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九七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97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九九頁:
演【見惑有八十八使,以五鈍五利十使,歷三界四諦下,增減不同,成八十八;思惑有八十一品,謂三界分為九地,欲界合為一地,四禪四空為八,共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貪瞋痴慢,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也。上來見思不同,總是藏教,實有集諦。】
此地所給我們解釋的統統是依藏教,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小乘。前面說藏教的苦諦,這一段是講藏教的集諦,大意上一次已經講過了。
演【三、滅諦者。】
「集」是講因,既然造因就有果報,就有六道輪迴。後面二諦是講出世間法,小乘的出世間法,也是先說果再說因。先講滅諦:
演【滅前苦集。】
滅什麼?滅生死、滅輪迴、滅煩惱。
演【顯偏真理,因滅會真,滅非真諦。】
這就是小乘人所證的偏真涅槃。真,是不錯,為什麼叫偏真?偏就是不圓、不圓滿,偏在一邊。凡夫偏在有,小乘偏在空,真空,有是幻有,都執著以為是真實的,所以叫做偏。凡夫這個偏,受苦受得很大,把幻有當作真有,這一下就搞成六道輪迴,苦不堪言;小乘人把這個空也當作真實的,受的害比我們輕得多,他受的害是障礙本性,所以小乘人不能見性,就是他執著真空,他認為這個空是真的,真有這麼回事情。這兩種執著都是不能見性。「滅」也叫做涅槃,也叫做圓寂,它別名很多,實際都是說的一樁事情。說圓寂,圓是講圓滿,寂是寂滅。涅槃跟圓寂,這個名稱都通大小乘。四諦,滅諦也通大小乘,這個地方是講藏教的滅諦。這是說的果報,當然是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所希求的,希望得到的。希望了生死、希望永脫輪迴,超越三界。要怎樣才能做得到?下面講方法,講「道」:
演【四、道諦者,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將來在這個經上要說到的。
演【此三十七合為七科。】
「科」就是科類,三十七品可以把它分成七大類。七大類:
演【一、四念處,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覺支,七、八正道。】
這個到以後會細說,經文裡面有。
演【已上七科,即是藏教生滅道諦,然四諦之中分世出世。】
「世」是世間,「出世」是出世間。
演【前二諦為世間因果。】
就是苦、集。
演【後二諦為出世間因果。皆前果後因者,令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也。】
這是佛說法的善巧,先說因後說果,讓我們真正知道苦,知道三界之苦才肯斷煩惱。世間人,一般人不說,講修道的人,特別是學佛道的人,學佛道的人為什麼不肯斷煩惱?說實在話,還沒有把世間苦認識清楚。真正認識世間苦,他的道心就不一樣,凡是道心沒有發,就是對於世間苦沒認識清楚,生在苦中不知苦。我們常講「麻木不仁」,不曉得世間苦,不知道輪迴可怕。人天稍微好一點,三惡道不得了!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我們沒有見到,畜生道常常見到,想想畜生那個樣子,我們願意做畜生嗎?鬼道還不如畜生,地獄道還不如餓鬼道,六道裡面最苦的是地獄道。我們願意去做畜生、地獄、餓鬼嗎?當然沒有一個人願意去做的。雖然不願意去做,可是我們天天在造因,這可不得了!你既然在作因,哪有不受果報的道理?這一段一開頭就說,你要知苦,知苦才肯斷煩惱。對於佛道真正認識、真正理解,才會生羨慕之心,才肯認真的去修道。
「道」是什麼?「略則戒定慧」,簡單講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持戒、修定、開慧。戒定慧三學是佛法的總綱領,從哪裡下手?小乘教(聲聞教)從四念處、四正勤下手。四念處是觀慧,是智慧、是覺悟。第一個是「觀身不淨」,身為苦本。不但佛菩薩知道,我們世間人也曉得,老子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那是佛法沒到中國來,道家就已經覺悟身是苦本。六道當中高級的凡夫,他不要身體,生無色界;色界雖然五欲斷了,身體還在。所以最聰明的凡夫不要身體,這是高級凡夫。這是智慧!有智慧的觀察,就是真正覺悟,才肯認真修學。修學從什麼地方開始?從四正勤,四正勤一個是善,一個是惡,惡要認真去斷,善要發心去修。
三十七品題目相同,大小乘的意義不相同。三學、三十七道品,天台家講有藏通別圓,這個地方是講藏教,屬於小乘,只是超越三界輪迴而已,這小乘阿羅漢。經上講,佛弟子當中有許多是阿羅漢。
演【阿羅漢揀非前三者。】
前面三個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這都是小乘的果位,我們叫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經上講的是阿羅漢,不是前面這三種。
演【一、須陀洹,此云預流。】
「預流」就是入流,入聖人之流,因為他證得位不退。「位不退」,絕對不會退落到凡夫,絕對不會墮三惡道。他是有進有退,天上人間七番生死,雖有這樣的進退,他還是屬於聖人之流,所以他退有個底限。若沒有證得須陀洹、四加行以前,有可能會退到地獄,底限在阿鼻地獄。證得小乘初果,他的底限在初果,不會退到凡夫,更不會墮落三惡道。這是一定要曉得。這進退,我們常常講七地菩薩還有退轉,七地菩薩退到哪裡?我們講圓教,退到初住,初住是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他那個進進退退底限是圓教初住菩薩,他不會退到小乘,不會退到阿羅漢、辟支佛,也不會退到權教菩薩。所以每一個退,他都有個底限。到八地,那就不退了,八地是真正圓滿的三不退。
演【此位。】
這個位就是須陀洹,小乘初果。
演【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見真諦,故名為見道。】
這是小乘的見道,八十八使見惑斷盡,證得小乘初果。如果他是圓頓根性,那就是圓教初信位菩薩。圓教初信等於小乘的初果,在斷證上講跟小乘須陀洹相等,都是斷了八十八使,但是在智慧功德上講,阿羅漢比不上。由此可知,圓頓根機之可貴。
演【二、斯陀含,此云一來。】
這就是小乘的二果。「一來」是什麼意思?他還要到人間來一次,就可以不必到人間來了。
演【此位斷欲界九品思中,斷前六品盡,後三品猶在,故更一來。】
欲界總共有九品思惑,他把前面六品斷盡,還剩三品,還要來一次,所以叫一來果。二果還到人間來一次,三果就不來了。
演【三、阿那含,此云不來。】
「阿」翻作無,「那含」翻作來,無來就是「不來」,他不到欲界來了。
演【此位斷欲殘思盡。】
「殘」是殘餘,他把殘餘的三品斷盡,他就不來了。三界九地,欲界是一地,一地有九品,他九品惑斷完了。他到什麼地方修行?他那個進進退退就是色界從初禪到四禪,他要墮落也不過墮到初禪,不會墮到初禪以下;往上進就是二禪、三禪、四禪,就是這個地方進進退退,他不會墮落到欲界來。所以叫做「不來」,也叫做「不還果」。
演【進斷上八地思。】
「思」就是思惑,上面還有「八地」,就是四禪四空。
演【四、阿羅漢,此云無學。】
阿羅漢翻作「無學」,阿翻作無,羅漢翻作學,無學就是畢業了。
演【又云無生。】
什麼叫「無生」?他不再到三界六道來受生,他出了三界。
演【又云殺賊。】
有很多對佛教不甚了解的,看到阿羅漢又叫殺賊,「佛家不殺生的,你看還殺賊,開殺戒了」,這是誤會了。「賊」是指見思煩惱,把見思煩惱斷盡,就好比見思煩惱的賊都殺盡,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殺生,是比喻斷煩惱。這是煩惱賊,不是別的賊。
演【又云應供。】
阿羅漢有真實的功德,見思煩惱斷盡這是真正的功德。人天供養阿羅漢,那福報很大。他應當接受人天的供養,稱之為「應供」。
演【此位斷見思俱盡。】
八十八使見惑、八十一品思惑統統斷盡了。
演【子縛已斷,果縛猶存,名有餘涅槃。】
「子縛」是粗的煩惱,粗的煩惱斷盡了,還有微細的煩惱沒斷,微細的煩惱是「果縛」,縛就是纏縛。三大類煩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他只斷見思,塵沙、無明都沒斷,他證的涅槃叫「有餘涅槃」,還餘塵沙、還餘無明,這兩種還在,但是他出了三界。塵沙惑跟無明惑是出三界之後斷的。這是解釋阿羅漢。
鈔【聞四諦者,世尊為憍陳如等五人,轉苦集滅道法輪,初示、二勸,至三則證。諸漏已盡,成阿羅漢。因聞聲教以得開明,故名聲聞。聲聞之號,通前三果,今四果也。】
「聲聞」是小乘的通號,從初果到四果阿羅漢,都稱為聲聞。他是因為聞佛說法而悟道的,所以稱他作聲聞。我們看下面註解:
演【世尊為憍陳如等五人者。】
這是講最初佛說法度眾生的一段因緣。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世間,成道之後,二七日中宣說《華嚴經》,《華嚴》是佛在定中講的。佛坐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悟了之後他還坐在菩提樹下,我們凡夫看到佛在那裡打坐,不曉得他在定中講《華嚴經》,那麼熱鬧的法會,我們凡夫不曉得。等他出定之後,在鹿野苑遇到這五個人,為這五個人說法,這五個人開悟了。我們凡夫見到釋迦牟尼最初說什麼法?說四諦法,對這五個人說的。所以小乘人不承認《華嚴經》是佛說的,為什麼?沒見到!現在西方人講考據,講歷史,也不承認大乘,認為《華嚴經》大概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依托釋迦牟尼佛,這是以凡夫的心量來測度聖人。但是我們中國人看法不是如此的,中國人承認。這是大小乘不相同。現在講原始佛教就是講《四阿含》,就是釋迦牟尼佛給憍陳如這些人所講的。這些事情我們也要曉得,但是決定不要被眾說紛紜所迷,那就錯了。大乘法裡面說,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法可說,佛又何嘗說一句法!這五個人怎麼來的?此地簡單給我們做介紹:
演【佛初出家入山修道,父王思念,命陳如馬勝等五人隨侍。】
這五個人原來是釋迦牟尼佛父親派來照顧他的,他到山上去修道,他父親不放心,派了五個人跟著他、照顧他,這麼五個人。
演【五人不勝其苦,退居鹿苑。】
這五個人也很有道心,但是釋迦牟尼佛那個苦行,他們實在是受不了,就跑掉了,不跟他在一起了。這五個人就到鹿野苑,養鹿的牧場,到那個地方去自己修行。
演【佛成道已,觀五人宜最先得度,故佛至鹿苑,說法度之。】
釋迦牟尼示現成道,觀看哪些人最契機,第一個得度的?走到鹿野苑看到這五個人,看到憍陳如,這是機緣成熟,就給他說法。這一說法,憍陳如尊者第一個開悟,證阿羅漢果,所以他是第一弟子。我們在《無量壽經》讀過,他排名第一,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度眾生第一個得度的。這個人,他的前身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歌利王,釋迦牟尼佛就是那個忍辱仙人,他們前生有很大的誤會。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並沒有發瞋恚心,而且還發願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他。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果然第一個度的就是他。
由此可知,佛度的這一切眾生都有很深的因緣,沒有因緣,不能得度的。像我們今天在佛的末法時期,有因緣聞到這部經典,從這部經典生信心,發願求生淨土,老實念佛,這也是有很深的因緣。如果跟阿彌陀佛沒有緣、跟釋迦牟尼佛沒有緣,你這一生聽不到這個法門,聽了也不相信。所以凡是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跟憍陳如他們一樣,多生多劫種下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個時候成熟而已。
憍陳如他們這一幫人,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他在那個時候成熟,這是第一個得度的。佛跟他們講苦集滅道。佛講的方法有指示、勸導、作證,這叫三轉法輪,這是說法的技巧。我們看註解:
演【三轉法輪者,一、示相轉。】
底下舉例子說:
演【此是苦,逼迫性。】
這個「此」範圍就非常廣泛,告訴你這是苦!生苦,老也苦、病也苦、死也苦、求不得也苦、愛別離也苦、怨憎會也苦,所謂三苦、八苦,這些是苦,這叫「示相轉」。為什麼苦?「逼迫性」,它的性質是逼迫你,你身心不能安穩,這苦!苦在逼迫你,這是教人覺悟世間苦。這是苦諦,舉一個例子來說。下面講集諦,苦從哪裡來的?
演【此是集,招感性。】
你要問這些苦從哪來?苦是你自己找來的,是招集,你要不找,哪來的苦!就沒有苦了。怎麼招來?起惑造業。因是迷惑,對於事實真相不清楚,迷!緣是造業,造種種業。為什麼會造業?因為迷惑。迷惑造業才受報,報就是前面的苦,叫惑業苦。這就是集,集是「招感性」。造業,造善業,三善道受報;造惡業,三惡道受報。六道凡夫沒有不造業的。輪迴,我們造的業造得很多,可以說每個人十法界的業都在造,造業造得這麼複雜,哪個業因先受報?就要看那個業力強大,哪個業力強,強者先牽,先牽是優先受報。明白這個事實,我們就要覺悟。我們一天到晚妄念哪一個力量最強,這個要覺悟!如果貪愛的念頭最強,準到餓鬼道,來生就作鬼。貪,貪什麼?貪名、貪利、貪財、貪色、貪佛法,都是貪,貪佛法也要到餓鬼道去,因為你受報是貪心去的,沒有問你貪什麼。貪心要是斷掉,於一切法、世出世間法沒有貪愛,你就不墮餓鬼。
再告訴諸位,唯一個例外的,你可以去愛阿彌陀佛,這個不要緊,這個會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的,其他的不行!其他的統統到餓鬼道去了。說老實話,你愛釋迦牟尼佛都不行,都還要到餓鬼道去,沒有辦法成就。念阿彌陀佛,這是特別法門,你只把阿彌陀佛放在心裡,那就成功了,其餘的統統放下,這才能往生!所以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要問什麼原因,本經跟《無量壽經》講得清清楚楚,為什麼念別的佛不行,念他行?念他是帶業往生。帶什麼業?愛阿彌陀佛這個業,這個業可以帶去往生,其他的不行,其他這一切諸佛淨土沒有帶業往生的,唯獨這個法門可以帶業往生。
念念瞋恚忌妒,這個一定要墮地獄,我們常常有沒有這個心?有沒有這個念頭?傲慢,貢高我慢是阿修羅。是非善惡搞不清楚,迷惑顛倒,是畜生道。說老實話,我們每天造的什麼業?造的三惡道,太可怕了,這真正是苦。起惑造業,這是集諦。前面兩句是世間因果,後兩句是出世間因果。
演【此是滅,可證性。】
它的性質是可以證得的,滅是滅一切苦、滅一切迷惑造作,這可以滅的。換句話說,可以滅生死、可以滅輪迴、可以滅煩惱,這些東西是虛妄不是真實的,決定可以滅除。怎麼滅法?這就要講到道:
演【此是道,可修性。】
可以修學的。這個「道」,小乘是講三十七道品,大乘是六度萬行,六度萬行也離不開三十七道品,這三十七個科目再歸納就是戒定慧三學。無量無邊法門都離不開三學,用三學就全部都包括了。
這種說法,「示相」就是開示。對於利根的人來說,這一說他就覺悟。人的根性有三等,上等人,佛只要一提示,他就覺悟,他就回頭了。中等根性的人,雖然跟他提示,他總覺得與自己還不太相關,沒有那麼深刻的體會,佛再用勸導的方法,勸是直接對你說的。
演【二、勸修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這是指著你給你說,前面沒有指著你,是給大眾講的。你應當要體會,這是指著你,你應該要知道!這個勸,就是你應該要怎麼做法。佛勸了之後,中等根性的覺悟了。下等根性的人,勸了之後還不見得相信,你說這個話是真的嗎?半信半疑。不得已再給他作證,現在講是要拿出證據。佛以自己做一個例子:
演【三、作證轉,此是苦我已知。】
我可以給你作證明,我知道了。
演【此是集我已斷。】
你們大家有迷惑、有造業,我不迷惑,我也不造業了。我不迷惑,緣斷了;我不造業,因斷了。因跟緣都斷了,果報當然就斷了。
演【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我給你講的句句都是真話,這是佛現身說法為大家作證,這叫「作證轉」。這是三轉法輪,三轉這些文句就像數學的公式一樣,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尤其是弘法,都離不開這原則,無論在什麼地方遇到什麼人問法,你守住這個原則就決定不會錯,示轉、勸轉、作證轉。再看底下一段:
鈔【緣覺攝者。】
本經沒有說緣覺,緣覺包括在聲聞裡面,省略了。
鈔【緣覺觀十二因緣而得開悟,雖十二支,而束之不出四諦。】
『十二支』也就是十二個科目。『束』就是歸納,歸納也離不開『四諦』,所以四諦在小乘法裡面講是根本法輪。十二因緣,不過是把四諦展開來詳細說明而已。
鈔【雖有利生之心,而亦未廣,故攝聲聞中也。】
梵語辟支佛,翻作中文是「緣覺」,他是從十二因緣而開悟的。這一類人雖然也度眾生,但是不主動,跟阿羅漢一樣。你去找他,他看看你過去生中跟他很有緣分,他就度你。他會入定觀察,過去生中跟我沒有緣不度你,為什麼?講了你不相信,你也不願意聽,我也省得說話,你也省得煩惱,他就叫你走了。菩薩慈悲心重,主動教化眾生;阿羅漢跟辟支佛不主動教人,所以屬於小乘。底下註解給我們簡單說明什麼叫十二因緣,這些也是佛學常識。
演【緣覺觀十二因緣者,一、無明,謂煩惱障煩惱道。】
「無明」,此地是講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破一品,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了。阿羅漢跟辟支佛也破無明,破枝末無明,枝末無明是什麼?就是見思煩惱。四諦裡面叫見思煩惱,十二因緣裡面叫無明,無明就是見思煩惱,就是迷惑,「煩惱障煩惱道」,是這樣的東西。煩惱障是見惑,煩惱道是思惑,所謂見思煩惱,這就是無明。
演【二、行。】
你有煩惱障有煩惱道,就是你有見思無明,你一定會妄動。「行」就是造業。
演【業障業道。】
這是造作。無明是緣,行就是因。無明比較遠一點,業近。如果拿祖孫三代來說,「無明」是祖父,「行」是父親,生下來的兒子就是底下的「識」,識是果報,下面五條都是果報。與這個果關係遠一點的叫緣,密切的叫因。所以無明是緣,行是因,有因有緣,後面就結果。這是「業障業道」,我們今天統統在造作。
演【此二支屬過去。】
這兩條是講過去的,因為你過去世迷惑、顛倒、造業,這一生受報,這成你的果報。受報怎麼報法?先來投胎。我們在六道裡講人道,說一道其餘五道都沒有例外,都是一樣的。
演【三、識,托胎一分氣息。】
「識」就是神識,俗話叫靈魂,靈魂來投胎。神識速度非常大,超越時間空間。孔老夫子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從他的文章裡面也透了一點消息。他在《易經繫辭傳》講:「遊魂為變」,神識就是遊魂,孔老夫子稱它作遊魂。說「遊魂」絕對正確,為什麼?它動的速度太快了。「遊魂為變,精氣為物」,這兩句話跟佛法的宇宙人生觀完全相同。物就是物質,物質從哪來的?精氣為物。可見得孔老夫子並不承認真正有物質存在,物質是精氣而已!現在科學家不承認有物質,物質是震動,光波震動的一個幻相,不是真正有物質。孔老夫子二千五百年前這《易經》,跟現代的科學能相應。科學家沒念孔子書,念孔子書會更聰明,佛法裡面尤其說得詳細。孔老夫子講的精氣是什麼?唯識裡面講的見分。物是什麼?物是相分。見相同源,見相不二!這是佛法裡面所說的。
有很多人結婚一輩子不生兒女,為什麼?沒有緣!兒女要跟你有緣,他才會到你家來投胎;他跟你沒有緣,不會到你家投胎。換句話說,他去投胎要找對象的,你求他,他未必會理你!對象找什麼?過去生中有關係。佛在經中跟我們講四種因緣:第一種是「報恩的」,過去生中你們彼此互相有恩惠,他這一次又看到你,到你家來投胎,這就是孝子賢孫,他來報恩的。第二種是「報怨的」,過去世你跟他有仇恨,這次遇到了,他來做你兒女,將來長大做敗家子,搞得你家破人亡,他來報復你的。所以與人不能結冤仇,外面的冤仇可以預防,他投胎投到你家裡,怎麼辦?你把那個人害死,他的神識到你家來做你的孫子,所謂忤逆之兒孫,會搞得家破人亡。第三種是「討債的」,父母過去欠他的,他來討債。如果欠得少,養個二、三年,他死了;如果欠得多,大概養到大學畢業快要可以做事情了,死了,債務討清他就走了。第四種是「還債的」,是他欠父母的,這一生遇到他要還債,他要努力工作供養父母。如果他欠父母很多,他對父母物質供養很厚;如果欠的債務很少,他對於父母的生活很刻薄,讓你餓不死就好了。這一類人對於父母雖然能供養,沒有恭敬心、沒有孝順心。報恩的有孝順心,還債的沒有孝順心,甚至眼裡面還嫌棄父母、討厭父母,但是他生活費用會給你,這多少就看你從前欠多少。
佛給我們說明事實真相,一家人就是這四種關係的集合,家庭如此,一族人也是如此,恩怨債務多就變成一家父子兄弟,恩怨債務少一點就是親戚朋友。所以,人與人之間都有緣分。你走到馬路上,一個陌生人對你點頭笑一笑,也是從前的緣分。看到陌生人,一看到他就看不順眼,也是過去的緣分。
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我們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千萬不要跟一切眾生結冤仇,不要跟一切眾生有債務的關係。欠債的要還得清清楚楚,免得來生再還,這個事情很麻煩!儒佛聖賢的教訓都是教我們把這些恩怨化解,這是最善、最圓滿的方法,只有儒佛才能做到,世間其他的教育是做不到的。這是說明投胎不是隨隨便便會做一家人,不是的,他過去生中有關係。
一投胎來的時候,這時候就是「識」,不能叫他取個名字,他剛剛投胎來的。母親懷孕了,這個神識來投胎。
演【四、名色。】
「名色」,這個胎兒還沒有長成形狀,大概十四天,沒有長出形狀,什麼也分不出來,只是一塊肉團,但是肉裡有神識,叫做名色。「名」是心,活的,不是死的,「色」是物質,稱為名色。
演【五、六入。】
「六入」就是胎兒形成,是一個人的樣子,六根長出來了,這時候叫六入。六根不具的時候,叫做名色。
演【六根成,此胎中。】
識、名色、六入,這三支都是在胎中。
演【六、觸。】
「觸」就是出胎,與外面境界接觸了,就是出生。從出生可以說一直到老死都與外面境界接觸,所以觸就是離開母體以後都叫做觸,這個時間非常之長。為什麼把它列在這個地方?他列得有道理,譬如嬰兒剛剛生下來,雖然與外面接觸,他還沒有感受,還不能辨別。
演【七、受,領納前境好惡等事。】
嬰兒他還沒有好惡,沒有喜歡、沒有討厭,也沒有害怕,他自己拉的大便他也吃,這時他什麼也不懂,這就是他有觸,他沒有受。等到逐漸長大,他就有好惡之心。在沒有「受」的前面,中國人常講:天真!他心裡面清淨,非常快樂,沒有憂慮、沒有好惡。從前人這天真的時間長,一般要到十歲以後才知道有好惡,有喜歡的、有討厭的,十歲以前不知道,這個童年幸福!現在的小孩可憐,一、二歲他就有好惡,他童年的時間縮短了。他受苦受樂的時間提早,怎麼會提早?天天看電視,電視天天教他。所以二、三歲的小孩就會察言觀色,就曉得大人喜歡、討厭,他的心裡就計較,就要用心機。在從前農村社會,十一、二歲小孩什麼事也不懂,除了玩耍之外不懂事,童年天真的時間長,現在縮短了。
現在的人,不能做!來生投胎做人,我不幹,這人太苦了,沒有從前人那樣快樂,現在人比從前人苦。雖然現在科技發達,其實沒有從前人那個味道,譬如電燈是很明亮、很便捷,不過蠟燭很有味道,情調不相同。現在我們到美國坐飛機一下就到了,在從前坐帆船要走上好幾個月、半年,那味道也不一樣。從前人的生活確實是詩情畫意,現在沒有了,現在人生活像機械,可憐得不得了!人的味道沒有了,人的意義價值喪失了。我看現在人間不能算善道,阿修羅也不能算善道了。所以,「受」是領納好惡的境界。
這五種是果報,就是這一生的果報,前世「無明」、「行」是緣、是因,有這因緣才有我們這一生的果報。諸位如果真正明白佛法的道理,所謂明白佛法道理就是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這一生中受苦受樂不會怨天尤人,為什麼?自作自受的。苦難不是別人給我們,是自己造作的!怎能怪人?怎能怪老天爺不公平?不可以的!起這個念頭,那更是造罪,罪造得更重。發財中獎都是命,沒有這個命,把菩薩鬼神的像毀掉,造罪業更大。我聽說有玩六合彩的拜佛菩薩,保佑他中彩,不中彩,第二天就將佛菩薩拿去砍頭、燒掉,這是造業!怨天尤人造的罪業就更重。這受是有因果的。下面這三條就是現在這一生又再造作:
演【八、愛。】
愛是貪愛。
演【愛男女金銀等事。】
愛的範圍太多,有個等字就夠了。愛就是無明、就是迷惑。愛了之後,他就有行為,就造作,造作之後就取。
演【九、取,凡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
自己喜歡的,這是愛;要把它佔有,這是取;不喜歡的,要叫它離開,也是取,都是取著,這叫造業、造作。起心動念造作都是屬於這個字包括了。造作後面就「有」。
演【此二未來因,皆屬煩惱,如過去無明。】
這是迷惑,迷惑造業!這就有業習種子了。
演【十、有。業已成就,是未來因屬業道,如過去行。】
「有」是阿賴耶識裡面善惡種子種下去,有了,有種子。有種子來生又要受報。我們今生的造作是愛、取、有。
演【十一、生,未來受生事。】
來生還要輪迴,還要去投胎。
演【十二、老死。】
投胎之後又是搞這個,永遠輪轉,這叫輪迴。為什麼有輪迴?輪迴的現象是什麼?十二因緣就是給你解答這個問題。輪迴是自己造的!輪迴現象就是這樣的可怕,這是我們要覺悟。覺悟之後,要如何能夠離開輪迴?離開輪迴,果上離不開的。有人生活很痛苦,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就自殺,自殺能解決問題嗎?不能解決問題,果報上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從因跟緣上解決,把因跟緣斷掉。我們曉得「愛」是緣,你能一切不愛,生死輪迴斷掉了,這是很聰明的方法,如果不能的話,從「取」,把「取」斷掉也行,也脫離輪迴,權教以下,權教菩薩、緣覺、聲聞都從這兩個下手斷掉的;利根的菩薩,大乘菩薩、實教菩薩從「有」下手,那就是真功夫。有是什麼?他愛、取不斷,他心裡不落印象,這是最高明的。密宗就是從這裡斷的,我們有沒有這個本事?愛取不斷,心地清淨不落印象,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一般人從前面兩個字容易,後面這個字非常不容易,所以那是大乘菩薩。那個做到了,是遊戲人間,那就真正得大自在。有愛有取,沒有「有」,他不會墮落輪迴。
我們做不到,只有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我們也「有」,我們「愛、取、有」都有,我們愛阿彌陀佛,取阿彌陀佛,心裡有阿彌陀佛,這樣就帶業往生。因為這阿彌陀佛,六道輪迴裡找不到,三惡道裡沒有阿彌陀佛,修羅裡頭也沒阿彌陀佛,人也沒阿彌陀佛,天上也沒阿彌陀佛,所以你在阿彌陀佛這上搞愛取有,六道裡頭都沒辦法受報,只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受報,這個妙!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都沒有這個法門妙。我們今天愛、取、有三條都斷不掉,只有換一個念頭,我們換成阿彌陀佛。所以我叫同修們天天看阿彌陀佛的像,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不可以一天中斷,真正要做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樣就好。
演【此即是四諦,所以重開者。】
這是把四諦展開成為十二因緣。
演【以緣覺之人,先觀集諦。】
他跟聲聞不一樣,聲聞是從苦諦下手,緣覺是從集諦下手。
演【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此則生起。】
隨順十二因緣就是生死輪迴。如果要超越六道輪迴,把十二因緣反過來就行了。
演【若滅觀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
你反過來看就是智慧,就把宇宙人生看破了。
演【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言緣覺。此人斷三界見思,與聲聞同。】
他這個斷證跟聲聞是一樣的,他比聲聞聰明。
演【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上。】
聲聞見思煩惱斷了,習氣沒斷;緣覺習氣都斷了,所以比阿羅漢的功夫要高。習氣是什麼?佛經有個比喻,譬如酒瓶,酒瓶是盛酒的,現在你把酒瓶的酒倒得乾乾淨淨,裡面確實沒有酒了,你再用乾布把它擦乾淨,可是聞聞還有味道,那個叫做習氣。
佛弟子當中,有很多是富貴子弟跟佛出家的,富貴人都有傲慢的習氣,他證阿羅漢果了,傲慢確實斷掉了,真的沒有了,但是有的時候那架子還在,態度還在,那就叫習氣,是不是真的有?真的沒有,他對人真的是恭敬,可是他習氣在。煩惱容易斷,習氣難除!習氣往往會引起別人誤會,對自己修行沒妨礙,對於教化眾生有妨礙,所以習氣要特別注意。人一定要學謙虛、恭敬、禮讓,學這些斷習氣。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