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彙編》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三十九集)  2022/5/17  加拿大溫哥華  檔名:55-230-0039

  諸位同學,大家吉祥!

  我們這一、二節課談到的都是家庭的倫常,尤其是夫婦這一倫。夫婦之倫算是整個社會安定的核心所在,我們提到《禮記.昏義》:「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所以君子之道造端於夫婦。我們看到眼前倫常的問題,可能在面對的人都會覺得挺難去解決這些關係,問題往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且我們從歷史到現前自身跟社會所面對的問題,有一點特別關鍵,叫慎於始,要慎於一開始,這樣往往問題可以避免掉。

  黃念祖老居士有一次送要留日的學生,給他們談了一個專題,裡面指導這些學子怎麼修行、怎麼完成學業,進一步還跟他們談到婚姻的問題。在家人他必然要面對家庭、家業這個部分,去讀書有學業要完成,有家庭他也要發展事業。佛法是覺,覺悟了能夠經營好倫常,能夠經營好學業、家業、事業,最後完成道業。

  尤其我們這個時代,我們要去體會,不離佛法行世法,不廢世法證佛法,怎麼在世俗當中成就自己的道業。其實道就是真心,所以師長老人家說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每一天日用之間萬境交集,那麼多境緣。萬境,一天有多少個境界?印光祖師用萬境交集來形容,都是在歷事練心,把自己的真心慢慢慢慢練出來,恢復了。借假修真,藉這個臭皮囊恢復真心;藉每天的因緣,那麼多境緣,恢復自己的真心。師長常說「你會麼?」這是禪宗的話,就是提醒我們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要用真心,不要用妄心,不要用貪瞋痴慢的心。《大學》指導的:「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不能動情緒,一動情緒就不是真心了。動真心,自利利他,往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路上走;動了情緒,忿懥,那就自己墮落,還傷害到別人,這差別是很大的。有所憂患,不得其正;有所好樂,這就有貪愛在,不得其正;有所恐懼,不得其正。我們善於去體會經典裡面的這些話語,歷事練心,借假修真。

  五十三參是各行各業,這個表法不廢世法證佛法,佛法是覺,覺是在境界當中要清楚。我們提到夫婦之倫,想到了黃念祖老居士的教導,他是慎於始,慎於開始。他指導年輕的學子,你找對象根據四點來找,跟我們《太上感應篇》的指導相不相應?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黃老開出了四點:第一要是明白人,寧可跟明白人打架,不跟糊塗人說話,和糊塗人說話講不清楚,氣到肝鬱,所以第一點是明白;第二良善,我們看良善首先能體恤他人,替他人設想。昨天「不和其室」這是針對丈夫來談的,要去體恤太太。顏光衷先生這一段話,內容裡面也是包含《詩經》裡面兩首詩,《詩經.豳風.東山》,「東征」,周公東征,然後將整個周朝安定下來。但周公帶領大軍,他能夠體會到這些將士們的太太在家裡面的處境,那種思念之苦。一個領導者能體恤下屬,這對於整個軍隊的士氣影響是非常大的。從周公的這種體恤將士寫成了這首詩。

  我們再拉回來,往後諸位同學你們從事弘揚傳統文化的工作,必然也會有當領導的時候,跟這個有沒有關?我們複習一下前面有提到的一個心境,在「壓良為賤」當中他引申出來了,八百三十頁,「待人接下」,待人裡面可以包含五倫關係,接下比較是對待下屬或者地位比較低的人,我們看到,「須是處富貴之地,悉知貧賤的痛癢」,這都是恕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們善學的話,這一段話學完,面對人馬上能夠設身處地替他考慮,不是背一堆文字而已,把文字背後的心境我們要納受在心。「當少壯之時,思念衰老的辛酸;居安樂之場」,能體恤患難人的心情、景況;「處旁觀之境」,我們不是當事人,但是也要「原諒局內的苦心」,應該也是都能體恤人家在其中人的處境,建言者當置身利害之中。

  同樣的,比方說丈夫出征了,丈夫能不能體恤在家中的妻子,妻子能不能體恤在軍中的丈夫。《易經》裡面泰卦叫地天卦,假如是以夫婦來講,丈夫是天,妻子是地,換位思考,就吉祥,泰卦。否卦呢?否卦是天地卦,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沒有辦法交心、溝通。否卦叫打冷戰,都不溝通了,泰卦就是換位思考。顏光衷先生引了這些詩當中,讓我們去體恤太太的不容易,一首是《詩經.豳風.東山》,另外一首是《詩經.周南.卷耳》。大家有空可以去翻一下,古人留下這些詩,而且是經過孔老夫子選的,用意都挺深的,而且《詩經》三百首應該都沒有離開五倫的。

  我們提到黃老給我們的提醒,找對象第一個是明白人;第二良善,良善就表現在能夠去體恤他人、理解他人;第三要誠實;第四要正派,不能亂搞男女關係,色字頭上一把刀,就有災禍了。我們再來對照對照,男要忠良,良字,黃老的良善;忠呢?誠實,忠誠,忠就不會偏、不會邪,所以正派,都跟這個忠字有相應;明白也是,終日不偏不倚,糊塗了就偏了、不正了。當然這四個標準不是說找丈夫的標準而已,找妻子這四個標準也是很重要的,男子要剛中帶柔,女子柔中帶剛。這四個標準對於找另一半相當關鍵,我們要慎於始,才不會常常在感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說實在話,人生酬業而來,我們的定力不夠的時候都是業力做主,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但是只要我們肯修行,往覺悟走,只要覺悟了,人生以前所發生的事都是好事,沒有壞事,因為覺了能把一切緣分都轉成法緣,都能表法。有一句話叫「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可貴在他覺了,他回頭了,本來很不幸的事情可能就轉成給世間做表法了。

  我們以前讀書有讀過「周處除三害」,你們讀過嗎?我記憶當中,周處用現在的話就是這個地方的流氓,結果他有一天聽人家說:「我們這個地方有三害,第一個山上的猛虎,不知道吃了多少人;還有河裡的蛟龍傷了多少人;還有那個周處。」結果他聽完之後除三害,把自己也改過來了。為民除三害,這是浪子回頭的樣板。覺悟重要,用真心重要。

  我們昨天談到了「不和其室」,這是對丈夫的提醒;接著是「不敬其夫」,這是對妻子的提醒。一個人能把夫婦關係處好,絕對不是說結婚了再來學,這都有點晚了。什麼時候?應該是從小就懂得男女的相處,互相尊重。當然現在比方說婚前男女戀愛,這些都要懂得分寸,懂得個中的道理。應對進退都很關鍵,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男女互相傷害的情況?一定是沒有拿捏好分寸造成這些悲劇的。我們也可以從社會、從他人身上記取教訓。

  「夫者婦之天」,我們昨天有講到這一段。「杜企」,我們來看這個例子,「為人怯弱」,丈夫杜企比較懦弱,他的妻子張氏「素輕之」,向來就輕視他。

  大家可以體會體會,萬法因緣生,這個太太愈來愈囂張,有沒有緣分促成?互相影響,先生太懦弱了,這個太太又沒人提醒她,順著那個因緣就愈來愈強勢。我們看事情隨時把那個因緣看清楚,才知道怎麼樣去護念幫助他人。你真正分析清楚了,都覺得現在解決問題得怎麼解決?多管齊下,因為比方說你要幫這個親戚朋友,影響他的緣不止一個。所以剛剛講說面對境界清楚,就是你看得清楚因緣。

  杜企晚年多病,太太連看都不看他一眼。人生病了就已經很難受了,我們都還不關心他,這太狠心,沒有念夫婦之情義。結果不知何故,張氏反而比杜企先去世了。「殯」等於是還沒有出葬,還沒有出殯,在停靈期間棺木突然破裂,張氏化為大蟒蛇。這些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聽過的事例就不少。像一些皇后嫉妒、瞋恨心太重,死後變成蛇,蛇蠍那都是心比較狠毒。好像梁武帝的哪一個妃子她就是變成蛇,後來好像是請寶誌公,請高僧來幫她超度。然後徑自奔向樹林去了。所以這裡感嘆,「噫」就是現在「唉」,感嘆,「夫者,婦之天也」,慢夫就是慢天,「天可慢乎」,上天可以侮慢嗎?「請自思之」,為人妻者好好想想。妻是地,丈夫能夠不尊重太太嗎?一個丈夫不尊重太太,那他也沒有立錐之地了。不只他沒有,他的下一代也沒有了,這個家就沒有人很好的來照顧了。所以天地都不可慢,這是我們好好去體會的。

  我們看梁鴻跟他的妻子孟光,這是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之前有提過了。我們再看一下「杜珪目盲」,讀書人杜珪眼睛瞎了,「其妻日夜望北極禱告」,向北極星禱告祈求保佑她的先生,「每拜必七七四十九數。竟能感真武化身」,天神真武大帝化身下降療治,下到凡間為她丈夫治療,後來她的丈夫恢復原來明澈的視力。至誠感通。

  我們看印光祖師他也是眼睛幾乎瞎掉,還是不離因果,因為印祖他是儒生,飽讀儒家的詩書,所以他在沒學佛以前對佛法有很多的批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謗法他得的果報眼睛幾乎快瞎掉了,但是他用他的誠心念佛、念觀音,當然也是積功累德,最後眼睛就復明了。

  昨天跟大家提到林看治老居士,她的念佛感應的那本書,裡面也有念佛人家人或者自己身體很不好,比方說肝都硬化了,結果都有感應,夢到菩薩來給他療愈,最後就恢復健康。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相信,我們又至誠,都有感應。尤其師長有說,人的一念遍虛空法界。我看大家的眼神好像不大相信這句話。一般成德對大眾要上台,我在台下就會心裡默念:「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你很相信的話,這一個觀禮會有多少常住三寶、龍天護法來?所以這一念的感召真的是不可思議。古人很單純,古人很老實,他對這些道理不懷疑,就有這樣的感應。

  我們再看「宇文邦彥妻黎氏」,宇文應該是複姓,他的妻子黎氏,「刻苦立家」。我們曾經有探討過家庭,勤儉為持家、治家之本;謹慎為保家之本;忠孝為傳家之本;詩書為起家之本,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待會我們看看黎氏都有做到;和順為齊家之本。我們看她「刻苦立家,喜觀書」,她帶頭讀聖賢書,好學,「略通大意」,能通曉書中的這些義理,而且並親手編錄一些資料,等於她看書當中把重點都謄出來,「以相其夫」,來輔助她的丈夫。有時候當官要處理公務,看書的時間相對不夠、相對少,其實能把這些重點都把它謄出來,對她丈夫幫助很大。

  《群書治要》就是這樣出來的,群臣把這些經史子的重點挑出來給唐太宗皇帝看。所以唐太宗感歎,他感謝他這些編書的臣子,說到使他稽古臨事而不惑者,卿之力也。他處理那麼多國家的事情,他都沒有迷惑,他心中胸有成竹,都是因為這《群書治要》裡面都掌握了經史子的核心,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道理都在裡面。所以臣子輔助君王,太太輔助丈夫,甚至於我們當前大家都要互相輔助。比方說一個教學的團隊,我們自己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自己讀了把這些重點謄出來供養給大眾,給大家做參考,廣修供養。什麼時候可以做?當下。有一本書叫《淨土集》,裡面收錄了《新舊約》的精華,是師長他讀書的時候順便就把重點給謄出來,都可以利益到這麼多學生、有緣的人,我們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讀這些書。包含師長還有《四書節要》,把四書裡面特別重要的有個小冊子把它節出來。師長都在給我們表法,我們得看得懂,進而去效法。

  這位黎氏也是很可貴,你看這段話後面說到了,「至今有黎氏手編制誥綸言集」,都還在利益後世。她相夫,接著教子,「且嚴督諸子從學」,引導孩子,而且她以身作則好學,陪伴孩子讀書。後來她的孩子應該不止一個考上進士,「及第,歷詞垣,登翰林」,都當到翰林學士,詞垣也是翰林的一種別稱,而且「至右轄」,這是很高的官位,就像尚書省右丞,都有點是宰相的級別。所以「鄉里稱尊」,鄉里的人都很讚歎、尊重她。這是一個相夫教子的好榜樣。

  我們再看下一個例子,「明黃觀,安慶人」,安慶應該是在安徽這個地方。「建文時,以三元及第」,他是三元及第,就是參加鄉試、會試、殿試他是連中三元,官當到學士承旨,等於是翰林院的負責人,翰林院之長。遇到了「靖難兵至」,因為朱元璋把皇帝的位置給了長孫,但是他的兒子不服氣,就舉兵抗朝廷,稱為靖難之役,他的兒子燕王朱棣起兵了。

  在這樣的情況,因為畢竟黃觀當那麼大的官,本來的朝廷被推翻了,他是為國捐軀,他投江自盡。他的妻子翁氏跟兩個女兒都被拘捕了,皇上下旨將她們改配給牧象的人。翁氏就假稱在避難的時候有若干黃金寄放在城外的親家中,要母女一起前往才可以拿得到。我們看這些女子在這麼危難當中都不亂,都很有定力,急中生智,謊稱這個情況,所以要一起去,不然可能會被匿了,就是被吞沒了。牧象人為了取得黃金,就不疑有他,跟她們一起到城外去了。翁氏就說,希望兩個女兒和我應該把衣襬綁在一起,這樣以免在人多的時候會走失了。牧象人就答應了,她兩個女兒其實也不了解母親的用意。等走到江邊,翁氏隨即就拉著兩個女兒跳入江中,都溺斃了。至今秦淮河岸,因為當時候的朝廷是建都在南京,今秦淮河岸有人建廟來祭祀她們。翁氏是非常貞烈女子,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隨丈夫一起殉國了。這是對女子貞烈的一個例子的展現。

  我們再看下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古文觀止》裡面有,是描述歐陽脩的母親的,我們稍微看一下。宋朝崇國公,歐陽脩先生他的母親是鄭氏,鄭夫人,他的父親崇公考上進士,再任推官職務,他在任上去世了,做推官的時候過世了。當時候歐陽脩先生才四歲,而且家裡很貧窮,他的母親自食其力,而且供給歐陽脩先生上學,還親自教他讀書。他曾經在下大雪的夜晚,「撥寒灰畫字以教」,撥平冷卻的灰燼,在上面寫字教歐陽脩。

  「居恆泣告修曰」,恆泣是敘述到鄭氏常常哭泣告訴歐陽脩:「而父廉而好施與」,你的父親在世為官廉潔,又喜歡布施。「吾不及事舅姑」,我來不及侍奉公公婆婆,然而我知道你的父親能奉養他們;我不知道你將來會不會有成就,然而我知道你的父親將會有好後代。當我嫁給你父親的時候,他已經免除喪服超過一年了,服了三年喪之後又超過了一年,但是每一次祭祀一定痛哭流涕。這種對父母的思念還是那麼深,喪三年,常悲咽。不只是祭祀的時候流淚,包含遇到有酒肉的時候也是流淚,因為非常遺憾不及奉養父母,子欲養而親不待。在《古文觀止》裡面就有提到他的父親感嘆道:「祭之豐,不如養之薄也。」你祭祀再豐富,都不如父母在世的時候,哪怕是簡單的食物,更有價值,因為畢竟人都走了。這種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孝子的感嘆。

  他的母親「始以為新免於喪」,以為是親人剛走一年左右不久,如此悲傷是正常的,但後來恆然,就都是如此,甚至於終身都是這樣(太太敘述了自己丈夫這種行孝的心境),所以我知道你的父親是很孝敬他的父母的。因為知道她的丈夫非常孝順,所以很相信他的丈夫以後一定會有很好的子孫出現。講這些話,首先也是把丈夫的風範能夠讓自己的孩子知道,讓孩子這分孝心能夠增長,因為畢竟丈夫在自己兒子四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大家想一想,四歲能記什麼東西?家庭裡面常常能夠讓孩子記起父母的恩,記起爺爺奶奶、甚至外公外婆的恩,這都是孝順傳家,一個家能不能興旺起來,這就是關鍵所在。

  這裡是談到孝道的部分,接著又談到他的父親當官,晚上批閱刑事判決書,「屢歎曰」,等於這個太太看到很多次自己丈夫在感嘆:「吾求其生而不得,為可哀耳!」我想替他找一條生路,但還是找不到,真是覺得悲哀!可以感受到歐陽脩先生他的父親是很仁慈在對待這些犯錯的人。然後回頭看看乳母抱你站在旁邊,就指著你說:「我的生命注定早死,恐怕來不及看到兒子成家立業,將來要把我的話告訴他。」也是把為官之道告訴兒子。這都是鄭氏從一些機會上,把自己丈夫的這些風範常常給自己的兒子訴說。

  接著提到了:「其教子弟率由是,以是知汝父之將有後也。」這是提到他的父親教導學生也都是如此。可能他的父親也有教書,甚至是教他底下的人,都是讓他們要仁慈待民。因此我知道你的父親一定會有好後代,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於是修感泣,奮於學」,歐陽脩先生感動得當場流淚,發憤讀書。等於是自己的母親在談父親的時候都是發自至誠,妻子很敬佩自己的丈夫,這種真誠觸動自己的孩子。「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你看這一篇文章裡面就彰顯得很徹底,父親已經不在世了,但是母親的這個敘述就讓他發憤圖強。

  當他考上進士,歐陽脩先生及第了,官位顯貴,但是他們的生活依然是非常節儉,這是他母親之德。結果當了高官,但因為直諫皇上被貶官。鄭夫人「言笑自若」,就是談笑自如,說到了,因為被貶了,地位、俸祿就差很多,結果鄭夫人笑著說:「貧賤素也,汝必安之」,我們家本來就很習慣過貧賤的生活,你一定能安心。你看女子隨時都能體恤丈夫的心情,體恤自己孩子的心情,相信她沒有出嫁以前都能體恤父母的心,常常在發生的事當中去讓父母、丈夫、自己孩子寬心。不然歐陽脩先生首先一定是很擔心自己母親的心情,你看他母親都自己先開口讓兒子寬心,而且進一步還期許他,其實就是期許他還是要為國家、為皇上盡忠,該講什麼講什麼,不要有什麼顧慮。有這樣的母親,成就了一個能夠犯顏直諫的忠臣,「修卒以忠直為賢相」,最後以他忠直的個性當上宰相。當然,這樣的皇上也不簡單。「湯武以諤諤而昌」,商湯、武王因為能夠接受犯顏直諫,這個朝代就興旺;「桀紂以唯唯而亡」,這都是《群書治要》裡的教誨,桀紂那個時候底下人都不敢講,這個國家就要滅了。

  宋朝對讀書人是很尊重,「累封母越國太夫人」,皇上封他的母親越國太夫人。當然這也是皇上懂得治國之道,這個臣子對國家貢獻那麼大,這個臣子誰培養的?他的父母、他的祖上,所以會封他的父母乃至於封他的祖上。

  接著談到了,「敬夫之道」,尊重丈夫的道理、方法,沒有比「盡節(嚴守貞潔)」、「教子(善教子女)」這兩件事更偉大的。敘述這兩個案例以做敬夫的最高原則,凡是身為人婦,應當以此自勉。剛剛黃觀他的妻子翁氏,在危難當中她是嚴守貞潔;歐陽脩先生他的母親鄭夫人,這是善教子女。

  我們接著看下一句:「每好矜誇,常行妬忌。」感覺我們從一開始學習到現在,這些句子對我們修行都很關鍵,不管是在倫常上還是在心性上,我們不能施與後悔,不能貪婪無厭,都是要在這些心地功夫當中提升。接下來傲慢、自誇,這也都是要狠下大力度來調伏這些習氣。四大煩惱常相隨,我見;我愛,我愛就是貪;我慢,矜誇都有傲慢;還有我痴,嫉妒心對修行障礙非常的大。

  我們看《彙編》,都引這些重要的經典還有一些榜樣。「老子曰: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道德經》當中提的,意思是不自以為是的人他的思想作為才會彰顯,德行才會彰顯;自以為是了,道德學問就不可能再往上。不自伐是不自我炫耀、誇耀,這樣的人他的功勞才會受到肯定。甚至於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他愈不去標榜自己的功勞,人家愈懷念他的貢獻。所以自伐了,功勞都報掉了。不自矜故長,不自我驕矜,就是很驕傲,這個長可以是他的道德學問或者是他的事業、功業,他不自我驕矜,這樣他的事業才能持續發展,道業學問才能夠再提升。荀子有說:「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我們冷靜去觀察這個世間,很多人事業也有發展起來,可是很難保持。因為人一有點學問或者有點作為了,他就容易傲慢、驕傲,瓶頸就出現了,就不可能再提升,甚至會衰敗下來。

  成德記得應該是差不多十八年前就有聽到,中小型企業平均壽命是二點九年(這應該是在我們大陸的數字),大型企業平均壽命七到八年。這個數字可能現在還更短都說不定,因為人心的傲慢假如愈增長,這個數字當然是愈來愈短。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些現象,為什麼企業這麼短?一定是企業主的心成就了這個結果。所以老子這幾句話重要。

  《易經》有說:「天道虧盈而益謙。」最明顯的,月亮滿了它就要開始損,所以天的法則是減損盈滿,增益謙虛。「地道變盈而流謙」,改變盈滿的,滿了它就溢出來,充實到虛的地方,所以水往下流,流到低處去,滿了就溢出來。「鬼神害盈而福謙」,鬼神的法則對於這種盈滿的會處罰,會降福給謙虛的人。「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謙虛的人若位居尊貴,他的道德更顯光明。居尊貴不只不會驕傲,在這個尊貴當中造福人民,所以他的道德就更彰顯,公門好修行,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即使他位居卑下,他的道德也不可超越。因為君子始終保持謙虛的美德,他這個謙不會因為他的地位高而喪失掉。

  我們看底下這個例子,「大禹不矜不伐」,大禹說道,愚夫愚婦,一能勝予。大禹是聖人,他都不驕矜、不驕傲,然後不自我誇耀。大禹常說,縱使是愚夫愚婦,都有長處勝過我。他處在天子位,他還是謙卑的,所以他的道德在這麼尊貴的位置還在不斷提升。《易經》六十四卦只有謙卦是六爻皆吉。我們看乾卦,九五飛龍在天,九六亢龍有悔,你那麼高,假如不能守住謙虛,最後一定會有後悔的時候,一定會有狀況出現,就不能保持,但是假如是謙虛,功業德行就能保持下去。謙虛的人縱使處在低位,他的領導者真正有眼光,懂得用人,他也能發揮到他的力量的。

  我們看接下來提到大禹的功業,他開鑿龍門,排除伊闕障礙,夷平山地,使成為自然的水道,功德澤潤萬世。實在講我們現在還受到大禹的庇佑,他治水然後治九州,這對我們整個中華民族都是非常關鍵的貢獻。

  我們看下一個榜樣周公,「不驕」,不驕傲;「不吝」,不吝嗇,不吝財,「勞謙下士」,治國勤勞謙和,且能禮賢下士,周公是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髮,「而東征破斧」,他平亂東征,安定整個周朝的基業。

  「故曰:真正大聖大賢,都從戰戰兢兢、臨深履薄處做將出來。」從大禹、周公的榜樣,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大聖大賢他們修學的心境都是戰戰兢兢、臨深履薄才修出來的。曾子也是這麼修出來的,「啟予足,啟予手……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如大禹、周公,聖人也,何曾矜誇道德於人?」他們不曾向人驕矜誇大自己的道德。然而現在的人,「今人妄有矜誇,亦何意哉?多見其不知量也」。現在的人隨意妄自尊大,誇耀自己,那又有什麼意義?只是更加暴露他的不自量力而已。我們看《彙編》講的「今人」離我們可能又有一段歷史,那時候的人再比我們,又比我們很有修養,所以我們可能現在動不動就矜誇了,那也要自己常常能反觀,戰戰兢兢,我驕傲、自誇有沒有又犯了?所謂不炫己長,就是這裡講的不自誇。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漢顧雍」,這裡面舉了好幾個例子。三國時代吳國的顧雍,封侯三天,封侯是很大的爵位、很高的地位,家人都還不知道。

  可能大家還顧不上看《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還沒看吧?我發了個鏈接給大家。男主角跟著一位很有修為的老者學習,這個老者一開始給他講了一個關鍵,讓他要把所有的雜念放下,因為他是學體操的,他要參加奧運會。結果給他講了一個訣竅,他去做了之後,他的表現特別突出。表現完了,他就跑去找這位老者,「太可惜了,你都沒有看到我當時候多炫,你都沒有看到嫉妒我那些人」。反正他是覺得太得意,當下這個老者就潑他冷水。我們都是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都很容易跟人家比,很容易希望把人家比下去。所以這一句「每好矜誇,常行妬忌」對我們的道業太關鍵了,這兩句能夠引以為戒,能做到不犯,道業就鐵定更上一層樓。

  「晉謝安」,這是宰相,和客人正在下棋,結果淝水之戰……淝水之戰大家要知道,好像北方的苻堅他的兵力是晉朝可能差不多接近十倍,而謝安是宰相,他面臨這樣的戰況還那麼安定。將領,最高的這些領導者臨危不亂才行。結果捷報傳來了,他在跟客人下棋,客人都不知道,他說都沒有說,不去炫耀。

  宋朝的大將曹武惠,是曹彬先生,攻克江南,入宮覲見皇上,而且他合門所呈上的奏摺只說是奉旨到江南料理公事回來,就是他都沒有去誇耀自己戰功赫赫這些,甚至於相信他都是讓功於眾。曹彬我們前面《彙編》都有舉,真的是武將當中稀有的,特別仁慈。他要進城以前都告誡將領,而且他很善巧,他把將領的重視信諾調動起來,說我病了,只有你們能夠治,什麼病?就是希望你們入城不濫殺一人。他們說好,沒問題。一起立定誓願,歃血為盟,你看這樣多少人民不受殺害。而且他還考慮很周到,把一些女子都先安頓好,怕戰亂之中女子被人傷害,而且告誡,這要呈上面的,不可以亂來。後來平定了,趕緊幫她們找到自己的父母,甚至於找不到的幫她們找好人家嫁。就這種仁慈,考慮非常細緻。落到細處,冬天不興建房屋這些,因為有蟲在冬眠,你做那些事可能這些蟲就活不了。這是武將裡面後代非常好的,好像到了他的孫女做了皇后,子孫福報很大。

  文潞公,就是宋朝的賢相文彥博,在仁宗至和年間,首先建議冊立英宗為皇太子,等到神宗即位了,文公只說是韓琦的功勞,皇上因而知道他不自誇功勞。就像我們之前也有舉過,丙吉都救過漢宣帝,你看他一個字都不提,一個人的涵養都是從這些地方觀察的。

  「諸公皆人品極其上」,都有極高尚的人品。不只是人品好,功業都非常偉大,尚且如此謙虛,不驕傲、不自誇,世人為何不勉勵自己效法他們?

  我們接著看下一段分析,「器量大者」。《彙編》編得很好,有事有理,讓我們特別能深入這個理,又從事當中體會到這些聖哲人的學處。量大福大,「福澤必厚」;「器量淺者」,器量狹小,福澤一定淺薄。居心謙虛或者盈滿,「禍福之分」,是招致禍福的分界點,「豈可不慎」,怎麼可以不謹慎?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謙虛就感召來福報,驕傲、盈滿就感召來禍患。而且富貴才能之類的事有什麼值得仗恃的?我們說仗勢欺人,人的地位會拿來壓別人,甚至於是自己的才能、功業也有可能去炫耀、壓人。「以此驕人」,以此來向人驕傲,姑且先不論災禍來了沒有,「先已喪心,不知恥也」,已經先喪失了自己的真心,這實在是不知道羞恥。

  讀書人,讀書志在聖賢,讀著讀著變成在炫耀自己的學問,那就已經跟求學問正確的目標背道而馳。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矜誇就已經喪心了,這就是已經沒有觀照自己的心念,沒有尊重己靈,這是真正要羞恥的地方。了凡先生說:「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你看染上這世間的財色名利,還在那炫耀,「私行不義」,心行都跟仁義不相應了。其實在炫耀的那個當下,要能觀照到自己已經跟真心不相應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真正能這樣觀照自己,這樣戰戰兢兢,慣性又要驕傲自誇,那個話到了喉嚨就壓回去了。

  我們看一個反面的例子,「晉石崇」,晉朝的石崇和王愷在較量誰比較富有,鬥富。王愷曾經做了紫絲步障,這是古代出遊的時候彰顯自己的富貴,所設遮蔽風寒、塵土的帳幕,有四十里長度。石崇看了不歡喜,他就造錦步障,而且是五十里,來勝過他。王愷又曾經拿出皇上所賜給他直徑一尺的珊瑚來向石崇誇耀,石崇竟然拿著鐵如意就把他的珊瑚給擊碎了。王愷勃然大怒,石崇於是就出示他家中珍藏的這些珊瑚給王愷看,結果他家中的珊瑚直徑都是二三尺長,然後就拿了一個,「來,還給你,有什麼了不起!」大家要想一想,石崇把那個珊瑚給敲碎了,得罪了王愷,還得罪了誰?那是皇帝賜的。這麼驕傲,這麼狂妄,前面講「謙虛盈滿,禍福之分」,他這個行為已經埋下了他的大禍要臨頭了。

  再來,「其他珍異之物,莫不爭勝」,他其他還有很多珍奇寶物。當時候在石崇這些人的影響之下,可能整個朝廷的那種風氣,甚至於是社會的風氣都是這樣,互相在那裡比較、爭勝。後來石崇因犯罪被判死刑,他將要行刑的時候,要執行死刑了,他就感嘆,「奴輩利吾財耳」,他說道,你們這些人要殺我,為了貪圖我的財產罷了。

  這些例子其實都給我們警醒,犯了這麼嚴重的錯,他到臨終的時候都不反省,還覺得都是你們嫉妒我的地位跟財富,不覺得是自己犯了什麼錯。就像項羽跟劉邦楚漢相爭,項羽最後他要自盡以前說了什麼?「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不會打仗。他是常勝將軍,最後還是敗了,因為他的心已經偏掉了。歷史當中這樣的故事太多了,包含越王勾踐、吳王夫差,吳王把越國都滅掉了,但是他開始慢慢驕傲自滿,最後勾踐臥薪嘗膽,又把他吳國給滅了。

  我們從這些歷史故事,這些人也不是沒有讀過書,看看這些歷史故事,再想想孔子說的「已矣乎」,孔子講這個話是在春秋時代,那時候孔子就已經感嘆,「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就是人要看到自己的過失真是不簡單。師長還說,二十歲以前是學習的黃金時候;二十到四十,別人勸都得用暗示的。這也是人情事理,因為二十歲以上可能面子就比較重,縱使別人要護念,都要顧及到我們的面子,都要用暗示的。而事實上我們面子假如太重,就很難承認自己的過,很難反觀自己的過。所以孰輕孰重修行人得清楚,一邊是我們的法身慧命,了脫生死,一邊是面子,哪裡重?這就要我們自己去衡量。真修道人,就像《弟子規》說:「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他的聞過欣是能感,直諒士漸相親是所感,都是感應。

  這裡感嘆,說到石崇在行刑的時候所說的感嘆說得多麼明白,然而他若是能早知道會有今天的結果,必然就不會再誇耀了。因為他就是一直在誇耀自己的財產,才會感來這些人的嫉妒,甚至是要謀害他。但是這個話裡面,你們都是為了要貪圖我的財產罷了,可能對自己錯的理解深度還不是很夠,當然也是應該有幾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的遺憾。

  「矜誇之禍,其酷若此」,矜誇導致的禍患如此殘酷。我相信他的整個家庭一定妻離子散,後果都會很悽慘。「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一個人放縱自己的脾氣會殃及自己的家人,同樣的,放縱自己的矜誇也會殃及家人。所以放縱自己的習氣都會殃及親人,真的把自己的慧命放在心上,把家人放在心上,我們真的會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今人於一言一動之間,可不謹慎乎哉?」藉由石崇提醒到一言一行跟子孫是分不開的,甚至於跟父母。董卓亂國,最後誅九族,連他老母親,都九十多歲了,都得要赴刑場,那多悲哀!有一個格言說道:有一念而觸鬼神之怒,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有一行而釀子孫之災,這都要謹慎。古人講的這些格言我們聽了都很敬佩,他為什麼講得出來?他就是這麼用功的。《了凡四訓》都是了凡先生一生真的是進德修業,到了晚年侃侃而談,那不是背書背出來的。這是一本寶典,對我們修行、治家,甚至於是當生成就,都是很重要的一部經典,我們好好珍惜了凡先生的慈悲護念。

  今天就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