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行願品吉祥雲比丘章 (第十一集) 1997/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3-0011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七面,第一行,第一行末後四個字看起。
【十九二十即業報佛,名相好莊嚴身。前門應現業報。後門為真業報。坐華藏剎,即相海莊嚴。若真若應,皆令物信,為深信見。】
清涼大師這一段開示,在經文裡面:第十九門是『住一切業念佛門』,它的作用是『能隨法界一切眾生所修行業為現其身令覺悟故。』後面這一門是『住一切神變念佛門,見一切佛住於廣大香水海中坐蓮花臺普現神變滿十方故。』這一段解釋這兩門,兩門都是業報佛。前面一門這是第十九,很好懂!這是『應現業報』,我們通常講的應化身。而後面這一門—第二十門:『真業報』,「真業報」實在講,他現的是報身,報身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在淨宗經典裡面,生實報土才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如果生在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都是見阿彌陀佛的應化身,佛的業報身分成這兩大類。
第一類裡面的境界,無限的深廣,業是不可思議。經上告訴我們,「住一切業念佛門」,這個一切業,我們把範圍縮小來,九法界我們只說人法界,人法界只說我們現前這個地球上的人,不要講他方世界,那太多了,說不盡!我們講地球上的人。如果再把這個地球縮小,我們講台灣人,那大家就更會有親切的體會了。我們台灣這個小島,兩千一百萬人,「住一切業」,每一個人造的業都不一樣,業裡面怎麼念佛呢?造作種種的行業,前面說過了,我們的思想、念頭、言語、造作都是業。這個業我們不必去論它是善、是惡,或者是無記,不必去論這些。假如能在一切業裡面,一切造作裡面覺悟了,那就是這個法門,「住一切業念佛門」。有沒有這個情形呢?有,我們看佛門,古代的祖師大德們的筆記裡面、傳記裡面,寺院山誌裡面往往都能夠見到。
由此可知,華嚴念佛廣大無邊,不一定什麼時候,你在什麼場所,遇到什麼事情,你覺悟了,一般講「開悟」了。當然這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境界,為什麼呢?因為一切眾生業障有淺深厚薄不同,每一個人善根不相同,總需要善根福德深厚的。這個「一切業」是緣,善根是因,因遇到緣它就起作用。這個作用小就是開悟,覺悟了;大的就證果,修行證果,「住一切業」是緣。這是給我們說明,念佛法門廣大無邊!念是現前一念之心,佛是覺,這一念心覺悟過來。像睡覺作夢,忽然在夢中清醒過來,這就叫作念佛,你這個心裡頭覺悟過來。幫助我們覺悟,無論是人事環境,或者是物質環境,我們必須要曉得,都是諸佛菩薩大悲護念。沒有諸佛菩薩大悲護念,那個緣就不能那麼樣巧熟,不會那麼樣巧,你一遇到就開悟,都是諸佛菩薩的變現,諸佛菩薩無處不在。
前面我跟諸位講的例子,我們一個同修到美國在台協會去簽證,他是有急事要奔喪,多少次簽證都簽不准,那個奔喪孝心情切,到那個地方,一下就簽准了,非常順利,為什麼?佛菩薩加持。那個移民官對他那麼好,對他那麼親切,他非常感激,再回頭去跟他打招呼,人家理都不理他,根本就不認識。所以你要曉得,佛菩薩加持就是辦事那一剎那,那一剎那過了,佛菩薩走了,他是凡夫,他不認識你了。人事物,諸佛菩薩加持、護念,以這種善巧方便,讓你這個緣成熟,你在這裡覺悟。所以佛菩薩無處不現身。
「能隨法界一切眾生所修行業」,「一切眾生所修行業」剛才說了,有善、有惡、有無記,非常複雜!可是佛菩薩冥顯加持,冥冥當中加持你,是你自己不覺得,你沒有感覺到。但是佛加持,你覺悟了、你明白了,或者你辦事很順利,佛加持!「顯加」是你知道,你很清楚,佛菩薩保佑你,佛菩薩幫助你。所以加持有冥顯兩大類,目的都是令眾生覺悟,所以這個屬於業報。
後面這一句第二十句,「住一切神變念佛門」,清涼大師在這個註解裡面跟我們講的,這是「真業報」,「真業報」這個「業」,跟前面「應現業報」的「業」不一樣,這是華藏世界毘盧遮那如來,「一切神變」所顯示出來的,就是華藏世界依正莊嚴。所以在業用裡面講,「見一切佛住於廣大香水海中坐蓮花臺」,這是報身,這不是普通身,報身是智慧聚集之身。華藏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不是二,毘盧遮那跟阿彌陀佛也是一不是二,這是真實的業報,應現業報是從真實業報裡頭變現出來的,我們講千百億化身,能夠應現在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普現神變滿十方故」。
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佛身、生身,生是眾生,十法界一切眾生,佛身跟生身也互相交融,不可思議。這個意思,古德用比喻來說,大家更容易懂一點。譬如,我們這個講堂裡面的燈光,我們講堂有幾十盞燈光,佛案前面還點蠟燭,還有燭光,一切諸佛如來,九法界眾生都像光一樣。你看這個燈光統統互相交融在一起,你知道那一個是蠟燭光,那一個是燈光?每一個光不管大小,都是遍滿這個講堂。說真的,眾生的心,眾生的智,眾生的業,跟諸佛菩薩的心智業也互相交融。眾生心中有佛,佛心中有眾生,這是互相融攝,真實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眾生迷,並不是說迷就沒有這個事,迷還是交融。諸佛菩薩覺悟,覺跟迷是兩樁事情,但是實際上交融是一樁事情。因此,佛才能度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才有應,如果不交融的話,那感應從那裡起來?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從這個地方建立念佛的信心,這個信心就殊勝。明瞭事實真相,從真相裡建立的願心,決定求生淨土,毫無疑惑,決定得生,那有不生的道理?世間人念佛,念了一輩子,這一輩子念佛是我們見到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劫的念佛,我們沒見到。為什麼不能往生呢?對於這個事實真相不了解。或者曾經讀到經,曾經聽說,不能肯定,不能深信,這才把往生那個機會錯過了。這一生當中因緣希有,我們遇到這樣圓滿的經典,無比殊勝的法門,如果在此地能夠建立真實的信心,懇切的願心,那這一生就成就了,不至於再錯過了。
世尊說《華嚴經》,一切諸佛如來在一切時、一切處,無有不說《華嚴》。經文清涼大師的開示,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諸佛如來說經的目的,就是希望幫助我們這一生成就,這一生的機會不能再錯過了!怎樣才能夠把握這個機會,決定成功呢?經論處處提醒我們,你要真正看破、放下,你的障礙就沒有了。所謂看破,了解事實真相,你就看破了;放下,世、出世間一切行業不再幹了,你就真放下了。從今而後要幹的呢?專修淨業。吉祥雲比丘在此地表演的很好,「專念彌陀」。什麼是道場?心裡面有阿彌陀佛就是道場。
館長往生見的阿彌陀佛的佛像,就是這邊供的這一尊,我們現在將這一尊佛像,特別又印了一萬張,一萬張當中,八千張是道林紙印的,大概是銅版紙印的;另外兩千張是宣紙印的,宣紙印的是提供給大眾可以裱起來,裱成捲軸,你攜帶方便。銅版紙印的不好裱,那要鑲鏡框,家裡供養好,攜帶不太方便,特別印兩千張宣紙。心裡頭只要有佛,處處都是道場,時時都是道場。諸位真正覺悟了,真正明白了,什麼事情要緊?念佛要緊!念佛的時候,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麼都不要管,什麼都不要理會。念一個鐘點,一個鐘點相應;念兩個鐘點,兩個鐘點相應,這個重要。
所以道場我們就開念佛堂,念佛堂才是真正的道場,真正想了生死,想出三界,想在這一生當中成佛,唯一的一個方法就是老實念。你為什麼不老實?說老實話,《華嚴經》上講的念佛的道理,你沒搞清楚;果然搞清楚,自然就老實,還用得著別人勸勉嗎?
這四十九天轉眼就到了,後天二十三,館長滿七了,四十九天。四十九天之後,我們這個道場念佛永遠念下去。諸位在家裡念佛也一樣,家裡面如果環境不太許可,你就到這來念。也許家裡人多,有些不信佛,你念佛,他看到討厭,你也不要惹起家裡麻煩,你可以到此地來念佛。無量無邊的法門,這個法門第一殊勝。
這是『相海莊嚴』。下面說出『若真若應』,真的報身,應現的業報身,『皆令物信,為深信見』。種種示現都是幫助一切眾生,發起信心願行,用意在此地,所以這個是業報,所現的是『相好莊嚴身』。
【末後一門】
這就是第二十一。
【總該十身。故曰身雲等虛空界。則十佛十身皆等虛空,並合法性,為莊嚴法界虛空界也。】
我們看末後這一句經文:『住等虛空界念佛門,觀察如來所現身雲莊嚴法界虛空界故。』這一句是總結,前面二十句,每兩句是說一樁事情,就是說『十佛十身』。《華嚴經》上都用「十」代表大圓滿,十種佛十種身。末後這一句是總結。所以總結是「住等虛空界念佛門」,怎麼個住法?一念不生就住了,起了一念,你就沒法子住了,為什麼呢?起了一念就不能等虛空、遍法界,就不可能!一念不生,你那個心是跟虛空法界平等的,這個話講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為什麼呢?你真正到一念不生了,你已經成佛了,你不是凡夫了。凡夫跟佛的差別,就是佛沒有念,凡夫有念頭。你看我們念頭,一個念頭滅,一個念頭就生了,念頭生滅不停。這個不住的生滅,佛跟我們講:妄心、妄念!真心是不生不滅的;換一句話說,真心沒有這個虛妄的現象,生滅念頭的現象沒有,那叫常住真心。常住真心現前,那就是「住等虛空界念佛門」。
由此可知,這一句肯定了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他們的境界,他們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破一品了,入這個境界。我們今天都做不到!都做不到,念《華嚴經》豈不是吊胃口!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這個大法,我們毫無作用,豈不叫給我們開玩笑?佛絕沒有戲論,也就是說,佛跟任何人絕對沒有開玩笑,佛的話句句真實。雖然在理論上講,在方法上講,我們確實做不到,業障、習氣很深重。可是後面呢?往後面去,我們就看到,佛有方法叫我們入這個境界,這佛對得起我們,佛用什麼方法?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意思就是,你只要肯修十大願王,你就能圓滿這個地方講的,二十一種念佛門的境界,你就能夠契入。這個經到後面,這才叫大圓滿!
你們大家如果看古人的註解,清涼的註解沒有問題,李長者的註解,講到念阿彌陀佛,他就反對了,他說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是「權」不是「實」。清涼大師對於李長者這些話,也有交代,也講的很清楚,李長者為什麼這麼說呢?李長者沒有看到完全的《華嚴經》,不知道後面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曉得這個,這個他沒有看到。李長者年齡比清涼大師大,大很多,他所看到的是《六十華嚴》,《八十華嚴》他沒看到,那《四十》當然更沒看到。清涼生的晚,《八十》、《四十》翻譯《華嚴經》他都參加了,後面這個經文他看到了,李長者沒看到,所以李長者才有這一點誤會。雖然有這麼一點誤會,但是對他對《華嚴經》整個《華嚴》的見解,沒有妨礙,的確是高度的智慧,了不起的一位大德。
佛到末後就是普賢菩薩這一章,這才把方法教給我們,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問題就是你肯不肯做?關鍵在這裡。你肯不肯去修「禮敬諸佛」?你肯不肯幹?你肯幹,你就入《華嚴》境界了。「禮敬諸佛」是一切恭敬,不能說這個我瞧的起他,我恭敬,那個根本瞧不起他,我為什麼要對他恭敬?那你就不是修《華嚴》了。「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普賢行頂重要的就是用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決定不容許有分別、執著。你有分別就不平等,你有絲毫執著,你的心就不清淨,就被污染。所以他那個恭敬是稱性的,是性德圓滿的顯露,他跟《華嚴》相應。
所以此地講的這二十一門統統相應,不容許你起心動念,真誠恭敬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事的恭敬—認真負責,要把這個事情做的圓滿,做到盡善盡美。對物的恭敬—要真誠的去愛護。物裡面有動物、有植物、有礦物,都要用真誠心來對待。桌椅板凳是物,我們看到,一定要把它擺得整齊,把它擦得乾淨,這就是對它的恭敬,不是叫我看到桌椅板凳,也去拜三拜,繞三匝,那你就錯了,那有這個道理!所以恭敬心表現在外面的態度不一樣,對人、對事、對物都不一樣。
我們見到佛,在禮節上我們都是頂禮三拜、右繞三匝,這是修敬,提醒我們自己要用恭敬心,要用真誠心,把這個心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就對了。不是叫你一天到晚在佛像面前拜佛,一天拜三千拜,拜一萬拜也沒用處,那有什麼用處?把這種誠敬的心,應用在生活上,同時要知道,佛法講求的是契理契機,理是什麼呢?理是法性,法性是平等的,法性是清淨的,這是個理。《無量壽經》經題上標得就很好!「清淨、平等、覺」,這是理。念念都要跟清淨、平等、覺相應,這就叫契理。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教,總不外清淨、平等、覺,全部都包括了。這個三句就是三學,大家常常念到就曉得戒定慧三學,佛法僧三寶,這是理!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就是慧學,戒定慧三學;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這三寶!
一切時、一切處,所造種種行業,你的心都是清淨平等覺,都跟這個相應,契理了。理契了之後,還要懂得契機,「機」—時節因緣。所以很多學佛的同修,沒有覺悟,墨守成規,守著古人註解講的那些方法,你要曉得那些方法在現在不適用。現代人頭腦裡想些什麼?在中國、在外國,現在資訊發達,交通便捷了,每一個人都到國外去旅遊過,你們去旅遊有沒有注意到,你所接觸到的一切人事物,他們在想什麼?他們在說些什麼?他們在做些什麼?不能不留意。你能夠留意,你就發現現在人害的是什麼病?佛法是藥,我們找那一副藥來救他。現代人害的病給諸位說,不要說跟古人不一樣,跟三、四十年前的人都不一樣。三、四十年前,我們老一輩的人,我們對於人生宇宙的想法、看法,跟現在年輕人不一樣。
換句話說,佛菩薩要給我們說法的話,給三十年前人說法是一種說法,給現代人說法又是一種說法,不一樣!同樣一部經也不是一個講法,叫應機說法,你才能利益眾生。你要叫現代人恢復從前那個舊禮教、舊道德,你做得到做不到?諸佛菩薩神仙來都做不到,那怎麼辦?你了解現在的狀況,因勢利導!你去誘導他,他能接受,他能歡喜。現在人滿腦袋的是賺錢,你告訴他《華嚴經》賺大錢,他就來聽了。你說你不能有貪心,貪心將來變餓鬼,掉頭就去,迷信!他怎麼肯來呢?那個貪名利、貪權位的,告訴你,佛法能鞏固你的權位,他聽了就高興了,這個他需要,他就來了。佛法是活的,活講,對什麼人是什麼講法,有沒有騙他?沒有騙他,真的,你說幫助你賺錢是真的,絕對不是假的,決定能賺大錢。
我這次在新加坡去了幾天,遇到了一位居士,他在中國大陸做生意,他告訴我,他們同行的人在大陸上生意統統都賠掉,只有他一個人賺錢。他憑什麼賺錢呢?學佛賺錢,他利用佛法那一點呢?真誠、恭敬、謙虛,他說我就學到這一點,我對一切人真誠、恭敬、謙虛,賺錢!做的心安理得。在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作佛、作菩薩都能求得到,世間事財色名食睡,這雞毛蒜皮,那有求不到的?決定求得到,可以滿足你。諸佛菩薩善巧方便,滿足你這個之後,然後再告訴你,還有比這個更好的,你要不要?你現在這個滿足是你一輩子,你下一輩子呢?你希不希望你來生比這一生更好呢?他想我來生希望比這生還要更好,那還有好的辦法,一步一步的誘導。
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先說《華嚴》沒人懂!講《華嚴》,這些聲聞、緣覺去聽,如聾如盲,如聾就是聽了聽不懂,就像聾子;佛講的這些境界,看也看不清楚,就如盲。所以佛才把《華嚴》放下來,講《阿含》,《阿含》就是遷就眾生的境界,這不是很明顯告訴我們,《華嚴》是契理不契機。那麼用《阿含》契機,那不能契圓理,就是理裡頭一部份,小小一部份,然後再不斷向上提升,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阿含》十二年,再跟你講《方等》,這就往上提升了,再講《般若》,再講《法華》、《涅槃》,回歸到究竟圓滿,理機雙契!他老人家在世,就已經把度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個模式就給我們表演了。我們在這個裡頭要能夠領悟,要知道怎麼個作法。現在人講:「投其所好」,你看他喜歡什麼,投其所好,他就很容易接觸佛法。佛法怕你不接觸,接觸之後,那裡頭有法味,欲罷不能,他自然就深入進去了。千萬不要一開端就讓他拒絕,那你就失敗了。開端的時候,一定是要他歡喜接受,無論從那一個法門,無論從那個方向,都可以。順境也可以,逆境也可以,善法也可以,惡法也可以,沒有障礙。
由此可知,我們要想真正契入這個境界,我們不是初學了,學了這麼多年,大家的根基都相當深厚,所以應當要修普賢行願,修普賢行願就是用這十個綱領,作為我們生活的指導,我們工作的指標,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我們從早到晚所接觸的,不外是人事物,我們遵守普賢菩薩這十個綱領:第一個我們要修恭敬,就是以真誠心,真誠恭敬心,對人、對事、對物,不要去想他對我恭不恭敬,不要想這個,那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修我的,我修我的《華嚴》境界,我修我的西方實報莊嚴土。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樁事實,對一切人事物稱讚,這個稱讚裡面有一個標準,凡是善的稱讚,惡的不稱讚。但是接觸的時候善人恭敬、惡人也恭敬,決定沒有分別。恭敬決定沒分別,稱讚裡面有分別,善的稱讚,惡的不說,所謂是「隱惡揚善」,看到人家做錯事絕口不提。看到人家做一點好事我們讚揚,大家都能夠隱惡揚善,社會風氣就轉移了,不會有這個惡逆的現象。
「廣修供養」,廣修供養就是菩薩修的布施波羅密,因為你修布施裡面,不見得有恭敬心,供養裡面有恭敬心。你看我們供養佛,我們有恭敬心,有一個討飯的乞丐,你去供養他,你恭敬心就沒有了,所以用供養不用布施,我對佛這樣恭敬供養,那個要飯的來,我跟對佛一樣的恭敬心去供養他,都是用真誠心、恭敬心。「懺除業障」,一句「阿彌陀佛」業障就懺除了,罪從心起將心懺。罪障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罪障。換一句話說,如果你不念佛,你念念都是罪障,你才曉得念佛的重要。用這一句佛號,把所有的業障習氣換過來啊!
清初慈雲灌頂法師說得好,極重的罪障,大乘佛法裡面所有的經法都懺除不了,最後還有一句阿彌陀佛可以把它懺的乾乾淨淨。他說這一句話不容易,他不是過來人說不出來,你才曉得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換一句話說,整個《大方廣佛華嚴經》到最後歸納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你問我怎麼修行?念佛!念佛修行工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當然不得力,毛病就出在這個地方。你念佛不打妄想就得力,你業障就消除掉了。念佛人最忌諱的就是懷疑,為什麼叫你讀經研教?讀經研教的目的,就是叫你了解事實真相,明白道理;真搞清楚了,懷疑就沒有了,斷疑生信。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你求往生那個願就真切了,真實懇切,你決定得生了,所以這個經教就很重要。
蕅益大師講的沒錯,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講經說法、研習經教,就是幫助我們建立信願,深信切願;品位高下在念佛工夫的淺深。真正深信切願,老實念佛,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要知道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只有這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想想看你一天所幹的,你所思、所想的,所作所為,幾分之幾你是在幹真的?又有幾分之幾,你是在幹假的?你才曉得,你為什麼工夫不得力。說老實話,二十四小時,你能夠幹半小時真的,就了不起了,還有二十三個半小時搞假的!這樣往生沒什麼希望,那完全看你臨命終時的福報,有沒有人提醒你。
臨命終時福報,自己要具備的條件,就是頭腦清楚不迷惑,這是先決條件。如果病重神智不清,人都認不得了,那就完了。助念,什麼樣的善知識都幫不上忙。所以先決條件要頭腦清楚,這是大福報,然後遇到善友在旁邊提醒你,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得生,這是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可是我們想想自己臨終的時候,可不可能有這個福報現前?有沒有把握平常就要用工夫了,決定不可以把大好光陰糟蹋掉,太可惜了!我不是叫你們大家一天到晚什麼都不要做,到這裡來念佛,不是的!你們還有家庭、還有事業,家庭裡面不忘念佛,工作也不忘念佛,這就對了。需要思考的工作,我們做工作的時候,把佛號放下;工作完了,佛號就提起來,一切時、一切處,只要自己份內的工作做完了,就念佛,這個就對了。
念佛堂裡面來念佛,那個意義當然更不一樣,不一樣在那裡呢?這是自度度他,兩重利益,平常你個人念佛是自度,你到念佛堂來度他,怎麼個度他呢?念佛堂天天有人念佛,二六時中都有人念佛,現在講二十四小時念佛不斷,三年五載就影響這個地區,這是真正菩薩,真正的慈悲!真實智慧,他才肯幹。嫌人少,幾個人,幾個人也幹,不住的幹,慢慢他就影響,影響就擴大了。能夠有二十年、三十年,可能你這個道場就影響到全世界,你說那有多大的功德?凡事都是開頭難,但是開頭要有大智慧、大願力,你才能堅持下去,突破這個難關。
所以我們在這個大經裡面,真正肯定認識念佛法門不可思議,諸佛菩薩所給我們表演的,所給我們示現的,那就是『莊嚴法界虛空界』。清涼大師這裡總結結得很好,『則十佛十身皆等虛空,並合法性』,這一句的意義很深、很廣!諸位要曉得,佛有十種佛、十種身,我們每一個人自己也是十種佛、十種身,他們這些人十佛十身很明顯,他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自己的十身十佛,我們連自己都不知道!這叫迷惑顛倒!不是說他有,我們沒有;他有,我們沒有,我們念佛還能成就嗎?我們有,我們自己是十佛,我們自己有十身,所以念念才有相應,念念才相應,念念才感應道交。怎麼知道我們有呢?底下一句,「並合法性」,盡虛空、遍法界那一法不是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就是真心,法性是能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形相是所變,所以他彼此互相交融,道理在此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莊嚴法界虛空界」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事實真相。
【是則隨門說異,舉一圓收。如是方為華嚴念佛。】
『華嚴念佛』跟其他念佛的確是不一樣。前面說了二十一門,除了最後這一門之外,其餘二十門都是『隨門說異』,隨眾生心。可是你要曉得,這個裡頭事實的真相,二十門隨便舉那一個門,都圓圓滿滿包括其餘的二十門,任何一門都包括,圓滿的包括。譬如說這十法界,我們講佛法界,佛法界裡包括其餘的九法界,從菩薩、聲聞、緣覺到地獄眾生。那我們講人法界,人法界上面包括佛、菩薩、緣覺、聲聞、諸天,下面包括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每一個人,那個心都是圓圓滿滿的,絲毫都不欠缺。
所以這一生,這個報身結束之後,來生到那裡去?你想到那裡去,就到那裡去,你真得自在!想作佛就現佛身,想作鬼就現鬼身,隨心所欲。為什麼還想作鬼呢?行菩薩道就度鬼道,你度鬼道不現鬼身,怎麼度得了鬼?觀世音菩薩在鬼道裡面現的鬼王身,你們放焰口,焰口台對面這個鬼王,青面獠牙,焦面大士,那是誰?觀音菩薩的化身。觀音菩薩在鬼道裡就現那個身,在那一道就現那一道的身,無處不現身!這是你真的入《華嚴》境界了。他的確有很圓滿的道理,所以事上當然就能通,有理當然有事。『舉一圓收』,這個一任一,不是獨一。
【上來略辨隨所念異,成此多門。若別對十觀,恐繁不敘。】
如果對十乘觀法,那講起來太麻煩了,這就省略掉了,只說隨念不同,說二十門。實在二十門是二十大類,每一大類裡面細分,無量無邊。這是吉祥雲比丘將念佛門,這樣詳細的開導善財童子。可是你要記住,他自己修的是那個門?他都知道,那當然自己所修的是最殊勝的,我知道這麼多念佛門,我在裡頭修一個最好的法門,自己選擇最好的,他選擇的是「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他選的是這個。你看這一開端到最後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才曉得,一個開頭一個到結束,始終不離念佛,善財五十三參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
我當年相信淨土,就是念這個經得到的啟示。我跟李老師,李老師勸我念佛,我還是不甘心、不情願,不過不反對就是,沒有理由反對他,可是自己很難接受。到民國六十年,講《華嚴經》的時候,講到這個地方才恍然大悟,才知道這個法門,在無量法門裡頭真正是第一法門,沒有比這個更殊勝。那麼到這個地方,我們是把經文文字這一部份解釋過了。下面是第三:
【第三能念收束。】
前面講所念,所念有這麼多門,那能念的是什麼?這個很重要。清涼大師把這個意思,歸納為五大類、五門。
【略有五種。一緣境正觀念佛門。若真若應,若依若正,皆是境故。稱名屬口,非真念故,略而不言。】
這是『緣境正觀』。「緣」我們一般講攀緣,初學的人不能不攀緣,攀什麼緣?攀佛的緣。你看看我們為什麼要造佛像?造佛像就是攀佛的緣,天天看佛才能想起他,才不至於把他忘掉。佛像要塑的很莊嚴,看到歡喜,想要多看幾眼;那個佛像塑的自己不喜歡的,那你就不想看他了,所以一定塑的很莊嚴。所以說你供佛像,供那一尊佛像好?供你自己最喜歡的佛像,不一定要去學別人,別人的那個佛像,他覺得好,我看到不好,我看到不能生歡喜心,一定是要自己歡喜,跟自己有緣。無論是塑像,無論是畫像,都要自己看到能生歡喜心。我們供這個佛像,佛像的用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他用意在此地。所以「緣境」,佛像是境。
底下講『若真若應』,前面說過了,真的業報身,應化業報身,或者說是依報,或者是正報,這全是境界,全是我們六根所對的境界。我們對這個境界,就想起念佛了;不對這個境界,就把佛忘掉了,所以這個叫「緣境」。『稱名屬口』,口裡面念佛,心裡頭未必相應,所以說『略而不言』,這是初學的,這個工夫最淺,初學的。大概我們一般念佛人都在這個階級上,在這個境界上,所以工夫不得力。再看第二種:
【二攝境唯心念佛門。】
這個工夫就提升了,境界不能沒有,但是他能『攝境唯心』。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況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如果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你念佛決定能生起正信,你也就會真正念佛了。為什麼呢?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地方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這是舉佛,一切法都從心想生,它的原理就是上面兩句:『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是個例子、是個原理。「是心是菩薩,是心作菩薩」;「是心是人,是心作人」;「是心是鬼,是心作鬼」,這個句子裡頭有無量義。這就是說一切法都是從心想而生的,如果我們天天想佛,不就作佛了嗎?道理在此地。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我一心想作佛,那我就是天天念佛,我天天想佛;如果你還想貪瞋癡,那你就是三惡道了。
你念貪,貪是什麼?貪是餓鬼;你念瞋,瞋是地獄;你念癡,癡就是是非黑白搞不清楚、顛倒,畜生道!你天天念貪瞋癡,你就是念餓鬼、地獄、畜生,將來一定變餓鬼、畜生。十法界擺在我們面前,聽我們自己選擇,十法界裡頭最殊勝、最圓滿的,無過於諸佛;依報裡頭最殊勝的、最圓滿的,無過於極樂世界,為什麼不念?念極樂世界是念依報,念阿彌陀佛是念正報。為什麼不天天念佛、想佛呢?所以你家裡供的佛像,你每一天讀佛經,念了要起作用。念了不起作用,你念了等於沒有念,起什麼作用呢?我念阿彌陀佛,見到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這就起作用了,這個就相應,不管什麼人,阿彌陀佛,把他看作真的阿彌陀佛。
他是不是真的?真的,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阿彌陀佛千百億化身,就在我的面前,人人都是阿彌陀佛,事事物物都是阿彌陀佛,這才叫念佛。看到那個像是阿彌陀佛,看到別的就不是阿彌陀佛,你念的是什麼佛呢?你不是真念佛,前面講的你有口無心,你那個佛不相應,所以諸位要知道,會念佛的時候,你六根接觸境界,統統都是阿彌陀佛,桌椅板凳阿彌陀佛變現的,這裡供養香花也是阿彌陀佛變現的,沒有一樣不是阿彌陀佛,我這個周邊全是阿彌陀佛,這才叫念佛!要記住這句話,這一句話是真實智慧,我把它改念一念,大家好懂:「一切法從心想生」。世、出世間一切法從心想生,看你想什麼?你想什麼就生什麼,這個生就是現的意思,就現什麼,想什麼現什麼,所以大家要想阿彌陀佛。後面這個話都是智慧之言。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是一不是二,心是能變,佛跟眾生是所變,能所不二,所以你想什麼就變現什麼。大家特別要記住,我念阿彌陀佛見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統統都是阿彌陀佛,你能這樣去念,認真的念,老實的念,大概有半年、一年,你工夫就能成片,你的境界跟現前決定不一樣。那個不一樣?你的相貌不一樣,你體質不一樣,為什麼呢?相隨心轉,這個身體也隨心轉,你會變得很健康,變得很圓滿。天天念佛,相貌慢慢就變成佛相了。天天念貪,貪久了,你看那個相,那個相是鬼相。真的,你仔細看那個相,你仔細看,那很有趣味?所以從相、從體質能看到人心,從心就能了解他的相,「三無差別」。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