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彙編》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0/3/20  英國威爾士蘭彼得  檔名:55-230-0004

  尊敬的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上一節課進入經文,前面一開頭的總綱就提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所以禍福沒有一定的門路,都是人自己感召的。上一次藉由六祖惠能大師講到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還有佛經當中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的心感召的、變現的。接下來我們翻到二十五頁,有一段話在敘述,怎麼樣在心地當中下功夫。

  「微哉感應機」,微是很細微,感應是非常細微的。人,從佛家講,一念就遍虛空法界了,非常微妙。「險哉善惡路」,險它就比喻要戰戰兢兢。就像《三時繫念》說,「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這個心沒有念佛,造的就是輪迴業。所以這個險,就是提醒我們不能亂動邪念。一念一輪迴,可能一個念頭不對,就是一個墮三惡道的輪迴種子。儒家講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所以這個念頭就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也是最難把持得住的。所以接下來說「至難持守者人心」,很難操持把守。所以為什麼成語叫心猿意馬?猴子定不住,像馬奔騰一樣。為什麼《西遊記》它有個唐僧、又有個孫悟空、又有個豬八戒、又有個沙悟淨?其實很可能吳承恩應該也是學佛的。唐僧應該指的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但是妄心一動,真心就不能顯,所以這個孫悟空,那個猴子動來動去的,停不下來;包含豬八戒,這個就是指我們欲望止不住,就麻煩了;沙悟淨指什麼?很怕事、很退縮,遇到事了就大師兄、大師兄,就很害怕。這個也都是表我們很重的習性。所以「觸物而動」,我們一接觸外境,念頭就開始翻騰了,六根一接觸六塵,分別執著相續不斷。接下來他敘述這個心動的狀態,「淵淪天飛」,淵,深淵,淪,墮落下去了,到深淵;或者是天飛,在天空飛翔。就是天堂、地獄都是一念的作用,你陷在這個煩惱出不來,那就像墮到深淵裡面去了;你能一念回轉,所謂豁然開朗,那就從地獄跳出來了,這個都是念頭的作用。「隨念而遷」,隨著念頭變遷,一直變一直變,無窮的在變。「凝冰焦火」,他就敘述,比方說人的念頭、情緒,就像凝結的冰那種狀態,有時候又像那個焦火,很急躁、很鬧心。

  心這種狀態怎麼來調伏?因為妄動貪瞋痴,那感的都是禍,來生更沒把握,所以古人就重視心地功夫。「故古人晝勤三省,夜惕四知」,舉古代的榜樣,他們是怎麼下心地的功夫。古人白天精勤,很精進、很勤奮,力行曾子的三省,「吾日三省吾身」,他在一切境界當中,以倫常大道提醒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這個心有沒有盡心盡力?有沒有偏頗?「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個誠信有沒有時時放在心上?「傳不習乎?」跟著善知識、古聖先賢所學的,有沒有好好的去學習、溫習,甚至於是去練習、去落實?假如已經是從事教育工作的,那可能我們就要再反思,我們教給別人的,我們自己是不是真正做到了?這個也會很提醒自己警惕。就像師長老人家說,做到再說是聖人,說了以後能做到是賢人,說了以後做不到是騙人。那等於是自己有機會去宣講經教,結果自己都沒做,做不到。一來人家看到,可能因為我們,對聖教產生懷疑、沒信心;對自己來講,那就變成騙人了。騙人鐵定是墮三惡道,可不能幹這樣的事。所以有對古聖先賢、對善知識的恭敬,我們就鞭策自己一定要去依教奉行。我們有從事教學,我們也要給佛菩薩臉上貼金,要做好的示範。這樣時時提起,就不容易放縱妄心了。「夜惕四知」,夜晚都時時警惕。為什麼說夜晚要很警惕?因為在這種氛圍之下,等於是不容易被察覺,這個時候就容易放縱。所以就舉了東漢楊震的一個公案,有人要賄賂他,對方王密告訴他:「都沒有人看到。」他馬上說了這一句名言:「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麼會不知?」那就是常常恐懼得罪天地鬼神,就不容易放縱。這是古人用功的例子。

  「更於雞鳴而起,孳孳為善」,就是古人那種斷惡修善的決心、積極性,一聽到雞鳴了趕緊起床,然後就很孳孳(就是很勤勉不懈怠)來力行善事。「無非時刻操存,令此心鏡恆明耳」,就是這麼勤奮的用功,最重要的無非是讓這個心時時不放縱,能夠操縱得了,能夠保持在正念,然後讓這個心,心鏡就是比喻心就像鏡子一樣,恆,常常能保持明澈,就是沒有染著。我們要知道,這個心要常常保持明澈、不染,不容易,剛剛講的觸物而動,一接觸到外境,這個心就開始浮動,就像湖裡面那個波浪起來,就照不清楚了。印光祖師還提醒我們,「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天有多少個境界,叫觸物,就是遇上境界了,萬境來考驗。「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動了妄念、動了邪念。「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錮蔽」,真心就被障礙,這個鏡子就不明,就好像染污了,照不清楚了。所以假如能夠心鏡恆明,「則善惡自己作得主」,就是自己的行為就做得了主了。行為做得了主,「而禍福亦作得主」,這個報應,禍福的報應自己也做得了主了。「固天命在我矣」,所以一個人的命運確確實實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惟人自召」。「故論禍福自召之理,推本於存心」,就推究到本源,其實關鍵就是這一顆心。其實前面對於「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已經道理開顯得很好。我們道理明白了,怎麼下功夫?當然我們剛剛也講到了晝勤三省、夜惕四知,這都是怎麼下功夫。編者很用心,又附上先儒的格論,就是儒家這些大儒他們都是過來人,他們是怎麼下心地功夫的,把他們舉出來,來宣揚太上老君這一句教誨的宗旨。因為內容實在也是不少,我們就挑著幾段來分享交流一下。

  二十六頁最後一段,「又曰:心須令只在一處,勿有外事參雜」。這個心專注在一處,他就不容易起妄念,不要有外事來參雜。所以我們一般用念佛,我們很難遇境不執著,但是我們就專執著這句佛號,就不再去起其他的念頭,這是很好用功的地方。而且這麼用功,還有佛菩薩的加持,心容易定下來。「仍須勤勤操守,臨事勿暫放寬」,就是這個心都能把持在正念,把持在佛號、把持在正念。甚至於是我們面對事情,我們說的「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就是一切都是公心,毫無私心,為大局想,為人著想,心就止在這一處,其他的私欲私心、貪瞋痴慢不讓它起來,這叫勤勤操守。物來而順應,不要挑境界,也不要害怕有什麼境界。「事未至勿將迎,事已過勿留滯」,其實他這個就是安住當下。那真正處理事的時候勿暫放寬,就是在做事當中,這個心要很恭敬,不要去放縱,不要鬆懈。「人之精神,習久自成」,這個習就是,其實還是要學而時習之,不斷的鍛鍊,就像這個佛號不斷的念才能熟。所以因為我們不專注、不在正念太久了,現在一下要專注念佛,也很難正念相續,念個一下可能妄念就進來,就失念了。這個也很正常,都是生處令熟、熟處令生的過程,這個也急不來。但是就得像這些教誨,勤勤操守,臨事勿暫放寬,要精進、要勇猛。人之精神,這麼去下功夫了,習久自成,這個成就是功夫練出來了,「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若勤緊收拾」,如果能夠時刻很勤於加緊用功,收斂自己的心,不讓它妄動。「真箇提得緊」,把心看得很緊,不讓它亂動。舉個例子,就好像那個貓守在老鼠洞,牠盯著,那個老鼠都不敢出來。那個情境就是,我們善觀己心就是觀到不讓妄念輕易出來,看著,觀照。所以假如是這樣來把心看得緊緊的,「雖半月見驗可也」,就是這樣用功應該半月就可以看到效果,這個妄念確實會減少。

  我們這一段讀完了,我們相信、我們理解,接著試看看,「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一句佛號,不令間斷」,那可能半個月之後我們就體會到,確實習久自成,是可以很快就看到效果,提升上來。今天是二十號,我們可以算一下,十五天以後,看看自己這個心地功夫有沒有提升上來。

  下一段,「又曰,涵養本源之功,最易間斷」,這容易妄念進來,就斷了,雜念進來,尤其邪念進來,就斷了。「然才覺間斷,便是相續處」,能察覺妄念進來了,就趕緊再把正念提起來,雖然有斷,很快就接起來。「只要常自提撕」,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提醒自己。這樣「分寸積累將去」,一分一寸好好去用功,積累起來的話,「久久自然接續,打成一片矣」。所以這邊都是提醒我們,要真下功夫、真有耐性,決定不能急於求成。所以海賢老法師都講,這個念佛功夫也不是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也不一定是一年兩年可以練成的,但是只要老實念,有恆心,一定可以功夫成就。

  二十七頁倒數第二行:「又曰,心存,群妄自然退聽」。意思就是正念現前,《了凡四訓》這一句,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所以有邪念了,不擔心,趕緊把正念提起來。假如有個邪念、妄念起來,我們就說,「啊,我怎麼又起來了?」又在那氣餒,那就不知道又要相續多少煩惱了。所以有邪念、妄念不怕,趕快阿彌陀佛提起來,正念提起來,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又曰,孔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便是存心之法」。其實孔子這一段話,跟我們佛家講的禮敬諸佛很相應。什麼是諸佛?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諸佛,我們都恭敬對待,那就沒有其他的妄念了,純是一顆誠敬的心。所以師長老人家給我們的心法就是從這個本源下功夫,從菩提心下功夫。用五個心讓我們體會菩提心,就心時時要保持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誠是體,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慈悲,他受用。我們也可以心時時止在慈悲,止在念念為他人著想,這個也都是真心保持,就是存心之法。「如說話覺得不是,便莫說」,就是話還沒出去,自己感覺到這話不妥當、不恭敬;「做事覺得不是,便莫做」,這個話說了、這事做了,對不起良心,沒有自重,對不起他人,這個就對人無禮不恭敬,那這個就不能做了。「亦是存心之法」,其實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時時都是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就把真實心提起來,那所有修持都是為了讓我們恢復真心,全修在性。

  「又曰,學問須自警醒」,這真實的學問,真實學問就是有道力,能夠不被境界轉,這才是有學問、有功夫。所以《楞嚴經》說,心能轉物,則同如來,那就是我們修學的一個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不能被境轉,要能轉境。怎樣才能不被境轉?就是要自己時時警醒、覺照。舉了一個例子,瑞巖和尚,這是唐朝,在浙江瑞巖院的這一位瑞巖和尚,他「每日間常自問」,常常問自己:「主人翁惺惺否?」這主人翁其實指的就是自己的真心,在不在?惺惺就是清醒了嗎,醒了嗎?佛家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就是我們這個輪迴的夢醒過來沒有?醒了就做得了主,沒醒過來就都是隨業流轉的。自己問自己,自己又答曰:「惺惺。」這個就是提醒自己隨時都是要保持在真心的狀況。「學者宜法」,確實是修行要靠個人。

  倒數第三行,二十八頁這個例子,「宋陳烈苦無記性」,宋朝的陳烈他很痛苦在覺得自己這個記性很差。「偶讀《孟子》」,雖然他記性很差,但是他還是有善根,願意讀經。但是記性差也是一個業障。他讀到《孟子》的這句話,「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真實的學問不是其他,就是什麼?把放失的心,這個放縱的心,妄念相續的心,把它拉回來,恢復到真心而已。他讀了這句,「忽悟曰」,他突然有所感悟。但是他這個感悟是從哪裡來的?從他學習的態度來的。所以我們前面跟大家有講到,我們學習這個心境很重要。我們看到第五頁,我們當時候在講的時候,強調我們在學的心態很重要,像最後一行,「持此篇者,須是時時心中默念,字字反入身來」。每一個字、每一句,這裡是什麼?《孟子》這句話,他馬上是「反入身來」,他就感悟了。「忽悟曰:我心不曾收得,如何記得!」我為什麼記性這麼不好?因為我這個心都沒有收回來,都是在外奔逐,這樣的狀態怎麼記性會好?所以他抓到了這個根本。他「乃閉門靜坐,不讀書百餘日」,他就是在這個心上先下功夫,心真的能靜下來,「以收放心」。百日之後「遂讀書,一覽無遺」,就是他妄心調伏下來,這個心不妄動了,就能起覺照。「淨極光通達」,心愈淨,這個光就是指智慧,他智慧愈容易起來,悟性就起作用,所以一看什麼就明白了。他是用靜坐的方法,也可以用讀經的方法,把妄心先止住;也可以用聽經,專注聽經;也可以用念佛。看自己用哪個方法心最能靜下來,這個方法就是比較適合你的。所以為什麼古人說,「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就是這個道理,降得浮躁之氣定,就是把這個心收回來,不再妄動。所以心浮氣躁,一事無成,這個事也包含學習。

  我們翻到三十頁,這一段也很重要,就是「真空寺老僧曰」,這些都是修行真正有成就的人留下來的話,這個都是很慈悲的教導,都是在護念我們後面的人,能不能早一點得力,能不能少走彎路。「凡人妄想不一」,我們凡夫妄想很多,也不一定都一樣,甚至於每一天都不一樣,自己每一時每一刻都不一樣,控制不住。「或追憶數十年前榮辱恩讎,悲歡離合,及種種閒情」,就是過去的事常常翻騰出來。其實最主要的就是要不貪戀這些,要不就是落的印象太深,很後悔、很懊惱,甚至很抱怨、很氣憤,這些就落在心裡面,常常會想起來,甚至於是睹物就思情,就控制不住,「此是過去妄想」。「或事到眼前,可以順應,卻乃畏首畏尾,猶豫不決」,我們就是很真誠去面對就好了,可是又太多的擔憂、害怕,畏首畏尾,猶豫不決,「此是現在妄想」。所以佛門也很強調正思惟,事情真的來了,我們就按照做人做事的教誨去做,不用顧忌那麼多、擔憂那麼多。「或期日後富貴榮華、子孫發達,與夫一切不可必成、不可必得之事」,就是常常去談論、去計畫一些不一定能成熟的事、能成就的事,或者不一定能得到的事,但是還沒發生就一直在想,這是「未來妄想」。「三者妄想,或生或滅,謂之幻心」。這是大分三種妄想,一下起一下又滅,都稱為幻心。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照見其妄」,剎那生滅,假的,「隨念斬斷」,就是只要有這些妄念一起來,就馬上斬斷它,這個就是很有覺照,這「謂之覺心」。「故曰不患念起,只患覺遲」,我們一般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是這麼用功的。

  所以《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其實我們的妄想就是這三樣,我們能把它調伏、把它斬斷,這個心就很能夠保持在真心正念,功夫就比較容易得力。我們想想剛剛講到的,過去妄想,它都已經過去了,你再留戀它,它也不會回來,反而常常障住了自己的真心。所以面對過去煩惱,我們不要留戀,我們經一事長一智,帶著人生的一種歷練、閱歷,走過的路不能白走,後不再造、後不再犯,這樣很好。這種懊悔、遺憾,這些統統放下,煩惱即菩提,悲憤即力量,不要再被過去的事情障礙了。這是過去煩惱放下。未來煩惱,我們深信因果。其實這個深信因果就很好對治三種煩惱。深信因果的人,以前發生的事不會抱怨,接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那就釋懷了。未來煩惱,深信因果的人,未來就是我當下用對心,種這個因,未來成那個果。所以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這也是深信因果,未來有什麼好煩惱、好擔心的?現在煩惱,深信因果,只要我每一個心當下都是用對的,那我有什麼好畏首畏尾、有什麼好擔心的?我只要保持在正思惟就對了。所以這深信因果也是妙法,讓你的心就是保持正念了。所以三種妄想上來,都把它斬斷,「此心若同太虛」,就整個都是空靈覺照,「煩惱何處著腳耶?」煩惱就沒有立足之地了。

  我們看再舉一個故事來做個結尾,就是宋衛仲達先生,三十一頁倒數第二行:「初為館職,被攝至冥」,就是被抓到陰間去了。這個典故大家也比較知道,我就帶過去。「核善惡二錄」,查他在陰間善惡的記錄。「惡錄盈庭,善錄只一小軸。冥官色變」,就看了不高興了,怎麼造惡那麼多?「索秤稱之,小軸反壓起惡錄」,反而這一小軸比較重。「官喜曰:君可出矣」,就說,那你可以出去了。衛仲達就請教了,因為他看到他的惡錄裝滿了一屋子,不解了,「某未四十」,我還沒到四十歲,「安得如許惡狀」,怎麼會有那麼多惡的記錄?「官曰:但一念不正,鬼神無不知,知即書之,不待為也」。所以這一段話對我們,惟人自召,那代表一念不正都能感召未來的果報,而且都是有記錄的。我們知道這個真相,自己的警惕心就會強了。當然,這樣的教誨還得每天不間斷的薰習,不然現在看感覺戰兢惕厲,戰戰兢兢,古人又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就是一不薰習,他可能正念就保持不了了。所以這個要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無間就是薰習不要間斷。所緣,你現在接觸的是什麼?你接觸的是很多會讓你起邪念的資料、影像,當然就愈來愈墮落了,就看你在接觸什麼、不間斷的用功什麼。你能不能,增上緣,借每一個順逆境界,都不斷的在歷事練心、提升?這個就是善於修行用功。

  接著他又說了:「小軸中何事?官曰:朝廷嘗大興工役,修三山石橋,君力諫之,此疏稿也。」記載了他勸皇上不要大興土木。結果他馬上說了:「諫之未從,善力何能至此?」皇帝又沒有聽,怎麼會有這麼大的善力?「官曰:公用念甚真」,你用的是真心,真心為天下百姓,「言可訓世」,這一句話可以提醒這個世間,提醒皇帝跟所有的這些百官。所以,假如聽從了,那功德更是無法估量了,「乘此度世何難」。「奈惡念太多,善力減半,不可復望大拜」。他本來應該命中的福報還是很大,但是因為惡念太多,比方說他修的這個善算是很大的,但是因為惡念多,把它給折損掉了,不可復望大拜,他本來命中是可以做到宰相的。「後果官止吏部尚書」,就止於吏部尚書,按現在的話說本來是總理、行政院院長這種職位,現在只是一個部長了。

  「嗚呼!仲達之惡,空有其念,尚損作相之現福」,就是他的惡都沒有行為,只有念頭,就折損了他當宰相的這一世的福報。「仲達之善,空有其言,即壓盈庭之惡錄」,他也沒有實現,他只是講出來而已,但是這個力量就那麼大。所以這段總結,就讓我們警惕,不要小看一個念頭的力量。「況實作善惡者乎」,他假如具體變成了行為去作善作惡,那個影響就更大了。「可見一念起處,即禍福之門」,所以一念就是感召禍福的本源所在、根源所在。這個是舉一個實例來說明「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尤其是最後這個故事,要謹慎念頭是招感的根本所在。

  當然,後面還有一大段都是講到袁了凡先生的例子。袁了凡先生首先告訴了我們是有命運的,人這一生的吉凶禍福,跟前世的造作有關。所以為什麼我們俗話常說的,其實我們平常常常聽到,有時候都是跟這些宇宙人生真相是很相應的,看你有沒有用心去體會它。比方,「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其實這個就是道出了一切都是因緣果報,你已經種那個因了,你是不能夠改變,說你種了惡因不讓它結惡果,不可能。所以你前世已經種了,你現在只能承受。可是禍福無門,你在承受不好的果報的時候,你的心用對了,那就可以轉禍為福,所以禍福無門。

  所以這次我們這幾節課有提到的,我們面對瘟疫,大陸的政府還有百姓,他面對是有大局觀,共體時艱,萬眾一心,結果把這個瘟疫控制下來了,變成給全世界一個最好的樣板,不能自私,不能自我中心,不然災禍可能完全會失控。所以這個是心用對了,這個無門,惟人自召。我們要深刻體會,確實有命運,其實確實有因果,它會呈現這個果相。但是我們只要懂得「改往修來,洒心易行」,這個命運是可以轉的。所以命運可以轉,禍福每天都有加減乘除,它是可以變的。而且你已經做的不會壞,就是你已經做,你就種了這個種子,它以後要現果報的。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所以真正懂這個道理,不輕易亂起惡念,不然以後都要受報。然後只要你沒有做的,你絕對不會遇到,絕對沒有「沒有因而有果」,這也不可能。所以這些都是因果的原理原則。

  而《了凡四訓》給我們最重要的,一開始就是認識真的有命運,但是命運是可以改的。他怎麼改的?其實最關鍵的就是雲谷禪師問他:「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這個也是雲谷禪師的智慧,因為他是讀書人,也懂道理不少,而且也都是成年了,有時候直接批評他,一般的人怕會不高興。雲谷禪師很善巧,當他講完,我的命都算定了,反問他,你被算是沒有功名,也沒有後代,那你覺得你應該有功名嗎,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你應該有子嗣嗎?他「追省良久」,「不應也」,那就是因為這一個問而讓他反思。所以反思是知過,接著他力行三千善,這叫改過。所以知過改過就能改變命運,改過就是改習氣。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習重者業重」,習氣重業力就重,「習淨者業淨」,習氣慢慢慢慢放下,清淨了,業力就消了,「是以真心學道者,必自去習始」,真心向道的一定是從哪裡?從把習氣放下。所以了凡先生說「不應也」,然後講了一段,為什麼我自己沒有兒子、沒有功名,因為我有哪些哪些哪些習氣,緊接著他回去就改了。

  實在講,我們修學的人能改變命運的都不多見,其實就是真的肯真幹、對治習氣的人也不多見。而真正要下功夫的也才能體會到,要改一個習氣真是非帝王將相所能為,得要像剛剛我們看的這麼多的好的道理照著做、好的榜樣照著學才行。所以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就是下定決心這一生要脫離輪迴,不再搞了。「發勇猛心,立決定志」,才能改造命運,才能調伏習氣。「不計成敗」,念頭錯了,沒關係,不要在那裡懊惱、後悔、沮喪,都不要,不計成敗,因為進進退退太正常了;「不顧生死」,這個不顧生死,就是死都不怕,就怕念頭不對,要下這種決心,就能突破無始劫這些習氣。所以《了凡四訓》指導我們怎麼改造命運,在「立命之學」這第一則當中最後講到,「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所以都是下心地的功夫,「惟人自召」,這個心境都是跟知恩報恩、都是跟利益眾生相應。所謂福田靠心耕,心是念恩,這是耕的恩田;心是慈悲,耕的是悲田;心是對人對事對物的恭敬,耕的是敬田,必然積累福報。後面還講到「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這一段也是很懇切勸勉我們,不能糟蹋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土難生」的因緣,最重要的是能不斷知過改過,也是總結了改造命運最關鍵的道理。接著我們進入下一句經文: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所以這個總綱第一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感應之理;『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報應之事,所以理事不二,理事圓融。接著《彙編》註解到,善惡是就人心來談的,報就天理而言。「形正影正」,這個是在註解如影隨形,我們身體正了,自然影子就正。「形斜影斜」,身體斜了影子就斜。「總是一毫不爽之意」,那是必然之理,不會偏差。「善因樂果,惡因苦果,聖人言之甚詳」,聖人所言已經非常的詳明仔細了。「無奈愚人不信,遂爾背善向惡」,怎奈愚昧的人不相信這個真理,反而違背善、從事惡。「蓋見今人,善或坎坷,惡或壽考,現世所受,種種不一。遂謂有不報之善惡,因果似不足信焉」。這個也是進一步在闡述為什麼人他不相信,有可能看到眼前的人、現世的人行善,但是人生坎坷,造惡卻得長壽的果報,這些種種不一樣的結果,他看了以後,反而產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好像不是很正確,不足以信。這個跟《了凡四訓.積善之方》當中,有幾位儒家的讀書人去見中峰和尚就提到,佛門講善惡報應如影隨形,有人行善,子孫不昌;有人造惡,子孫榮顯。質問中峰和尚說,這個善惡報應也不真實。中峰和尚就提醒他們,可能我們肉眼所見,還不見得能把真相看清楚。所以這裡所提的,跟《了凡四訓》那段經文很相應。《了凡四訓》裡面針對什麼是善、什麼是非善,有十六個角度在詮釋。我們認惡為善、認善為惡,往往有之,所以必須深入這些經典,我們才能真正分辨善惡,進而解得正確,才能行得徹底,行得不偏頗。《了凡四訓》大家比較熟悉,也可以再複習複習這十六個角度。

  「抑知世無數百年之人,天有未即結之案」。這裡進一步說,這個世間沒有活數百歲的人,上天也有還沒結的案子。「純善純惡之人既少」,就是一生全部是善或全部是惡的人不多,佔極少數。「可善可惡之機最圓」,就是人有時候善、有時候惡,善惡夾雜這樣的情況是最普遍的。我們就說一天當中這個念頭變化就很多,更何況是一生?「念有轉移」,就是心念隨時在改變。「報宜斟酌」,因為心是能感,善惡報、禍福是感來的果報,所以都應該要斟酌,因變了,果也會隨著變。「或在本身」,他的報可能在他自身,「或在子孫」;「或在現世,或在後身」,就是他來世。「大小遲速」,這個報是大是小、是快是慢,「變化遷移,絲毫不錯」,是不會有錯誤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語云」,就是一般常說到的,「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不論目前,當觀究竟」,不能只執著看眼前你就下判斷,還得看徹底。所以會提出來對善惡報應有質疑的人,很可能主要是他執著在眼前所見,甚至於是執著在他一生所體會,那就變成他自己固執的看法了。所以這個問題,我們不能說很可能是別人容易執著,這些儒生看執著了。其實他們也是我們的善知識,提醒我們隨時要以經典來判斷;假如以自己的看法,自己眼前所見,甚至是自己的一生的經驗,其實人一生的經驗,從廣度是有限的,從時空的深度那更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固執己見,這個成語對我們是很提醒了。

  所以現在也出現不少很善心的人,但是他的一些經驗他會覺得很正確,他所說的道理跟經典有不相應處。比方說從事醫學,他也很為患者著想。所以有慈悲,可是不能沒有理智、不能沒有智慧,悲智要雙運,慈悲會多禍害,方便會出下流。所以假如這個醫生他強調「我以病人為師」,那這句話聽起來一般的人也都會很感動,可是問題是他的病人佔所有病人的比例有多少?而且他的病人,時間、空間所產生的病因都是非常複雜的,假如他以他所遇到的病人就下結論,那有可能還是會有偏頗處。所以我們有時候一聽他以病人為師,他都把我擺第一位,感動得不行。所以為什麼佛陀滅度以前他要交代四依法,「依法不依人」,這個人是善心,有時候他也有侷限,他不是在甚深禪定之中看到的真理,那只是經驗。所以不能以經典為師,那很可能就會被自己的才能跟經驗給誤導了,誤導自己還不打緊,會誤導很多信任他的大眾。所以善心行惡事,在我們這個時代要非常的謹慎。尤其你的見地也算是很用心,大家都一直讚歎、一直讚歎,這個時候別人要以經典的道理來勸我們,有時候我們都不容易接受了。

  我們也見到比方說有同修,他用哪一個醫療方法治好他了,或者治好他的孩子了,他見人就說:「這個方法好,把我孩子救回來,把我救回來了。」可是問題是,每個人的病症一樣嗎?但是他好心,就用一個方法要去治很多種的病症,其實這個在道理上都是已經有執著了。不只是在身體的道理上,我們說佛八萬四千法門,也是針對不同人的狀態給予的法藥,都是因材施教,那中醫也是要應病與藥才妥當,所以依法不依人重要。曾經我就聽過有醫生,他就說我以病人為師,他不是以《黃帝內經》這樣的經典為師。我們要了解儒釋道三教聖人,他們都是契入境界的,他都是親見這些真相的,不是憑數學,也不是憑經驗去推斷的,他們是現量境界。

  所以接下來講,「當觀究竟,豈有不如影隨形者哉。按佛經有通論三世之說云」。所以不能只看眼前,就引了佛法當中論三世因果的說法,不是一世,不是只論眼前。「眾生造業,其報有三」,善惡之報,這個報也有它的原理原則。「一者現報,今生即受是也;二者生報,第二生(來生)受者是也;三者後報,第三生及十百千萬生受者是也」。這個後報,就是除了現生、來生之外,都在其中了。所以佛門講的,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條件一具足了,果報還自受。就像之前跟大家講到玄奘大師他功德那麼大,但是他臨終生重病,那是他在很多世以前當過國王,有殺生的業。「故世之造善得禍者」,馬上具體舉這些情況,他明明行善,為什麼現生得禍?「前生之惡熟也」,他前生的惡先熟了。其實這一句成德看了是非常有感觸。成德小的時候最佩服的,除了自己父親之外,還有一位親戚,就是我的大姨丈,他的人品、修養非常好,從沒看過他生氣,這個是溫和善良。結果在我初中的時候,他車禍就過世了。我當時候幾天睡不好覺,想不通。所以這些善惡果報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是說長了年紀老了才學,其實我們假如不早一點學,人生會有很多不解、疑惑,甚至會障礙自己的身心。所以那段時間我也很痛苦,後來自己勸自己,說可能大姨丈去了更好的地方,我心態才調整得比較平和,不然沒辦法釋懷。後來學佛了才明白,包含師長老人家也給我們講,他的父親四十五歲,他父親的哥哥四十五歲,就是他家族當中有共業,這個都是前世之惡熟也。

  「造惡得福者,前生之善熟也」。他前生的善先現前,他今生造的惡還沒現前。「福中有禍,禍中有福,非純善純惡也」。因為畢竟我們前世今生所造的善惡是夾雜在一起的,它不是純善純惡。「始福終禍,善心退也」,一開始有福報,最終是禍,這個是不能堅持行善,善心退了。「始禍終福,惡心悔也」,一開始是禍,最終是有福,惡心悔也。就像《了凡四訓》裡面有講到,一個人一生行惡,臨終悔悟,遂得善終,這個是他悔過的心非常真切。所以做個比喻,這個悔悟,就好像千年的暗室,一燈照了,它千年的暗都去掉,所以一個人至誠的悔悟可以消千劫之罪。「苦樂不移,顯直報也」,由善惡招感來苦樂,這個是不變的道理,所以顯現出直接善報,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災祥互出」,有災禍,也有吉祥,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出現。這個是展現什麼?「隱巧報也」,就是這個善惡果報是很隱約巧妙的。「更有隱德隱過」,有些人的德行他沒有表現在外,有些人的過失一般人也看不到,「非人耳目前之善惡也」,決定不只是在人前的這些善惡而已,「亦非人耳目前之報也」,所以他所得的果報,其實也不是我們眼前能夠都看清楚的。所以這裡把善惡報應通三世的道理給我們彰顯出來。後來有舉一些例子,大家可以抽時間看。

  我們舉個歷史的例子,五十一頁,宋朝的曹彬,「忠誠事君,謙恭自處,不急貨利,不樹私恩」,這些行為都非常可貴。忠誠,謙恭,然後不貪,不去追求這些貨利,不樹私恩。就是把這些所付出的歸功於國家、歸功於他人,不是自己刻意的讓人家覺得好像他對人家的恩德很多,這個就有討好他人的意思在了。討好人他背後還有一個目的,還是自私,有他個人的目的所在,就不好了。「振乏絕,卹鰥寡」。對於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家族,他們很困難的,他會去救濟他們,然後體恤,鰥是老而無妻,寡是無丈夫,這些人都是人生遇到苦難的,他都能去體恤到。「喜慍莫見」,就是他修養很好,不會常常喜形於色,或者是,慍就是有脾氣,有情緒不高興顯露出來了。「富貴不驕」,他有財富、有地位了,他不會驕傲。「率師征討」,他帶領軍隊去討伐叛賊,「未嘗妄殺」,不會濫殺無辜。

  「克成都」,曹彬是輔助趙匡胤建立宋朝,所以在宋朝初建,國家還沒有統一,他去收復這些土地,克成都。「有獲婦女者」,剛好在戰爭過程當中,找到的這些婦女。「悉閉一室」,都把她們一起放在一間房子裡面。「竅以度食」,他挖一個洞,把食物給她們送進去。因為畢竟這軍隊全部都是男眾,「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以要很謹慎,不然這些婦女怕會有危險。「且戒左右曰」,告訴他這些部屬,說這些女眾「是將進上,當密衛之」,要呈給上級,要好好的保護她們,祕密好好保護她們。當然左右一聽,就不敢亂來了,其實他是善巧的這個說法。「事罷,訪其親還之」,這個戰事結束了,趕快去打聽了解這個女子她的家在哪、親人在哪,趕快送她回去。假如完全沒有親人的,因為戰後有時候親人都去世了都有可能,「無者,備禮嫁之」。那真的是想得周到,還幫這個女子備禮,讓她出嫁,女有歸,讓她往後人生安定、有歸宿。所以這個都是好的父母官,都是以父母之心對待人民。「克金陵」,他要去攻克南京,「先焚香誓眾,毋妄殺一人」。這個曹彬也是很有善巧智慧,他要攻打南京,首先就跟他這些重要的大將們說:「我有病,只有你們能幫我的忙。」這些軍人都重義氣:「元帥你說,我們一定辦到!」他說:「只要你們攻打的時候不妄殺一人,我的病就好了。」還跟他們歃血為盟,焚香誓眾,這些軍人的性格他一定重信義。「前後全活無算」,就難以計算,太多人免於這個殺戮,他積的陰德非常厚。

  「他如捨怨而雪昌言」,他能捨棄這些怨結,跟人的這種冤仇,讓正義能夠彰顯,他不會去因為私仇害到公義。「自誣而救全斌」,他可以侮辱自己、損害自己,但是能救了整體、救了人民,他不會去顧及自己,這個等於是他有那種隨時可以為大局犧牲的精神。「緩決新婚之吏」,這個是他當領導真的是考慮得很細膩,這也是一個真實的例子,他的部屬犯錯了,判決是打他幾十大板,可是判決他一直沒有執行,隔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執行,有人不解,他就解釋到:「因為當初他犯錯的時候,他剛娶太太。所以假如我那時候打他,到時候他的家裡人突然說,就是因為這個掃把星嫁進來了。那麻煩了,他這個太太以後日子就難過了。」就考慮到他整個家庭的情況,就真的是設身處地。「不傷已蟄之蟲」,蟲牠會冬眠,所以在冬天的時候也不去興建土木,怕會傷了這些生靈。「皆盛德事」,就是從這些事情都彰顯他的德行非常的好。

  「其子瑋、琮、璨,繼領節鉞」,這個節鉞就是符節跟斧鉞,等於都是大將軍,都是很高的官職。「玘,封王爵」,還有一個兒子封的是王爵,而且「生光獻太后」,等於是曹彬的孫女當到皇后、太后,這個等於是富貴到頂點了。「子孫昌盛無比」,善惡之報,這個是不只報在他自身,還報在他的子孫。

  「又如曹翰克江州」,舉了另外一個軍人曹翰,他在要攻克江州的時候,「忿城久守」,他很氣憤,對方死守這座城,他久攻不下,這個怒氣很重,結果一進城,「悉屠之」,他就殺了這個城裡面的人。「翰死」,後來這個曹翰死了以後,「未三十年」,他死後不到三十年,「子孫有乞丐者」,子孫有淪為乞丐的。

  「夫二將成功雖一」,這兩個都是大將,宋朝的大將,都攻克了這些城池,建立了功業,但是「用心則殊」,他們用的心差別很大,所以這個用心,就是善惡的存心很重要。「天之報施,亦因之而異」,善惡之報差異是很大的。「克昌厥後」,這個是《詩經》的一句教誨,就是一個人假如要真正昌盛他的家族、利益他的後代,「要在先正其心始」,就要從心地下功夫開始。就像前面講的衛仲達,他的心,「君之一念,已在萬民」。

  接著引司馬光先生的話,也引得非常好。在沒有講以前,我們就剛剛這兩位將軍的事例,我們在看的時候心裡想說,一來我也不是軍人,二來現在也沒打仗,那這段又跟我沒關係了。其實最重要的是用心。所以曹彬用我們佛門來看,他是在軍人這個領域行菩薩道,應以宰官身得度,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將軍元帥身得度,即現將軍元帥身而為說法。所以佛門是很圓融的,菩薩道,各行各業,甚至於是男女老少,還不分年齡。《法華經》龍女,龍女畜生道,還不是人,而且是八歲成佛。所以這個事例一聽完,不只不能輕慢年紀小的,甚至不能輕慢其他道的眾生。

  我們冷靜去看,歷代很多祖師,像六祖大師二十幾歲就開悟了。當時候他在黃梅的時候,聽到那一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大師寫的。他聽人家說,他也沒有看到,還請了一個人帶他去看。結果那個人就說,你都不識字,就有點瞧不起他。所以我們這個慢心要很慎重,這個是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個念頭一起來就容易造業了。所以佛門說不輕後學,不能輕慢後面學的,不能輕慢年輕人。孔子也說後生可畏,這個都是在提醒我們不要犯了這些過失。當下六祖大師他不識字,又那麼年輕,他就告訴對方,因為對方笑他不識字,等於意思是說,你有什麼好看的?六祖說了,「下下人有上上智」,不能輕慢,因為他的身分;「上上人有沒意智」,地位很高,他不明理,因為他福報大,不見得地位高就懂理、懂事。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可以行菩薩道,甚至於是每一個身分都可以行菩薩道,非常圓融。舉個例子,我們周朝是所有朝代最長的,八百多年。它最重要的原因,其中有個關鍵點,就是三太,太姜、太任、太姒,這三太教育了好幾代的聖人,所以她後世就興旺。為什麼印光祖師特別強調女德?「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天下如是,一個家族更是如是。這三太不就是在這一個角色當中修菩薩道?她教育出了像泰伯、仲雍、王季、文王、武王、周公這麼多聖人。假如這個當媽媽的人全心全意栽培了一個現代的范仲淹、現代的司馬光先生,那她的功德也大,她只要把這個功德迴向求生西方,也是可以往生。

  我們剛剛參了一個,五十三參,參了一個將軍菩薩。回到我們身上,我們現在在漢學領域,以後有可能好好用功,到學校裡面去弘揚漢學,那是不是也是學術界的菩薩?在學術界行菩薩道。現在人一聽,老師、教授,佩服你,社會地位高,容易教化。怎麼在這個時代能做到學術界的菩薩、能行菩薩道?這個大家自己也想一想,今天下午也可以是一個討論的重點。

  接著引了司馬光先生來總結曹彬、曹翰這個例子,他說到,「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你把金銀財寶留給子孫,他未必能守。這個已經講得很含蓄了,很難守,甚至會怎麼樣?衝突。勿以財貨殺子孫,你留太多財貨,他本來還不相爭,你留愈多,變成他的一個因,爭的因緣。台灣也有企業家留了很多財產,後來走了以後,子孫很多年都財產分不平,他搞得下不了葬。所以《三字經》說,「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這個是有智慧的。「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他不一定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子孫必有受其報者」,用陰德來庇蔭後代,而且這個陰德必然也有你的家道,你自己的風範會留在子孫的心中,一直去效法。就像孔老夫子,他的後世已經傳了八十多代,但是除了積了陰德,還是都以他為榜樣,所以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才有價值。所以孔子不只利益了他後代,利益了整個民族,甚至於現在利益了整個世界。後面都是舉了一些善惡報應的例子,我們可以再抽時間看。

  接著進入我們科會當中的第二個大部分,就是「示警」,這些經文就是給我們一個警惕、警覺。首先,乙一是「示」,裡面第一句,丙一,「總明」,在這個示,警示我們當中,這一句是總綱: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天地之間有司過(就是掌理糾察人的過失)的神,都會記下來。待會經文就會講到有哪一些天地鬼神,它這一個是總明,一句話就讓我們明白這個真相,而且他們是依人所犯的輕重來奪人算。我們看到解釋,註解裡面說,「此句至算盡則死為一節」,這一整段。「言人之一生,日夜時刻,上下四旁,皆有鬼神鑒察也。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諸司,地有五嶽四瀆、城隍里社」,這個我們就不細講了,像這個里社就是土地公。「又有舉意司,專主關達人起念處之善惡」,這個舉意司連我們的念頭都有記錄。「凡此皆為司過之神。犯,即自召也」,就是我們自己做了才會感召。「奪,除去也」,算是指一百天,『以奪人算』,就是消掉一百天的壽命。而「天心仁愛」,上天是仁慈的。「欲人於獨知之地」,希望人在只有自己知道的時候、地點,「為善去惡」。「因有司過之神,檢察人之所犯,量度重輕而奪算焉」,把這個真相告訴我們,我們有警惕,就不會在人見不到的時候會有不好的心行出現。所以這些司過之神來監察,人假如還不知道去警戒,那就要衡量他的輕重來考慮他的受報了。這個真相我們明白了,「故曰: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這個是一般老百姓都會講的。我們在人間好像只有彼此聽得到的聲量,但是在上天聽起來就像打雷一樣的清楚。在黑暗的房間裡面,我們虧了良心,起了不好的念頭,但這些天地鬼神他們看得很清楚,神目如電,很快就察覺了。

  「《詩》《書》中亦曰」,《詩經》當中還有提到,這個是《詩經》的原話:「上帝臨汝,日鑒在茲,十目十手,神之聽之。」所以《詩經》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也是把有天地鬼神都講得很清楚。「則吾心獨知之地,自有鬼神,更嚴於昭布森列之時矣」。我們明白了之後,就是要很嚴謹,不能放縱自己的心行,都要是時時很莊重的來自處、來自我約束。「此天人合一之理也」,天人合一,首先天地鬼神跟我們是完全生活在一起的。再來,假如是用『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這個「犯」字,那也是自己招感來的,我沒有犯怎麼會招感那個?我們前面講的,不造地獄因,也不會現地獄相。所以天人合一,這個「天」,用我們佛門講,依報,所有你所現的環境;「人」是正報,就是你的心感召一切。佛門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都是自己的心現識變,當然是一。所以講到徹底了,整個宇宙就是自己的一念心變的,都是,用老子講的,道生一切,一切萬物都是道所生,其實都是心變現的。

  接著我們看到,《感應篇》註解一開始,以道家的來解釋,儒家的,接著也會引佛家的教導。當然我們一看到佛經,就想到佛是生生世世不妄語,這個我們不用懷疑。「《華嚴經》曰:人生各有二天人隨之」,人一生下來就有兩個天人跟著。「一曰同生,二曰同名」,同生、同名,從我們一出生就跟著我們。「天人常見人」,他們時時都看見我們。「人不見天人」,我們看不到他。「即善惡二部童子是也。人於每日十二時中,舉意、發言、動步,遇物應緣之處,常念此二天人,勿令惡念相續」,就是我們想著善惡二部童子隨時在記錄我們的一切,那決定不能讓惡念起來,更不能讓它相續。「偶或起一惡念」,偶然起了一個惡念,「急著精彩」,就趕緊剎車、趕緊止住,「拽轉頭來」。我們中國古代常常拿個如意,那個如意形狀就是回回來,拽轉頭來才能如意,這個叫回頭是岸。「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直窮究到念頭起滅處,則無邊業障,一時清淨」,罪從心起,還從心滅。所以「湛然如太虛矣」,惡念都不起來的話,那就像虛空一樣清淨。「如此,則與奪之權在我,鬼神不得操之」,人能降伏得了念頭,那就不在三界之內了。所以《了凡四訓》說,「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你就跳不出去金木水火土這個陰陽五行,甚至跳不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所以能夠操持得了念頭,鬼神就控制不了我們了。「尚何司過奪算之足云乎」,那就自己做得了主,就不用去擔心這些司過之神的監察跟奪算。

  時間到了,這一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在進度上稍微晚了一點,我們在之後的課程再趕緊把它趕上。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