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二三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23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二六六頁:
鈔【二曰實報莊嚴土,行真實法,感殊勝報,七寶莊嚴,具淨妙五塵故。亦云無障礙土,以色心不二,毛剎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
這是四土裡面的第二種,『實報莊嚴土』。「實」是真實,「報」是果報,這個報土是真實不是虛妄的。四土都是果,說到果,當然一定要講到修因,修什麼樣的因才證什麼樣的果。這個地方講是『行真實法』,這就是修因,所以感得殊勝的報土。什麼叫「行真實法」?這一句非常的重要,因為只要因真實,果報是自然的,不求也得到。一般講,凡是在因位的菩薩,還沒有見性,沒有證得法身,這個時候的修行都不能說是真實。由此可知,凡是講到真實,最低限度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樣的菩薩無論修學什麼樣的法門都真實;沒有到這個境界都叫做權小菩薩、權乘菩薩,不是真實的。這個標準,如果我們用《金剛經》上的例子來看,就很容易理解。《金剛經》上半部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下半部講:「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由此可知,你要是有四相、四見,四見比四相微細得多,四相粗,四見微細,見是見解,還有這種見解,那麼你就不是菩薩。不是什麼菩薩呢?不是此地講的真實菩薩。
說老實話,不能說不是菩薩,他是菩薩,不是真實菩薩,不是法身大士,此地講的法身大士所居,他不是法身大士。換句話說,我們雖然發了菩提心,四相沒破、四見沒斷,這個菩薩住在哪裡?住在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雖發菩提心,禪定沒有得到,這是凡聖同居土;如果得到禪定,就是方便有餘土;如果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本性,就是證一分法身,那就是真實菩薩,住實報莊嚴土。因真實,果報也真實,就是這麼個意思。由此可知,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生到實報土,這個說法是通途的說法。
十方諸佛都有四種淨土,並不是說這四種淨土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有,是十方三世每一尊佛都有四土。可是一切諸佛的四土不是並列的,它是有上下層次、有高低層次,它並不在一起。實報土的菩薩見不到方便土的菩薩,方便土的菩薩見不到同居土的菩薩,除非有特殊的因緣,否則的話見不到。所以它當中有障礙。西方世界特別,它這四土是並列的,不是一層一層的,換句話說,一生一切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縱然是生凡聖同居土,與方便土、實報土、常寂光土統統在一起,所以與這些大菩薩們(法身大士)天天見面,共同在一起生活,這是不可思議,這是十方諸佛國土裡頭沒有這種情形,西方世界特別。所以諸佛勸我們求生西方淨土,道理就在此地。這是橫超三界,那邊是恆生四土,這是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感殊勝報』,他感得殊勝的果報,內行殊勝,果報也殊勝,他的身相展轉微妙。
『七寶莊嚴』,就像經上所說的。實在講,西方淨土不僅是實報土,就連凡聖同居土都是不可思議,完全是阿彌陀佛稱性變化所作。古德在大經註解裡面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像《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合相,這個就很特別了。十方諸佛剎土統統是一合相,這相森羅萬象,我們講動物、植物、礦物,森羅萬象。森羅萬象它的本質是一,就是一個東西和合變現出來的,這個我們今天科學證實了。我們把所有的物質一分析,分析到最後原子、電子、基本粒子,分析到這些東西,確實它是一樣的,基本的物質是一,就是這個基本的物質組合,我們今天講方程式組合排列不相同,所以才有元素,有元素才組成這物質。一切森羅萬象確實是一合相,這個講得一點也沒錯。但是西方世界不是像我們這種物質組成的,它是法性土;換句話說,真如本性的相分。我們這個一合相,一就是基本的物質,或者再深入的觀察就是能量、波動,那真的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到這種境界,這是今天科學家給我們證實了。
十方世界這個相分是怎麼回事?唯識裡面講得很清楚,「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裡面第一個「無明業相」,這是迷惑妄動;第二「轉相」,有無明妄動,它就產生轉變;轉相也叫做見分,能見相。既有能見相,它就會變成一個所見相,所見相就是「境界相」,就是諸佛國土的相分,是這麼來的。這種相叫「真妄和合」,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一合相」的意思。換句話說,它是真如本性起了無明以後,變現出來的境界相。
西方極樂世界剎土沒有起無明,沒有無明,是真如本性的相分。我們現在這相分是阿賴耶識的相分,就是十方諸佛剎土是阿賴耶識的相分;西方極樂世界即使凡聖同居土,它也是真如本性的相分,這是沒法子相比的。它那個世界要比起十方諸佛剎土來講,它是無比的殊勝莊嚴。所以諸佛勸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有道理的,真正是大慈大悲!叫我們永遠得到究竟的解脫。
只要你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佛對你放心了,為什麼?你究竟解脫,究竟得度了,他再也不要操心。沒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佛菩薩天天看著你,天天要操心。幾時你才不讓諸佛操心!就像父母對子女一樣,子女學業成就,事業成就了,父母才放心。如果沒有成就的話,總是會替他操心,就這麼個道理。如果我們一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於說一切究竟圓滿成就,到西方世界就保證你成佛了。諸佛度眾生還有什麼操心的地方,不需要了,這個眾生要成佛了。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具淨妙五塵』,說明與十方諸佛世界的五塵不相同,不一樣。
『亦云無障礙土』,這跟《華嚴》境界相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西方極樂世界是無障礙土。『以色心不二,毛剎相容故』,這就是華嚴境界了。蓮池大師在《疏鈔》裡處處都引用《華嚴經》來解釋《阿彌陀經》,把《阿彌陀經》的地位提得跟《華嚴經》一樣高,顯示出《彌陀經》無異於《華嚴經》。《華嚴》是經中之王,一乘了義。《彌陀經》也不例外,是《華嚴經》的歸宿,《華嚴經》的精華,換句話說,《華嚴》之《華嚴》,一乘之一乘,了義中之了義。這是把這部經典、這個法門提得這麼高,勸我們要相信,要發願,要依教奉行。他老人家並不是隨便說的,他說這些話統統都是有依據的,絕對不是說他自己修淨土而把淨土捧得這麼高,不是的。所以他必須引經據典,證明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確確實實與華嚴境界無二無別。
「色」是物質,「心」是本性。所謂是「色外無心,心外無色」。色也就是境界,心境一如。《心經》裡面告訴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此地可以說色就是心,心就是色,色是心之相分,心是色之性體、本體,色是心的現相,它是一不是二,因此它沒有障礙。不但理事無礙,事事都是無礙的。今天我們為什麼在色相裡面產生無盡的障礙?這是不明真相所造成的,絕對不是這個色裡頭真的有障礙,沒有。
這些障礙從哪裡生的?從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的。如果我們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境界我們就證得了,就證得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法界。而妄想執著,我們讀了經,明瞭了,很想把它捨掉,但是捨不掉,為什麼捨不掉?根深蒂固,這個執著不是一生的,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我們就這樣的執著,養成一個習慣,想改都改不掉,這個麻煩大了。分別執著妄想要是不能捨掉,我們修行,再好的功夫只能修到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不能入真實位,為什麼?真實法裡面沒有妄想執著分別。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深深警覺的。
雖然我們反省、我們警覺,實際上,我們還是做不到。但是我們要知道確實有這麼一樁事情,我們在一切境界裡盡量把分別執著減輕,與實報土這個真因就會接近。如果我們分別執著依然這麼重,並沒有絲毫減輕,換句話說,我們幸虧學念佛法門,如果學其他的法門,這一生可以說是一點指望都沒有。學這個法門,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往生凡聖同居土。一心不亂不容易得到!妄想執著要減輕很多,才能到事一心不亂。分別執著妄想斷了,真的沒有了,這才能到理一心不亂;這是講內裡頭完全沒有了,才能到這個境界。
「毛剎相容」,是事事無礙的說明。「毛」是毛孔,我們身上汗毛孔,這很小。「剎」是佛的剎土,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可以拿來裝在我們毛孔裡面,大入小。小入大,我們不會感覺到詫異,大千世界容納毛孔沒有問題;小毛孔能容納大千世界,像經上講的比喻「芥子納須彌」,就這個意思。「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很小,比芝麻粒還小,「須彌」是須彌山,把須彌山裝在芥菜子裡面,這個芥菜子沒放大,須彌山也沒縮小,試問問怎麼能裝得進去?這很不容易理解。這是形容事事無礙。毛剎相容比芥子納須彌,那個境界還要廣大!須彌山比起三千大千世界,那小得太多,芥菜子比我們汗毛孔要大很多!我們這個汗毛孔裝芥菜子都裝不下,怎能把三千大千世界裝在這裡面?這全是《華嚴經》上的境界,不可思議!這就是經上常說的「一一塵中一切塵」,所謂「一毛端現寶王剎」,就是這個意思,寶王剎就是佛的國土,佛的國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舉一毛端,全彰法界,故能法法相即,周遍含容」。統統是《大方廣華嚴經》上的境界,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親證的現量境界,不是想像的,親證的。『是法身大士所居』,他們居住的淨土。第三:
鈔【三曰方便有餘土,斷四住惑,屬方便道。無明未盡,名曰有餘。是三乘聖人所居。】
『方便有餘土』,它的因是斷四住煩惱。像前面實報土它是「行真實法」,這是它的因,我們特別著重這一句,著重修因。什麼叫做『四住惑』?四住惑就是我們通常講的見思煩惱,錯誤的思想是思惑,錯誤的見解叫見惑。此地是以見惑為一住,叫做見一切住地。如果見惑斷了,四住惑裡頭斷了一住,你就證小乘須陀洹果。思惑裡面分為三住:第一個叫「欲愛住地」,就是欲界九品思惑,如果斷盡,不再到欲界來了,那就證二果,證小乘的二果。第二叫「色愛住地」,實在講它這三個很好記,欲界、色界、無色界。如果你把色愛住地斷掉,這就是色界的四地,四就是四禪,每一禪裡面有九品思惑,你把這統統斷盡,證三果。第三就是「無色愛住地」,就是四空天,四空天也叫四地,每一層也是九品惑,四九三十六,能把這三十六品思惑斷盡,證阿羅漢果。所以小乘破四住惑。
通途法門,必須斷四住惑才能超越三界,永遠離開六道生死輪迴了,換句話說,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簡單!我們要問:誰有能力?不要說斷四住煩惱,你斷一住看看!有哪一個人有這個能力,一生當中能斷一住(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所以佛法雖然講平等,每一個宗派、每一個法門,法門平等,無二無別。你去修別的法門,不管修哪一個法門統統要斷惑。如果條件是斷惑證真,我們確實沒指望!唯獨淨土法門不要斷惑,說帶業往生,帶業就是帶惑,這四住煩惱可以不要斷,帶惑往生,我們才有希望!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白。我們真正明白了,我們的修行才不會把路子走錯,才不會將一生修行的功夫到後來白費了,你將來一定有個結果。
這個法門的修學,要一門深入。在過去確實有很多同修向我提一個問題,我們學佛要從哪裡下手?這個事情真難!我也沒有辦法教他從哪裡下手。現在可說因緣殊勝,看到這一代眾生挺有福報,這個福報比我們過去的人要大。現在人再問我,那就很簡單,我立刻告訴他:從《無量壽經》註解下手。這個註解大概到下月初可以出版。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註解,從這裡下手就行了。為什麼?他那個註解就像一部佛學大辭典,《無量壽經》每一個名詞術語他都解釋得清清楚楚。你這個註解一念,換句話說,你的佛學常識就具足,佛教很多術語你都明白了。對於淨土法門的義理,你也明白了,這個好!一切名相通達,是一般佛教的了解。
過去,實在講也有,像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周止菴居士的《心經詮注》,性質都相同。過去在大專佛學講座,李炳南老居士就推薦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給大專學生們看。實在講,《金剛經講義》沒有《無量壽經註解》好,為什麼?《金剛經》講得太玄,說老實話,用不上!佛理是明白了,跟我們現實的生活脫節,用不上!不像《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學了之後馬上就管用,它與我們生活打成一片,好處在這個地方。所以有這本書,將來人家問:學佛從哪裡入門?你就介紹這本書給他,從這個地方入門。
如果真正要入門,真入門是入解門,從這個註解了解就行了,佛法是什麼大致上你了解了。如果想證果、想往生,單靠解不行,要怎樣入?一定要背誦《無量壽經》。你能把經文一天念一遍,一天念一遍念十年,一天念兩遍就五年,一天念三遍那就三年,這是最低的。一天念三遍也念三年,一天都不要間斷,你就很有可能悟入。為什麼?這樣念下去,人心定了。要曉得,念經是定慧等學。佛教給我們修戒定慧,念經是修定修慧。我專念這部經,心裡沒有妄想,心定了,念久了之後開智慧,正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這麼個道理,一門深入。除念經之外,專持阿彌陀佛聖號。經念熟之後,能夠背,不用經本也能念,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不限定在佛前展開經本對著經本來讀誦。那是不熟,沒法子,展開經本讀誦,熟了之後,用不著了。我們現在印成小本的供養諸位,就是希望諸位把這經本帶在身上,隨時隨地來讀誦,你念得愈多愈好。
四住煩惱斷掉了,這個煩惱一共是有五住,斷前四住,後面還有一住是什麼?是無明煩惱,一點也沒斷,所以叫有餘。五住煩惱只斷前面四住,還餘無明煩惱,所以叫做「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名字這麼來的。『三乘聖人所居』,三乘是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那四相、四見沒破的菩薩,他們還是住方便有餘土。如果四相破了、四見破了,他住實報莊嚴土,他就不是方便有餘土。但是諸位要記住,方便有餘土的條件是要斷見思煩惱,塵沙、無明沒斷,他只有定沒有慧。第四:
鈔【四曰凡聖同居土,是四聖六凡之所共居。】
這個土很特別,佛菩薩也在此地,六道凡夫也在這裡,這是四聖六凡雜居的淨土。『四聖』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這是四聖法界,『六凡』就是六道,換句話說,十法界統統在一起。
鈔【四土雖勝劣不同,亦可各分淨穢。】
『四土雖勝劣不同,亦可各分淨穢』,在比較之下,也能顯示出彼此境界差別的等級不一樣。譬如見思煩惱輕重,同居土裡面就顯著有淨穢。同樣是斷見思煩惱,阿羅漢雖然斷見思煩惱,習氣沒有斷,辟支佛也是斷見思煩惱,人家習氣沒有了,所以就顯得比阿羅漢高;同樣是方便有餘土,阿羅漢住穢土,辟支佛住淨土。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上面看下面住穢土,下面看上面住淨土,他比我清淨,這是一個比較的說法,所以「勝劣不同,亦可各分淨穢」。譬如凡夫,凡夫見思煩惱如果輕一點,在同居土裡面就覺得清淨,心清淨,心清淨環境也清淨;如果見思煩惱很重,雖然在同居裡面,他住的是穢土,他心不清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都覺得迷惑、都覺得煩惱,這是心地不清淨。二乘人,聲聞、緣覺用「體空觀」,那就顯得高明,顯得他清淨,一切法裡頭他明瞭,當體即空,他心清淨。比較鈍一點的阿羅漢用分析,像我們現在科學家他用儀器分析,分析到最後知道物質是空的,這叫「析空觀」。從研究分析得到的結論,這個比當體即空要笨得多!這樣所證得的方便有餘土就是穢土;體空觀證得的,那是淨土。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實報土、寂光土同樣也是這個情形。像實報土,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菩薩,再破一品無明、再多證一分法身,二住菩薩;初住看二住是淨土,二住看初住是穢土。這就是實報土裡面的穢土、淨土。「亦可各分淨穢」是這個意思,這是講一般諸佛國土裡頭的情形。
鈔【今極樂國,既曰菩薩聲聞諸天人民,是與娑婆均名同居。】
這是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我們現在明白了,西方極樂世界純一菩薩,沒有二乘,沒有人天,為什麼佛在《彌陀經》裡面又給我們說『菩薩聲聞諸天人民』?說這些話是隨順我們這個世間還沒有到達極樂世界以前,你在十方諸佛國土裡面,或者是聲聞,或者是菩薩,或者是人天,說的這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裡統統是菩薩,我們在《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頭看得清楚!說這些名稱是隨順你沒到極樂世界以前那種身分,說的是這個身分,而不是說已經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同居土很特別,名稱跟我們娑婆世界名稱一樣,凡聖同居土,實際上不相同。
鈔【而此方則土石荊棘,四趣紜紜。】
『土石荊棘』是講依報,『四趣紜紜』是講正報,四趣是天、人、鬼、畜,把地獄包括到鬼裡面,細分是五趣,再說得詳細一點是六道,換句話說,依正都不清淨。我們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裡依正都不清淨。再看看經典裡面講的西方世界:
鈔【彼國則八德七珍,人天濟濟,是同居淨也。】
他們那邊凡聖同居土的情況,《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統統說的是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太殊勝了。『八德』是講八功德水,『七珍』是講七寶,水具八德,七寶到處都是!我們這邊的七寶是希有物質,西方極樂世界這七種東西普遍,處處都是,就像我們現在看到泥沙石頭一樣,到處都是。我們用柏油舖馬路,極樂世界用黃金舖馬路。我們這裡是珍珠、瑪瑙、翡翠這些寶物做首飾,人家是建築材料,太多太多了。我們的地是泥沙,極樂世界的地是琉璃,就是翡翠、綠色的玉,從地上可以看到地底下,透明的。『人天濟濟』,都是菩薩,沒有三惡道。『是同居淨也』,依正都清淨。
鈔【亦通前三者,隨其機異,所見亦異。】
這就是西方淨土特別!在這個世界,我們現在住在凡聖同居土,見不到實報土那些菩薩們。譬如,我們曉得四大菩薩都住在我們這世間,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在中國大陸有四大名山,四大菩薩道場。四大菩薩在不在?在,我們見不到。可是確實有人曾經見到過,而且不止一個人見到過,在歷史上有記載。所以我們知道,菩薩確實跟我們同住在這個地球上,我們見不到他們。他能見到我們,我們見不到他們,這當中就有障礙。
唐朝法照禪師就在五台山見過文殊、普賢這兩位菩薩,這是一個特別的因緣。過去生中善根深厚與菩薩有緣,所以他才見到。近代也有不少人,像朝普陀山,也有些人見到觀音菩薩,雖然見到,是偶爾的見一下,見到菩薩的相,沒有跟菩薩說話,也沒有聽菩薩開示,見一下就沒有了。法照禪師還不錯,他見到菩薩正好菩薩在講經,他還聽了一座經,聽完之後還請教幾個問題,菩薩還答覆他。像這種機緣,太難得!《慈悲三昧水懺》裡面,悟達國師見到迦諾迦尊者,那是阿羅漢,這是與尊者有緣,他在有難的時候,尊者幫他解決,畢竟是少數之少數!
不像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同居土裡面眾生跟這些大菩薩天天見面,天天在一起,天天見面也是『隨其機異,所見亦異』。換句話說,隨他自己修行的功夫淺深,他見到佛菩薩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的確殊勝,為什麼?相貌都相同。跟諸位說,大致上相同,可是微細相還是不相同。大致上相同,沒有太大的差別,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凡夫看,粗心大意去看,完全一樣,沒什麼兩樣,可是佛菩薩眼睛裡看的就不一樣。所以與自己修行的功德還是有密切關係。
譬如,你要是分斷無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你念佛的功夫念到理一心不亂,你在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在凡聖同居土,那個土也特別殊勝,那個凡聖同居土跟實報莊嚴土沒兩樣。如果你念到事一心不亂,你在凡聖同居土裡頭就跟方便土沒有兩樣。我們明白這些道理,就曉得念佛的功夫在哪裡?在斷煩惱,在除習氣,不但我們將來往生品位高,我們的果報殊勝。這個地方,經上明白給我們說出來:
鈔【有於同居見寂光土,有於同居見實報土,有於同居見方便土,有於同居但見本土。】
這是與他方世界這四種土不相同之處,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的菩薩都能見到上三土,而且這是很普遍,一點都不希奇。雖然同見上三土,上三土也顯淨穢勝劣不相同,確實這是境隨心轉,並不是這土不一樣,是咱們自己的心不一樣。不是菩薩對你有差別待遇,對一切眾生差別待遇,不是的。佛菩薩心平等的,而是眾生的心不平等,所以顯示出境界相就不相同。這個理我們要明白!大師在此地舉個比喻說:
鈔【如法華云:我此土安穩,天人常充滿。】
這兩句話是《法華經》上的,這是引證。《法華經》上,佛說一般世界都有三災,所謂大三災、小三災,小三災是刀兵劫、瘟疫、飢饉(飢餓);大三災是火災、水災、風災,那個災難就大了。經上說:火災燒到初禪,水災淹到二禪,風災可以吹壞三禪,到四禪才免除這三災,所以四禪叫福天,福報真大。佛舉這個比喻說: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大火所燒,是同居土;我土安穩,是同居見方便土」。這是以《法華經》來證實,這個解釋不是自己推想的,是有經典作依據的。
鈔【像法決疑經云:今日坐中無央數眾,或見此處山林地土砂礫,或見七寶,或見是諸佛行處,或見即是不思議諸佛境界,皆隨機異見耳。】
《像法決疑經》上說:同居土這些人都在一起,每個人境界不相同,有的人見土地是砂礫、泥沙,可是有些人見到是七寶的,境界不一樣。這個意思不難懂,我們以《十六觀經》來說,如果依照《十六觀經》修行,第二觀修成;《十六觀經》是每一觀可以單獨修的,也可以按照這個順序修,也可以不按順序只修其中的一、二種。一般修觀多半是觀佛像,觀阿彌陀佛的相好,或者是觀西方三聖,以這個是最多。如果修第二觀,那就是觀大地,大海結冰,觀西方極樂世界琉璃地,這個觀要是觀成,你看我們現在這個大地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琉璃的。我們看這個地是泥沙的,他看是琉璃的,絕對不是他看錯了,他看的是真的,是事實,完全用自己的心力把這個境界改變過來。你這個心的觀想力量多大!把我們現前這個大地變得跟西方極樂世界大地沒有兩樣,這是一個例子。
隨著與會大眾修行境界不相同,斷煩惱層次不一樣,因此他所見的依報、正報都不相同。譬如經上講,人間的水,我們看水是一樣的,但是人、鬼、畜生所見的不相同。我們人看到是水,水裡面的生物,像魚蝦一類,牠看到這個就像我們看到空氣一樣;餓鬼裡面的燄口鬼看到水就是火,你給他水喝,他口裡就噴出火。同樣一個物質、一樣東西,人、鬼、畜生在他的觀感裡頭它不一樣,它不是一個東西。這也是很好的一個證明。所以有些修行功夫好的,境界非常殊勝,他看到這個道場、看到這個法會就是『諸佛行處』、『不思議諸佛境界』。為什麼所見的境界不相同,這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
鈔【三土同上者。】
就是解釋前面這三土。
鈔【一、法性土,即是寂光。】
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
鈔【二、受用土,復分自他,同乎實報。】
實報莊嚴土是受用土,這裡面有自受用淨土、有他受用淨土。自受用是自己享受的,他受用是教化菩薩的,換句話說,自度就叫自受用,度他則是他受用。自度要清淨,度他要慈悲。慈悲是對別人不是對自己的,清淨是對自己不是對別人的;清淨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因為大慈大悲,所以教化眾生不疲不厭,真正能隨順眾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都是大慈大悲具體的表現。自受用方面,那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都能保持清淨心,決定不迷惑,決定不染污,這是自受用。
鈔【三、變化土,同前三四方便同居。】
就是第三方便土,第四同居土。
鈔【則極樂者,雖當變化,亦可受用及法性也。】
這就是它很特別的地方。它雖然有四土,四土可以說統統是淨土,四即是一,一即是四。確確實實有四,但是受用方面,凡聖同居土這些菩薩居然有寂光土、實報土菩薩的受用,這是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之處,這也就是這個法門稱之為難信之法,真正難信。我們對於佛菩薩跟我們講的這些,我們不能懷疑,如果懷疑,這些真實的利益就會當面錯過。依照這方法修行,實際上的殊勝,說老實話,我們決定不能在經本上想像得到的。俗話常說:百聞不如一見。你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才曉得那真實的莊嚴。就如同佛所說,西方極樂世界那種殊勝莊嚴,十方諸佛異口同聲來宣揚讚歎都讚歎不盡,真實不可思議。佛能為我們說出來的,萬分之一,萬萬分之一而已!所以希望大家要努力,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