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行願品吉祥雲比丘章 (第十三集) 1997/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3-0013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面,倒數第五行,從經文看起:
【海雲比丘能善分別開發廣大善根因緣。當令汝入廣大助道位。當令汝成廣大善根力。當為汝說發菩提心因。當令汝生廣大乘光明。當令汝得廣大波羅蜜。當令汝入廣大諸行海。當令汝轉廣大誓願輪。當令汝淨廣大莊嚴門。當令汝起廣大慈悲力。】
這一段總共有十句。十句第一句是總說,後面九句是別說,讚歎親近善知識,才能成就真實的利益。我們看經文,每一句是一個意思。吉祥雲比丘在這個地方的開示,也就暗示善財去參訪海雲比丘,必定得這十種殊勝的利益。第一句說『海雲比丘』,這個名字上一次講過,諸位必須要瞭解它所含的意思,它是表「觀心海」,才能夠對治心地深廣的法門,取這個意思。他能夠『善分別開發廣大善根因緣』,這一句話是總說,非常重要。《彌陀經》上佛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一句話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這三種是很不容易遇到的,但是必須在一生當中,這三個條件通通具足,這人才能往生;換一句話說,我們學佛不是這一生,生生世世都在修學。從無量劫到今天,我們為什麼沒成就?為什麼不能往生?大概就是這三個條件,不能同時具足,有一個缺二個,有二個缺一個,所以多生多劫都沒能往生。希望在這一生當中,三個條件通通能具足,只要我們認真努力,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我想是有具足的緣分。
經文當中「善」是一個字眼,這一句的樞紐,重要的關鍵,他「善能分別開發」;「分別」就是能夠辨別。我們今天學佛,看到許許多多的同修,早年念佛念的不錯,聽說最近又去學密、又去修禪去了,這什麼原因?就是沒有能力辨別利害得失。我們不講真妄,也不講邪正,為什麼?密法也是正法,也不是虛妄;禪也是正法,都是世尊傳下來的,通通都是正法,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但是你不能夠明瞭利害得失,要知道自己的根器,這麼多法門,那一個法門對我有利,我修學這個法門,在這一生短短的時間當中,一定能成功,能有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就是決定出離六道。出離六道是小果。諸位在經上常常看到的,能夠超越十法界,叫大果。果有兩種,假如六道都不能超越;換句話說,你修學沒有結果。這個並不奇怪,以我們自己來說,我們生生世世修行都沒有結果,所以才搞到今天。
所以「能善分別」這四個字就太重要了,能知道自己的根器,這樣才能夠「開發廣大善根因緣」。「開」是菩薩為善財開示,為善財就是為我們;善財在此地代表我們大眾,為他開示就是為我們開示。法是法器,我們聽了他的開示之後,心就要發起,發起廣大善根。「廣大」不是這一生修積的,無量劫來所修積的善根、福德,通通發起來了,這是善知識為我們開示的因緣不可思議!這底下講:「善根因緣」。裡面雖然沒講福德,說了善根,說了因緣,福德自然在其中。
吉祥雲比丘這一句話,狹義的來說,就是對底下這一章,善財參訪海雲比丘這一章來說的。如果廣義,這一句一直貫穿五十三參,諸位想想,那一參不是菩薩善能分別開發廣大善根因緣?到末後教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是廣大善根因緣的圓滿,廣大善根因緣的成就,都在念佛往生淨土!所以《四十華嚴》是往生經,不是別的經。我們再回想古大德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即是小本《華嚴》,這那裡說錯了?沒錯!這個經一對比,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善根、福德、因緣指的是那些?細說說不盡,下面菩薩有善巧方便,把它歸納為九大類,就是下面這九句,九句是別說,都是說的善根、福德、因緣。你不親近善知識,你得不到;一定要親近善知識,常常聽善知識的教誨,常常觀察善知識的行持,我們要跟他學習。
別說裡面第一句:『當令汝入廣大助道位』,這一句就是你見到善知識,你就能得這個利益,句句當中都有廣大的意思。可見得,總不離別,別不離總。「廣大」的意思在那裡?就在往生極樂世界,才是真實的廣大。如果不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縱然可以得「助道位」,「廣大」兩個字談不上,這個是事實!希望大家細心去體會。「助道」幫助你修道。幫助我們修道唯一的途徑,就是親近善友、親近善知識,這個意思前面都說過了。如果你有智慧,你有善巧方便,在我們周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皆是善知識,都能夠啟發你真實的智慧,都能夠幫助你遮斷無始的煩惱習氣。問題就在你自己會不會,不會就從頭來起,那就是你找一個好老師,跟著他修學。
這裡面的關鍵,就是依止一個老師,依靠一個老師,聽從一個老師的教誨,奠定自己修學的基礎。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沒有例外的。如果你同時親近二個老師、三個老師、四個老師,那你就不能成就了。為什麼呢?每一個老師修的法門不一樣,他們的見解不相同,所以你聽多、學多了,就無所適從,把你的善根、因緣都破壞了,這個是很要緊的一樁大事,親近一個老師。到什麼時候才可以親近許許多多善知識?一定要等你開悟就行了,沒有開悟不行。什麼叫做開悟?《無量壽經》經題上那個標準,就很正確,你得清淨心,你得平等心,你得正覺,就可以了。清淨心於一切法中,心不染著,你的心清淨。順境裡面不起貪心,逆境裡面不起瞋恚,你能不能做到?平等是一切法不分別,清淨是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覺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並不糊塗!
你有了這樣的功夫,給諸位說,你就超越了十法界。你得清淨就超越六道,你要曉得,六道都是不清淨的。得清淨心的人,超越六道,見思煩惱斷了。得平等心的人,超越十法界。何以故?沒有得平等心的人,他還有阿羅漢、還有辟支佛、還有菩薩、還有佛,四聖法界,他還有分別。得平等心的人,沒有分別了,所以十法界超越了,入一真法界了。覺就是分破無明。這個時候,你才可以遍參一切知識,所以他不是沒有條件的,他有條件的,他有標準的。
善財童子在文殊會上,第一會是十信會。在文殊會上成就清淨平等覺,老師才勸他出來參學,他有資格參學了。參學第一位遇到吉祥雲比丘,教他念佛;海雲比丘傳他大法。前面三位知識、三位善友,表的是佛、法、僧三寶,所以都以比丘的身分,這代表三寶。吉祥雲代表佛寶,海雲代表法寶;佛寶是覺,真正覺悟,這樣才入「廣大助道位」。我們今天參訪知識,也許可以幫助我們修學,「廣大」兩個字沒有,到他這個境界,這就有「廣大」了。
第二句:『當令汝成廣大善根力。』這十句它是關聯的,廣大的善根從那裡生?從廣大助道裡頭生。此地的「助道」,跟我們一般講的助道,在境界上講,有很大的差別,為什麼?這個經上講的是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無量劫的善根、福德通通現前,不是我們這一生所修的,生生世世修的善根都現前了。憑這個善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想想,當然是上上品往生。
第三句:『當為汝說發菩提心因。』這就是善友每每初見善財,都讚歎他發菩提心。善財親近善友,第一句話就要向善友報告:「我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然後再請教,怎麼樣修菩薩道,怎麼樣學菩薩行?先說明自己已經發心了,發心不容易!菩提心一發,就出十法界了,這個諸位要曉得。阿羅漢雖然出六道輪迴,沒發菩提心;辟支佛、權教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比起我們,他算是發菩提心;要比起一真法界裡面的初住菩薩,他菩提心還沒發。由此可知,發心不容易!大家讀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起信」這是大乘開始,剛剛入門,起信!大乘起信的條件是什麼?就是發菩提心。他裡面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如果不發菩提心,就不是這一個法門的當機者;由此可知,《起信論》的當機者,是圓教初住以上的這些菩薩們,不是凡夫!
性宗如此,相宗也不例外。相宗入門是《百法明門論》,本論文字雖然不長,可以歷代祖師的註解,就很長、也很多。「百法」就是一切法的歸納,一切法的濃縮,讓你在百法裡面開悟,明就是開悟,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百法」就是宇宙人生,你真正明瞭它的真相,你才能入大乘相宗之門。由此可知,大乘性、相兩宗的標準都很高。我們讀了《百法》能不能開悟?書上明明說的是「明門」,我們念了,怎麼越念越迷惑,越念越糊塗!所以我對學《百法明門》的人常講:「你們不是學《百法明門》,你們是學《百法暗門》、《百法迷門》!」你被這個法迷住了,不容易!第三句是讚歎發菩提心,菩提心是非常殊勝的。
由此可知,我們現在確確實實是凡夫,這個自己要承認;要承認自己業障深重、習氣很深,這個自己一定要承認。修學任何一個大乘法門,我們的菩提心都發不出來,這是實實在在的話。菩提心發不出來,你會有什麼成就?每一天起心動念,還是是非人我、貪瞋癡慢,你想想是不是這個情形?如果還搞這一些,決定在六道輪迴;也就是說,不管你修那一個法門,你怎麼樣用功,修得怎麼樣好,你只要有是非人我,只要有貪瞋癡慢,《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具足,你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你一生所修學,你持戒、念佛,修得再好,變成來生的福報了,這個一點不假。
諸位要仔細去觀察,世間確確實實是把修行變成來生的福報。享福的人,幾個人頭腦清楚?還肯繼續修行?如果被世間這些五欲六塵迷惑了,那問題就大了。前一生好不容易修這一點福,這一生很快就享完了;享完之後,你的罪業就現前了,你就又墮三惡道了,這是佛家常講:「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享福不繼續修,就造罪業,第三世就墮落,非常可怕!你要曉得,你享福的時間很短,你墮三惡道受苦的時間太長太長!
要瞭解這個事實真相,那怎麼辦?我們這個因緣真的叫「廣大因緣」,遇到淨宗法門,教給你老實念佛。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告訴我們:「只要你一心,誠心誠意,專求淨土,專念彌陀,求生西方,你這個心就是廣大菩提心。」這個說法,蕅益大師以前,佛沒說過,祖師大德也沒說過,蕅益大師是第一個說這句話的人,說絕了!他說得有沒有道理?諸位把大乘經教多涉獵一下就曉得,真有道理!你能見到阿彌陀佛,你就超越十法界,西方世界不在六道裡頭,也不在十法界裡頭。
何況四十八願裡面講:「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所以有些人見到這個不服,「這個人一生造作罪業,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未免太便宜了!」不能相信,那有這種便宜的事情!其實他所說的便宜,他是眼光短淺,只看到他今生這一段,沒有看到他過去。幾個人臨命終時肯念佛?那個臨命終時肯念佛,念一聲阿彌陀佛往生的,都是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一時發現,不偶然。所以你要是真的明白了,你才曉得這個人不是僥倖的,他是在這個時候,時節因緣成就了,無量劫來廣大善根、福德、因緣,在這個時候一下成熟了。一剎那成熟,一剎那就往生,他就作佛,那有偶然的?所以善根、福德、因緣,是要講過去生中,不論這一生的。「發菩提心因」,那個「因」就深了。
第四句:『當令汝生廣大乘光明。』「大乘」,這是諸位知道的,雖然知道的不太清楚,只是一個模糊概念,大乘法、小乘法;可是加一個「廣」,意思就不一樣了。大乘上加一個「廣」,就如同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講的:「上上乘人」,超越一般的大乘。你看他說法,他說神秀所接引的是大乘人,他自己所接引的是「上上乘人」,超過一般的大乘。一般大乘有限量的,可是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數量了,那就是「廣大乘光明」。通常依照其它法門來修行,要修到八地以上,才入這個境界;八地以前,都還有局限,不能夠真正達到盡虛空、遍法界,他做不到。可是往生極樂世界的這些人,那就不一樣。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一品煩惱都沒有斷,這是指的什麼人?就是我們,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也是「廣大乘光明」,光明遍照。
這裡面有二個意思,一個意思是供養諸佛,像《彌陀經》上所說的,你有能力遍供十方一切諸佛,同時的;不是一尊一尊佛,有次第、有先後,那要多久才能供養一遍?同時!所以「一時」,佛經一展開就是「一時」,「一時」很有味道!「一時」是同時,沒有前後。有這個能力。這個是「廣大乘光明」。第二個意思,能同時普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也是「廣大乘光明」的意思,你能夠遍供諸佛、普度眾生。你雖然有普度眾生的能力,給諸位說,眾生有緣,是不是成熟了?成熟了,你就會度他作佛了。實在講,成熟就是他能夠相信淨土,能夠發願求生,這一種人就成熟了。
如果喜歡佛法,甚至於喜歡淨土,還不想往生,這種人很多,我都遇到過不少。他勸人念佛往生,他自己不願意往生,為什麼?他的願了不起,他說:「我要生生世世弘法利生,怕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黃金為地,七寶宮殿,會被它迷了。」他有這樣的念頭,恐怕捨不得離開西方世界,不能普度眾生了,這是妄想在作祟!對於西方世界,依舊認識不清楚,我們聽了,也沒法子給他說,說了他不相信,他有他的一個道理在,慢慢等因緣吧!所以一切眾生緣熟早晚不同。
所以菩薩在十法界度眾生,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得度,就說什麼法門。』佛現身沒有一定的身相,佛說法,無有定法可說。由此可知,諸佛如來在虛空法界裡面,上供諸佛,下化眾生,是何等的瀟洒!何等的自在!我們要想得這個境界,你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最快的捷徑,很快你就能得到,這是淨土的殊勝。《華嚴》,《四十華嚴》偏讚淨土,在前面一品經,「離世間品」裡面講的二千多個法門,到末後這一分裡面,證入法界裡面,就偏讚淨土。因為這個法門快速、穩當,只要你肯信,你願意去,沒有一個不得生,這才是真實的廣大乘光明。你見到這個善友,善友跟你開示,給你說法,你聽了之後,觸動你自己的善根,你自然能夠信受奉行,這個註解裡面講的『聞受持法』。
第五句:『當令汝得廣大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古人從文字上直譯叫彼岸到,中國的文法,「到彼岸」,這個意思我們還是不太清楚,什麼叫到彼岸?如果用中國話來講,大家就容易體會,「到彼岸」就是到家的意思,我們中國人講到家了。到家是什麼?就是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才叫到家。這個名詞,我們這個社會用得很廣。你寫字寫得很好,「你的書法到家了。」你畫畫得很好,「你這個畫到家了。」所以你的手藝達到高度的標準,人家稱讚你,「你的功夫到家了」,所以到家這個意思,就是梵語「波羅蜜」的意思。我們把它說成「究竟圓滿」,大家好懂,比那個到彼岸、到家都好懂,真實究竟圓滿。
那些事情你做到究竟圓滿?「廣大」是說你在生活上,你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達到究竟圓滿,那才叫「廣大」。穿衣也是究竟圓滿,吃飯也是究竟圓滿,掃地、抹桌子也是究竟圓滿,沒有一樣不是究竟圓滿,沒有一樣不是「波羅蜜多」,這才叫「廣大」。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修學,融成一體,生活、工作、修學是一不是二,全是究竟圓滿的般若波羅蜜多。《大般若經》裡頭細說這一句,這一句展開來,就是六百卷《大般若》。所以《華嚴經》,古今大德都承認它是佛教的根本法輪,一切經即是《華嚴》的枝葉、眷屬,六百卷《大般若》就是這一句話的詳細解說。這一句是講解,達到究竟圓滿的智慧。
『當令汝入廣大諸行海』,如果沒有這一句,「波羅蜜」裡面,解跟行都可以含攝在其中;如果有後面這一句,那個「般若」就是指的解,這一句是行。解圓滿,行就究竟。行裡面也是無量無邊,佛法裡面把它歸納為三大類,無量無邊的諸行,不出這三大類。第一個是身,身體的造作,是身的行為。第二個是口,口是言語。第三個是意,意是思想、念頭。所以你的行為總不出身口意三個範圍,佛家稱之為三業。三業的意思,我們要清楚。正在造作的時候,這是行為,你在造!造作完畢的時候,就叫做業。所以佛經裡常講行業,這個名詞,大家也看得很多。行就是你正在造作的時候,業是你造作的結果。
造作的結果,也把它歸納為三大類,善業、惡業、無記業,這是凡夫所造的。你三業行為造的是善,你得善果,這個果是六道裡面三善道的果報。如果造作的是惡,你得的果報是三惡道的果報,惡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這是經裡常常教給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緣果報決定是有。不但我們凡夫有,聲聞、緣覺也有,諸佛菩薩還是有。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也示現三個月馬麥之報,鬧饑荒,外面托缽沒東西吃,沒有人供養,三個月時間也很長,什麼原因?佛說是過去生中的惡業,這就說明,成佛也沒有辦法超越因果,沒有這個道理!諸佛菩薩不昧因果,他對於因緣果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清楚。我們凡夫在受果報,不知道前因,現在在造業因,不知道後果。這些法身大士們他們知道,他們知道現在受的果報,是什麼樣的業,過去什麼因;現在所造作的,將來是什麼果,這個前因後果,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不昧因果」,不是沒有因果!
印光大師說得很好,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如果能把這一樁事情,向社會廣大群眾講清楚、講明白,使人人都能相信因果;因果是事實,不是聖人故意講出來,來約束你的,勸你改過向善,它是事實。大家明瞭這個道理,瞭解這個事實,起心動念他自然就收斂,自然就不會胡作妄為,不會造罪業。這個社會就能夠安定,社會安定才能繁榮,大家都有福報,福從那裡來?福是自己修來的,你不修福,你那來的福報?今天世間人,無論中國、外國都在求財,想發財都想瘋了,想的迷惑顛倒、神智不清,天天都想發財。
那個財能想的到嗎?想發就發了嗎?決定想不到的。為什麼想不到?沒有因!佛在經上給我們講,我們想成佛,可以成佛;想做菩薩,真的能成菩薩,為什麼能想的到呢?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有因,你想是緣,你有因;你要是沒有因的話,緣再足也不能結果,因跟緣聚合,果報才現前。佛告訴我們,世間人的財從那裡來的?是從財布施來的。你不肯修財布施,天天想發財,你想一輩子,也發不了財。所以你要想發財,你要懂得修因;你要想聰明智慧,你就要修法布施;你要想健康長壽,你一定要修無畏布施。佛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佛不騙人,這是佛對我們凡夫講的。
這個說法跟佛在經上所講的總原則、總原理,違不違背?總原則,佛說了:「一切法從心想生」,一想財寶,財寶就現前,他想能行,我們想不行,所以與總綱領、總原則不違背。到什麼時候你想發財,財就來了?到明心見性,你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的財寶,所以一想就來了,你看諸佛菩薩供養的時候,無量的珍寶就從手裡頭出來了,顯現出來了,那是一想就出來。我們今天怎麼想也想不出來,問題在那裡?我們的自性被煩惱障、所知障蓋覆住了,怎麼想,它也出不來,道理在此地。出不來怎麼辦?臨時去打工,賺一點花一點,就這樣子。六道凡夫、十法界裡面這些人,都是自性裡面的財寶不能現前,怎麼想也不能現前,必須要臨時打工。你打工勤奮,就多賺一點,懈怠就少賺一點。才告訴你,修財布施,得財富;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都是臨時打工。所以佛法重視明心見性。
所有一切大乘法門修學的最終目標,都是明心見性,並不是禪宗才這個修法,我們淨土宗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所以諸位要念到理一心了,你這個財寶一想就來了。你念到事一心還不行,你怎麼想都想不出來,為什麼?念到理一心是見性,你煩惱障、所知障統統都破了,這個是達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這裡頭,理、事我們都清楚,都不迷惑,這就好辦了。所以諸行上面也加上「廣大」,這個「廣大」實在講,就是普賢行,普賢菩薩代表。
第七句:『當令汝轉廣大誓願輪。』前面六句是自利,是自己的成就,自己解行達到究竟圓滿,這是法身大士。我們今天所憑藉的,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下下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也有這個能力。《華嚴經》所講的這個境界統統具足,一樣也不欠缺,這是西方淨土無比殊勝之處。生到西方解行同佛,然後才能夠普度眾生。所以你真正想度眾生,想實現你這個大願,唯一靠得住的辨法,先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到阿彌陀佛,你就有這個能力,你就得佛本願威神加持,所以你才能夠「轉廣大誓願輪」;輪是法輪。「廣大誓願」就本經而論,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如果就《無量壽經》而論,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將佛菩薩的本願,變成我們自己的心願,自他不二!彌陀、普賢能做的,我們也統統都能做到。這三句註解裡面說得很好:
【五六及七皆普眼所詮。】
第八:『當令汝淨廣大莊嚴門。』清涼註解裡面講:
【聞依正莊嚴。】
『聞』是聞法,聽善知識的教誨。這個「聞」是菩薩的三慧,聞思修三慧。『依』是依報,『正』是正報。就本經而論,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在《華嚴》八十卷經裡面,「世主妙嚴品」,從第一卷一直到第十一卷,都是說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毘盧遮那是誰?是我們自己,不是別人,這個要搞清楚。所以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就是說我們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沒說別的事情。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世尊在經上講得很明白,「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什麼?法身是理體,法身就是真心,法身就是真如,名字不相同,意思是一個。所以毘盧遮那翻做「遍一切處」。
十法界依正莊嚴,乃至諸佛淨土、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這個性體變現出來的。所以毘盧遮那是能變,就是自性是能變,所有一切虛空法界是所變。毘盧遮那是代表能變,遍一切處,一切處都是他所變的。所以這個才是自己,禪宗裡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毘盧遮那。盧舍那是報身佛,釋迦牟尼是應化身佛,三位一體。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我們是不是應化身?都是!沒有一樣不是。可是佛與大菩薩是從智慧裡化身的,我們六道凡夫是從煩惱裡化身的,沒有兩樣!所以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體不二,跟諸位說,相也不二。作用呢?作用還是不二。可惜你不知道;你要知道,你也得相當的自在;不知道是迷惑顛倒,以虛妄、分別做主宰,這就壞了。
大乘裡面常講的妄心,六道凡夫妄心做主宰,煩惱做主宰,習氣做主宰,所以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變現出六道輪迴的果報,自作自受!這些都包括在依正莊嚴裡面,這些理事因果都清楚、都明白。這裡面迷惑顛倒的眾生,要不要去幫助他覺悟?要!地藏菩薩不就是一個示範,地獄最苦,迷的最深,他還是要去。而且還發了大願,那個大願是跟我們講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這個意思,讓我們發大慈悲心,見到這些苦難的眾生,要幫助他覺悟,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苦難的眾生,他沒的吃,你給他吃;沒有的穿,你給他穿,是不錯。但是你一昧這樣去賙濟他,不但不能度他,反而害了他,怎麼害他?「我可以不要工作,反正有人布施,有吃有穿的!」他變成一個懈怠懶惰,依靠救濟,壞了!
在現在這個社會裡面,我們台灣好像還沒有這個現象,在美國許多世界先進的國家,這個麻煩大了。因為二次大戰之後,他們是世界上一等強國,國力雄厚,所以就有人想出這個花樣,「要修大慈悲心,做社會福利」。社會福利多了,許多人就好吃懶做,就靠這個社會福利,什麼事情都不要幹,把這個國家吃垮掉了。美國政府現在負債,三代都還不完。這種制度已經實施了,能不能收回?誰都不敢收,那一個人說社會福利減少了,老百姓決定不投票給他做總統,所以當總統第一個就是社會福利一定要照常。如果能增加一點,當然更好,老百姓更歡迎,決定不能減少。所以世界上許多強的國家,被福利制度拖垮了。
所以你要曉得,救濟、普度這些眾生,要幫助他,幫助他開悟,幫助他覺悟,這個才是正確的。苦難那一種救濟是短暫的,不能長期的,社會福利是長期的,它不是短暫的。所以我們中國古人對這個,就瞭解得很透徹,「救急不救貧」。你有急難的時候,我幫助你;你貧窮,我不幫助你,你要自己努力,你要自己發奮,這個要靠自己!所以福利制度實行之後,很多都依賴生活,什麼事情都不幹。所以我們在新加坡,李光耀就很聰明,他瞭解社會福利制度的弊病,所以新加坡政府不走這個路子。可是對老百姓要照顧,他怎麼照顧?強迫你儲蓄,這個方法好!他也有社會福利,他在你儲蓄金裡面,補助你一些,他們叫公濟金,就是從你每個月收入裡面扣百分之幾,強迫你這樣做法。你可以拿這個公濟金,你買房子或者是你生病的醫藥費用,都可以從這裡支付。這個是社會大眾的福利照顧到了,而沒有福利金的流弊。他們不是一個強國,不是先進開發的國家,看到外國這個弊病,他知道怎麼樣把它改進,所以做得非常高明,做得非常圓滿。
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清楚、都明瞭。「淨」這個字是關鍵,你在十法界依正莊嚴裡面,都得清淨平等覺,所以菩薩度眾生就是度自己,自他不二!在度眾生裡面,把自己微細的無明習氣能夠磨掉。所以菩薩不度眾生,決定不能成就自己,這個道理很顯然。你要想開智慧,你一定要發心講經;你要不發心講經,你的智慧一定不能開,為什麼?教學相長!人要想得智慧,上講台是最快速的,尤其是聽眾發問,那對你更有利益。往往問出你一生都想不到的事情,等於考試一樣,看你是不是真有智慧能夠解答,解答得很圓滿。不能解答,對自己也有提高警覺,「我還有那些不知道,我回去還要去準備,還要去求教」。
末後這一句:『當令汝起廣大慈悲力。』註解裡頭好,叫:
【發心之相。】
菩提心是什麼樣子?菩提心的樣子就是大慈大悲,慈悲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關懷、愛護、照顧、幫助,這些意思合起來,就是慈悲的意思。以清淨心、平等心,無條件的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是從菩提心裡發出來的現象、樣子。我們通常講大慈大悲,沒有大慈大悲,他說他發了菩提心了,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真正發了菩提心,表現在外面一定是大慈大悲,這才能利益一切眾生。這十句我們就講到此地。
吉祥雲比丘告訴善財童子,你親近善知識,能得這麼樣的殊勝功德利益,勸勉他要親近善知識。後面這一行經文,這是第六大段,科判裡面叫:
【戀德禮辭。】
我們看經文:
【時善財童子禮吉祥雲比丘足,繞無數匝,殷勤瞻仰,戀慕而去。】
『時』是吉祥雲比丘教導他完畢的時候,善財童子對於善友非常的感激,行最敬禮。最敬禮就是五體投地,以我們最尊貴的頭頂,禮善友之足,這叫行最敬禮。通常一般禮節,繞三匝,這古禮;現在繞佛已經沒有了,對人更沒有,見不到了。『繞無數匝』是代表心裡面的感激,代表親近善知識戀戀不捨,顯示出感恩無盡的意思,這一句是感恩無盡。『殷勤瞻仰』,殷勤是講他的態度。瞻仰戀慕而去」,所以科判裡面講,這科判的科題,「戀德禮辭」,善友教誨的恩德,戀戀不忘;禮是禮拜致敬;辭是辭退。這是文字的表面,它裡面含的深義,我們要懂;如果不懂,你就把這個當故事看、當小說看,你得不到利益。
「禮辭」的意思在那裡?善友清淨,對他所修的法門、所有的開示,自己真的是得利益、明白了。明瞭之後,我還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你的法門我懂得、我通達,樣樣通達、樣樣明瞭,我修不修?不修,我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叫「禮辭」。不是說去學一個法門,去修一個法門,那就糟了,那就壞了。所以善財童子你看看他,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遇到這麼多法門,他統統接觸、統統明瞭,那一個也不修。但是這些法門他統統明達,通達明瞭,這是他由衷的感激。他要不辭,那就停下來學了、修了。不學!不修!我通達明瞭,而不修學你這個法門,這是作最好的榜樣,給我們念佛人看的。
所以你真正有定力、有慧力,那個法門你都可以接觸,你都可以隨喜,可是絕不修學,我還是念我的阿彌陀佛,我還是一心求生淨土,這樣就對了。假如你是學禪的,你就老實參禪,你也可以參訪其它一切法門,無論參訪那一個法門,你還是一個話頭參到底,絕無更改,這就叫「戀德」的意思,含這個意思。告訴我們修學成就,貴在一門深入,你可以廣學多聞,但是你的修行成就是一門深入。廣學多聞我們要戀德,這些善知識對我們的指導,對我們的教誨,我們不能忘記他的恩德;可是我們自己的修學,是決定不能改變。辭而不住在那裡,這個是它所含的深義,我們一定要明瞭。。
至於禮節這一點,我們要提倡。佛法講求的是現代化與本土化,這個五體投地跪拜之禮,是古時候的。我這一次在中國大陸,還遇到有一個人,跟我行三跪九叩首之禮,這是從前見皇帝的禮節,我們佛門也沒有這種禮節,三跪九叩首。我在大陸上遇到一個,這不可以的,這不是開倒車嘛!所以今天在中國,大家見到法師還要頂禮,還要三拜,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頂禮三拜是拜佛的,拜人一拜,沒有三拜,這個諸位一定要懂得。雖然說頂禮法師三拜,他說一拜,你就拜一拜;他不說,你還是拜一拜。這要懂道理的,不說也要拜一拜,不是說不說就要拜三拜,沒有這個道理,他不會怪你的,他知道你是個明白的人。拜佛才是三拜,拜人只拜一拜。
而實際如果我們做現代人,度現代的眾生,我們禮佛三拜,我們拜人一問訊就好了,不必再跪下去拜,為什麼?現代全世界都沒有這個禮節,我們還搞這個禮節,很多這些想學佛的人,看到你跪拜,他不學佛了,這個我做不到。如果你一問訊的時候,你就會帶好多好多人來學佛,特別是外國人。外國人叫他跪在地下磕頭,他不幹,他沒有這個習慣,他跪不下去,他覺得很難過。所以我們度現代人,要用現代的禮節,恭敬心是一樣的,在形式上,一定要現代化,這才行!才能把佛法弘揚到全世界,才能利益一切眾生。所以希望大家以後見到法師,一問訊,不必拜下去。我們拜佛三拜,這是紀念,也是自己修行的一個法門,降伏自己的傲慢,這五體投地它真正用意,是降伏傲慢。但是一定要顧忌到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我們不能叫現代人還行古人之禮,這是錯誤的。現代人不可以行古禮,現代通常是一鞠躬,我們佛法合掌一問訊,這樣就很好。希望我們大家共同來提倡,通通行問訊禮,不要行跪拜禮。館長往生之前,告訴我們,我們學佛,要做學佛人的好榜樣,我們見人一問訊就是好榜樣,使佛法能現代化,這就是好樣子。好!今天我們這一章講圓滿了,下一次我們就講到海雲比丘,這是二住菩薩。我們念佛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