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年早餐開示—怎樣將佛教事業做好 (共一集) 1998/10/1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3-0127
昨天從美國、台灣、泰國來了一百多位同修,今天還有一些人會到達,我聽說總共大概有一百八十多人,他們來參加這次的佛七法會,我們熱忱的歡迎他們到來。今天居士林的道場是一個長年的佛七,是一個清淨的道場,舉辦佛七是特別為外地的同修,給他們有參學的機會,讓他們到我們道場來多看看、多了解,希望他們將淨宗的修學,解行相應帶到他們自己居留的地方,也能夠建立起如法的道場,這是我們唯一的期望。在這個世間,尤其是現代,正法的道場多,決定對於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切眾生精神上的享受,會有很大的幫助;確確實實能解決許多眾生迷惑、煩惱、痛苦的現象,真正達到佛法所說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境界。我們有一分力量就盡一分力量,這也是經典裡面所說的「所做已辦」,你在這一生當中你應該做的事情都做到,叫做「所做已辦」。什麼樣的標準才真正可以說你做到?全心全力去做,沒有一絲毫保留。
最近我看到我們道場播放卡通的佛典故事,編得很好,簡單明瞭,確實能夠淨化人心。我不知道他們這一套錄相帶有沒有版權,如果有版權那是商業行為,不能利益眾生,如果沒有版權,歡迎拷貝流通,對於整個人類都有很大的幫助。如果這些東西有版權,我們將來能不能自己製作一套,我們不要版權,我們為了幫助社會、幫助佛法、幫助一切眾生。我們自己沒有這個人才,可以委託別人做,只要我們提出故事的內容,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水平,是應當要做的、值得做的。上一次我找到一本《歸元鏡》,這是淨土宗祖師的故事,是用平劇的方法寫成劇本,舞台表演。這個著作是前清時候出家人寫的,我送到台灣請他們印三千本,為什麼不多印?因為它的文字太深,不是一般人能夠看得懂,所以我們印了三千本,提供給有心人,希望從這個劇本得到啟示,怎樣去編輯現代電視劇的劇本。佛教裡面的故事太多太多,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香港那邊同修打電話邀請我去講五十三參,我答應他們,從明年開始每個月去講三天,三天講一參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捨棄經文講故事,這就好辦。這些故事確確實實可以做為電視劇的素材,他們可以根據這些故事去編戲,這是利用高度藝術的方法來教化眾生,比一般講台上講經說法效果要大得多。現在衛星電視傳播全世界,我們應當要利用這些工具,將佛法迅速的對全世界宣揚。
淨宗學會與居士林真正得佛菩薩的護念,得佛菩薩的加持,李會長在楊厝港買的地成功了。而且價錢很便宜,地主洪老先生看到是佛教做好事,將價錢自動降了一千萬,本來這塊地是二千五百萬,現在他只要一千五百萬,三寶加持。居士林隔壁的大樓,已經被銀行查封,現在銀行拍賣,聽說銀行也去找李會長,大概價格也非常便宜,只要一千多萬。所以李會長決定兩個地方都把它買下來,將來彌陀村、佛學院都可以實現。怎樣把佛教事業做好?只有一個條件,不為自己,一切為正法久住,為眾生得利。只要諸位真正存這個心,你就得感應,就得諸佛護念,就得到龍天擁護,菩提道上決定是一帆風順。如果遇到挫折、遇到障礙,更應當認真努力的去做。這些障礙總會有的,障礙的原因是什麼?是自己無始以來的業障。業障要如何消除?「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消除業障。「一向專念」是廣義的,念佛發心,念佛修行,念佛捨己為人,念眾生苦,你能常常念這些就能消業障。效法佛菩薩為幫助眾生,犧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生命算什麼?什麼樣的苦都能吃,什麼樣的災難我們都能承擔,這叫道心。
世間人怕死不是沒有道理,死了之後多半到三惡道去,他怎麼不害怕?怎麼不恐怖?我們念佛人死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歡喜都來不及,有什麼好害怕?「死生事大」,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投生,這是大家都明瞭的。佛跟我們說出擺在面前十條路,十法界,你死了以後你走哪一條路,你入哪個法界?世間人不知道,學佛的人一定要清楚、要明白,我們走哪一條路?這條路怎麼走法?怎樣才穩穩當當達到自己的願望,達到希求的目標?這就是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修學菩薩心、菩薩道,我們要存菩薩的心,菩薩道就是菩薩的事業、菩薩的生活、菩薩的行為,叫做菩薩道、菩薩行。無論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有他自己修學菩提心、菩薩道的方式,都能夠達到圓滿的成就,真正幸福美滿的人生。出家的同修也沒有例外,我常常說出家是一個行業,佛陀教育,義務的工作者,我們是佛陀教育的義工,這是確定我們自己的身分,明白自己所從事的行業。
這個義工最標準的是釋迦牟尼佛,他做出一個典型模範給我們看,我們要向他學習。還沒有學到的地方要反省、要認真、要努力,如何才能達到他那樣的標準。當然時代不一樣,世尊當年那個時代,跟今天現前這個時代不相同,但是他告訴我們一個原則:在一個時代裡,生活過最低水平的標準,不可以有奢侈;這是我們要記住,不能過奢侈豪華的生活,因為這種生活對一個出家人來講,很容易墮落。出家如是,在家也不例外。所以即使是在家修行人,我們在中國歷史上看到,他也過著很平淡的生活,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知足常樂,過著安閒寂靜、幸福的生活。絕不貪圖供養,絕不向豪富人家攀緣,遇到眾生有苦難,我們盡心盡力去做,自己能力有限,可以勸導別人共同來做,這是佛在經典上教導我們的。佛沒有教導我們,向這些豪富人家化緣,來改善我們自己的生活,沒有。但是在這個時代,科技的發達,我們一般常識也豐富,很多人著重在養生之道,這些道理我們聽了實在說似是而非。
佛陀在世生活是出去托缽,托缽是人家給你什麼就吃什麼。大迦葉去托缽,經典上有記載;迦葉是世尊的傳人,禪宗的初祖,真正明心見性,法身大士。他去托缽,看到一個貧女又老又有病,看她快要死了,仔細看她,她沒有種過善根,沒有修過福,死了之後會墮三途。他憐憫她,向她托缽,貧女看他是個修道的人也生歡喜心,她說:你來找我幹什麼?他說:我來托缽;我什麼都沒有,現在貧病交加,快死不久了。迦葉給她開導,她聽了很歡喜,她只剩下人家布施給她的一碗米湯,這個米湯又臭又餿,骯髒得不得了,她看了一看︰這個行嗎?迦葉說:行!布施給大迦葉,大迦葉就吃了。你說一般人看到這個樣子,那還行嗎?這哪裡衛生?吃了一定生病的。大迦葉吃了,這個貧女七天之後死了生忉利天,這是大迦葉幫助她。《地藏經》上講布施供養,真誠恭敬心布施供養,大迦葉不是羅漢,是法身大士。這是迦葉度貧女經裡面的一段故事,我們要學習。養身之道在養心,心地清淨、心地健康哪裡會生病?世俗所說的他們的事情,他們不懂得修心,他們心不清淨,所以需要這些藥物來療養。修道的人心地清淨、平等、慈悲,跟世俗人不一樣,心不相同,體質自然就不相同,世間人所需要的我們不需要。要明白這個道理,深深相信這個道理,自然就能做到無求無爭,希望我們同修、在此地同學共同勉勵。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