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彙編》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三十七集)  2022/5/13  加拿大溫哥華  檔名:55-230-0037

  成德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進入在惡報裡面談到有關家庭的部分,從「貪婪無厭,咒詛求直」,一直到「損子墮胎,行多隱僻」,這都屬於家庭的部分。昨天我們談的是「骨肉忿爭」,舉了唐張公藝先生的例子,他九世整個家族都住在一起沒有分開。這個典故是唐高宗,因為張公藝先生家裡幾百人都很和合,有可能這皇上因為皇族的事也是有挑戰的,看到自己臣子經營家庭這麼和樂,有機會當面就問他怎麼讓家庭和合。張公藝先生沒有說話,他在紙上寫字,後來就拿給皇上看,寫了一百個「忍」字。我想,比方說面對家庭有摩擦了,當下想到要忍,想了一次還壓不住,要再忍,要想多少次?想一百次,我看能想一百次、提起一百次的話,這個人脾氣就沒了,因為它也是假的。所以張公藝先生給皇帝的這個回應,很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在經營家庭當中重視起來,因為都是骨肉至親,我們說兄弟如手足。

  法昭禪師曾經有一首詩提到了,「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我們昨天張公藝的例子,不能執理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把情義擺在最前面,就不會因為這些小事衝突。「弟兄同居忍便安」,張公藝先生這個百忍,「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這段話含義很深遠,也是師長常常提到的,做長輩的人時時有一種責任要給晚輩好樣子看。這是在血緣的家庭裡面,其實在這個時代,師長提出來大家族現在不容易再維繫了,提倡企業團體傳承家文化,是用仁義、道義來傳承。就像辦一個傳統文化的學校,大家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同樣的我們漢學院亦如是,大家也都是辦學前幾屆的學長、學姐,也要留與後面的學弟、學妹做樣子看。我們這個家不單是在血緣關係上,心量要擴寬,為整個文化傳承,自己留取丹心照汗青,樹立好的榜樣。

  有可能我們漢學院一些同學,他可能這一生沒有結婚,每個人的緣不同。尤其女眾的選擇,她選擇婚姻,她一定要以家庭為重,這才能表法;沒有結婚,她就要以培養傳承文化的人才為己任,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像成德出家了,無後為大就是沒有培養出傳承的人才,這是不孝。師長講經的時候也提到,一個老師弘法一生,假如他沒有傳人,他的成就等於零。聽到老人家這段話就感受無後為大,沒有傳承的人,很可能這個教化就退回去了,前功盡棄。

  我們觀察看看,師長老人家畢竟年紀大了,氣力不夠,老人家沒有講經之後,廣大的這些弟子現在聽經的積極度怎麼樣?差很多,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心這一點。那不是很可惜嗎?他假如不斷薰習下去,很可能他就可以不斷提升他的道業。我們這個時代不薰習,煩惱習氣在內,五欲六塵在外,很難抵擋。這些情況就擺在我們面前,見義勇為,義所當為。依成德的觀察,師長老人家在佛陀滅度三千多年之後,重新效法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不中斷,講了六十幾年,這在末法稀有難逢的善知識。老人家講得很圓滿,我們可不能著相說老人家不講了就好像很遺憾,要去體會善知識他教化的因緣。

  我們看佛陀要涅槃了,假如我們是用感情去對待,就像阿難尊者開始哭了,哭了就慌了,旁邊有同學提醒,這麼重要的時刻,你趕快要去請教幾個重要的問題,他才回過神來。一感情用事,很難配合佛陀教化。佛陀住世是慈悲,佛陀涅槃也是慈悲,我們一用感情就看不懂佛在給我們表什麼法。「於此中下,而現滅度」,中下根性的人,你要示現滅度他才有一種警覺性,不然他都覺得反正佛壽命那麼長,明天再聽,明天再聽,最後他就被無常給吞掉了。這些表法我們都要看得懂。

  對我們學生來講,可能就有學生覺得反正都有老和尚在講,老和尚已經講得很好了,結果他這一個心態,他慢慢慢慢就不講了。講經說法不鍛鍊不行,你看師長是怎麼鍛鍊的?沒有機會講課,對著錄音機,千錘百鍊。當然講課的心態要對,師長都教了,講課的時候聽的人是監學,自己做報告,用這樣的心態不容易傲慢,而且都是先勸自己。師長這些心境都是我們很重要的學處,講學,一天不講自己知道,兩天不講同行就知道了,三天不講聽眾都知道了。很隨喜我們有同學現在到攝影棚去,很積極在做鍛鍊。當然很積極不要帶著好勝心,我一定要拿個第一,弘法組我排的次數也要排第一。就像阿修羅,燒香都要燒第一炷,不管花多少錢都要燒第一炷。他福報挺大的,但是他的好勝心、瞋恨心很強。阿修羅講的不是別人,可能我們過去生都做過阿修羅,可以看得出來有阿修羅的習氣,傲慢、強勢,一辦事就看得出來。

  我們當弟子的要用心觀察,不然會看不懂師父上人在表什麼法,他老人家教化影響力這麼大,都是有願力來的,我們不能用情感去跟他老人家學。依成德粗淺的觀察,老人家已經講得很圓滿,而且也做得很圓滿,他把他所講的都做給我們看。老人家專攻《華嚴》,《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華嚴》裡面提到的事事無礙,這在佛法算很高的境界了。這個世間很多衝突都是來自於宗教之間,十字軍東征,好多戰爭,不只古代,現在也是,因為宗教理解不同、宗教立場不同產生衝突。但是我們看師長在新加坡有因緣團結宗教,那麼短的時間,這個世界覺得最難的事,老人家把經教用上,那麼短的時間團結了,這都在表演給我們看事事無礙。這是提醒我們學生,老人家不講了,就讓我們要懂得勇於承擔。

  老人家晚年最重要的緣分,辦英國漢學院。在西方社會辦這樣的學校很難的,沒有老人家的威德跟福報辦不下來。目前在宗教界,能夠在國際間辦漢學院,而且我們在世間做事和光同塵,這個證書全世界都承認的,也算是在英國公立的學校。當然我們不是要去要這個名,這些大家心態都要對,但是也不能執著。你看師長老人家當時候在澳洲,昆士蘭大學要頒給他榮譽教授,師父當時候想我都已經出家人了,方外人士,世間這些名我不需要了。但大學表達了,我們的考慮是希望請您代表澳洲去參加聯合國會議,但是聯合國不邀請出家人,邀請專家學者,你有這個名了就可以去參加。師長都在給我們表演不執著、隨緣,不執著一個我是出家人,這世間的我都不沾了。

  我們也有遇過,比方說我所有的銀行帳戶全部都關掉了。說實在講,他關掉了不說,真的;他關掉了還要講出來,就有一點名聞利養的那個味道,有一點標榜。就好像孝子,他絕對不會在嘴上說我很孝順的。大家都要懂得去觀照自己的內心,去判斷一個人的狀態。判斷人很重要的,擇友、擇師、擇偶,擇同事、下屬、上司,全都要會判斷。學《太上感應篇》就學會判斷。「不彰人短」,我們進入家庭的這些教誨,你心胸太小了,這裡提到你有嫉妒心,一定會有口業、是非出來,見不得人好。所以你要判斷不彰人短的人,你才好要不是成為家庭成員,要不是成為團體成員,都要判斷。真的一顆老鼠屎可以壞了一鍋粥,這也不是假的。

  為什麼師長強調,要成立和合的團體,不是硬去拉人來撐場面,有三個,三個人就好;有五個,五個人就好,我們自己內部要表好法。你說大眾要來聽課聞法,我們都非常歡迎,但是你最核心的人不把法表出來,現在人心容易懷疑,人家一看不認可,退心了。印光祖師為什麼說一個團體不要超過二十個人,這都有他的智慧在其中。在這個時代,人多了要見和同解不容易,這個強求不來的,得洞察客觀的狀況。不是說末法了也表不了法,你不表法大眾沒信心,所以有幾個人就表幾個人的法。

  我們男同學裡面,八一O七寢室剛好四個人,他們四個人就一起表法,我看了是非常隨喜,他們應該都是比較仗義的人。成德自己一學佛之後就在找,我記得我到澳洲淨宗學院去學習,二OO二年七月,有一次下完課要過馬路,停在那裡,剛好旁邊有同修,我就太激動了,「我們來組六和敬團隊」,對方眼睛瞪得很大,也不知道是要答應我還是不答應我,對我都不夠了解,所以大家就可以看出來我是多容易激動的人。不過現在有點歲數了,經歷一些事情,也不能什麼情況都太激動,也深刻體會到因緣絲毫不得強求,隨緣就好。真正成熟的緣自然會來,推都推不掉;不成熟的緣,強求的話自己辛苦,別人也辛苦。

  這不只在經營團體,經營婚姻夫妻也是一樣。我們女性同胞都有母性的光輝,母性的光輝有時候不只會展現在對自己的孩子,對小孩,還會展現在希望對另一半。這個時代慎於始很重要,在一開始找對象的時候可不要太激動,我去救他,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有這樣的想法很可貴,但是有點衝動,冷靜冷靜,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是地藏菩薩幹的事,自己有這個境界沒問題,沒有的話還是門當戶對穩一點。

  再來要冷靜冷靜,萬法因緣所生,一個人他要改變,因在誰身上?在他自己。其他再親的人都只是個緣,而這些緣能不能產生作用是因決定的。除非你真的是地藏菩薩,那沒問題,你是生生世世隨逐於他,你有這種願力,那沒有問題,不然不能強求因緣。實在講,修行人做每一件事的目的,為人演說。我們都學傳統文化了,走婚姻這條路也是找因緣成熟的一起來表法,佛化家庭。台中蓮社有出一本書,《佛化家庭》,大家可以抽空看一看。要走入婚姻的,這個必看的書;不走入婚姻的,也是必看的書。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你從事正法的弘傳,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要強調什麼?家庭教育,因果報應,這是教化的重點,怎麼把家庭經營和合,《佛化家庭》這本書要多看。

  剛剛跟大家舉了法昭禪師這一段教誨。我們在聽課的時候,要謹防自己的分別、執著起作用。比方說有一個人他讀《弟子規》,他讀到「入則孝」,反正我沒有在父母身邊,這段跟我沒關係;他讀「出則弟」,他說,我是獨生子女,這段也跟我沒關係。那他這種心態,他覺得很多都跟他沒關係。修學的人應該什麼?每一句都跟我有關係,我都是當機者。我們現在談到兄弟和合,諸位同學,你是獨生子女,你不能說這跟我沒有關係,你還有表兄弟,你還有堂兄弟。「以祖宗之心為心,天下無不和之族人。」我們聽一個道理馬上自己會很侷限在自己的認知裡面,都是心量太小了,修學傳統文化首先擴寬心量。

  「留與兒孫作樣看」,這句跟我們也有關係,樹立很好的風範。「以慎重之行利生,則道風日遠」,漢學院的學風、道風從我做起。我看大家的眼神好像不是很接受我這句話,還是你們是默默下決心的,可能你們的性格跟我不一樣,你們比較穩重,我比較激動,都會表現在眼睛瞪得很大。

  這裡除了提到不要執理傷情之外,也是提到了「讒言不聽」,這都是關鍵點。所以大家不要當故事聽而已,這每一個故事裡面都點出了最關鍵的點。「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君聽臣就當誅,父聽了讒言子當決,夫婦聽之分,兄弟聽之離,朋友聽之疏。所以讒言真的很厲害,「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讒言是很厲害的。但讒言要起作用也怪不得別人,萬法因緣所生,讒言只是個緣,因在哪?因在親人之間、朋友之間、君臣之間不夠信任。

  大家想一想,有沒有人講魏徵的壞話?鐵定有的,可是為什麼唐太宗不受影響?當然唐太宗他大部分時間不受影響,不過有一次魏徵勸諫到他都氣到把劍拔出來了,我非殺了他不可。最後重要的角色出現了,長孫皇后。沒有長孫皇后,有可能三個魏徵都不夠殺,伴君如伴虎。你看君王有那麼高的權力,沒有太太的柔和幫他調下來有時候會失控的。我講這個都不是想像的,有一句成語大家一定聽過,「三審定讞」,聽過吧?張同學妳是學法律的,三審定讞妳都沒聽過,別嚇我。這個典故,為什麼要三審,哪怕你判死刑都要三審才能執行?因為有一次有一個官員被誣告,朝廷之上唐太宗太生氣了,馬上給我拖出去斬了,最後他是無辜的,唐太宗很後悔,說以後再嚴重的都要三審之後才能執行,就這麼來的。所以大家看要成就一個千古一帝還要有配套措施的,不簡單,要有好的太太,還要有好的這些忠臣可以犯顏直諫,這些配套沒有了成就不了。

  有一句話講,「讒不自來,因疑而來」,讒言不自來,因為什麼來?有彼此懷疑了,因疑而來。師生關係也有,你看師長老人家說,我三個老師都有人批評,但是我相信我的老師。師長遇到這麼好的老師,他還介紹朋友來,一個都沒留下來,不簡單。在這個時代,像老法師那三位老師,那麼有威望德行,一定有很多毀謗,這學生只要一聽,這個緣就破壞了。

  我們觀察師長的心境,從年輕就特別重視人才培養。成德有時候會去聽、會去看,比方師長三十年前講的。開岸法師很用心,他們的團隊也都把它用成一個機頂盒,用成硬盤,老人家所有講經的資料他都把它找到了。一聽,幾十年前老人家就盡力在培養人才。培養了六十多年,現在在身邊的弟子剩多少?這大家都要會觀察。我們以後的挑戰不會亞於師長,師長都有給我們講過,我們以後的難度比他老人家十倍、百倍都不止。師長講的這些都跟我們有關,我們假如當故事聽,都覺得那是老法師的故事,跟我沒關,其實每一個故事對我們都是很重要的提醒。

  所以讒不自來,因疑而來。「間不自入」,離間的話不是自己來、自己入的,「乘隙而入」,你一有空隙,它就可以產生作用了。《論語》裡面講:「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這就有味道,代表什麼?閔子騫心中都是以整個家庭的大局為重,他不會去計較這些小事,包含他都是記人家的好,記家裡人的好,所以他那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是發自肺腑之言,感動他父親,感動他後母。大家想一想,他後母的不是他只要往心上放,他這一句千古的名言出不出得來?出不來。慕賢當慕其心,我們要從這些聖賢人的故事裡面去感受到他的心,從心上去效法他,都不是當故事聽,都跟我們息息相關。

  我們再看下一個故事。明朝浦江鄭濂,浦江在浙江,他的家族兩百年都沒有遷移,「不別籍」,籍,戶籍戶籍,他都沒改,「人號其里曰義門」,這也是對他們敬佩,稱他所住的鄉里叫義門。「太守旌匾曰:天下第一家。」這個太守也很有為政的智慧,為什麼?「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論語》都可以用在為政上。後來明太祖即位,就召他入京覲見,問他:「你們家有多少個人一起吃飯?」他說一千有餘,「奇」是餘,還有點零頭,超過一千了。「上曰:真天下第一家也。」結果當時候馬皇后剛好在屏壁後聽到了,就跟太祖說,「陛下有天下,以一人舉事」,陛下你一個人開始的,才把元朝推翻,「今鄭某一家千餘人,舉事不更易耶?」他們家有一千多人,要舉事不是更容易了嗎?太祖聽後大吃一驚,接著又問鄭濂:「卿合族亦有道乎?」你怎麼使家族能夠團結在一起?用的是什麼辦法?鄭濂挺厲害的,「適對曰」,「適」就是很巧妙的、很契機的,抓住這個適當的時機就跟皇上說,沒有別的,「無他」,惟不聽婦言。因為剛剛馬皇后講了那一段話,不聽婦言。皇上「不覺大笑」。

  大家依義不依語,不然我講到這裡,可能我們女同學都要不歡喜了,都把鏡頭給關了。依義不依語就是什麼?就是不能聽心量太小的人的話,是吧?我們後面還有很多這方面的,我們依文再來探討,「男不忠良,女不柔順」,這裡面都有細講。因為你心量小就容易計較,容易造成家庭紛爭。剛好那時候河南呈給皇上香梨,就賜兩枚給鄭濂。那是給他考試的。鄭濂雙手捧著皇上賜的香梨出宮去了,皇上就命令人去跟著觀察,看他怎麼處理。到了家,他把族人一千多人召出來,向著皇宮的方向叩謝。然後置了兩個大水缸,把梨擊碎,那個汁就流入水缸之中,每個人都喝,都受到皇上的恩賜。太祖聞了之後很歡喜。

  我們聽每個故事要深入其境,才能聽出味道來。現在鄭濂把梨給碎掉了,你是他,比方說是他弟弟的女兒的……反正關係挺遠的,結果你也喝到了,當下什麼感受?愈喝心裡愈暖有沒有?關係這麼遠都對我這麼平等對待,這一千多人就凝聚起來了。現在怕怕什麼?怕私心,一有東西都是只給自己的孩子,這個家族怎麼凝聚?我們看我們周故院長的父親,當時候抗戰,有補給的物品來了先給學生,還有剩才給自己的孩子,他有五個孩子,這都是公心。所以師長講,校長老師對我們人生的影響超過父母。我們可以想像到當時候老人家遇到的校長老師,他們那種奉獻的精神感人至深。鄭濂這一點是我們的學處,不管是在家庭當中還是在團體當中。

  後來有誣告鄭濂家的,告他跟當時候要造反的權臣有關係,有私通。太祖就講了,鄭家絕沒有這樣的人,被人家誣告的。忠臣出於孝子之門,這麼有孝悌傳承的家族不會出這樣的人。不只如此,還下令,因為從客觀來講,這個事件,因為當時候好像是宰相出了情況。大家想一想,那處置的官員多不多?不少,大傷元氣。所以明朝的相權相對的就弱了,會怕,一朝被蛇咬。大家看,一個朝代都很受前面人的因素,比方說宋朝特別尊重讀書人,你看它到最後還有像文天祥這樣的忠臣在力挽狂瀾。可是明朝一開始的皇帝對讀書人不夠尊敬,甚至在群臣面前打大臣,這打下去會寒了讀書人的心。結果明朝後來皇上重用什麼?宦官,宦官亂政,這都是不尊重讀書人最後的結果,都有因果關係的。

  就像哪怕是好心,也要冷靜。周成王感激周公,結果下令什麼?往後祭周公用天子之禮。我們都可以理解,他太感恩周公了,可是問題是這樣一下去流弊就出來了,所以魯國三家大夫僭越禮儀,這個根源從周成王太激動發端的。激動的時候也不要,「盛喜中勿許人物」,不能一激動,好,什麼都給,不行,不能激動;「盛怒中勿答人書」,很生氣的時候不要寫信給人家,不要發微信,先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幾句,不然一旦發出去,要收收不回來。用skype比較可以收回來,用微信好像兩分鐘還是幾分鐘收不回來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都要冷靜,不能太高興,不能太生氣,心很定的時候再做事比較安穩。

  結果太祖不只相信他們不會跟權臣私通,還命揀選他們家族三十歲以上的子弟都到京城來,授予他們官職,這是很大的恩賜。當然從漢朝以後舉孝廉,人才從孝廉來的。他的宗長鄭渶前往皇宮謝恩。這是必要的,皇上這麼大的恩德,他宗長要親自去京城謝恩。結果皇上還親自到了奉天門(南京紫禁城諸門之一),而且親筆寫下「孝義家」三個大字賜給他,還蓋上玉璽。當然皇上這麼做,相信這個消息一定很快就傳遍全國,鄭濂他們家就變成全國的榜樣。這也是為政很重要的做法,樹榜樣。當然樹了榜樣上位者也要以身作則,你不能樹了榜樣都叫別人做自己不做,那也會適得其反。

  成德有機會也是跟一些同修們在交流,有一些也是負責團隊的,就跟他們談到,現在要弘護正法難度比以前高太多了,所以我們得要看懂佛交代、佛所做的跟弘護正法有關的,我們不能忽略了。其中有一點,佛講經沒有中斷,所以弘法的團體聽經聞法不能中斷。儒家都提醒,「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那是古代的人三日不讀書,我們現在有一天不聽經,正念可能保不住了,所以弘法的團體每天要薰習聽經。這個領導者聽完動作也很快,安排下去,團隊都要聽經,結果他自己沒到。要求底下的人聽經,自己沒有到,我看了都有點擔心。

  我現在也不大敢給大家亂建議,不然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因為他這個做法下去可能會有流弊出來。我們今天要護念一個人、要護念一個團體,也要客觀了解他的情況,不要我們的好心還造成流弊問題。言語為什麼要有分寸?言語為什麼要先客觀了解情況?建言者當置身於利害之中,你的言語才會懇切,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還要置身於客觀的情況之中,這個建議才契機,建議才不會有流弊出來。

  我們接下來看下一句:「男不忠良,女不柔順。」這兩句話還沒講以前先後順序就擺出來了,先要求誰?男。不然應該是女不柔順、男不忠良,為什麼先男不忠良、女不柔順?要先要求男人。我也曾經聽到有女同胞抗議,為什麼都要求女人三從四德?男人的要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對男人要求很多的,並不是沒有要求。

  我們來看,男要忠厚善良。所謂忠,「盡己之謂」,竭盡己力。所謂良,方方正正的意思。萬物中唯有人類最具靈性,其他的動物牠的靈性比不上人,所以人才能並列三才,而人類又以男子為貴,比較可貴。因為我們都知道其實投胎畢竟還是在輪迴當中,但是在輪迴裡面也有善根福德的差別,當女人還是比較辛苦,當男人相對比較有福報。但這也不是絕對的。「既得此靈貴之體,而奸佞不忠」,卻奸佞不盡忠職守,險僻而不方正,這不就是辜負自己的靈性了嗎?也是辜負上天的造化。我們都是天地蘊育起來的,我們辜負自己也是辜負上天,也是辜負父母、辜負祖先。《勸發菩提心文》裡面有提到「尊重己靈」,所以人不是因為身分尊貴,是因為自尊,是因為做出了高貴的行為他才是真正的尊貴。「雖貴端,慈而寬」,這才是尊貴。「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不能忘失,尊重自己的佛性、靈性這個心念也須臾不可離。

  我們看榜樣,「宋范文正公二歲而孤」,兩歲他父親就去世了。他年齡稍長就能挺身自立,他自己苦讀,以粥為食,他煮一鍋粥,然後讓它乾了切成四塊,一天就這麼吃,饘粥糊口。不簡單,很有志氣,「晝夜誦讀,靜坐默思,六年遂精六經」。大家看這還是有關係的,他不只是死記硬背,他靜坐默思,「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以他六年下的功夫,等於是《詩》《書》《禮》《樂》《易》《春秋》,當然那個時代應該《樂經》已經沒有了,但是在《禮記》裡面有「樂記」。

  到了二十歲就考上進士,他「判河中」,河中是現在的山西永濟,當通判,這是個官職,僅次於縣太爺。他忠貞愛國,勤政愛民,甚得民心。一個官員就是要讓老百姓更相信國家、相信朝廷。「歷官侍郎,立朝治家」,這個侍郎是副部級的,而且他還是到了副宰相的位置,所以立朝;而且還治家,治理自己的家庭,「恩威並用」。治家也要符合中道,跟東方持國天王彈琵琶,不能太緊,不能太鬆,所以剛柔並濟,恩威並用。「忠君愛國」,這都是體現他的忠、良。「善績昭垂」,他的善政功績非常顯著。而且教子又有義方,他還是以竇燕山為榜樣。所以我們看到他們這些聖哲人都很早就立志了。而且周濟貧窮的人,聲名響震當時。相信當時候全國百姓都很關注他們家的事情,以他們為榜樣。不只名震當時,而且「景仰百代」,我們到現代了,一講到范公都肅然起敬。我們每個人都讀過那一篇「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我們都讀過,這句話入了我們的心沒有?所以我們男子忠良以范公為榜樣特別好。「景仰百代,男子二字,洵不愧焉」,當之無愧!

  我們已經學佛了,叢林傳統的建築最重要的是大雄寶殿,所以佛是大英雄,我們男子也要效法佛陀、效法范公、效法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很有擔當。當然女子也是要忠良,也是要尊重己靈,也是要期許自己當生成就。

  接下來,女要柔順,溫柔和順。男子要剛中帶柔,女子柔中帶剛。男子該柔順的時候也要柔順,比方說你侍奉父母也是要柔順,包含家裡有什麼衝突了,我們都要恆順,順勢而為,不能太硬了,硬碰硬會出事的。

  我們來看「《禮記》曰:男帥女,女從男」。男又在前面,諸位女同胞要體會一下,我們經典裡面對男人的要求都是排在前面的。「又曰:幼從父兄,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女子一生的緣分,她在家有父兄疼愛、教導,出嫁了夫婦一起經營家庭。男女有他的屬性,所以一般來講男主外、女主內,家庭職責分工。當然現在家庭本身也在轉變,所以我們也不能執在經典的話。比方說現在他夫妻不一起工作這個家維繫不下去,就不能太太說,「不行,我們是學傳統文化的,男主外女主內」,那這個先生他就很無奈了。我們法都不能產生執著,要視情況而定,但是這個法本身的一些原理原則亙古不變。

  我們冷靜觀察,現在女子在社會、在事業上發展,很多都發展得地位滿高,賺了不少錢。我們也接觸不少,尤其在歐美社會,見了不少女人她事業做得很大,可是忽略了一句很重要的話:「至要無如教子。」結果她財富不少,孩子不聽話,孩子憂鬱症。你說讓她重新再來選擇,我相信她一定會選擇把孩子教育好,可是人生是不可能可以重來的,後悔藥沒得買。我們現在考慮事情得考慮得周全、考慮得深、考慮得遠,不然人生走著走著會愈來愈多後悔的事。

  為什麼老法師說我們古人通達人情事理,看得很深、看得很遠。我們不能看了祖先經上講的跟我現在的想法不一樣,我就先產生一種排斥,這些可以傳幾千年一定有它的道理,靜下心來先去體會,先去深入一下古人的考慮在哪。我就見到了,這個企業家孩子現在憂鬱症,關在家裡,她就很遺憾。但她太強了,常常當著孩子的面罵她先生,結果她的女兒也很凶,會罵她的父母。什麼時候在給孩子影響?隨時隨地。甚至於妳講的話都是經典、都是道理,可是我們當下的心是非常不安定、非常急躁的,甚至是有強勢的,孩子都在學。她私底下跟朋友在談話,她那種急躁、不安、強勢就出來了。跟入模子一樣,不是開玩笑的,小孩他很單純,他又不知道這個對那個錯,在他面前演最多的對他的影響就最多。

  真的我們這個家族、我們這個社會要出人才,母親的安定非常重要。說實在的,你讓女人扛起又要懷孕,又要教育孩子、照顧孩子、照顧家庭,還要讓她出去工作,誰扛得了這麼大的責任?所以當丈夫的人要體恤到,能夠盡量讓太太不用再出去工作,這是有擔當。真的有需要太太分擔經濟問題,那也不能讓她的工作量太大,夫妻要互相體恤。而且夫妻要有共識,不能因為賺錢而把孩子的教育忽略了,這是很大的錯誤。當然在現實的狀況,我們首先不能隨社會的風氣去生活,那種奢侈、那種攀比我們不隨,勤儉持家,還是可以突破一些困難的。

  我們客觀來觀察一下,我父親那一代,兄弟姐妹五六個正常,有的到十來個都有,媽媽有沒有工作?沒有,養十個孩子、養八個孩子,媽媽全職家庭主婦。現在夫妻一起賺錢,養幾個?一個,還錢不夠,還貸款。你看在我爺爺奶奶那一代,養那麼多孩子,一分錢也沒借,後來還省吃儉用還買房。大家比較一下,這個中的差別在哪裡?我們不能說沒有社會客觀的因素,絕對有,但是有沒有自己家庭裡面夫妻的這種價值觀、夫妻的這種用錢的態度,有時候這可能還比外在的因素更重要。這些我們自己要看清楚,我們才不會隨波逐流。這個時代要不隨波逐流都是不簡單。

  我們看到「出嫁從夫」,夫妻一起同心來經營家庭,夫死了從子,這不是很自然的天倫嗎?而且跟著孩子,讓孩子盡孝,三代同堂、四代同堂這孝悌不就傳下去了?所以真正這些都要透徹明白倫常的重要,不然以政府,它初發心也是為人民好,養老院建得很好,照顧人民,出發點都是好的。但人到老的時候,說實在的他的心繫在哪?他最信任誰?你遵循以前這種,讓孩子都懂得孝順,可以侍奉老人,老人在含飴弄孫,頤享天年,多好!我們在海外也有去觀察過養老院,你都還沒進去,你就感覺到那個磁場,真的是這種很陰沉的磁場,沒有生氣。你看一個家族裡面有老有小,很熱鬧。

  《顏氏家訓》有說道:「婦主中饋」,中饋,有一個成語叫「中饋猶虛」。薛同學你知道這個詞嗎?沒聽過,今天要知道了,中饋猶虛就是還沒娶妻的意思,就是煮飯、持家。所以這裡的婦主中饋,祭祀供養祖先的食物,包含照顧家裡面人的飲食,婦人很重要。這句話用在現代也一點差都沒有。大家想一想,一個軍隊要打勝仗,首先什麼是保證?糧草先行,有沒有?你得吃得好,不然怎麼打仗?同樣的,一個家庭裡面,一個人的健康是基礎,你沒有健康,學業、事業絕對做不好。可是身體要好跟吃有關,病從口入。但是現在假如太太不煮飯,一家人的身體堪憂,況且現在商品裡面真是飲苦食毒,添加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李炳南老師那個時候就交代老和尚,不要在外面吃館子。三五十年前聽到某個人得癌症,全鎮全村都驚訝得不得了;現在呢?你一個家庭裡面沒有聽到人家得癌症都少了,一個家族裡現在得癌症好像很平常的事。為什麼會是這個結果?跟吃有沒有關?很有關。你看一個家庭裡面往往有一個人得重病,你家裡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積蓄一下子就付諸流水。古人的考慮他是比較全面性的,他不是考慮一時,他還考慮本末先後在哪裡。

  「惟事酒食衣服之禮。」大家不要小看,酒食衣服就不知道幫家裡面省了多少錢。婦德、婦言、婦功,她很有能力,幫家裡不知道省了多少錢。婦容,這個容大家可不要想化妝品要用很好,這個容是端莊,而且很有氣質,不會隨便動氣,容貌這種安詳就安定一家。四德裡面就有婦功,所以女子不患有才。因為有一句話叫「女子無才便是德」,大家有沒有查過這句話的出處在哪裡?假如不是經典出來的,那我們就要思惟這句話。大家覺得這句話有沒有道理?說實在的,這個字都是看你怎麼體會的,你就看情況分析這句話就好了。比方對方說,怎麼可以說女子無才便是德?你跟他談的時候就可以否定這句話,但是你要把理開出來。你從心性上來講,一個人覺得自己有才的時候,那她的心就會覺得我想好好發揮發揮我的才能,她就很難安在自己的本分,「我得好好發揮發揮,不能浪費了我這些能力」,她這個有才對她、對家庭不一定是好事。「才德論」其實很重要,「德者,才之帥也」,愈有才能,只要有德,都是這個家的福報、福分。所以有才沒有不好,可是重點是什麼?是為德所統領她的才能。

  李炳南老師在一位弟子,是一位女士,周春垣女士,她要出嫁的時候,有給她一些勉勵,講到了,「世俗稱女子有德」,這個是世俗稱的,「不許其才,誤矣」,這個體會可能有偏頗了。「夫德為才體,而才為德用,是即而不可離者」,它們不能分開,它要合在一起作用。「修齊治平,何一非用其才?」一個女子要修齊治平,要不要有她的才幹?當然要有。「但才有正與偏之不同耳,正者發於德,偏者發於不德。才發於德,則宜家教國」,宜其家室,而後可以教國人。我們待會舉的這些大儒的母親,真的都是宜家教國。「發於不德,則蕩檢踰閑」,她的行為放蕩,不守法度,「踰閑」,踰越規範,那就麻煩了。「是女子不患有才」,不憂患她有才能,才藝愈多愈好,憂患的是什麼?無德。「既德矣,若不有才,又何以章其德乎?」事實上她真有德,她會多去承擔責任,她一定會多去提升自己的能力,都不用人家推的。

  這些觀念我們都要很正確,這樣能護念好自己,也能護念好家庭,護念好有緣的人。

  《顏氏家訓》就有講到了才的部分,「如有聰明才智,但當輔佐君子」,就是輔佐丈夫,這是相夫,「助其不足」,輔助他不足之處,所謂妻賢夫禍少。「若凌駕其夫,干預外政」,就是家裡面以外的這些事務干預得太多,就像是早上啼叫的母雞,牝雞司晨。君子思不出其位,這不只是在政治上,也是在家庭裡面。

  諸位同學,你們冷靜去觀察一下,男子的控制欲比較強還是女子的控制欲比較強?大家思考一下就好。古人看這些看得很透徹,應該這麼講,我得避開男女,情執重控制欲就會強,他覺得我要握住了我才有安全感。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的,你那個控制欲很強,孩子壓力就很大;你控制欲不強,都是信任孩子,真的,父母給自己的感覺如沐春風。但是很微妙,你愈想控制他就愈想逃離,適得其反;你愈信任他愈身心健康成長,然後這個家庭的凝聚力愈強。真的依報隨著正報轉,一點都不錯。

  古人有這些提醒,這樣凌駕丈夫,家道就不能振興,就是從這裡變化起的。所以家庭這些職責本分還是要分工好,各盡其職。我們去觀察,比方說以一個朝廷、一個國家來講,很有能力的皇后她怎麼進退應對的?長孫皇后很有德行又很有才能,她會考慮流弊問題。所以唐太宗有一些朝廷的事問她,她都說後宮不得干政,不是她會有問題,是她怕會有風氣的影響。當時候她很冷靜的人,皇上要重用她的哥哥她都阻止,她哥哥也很生氣。你看人都太容易感情用事了,他體會不到他妹妹的智慧,人還是太傲慢。但是畢竟長孫皇后早逝,結果長孫無忌被重用,最後弄權,自己的下場也很不好。所以治家、治國,就像前面提到的,得要高明遠識之人,才能明燭洞照,考慮得深、考慮得遠。

  我們看到「漢袁隗」,袁隗是漢獻帝初年的太傅,他後來的成就很高,他娶了馬季長的女兒,就是馬融的女兒(馬融是大儒)為妻,嫁妝非常豐盛。袁隗就對著太太講:「婦奉箕帚而已,何必過珍麗乎?」當然他對太太的期許就是把本分做好,何必要太過於重視這些華麗?太太說到了,「對曰:慈親垂念,不敢逆命」,因為畢竟這些嫁妝都是雙親的一番心意,不敢違背他們。「君若慕鮑宣、梁鴻之高,妾亦從少君、孟光之義」,如果夫君是仰慕鮑宣(這也是漢朝一位大儒)及梁鴻的高風亮節,我也能學少君孟光,少君是稱他人之妻,孟光的節義。這也是她的一個應對,看這個文字,她也是很柔和在回應她的丈夫。

  當別人不能理解我們的時候,我們不要首先情緒就上來,好好的表達溝通就好了。因為袁隗是有一點誤會了他的太太,但是他太太也是應對得很妥當。夫妻之間、家人之間有沒有可能會有誤會?在所難免。這個時候怎麼平心靜氣來應對還是很重要的,你不能別人誤會了我們就顯得強勢起來,這樣也不妥,理直要氣和。

  我們先看到後面八百五十三頁「後漢梁鴻」這個例子,我們來呼應一下袁隗他的妻子談到的梁鴻、孟光這對夫妻。「娶孟氏女,名光。」結果嫁入門的時候,「裝飾入門」,就是她嫁妝應該是珠光寶氣入到梁鴻家的門,「七日而鴻不答」,過了七天梁鴻都沒有怎麼跟太太講話,沒有搭理她。「妻乃椎髻布衣,操作而前」,他的妻子孟光就梳起椎髻,換穿布衣,然後做著這些家事。梁鴻就很高興,「曰:此真梁鴻妻也」。孟光她也沒有去跟先生解釋,她自己調整,孟光悟性也很高,能通達人家的意思,體會到丈夫的心意。「遂同隱霸陵山中。後避難適吳,依皋伯通廡下」,夫妻一同隱居在霸陵山,在陝西長安東邊,後來為了避難到了吳地(現在的蘇州),寄居在皋伯通府上的廂房。梁鴻受僱替人做舂米的工作,每次回到家中,「妻為具食」,為他準備好飯菜,端去給他,「不敢於鴻前仰視」,不敢在梁鴻面前仰視,這應該是夫妻之間互相的尊重。而且是舉案,「案」是碗,「舉案齊眉」,將餐盤恭敬的端上。皋伯通先生說:「彼傭能使妻敬如此,非凡人也。」乃舍於家。他雖然是個傭人,但是他的德行能夠讓妻子尊重到這樣,他一定不是等閒之輩,然後就請梁鴻搬到他的家中住下了,就不是住廂房。舉案齊眉是有這個公案。

  我們現在夫妻相處、男女相處容易都是先考慮自己,我想怎樣,我不想怎樣,我不舒服怎樣。其實家裡面就是一個義,不能常常都把自己排第一位,這個家庭要經營好很難。而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人不能太自私、不能太計較,都要從自己要求起,不能去要求他人。「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正己化人。我們不能一看到孟光的故事,哎呀,那我多委屈!敬人者人恆敬之,妳這麼尊敬先生,自然他也會尊敬妳的。互相交感,善跟善交感;妳計較的心、要求的心,那會互相計較、要求,沒完沒了的辛苦。聽這些故事還得從我們的心上去體悟、去效法。

  今天時間差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