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彙編》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三十二集)  2022/5/5  加拿大溫哥華  檔名:55-230-0032

  諸位同學,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這幾節課談的是不仁者之惡,缺乏仁慈心,像昨天我們談到的「心毒貌慈,穢食餧人」,接下來要談「左道惑眾」。

  我們學習聖教叫自愛,真正認識到自己有明德本善,自己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樣才懂得自愛。初入佛門接受三皈,其實就是回歸依靠自己自性的覺、正、淨。世間人都談愛,了解到這個分上才知道怎麼自愛、怎麼愛人。《晚晴集》,這是弘一大師從《大藏經》、祖師教誨當中揀選一百句來護持我們修行,第一句是「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違背自己的自性,我怎麼可以這樣糟蹋自己?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趕緊轉念。

  師長他總結自己修學的經驗,他給我們講了二十個字,讓我們心有根本、行有根本,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行,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無量壽經》說「及得一切陀羅尼門」,陀羅尼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就是我們俗話常講的掌握綱領,綱舉目張,這是善於學習的人。老法師給我們總結得這麼好,我們不受持,就把這麼大的福報當面錯過了;我們肯當下受持,心行不離道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用五心、五行隨時觀照自己。這可不好挑,弘一大師挑了一百句,師長就挑了這二十個字來護持我們。五心就是真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佛門是慈悲為本,既然慈悲,怎麼可以去傷害他人?怎麼可以心毒貌慈、穢食餧人?

  這一整段,從「施與後悔」到「謾驀愚人」,都是不仁,都是沒有提起慈悲心造成的。被什麼障礙了?被自私自利、被名聞利養障礙了才會這麼做。就像成德記得有一段時間有報導,餐廳都用地溝油煮給客人吃,這是穢食餧人。做生意用這個方法,他覺得好像節省了一些成本,但是存心不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好像以前還有毒牛奶事件,是吧?你看都軒然大波。現在人偏離五常,仁、義、禮、智、信,這個行為跟五常都違背,不仁不義,也沒智慧。這叫刀頭舐蜜,眼前想佔一點小便宜,舌頭都割斷了。

  真的這個時代欲令智迷,利令智昏。而我們看到這些現象,要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心境,我們沒有這個心境,「怎麼這樣、怎麼那樣」,都批評社會,甚至於自己還提心吊膽。共業當中有別業,我們自己好好修行,也不會在共業之中。怕的是我們隨波逐流,怕的是我們沒有因為這些提醒,我們自己也欲令智迷,利令智昏。他們也在提醒我們,世人會因為利欲做出損人,其實也是害己,哪有說損人可以利己的?那都是不明理造成的,叫「小人冤枉做小人」,真正明理的人不會跟這些人生氣。

  我們假如因為別人做錯事生氣,那還是脾氣太大了,而且太著相了。修行要有前後眼,實在講這些毒牛奶,你說這些賣的人下輩子去哪?那一定墮三惡道的,三途一墮五千劫。所以從前因,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都失教了。他能賣了賺錢那也是他命裡有福報,可是你看他造這麼大的孽。再來,他的去處三惡道,你看他多可憐。前因也可憐,要接受的後果也可憐,我們有什麼好跟他生氣的?所以應該引以為戒,不能利欲薰心來做事業。同樣的,我們現在學業要增長,也要能不被欲望障礙住。欲是深淵,你的心就陷在裡面去了,怎麼好好深入經藏?所以善於學習,效法善財童子,每天所見的人事物我們能反觀,對我們都是一種提醒。

  而我們也遇到回頭是岸的人,開餐廳真正明理了。人不明理很難不被社會風氣影響,大家都這麼做,心裡就怕自己賺不到錢。就像跟大家提過的,現在水果都用不法的手段把它催熟了,打一些藥進去。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就是讓那些水果看起來好像很好看,然後人貪那個口味,哇,好甜,他們就研究出那些東西出來。所以消費者也要有正確的認知,還是教學為先,不然商人都要迎合消費者,都做在這些表面上。水果本身應該就有一點酸酸的,結果都被搞成這個樣子了。菜,菜在自然環境之下被蟲咬個一二口很正常,結果消費者看到有蟲咬不買了,他們就用很多農藥;消費者假如到了菜市場,有蟲咬的我才買,他們就不噴了。

  看看很多社會現象,怎麼解決?教學為先。人不明理了,錯誤的認知、錯誤的一些惡性循環止不住。現在有識之士,有良心的這些農民,有一些有理念的消費者,「我護持你,用自然農耕」。現在要做好事都不簡單,他要用自然農耕他的產量就有限,假如又賣不出去了,他難以維生,要有認知的消費者一起來護持他做這件事情。現在在各行各業要憑良心,要振興每個行業的道,商業要有商道,都真的要很有決心、毅力,而且要眾人一起把這個共業扭轉。

  成德認識一個朋友,他學了傳統文化,他都用最乾淨的油來煮給客人吃。油他想省一點費用,可能今天煮了隔天再用這個油,他轉過來。結果他發現什麼?用乾淨的油不只沒有少賺,反而生意愈來愈好了。命裡有時終須有,人不看破這個真相很容易被社會風氣影響,隨波逐流。

  這個拉到我們身上來,我們今天要弘揚傳統文化,會不會被風氣影響?我們看師長老人家,他的決心毅力不夠沒有立住的話,老人家說只有兩條路,要不趕經懺,要不還俗,效法釋迦牟尼佛的路就走不通了。所以當看到人被社會風氣影響,我們馬上反觀自照,我們自己有沒有在被風氣影響?社會的風氣、大學的風氣,都得立得住。我們得效法孔顏之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安貧樂道,不然財色名利放不下,現在這個風氣又很盛。世味哪有法味濃,這些世間的欲望,我們真正把它看清楚了,都是刺激,不是真正的樂。真正的樂是從內而外的,心很清淨,這是真正的享受,那個刺激一下,欲望反而愈來愈重。

  助人為樂,為善最樂。跟性德相應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會很快樂。天倫之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快樂。所以君子樂得做君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不會用不好的食材、用不好的油來對待客人了。只要用不好的手段來賺錢的,其實都是小人冤枉做了小人。就像我們接下來的幾句,「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姦利」,這都是小人冤枉做了小人。

  我們講到「左道惑眾」,用旁門左道來蠱惑眾人。我們昨天有講到,他們這個行為蠱惑人民不遵守國家的法令,甚至於造成社會的動亂,這都屬於左道惑眾。有的是「假託神道」,扶鸞,「妄言禍福,煽眾誣民」。所以清朝滅亡亡在扶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其實我們不要覺得清朝怎麼這麼愚痴,這慈禧太后怎麼這麼愚痴?還是剛剛我們提醒那個重點,五十三參。我們冷靜去看,現在的人家裡遇到不順的事,或者哪一個親人生了重病,去找誰?找這些假託神道的人、扶鸞的人。俗話說久病亂投醫,人心裡慌,對很多道理沒有很正確的認知,心一慌亂投醫,甚至是求神問卜。我們不要說一般的人,連學佛的真正遇到家裡一些事他解決不了,不管是人事的問題還是身體的問題,就有可能問於鬼神。我們不引以為戒,我們也有可能做這樣的事情。遇到一切境界理得心安,心要有主宰。而且假如今天我們在學佛了,結果大眾了解我們真正遇到問題都是求神問卜,你說人家還相信佛法嗎?我們也都要表好法。

  我們看這裡有一個例子,隋朝宋子賢,「多幻術,樓上放光,變化佛形,自稱彌勒出世」。現在這樣的宗教不少,所以要依經典,彌勒菩薩再來要好像是五億多年之後才是的。那個是可以算的,今天我們就不算這一筆數學了。因為兜率天的一天人間的四百年,壽命四千歲,這個可以算的。

  現在看到大家很積極到攝影棚裡面去做法供養,成德看了是很欣慰,也很感動。也是隨喜大家,因為現在只有顯正才能破邪,你不顯正大家還是不會判斷。只要大眾沒有判斷力,這種左道惑眾的現象不可能減少,他都藉由大家的不明理搞他的名聞利養、財色名利。他們就搞一些神神叨叨的,你看「又懸鏡堂中」,他們在大堂掛一個鏡子,有人來訪,就叫他們站在鏡子前面照一下來生,結果一照出現蛇獸的形狀。這些人就害怕了,我來生會變成這樣。然後就叫他要入教禮拜,結果一照變成人的樣子。眾生就被這些東西迷惑了,「因聚數千人」。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大家假如有預習的話,後面就有提到了,必須先以法來驗僧,這個僧人、這個弘教的人是不是符合經教,不然佛陀那個時代魔王就已經跟他說了,「你現在是正法我壞不了,到末法時期,我遣我的魔子魔孫穿你的袈裟破你的法」。佛陀流眼淚,憐憫眾生,也憐憫魔王、魔子魔孫太愚痴了,因為斷人慧命都要墮阿鼻地獄的。

  所以我們要會判斷。從這裡我們就了解了,佛菩薩不以神通度眾生,這是佛門的規矩,不然就跟這些有神通的鬼神分不清楚了,或者搞神通的人就混在一起。所以佛示範我們都要看得懂,佛的示範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教學。包含佛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就是指導我們弘法之人安貧樂道,禪悅為食,不是追求這些享受。「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師長老人家當時候跟著李炳南老師求學,看李炳南老師一天吃一餐。當然大家聽了不要太激動,我真的遇過這樣的人,一天就睡四個小時,看他聽經的時候迷迷糊糊的,太逞強了。學佛要改性格,不然看起來他想精進,事實上是太固執了。用功也要循序漸進,不能用力過猛,會傷了身體。成德感覺我們這幾代人修行不能忽略了改個性,不然佛法本來是很殊勝的緣,結果我們沒有看到自己內心這些性格的偏頗處。比方說我們本來就很著相,很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結果一學佛更著相,甚至於更做表面都有可能。

  根心者真,襲跡者假,我們這個時代經濟發展都很急功近利,我們或多或少都有染著,做什麼事很有目的。無為而為者真,我們那個目的就是要做給別人看,讓別人覺得我修得挺好的,這都是有功利心在裡面,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所以佛陀叫我們放下貪瞋痴,不能貪這些名,貪這些別人的認可。師長也說,是讓我們放下貪心,不是入了佛門貪換了對象,這就很冤枉。「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怎麼解如來真實義?要用清淨心、真誠心、恭敬心才能受用。

  師長當時候看到李老一天吃一餐,師長默默的效法,做了應該半年左右才跟老師講。這就有我們傳統文化的心境,先行其言,先去做到了才跟老師講。成德說到這裡就很慚愧,我都是先很激動,我來做,到時候做不了就躲著老師;你看師長自己先默默的做,之後才跟老師報告,心境自己差得很遠。結果跟李炳南老師報告了,李老師說:「感覺怎麼樣?」「很好。」李炳南老師桌子一拍,「就這樣下去!」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一生不求人」。

  佛門的規矩對於我們出家人來講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還有醫藥,畢竟是吃五穀雜糧,有時候會失衡,醫藥調整一下。所以連護持出家人也都要懂這些規矩。聽黃念祖老居士有講,有出家人到了美國,到了一段時間英文也會講了,車也會開了,結果還俗了,因為物質太豐沛。所以這護持的人也要懂佛陀交代的這些事情。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護法的人要謹防這一點,弘法的人也要謹防。我們現在講課,有時候你在強調某一個角度,你也要防止眾生聽了之後偏到另外一個角度去了。現在大眾很容易聽偏掉,所以現在講學也不容易。師長講要放下,師長也說要心上放下,不是事上放下,可是眾生很容易偏執,還有人跑去找師長,「我家全部放下,工作我也不要了,接下來怎麼辦?」師長都已經講得那麼清楚了,還有人這麼幹,所以我們講學的人自己本身的心也不能偏,這可不簡單!

  比方舉個例子,這個人學《無量壽經》,他就叫一切的人都一定要讀《無量壽經》,他開始偏執了。人家老太太、老爺爺讀《阿彌陀經》的,而且已經很精進念佛,每天念佛,一有時間就念。結果他說,「你不念《無量壽經》你就往生不了」,嚇得人家生煩惱。一執成病,不是聽的人容易執著,講的人其實那是有名利心了,要彰顯自己,讀《無量壽經》重要,很多人就呼應他,他就產生執著點了;假如又加上誰讚歎他了,他就更執著。包含我們推展傳統文化,讀經很重要,讀經也很有利益,但是一執著起來就麻煩,好像讀了經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這聽的人會偏掉。講的人也不能這麼偏,一偏,這個方法一用出來都會造成副作用。你一執著了,讀經就變成控制要求,搞得學習的人痛苦得不得了。

  我們很可能聽到這些現象會覺得很難過,可是我們不引以為戒,我們是同樣時代成長的,我們沒有高度的警覺,都有可能受這些影響。一開始沒有,五年、十年、二十年就不見得了。等你受到很多的恭維、讚歎,慢慢那種旁邊的人就形成了「你都是對的,都聽你的」,自己慢慢慢慢就不知道自己有幾兩重了。所以一個領導者、一個團體聽不到批評的聲音,聽不到其他的意見,這個團體就陷入一個很危險的狀況,造神的狀況。這個成德都經歷過,經歷過了也得記取教訓,不然還會再出現的。所以學這個「左道惑眾」也跟自己很有關係,很多這些在宗教裡面偏頗的人,也不見得他一開始的時候是這樣。人要把初發心保持下去,得抵住很多境界的誘惑、染污才行。

  所以這裡我們就要會判斷,要依止善知識,要了解不以神通度眾生;再來,一定有師承。可是也不能他說他有老師你就覺得他沒問題,他得像他的老師。現在太多的人都是拿著師長在自我標榜,大家要會判斷。他有沒有依教奉行,我們要判斷,也不能他說他有依教奉行你就相信了,你看他處世待人跟師長像不像。我們見了不少都很強勢,一點都不像師長,但是都說自己是老法師的傳人。很多人相信,都不理智了。你看我還跟老法師通話,甚至於跟老法師通話的時候趕快把人找過來。其實這個我們都要會判斷,真正能成事的人他是很低調的,他不會這麼張揚的,也不會去標榜。所以我們學扎三根,護念自己,護念他人,不炫己長。要有師承,不以神通度眾生。而且他是謙虛的,人前人後是一樣的,也要懂得人情事理。

  這些跟大家溝通得多一點,因為我們走在這條路上,財色名利並沒有少於世間的路,甚至於還更多,所以我們要有正知正見。我們自己也要真的安貧樂道,所以現在要從格物下功夫,這種物質的追求愈來愈淡,精神層面愈來愈提升上來,就能夠抵禦這些誘惑。

  他聚了數千人,「倡首作亂」。「官軍捕之」,官兵要逮捕他,結果他的住處周圍都有火坑圍繞,官兵就不敢前進。主帥說,這個地方本來就沒有坑,只是妖術幻化而已。結果就前進了,果然是幻術,就把他逮捕,把他碎屍萬段。這是隋朝的一個例子。

  我們看後面,「明顏茂猷曰」:學得妖術可以欺世卻不傳的人,這樣的福報很大。因為這種妖術很容易就可以搞得名聞利養,等於是他不被名利所惑,他不去傳這些東西,所以這一念心就不簡單。「古人云:得隱形術,三年不試者,必為仙也。又曰:君有黃白之術,而不用,必可入道」,就是學得煉丹藥的方術不用,可以入仙道。這應該都是一樣的精神,他會這些東西很容易謀名聞利養。「蓋修真者」,修道的人,「剗迹埋光」,要韜光養晦,「度人救世為主」。而且度人救世前提是要先度自己,所以要剗跡埋光,潛心修學。

  我們院長他也是在經教當中很下功夫,我們聽院長講《佛學十四講》,就可以感覺他積累得很厚。他有觀察,太快上去弘法,染了名聞利養,他看了覺得很危險,他就潛心修學,念佛、打坐,他打坐一天七八個小時,他到南傳去修行,修了那麼多年。所以成德看院長定功很高,遇到什麼事情他不亂,他重實修。太早出去弘法很危險,所以成德走的是險道,這條路很容易沾染。但是有佛法就有辦法,可以獨善其身,又能兼善天下,這可以圓融。

  師長當時候在二OO五年給我們的指導很重要,「十年不出湯池」,就是讓我們潛下心來修學,然後透過多媒體可以把修學的東西傳出去,但是不要去接眾,你一接眾,鮮花掌聲來了,可能敵不了,這些都得考慮。為什麼老法師說大家畢業了都住在一起不要分開?依眾靠眾,大家互相切磋。一個人單槍匹馬出去弘法,現在的大眾很容易激動,讚歎都很厲害的,你一接觸,「你真是孔子再來!」你第一次聽到嚇得戰戰兢兢,聽到第五次、第十次感覺就有點變了。成德跟你們講的這個都不是現在的事,我們當初十七八年前在北京弘法的時候這些都遇過。我們當時候都很年輕,還有比我年輕的,他們出去講,人家就「哇!孔子再來」。

  所以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性,弘法很多境界的,怎麼樣做比較穩妥,其實師長都在指導我們。而我們要能潛心修學才能深入經藏,靜不下心來,學得再久,只是背了很多名詞術語,背了愈多愈騙了自己。為學第一功夫降得浮躁之氣定,我們平常做人做事還很急、很躁,法不容易入我們的心,遇到境界一句也提不起來,心還是很浮躁,要潛得下心來修行,潛得下心來敦倫盡分。我們真正敦倫盡分,我們才能把敦倫盡分娓娓道來給有緣的人,那才有攝受力,不然其實都是講一堆名詞術語,其實都是口才而已,攝受眾生不是靠口才的,靠真誠、靠實修。這裡提到修真者剗跡埋光,其實現在要找到肯潛心修學的都不多,都很想趕快就發揮了,趕快就贏得大眾認同自己。之前我們聽師長講經講到比叡山,日本的比叡山,說最短的,在那裡修行最短的十六年才下山,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下山。你看那個時代的人修行都要這麼剗跡埋光,我們現在的根機不如那時候的人。

  我們假如遇到真的有護法護持我們能潛心修學,這都是很好的緣分,我們要珍惜,在一個地方好好安下心來。師長說一生做小學老師,潛下心來教學相長,積累的教學經驗你就可以透過多媒體供養給大眾,但是那個要真正用真心去教。真心教學兩年的領悟可能超過人家教二十年,大家相信嗎?你教二十年用的不是真心,也體會不了太多,甚至於教著教著就變教書匠了。最重要的是用真心,一心為了學生好、為了孩子好。你不能起一個念頭,「我要教多久才能供養大眾?」你真心就能供養。

  修道的人這一段話其實很重要,要韜光養晦,度人救世為主,如果仗恃著自己學的一些小伎倆來迷惑他人,這便是自己名利的根尚未脫除。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只要名利根沒有辦法去掉,那就離道還很遠。「況於為非詐冒者乎」,何況還做出為非作歹、欺詐冒犯的事情?在青天白日之下,怎能讓妖魔鬼怪現形害人?

  接下來《彙編》講到了,「佛教三歸曰: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而三皈裡面最重要的皈依法。這個指導很重要,你看師長老人家想學佛,方東美教授介紹佛法給師長。因為當時候不少人已經誤會佛法是迷信,假如沒有方東美教授,要讓師長對佛法的誤解轉變也不簡單,所以指導師長,佛法在哪?在經典裡面,這個指導很重要。我們看佛在世就是以佛法來救度眾生,講經說法;佛滅度後,就是垂留此法來度化眾生,而且這個法是五百證阿羅漢的人結集的,這個我們要有信心,不懷疑。佛陀說法,僧眾傳法,若不皈依僧,那要從何處聽聞佛法?若是得不到佛法,我們又依靠什麼修行?《華嚴經》上講:「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也說「從明師受戒」,但是那個明是明白的明,不是有名的名,這些都很關鍵。若是得不到佛法,我們要靠什麼來修行?然而能依靠佛法來自修,依照佛法來教人,以了脫生死、修證菩提為本懷的就是僧。這個我們就要會判斷,他首先自己要修,然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來指導,而且他的目標就是要了生死、證菩提。自己不依照佛法修行,卻假借佛法裨販如來,就是借佛法謀取名聞利養,這樣會誤導眾生,雖然身穿袈裟現出家相,表面很像出家人,實際上魔子魔孫。師長也是強調,我們看到出家人,他表的是六根清淨,看到那個相提醒自己就好了,他有不如法我們也不批評。

  六祖惠能大師他在唐朝,他講三皈依就強調自性三皈,那也是在應機說法。我們有住世三寶,而住世三寶它其實更深的就是要讓我們皈依自性三寶。住世三寶,佛像、經典、出家人,這是住世三寶。佛像提醒我們皈依自性覺;經典正知正見,透過經典的指導,導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這是皈依自性正;僧是皈依自性清淨。我們入佛門首先就是三皈依,不違背自性覺正淨。章嘉大師有比喻,三皈依就好像你坐火車,一上火車就拿著車票,到到達目標這個車票都沒有離開。剛剛一開始跟大家引了《晚晴集》第一句「若失本心,即當懺悔」,自己的念頭跟言行跟覺正淨不相應了,即當懺悔,要隨順性德。我們對三皈依要深入了解,這才是實質的皈依。真正三皈依了,有三十六個護法神護持這個佛弟子修行,魔不能干擾他。我們要實質三皈,不能是名字三皈,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

  接下來講,須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既得人身,務必要皈依佛。皈依佛,兩足中尊,兩足是福報,福慧二足尊,福報跟智慧圓滿。哪個人不要福報?不要福報貧窮下賤,不要智慧就愚痴了,所以要皈依佛,兩足尊。我們皈依佛,依照他的教誨也是恢復我們本有的福報、智慧、德能。

  在古時候跟隨僧人求法,今者要先須以法驗僧。尤其印光祖師在《文鈔》特別感嘆,這一點大家也要去體會。感嘆什麼?順治皇帝把度牒制度改了。本來要出家是要考試的,國家考試,他真的有學問才能夠出家,結果順治皇帝一改,誰都可以出家,僧人的素質快速下降。那麻煩了,素質一下降,參差不齊,大眾一看受影響,沒信心。諸位同學,我們出來弘揚文化,我們做得不好影響的不是自己,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形象。我們現在一出國門,其他種族的人看到我們chinese,是吧?我們做得不好,人家說:「chinese都是這樣。」德有傷,貽親羞,不能幹這樣的事情,我們要表好法。印祖感嘆說順治皇帝可能好心做了壞事,所以做好事也要考慮會不會有流弊,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你看現在這個事真的還得靠上位者認知到怎麼樣來調整,讓出家人的素質能夠再提升起來。

  我們以法驗僧,真的確定這個出家人或者是這個在家的善知識。也不能分別出家、在家,你看佛在世的時候,今天跟大家討論了,要看懂佛在表演什麼。佛講經說法,這是他最重要的工作,我們也要效法;他安貧樂道,我們要效法。包含佛在世的時候,讓文殊菩薩去見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居士生病了,派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智慧第一,見到維摩詰居士要右繞三匝、禮佛三拜,他是在家的佛,不能輕視。這些表法就是讓我們不能去分別,達者為師。六祖惠能大師他得衣缽的時候他還是在家人,但是他已經見性了,所以衣缽傳給他。

  阿難尊者做了七個夢,其中有一個夢,須彌山在他的頭頂上他不覺得重,佛說這就代表你要傳承佛法。阿難尊者做七個夢,跟我們有沒有關係?我看你們的眼神好像跟你們沒什麼關係。你看讀《論語》讀到那一句,「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大家讀《論語》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有沒有感覺身體熱起來?我們這裡有小朋友點頭,挺難得的。孟子那句「當今之世,舍我其誰?」這句話有沒有入我們的心?

  其中有一個夢就是代表什麼?白衣說法,末法時期很多白衣出來弘法。你看佛陀那個時候阿難尊者就預言未來的一些情況。他其中一個夢就是獅子死了,任何動物都不敢靠近,可是牠身上的獅子蟲在吃牠的肉,所以說末法時期魔王魔子魔孫來壞佛法。當然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我們更要責無旁貸來做好,來顯正破邪。「既得僧」,我們真正依止到師長這樣的善知識,依止到自己判斷的善知識,那就要受教修行,依教奉行。

  當然《彙編》也很慈悲,給我們具體指導了,「法在何處?法在經中,請先從蓮池大師《雲棲法彙》入。」《雲棲法彙》就是蓮池大師的全集,是他的弟子王宇春等編的。這些弟子們也是很慈悲,大師一代時教,希望後人能夠得利益,把它編成全集了,我們圖書館有。當然他在那個時代,他幫忙指出大善知識。我們在當前的時代,師長是有傳統文化最後一代,他又遇到三個老師的指導,又弘法,效法釋迦牟尼佛講經六十多年,又創辦漢學院,所以我們要依止師長的經教。哪怕我們之後要修學密宗,都要有顯教的基礎。這都是佛菩薩冥冥中加持我們的因緣,我們先好好依止老人家的經教。我們每一位老師也是來執行老和尚教學的理念的。

  我們看下一段經文:「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姦利。」這四句都是指小人貪圖利益之事。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這樣的錢留不了。我們看我們中國有很多百年老店,舉個例子,同仁堂,「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他們在製造藥的過程沒有人看到,但存心有天知。同仁堂好像三百多年了,比美國建國多一百多年,這樣的企業也很可貴。我們同學們家裡有沒有做生意的?有的話表這個法,振興商道在這個時代很重要。我們得恆順時代的狀態,以前是士農工商,現在商業界的人影響力不小。所以師長應機說法,有二十個企業能落實傳統文化,傳統文化能在神州大地復興。因為大家一看用傳統文化事業可以經營愈來愈好,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因為畢竟當父母的人要為他子女以後著想,學這個以後有沒有用。

  大家一聽二十個企業落實傳統文化,我們家沒做生意,一下子這句話跟我沒關,我們這個撇得一乾二淨的功夫也不簡單。主伴圓融,我們有時候的因緣是做做配角,敲敲邊鼓,是吧?哪怕是做啦啦隊也要做得像個樣子。成德就有遇到企業,我隨喜他們、護持他們,跟他們交流,他真有心的,我們還得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你還要主動去盡一點力。其實自己也是希望鍛鍊鍛鍊,人家企業的問題,我們學的《論語》、學的《群書治要》,可不可以看到問題所在?可不可以給人家可行性方案?現在是商業時代,我們學了傳統文化也不知道怎麼用在商業,那怎麼推廣?大家都要鍛鍊,說不定你親戚朋友做事業,半部《論語》治天下,可以去護持護持那個因緣。當然首先你得學得讓人家認同。

  這四句都是小人貪圖利益之事,尺、度、升、秤之類的,都是用來平定物價、統一人情的,大家心裡才平,不然買東西都不安心。世間人用兩樣標準,以大量入,以小量出;以重秤入,以輕秤出,這種居心只是想佔便宜而已,他哪知佔了別人半分便宜卻損傷了自己的福德,何況損人利己必會招致天降災殃,尤其還會有雷火焚毀的惡報。孔子說「損人自益,身之不祥」,不只得不到利益,反而是感召來災禍。

  另外還有提醒一點,就是負責貨物出入的這些子弟、奴婢,他私自為之,主人不知道,但是最後這個罪還是有歸到主人。因為主人有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你得教他,不然也有連帶責任。

  我們看第一個例子,元朝費榮敏公,為人「節儉正直,樂善好施」,家中稱量的工具都是一樣標準。他曾在所有稱量工具上刻著出是如此,入也如此,子孫永遠都如此,「出以是,入以是,子孫永如是」。其後子孫恪守這個家規,恪守世間的法律,做生意要憑良心,結果,奕代就是代代,富貴顯達。信義為立業之本,他很誠信,不佔便宜。佔便宜也就不義,不仁不義。我們看用良心就很有福報,而且不只自己有福報,後代都有福報。講這些例子,真的做事業的人多聽,他就有信心,願意效法。當然我們有修學傳統文化的人也表出這個法來,也給現代人信心。

  「廣陵有王老姥,以短尺賣布帛」,廣陵在江蘇,結果她死後託夢給她兒子,說道:我平生用短尺騙人,陰間的冥司罰我投生到西溪浩氏家裡當牛,在我的腹下有一個「王」字。她的兒子就去找到這個浩家,結果果然生了一頭牛,腹有白毛成了一個「王」字,兒子就將牠買回家去了。結果家裡的人給牠好的食料牠不吃,給牠草料牠就吃。你看牠還是要受牠的業報,你給牠好的牠還吃不下。給牠負重耕田,牠就很安定;你讓牠閒著沒事牠就很不安,「百般跳觸」。這個例子給我們提醒,昧著良心圖謀利益的人是否知道這樣業報的可怕?世間都不能佔便宜,不要欠錢財債、財物債,不要欠情債,不要欠命債,不然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一生假如遇到人家來討我們債,歡歡喜喜的還,不要去計較。

  我們看下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比較長,我們稍微講故事的重點。明神宗萬曆年間,江蘇揚州有一家大型的南貨店,主人在臨終的時候就交代他的兒子,我平生白手起家,賺了錢,關鍵就在這一支秤,這個秤有用烏木合成,中間是空的,內藏水銀,要秤出的時候水銀就倒入秤頭,當要秤入的時候水銀就倒入秤尾,所以秤入時重,秤出的時候輕,因此我就致富了。兒子心裡就怪之,就是覺得父親這樣做不對,但不敢說。等到父親死後,他就將這個秤燒毀,結果燒毀的煙化成一條龍升到天上去了。

  過了沒多久,他的兒子兩個孩子都死了。結果當下他心裡就有怨,我的父親用心不公平,反而獲得財富、獲得平安;現在我出入公平,不敢欺瞞他人,反而死了兩個兒子,天道難道是這樣嗎?

  這個有感應了,忽然間他恍惚到了一處官府,有一個主官(主要的官員)就告訴他,你父親一生輕秤出重秤入,「欺人肥己」,所得到的雖然多,都是他命中本有的,但是因為欺昧良心做了惡業,已獲罪於天。其實他得到的財富已經大打折扣了,小人冤枉做小人。上天派遣破耗、消散兩星出生做你的兒子,長大後要花費你的財產,繼承你的香火,最後耗盡你的家產,絕子絕孫,會得到這樣的果報。今你能夠改過遷善,彌補你父親的罪孽,而且事事能夠公平和善,所以上帝就將此兩星召回,不久將換給你兩個好兒子,來光耀你的家風。你應該要更加努力行善,不要妄出怨言。他醒來後將此事一一記錄,並且愈加努力行善,後來三年中生了兩個兒子,後來都考中進士,子孫都很興盛。

  接著張拱辰(這都是大儒)說道:我在邗關(這在江蘇)和此公的後人熟識,所以知道得很詳細(他記載得很仔細),而不將他的名字說出是避諱說出他祖上過去所犯的過失。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蓋祖先之愆。而且他們肯講出來,就是希望消去他祖上的罪過。

  當然這個例子也是提醒我們,我們真正遇到做了很多好事,結果還遇到不順的事,大家還有沒有信心?深信因果容不容易?在孔子那個時代,有一戶人家黑牛生了一隻小白犢,跑去問孔子,孔子說吉兆,吉祥的預兆,結果這戶人家的父親瞎了;過一段時間這個黑牛又生了小白犢,又去問孔子,孔子說吉兆,過了沒多久兒子的眼睛也瞎了。諸位同學你還相不相信孔子說的?結果過不久,這是宋國人,跟楚國打仗了,楚國是大國,結果他們很多男眾全部都被徵召去打仗。他們父子眼睛都瞎了,不可能打仗,結果那個戰役死傷非常嚴重。後來仗打完了,這對父子眼睛都恢復正常。深信因果,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玄奘大師偉大,奉獻一生,結果臨終生病,他的念頭就是是不是我把經翻錯了,他深信因果。這不要說沒學傳統文化的,師父講經都舉過那個念佛團團長,臨終不念了,因為他生了重病,他就生怨恨,「我都念那麼多佛,我還去給人家臨終助念,怎麼我還生病?」不念了。這不相信因果。那很可能是什麼?重罪輕報。任何境界現前我們都不懷疑因果,這才是真正立得住。

  我們看後面,在鬱林(這是廣西東南)有一個人叫謝秀林,對於量出的尺度斗秤都以輕少蠻橫獲利,有一天就被雷震死了。而且下葬又多次暴露,屍肉都潰爛,最後將他的屍體燒毀,結果他的腹中找到一個雷楔。所以你用欺詐的方法來騙取人的錢財,這都會遭雷劈的果報。雷楔就是傳說中雷神用以霹靂的工具,它的形狀像一把斧頭,這是雷楔。

  下一個例子,宋朝的王良孺死後又復活,自己談他到了陰間,見到牆壁上懸掛著斗斛秤尺,就問這是做什麼用的。這一位陰間的官吏就說了,平常使用高低輕重不等的量器欺昧良心以圖利的人,就會到我這裡來受罪了。王良孺死而復甦,他還魂活過來後十天,凡是他生意場中所用的斗斛,不合規範的都被火給燒了。

  我感覺他還挺有福報的,上天都出手幫他、警惕他,這可能自己祖上或者過去生有德,不然他繼續這樣下去鐵定完蛋。佛菩薩、天地鬼神真的存在,也很慈悲,假如我們動了點壞心思馬上就被發現、就被提醒了,這是有福報的人。動了壞的心思沒被發現,慢慢的耍聰明,那真的就很不幸了。大家有沒有經驗,一動點壞心思就被老師、同學、家裡人發現了?那是有福報,不只不能難過,還要慶幸。

  宋朝在廣陵這個地方有一位李珏,他以經營貿易為生,看到同業都出輕入重、小放大收,他心裡非常不認可,還經常勸阻他們。第一個不能隨波逐流,第二有緣還要提醒他人。李珏平時買賣出入所用的量器規格都一樣,只賺取微薄的利潤糊口。其實做生意就是要薄利多銷,因為你做生意的目的是給人民方便,提供他生活所需,不能忘了這個本質,不能忘了這個初心。他這樣憑著良心公平做生意,日積月累,家中也還是富有。

  後來在江淮這個地方,這應該也是江蘇,制置使,制置使就好像清朝的總督,這很大的官,姓名跟他完全一樣。這個官員晚上夢見自己進入洞府,看到仙籍中有李珏的名字,這個官員就很高興,因為覺得自己將來要成仙。忽然有兩個童子說,這位李珏不是相公您,乃是住在廣陵的百姓。結果他寤,寤是醒過來,他就真的去找這個同名同姓的人。這個官員也是有心人,不只沒有嫉妒,趕緊去找人家請教,問他所修何事,問他怎麼修行的。從商的李珏說,沒有特別方法,但以公平的心來待人處世,不只是生意如此,處事待人接物都是如此。後來從商的李珏活到一百歲,就羽化成仙了。

  「朱貞曰」,這應該也是一個大儒,他說世人說不欺瞞神明,而我所說的神明不是指天地間的百神,只是不欺瞞自己心中的神明,也就是不欺騙自己的良心。「嗚呼」,就是感嘆,唉!能知道這個道理的有幾個人?

  這個感嘆也是提醒我們,我們其實學了那麼多教理,看了那麼多案例,也是真正要明白,「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我們看下一個例子,提到了四川黎永政,他善於製造斗秤,只要有人給他多一點錢,讓他做出不公平的斗秤,他就照著做。他雖然不是用不公平去買賣,但是他是做秤的人,這有共業在裡面。這個罪行被天地司察的神上奏到天庭,結果他跟兩個兒子眼睛都瞎了,五根指頭都傷殘,手關節斷落而死。

  代人製造不合格的量器就受到如此的報應。這裡提到,一切營生的人誰不想養活自家的家庭,而卻往往去觸犯天怒,為什麼要這麼做?這是根本適得其反。假如能夠完全了解這個案例,就會猛然醒過來,那就萬幸了。就像這個製作量器的,他也只是營生,但是他這麼做多少人受害,這觸怒鬼神、觸怒上天。

  這一個個案也是上天來提醒這些製造器具的人,也不能因為小利做出違背天理的事情,這也是共業,都要受報的。比方說,今天一個風氣偏了,打藥的農民有因果,製造藥的人有沒有因果?統統都有,連賣農藥的人可能感召的罪報還是會有。所以古人擇業也很重視,選擇行業。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