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彙編》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20/4/9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30-0015

  諸位親愛的同學,大家好!我們《太上感應篇》課程,進入化人(化他)這個部分,也是行仁、行義。行義當中首先提到「昆蟲草木,猶不可傷」,上一次我們講到這一句。接下來: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

  到「見人之失,如己之失」,這個部分是屬於行義。而這個「宜」字,我們看註解三百零七頁,「宜字,直貫至『與人不追悔』句」,所以後面行善的條目,這個宜字是貫徹。因為這個宜,適宜,應該的,甚至是做到情理法兼顧。而這個「凶」字,有「凶惡之凶」,就是人的惡行,所以「憫者,曲加勸導,使其改行從善」,勸人家改過遷善。也可能是,「亦是凶禍之凶」,剛好他遇到凶禍。「憫,則措置安全,使之各得其所,不止是煦煦矜憐之而已」,真的遇到人家有凶禍,不單只是起了一個憐憫的心而已,還能夠盡心盡力替他設想,給他一個能夠安心、能夠有一個居住安全的安排,就是想得比較周到。尤其面對天災人禍,能夠這樣去處理,這是功德非常的大。因為設身處地,人在那個時候是最恐慌無助的,這個時候幫助,他會終身不忘。接下來「何龍圖曰」,這一位讀書人說,「凡惡之初作,只緣一念之差,未必不可勸禁」,其實都是一念偏差。「惡之既作,猶有一念之明,未必不可救解」,縱使他已經造了惡,只要他有一念迴光向善,那未必不能浪子回頭。「世每拒絕如仇,渠亦趨死如鶩」,我們嫉惡如仇,對方可能就破罐子破摔,我們反而成了人家墮落的助緣,這是不妥當的。「雖欲自新而不可得」,這不是非常遺憾、可憐了嗎?

  不要說是他人,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當領導的,也要『憫人之凶』,他有一些缺點,甚至現在習慣不好,我們也不要,這裡說拒絕如仇,跟他對立起來,最後對方還破罐子破摔,我們也有過失。我們總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面對別人的惡,我們是能期許自己正己化人,依報隨著正報轉,他也是我的依報,他不能改變,還是我德未修、感未至。這樣來反求諸己,就不可能去嫉惡如仇。而且你看《道德經》勸人,說到,「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不放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哪怕是人以外的,動物也好、物品也好,都是禮敬、愛護,純是一顆愛敬之心就對了。

  我們看三百一十頁,有一個「憫人之凶」的事例,「于令儀」這一位讀書人,「夜獲盜」,家裡遭小偷,結果居然是他鄰居的小孩。他對他說到:你可能是因為太貧窮才這麼做,今天我「以十千資」,就是萬錢,讓你去謀生,可以好好做個事業,「勿復為非」,不要再幹這個作奸犯科的事情了。「既去,又呼之」,本來讓他離開了,又把他找回來,說你貧窮,半夜還拿那麼多錢歸,假如晚上巡邏的人質問你,那你就很難解釋了。就把他留到天亮才讓他走,而且都不跟人談到這個事,因為一談這個事,可能這個鄰居的小孩他怎麼在人群中立足?這個是又憫人之凶,又肯慷慨幫助人,而且幫人考慮得非常的細膩。我想這個憐憫、這個慷慨,還有這個細膩,都在令這個小偷感動,這撥動他的善根。福田心耕,所以後來于令儀「子孫相繼成進士」,子孫都很富貴,「人謂憫凶之報」,當時候的人談到這個事,都說是憐憫凶人的善報。這是「憫人之凶」。

  再來,『樂人之善』,就是歡喜別人做好事。三百一十四頁,「後漢龐統」,龐統是跟諸葛孔明齊名的,他「稱人善」都有一點過了實際,就讚歎得稍微過了。大家都有點奇怪,問他,他就說:「當今善人少、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不美其談,將為善者少矣。」他藉由自己帶動去讚歎行善的風氣。「稱十失五,猶得其半」,縱使稱讚十個,五個可能不準確,但是另外五個可能很受到鼓舞,「而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關夫子之訓曰(關公垂訓,這個話講得非常好):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願口常說好話。龐公者,可稱善體此訓,而裨益風俗者矣」。他跟關夫子垂訓的教誨非常相應,因為透過這樣讚歎,人願意做好事,人口說,常常都是「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而他的這種心境,就像《了凡四訓》當中強調到的,「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要樹立好的風氣、好的榜樣。跟《中庸》講的也是一樣,「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我們能真正按照《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些德目實實在在的去踐行,也都是裨益風俗,能夠帶動好的風氣,這是所有讀書人都應該這樣自我來期許。就像文天祥先生說,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就是要樹立榜樣,要利益人民。這個是「樂人之善」。接著我們看:

  【濟人之急。救人之危。】

  別人有急需的時候,很慷慨的濟助;別人有危險的時候,能夠立刻去解救他,這是《無量壽經》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真的知道眾生跟我是一體,甚至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有這個心境,也相信這個真相,要『濟人之急,救人之危』就不難。就是心境到位,做這個不難,甚至做得很自然、很積極;心境不到位,也要勉強去做,所謂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強而行之,勉強慢慢做,就做得很自然了。而我們看這個「急」,其實也是只要我們能感同身受,也會做得很積極、很願意。像三百一十五頁提到,「人之有急,如疾病,則醫藥急」,他沒錢了,怎麼買藥?「死喪,則殯殮急」,要入土為安,可以去感受他這至親,不能下葬,他有多痛苦。「飢寒,則衣食急」。「逋欠」,欠官家、欠他人,「追逼急」,睡不了覺。「其類不可勝數,俱當各隨其力,方便濟之」,各隨其力,就是衡量我們的能力,但是可以體恤他們的急,然後方便,也要講求善巧方便。有時候你幫助別人,反而讓他有壓力,或者讓他很羞愧,這個都要謹慎,所以叫方便濟之。方便要顧及他的感受;方便也是要講求方法,種種善巧方便;方便也是盡心盡力替他找方法解決。而我們講五倫之間都有道,親戚朋友之間都有通財之義。財,古人比喻,有水斯有財,這個水是流動的。所以見人有需要,當然應該有一分道義去幫助,這個財是流動的。這叫「出乎爾者,反乎爾者」,愛出而愛返,「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都是說明因果不虛的道理。這個是「濟人之急」。

  所以很多時候,每一個字我們都要從心上、從理上、從事上去體會。而且救人之危,還要考慮到危機的根本是什麼,不然我們很可能都是,救一些緊急沒有錯,但都是症狀的解除。其實一個人現在身心的病,以至於是家庭、社會團體、國與國之間的這些矛盾衝突,解決有根本解、也有症狀解,而且一般症狀解還怕出現副作用。就像我們治病,假如只是症狀,而沒有考慮整體的問題、整體的和諧,那縱使是解決了,也是暫時解決。怎麼樣根本解決,怎麼樣考慮整體,這個重要。就像老法師說,環保問題不從心地去解決,也很難處理。我們看環保問題都喊了幾十年,有沒有改善?不能說沒有改善,但是從整體來講,一直在惡化。現在北極的冰幾乎要融化完了,南極的冰快速融解,已經有一種藻類都快速繁殖了,整個南極很大片都是紅色的,那是藻類的顏色,看起來讓人挺怵目驚心的。環保問題還要從人心不自私,愛護環境、愛護他人。其實都是見利忘義,只想到自己利益,犧牲環境,說到最後都是人心出了問題。人心得靠教化,所以真正從根本解決危機,救人之危,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人人看透所有根源都在人心缺乏教化,體會得愈深,就會愈堅定的能夠把弘揚正法當作自己這一生唯一的使命。為什麼叫唯一?因為這件事情全心全力、心無旁騖去做,都感覺來不及,都感覺做得不夠。因為偏離太遠了,我們這兩、三代人得「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為什麼老人家說要當作唯一的使命?我們要會聽、會體會,不是說我其他事都不能做了。其實老人家看得很清楚,我們盡心盡力做,都還有很多事我們都沒有辦法扭轉。我們希望盡到力,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所以這每個字,我們再拉回自身、家庭、團體、世界,都有很多我們的責任在其中。所以見義勇為,哪些是人應該做的事?所以這裡談的都是行義,都是應該做的。

  人世間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是緣分,沒有緣遇不到。既然遇到了,我們就珍惜這個緣,不管是善緣還是惡緣,畢竟都是緣。只要我們以「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顆心去對待一切人,我們以無所求的心來面對一切人,只想著既然有緣,我能為對方做什麼?對任何人、任何事不要要求回報。講到這裡,不知道我們會不會想,不要求回報,那我怎麼辦,我以後沒錢咋辦、沒人照顧咋辦?那這個念頭要注意了,想自己太多了,這是第一點,強者先牽,先擔心的都不是父母、不是他人。所以師長老人家常說,放下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在哪?很可能在我們常常出現的念頭,我們要認識它,才能對治得了它。不然習氣使然,渾然不知,人家說你很自私,「有嗎?我不自私」,自己還感覺不到。第一個,可能是自私,自己認識不到。第二個,不相信因果。你都一心為別人,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那有什麼好擔心的?像師長給我們做這麼好的榜樣,一生從不為自己想,那不是財布施得財富自在(不需要錢,身上一塊都沒有,放在身上太多銅板,負擔);法布施,他辯才無礙,為人演說,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健康長壽。老人家都證明給我們看,我們還有什麼好擔心,那我以後誰照顧我,我假如沒飯吃呢?老人家連這個都給我們建立心理建設了,沒飯吃,念一天佛;隔天又沒飯吃呢,念兩天佛;七天沒飯吃呢,就往生極樂世界作佛,那不是更大的福報嗎?所以真明白道理的人,理得心安,人生沒有什麼惡事,事事都是好事,沒飯吃也是好事,多念佛,都好。「遊步三界,無所罣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的日子,孔子也是這樣的人生,包含師父上人也是給我們這樣的表率。大家要有信心,真理不是只在師長身上證明,那叫偶然;真理就是,誰真正依教奉行,鐵定得到那個殊勝果報。所以我們對真理不懷疑,更重要的,我們自己有沒有真幹,我們關注在自己有沒有真幹就好了。「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連治理一個國家天下的人,他都不是盯著外面,盯著自己的修身,「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我們舉濟人之急的一個事例,三百一十九頁,「宋王曾」,他赴京趕考,剛好在路上聽到母女兩個人哭聲很悲慘,然後就問鄰居,後來了解到是因為欠了官家的錢償還不了,要賣掉女兒還債,所以哭得很厲害。這個是骨肉分離,確實是很悲哀。結果王曾就拜訪她們家,確認沒錯。他做事也很冷靜,都是及時確認、及時請教。然後接著說:「妳把女兒賣給我,我當官有時候來來往往,經過這裡,妳還可以常常看到女兒。」這麼講是讓對方安心,不會女兒給出去了很絕望,所以這言語當中都含有一種人情味在裡面。就把她欠的數給她了,約她三天以後帶她女兒走。結果過了三天沒有來,她母親就去尋訪王曾住的那個旅店。結果王曾已經留了書信,交代這個母親給她找好的對象許配掉,他已經離開好幾天了。這個是濟人之急。後來王曾「三元及第,封沂國公」,後來都當到宰相位。三元就是鄉試第一名解元,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一名狀元,所以很有福祿。而王曾他為什麼單名曾?因為他的父親非常恭敬聖賢書,看到有字紙就趕緊恭恭敬敬處理好,一生都是如此。後來夢中孔子拍拍他的背說:「我讓曾子來做你的兒子。」這個夢過後,他夫人就懷孕,所以就取名曾。都有感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感應不可思議,我們也相信不疑。所以,假如有親戚朋友年輕的走入婚姻,也要把這個感應的道理告訴他們,現在世界這麼亂,他們結婚,假如真的為了教育好下一代,為家族、為社會國家(現在甚至世界)來很好的奉獻,他有這樣的善心,會有感應。你可以告訴他方法,就是印光大師的「求子三要」,三個做法,只要都做到,必得聖賢的子孫,必有感應。

  再來,「救人之危」,三百二十二頁,宋朝范純仁,他到慶州做知縣,剛好遇到荒年,結果「餓莩滿路」,飢餓的人甚至是餓死的人很多。范純仁向朝廷申請開糧倉來賑災,結果上級說要奏了才能開倉。范純仁說:「人再不吃就死了,請奏完,來來回回一段時間才發,來不及了。」然後就跟這些官員說到:「你們不用擔心,有罪我來承擔。」當天就開倉救急,救濟這些災民,結果救活的人很多很多,無法計算。當然,真正有仁心的皇帝絕不會責怪他。所以「後官至學士」,大學士,「封高平公,諡忠宣」。這些都是好榜樣。

  再還有一個例子,三百四十頁,「宋周必大」。我們看到這個救人之危的例子,他解了人家的危急,但是自己可能會要承擔罪過,甚至於要損失自己,他們都在所不辭,這個可貴,就是可以犧牲奉獻。宋周必大,「紹興中」,在紹興年間,「監杭州和劑局」,就是杭州和劑局的監官,這個是管中藥的,「局內失火」,假如追究責任,責任歸屬的人得判死刑。結果周必大就問:「這個火假如是因為我造成的,那應該判什麼罪?」結果這個管刑罰的人就說了:「削職為民。」你的官職整個就削掉了。周必大先生就說,怎麼可以因為我愛惜這個官職,然後忍心看著這十餘人(判死刑)?可能當時候連帶責任的人不少,這都攸關他們的命,所以就自己承認這個罪過,就被罷官了。結果這些牽動的同仁,就得以不用擔這個罪。這個是救人之危。我想這些同仁的家人,每天可能都念他的恩,祈求上天一定要讓周公(周必大先生)有好報,所以後來當上了宰相。而且這個故事也很有意思,他後來承擔這個過失罪責,就貶為民了,就回家。結果回去還沒到家,好像家人做了個夢,說隔天有個宰相會到他們家來,結果隔天剛好就這個周必大回來了,後來他真的做到宰相。所以可能佛菩薩、神明都透過這個夢在點我們,天道好還,我們要相信善有善報。

  還有個例子,三百四十二,這個又是救人急、又是救人危。這個徽商(這個商人)王志仁,這個名字也取得好,志在仁德。他「年三十無子」,還沒有孩子,而且他命中短命。剛好他在旅途中,遇到一個婦人抱著兒子要投水自盡,他趕緊勸阻,問她為什麼尋短見?這個婦人說:「我們家很窮,養了頭豬,打算賣了來還租金,不然就沒地方住了。結果去賣的時候,沒想到買的人給我的都是假的銀兩。我現在很怕,我丈夫回來一定會狠狠的打我,而且我們會難以生活。」面對這樣的打擊,她就承受不了,就想尋死。結果王志仁就很可憐她、體恤她,就拿銀兩救濟她。

  然後剛好這個事情發生的時候,那個地區下雨比較多,下了不少天了。後來這個人的丈夫知道這個事,他就很懷疑,是不是他太太騙他,這個世間有這麼好的人嗎?結果就拉著他的婦人,要到王志仁住的旅店去跟他對質。而王志仁已經睡了,這個丈夫就命令他的太太敲門,敲了就說:「我是那個投水的婦人,來跟你叩謝。」結果「王厲聲曰」,王志仁就很嚴厲的說到:「妳是少婦,我是孤身一人的旅客,在夜裡怎麼可以見面?真的有話,明天早上再找妳的丈夫來。」這裡我們看到,縱使是商人,畢竟有讀過書;甚至於不讀書,也都有這些藝人透過戲劇來教導百姓,都守這個禮教。因為禮是防微杜漸,甚至是避嫌。沒有的事讓人產生懷疑,最後影響名聲,讓人尋短見的可能都有。因為輿論講到對方太痛苦,不能接受,都會出事情,那不如在一開始的時候,應對進退都合禮,就防掉這些讒言了。結果她的丈夫在旁邊聽到王志仁這麼講話,也對他肅然起敬,就說:「我們夫婦在此。」一聽她丈夫也來了,他就披上衣裳出來見。結果才開了門,他住的那間房的牆壁倒了,然後把他的床整個壓得粉碎。因為王志仁好像是有去被人家算過命,說他短命,差不多三十歲就沒命了,短命還無子,你看就因為做了這個濟人之急、救人之危的大善事。然後「夫婦感歎」,我相信這一對夫妻出去一定大力宣傳這件事,做了好事化解災難。因為,假如他們夫妻沒有去敲門,王志仁可能這個劫難就過不去了。你說這個感應之微妙,看起來好像這麼巧合,其實是非常微妙的。我們在弘揚傳統文化的路上,也會有很多微妙之處,佛菩薩加持、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致謝而去」。後來王志仁生了十一個兒子,而且「享高壽」,就整個命運轉過來了。接著: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我們能從人我一體去感同身受,那要『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就不難。而且老人家給我們的榜樣是先人後己,先考慮別人,不考慮自己,有多少力量幫人,絕不還留一手,能盡力就盡力,純是利他的心,沒有私心。老人家最近的開示也說到:自己有得吃,也供養給別人吃,這善人;自己把自己有得吃的給別人吃,自己不吃,這菩薩。所以先人後己是真正行菩薩道,做出犧牲奉獻。而且佛菩薩給我們的榜樣,就是可以捨自己的身命去利益眾生。《法華經》說,「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我們真正要成就無上菩提,了脫生死輪迴,要行菩薩道,連身體都可以奉獻,因為身體是個工具;真正自己的身是慧命、是法身,法身,一切法都是我們的身,一切眾生就是自己。能這樣去做,這個真我、這個法身很快就可以恢復。所以不要執著這個身是我,這是身見。「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哪有死?靈魂,我們的佛性不會死的。這個身體沒了,換更好的身,也不是壞事,換「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跟阿彌陀佛一樣的長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往生極樂世界,長得全部都一樣。

  我們看做出榜樣的,「唐狄梁公」,就是狄仁傑先生,他當時候是「并州法曹參軍」。結果有同事鄭某要被派到邊疆很遠的地方,他的母親年紀又大,而且還生病,這種情況不可能跟著兒子走那麼遠,受不了。狄公就說:「他的母親已經這樣了,還讓他母親思念萬里外的兒子,這樣情何以堪?」就去拜見「長史藺仁基」,然後請求他,我可不可以代他去做這個事情?結果藺仁基聽了很受觸動,本來他跟官員李司馬還鬧彆扭,不和諧,結果就因為狄公能夠這麼樣去為朋友設身處地,然後犧牲自己,願意到邊疆去任職,所以被他感動了,說到:「狄公如此,吾輩能不自愧乎?」都可以為同仁犧牲,我們還跟同仁鬧不愉快,慚愧慚愧!後來就跟李司馬和睦了。

  而我們不能「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可能就是看自己看得太重,進而把自己所有的這些財物、錢財,這些身外之物我們看得太重。所以人要把人生看清楚,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把最後一刻看清楚,什麼是帶得走的,什麼是留得下來的,這是冷靜的人、有智慧的人。只要我們能捨得下自己,對自己的身,對自己的我所(我的妻兒、我的官位、我的財產、我的房子、我的車子),對這些欲都能看淡,能放得下,我們就能很自然的去為人想。因為,為人想是本有的,本有的慈悲,被這個欲障了,所以要把欲去掉。而且人在人生當中,欲令智迷,利令智昏。只要不能放下這些利欲,人生一來,愈來愈不清楚;二來,只有墮落的分;三來,下一輩子還得受三惡道果報;再來,出不了輪迴。所以儒家說格物,格除物欲,要絕欲去憂。

  我們看蓮池大師給我們的勉勵,三百四十五頁,蓮池大師說,「人對世間財色名利境界」,用比喻讓我們去體會,比方有火在這裡,然後有五個東西在火的旁邊。第一個是乾草,一接觸就燒起來了,就好像我們一接觸財色名利,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二如木,噓之即燃者」,你去煽風、吹風,它就燒起來了,比第一個好一點,但是還是燒起來,就好像我們被親戚朋友,你要多存點錢留給孩子,買點股票,怎樣怎樣,可能可以多賺什麼,禁不起人家一直勸,還是燃了;第三「如鐵」,雖然燒不起來,會鎔掉,還是受影響了,雖然好像沒有在行為當中去追求財色名利,但是心裡面還是癢癢的;「四如水」,雖然燒不起來,還能滅火,但是假如把它放在鍋子裡面、瓦器這些裡面,最後還是會被燒沸騰。所以大家看,這個財色名利的境界,一個比一個高。你不能說一百萬不動心,一千萬動不動?一千萬不動心,一億動不動?世間美女沒動心,魔王派來的女兒動不動心,天上的天女動不動心?所以,為什麼修學不能自滿?因為關卡、考驗,它有深度、它有廣度,都要戰戰兢兢。一志得意滿,就增上慢,進一步退九步的危險就在裡面了。再來,「五如空,任其燔灼」,第五是虛空,縱使有火,它也是不動,虛空還是不動,都不用滅火,這火自己就滅掉了,「平心者,應作是觀」,他任何境界都是心平氣和,不動,不被影響。就是很多事情他不會起心動念,甚至於如虛空一樣去包容,平等對待,就不會被境界所轉了。能夠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甚至於能很清楚知道欲是深淵,很明理了,見到這些誘惑如探湯,見不善如探湯,馬上就警覺了。我們得要修行修到任何境界都能不動、不被轉。所以修行總綱,心能轉物,不被物轉,等於是心裡面要能調伏一切貪欲、貪求,不再讓這個貪心增長,就對了。接著我們看:

  【不彰人短。不衒己長。】

  這個經文是進入結勸。科會當中提到,勸勉我們什麼?第一個要隱惡揚善,這是處世很重要的態度,就是「不彰人短,不衒己長,遏惡揚善」。接著「丙二,三善根:推多取少(不貪)、受辱不怨(不瞋)、受寵若驚(不痴)」。最後勸勉我們,「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而這個結勸也非常好。《了凡四訓》說,佛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以這施恩是布施,推多取少這些都是布施。佛門的萬行,萬行總結成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所有的菩薩行不離這個六度。首先是布施,「達者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這捨得很徹底,三輪體空。而其實六度濃縮起來就是一個布施:持戒、忍辱,這個是無畏布施(持戒的人、忍辱的人,人家跟他相處比較安心,他不會報復,他不會亂發脾氣,菩薩所在之處,讓一切眾生生歡喜,這就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這個是法布施。所以,從「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到這一段結尾,「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整個都是勸人行善、勸人去付出。

  我們再具體看一下『不彰人短』的例子。周朝的楚莊王剛好跟群臣在宴會,是夜晚,蠟燭被吹滅了。剛好有臣子因為喝了酒,就拉了一下楚莊王他這些妾的衣服。結果這一位妾反應也很快,她在黑暗當中就把對方的帽帶給拉斷了,然後就告訴楚莊王,意思就是說把這個人揪出來。結果楚莊王當下是很厚道的,一般的人對自己的太太(妻子)都是很貪愛,往往心都會偏到太太這裡來,但是當下楚莊王他度量很大,他說到:「我賜人家喝酒,人家喝到酒醉了,我現在還要刻意顯妳婦人的節,這樣做好像不是很合乎人情。」喝了點酒,難免比較失態一點,這也是人之常情。結果他就命左右先不要點火,然後就傳令下去說:「今天跟寡人一起喝酒,不喝到把帽帶都扯斷的,那就是太不痛快、太不夠意思了。」群臣一聽,大家就一起都把帽帶給扯了,喝得很痛快才走。這個不彰人家的短。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假如當時候真的揪出這個人來,這個人他怎麼以後在楚國立足?得饒人處且饒人。而且楚莊王他的一個態度非常可貴,他會想這個事我也有責任,是我賜人家喝酒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後來楚莊王跟晉國作戰,看到一個人非常拼命,而且還救了他的命。他就很奇怪,說這個人我又沒有給他很多的封賞,他為什麼這麼賣命?後來才了解,他就是當初被扯斷帽帶的那個臣子。不彰人短,救了自己一命,這也是很可貴的果報。

  再來,『不衒己長』。其實會炫己長,也容易彰人短,因為刻意要把人家比下去。所以這個不彰人短,就是不宣揚他人的缺點。你看後面說「形人之醜,訐人之私」,這些做法就跟這一句相違背了。「不衒己長」,不誇耀自己的優點。我們看《太上感應篇》這些句子,其實就是做人的根基,可以判斷自己,也可以判斷他人。為什麼佛門說(這是佛在《佛藏經》說的),「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小乘教什麼?教做人做事、教倫常大道。我們是讀小乘經少,為什麼?因為我們對儒家、道家比較熟悉,既然我們熟悉這些經典,那佛法是圓融的,它又不分別,佛的法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只要符合這個的,都是覺悟的佛法,只要符合這個法印。我們儒家、道家就符合小乘的教誨,而且很多教誨的心量還超過小乘,又是我們中國人熟悉的。這些印度的高僧大德他一點都不執著,他本土化。現在問題是,我們這個時代學大乘佛法,假如不學小乘,那真的不是佛弟子了。學了大乘還能講大乘經,可是沒小乘基礎,不會做人,也不會做事,事情都不依照經典的教導做,做人也不知道要隱惡揚善、要不彰人短。他不知道不彰人短,他造的口業就多了;他不知道要不衒己長,他隨著會講大乘經,他就會傲慢,慢是很厲害的,持續發展下去,連自己的老師都看不上眼。

  成德十七年前在海口,有機會分享傳統文化,當時候一開始要做這個事,我們就到山東去祭拜孔子,到曲阜孔廟拜孔子,還有看孔府,還有孔陵。當時候同行的有一位出家人,他的年齡應該也有五十歲,看他笑呵呵的,像彌勒佛一樣。我們一起吃飯,一起去的人不是全吃素,也有人在吃肉。他當著大家的面說:「人家吃肉滿口香,我吃青菜往西方。」他跟人家沒有對立,也沒有去指責,他還笑呵呵的,覺得他修養挺好的。他說人家吃肉滿口香,我吃青菜往西方,也給這些吃肉的人種個善根。然後跟他談話,他也笑著講,說我有一些徒弟,還沒有去上佛學院以前,叫我師父、師父,叫得很親;後來去上了幾年佛學院回來,都不叫我師父了。可能學了點東西,就瞧不起老師了,就會覺得自己高了,就炫耀自己。

  我們要護好自己,我們也要判斷好人,他假如還會炫耀自己,他就傲慢了,傲慢的人要成事很難。荀子說,「百事之成,必在敬之。」所有事為什麼能成?負責的人恭敬人、恭敬事、恭敬物。不恭敬物,亂奢侈咋辦?「其敗也,必在慢之」。所有的事為什麼會敗?甚至於本來是發展得不錯,一下敗下來,就像很多企業,一下子也發達,很快就敗下來。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可能才三、四年,真正去調查,都是因為主事的人傲慢,敗跡就露了。所以知人善任,不能亂用人,不能亂推薦人。曾經我們就看有人被師長讚歎,他就把師長讚歎他那一段節下來,到處發給人家,這是沒有做人的基礎。會判斷的人,一下就判斷出來了。可是一般的人激動,師長讚歎他,他一定很了不起,然後就一直跟著他學習。後來這個影響的面也比較大,師長老人家說:「我讚歎過的人,你們自己要冷靜去觀察。」因為老人家心地很清淨、善良,人家說我做了什麼做了什麼,老人家信任他,但是他講的可能不符合事實,講的膨脹了,但老人家不會說去懷疑人家,他就抓著這些讚歎的話又去標榜自己。那這個不能怪老人家了,老人家給我們表的法,相信一切人有佛性,不懷疑人。我們也得跟著這些做人、做事去應對進退,要會判斷。

  就像前面舉到《中庸》的話,「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你看,判斷一個人有這麼多的層次;「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這些我們學了得懂得去用。而且事實上知道,自己縱有一些優點,有一些表現、貢獻,只要他心中有恩德,他就不會標榜自己。我們的成長、能力,都來自於父母,還有老師,還有很多人的培養、愛護,念恩的人都會覺得報的恩還不夠,自己還有不足,更不可能去炫耀自己。

  在春秋時代,春秋五霸晉文公,他在外逃亡十九年,有一位臣子介之推陪伴他十九年。有一次晉文公餓到昏過去了,這麼嚴重,介之推割自己的大腿肉給君王吃,你看誰做得出來?只有介之推這種忠臣做出來了。可是當晉文公回到晉國做國君,這一路上跟的人,有人就開始在那裡,我的功勞最大,在君王面前在那裡邀功。介之推一句話都沒講,就離開了。他是盡自己的忠誠,不是為了未來的功名利祿,看別人在那裡爭功名,他自己默默的就離開了。後來晉文公要找他回來,他也不肯回來。所以介之推不言祿,這個在《古文觀止》裡有這篇文章,非常值得我們向他效法、學習。所付出的,心裡頭痕跡都不落,為什麼?因為他道義,該做的做完,心上沒有;做完心上有,那就是還有求回報,有利益的心才有。就像我們的父母在我們成長過程中付出了多少,他心上沒有,就父母表演給我們看。

  不衒己長,三百四十九頁有很好的榜樣,「宋歐陽修,長於文章」,他文章特別有天分,有客人來找他,他都談為政的事情,不談文章,他一談文章,人家壓力就來了。「蔡襄」,他天分很會辦政事,客人來找他,他都談文章,文章他稍微弱一點,但不談政事。所以宋朝這兩位大臣善於韜光養晦,他們去世之後,很得到當時跟後世的人民的讚歎、佩服,所以都很貴顯。這裡是說他們雖然韜光養晦,但是後來還是享有盛名,都當到很大的官。這個是厚積薄發,韜光養晦。

  「唐永淳中」,唐朝永淳年間,有唐初四傑,盧照鄰、駱賓王、王勃、楊炯,他們的文章名氣都很大,而且當時年齡都比較輕。王勃有一句詩大家應該都比較熟,「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們的文章當時候很多人在讀,當時候的人民都是期許、期待他們以後會當大官。可是裴行儉見到了之後,他說到,讀書人要能致遠,就是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而且要先有器識,器是度量,識是見識,而後才是文藝。這個話重要,培養人要這樣,培養自己也不能亂了這個次第。他說到王勃等人「雖有文章」,好的文章,「而浮躁淺露」。古人為什麼說少年得志大不幸?年紀輕畢竟歷練不足,定力也不夠,一下子那麼多盛名讚歎來,一般很難不染著,一染著就容易看高了自己。連蘇東坡先生這麼有德行,八風他還不能做到完全不動,更何況是年輕人?裴行儉說的,年輕人這麼浮躁,看事也太淺陋。我們要了解,浮躁很容易就說錯話,得罪人,這樣怎麼可以享高的地位跟俸祿?就不是這樣的材料了。接著他說,楊子(就是楊炯)稍微比較沉靜,心比較能定下來。所以為什麼說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人一浮躁就無智,沒有智慧,也沒有德,也沒有福德了。我們看福報很大的人,他都好像比較穩重,不輕浮。然後他分析,他能夠善終算不錯了。結果這四個人果然都像裴行儉講的、預料的一樣。所以「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不只春秋大夫,真的聖賢書有讀通的人,看他的行為就可以斷他的吉凶。

  最後這個結論也值得我們去深思。「才能不如學術」,這個學術其實指的就是讀聖賢書,真的有讀進去,比才能重要。「氣節不如德量」,因為有氣節有時候度量不夠,會對人顯得苛刻,這樣就會有損自己的福德,所以度量重要。「文章不如行誼」,寫得好、說得好,不如做得好。而且說得好、寫得好,享有名,名亦福也,名是福報,一享名了也在折福報。所以說,世間享盛名實不副者,多有奇禍。所以這幾個讀書人假如享盛名,而沒有真正的道德、品行,就有可能損了滿大的福。所以「昔人已明言矣」,我們過去這些老前輩們講得很有道理,講得很明白,所以衒己長,「君子不為」。「不彰人短,不衒己長」,就是教我們謙卑。所以後面就舉了袁了凡先生的「謙德之效」,這個也是很重要的修養,謙卦六爻皆吉,只有謙才能保得住德能不往下墜落,保得住福報。所以能保持就要靠謙,「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往往是沒有能謙,就保不住成果了。接著:

  【遏惡揚善。】

  三百五十六,「道曰遏惡揚善,佛曰止惡行善,儒曰隱惡揚善,三教之言,如出一口」,都是相通的。而且也說明聖人他的心境「虛靈洞澈」,沒有欲望放在心上,就像明鏡在照物一樣,境來不拒,境去不留,而且很自自然然的,善來彰顯它,惡來消融它。後面舉了舜在雷澤這個例子,真的是隱惡揚善的好榜樣。而這裡面我們看到,這個地方都在爭奪好的位置謀生,大舜看到了是什麼心境?「惻然哀之」,然後自己去帶動他們,這可貴,「見爭者,匿其過不談;見有讓者,則(讚歎他)揄揚取法之」。一年的時間,這個地方就互相相讓了。所以大舜是「與人為善」,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他最後結論,「遏己之惡,然後可以遏人之惡」,對呀,我們自己不遏自己的惡,人家也不服氣我們勸他;「揚人之善,然後可以勸人之善」,帶動這個行善的風氣。

  接著我們進入三善根:

  【推多取少。】

  把多的讓給人,自己取少的,重義輕利。我們看三百六十一頁這個例子,很有意思。「慈溪」,慈溪好像在浙江,有兩個好朋友他們都是讀書人,得到一個教書的機會,結果給他的束脩,甲是九兩,乙只有六兩。朋友甲就高興的說:「我們兩個明年就沒有這些家庭財用的顧慮憂患了。」乙就說:「兄台,你只有一個太太在家,九金可能還很寬鬆。我上有父母,只有六金是不夠的。」甲聽完馬上說:「這樣好了,我把我教的機會讓給你,我去你那裡。」這樣乙就能夠沒有後顧,這是很夠朋友,先人後己,很仗義。後來他去教書,住的地方,房間床下撿到一本破書,結果這個書裡面有一些外科的方子,學生們都說是以前的老師留下來的,他把它抄下來了。結果冬天,可能是回家過年,剛好見到幾個僕人,而且這些僕人穿的也都是比較有地位的,看起來就是有錢人的僕人,在那裡很匆忙的在問:「此地有沒有外科醫生?」他看到這個情景就走過去問,這些僕人就說:「我的主人從福建要赴山東做山東布政使(這是管內政、管財政的職位),結果突然患有背瘡,就痛得受不了了,已經三天。」這個讀書人甲就想起之前那個書中的方子,好像跟現在這個官人的僕人說的症狀相合,就跟著這個僕人一起去官人住處,然後照方子來使用,還有用艾灸,結果果然痊愈。這個官員非常高興,犒賞他百金。而且剛好這個甲就跟對方談到他去教書,因為是讓了九金的這個機會,才到了六金的這個教書館,布政使聽了之後非常讚歎他。剛好慈溪的縣令就是這個布政使的姪子,他就大力的推薦這個讀書人給這個縣令,結果就被提拔可以入到國學,入到太學裡面去做生員。他本來沒這些機會的,獲得了錢財,還獲得讀書的機會,而且這書讀得好,以後可能都還可以當官。

  所以感嘆,親兄弟還會爭產,何況是朋友?但是能夠念朋友他奉養父母不夠,而能夠推多取少,三金雖然不是很多的錢,但是這一分道義勝過千乘,千乘是很多的錢財。「究之名利兩收」,後來這個甲得到的確實是名利兩收,「皆自一念能讓中來」的,就是這一念能夠讓錢財。所以我們,「彼殷殷爭利」,就是對於很計較財利的人,可能一點小錢就反目、就記仇的,假如看到這個事例,能夠不慚愧嗎?這是『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

  受到侮辱,不會埋怨、抱怨別人。這個「辱」,我們佛門六度萬行裡面說忍辱,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不能忍,就火燒功德林,進而百萬障門開。從因果上來看,我們深信因果,受人家侮辱就會逆來順受,他不找別人,幹嘛找我?所以《金剛經》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他在修學大乘佛法,為什麼還被人家輕賤侮辱?因為先世還有惡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明白這個道理了,侮辱我們的人是幫我們消業障,送我們去成佛,所以老法師說這是恩人。毀謗、侮辱他老人家,他都把這個人的名字,把他的牌位立在講經的攝影棚裡面,每一次講經功德迴向給他,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所以,所有的逆境、惡緣,消我們的業障,提升我們的福慧。真的是看一切人都是菩薩,都是善知識,都是來成就自己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三百六十七頁,「江陰夏翁」,有一個夏先生,這是江蘇江陰這個地方,他剛好和一個客人在下棋,突然有一個人非常凶惡的跑過來,然後就很不客氣的跟他說:「我就借了你們家二兩的錢,幹嘛派人家來催我?」夏翁還沒有跟他答話,這個人又繼續大罵,把桌子都翻掉,棋子都撒在一地。這個時候,夏翁應該也是有地位、身分的人,就笑著說:「你不就是希望這筆債可以免掉嗎?我就寫一下,讓你不用再還就好了。」他就趕緊提筆免了他的債。這個人欠人家錢,人家馬上就不跟他計較,他道謝就走了。然後客人就看到這整個過程,就讚歎夏翁很有德行。接著這段話就很有意境了,說「忍為眾妙之門」,你能忍,都能轉禍為福、轉危為安、轉煩惱為菩提。所以這個在世間應對很多人事物,會遇到人家很不合情理的來對待我,我們說世間不如意常八九,所以這個忍是必修科目。就好像我們走在荊棘中,只要我們慢慢走,就不會被刺到,又何必對著這個荊棘生氣?好像空船撞到我,飄下來的瓦片剛好碰到我,我們又何必動氣?都能包容就好了。而且,「況此人貌很言戇」,他那個表情很凶狠,言語非常強勢,這個態度,他為什麼敢這樣,欠人家錢還這麼囂張?一定是有什麼給他做靠山他才敢這樣,假如我們跟他吵,可能會造成意外的災禍,所以寬恕他就好了。夏翁在境界當中也很會判斷,我們說好漢不吃眼前虧,都是很冷靜的。

  過了一段時間,就有人來通報,這個人死在廁所裡面。後來去詢問到底怎麼回事,就知道這個人被人家逼債,逼到氣急敗壞了,然後居然想了什麼方法?就服毒藥,其實就是想要來以死相逼人家,「意欲圖詐」,來詐騙,欺詐錢財,就威脅夏翁。但是因為夏翁寬免他,人還是有良知,他就不好意思再詐害了,然後就趕緊急著回去找糞青來解毒。但是藥性已經暴發,來不及解,就死在廁所。夏翁馬上對天拜謝,當然就是感到,應該有佛菩薩、神明保佑,不然有可能,假如跟他爭起來,他又是這種存心,或許會出人命都難講。人知道了都很佩服他。

  夏翁不是「平日火氣消除,深有涵養」的話,平常就有這個涵養,不然遇到這樣的境界,可能控制不了脾氣。所以「夫忍辱固修身之要」,修身當中重要的關鍵所在,是樞紐,沒有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就沒了。當然不只是修身之要,也是「守富要訣」,也是在學吃虧,能忍、能包容,不然你縱使有錢,突然有大的災禍來,那也很難不遭災殃。

  接著我們看最後一句,三百六十八頁,是按照《涅槃經》說到,有一個人讚歎「佛為大福德相」。人家就問,你是怎麼看出來?這個人說,當然這個人應該也是很有閱歷,他說:「年志俱盛,而不卒暴。」就是佛那種,正值那麼年輕,人就難免會比較張揚,但是都很內斂,而且打了不生氣、罵了不怒,「非大福德相乎?」看他這樣的處世,就知道這個人是大福德。我們說觀福於量、觀德於忍,一個人有沒有德,看他忍辱的功夫,忍辱、忍耐,能包容,從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有沒有福德。「今人於橫逆當前時」,進一步延伸(從《涅槃經》告訴我們的,為什麼佛人家一看就是這個人是大福德?打而不瞋,罵而不怒),我們回到自身來看,當有橫逆在前面的時候,我們可以思惟,他是來成就我的福德相,是來幫我消業障的,我應該逆來順受,甚至還要感恩他。我們能有這樣的一個明理,這樣的一個心境,後面講到能夠「犯而不較」,人家冒犯我們,我們也不會跟他計較。而且真有這樣的涵養,對方也將一點一滴被我們感化、覺悟過來。我們觀察有很多人之前侮辱、毀謗老人家,後面也被老人家感化,老人家不只不跟他們計較,還講他們的好話,甚至他們有困難還幫助他們,這個真的是「彼亦將化悟矣」。

  最後鄭暄先生說,「默默默,無限神仙從此得」。能時時,這個默就比較是能靜得下心來,寂寞,我們說默而識之,其實就是心很能靜下來,靜就能生智慧,道從靜生,其中的法喜也只有當事人冷暖自知。「饒饒饒(懂得寬恕人),千災萬禍一時消」。「忍忍忍,債主怨家從此隱」,能忍辱,眾生皆是宿善友,沒有冤親債主了。「休休休,蓋世功名不自由」,不要去強求功名,盛名也是一種累贅,讓它水到渠成,實至名歸,名符其實,隨緣盡分。然後「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報盡高登極樂之鄉」,這樣的人生不亦善乎?我們接受這麼多聖賢佛菩薩給我們的教誨,我們也是有福德的人。

  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