愛憎起於分別」,故《信心銘》云:「但莫憎愛,洞然明白。」後面也會提到,你有好幾個孩子,你都不能偏心、不能愛憎,不然你家道就要衰了。這是禪宗僧璨大師給我們的教誨,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一個平等心、一個公心對待子女、對待他人。公生明,你看事情才是明白的,不然你那個寵愛的心、溺愛的心,孩子一直墮落你都看不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們以後要扮演好家庭的角色,要修身,要放下愛憎心。

  舉了一個榜樣,後漢的張湛,為人莊重,「矜」是莊重,嚴謹,很有禮貌,「居處必敬」,待人處世一定非常恭敬。每一次和妻子、兒女在一起的時候,必定講些有關禮節的訓示以及嘉言懿行,就是很好的行為、美行,來勸誨他們,猶如莊嚴的君王來領導群臣一樣。一個朝廷有君臣關係,一個家族裡面也是有,但是你是一家之主,你就要有一家之主的威嚴、風範,不然人家也不服。

  「威」要道德之威,不是狂妄、不是暴察這種威。「威不足則多怒」,他這種道德之威不夠,自己又沒有反省,就會用一種脾氣強勢要壓別人聽他的話,所以威不足則多怒。「信不足則多言」,一個人為什麼話很多?他很希望別人信任他,但是他這個方式、方法有一點適得其反。希望別人信任他,一開口都講很長的話,希望別人認同他,適得其反,講話也不看場合,講講講,人家打哈欠都打了好幾次,他也都體恤不到,人家要休息了;或者一起聚會講話講很長,信不足則多言。

  「識不足則多慮」,見識不足,遇到事情考慮東、考慮西,擔憂很多。這個時候提醒自己見識不足,多去請教有人生閱歷的人,不要在那裡自己乾想;然後要多去歷練,人多歷練,他對很多事理體會就會深。我們觀察老法師,為什麼他人生有這麼高的見地,看什麼事物看得很深、看得很遠?老人家都交比他年長的朋友,甚至於都年長大他一輩、大他兩輩,朱鏡宙老居士那都是他爺爺輩的。遇緣不同,但是他能去珍惜這些緣,還是師長的善根。

  威嚴還是自己的道德之威。「故其妻亦交相勉飭」,所以他的妻兒也能互相勉勵。這主要還是指他的妻子,能夠互相勉勵督促,妻子感他的德,也會督促他的孩子。我們前天學習到歐陽脩先生的母親鄭夫人,她的丈夫都不在了,但是她佩服她丈夫的德行,常常把丈夫的風範講給孩子聽。你看歐陽脩先生那麼小年紀聽到痛哭流涕,發願自己一定要成材回報父親。感動自己的妻子交相勉飭,這都不是要求來的。「有聲鄉黨」,在鄉里中頗有聲望。這個個案很可以當作自己帶領妻子及子女的方法。

  這是正向的例子,我們看另外一個負面的例子。「史堂」,從前有一個官員叫史堂,「微時已娶」,他在比較微賤貧困的時候娶了妻室,後來他登第,考上進士當官了,自己就在那裡埋怨不能娶得富家女為妻,在那裡懊悔,結果就天天疏遠妻子,不再和她同床睡覺了。他的妻子當然鬱鬱成疾,因為鬱悶就變成病,人鬱悶血氣就不通了。結果好幾年史堂都不曾去探望她,人一執著起來,貪圖名利,情義、道義的心就被障住了。因為你是貧賤的時候娶的,妻子也是跟你胼手胝足、同甘共苦,怎麼可以這樣對待她?因為好幾年史堂都不曾去探望妻子,妻子就懷恨在心。她臨命終的時候在隔壁,隔壁應該是隔著一道牆,就呼叫她的丈夫史堂,「我現在快死了,你忍心不來看我一眼嗎?」史堂最後還是沒有看他的妻子,這算是太狠心了。等到妻子死後一年,陰間陰府的官吏怪罪史堂惡行薄情、沒有良心,「惡薄無良」,於是就削減了他的壽命還有他的官祿,結果很快的就生病死了。人還是不要太絕情,要念舊、念恩。

  下一個例子,「涿州王瑤」,涿州在河北,他非常溺愛兩個兒子,結果養成孩子的惡習,無法管束他們的情況下告官了,就告到官府,來處置這兩個孩子,後來兩個兒子都死了,他就沒有子嗣,絕後了。等到王瑤死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十五日晚上,本地的城隍廟司祝劉進(司祝就是祭祀中致禱詞的人,我們在祭孔的時候也都有人念禱詞)看到有一個人手持狀紙,請求清明祭祀。城隍就非常生氣,說:你有兒子卻不好好管教,「有子不能教,自絕嗣續」,自己斷絕後嗣,叫誰來祭祀你?你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於是命令鬼卒將他趕出去,那個人大哭離去。城隍廟的主持,這是人間的主持,就到王瑤家去了解,才知道他已經死了一年多。這個事情也是提醒我們,至要莫若教子。

  接著引了一些古語,說道:「孔子家兒不識罵」,孔子家的小孩不知道什麼是罵;「曾子家兒不識鬥」,曾子家的小孩不知道什麼叫鬥,用現在的話就是不知道什麼叫打仗,夫妻打仗,不知道,家裡從來沒有這些情況,所以習以成性。

  成德曾經在馬來西亞遇到一位女士,她姓孔。她剛好去參加課程,她以前沒有讀過《弟子規》,結果她一讀《弟子規》,她說好多她成長過程家裡的一些情境都浮現出來,怎麼《弟子規》上的這些行為我的父母、長輩們都是這麼做的?習以成性。師長講,《弟子規》是父母做給孩子看的,長輩做給晚輩看的。在孔氏的後代,而且她已經在馬來西亞了,這個家道非常可貴。

  又說:「養子弟如養芝蘭」,要怎麼培養?「既積學以培之」,要積習學養,所謂「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詩書為起家之本,積學以培之;「又積善以潤之」,積存善德來滋潤他。一來是陰德護佑,再來,身教潛移默化把孩子的善根培植起來。我們看范仲淹先生的家道,「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他去世的時候家裡連棺材都買不了,沒有遺錢給子孫,留了什麼?施貧活族,幫助貧窮的人,照顧好一整個家族的人,這種道義、情義傳給孩子了。所以積善以潤之,他的孩子第一代四個兒子都是國家的棟梁。他當時候的義田是一千畝,傳到清朝是四千畝,所以他的子孫是發揚光大。所以印光祖師特別讚歎的家族常常都是舉范公。

  「父子間不可溺小慈」,父親不可以過分溺愛小孩,「自少律以嚴,繩以法,則長無不肖之悔」,自小就要嚴格約束他,以做人做事的道理來糾正他,長大後不會因為他的不肖而在那裡後悔。當然教育小孩我們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愈小教愈關鍵,要從胎教開始。三歲看八十,七歲定終身。當然教育孩子他愈小愈好教,這是黃金時段,到了十幾歲了,這也都要看孩子心的狀態,包含整個大環境都要考慮在裡面。

  印光祖師在給一位父親的回信,這個我們也稍微注意一下,在《天下太平之根本》這本書「分論」的第二十二。印祖很慈悲,都指導得很細緻,「教小兒,當詳示為人須自立志」,因為是提到十五歲的孩子,「嚴責非其所宜」。嚴厲的苛責在那個時代教孩子不是很妥,為什麼?因為當時候的學說都是推翻舊規,假如他在這個年齡你還很嚴責,有可能他旁邊出現朋友一個給他引誘誤導了,「你爸爸對你這樣太過分」,在那裡批評的話,就有可能讓你的孩子因恩成怨,受恩深處反為仇。「彼年已十五,果能將其利害」,就是分析利害給孩子聽,他也不會毫無感動。你已經分析利害了他都不感動,那他目前的狀況心就像木石沒有知覺,你再嚴格的話適得其反,甚至造成什麼?「殺父自雄」,殺害父親還自己覺得自己是英雄。

  諸位注意,印祖分析完,那個年代以後有沒有這樣的例子?你看祖師都有提醒到,「以取獎譽」,他幹這樣的事還贏得讚譽。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個父親一向太過嚴苛來約束,他心裡又不滿,他要一洩其忿,而不知他做這樣的事情永墮畜生、地獄之中出不來。我們現在看到社會新聞,讀到很知名的大學殺父害母,那真的是永墮畜生、地獄,而一了解,不少原因都是因為父母太逼了造成這個結果。所以印光祖師特別提醒,要在他去學校以前把倫理道德因果的根基扎好,那等於是七歲以前就要把這些根基扎好。

  所以我們學傳統文化還得要很用心注意師長的叮嚀,應機的提醒,包含祖師應我們這個時代機的提醒,不然我們沒有注意到這些關鍵點,自己又產生執著,明明是一片好意要把孩子教好、要把學生教好,最後結果自己都很無奈,就很遺憾了。所以都要有慈悲又要智慧來教孩子。

  又提到,「人有數子,飲食衣服之愛,不可不均」。成德念這些文,愈念愈感恩父母,因為我自己的家庭我是長孫,又是長曾孫,我爺爺奶奶可以寵我的,我父母也可以寵我的。不只感謝父母,感謝爺爺奶奶。我爺爺不寵我,好多次我記憶中我爺爺對我母親說:「妳不打,不打我打。」督促我母親,這個孩子這行為太過分了,要處罰。真的飲食衣服照顧都是平等的,我有兩個姐姐,父母都是平等的,爺爺奶奶也是平等的,這很不容易。而且長幼尊卑的輩分不可不嚴。我自己就有印象,人家問,「你姐姐叫什麼名字?」把自己姐姐的名字說出來都有點怪怪的,覺得有點不恭敬,都是從小大姐、二姐,都是這樣尊稱的。我自己的親戚,跟我們同輩的,兄弟姐妹之間都是什麼?直接叫名字的,那感情就差很多。這都是父母長輩形成這種家庭的氛圍,長幼尊卑之分要講究,不可不嚴。其實你看對姐姐恭敬,姐姐很愛護弟弟。

  「賢否是非之別,不可不辨」,賢愚是非、是非善惡的區別都要教給孩子,他要懂得分辨。小時候教導他平均,則他們長大後就不會有爭財的憂患。這個我自己也是體會很深,先父離世了,兩個姐姐,畢竟先父也有留一點,姐姐她們都是推給我的,真的是無爭財之患。

  「幼責以嚴,則長無悖慢之患」,小時候以禮嚴格要求,那麼長大就不會有悖逆傲慢的憂患了。「幼教以分別,則長無匪類之患」,小時候教他分別善惡,長大後就不會有當盜匪的憂患。我爺爺也是都有提醒我交朋友,好人壞人自己要會分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爺爺不識字,但是你看他們都有文化的薰陶,都懂。

  所以綜合前面所說,世人也就知道要如何去取法、如何去做了。這是對於當父親的人怎麼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的這些寶貴的提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