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一四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14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二四一頁:
◎【二、菩薩眾】
◎【初、明類】
經【並諸菩薩摩訶薩。】
疏【並者,承前言佛說此經,不但聲聞與會,大士亦所同聞也。】
在這個法會上,不但有比丘、羅漢,同時也有菩薩,說明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疏【菩薩者,梵語,具云菩提薩埵,今舉二字,省文也。】
『具』是具足。中國人總是喜歡簡單,把尾音省掉,『菩提薩埵』只稱菩薩。
疏【此云覺有情。】
『此』是中國,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的有情眾生。
疏【覺情復有三義,又勇猛求義。】
勇猛求佛法,上求佛法,下化眾生。
疏【摩訶薩者,此云大道心眾生。】
『摩訶薩』就是大菩薩,「摩訶」是梵語,翻成中國為大。菩薩是對三賢人而說的,十住、十行、十迴向,我們稱他做菩薩。摩訶薩則是登地,從初地到等覺,我們都稱他摩訶薩,就是大菩薩。
疏【以具四種大故,又法華六大,佛地三大,不出四故。菩薩摩訶薩,猶云菩薩中大菩薩也,揀非諸小菩薩故。】
名相的解釋都在底下一段。
鈔【不但聲聞者,言小乘大乘,一切賢聖,共聞此經,毋謂淨土為菩薩所不屑也。】
這句話是破我們凡愚的情見,凡夫愚人總以為念佛是老太婆教,那些大菩薩們還會去念佛?還會求生淨土?這個都是凡夫愚痴的情見,不是事實。事實上,連等覺菩薩也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得清清楚楚。
鈔【覺有情者,同佛所證之謂覺,無明未盡之謂情也。】
這個說法,意義相當之深。等覺還稱為菩薩,為什麼?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換句話說,他的情還沒有能斷盡,所以稱他做覺悟的有情眾生。揀別凡夫二乘不覺,凡夫不覺,小乘人雖然覺,覺得不多,覺悟得很少,所以還不能稱為菩薩。覺有情裡面含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
鈔【一、悲智所緣義。】
慈悲有三種: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無緣慈悲。佛的慈悲是無緣慈悲,菩薩的慈悲是法緣慈悲。
鈔【言覺是所修佛道,情是所化眾生,上以智求,下以悲度也。】
上求下化,所以我們稱他做菩薩。第二個意思:
鈔【二、能所合目義,言覺是所求之果,有情是能求之人,以己之心,悟佛之理也。】
這個從能所上說,能所都是屬於自己分上的。學佛的人所求的就是無上菩提,無上菩提從哪裡求?要從自己內心裡面去求,外面是求不到的。所以佛法叫內學,佛經稱為內典,統統是叫我們從自性裡面去求,我們在講堂裡面講得很多。我們求覺、求正、求清淨心,就是覺心、正心、清淨心,這三門都能夠入道。但是淨土宗著重的是清淨心,這句佛號怎樣才得力?要把你自己的清淨心念出來,這個佛號就得力了。我們一天到晚雖然念佛,心不清淨,這個不行,這樣念佛果報是人天有漏的福報,不能往生。人間享福是非常危險的一樁事情,為什麼?這一享福往往就迷惑,不肯再繼續努力修,福報享盡了,業障現前,就要墮三惡道。這是佛門常講的三世怨,第一生修福,第二生享福,第三生墮落,享福的時候就造罪業,所以福沒有了,罪業現前必定墮落。
因此,我們要懂得怎樣去念佛,念佛功夫就是在我們起心動念,念頭才起來,馬上就換成佛號,決定不能叫念頭繼續增長。不但惡念不可以繼續增長,善念也不可以,為什麼?惡念繼續增長,你的果報一定在三途,地獄餓鬼畜生。瞋恨心重、嫉妒心重必定墮地獄,這是我們自己要覺悟的。我們這個前途,我們往哪裡走,自己清楚,明明白白!慳貪心重的,來生是餓鬼道;邪正是非善惡不明,來生是畜生道,愚痴!不但三惡道這個念頭生起來,我們要警覺,馬上把它換成阿彌陀佛,三善道的念頭起來,我們也不要,為什麼?三善道,人天受生,還是不能出三界了生死。我們只有一個目標,求生極樂世界,這就對了。
要求生極樂世界,怎麼求法?除非沒念頭,有念就是阿彌陀佛,這個很重要,希望不要有別的念頭。我這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佛的念頭能有二十個小時,至少也得有十五個小時,決定要超過一半以上,我們才有力量。我一天念十二個鐘點佛,我那個心在佛號上,另外還有十二個鐘點是打妄想,換句話說,你成功的比例是一半一半,不可靠!所以想到這個地方,我們就不能不提起警覺心,這樣念佛就是悟入佛理。你只要一直念下去,也不必求開悟,也不要求一心,什麼不要求,就這樣一直念下去,決定把我的妄念給念掉,就成功。什麼時候得念佛三昧?什麼時候得一心不亂?什麼時候明心見性?到時候自自然然就成就了,不必著急。因為我們常常有這個念頭求一心不亂、求功夫成片,這是障礙,這是妄念,這就是夾雜。這個法門要緊的是不間斷、不夾雜,就是連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念都不夾雜,這一點很重要。第三個意思:
鈔【三、利生為急義,言廣覺一切有情,所謂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是也。】
這是菩薩值得稱讚的,值得我們尊敬的,就是說他自己沒成佛,他先去幫助別人成佛。像地藏菩薩就是一個榜樣,自己沒成佛,他的學生不曉得有多少都已經成佛,他幫助別人成佛,捨己為人!這是大悲心特別切。底下我們再看,這就跟聲聞做一個比較:
鈔【勇猛求者,聲聞趨寂自安,名為懈怠;大士剋志菩提,所謂大強精進勇猛也。】
『勇猛求』是這個意思,他跟小乘不一樣,小乘證得偏真涅槃以後,他不再進學,他就安住下來,佛常常稱他做『懈怠』,不肯精進。但是我們從許多大乘經典裡面讀到,佛說得很清楚,小乘人也不是永遠當小乘。他這個懈怠不肯精進是有一段時間,不過這段時間很長,兩個大劫,兩大劫之後,他還是會迴小向大,他來修菩薩道。但是兩大劫他在那裡不動,這個很可惜,這麼長的時間,他不肯精進。辟支佛是一個大劫,他也不精進。佛呵斥他們「焦芽敗種」,不肯精進,比不上菩薩,菩薩的確是勇猛精進。
鈔【大有四義者,清涼疏謂:一者願大,求大菩提故。】
引用清涼《華嚴經疏鈔》裡面所講的。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要深深的去體會,菩薩不求人天福報,我們今天雖然想學佛,一面想『求大菩提』,一面還要希望得人天福報,我統統都要得到,哪有這些便宜事情?如果你想得大菩提,人天福報就要捨掉。你不捨人天福報,那是障礙。人天福報大了,到臨終時捨不得離開,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這是我們要覺悟的,不求人天福報。在這個人世間,這個生活能維持就可以了,過跟一般人相當水準的生活,夠了,不要再貪求奢侈,我們這個心安在道上。這是第一『願大』。
鈔【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
『行』是講行門。菩薩的行持自利利他,自己成就也幫助別人成就,這種成就是究竟圓滿的成就,為什麼?這講修淨土這個法門是究竟圓滿的成就,不比其他法門。其他法門的成就,說老實話是有限的,不是圓滿的,唯獨這個法門的成就是究竟圓滿的。因此,我們介紹別人學佛,介紹他學什麼?一定要介紹他念佛,勸他發願求生淨土。但是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是難信之法,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必須把淨土經論仔細的去參究,我們自己才真正的斷疑生信,一點疑惑都沒有了,我們勸別人才有說服力,使他聽了能夠接受,心服口服。換句話說,我們如果不把淨土經論參透,自己的疑根不能斷除,勸勉別人,人家反駁過來,我們沒有辦法對答,這就是有深入經論的必要。
鈔【三者時大。】
修行的時間長。
鈔【經三無數劫故。】
『三無數劫』,這是說決不是像佛在經上通常講的藏教佛,這要三大阿僧祇劫。從須陀洹開始修到藏教的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不是圓教、不是通教、不是別教,是藏教佛,這個我們要很清楚。《起信論》裡面講,修行人要經一萬劫才能成就發心,發心是什麼?就是講圓教初住菩薩,發心住。圓教初住菩薩,也是從斷八十八品見惑證位不退算起,一萬劫才能修到發心住,然後再經三大阿僧祇劫,這才能圓滿菩薩地,到十地。第一個阿僧祇劫修的是三賢位次,十住、十信、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修七個位次,從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八地、九地、十地。但是諸位要曉得,三大阿僧祇劫是圓教初住算起,我們凡夫斷八十八品見思證位不退開始,修到圓教初住是一萬劫,這是『時大』。
所以你們願不願意念佛?你念佛,這都免了,一生就成就!不要經過一萬劫、三大阿僧祇劫,不必!一生就成就了。也不要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沒有這個名堂,不必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也不必經歷五十一個位次,你就圓滿成佛了。這種便宜,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你要是肯相信,那你是真正有福!這是成佛的捷徑,沒有比這個更快。可是你要曉得,他就是到了十地,修一萬個大劫再加上三個阿僧祇劫,最後怎麼樣?還是要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繞這麼大的圈還是要去。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還是要去。如果兩個人修行,一個人走一般的大乘佛法來修,要經歷這麼長的時間來修,這個人老實念佛,到西方早就成佛了,恐怕你已經成佛許多許多劫了,那個同修才來,才入門。所以這一見面當然是認識,「你老兄你來得太晚了,怎麼這個時候才來!」這是一定的道理。
鈔【四者德大,具足一乘諸功德故。】
『一乘諸功德』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功德,像三德祕藏:法身、般若、解脫,「常樂我淨」四淨德,涅槃有常樂我淨,般若也有常樂我淨,解脫也有常樂我淨,那是真正得到,清涼不變,「乃至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如來果地上這些功德他統統證得了,所以說『德大』。這是通常講的,大有四個意思,清涼大師說的。
鈔【法華六大者。】
《法華經》也有六大。蓮池大師註解《彌陀經》,他引用《華嚴》跟《法華》最多,用《華嚴》跟《法華》來解釋《彌陀經》,他的用意就是把《彌陀經》的地位提升到跟《華嚴》、《法華》一樣,圓頓一乘大法!這是老法師的苦口婆心,希望大家不要輕視這個經典,不要小看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實實在在是圓頓一乘。如果不是真正過來人,他看不出來,這些人物都是了不起的人物,真正是再來人!幫助我們點醒,這經典擺在那裡,我們不識貨,幫我們點醒,要我們認識。法華六大,第一是:
鈔【信大法。】
《法華經》裡面說:「信一心真如之法。」實在說,《法華經》這個意思就是《觀經》裡面所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這個意思,這叫『信大法』。我們念佛,實在講直截了當去作佛,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不離自性。我們念佛將來必定成佛,念菩薩成菩薩,念聲聞就成聲聞,念天就生天,念貪瞋痴就變餓鬼畜生地獄,這是一定的道理!問題是你心裡面一天到晚想什麼。明白這個道理,不要問別人,我們自己將來到哪裡去?再好好的想一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來生到哪裡去?不用問別人,看我現在的念頭,哪一種念頭多?哪一種念頭力量強?強者先牽,它牽引你去投生。
我們明白這個原理了,我們必須把念佛的這個念頭加強,要使它多,力量大,將來強者先牽,它就把我們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就這麼回事情!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我們自己要準備,要有這種能力;另外一個能力,臨命終時佛來接引我們。二力法門,別的法門裡頭沒有!所以念佛法門很有道理,絕對不是妄想、不是幻想,它確確實實有非常堅強的理論依據,這是我們要信。第二:
鈔【解大義。】
什麼『大義』?我們就本經上講,還是真正透徹理解「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意思,真正明瞭、真正理解,那你就不懷疑了。不管遇到什麼法門,不管遇到什麼善知識來勸你學這個學那個,你聽了以後一定如如不動,為什麼?你對理論了解了,他搞別的法門,他沒搞透徹,他要搞透徹了,他決定選擇念佛法門,他不會選擇其他法門的。選擇其他法門,換句話說,理論沒有搞得透徹!他那個修行還是在拐彎抹角,這一生有沒有成就?在我想很難。
我說這個也是有道理的,他的成就必須在這一生當中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才算是成就,他要沒有能力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他就沒有成就。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是什麼成就?好像念書上學了,一年級,有得他念了!剛才講了,如果是大乘菩薩法,他要修一萬劫才能到圓教初住;他要是修小乘法,從這個修起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證阿羅漢果,天上壽命長!七次往來,那個數目都是天文數字,他的成就是這麼個成就,不過,他不會再墮三惡道,保證不墮三惡道。換句話說,他這一生當中見惑要是破不了,他的成就來生就人天福報,依舊是六道輪迴,這就苦了!
諸位要曉得,我們在座的同修都是善根深厚的人,每一位同修你們在過去生中不知道修了多少個三大阿僧祇劫,已經修了無量無邊的三大阿僧祇劫,也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你們現在還是這個樣子,為什麼?生生世世修行都不及格,就是這個八十八品見惑沒有破掉,破八十八品見惑就及格。生生世世修,生生世世不及格,所以沒法子,這是真正可怕!這一生我們總算因緣殊勝,沒有殊勝因緣,說老實話,我們這個講席你遇不到,這是我給你講真話,你遇不到我的講席。你遇到我這個講席,我知道你很有福氣,你過去生中很大的善根。
遇到這個講席,你能信、能解、能行,那好,你這一生就恭喜你了,你成就了,你這成就是大成就,這是不可思議的成就!連那些已經修一萬劫的菩薩、再修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薩,看到你都羨慕!他們花那麼長的時間,所得的果報跟你今天所修的果報是相同的,你不費力氣就得到,他要費那麼多力氣才能得到。這是真正解,他才能深信不疑。第三:
鈔【發大心。】
這條很重要,《無量壽經》裡面一再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發菩提心,這個『大心』就是菩提心。上中下三輩往生統統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上求下化。上求下化怎麼講法?在淨土法門講,好講,上求就是我要求生淨土,下化,我勸別人也求生淨土,這是無上大菩提心,你看在這個法門講多容易!你很容易懂,你很容易做到。其他一切大乘法門裡面講,可麻煩了,講了半天你未必懂,懂了你也做不到。這個說法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說的,發願求生淨土就是發無上菩提心。所以我們自己要發心往生,要勸導一切人統統發願往生,這是『發大心』。
鈔【趨大果。】
趨無上菩提之果報,那就是說我們目標是成佛,我們不希望成藏教佛,也不要通教佛,也不要別教佛,我們要究竟圓滿佛,圓教佛。要想成就圓教佛,決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決定得到,不要等第二生。所以這個法門是當生成佛的法門,不是個普通法門。這都是我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去理解的。
鈔【修大行。】
『大行』就是信願持名,菩薩行門裡頭沒有比這個更偉大了,為什麼?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華嚴經》上說的。像剛才講的,這些菩薩們先修一萬劫修到初住,從初住再修一個阿僧祇劫修到十迴向,再修一個阿僧祇劫才到初地。信願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要念多久?十地菩薩,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他要念兩個阿僧祇劫才能念到西方極樂世界,再碰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能去得了!哪有我們這樣直捷痛快,我們認真念佛三年、五年就能往生。我們三年五年時間就是他的無量劫,問題就是說你肯不肯相信?你要不肯相信,佛說你是應該的,很正常的現象。你要肯相信了,佛都覺得奇怪,為什麼你會相信?這是難信之法!
你能相信了,那就是經上講的,你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要不然你不會相信。你相信了,換句話說,你這一生成佛的機緣到了,這絕對不是普通的因緣,這是無比殊勝的因緣,我們要深深的體會,正是古人所講「如來深恩,粉身難報!」我們怎麼樣去報答?叫我們從今以後永遠脫離生死輪迴,圓成無上菩提,這種恩德到哪裡去找?你怎麼能報得盡!怎樣來報答佛恩?只有上求下化,上就是自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下面普遍勸導一切眾生信願持名,只有這個辦法才能報佛恩,除此之外,沒有法子能報佛恩。這是修大行。
鈔【證大道。】
『證大道』就是證無上菩提之果,圓教的佛果。《法華經》經上講的這六大,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那是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做得到,最起碼這個算法是一萬劫再加上三個阿僧祇劫才能做得到,這是最保守的計算法。我們在一生當中能成就,所以一般學教的人不肯相信。人家菩薩修那麼長久,你這一句佛號就往生,就證得了,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他不相信!這不能怪他。因為西方極樂世界跟十方諸佛的世界都不同,十方諸佛世界,我們住的這個土都是六塵,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它不是六塵。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阿彌陀佛果地上功德所現的。經上常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就是等覺菩薩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也好比隔羅看月,羅是羅紗,隔一層紗,隔個紗窗看月亮,它還有一層障礙!等覺菩薩還有一層障礙。所以研究教的人,他不相信這是應該的,不足以為怪。這是講證大道。
鈔【而信解發三,第一願大中攝;趨者,第三時大中攝;修者,第二行大中攝;證者,第四德大中攝。】
這是把清涼講的「四大」跟《法華》講的「六大」合起來看,他們內容是一樣的。清涼講四,把六歸納成四,《法華》講六,把清涼大師這四展開來為六,四跟六內容是一樣的。
鈔【佛地三大者,一數大,二德大,三業大。德大可知,數即願意,業即行意,故云不出四意也。】
『數大』,數是說他的誓願廣大無邊,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廣大無邊際,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以及我們一般所講的四弘誓願,一一願都是無量無邊,所以稱為數大。『德大』是說萬德圓滿,我們在《華嚴》看到十地菩薩十定、十忍,那都是講等覺的境界,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法藏比丘五劫思惟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十方諸佛世界一切有緣眾生,這是德大。什麼叫有緣?能信能願能行,能行就是肯念佛,這叫有緣;不信,不肯發願、不肯念佛,這就沒法子,佛不能幫助這些人。
第三『業大』,「業」就是事業,佛菩薩的事業是廣度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像《華嚴》講的十行、十迴向,乃至於《四十華嚴》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都是修行,這是大行。《華嚴經》末後一品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一共有四十卷經文,它說什麼?實實在在來講,就是說一個求生淨土老實念佛的人他的日常生活,他在這個社會上處事待人接物,就說這個。活生生的顯出一個念佛人一生的修行法,他沒有離開家庭,沒有離開大眾,沒有離開社會,圓成佛道。善財童子就是修信願持名,他的老師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也都是修信願持名,統統都是修西方淨土的,這是讀《華嚴經》不可以不知道的。如果在《華嚴經》上連這一點都沒看出來,《華嚴經》就白念了。古德說《華嚴》、《法華》都是本經的序引,這話說得非常有道理。他能說出這句話,好像那個門道他也看出來了。
我也曾經跟同修們說過,我對於淨土法門死心塌地是得力於這麼多年來講《華嚴經》,我要不是這麼多年來講《華嚴經》,這個法門我不會相信。我就是因為在《華嚴》上看到文殊、普賢、善財他們統統修這個法門,這才引起我對這個法門特別留意。發現這個法門是這些大菩薩最後一個階段修學的,所以這真正是不可思議的法門。這是業大。
『數即願意,業即行意,故云不出四意也。』數就是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願願周遍法界,這個願力無盡。數就是願意,業就是行意,願行廣大無量無邊。
鈔【揀非小者,如文殊彌勒等,皆是等地位中菩薩。】
『等地』就是等覺,等覺也叫做十一地,他在佛之下,在法雲地之上,就是後補佛的位置。所以這個絕對不是小乘,『文殊彌勒』這都是大菩薩,地上菩薩。
鈔【非初心五品信住行向故。】
也不是大乘那個小地位的。『五品』就是天台家所講的五品觀行位,從五品觀行再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五品觀行位,第一是「隨喜品」,功夫到這個境界,心裡面生法喜了,自己能夠考驗自己,瞋恚心、嫉妒心決定沒有了,到這個境界。他慶幸自己,也慶幸別人聞法,依照這個佛法修行,自慶慶他了。分別、執著跟嫉妒、瞋恚沒有了,這叫隨喜品。第二是「讀誦品」,他這時候歡喜讀經了,愈讀愈有味道,不像我們沒有入這個境界,讀這個經討厭,念了幾章不想往下再念。到五品位時候,他歡喜讀誦大乘,他這個經典念不厭的,他一天不吃飯沒關係,一天不睡覺沒關係,一天不讀經不行,他一定要讀經。所以從這些習氣上能夠看到一個人修行的功夫,能看到他的境界。
第三是「說法品」,非常樂意的為別人說法,將他自己所讀誦的,將他自己所體驗的,他會說給別人聽,這就是上求下化。第四是「兼行六度品」,兼是附帶的,因為他的觀行得力,所以六度兼修。第五是「正行六度品」,正行是入理了。兼行六度在事上修,修六度之事;正行六度是入六度之理,知道六度不二。這叫五品觀,天台的五品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不是的。以上所講的這些菩薩都是等覺大菩薩,不是這些小菩薩。
疏【稱理,則自性真妄融,是菩薩義。】
『自性』裡面有覺有迷,覺是真,迷是妄,覺迷不二,這就融通了。怎麼是覺迷不二?你覺的是你自性,你迷的還是你自性,自性上頭本來沒有覺也沒有迷,覺是它,迷還是它!確實是不二。所以離了迷就是覺。因為覺迷不二,所以佛才教我們修「禮敬諸佛」,我們不敢輕視任何一個眾生,為什麼?他是佛。你自己修行想成佛,你瞧不起佛,你還能成得了佛?你成不了佛。他是什麼佛?他現在是迷惑顛倒的佛。雖迷惑顛倒,他確實是佛!他有佛性,他佛性並沒有迷惑顛倒。他迷惑顛倒是他的妄識,佛性並沒有迷惑顛倒。從真性上來看,「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因此普賢菩薩才教我們修禮敬諸佛,對任何人、任何事物統統要恭敬,要至誠恭敬。這是『菩薩義』,知道真妄不二,這是真正覺悟。
鈔【真不變而隨緣,是之謂覺有情。】
『真』就是真如,真如永遠不變,這是講菩薩,永遠不變,不變隨緣。像這些大菩薩們,他們無明差不多都快斷盡了,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了四十品,就剩一品,可以說他真的是不變了。隨緣就是大慈大悲,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分別。他要有執著、有分別,他就不能隨緣,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能夠隨緣。從這個意思來說,就是『覺有情』。因為覺就是真如,隨緣就是有情。
鈔【妄成事而體空,是之謂有情覺。】
有情的眾生覺悟了,覺悟什麼?覺悟一切萬法畢竟空不可得。像《心經》上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都是說明一切妄,妄成的這個事當體即空,所以在一切事相上自然就不執著了,心就得清淨,不會再起波浪,這叫『有情覺』,覺悟了。諸位要知道,十方世界,這個世界都是五蘊造成的,五蘊就是空,《心經》一開頭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照見五蘊皆空」。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它不是空的,因為它是真的,它不是妄的。它那邊境界決定跟十方諸佛世界的五蘊土不相同,它是法性土。諸位要細細的去研究三經,才能把這事實真相搞清楚。
鈔【真妄不立,唯是一心,成此大道心,號曰摩訶薩。】
『摩訶薩』,這統統從自性上來說的,我們心地乾乾淨淨,真妄兩邊都離開了,沒有了。這一句話就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但沒有妄,真也沒有了,真妄統統沒有,心清淨到極處,『唯是一心』,就是一個清淨心。這個清淨心就是『大道心』,就是真如本性,全體顯露,所以叫他做「摩訶薩」。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