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八年早餐開示—談五大科目的重要性 (共一集) 1998/6/3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3-0053
早年我在香港講經,住在壽冶老和尚的道場,是在藍塘道光明講堂。他佛堂上面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二十多年,我還能記得。這兩句話很值得人警惕,這二十多年當中人事的變化太大,許許多多的同參道友都作古,有往生過世。再回頭看看自己,年歲也一年比一年老,人到老的時候,經驗閱歷警覺性確實比較高,看看別人都過世了,逐漸輪到自己。所以應當想一想這一生怎麼過的?這一生當中做了些什麼?佛在經論裡面,所有的教訓都是真實不虛。迷惑的人永遠放不下情執,念念都為自身去著想,在短短數十寒暑裡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真是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哪些業?就如同這對聯上所講的恩怨債務。所以報恩報怨、討債還債,輾轉循環沒完沒了。
實在說人與人之間恩是假的,怨是真的。為什麼?恩容易變成怨,怨很難轉變成恩,這是一定的道理。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形?佛說得好,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面煩惱習氣太重,煩惱的心所就有二十六種,每一種裡面都深廣無際,善心所只有十一種。尤其現在我們居住的大環境,你六根所接觸決定是增長煩惱,很少能幫助你增長善根。自己無始的無明習氣,加上現在生活環境,所以肯定是報怨的多,報恩的少,討債的多,還債的少;欠債不還,欠債還賴債。明白人,了解事實真相,真正聰明有智慧的人,要早一天移民到極樂世界去。
如同《觀經》韋提希夫人,她遭遇家庭的變故忽然覺悟,向世尊請教有沒有一個安穩的處所,見不到有惡緣的處所,她想往生。世尊非常慈悲,將十方世界的剎土,展現在夫人的面前讓她看,讓她自己選擇。韋提希夫人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這不是世尊給她介紹,是她自己選擇。她選擇得很好、很妥善,她選對了。世尊獎勵她、教導她往生的方法,這可算是最早、最善的選擇,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順境當中比較容易迷惑,逆境、逆緣裡面反而能幫助我們提高警覺,正是所謂逆增上緣。會學的人順逆都是好境界,善人、惡人都是自己的真善知識,所以感恩尊敬的心決定是相同。
佛告訴我們往生淨土不難,難在不明其中的道理,這個困難佛幫助我們解決,那就是讀誦大乘。特別是「淨宗五經一論」,要細心的去參想、去參究。我們希求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對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要有相當深刻的認識,歡喜心、願心才能生得起來。第二個困難是佛幫不上忙的,那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佛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是一定要自己覺悟,自己下功夫,將自己的毛病習氣要控制住,不要讓它發作。控制住就是伏煩惱,果然能夠控制住,這個人就決定得生。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來控制,這不是斷煩惱,是伏煩惱。伏煩惱的功夫,只要有人真正肯幹,決定做得到,所以淨土才說萬修萬人去。煩惱習氣控制不了,依然還要發作,這一生決定不能往生,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
自己要認真努力去做,要熱心的去幫助別人、勸導別人。可是勸人也有時節因緣,人家肯接受我們好好勸導他,不肯接受,勸一次、勸兩次、勸三次,就不可以再勸。孔老夫子說得好,「朋友數,斯疏矣!」雖是很好的朋友,說的次數太多,人家討厭你,交情就疏遠了。所以說話,勸人也是有分寸,那就是只好看個人緣分,這沒有法子!諸佛如來都不能夠勉強眾生,眾生不接受的時候,諸佛如來就不來這個世間,來這個世間沒有意義。諸佛如來懂得人情世故,眾生熱烈嚮往,非常歡迎善法,佛就示現住世,菩薩圍繞。眾生要隨順煩惱、隨順習氣,佛菩薩怎麼會到世間來?
佛菩薩不來,給諸位說妖魔鬼怪就來了。為什麼?志同道合,妖魔鬼怪是隨順煩惱、隨順習氣。果報當然是苦的,幾時他在苦報裡面受夠了,有後悔的意思、有回頭的意思,只要這一念心才動,佛菩薩就來了。我們在大經上看到感應道交,我們極其微細的念頭,這念頭甚至於我們自己不能夠覺察,而這念頭的波動,《華嚴經》上說得好,這波動是盡虛空、遍法界,而且在剎那際就遍布,所以與諸佛菩薩有強烈的感應,這些話是真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不懷疑佛在經論上講的這些事實,不僅是我們言語造作,乃至於起心動念,我們清楚明白,虛空法界諸佛如來、菩薩、聲聞、緣覺、一切眾生,沒有不見到,沒有不聽到。不只儒家所講,「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不只。我們要想瞞著別人,瞞世間愚痴的人容易,不但諸佛菩薩瞞不過,連鬼神都瞞不過。鬼神有五通,你怎麼能瞞得過祂?祂有天眼、天耳、他心,所以古人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也是事實真相。
佛教導我們出離三界的方法,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八個字;念佛的要領,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說得這麼簡單、這麼扼要,便於我們記憶,念念不忘,依教奉行。教導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心態,三福、六和、六度,這些開示精要到了極處,一定要做到。特別是三福,三福展開就是圓滿的佛法,一切諸佛所說的微妙之法,濃縮在十一句之中。菩薩所修,如來所行,總不外普賢十願。「普賢」兩個字的意思我們要明白,普是個平等心,賢是清淨、覺,所以普賢兩個字,又何嘗不是《無量壽經》講的清淨、平等、覺?念念與此相應,行行與此相應,這就是普賢行。念念行行歸結到三福、六和、六度,都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孝養父母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奉事師長也與清淨平等覺相應,乃至於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沒有一樁事情不與清淨平等覺相應。換句話說,都是從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裡面生起來,從清淨平等覺裡面流出去,這是真正的自利利他。依這個基礎歷練,求生西方淨土,哪有不得往生的道理?
我們自己修行要這樣修法,自己將來有個道場領導大眾,也要這個修法。領眾這是教化一方,責任很大,教好了是自己的本分,應該要教好,教得不好就是罪業。一定要曉得這責任之重大,決定不能夠貽誤眾生,更不可以誤導眾生。我們智慧沒有開,沒有神通、沒有德能,那也行,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樣子,老實念佛,決定沒有過失。我有一個道場,我開一個念佛堂,我這念佛堂一天二十四小時佛號不中斷,行!日常生活行持,處事待人應酬守住三福、六和、六度的原則,就成功了,就能夠消災免難,能夠破除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念佛往生淨土。到極樂世界智慧開了,古人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得佛力的加持,得彌陀的教誨,很快就作佛。作佛之後,十方世界過去有緣的眾生,要依你得度。你也能像過去的諸佛如來,分身法界,廣度有情,功德才圓滿。好,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