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吉祥雲比丘章  (第十集)  1997/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3-0010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六頁,第三行,倒數第三個字開始。

  【十三十四即三昧佛,名威勢身。前門從住處出,是三昧用。後門跏趺遍坐,是三昧相。一日之中見一切佛,是無量義。從此往化,是無依義。故云,三昧佛,無量無依見。既跏趺坐,身滿法界,豈非威勢。】

  大師為我們解釋的是簡單扼要。而這兩門的經文,第十三句是:『住一切時處念佛門』,它的作用:『於一日中見一切佛從其住處而往化故』。第十四門是『住一切境廣大念佛門』,作用是『見一切佛結跏趺坐一一佛身滿法界故。』經文如果沒有清涼大師的解釋,確實這個意思,我們初學的人很難看得出來。他一解釋,我們一對比就非常清楚。這是說的三昧,三昧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翻作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換句話說,凡夫的享受不正常。這是經論裡頭常常講,凡夫有五種受,你日常享受當中,可以分為五大類。這個五類從身心上來說,從身上來講,有苦、樂兩種受;從心裡面來講,有憂、喜兩種受;還有一種就是心沒有憂喜的時候,身也沒有苦樂的時候,這個時候叫捨受。捨受很好,但是時間很短,所以它不是三昧。如果這個捨受永遠捨下去,就變成三昧了;換一句話說,三昧是長遠的捨受,心沒有憂、喜,身沒有苦、樂,這才叫正受。

  第十三門是「住一切時處念佛門」。吉祥雲菩薩為我們說出的二十一種念佛門,我們讀了之後就曉得,念佛不一定是口裡天天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念佛?這種念佛是許許多多念佛門裡面的一種而已。真正念佛,大勢至菩薩說得好,他說的也簡單,他能一句把這二十一門通通包括了。他老人家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們想想他說的這一句,吉祥雲比丘這一章經,不就是這一句的註解嗎?憶是心裡頭有,念也是心上有,這個念不一定是口念。「念」是中國的文字,諸位能體會到,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就是現前的心,與事實真相相應的時候,都叫作念佛。事實真相那就是佛境界,與它相應都叫念佛。所以這是住一切時處念佛門,從它的作用當中,就很明顯的顯示出來。

  「於一日中」,一日時間不長,從早到晚一日中,見一切佛從其住處而往度化眾生。註解裡面,前門就是十三,後就是第十四句,從住處出,這是三昧的作用,它的作用就是覺悟眾生,我們今天講度化眾生,這諸佛菩薩到底住在那裡?從住處出!他住在那裡呢?《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是住在無住上,因為無住就無所不住,你住在一個地方,你就起不了這樣廣大的作用。他這個作用能夠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就是人家住無住,他才起的了這個作用。住無住是怎麼個住法?心裡頭有念就有住,你心裡頭有牽掛,你就有住處;你有分別,你也有住處;你有執著,你也有住處。由此可知,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住無所住。那個起作用叫稱性,自性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稱性起用,這個用就大了,就能夠見到一切佛教化眾生,與一切九法界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雖起這些大用,菩薩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沒有起分別、執著,永遠沒有一個妄想,才叫三昧用。

  我們凡夫學佛難,難在那裡呢?見色聞聲就起心動念,就大起分別、執著,那這有什麼法子呢?所以我們念佛,不要說念佛三昧得不到,連那個最淺的功夫,功夫成片,我們也得不到。原因在那裡?就是放不下,妄想、執著放不下。你能夠把執著放下,你就得功夫成片;你能夠把分別放下,你就得事一心不亂;再能把妄想放下,你就得理一心不亂了,就這麼回事情。總而言之一句話,就叫你放下而已。放下不是從事上講的;事上,佛菩薩到處現身說法度化眾生,事上他在做,心上他放下了,所以事上有,理上沒有,相上有,性上沒有。要懂這個道理,然後性相事理相應,那就是經上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第十四門裡頭說:『住一切境廣大念佛門,見一切佛結跏趺坐一一佛身滿法界故。』一一佛身都遍滿法界,這昨天跟諸位說了:「捨得了」,真的得了,得什麼?得盡虛空、遍法界,這實在是不可思議。凡夫二乘講的,假的!沒有得到,是一個妄想,不是真正得到;佛菩薩這個真得到了。我們沒有捨、沒有放下,怎麼會得到?不可能的!縱然聽到佛經上這樣說,你也能布施,你也能捨,好像有那麼點樣子,實在怎麼樣呢?實在你的心並沒有放下,還是有是非人我,那麼你的捨有沒有得呢?有得!得的是三界裡面的有漏福報,有漏福報還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要得,那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你才是真正得。

  依照這個經的標準,真正得到,最低的位次,也是吉祥雲比丘這一類的人,這一類—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所得的雖然不如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人家是分證圓滿;雖是分證,不能說他不圓滿,這個很有味道!諸位要細細去思惟。分證還圓滿,這《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即,理事圓融」,是這樣的境界。絕對不是說分證的就不圓滿,究竟才圓滿,不是的;分證也圓滿,這才是不思議境界。

  『跏趺遍坐,是三昧相。』相就是樣子。「跏趺遍坐」也是表法的意思,並不是真的盤著腿天天在打坐,盤著腿天天打坐,你什麼事都不要幹了,你還能幹什麼事?所以這個叫表法,表什麼?表不動的意思,因為盤腿坐這是最穩當的,坐的時間最長久、最穩當,也最舒適。初學盤的不習慣,這兩個腿會發麻的時候,那你是剛剛學;你要坐久了,習慣的時候,這種坐法是最舒服的。這個坐表不動,我們站著、走著都是動的相,坐著是個不動相,表不動的意思。並不是真的叫你坐在那邊,這個意思要懂。

  初學打坐的人是要坐,坐的用意在那裡呢?是把你的妄想坐掉。所以禪堂,現在在中國,禪堂也沒有了。我在美國參觀兩個日本人的禪堂,我去參觀,他們也很歡迎,日本人建立的,他那些徒弟多半都是美國人,美國人非常習慣。禪堂裡面佈置非常簡單,面壁而坐,坐的時候當然姿勢要端正,姿勢就像佛像,塑的佛像一樣,佛像是標準的姿勢。你姿勢不對了,老師要糾正,用什麼方法糾正呢?香板打,不講話的,沒話講的,你稍微動一動,後頭香板一直打下來。當然一個是你姿勢坐的不對,另外一個打妄想,打妄想會動,所以那個板就是把你的妄想打掉,禪宗用這個方法來教學。等到你沒有念頭,什麼想沒有,也打你,打什麼?打無明。一個是妄想,一個是無明,所以你想也打你,不想也打你,叫你在這個裡面覺悟。

  靜坐裡面有境界,不是什麼都沒有,他有觀—止觀,他有觀。止一切妄念,他有觀,這個觀現在一般都是叫你參話頭,你心守住這個話頭上。話頭沒有解釋的,你要提出疑問,老師的香板又打下來,用這種方法,這是個特殊的手段。不像教下,教下你有疑問,可以提出來解答,可以辯論;宗門裡頭沒有,你有疑問提出來,就挨打了,沒有疑問也要挨打,這是宗門的手段。所以這是三昧相,這個樣子,行住坐臥都叫作坐禪,要懂得這個意思。也就是這個坐,是你心裡面定,不是講身定,身定不管用,要心定。心真的得定,身什麼樣動作也不礙事,他能辦事,他能幫助眾生,什麼事他都做。

  『一日之中見一切佛,是無量義。從此往化,是無依義。』「從此往化」是第十三句,是前門,這是講教化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有感,他立刻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無依」,佛稱為無依道人,有依就有妄想,就有念頭,無依才稱性。我們凡夫沒有法子,所以進佛門先要找個依靠,要求三皈依,要依,我們沒有依可不行!這就像是小孩還沒有成年,還不能獨立,要依靠父母;到他有能力獨立了,不能再依靠了,一輩子依靠父母,那這個怎麼講也講不過去。初學的人要有依,明心見性就不依了。由此可知,六道裡頭學佛要依,決定要依;十法界裡面學佛還要依,為什麼?沒見性,見了性之後,才真正是無依道人,有這兩個意思—「無量義、無依義」。

  『故云,三昧佛,無量無依見。』這是說見佛,見無量佛,因為無依,你才見無量佛。『既跏趺坐,身滿法界,豈非威勢。』所以他講威勢神,威是威德,勢是勢力,他有大威德,他有大勢力。大勢至菩薩名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稱之為威勢神。這裡面要注意一句的就是—「跏趺坐,身滿法界」,這句話很難懂,但是你要曉得這是事實,不但法身遍滿法界,(這個大家好懂,一般人都可以承認),報身、應化身也遍滿法界。而報身是佛菩薩的自受用身,應化身是他受用身,他受用身的確也是遍滿法界,而在法界中,眾生有感他就現,沒有感他就隱,隱現不同,確確實實是遍滿法界。這個理很深、很微細,諸佛如來如是。

  那我們再問,我們自己是不是如是?我們跟佛沒有兩樣!我們的三身也是遍滿法界,因為現在有妄想、有分別、執著,三身雖有,你自己體察不到,不知道自己有三身。而現前這個身,這個身叫業報身,也是應身,應是報應,我們業力的報應,佛菩薩是願力的報應,所以我們講他乘願再來,我們是業力的報應,也是報身、應身。是不是遍滿法界呢?真的是遍滿法界,你不要誤會,這半個鐘點、一個鐘點你從你家裡來,到圖書館講堂來聽經,你要是這麼想,你全想錯了。那事實真相是什麼呢?你家裡那個身隱了,這個地方身現了。「我沒有覺得?」你是不覺得,這個隱現是剎那隱現,前一剎那那個身隱了,後一剎那這個身現了,剎那隱現,所以才跟你講沒有來去,此處隱、彼處現,這是事實真相。如果不是遍虛空法界,那怎能講得通?那真的就有來去了!

  古德跟我們講,往生淨土的人,「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為什麼呢?此地這個身隱了,那邊的身現了,此隱彼現,所以說去則實不去,沒有來去,這個是事實真相,沒有來去,只有隱現。諸佛菩薩他不迷惑,他對於這些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也是這個樣子,可是對於事理是一無所知,於是產生很多錯誤的見解。「我從家裡來」,這就是錯誤的見解,沒有來去,你從那裡來?你往那裡去?沒有來去!這個才講的事實真相。所以這個地方,「身滿法界」這一句非常有味道!佛菩薩、聖賢人如此,六道凡夫也不例外,我們懂得學佛,學佛就是證實,把我們的障礙去掉,像諸佛菩薩一樣,這麼樣清楚,這麼樣明達,這是事理的真相。下面:

  【十五十六即正覺佛,名菩提身。】

  【前門】

  『前』是第十五。

  【一毛頓現,是處微細。】

  【後門】

  就是第十六門。

  【住剎那際,顯時甚深。如斯成佛,不著一切,為無著見。】

  你一切都不著了,你就見到『正覺佛』,你就見到佛的『菩提身』。第十五經文:『住一切法微細念佛門』,這一個念佛門修成了,你就能在『一毛孔見不可說諸佛出興,咸至其所而承事故。』你就見到了,這個念佛門說實在的話,絕對不是初學,初學人做不到,這是入微細的法界。業用裡面舉出一個例子—毛孔,有的經裡面講毛端,毛端、毛孔都是形容正報裡面最小的。那麼講微塵,是依報裡頭最小的。一毛孔裡面見多少佛呢?不可說諸佛。「不可說」不是數字,如果說印度十大數有「不可說」,後面還有一個比這個更大的,叫「不可說不可說」。但是它還落在數量上,落在數量上,那就是可以思議。所以此地這個「不可說」不是數量,是形容,確確實實沒有法子計算。這麼多佛在毛孔當中出興,「出興」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出現,從這個地方出現,他見到了。見到之後,他要去親近這些諸佛、承事諸佛、供養諸佛,這個很不可思議。

  後面這一門是『住剎那際莊嚴念佛門』;在作用裡面說:『於一念中』,這個一念的時間很短;『見一切剎皆有諸佛成等正覺現神變故。』現神變是通常講的八相成道,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這個是「住剎那際莊嚴念佛門」。我們看清涼大師這個註解:

  【一毛頓現】

  這一毛孔,『頓現』是同時現,不是次第現,這是講佛出興處,就是出現處微細。一毛孔中如是,盡虛空、遍法界無不如是,所以說佛菩薩比眾生多,多的太多太多,就是我們肉眼凡夫見不到。見不到,實在講都是因為障礙,障礙總歸納起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再多,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三類。所以念佛怎麼個念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當中,盡量的少分別、少執著、少打妄想,這是用真功夫,這是真正會用功。不會用功的人,念阿彌陀佛都打妄想,那個就沒辦法了,古大德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這一句佛號實在講,就是破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的,你在這一句佛號裡頭,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那不叫冤枉嗎?

  凡夫不能夠無念,無念就是聖人,凡夫決定有念頭,這個念頭不管是善的念頭,是惡的念頭,一概不要理會。念頭起來了,「阿彌陀佛」,把念頭打掉,阿彌陀佛是什麼?可不要去想他,你要想了,那你就壞了,你又起念頭了。阿彌陀佛沒有意思,沒有解釋,就是用這個方法,把你那個意見破掉。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當中,我記得過去我也曾經說過很多遍。我教大家讀經,讀經不要研究意思,為什麼不要研究經的意思呢?我說過很多次,經裡頭沒有意思。你要聽到有意思,念到有意思,都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你如果聽經這一個半鐘點,聽了沒有意思,你開悟了。說、聽都會開悟,要緊的是沒有意思就開悟了,有意思就開不了悟;有意思就迷在意識裡,落在心意識裡。

  經沒有意思,那樣東西有意思?那一樣也沒有意思,這才是正覺,才能見菩提身。見色、聞聲,六根對六塵境界,意思起來了,你要懂得,那是煩惱起來了,麻煩起來了,障礙起來了,不是智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什麼意思都沒有,那就很好,為什麼呢?你已經不用心意識了,不用心意識,那你用的是什麼?你用的是六根根性,所以見色聞聲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分別、執著,這個就對了。

  【後門住剎那際,顯時甚深。】

  剎那是極短的時間。

  【如斯成佛,不著一切】

  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不著、不執著,世、出世間法都不執著,眾生與佛也不執著。再跟諸位說,但是說了又怕大家誤會,所以這個很難!那是真、那是假?真假也不執著,善惡也不執著,是非也不執著,利害也不執著。你要說為什麼?真假是二法,是非也是二法,邪正還是二法,利害也是二法,我們套《六祖壇經》裡頭一句話:「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個話什麼意思?落在意識裡頭才有二,就是說你有分別、有執著才有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都找不到,那裡能找到「二」呢?那才叫入不二法門。

  說到這個地方,怕大家發生誤會,那這個樣子,邪正不分,善惡不分,什麼壞事都可以做,你這個想法,你早就落到二法裡頭去了,你不是佛法。所以這個裡頭,決定不能產生誤會,真妄、邪正、是非、善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頭沒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就是一。諸佛跟這些法身大士們常住在一真法界,一真才遍滿法界,二就不能遍滿,一是遍滿,道理在此地。它起作用的時候,起作用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說善,佛就跟你說善;你說惡,佛就跟你說惡。由此可知,一切相對的法是眾生知見,這個叫俗地,佛隨順俗地說法,就是隨順眾生的見解。給你講善惡,給你講是非,給你講利害,給你講真妄,勸你斷惡修善,捨假修真,跟你講這些。佛有沒有這個意思?沒有!佛有沒有這個念頭呢?沒有!如果佛有這個意思,有這個念頭,那佛就真有法可說了。《般若經》上佛常講,佛無有法可說,不但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法可說,這才顯示出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把這個事實真相說出來了。

  法身大士們會聽,十法界裡菩薩都不會聽,法身大士會聽,他怎麼聽?聽而無聽,無聽而聽,法身大士!我們凡夫在這裡聽,聽了都很有意思,怎麼知道有意思呢?看到你們面孔表情變化,就知道你們很有意思。當然這是我們在初學。這個是甚深的經典,是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要了解,了解之後就曉得,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一定要認真修學,可是修學不能永遠堅持下去,那你就錯了。這是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修學完了要捨棄,自己境界往上提升。就像唸書一樣,今年我們念一年級,明年要把一年級丟掉,我們就升二年級,不能說一年級不錯,年年都念一年級,這什麼話!那你就錯了,所以要捨,捨一年級就得二年級了,捨二年級就得三年級了,你不捨你永遠就不得了,一定要懂得捨得的道理。要緊的不著,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著,你就見正覺佛了,你就見菩提身,我們今天見不到就是處處都著,都著相。再看下面:

  【十七十八即是心佛,名福德身。前門心所住法。】

  【後門】

  就是第十八。

  【標自在心。故經心佛,令安住見。隨心轉法,為福德身。】

  這是真正的大福德。這兩句的經文:『住一切法念佛門,見一切佛出興於世以智慧光轉法輪故。』這是心佛,福德非常明顯。下面一句還是心佛:『住自在心念佛門,隨其自心所有欲樂,一切如來現其影像咸得見故。』我們先看第一句,第一句裡頭是「住一切法念佛門」。這個念佛

  就是念法,法不是一法是一切法,一切法跟一法不二,這是事實真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今天學這個法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法,我們把心就安住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上,那麼為什麼我們沒有見到一切佛出興於世?實在講,我們今天並沒有把心,真正安住在阿彌陀佛上,雖然念佛還照樣打妄想,功夫不純!覺明妙行菩薩所講的,念佛人最忌諱的就是夾雜,我們夾雜的太多了、太複雜了,所以這一句佛號不靈。果然做到了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就見到了自性了,這個境界一定現前。見一切佛出現在世間,以大智慧轉大法輪,轉大法輪也是一個比喻,比喻佛教化一切眾生永無休息,像輪一樣,永遠在那裡轉,永無休息。

  一切佛在那裡呢?給諸位說,除了自身之外,就是一切佛,我們今天這個境界不能現前;實在講,心沒住一切法。下面一句也是講的心佛,「住自在心念佛門」,自在我們都很羨慕,誰得自在?觀世音菩薩得自在,我們念《心經》,觀自在菩薩這三個字觀自在。觀是功夫,自在是果報,可以說觀是因,自在是果,我們今天麻煩就是不會觀,不會觀我們會什麼?我們會想,想就壞了,人家用觀,我們用想,你說這糟糕不糟糕?觀跟想差別在那裡呢?剛才講了,有意思就想,沒有意思就觀,觀察!你看《往生論》裡面,天親菩薩教給我們的五種念佛的方法—觀察。觀察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用分別、執著,這就是觀察。可見得,念佛裡頭不是沒有觀,觀一般講禪宗用的,禪宗非常重視。止觀,止就是止妄念,止妄想、分別、執著;觀呢?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他用這個方法,念佛裡面也有止觀,所以念佛也是禪。《大積經》上講的,念佛是無上深妙禪,它裡頭要沒有觀的話,那這個無上深妙禪怎麼說法呢?所以我們要得自在沒有別的,你能夠把思想轉變成觀察,你就得自在了。

  這些年來,我們在世界各地,講經說法,幫助大眾念佛,我們提出了修學的宗旨。人家問我:「法師,你學的是什麼?你教的是什麼?」我提出了十句,這十句就是我們自己修的,跟自己勸別人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是《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慈悲」。這五條存心,我們常常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要用這個心。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修真誠心。人家虛假對待我,不管他,我們要真誠待人。在一切境緣當中修清淨行,修平等行,修清淨心,不染污,能夠捨貪瞋癡慢,你心就清淨了。修平等心,於一切法裡頭不要分別,不分別就平等,不染污就清淨,能到清淨平等,智慧就生了,信心清淨,則生智慧,正覺就現前了,大慈悲心自然就流露出來了,這個是我們修的,我們修學就是修這個。

  用什麼方法修呢,我們又提出五個: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方法裡頭最重要的—看破、放下。看破世間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看破,沒有一樣是真的,你自然就放下,你放下了,就自在了。你今天為什麼不自在?你放不下,你牽腸掛肚的東西太多了,你怎麼會得自在呢?你真的能一切都放下了,你就得自在了;實在講,你不肯放下,是你真的沒有看破,事實真相你不了解。世間人常常也有一、兩句覺悟的話,可是那話在嘴皮上,並沒有真覺悟。我們常聽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兩句話是覺悟的話。可是你會說,你心裡頭還執著,還是分別,還是放不下。既然清楚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個世間一切法與我不相干,我要執著它幹什麼?生活當中隨緣就自在了,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為什麼?樣樣與我都不相干,你才能真得自在,佛法的真實受用你得到了。

  如果你要把這個受用永遠保持下去,你決定要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後頭加個念佛,那是你真的永遠得到。你要不念佛,你這一生雖然得到受用,一轉世,你就又迷惑了,你來生未必還覺悟。出家人自古以來大修行人,一投胎轉世就享福去了,一享福就迷惑顛倒,多的是!這都是不知道念佛求往生,把自己一世甚至於多生多世的修行,這個功夫唐捐了,很可惜!一定要念佛求生淨土。

  所以我們標榜這十句,這是我們自己所修、所學、所教的,這個是真正住自在心念佛門。所以你要想得大自在,沒有別的,就是看破、放下,一切人事物不要認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上這兩句話很好,常常念念。碰到你高興的時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個高興的心就涼了;你煩惱起來的時候,念那兩句,煩惱就沒有了,你心就會平了,都是假的,為什麼不隨緣度日呢?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叫遊戲神通,我們能學隨緣度日,就是遊戲神通,什麼都不計較,什麼也不執著,這就對了。

  「隨其自心所有欲樂」,當你看破、放下之後,你的欲樂跟一般人不會一樣,你有什麼欲望呢?大概你那個欲望,就是經典裡面所說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一定是這種欲望,你一定以這個為樂事,真樂!世間所有一切快樂的事情,沒有這個快樂,世間人也知道助人為快樂之本,助人是個快樂的事情,可是這個樂有真、有假,有半、有滿,有偏、有圓,唯有幫助人覺悟,幫助人念佛求生淨土,幫助他成佛,這才是大樂,這才是真樂。他有一點小苦難,幫助他一點,那個不是真樂,它有限度的。要幫助人成佛,一定要把人喚醒。

  佛的經教是好,經教太深了,沒有人講解,他看不懂;甚至於講解,還聽不懂,這是難處。所以我常常想到,倓虛老法師往年,在香港打佛七的開示,那個錄音帶,我只有一片,人家送給我的,九十分鐘。他那個帶子講的很淺顯,人人都聽得懂,如果照他的話去做,沒有一個不成功的。倓老講的道理很淺顯,舉出幾個念佛往生的人,真實不虛,親眼所見的。他老人家的口音不好懂,我過去跟諸位講過,所以以後我們把它寫成文字,這個文字附印在《念佛論》的後面。《念佛論》也是他老人家講的,他的學生—大光筆記的。現在這兩樣東西合印在一起,還是個小冊子,我告訴佳芳給我印一萬冊,怕有人看文字懶得看,今天我下午就參觀做CD的工廠,我叫他給我做一萬片。今天是館長生日,為館長修福。

  他那一片東西,我聽了有一、兩百遍,聽了真的會覺悟,比經淺顯、好懂,真正教我們看破、放下。你看他講的兩個故事,這兩個故事裡面的人物,都是他的師兄弟。金山寺一個參禪的,以後當土地公了。聽說今天金山寺有一個法師寫一封信來,問我們要書,可以把這個給他。在溫州有一個鍋漏匠出家跟他念佛的,一天經也沒聽過,念了三、四年,人站著往生的。成佛不難!端在看破、放下。他為什麼念了三、四年,有那樣的成就?就是他對於這個世緣看破了,這個世間太苦了,毫無留戀,毫無牽掛,一心念佛。那麼他念佛,老法師就是諦閑老和尚教的方法好!「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的再念」,一點壓力都沒有。

  我們今天提倡的這個念佛方法,諸位要知道,這個念佛方法是很多年前,我想出來的,想一個很輕鬆、毫無壓力的念佛方法,我們才容易成就。我想出這個方法之後,以後我讀到行策法師的開示,他也用這個方法,雖然我們作法不太一樣,但是宗旨完全相同,方法也很接近。因為什麼呢?因為他所想的是寺院,在大陸上的一般寺院,都是住幾百人,大的住幾千人,念佛堂的規模很大。所以他的想法是念佛堂當中分班,每一個班四個法師帶領,他有人。我們這個地方道場小,出家人少,那有那麼多人帶領呢?

  所以早年我這個想法就是用錄音帶,錄音帶到的時候,還得翻帶子,還麻煩!沒有想到最近這一些年來,發明念佛機,這個好!把我們的問題,真的完全解決掉。不要用法師帶了,跟著念佛機的聲調來念就行了。念佛的聲調怎麼樣叫自己念的很舒服,這一點很重要,速度快慢要適中。現在我們用的念佛機,是台中念佛的聲調,這個調有些同修還嫌太慢了一點。太慢了不好,太快了也不好,要適中。所以我就想,我們這邊同修,那天找幾個人,好好的先練一練,到我們的錄影室去錄一個帶子,錄個帶子拿去做念佛機。一定要聲調好聽,速度要適中,最好還帶引磬,引磬敲在「陀」字上。可以六個字的做一個,可以四個字的做一個。喜歡念六字的,就用六字的;喜歡做四字的,就做四字的。甚至於可以多做幾個,喜歡念慢的就做慢的,喜歡快的我們也有快板的,可以任憑選擇,這個好!這可以幫助很多很多人。

  只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你就得大自在!這個念佛真正念到法喜充滿,才知道世間沒有一樣比念佛更快樂。念佛不會累,不會疲倦,愈念愈歡喜,愈念愈快樂。但是在這個當中的時候,會有境界出現,或者你見佛,或者見光,或者見許多瑞相。如果有這個境界出現,你不能生歡喜心,也不必跟人說,要用什麼態度?見如不見,你就會見到。如果你見到這些境界,你生歡喜心,起心動念了,那是魔境界,不是佛境界,佛跟魔就在這辨別。佛什麼時候來呢?大概都是你念佛功夫得到三昧了,也就是你得到正定,境界現前,你已經如如不動,佛境界你會見到,自然見到,這是經上講的,經上就有。你功夫到了,你自然見到,如果你功夫不到忽然見到了,見到了很喜歡,到處跟人說我見到什麼什麼,你已經著魔了。怎麼著魔呢?你的三昧沒有了,你的清淨心被破壞了。

  所以我們在古人傳記裡面,像蓮宗初祖慧遠大師,他老人家當年在世,一生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所見的跟經上所講的完全相應。遠公大師當年建蓮社提倡念佛,只有一部經,就是《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都沒有翻譯出來,他是最早建立的。所以《無量壽經》是最早傳到中國來的,當年只依靠這一部經。他從來沒有跟人說過,到往生那一天,他才告訴大家,說西方極樂世界過去曾經見過三次,現在又現前了,我要往生了,你看走的那麼自在!

  世、出世間法只有這一樁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假的要放下,假的不要放在心上,要把真的放在心上,所以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講「住自在心念佛」,那這個受用就大了。「隨其自心所有欲樂」,必定是你的欲望、你的喜歡,一定跟諸佛菩薩相同,讀誦、受持、為人演說,演是表演;我們在這裡念佛,表演給人看的。我們在這裡念佛,看看外頭沒有人看,你要是看到外頭有人來看,你就裝模作樣,沒有人看就不念了,那你就不是念佛人了,你的心不真誠,我們用真誠心、清淨心一直念下去,自自然然會起作用,日久天長。你看看在這裡走來走去,這個地方常常有人念佛,他在門口站著,常常看到你這個,對他就是薰習,對他就產生影響。可能他就向你請教,你為什麼念佛?快樂念佛、自在念佛,沒有憂慮、沒有妄想、沒有煩惱,你看這多自在、多快樂!身心清淨,這是世間人夢寐所求的,而求不到,我們正可以傳授給他。

  下面:『一切如來現其影像咸得見故。』這就是感應道交,你在念佛裡頭一定有境界。這些境界決定不能著相,沒有必要告訴別人,前面一再提示,不著一切,你就相應,著相就不相應,就錯誤了。

  清涼大師這個註解裡頭說:「前門心所住法」,這個剛才說的很多了,很要緊。後面就是第十八句:「標自在心。故經心佛,令安住見。」你心得自在的時候,就如境界現前,你就能見佛。下面這兩句:『隨心轉法,為福德身。』此地這個心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個心是這個心,以這個真心來轉法,這是真實的福德。轉法,經上講的轉法輪,意思就是把佛法傳授給別人。傳法要有緣份,所謂是佛不度無緣之人,那個緣也是結來的;不結緣,不是永遠都無緣了嗎?所以緣有淺深不同,緣也有隱現不同,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緣成熟的那很容易,他願意接受,我們可以完全幫助他;緣沒有成熟的,給他作因緣。

  像我們這個大樓,旁邊住的緣都不成熟,我們這兒天天講經,他從來都沒來過一次。雖沒有來過一次,他知道五樓有佛堂,這個就是緣。我們這個樓梯口都貼上南無阿彌陀佛,他必經之路,他走到那裡總會看一眼,這一眼看到,阿賴耶識裡就落了阿彌陀佛的種子了,這就是給他作因緣。我們要有這個心,這就是度眾生的心,不論什麼眾生,我們總是希望把佛法介紹給他,能接受,介紹給他;不能接受的,也介紹給他。不能接受有不能接受的方法,方式是無量無邊。

  用心普度眾生,代佛轉輪,這個福報沒有邊際的,這個福報是稱性的,所以得的身相是福德身。福德身是從心佛裡頭得來的,這個心諸位要記住,我們講的最簡單、最扼要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能夠用這種心過日子,用這種心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福德就在其中。這個福德的果報很快,現前就得受用了,不必等到來生,現前就得受用。你做的愈廣大,那你的福德就愈大,你做的愈真實,你的福德就愈踏實,這一定的道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