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五十二集) 2009/6/20 台灣高雄 檔名:12-047-005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經文第十面第二行,從第四這個地方看起。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自下依此能遍之境而行四德。謂依前一塵能遍之境。而修四種行德。】
賢首大師這篇文章總共給我們講六樁事,也就是六大段。前面三段所說的,就是《般若經》上講的一句話「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從緣起到形成都說盡。第一段給我們講本體,第二段給我們講現相,第三段給我們講體相的周遍含容。文字雖然不多,用現代科學的術語,就是了不起的科學與哲學,從事上講是科學,從理上講是哲學。這是古今中外多少這些哲學家、科學家,包括神學,都在探討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這生命當中我從哪裡來。禪宗確實有用「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當作一個話頭,多少人參究,有開悟的,也有很多沒開悟。為什麼有些人開悟,有些人不開悟?這裡面的關鍵、祕訣就是他用心專不專?《彌陀經》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如果他的心真到一心不亂,沒有一個不開悟;凡是沒有開悟的,沒有達到這個程度,這才是真正的祕訣。我們要在這些地方留意,用心到純一就是到開悟的邊緣,繼續絕不放鬆就有豁然大悟的一天。徹悟之後就是前面講的三種周遍,你就證得。無論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從煩惱這邊講的;從自性那邊講的,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這是從自性上說。這是一大段,這是道,中國人講道、講德,這講道。從這以下,四、五、六這三段這就講德,什麼是德?隨順自然的規律就是德,那就是正常的。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究竟圓滿的幸福,真實的受用。如果與性德相違背的也有受用,什麼受用?六道三途苦海無邊,就變成這樣的受用,這樣的受用是悖德,與性德完全相違背。
在這裡面,這一段是講『行四德』,這是講的總綱。諸佛菩薩,不但是諸佛菩薩,我們講證果,證果證什麼果?小小果。小小果在小乘是須陀洹,初果;在大乘是初信位的菩薩,《華嚴經》講十信、十行、十迴向,十信的初信位得小小果,就具備這個四德。如果沒有這個四德,縱然是學佛,無論在家、出家,我常講的修得最好的在門口沒進去,那算不錯!你已經望見門牆,可惜沒進去。要進去呢?進去就證得了初果,就是《華嚴經》上的初信位的菩薩,那就恭喜你。為什麼?你是聖人,你不是凡夫。在三不退裡面,你證得第一個位不退,就是你永遠不會再墮落到凡夫位,你是聖人,從此之後你是節節往上提升,你不會墮落,這是位不退,所以非常可貴。不要小看他是剛剛入門,剛剛入門就了不起,沒出六道,但是他們絕不墮三惡道,在六道裡面人間天上七次往來就證阿羅漢果。阿羅漢果相當於《華嚴經》上十信菩薩的第七信,第七信見思煩惱統統斷了,超越六道。小乘阿羅漢斷了,大乘七信位的菩薩,也是在講斷煩惱的層次來講,跟阿羅漢相同,相等的。可是在智慧上來講那差別很大,大小乘不能同日而語,大乘的智慧太高,小乘是望塵莫及,這我們要曉得。大乘畢竟天天親近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每天受他們經教的薰陶,所以他們的智慧高。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要記住的,要認真努力去做的,你才能入得了門。我們先看第一,四德先看第一:
【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
這是頭一個,你看要『隨緣』,隨緣裡頭最重要的要『妙用』。『無方』是沒有邊際,跟前面三種周遍相應,周遍法界、出生無盡、含容空有,那就是「無方德」。我們現在有沒有隨緣?我們有隨緣但是沒有妙用,這是凡夫。學佛之後咱們得學妙用,妙用是什麼?稱性。性,中國老祖宗說,我覺得我們的老祖宗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決定不是凡人,他們所說的話跟大乘經教不謀而合。我們老祖宗講本性本善,把它編在初學童蒙課本裡面,《三字經》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善就是妙用。我們在隨緣能不能跟本善相應?本善,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盡善盡美,沒有絲毫錯誤,沒有絲毫缺陷,這還了得嗎?這是什麼人?諸佛如來才能做得到。沒錯,佛是這麼說,可是佛又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話說得多好,說得多究竟。我們現在回頭想想自己,跟佛說的不一樣,差距太遠!這什麼原因?我們只知道隨緣,不知道在隨緣當中要與性德完全相應,就妙!佛門裡面有兩句話,「隨緣不變」,不變就是妙用,什麼東西不變?性不變。性是什麼?我們想想惠能大師的話,這見性的人,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現在用清淨來說有沒有變?我們變了,我們不清淨,不清淨就不是妙用,清淨就是妙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這是在環境上說順逆;人事上講,無論是善緣、是惡緣,你都能保持清淨心。清淨心怎麼講?順境、善緣你的心不起貪戀,保持清淨,沒有貪戀;逆境、惡緣不生瞋恚,無論在什麼境界裡,你都能保持平等,清淨平等。《無量壽經》經題上「覺」,覺不用去想它,只要清淨平等肯定是覺而不迷,覺是智慧,所以那叫妙用。從穿衣吃飯,日常當中點點滴滴瑣碎的小事,待人接物,都要跟清淨相應,都要跟平等相應。平等是哪一句話六祖講的?是第四句話「本無動搖」。不動搖不就平等了嗎?一動搖就不平等,不動搖就平等。智慧在哪裡?智慧在第三句「本自具足」,這才叫妙用。能生萬法又不生不滅,本無生滅,你說妙不妙?不生不滅它又能生萬法,出生無盡,真妙!他把這個擺在第一句,這是我們修行證果第一個原則。我們看大師底下的文:
【謂依真起用。廣利群生。眾生根器不等。受解萬差。樂欲不同。應機授法。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維摩經中具明斯義。】
到這裡是一段。下面所說的這個全是『依真起用』,真是什麼?真如自性。「依真起用」就與性德相應,那叫妙用。我們今天想想這點,我們錯了,我們今天依什麼起用?我們是依自私自利起用,對不對?與我有利益的這個事情我就幹,與我沒有利益的這個事情我就不幹。毛病在哪裡?毛病在「我」,這就違背了性德,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世尊在《金剛般若經》裡面講得很清楚,「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自性裡頭這四個都沒有。我們就曉得,如果說是永離四相,永離四見,那個境界更高了。到大菩薩不但四相沒有,念頭都沒有,「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大菩薩。前面是菩薩,後面是摩訶薩,這叫妙用,與性德相應。這一關我們有沒有辦法突破?辦法是有,怕的是我們做不到。為什麼?我們不肯真修。真修就能做到,用什麼方法?法沒有定法,八萬四千法門,佛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達到,也就是說都能夠破四相、破四見。我們用念佛法門,剛才跟諸位說過,念到一心不亂就相應,四相四見都破了,當然先破四相。先破四相你證小果,再破四見你證大果,這叫妙用。所以「我」是個麻煩事,念念沒有把我忘掉,念念是為我,有我就有自私自利,有我就有貪瞋痴慢,就有名聞利養,就有五欲六塵,一連串發生出來全是錯誤的。起心動念說真話損人利己,這個用不妙,這個用是什麼?這個用是輪迴用,造輪迴業,現出來的果報是輪迴的果報。
我們願不願意再搞輪迴?學佛的同修口裡都很強,不願意,我不想再搞輪迴;可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天天在搞輪迴業,心與口不相應。這就是我們的道業為什麼不成,為什麼沒進步,原因就在此地。實在講我們是業障太重,煩惱習氣太深,聽佛講經有的時候也感動得流淚,可是一出講堂老毛病又犯了,剛才流的淚忘得一乾二淨,還是幹自私自利,這就是不成就。印祖有方便法,他教我們,他那個方便法有些人用有效,有些人用的還是沒效。他的方便法是寫個「死」字,把「死」貼在額頭上,叫你常常想著我就要死了,這是個方便法。我就要死了,哪一樣東西我能帶去?當然這個世間,你的財富帶不去,你所有一切受用帶不去,你的家親眷屬帶不去,你的名聞利養沒有一樣能帶去,不放下也得要放下。所以常常看著這個字就是叫你放下,「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能帶得去的是什麼?業力。業力引導你去輪迴、去投胎,這個業力引著你去,你出不了輪迴。我們把這個業力換掉,善惡業我都把它放下,我只要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淨業,它不但沒有善惡,連染淨都沒有,可以說這名號是純淨純善。我只把這句阿彌陀佛念熟,永遠記在心裡,只有這一念,不許第二個念頭摻雜進去,你成功!為什麼?這叫一心不亂。心裡只有一個阿彌陀佛是一心不亂,你決定得生淨土。生淨土不但超越輪迴,超越十法界,這成功,用這個方法成功的人不少!哪個法門都不能跟這個法門比,確實像善導大師講的,「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
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念佛人,修淨土的人不能往生?這從前李老師常講,為什麼不能往生?阿彌陀佛裡頭夾雜著雜念。念佛的祕訣,《大勢至圓通章》裡頭講得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看這八個字,我們有沒有達到這八個字的標準?想想看,沒有!人家是淨念相繼。我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相繼,可是裡面夾雜著妄想,所以這不是淨念。還有什麼?還有夾雜著懷疑,極樂世界真有嗎?真靠得住嗎?我什麼都放下,萬一到將來我落空怎麼辦?他有懷疑,有懷疑不清淨,把淨念破壞。夾雜著有名聞利養,對這個世間有些放不下的恩恩怨怨,把我們的淨念破壞了。相繼也不容易,我們念佛常常斷掉繼不起來。所以古大德告訴我們,這個祕訣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念佛要做到這一點,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成功。這三句話九個字是念佛的祕訣,是念佛的箴言,八萬四千法門只有這個法門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可靠,還最快速,成功還特別高。所以這個法門得到諸佛讚歎,十方菩薩非常羨慕,沒有緣分,遇不到。我們今天有緣分,有緣分如果再是有善根、有福德,恭喜你你這一生成就了。什麼叫善根?能解、能信這是善根。什麼是福德?福德是真幹,真幹就有福。只有這個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這要曉得,大千世界是假的,六道十法界是假的;極樂世界是真的,諸佛的實報莊嚴土。誰有緣分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遇到這個法門,遇到善友把這個法門給你講清楚、講明白,你聽懂,你理解了,你這一發心真幹,你就成功。這是依真起用,一真一切真。
『廣利群生』,「生」是九法界眾生,這範圍廣!九法界眾生普遍的利益,怎麼樣利益眾生?幫助眾生、教化眾生,幫助眾生、教化眾生是菩薩事業。這個地方的四德,我們把它字數盡量的縮短,它這用七個字,我們用四個字,第一個是「隨緣妙用」,第二個是「威儀有則」,第三個是「柔和質直」,第四個是「代眾生苦」,四句一樁事。「廣利群生」,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的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發這個願,要真的發願,不是假的,真的就跟性德相應;假的是妄語,妄語是悖德,你違背了性德。在事相上說,妄語是對不起自己,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佛菩薩是不孝,對不起眾生是不義,對不起自己是不仁,你沒有仁愛的心,沒有慈悲心。人怎麼可以妄語?發了這個願真幹,那你就不能怕苦。如何幫助眾生?一定要給眾生做好樣子,教化眾生,要從教化自己做起;自己沒有教化好,你怎麼能教化眾生?
釋迦牟尼佛能教化眾生,孔子能教化眾生,為什麼?他把自己教好了,也就是自己說到做到。而實實在在說,這些大聖大賢都是做到之後再說到,也就是先施身教,施是布施,以身作則,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人家看了,看了之後感動,看了之後感動就是緣成熟。所以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他看了,看了無動於衷,你就不要去教他,你教他叫白費功夫,他不聽你的。他感動,這感動他善根發現,福報現前,你給他做增上緣。他對你服了,對你恭敬,印光大師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看他有一分恭敬,你就教他一分;他有兩分恭敬,你就教他兩分,應機施教。為什麼?他有一分恭敬,你教他兩分,他只能吸收一分,那一分是多餘的。他有十分恭敬,你不能教他九分,為什麼?他能吸收十分,你教他九分你欠了他一分,你對不起他。他對你沒有恭敬心,再慈悲都沒用處,聽不進去,他不會依教奉行。
所以為什麼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大聖大賢不出現在現代社會?為什麼不出現?現在這個時代沒有誠敬心的人,他要是出現,不但教不了眾生,而幫助眾生造罪業。為什麼?眾生一定毀謗聖賢,一定是侮辱聖賢,他就造罪業造得重!所以你才曉得,諸佛菩薩來是大慈大悲,不來也是大慈大悲,不來是什麼?不讓你造罪業,這就是大乘教裡面佛常講的,「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一群人沒有善根福德他不來,你看這沒有善根的人他也生活得歡歡喜喜,如果一個菩薩來,他就討厭他,他就要侮辱他、欺負他、毀謗他,所以佛菩薩不來,聽仁義道德聽不進去,別講這些。我們觀機,至少你要學會天天念《彌陀經》,《彌陀經》裡面講「善根福德因緣」,細心觀察這個人有沒有善根?有沒有福德?聽了聽一句真幹,把這一句就做到,那是有福德;聽了做不到沒福,他成就有限。聽了能相信、能感動、能理解,這是善根。所以廣利眾生一定要從自己本身做起,自己的心正行正,才能幫助別人正心正行。
『眾生根器不等』,這下面教我們觀機,這一定要知道,根器是不平等的,煩惱習氣各人不同。『受解萬差』,「受」是信受,「解」是信解,受跟解有差別,解的人很多,受的人不多。所以佛法,經典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佛教給我們的。受是你真接受真幹,解是你理解你還未必做,你沒做到。受是做到,做到之後怎麼樣?要保持,叫受持,我活一天我就做一天,那叫持。我天天幹,把我所學到的一字一句,統統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落實在日常工作裡面,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真得受用。這個受字就是《論語》裡面夫子所講的,「學而時習之」的習,受是習,把你所學的統統落實,你真幹!受的程度有差別,解的程度也有差別,每個人都不一樣,這你不能不懂。根性與業障有關係,業障深的人根性就薄,如果他有善根,他能夠老老實實去做,真幹,慢慢會提升。提升也各個不相同,有人一、二年就提升得很好,有人要十年、八年,也有人到二十年、三十年。
我們講開悟,二、三年開悟的,十年、八年開悟的,二十年、三十年開悟的,這在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年來,無論出家、在家修行,我們在典籍裡面看到很多,這就是受解萬差。關鍵就是這一生當中能不能開悟,關鍵是在恆心,真正立志就是這個人有志氣,在佛法叫發願,我不想再搞六道輪迴,我不想再受六道苦,我這一生真的想出去,永遠脫離六道輪迴,要有這樣的志氣。下定決心在這一個法門裡面,你看看我們大家所熟知的,諦閑老和尚念佛的徒弟鍋漏匠,好樣子;更遠一點,宋朝的瑩訶法師,是我們的好樣子。近代的,我們住在這個地區,四十年前將軍鄉有一位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往生。我上一次在中山大學講演提到這個事情,講完之後有幾個同修來找我,他告訴我,他們知道這個事情是真的。更近的,前年,深圳有個年輕的居士黃忠昌,三十出頭,他做實驗,他聽我講經常常講到,念佛三年往生,他試試看,我念三年看能不能往生?在深圳閉關,向小莉給他護關。二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他預知時至走了,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個人得有志,佛法有願,關起門來念了二年十個月的佛,然後表演給大家看,預知時至,又沒有生病就走了。
這是什麼?這是廣利群生,給天下念佛人做榜樣,告訴你念佛往生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絕對不是說他壽命到了,不是的,有壽命不要,就走了。有沒有功德?功德很大,給我們念佛人做證明,三轉法輪他來作證,告訴你念佛往生不難,三年時間足夠。你還憂愁什麼?我們念佛念幾十年,消息都沒有,什麼原因?沒放下,不是真的。所以我說平常我們打佛七,你看《彌陀經》上講的,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需要多長時間?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功夫好的人一天就夠了。如果我們這個道場舉行一個佛七,告訴大家七天就往生,你看看有沒有人敢來?一個都不敢來。為什麼?送死的,七天就死這還得了。所以他是假的不是真的,往生是口頭上說說而已,真的叫他去,嚇死了。
『樂欲不同』,「樂」是愛好,在這裡不念「勒」,這破音字。樂是愛好、欲望,這眾生每個人的愛好、欲望不一樣。所以修行的法門、證果的方法,也就各個不相同。世尊真是慈悲,給一切眾生開八萬四千法門,開無量法門,為什麼?應眾生樂欲不同。你喜歡哪個法門,你就修哪個法門;你想證什麼果位,你就證什麼果位。有人喜歡阿羅漢,有人喜歡菩薩,有人喜歡佛不一樣。我有時候還遇到同修問我,他學佛一生供養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問我臨命終時觀世音菩薩來接引行不行?行!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沒問題。臨終那一剎那要記住,本尊來接引就沒問題,我天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來接引我,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臨命終時釋迦牟尼佛來接引我,靠不住,為什麼?他跟本尊不相應。
這經典裡面佛說得很清楚,臨終這個時候,冤親債主他不希望你走,為什麼?你跟他的事還沒有了,你欠他的命沒還他命,你欠他的債沒還錢,他念念不忘,所以他來障礙。他來障礙他能夠現身,你不是喜歡佛嗎?他就現佛身把你帶走,帶走之後來整你。但是他現身他不能現本尊,這是有護法神,護法神護持,他現本尊他犯法,他不敢;不是本尊沒有關係,護法神不管。那你跟他去了你活該,你自己的信心不堅定,念阿彌陀佛,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來你也跟他走?這個過,佛沒有過,是你自己有過失,所以我們要記住這個。送往生的人要特別注意,因為病人在臨終的時候他會說:我見到這個人、見到那個人,或者見到佛。如果念阿彌陀佛見到的不是阿彌陀佛,你得要告訴他,不能跟他去,不要多,就提醒一句,「見到阿彌陀佛你才能跟他去,不是阿彌陀佛,什麼佛現前都不能跟他去,如如不動,見如不見,沒事,他一下就沒有了。」所以這是念佛送終最重要的開示。這個時候不要講理,完全講事,這關鍵的時候哪有時間講理?西方三聖現前,行,因為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看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觀音、勢至來接引,有的時候一個,有的時候兩個。如果看到三聖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絕對不是下三品,他的品位至少也是中輩下品。所以這要曉得,這是常識。
我們為了廣利眾生就不能怕吃苦,怕吃苦度不了眾生。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不想過一點舒服日子?為什麼要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生活得這麼苦?這就是代眾生苦。你修這樣的苦行,別人做不到,他佩服你,從內心裡面佩服你,你能做到,他做不到。這能令善根薄的人也感動,他來跟你學習,你就能度他,道理在此地。真正契入境界要忘我,也就是我們常講身見破了,邊見破了,與一切眾生沒有對立的意念,他得自在,他得到真樂。我們凡夫看到他很苦,其實他非常快樂,他的身心健康,他與性德完全相應。在那個境界裡面,我們凡夫無法想像,他冬天不冷,夏天不熱,你說他多自在!所以他不需要很多衣服,衣服就穿在身上,你看他是髒髒的,實際上一塵不染。這是什麼?佛經上有一句話「境隨心轉」,他心清淨,沒有一樣不清淨,身清淨,山河大地清淨,為什麼?外面環境是隨他心轉變。我們要轉外面境界,先轉身,自己身都沒轉,怎麼能轉境?要轉身那先得轉心,心轉了,身就轉,外面境界跟著轉,這真修行,是真功夫。
要是轉,這句話就很重要,樂欲我們得要換換,世間人的樂欲是什麼?他享受的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他搞這個,他的愛好、他的欲望是從外面來的。佛菩薩教給我們的呢?佛菩薩教給我們享受要從自性裡面流出去,不一樣。他的水是從外頭挑來的,現在不要挑了,用自來水,還是從外面來的。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們渴了要喝水,從心性裡頭流出來,像泉水一樣,從自己身上流,那真樂!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佛經稱為內典,佛法不向外求,佛法永遠向自性當中求,為什麼?自性裡頭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你不從自性求,你從外面去求,從外面去求就叫外道,佛門這個外道不是說其他的,不說外面的人,現在人都搞錯了,佛家講外道,你心外求法這是外道。所以佛法裡面,一切教你從內心裡面求。
你看王鳳儀王善人給人治病,現在他的傳人劉有生先生劉善人,你看到處給人治病,真有效!他們不用外,他們用內,告訴你,你病從哪裡來,都有原因、有源頭。源頭給你說出來之後,源頭都是不善的,你懺除業障,病就好了,你懺悔就好了。這病從不孝父母得來的,你向父母懺悔,從今而後克盡孝道,病馬上就沒有了。從兄弟姊妹上來的,你明白了,跟兄弟姊妹不再搞矛盾,和睦相處,懺除業障,病也就好了。不是沒有道理,他那個道理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應,所以我們一聽就懂,一點懷疑都沒有,是真的。為什麼我們懺悔沒有效?你沒有真懺悔,你懺悔是假的,搞形式的,不是從內心裡真正放下錯誤的習氣。只要真幹它真有效,真心懺悔。
在《華嚴經》,這大乘教裡面講,整個宇宙是一體,不但是父母、師長、兄弟姊妹、家親眷屬是一體,要和睦相處,相親相愛。佛告訴我們,我們前面這三段念過,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跟我們是一體,為什麼?同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佛法,你看看許許多多的懺儀,懺法裡面的儀規,第一句「一切恭敬,一心頂禮」,這就這個意思。天地鬼神不能得罪,你不要說他沒有,你得罪的時候日子不好過,會得一些怪病。樹木花草有靈,前幾天我們在信息上看到,中和市的市長去砍一棵樹,這是個老樹,聽說有五百多年。這個樹根沒有保護好,把它砍斷,樹神就懲罰他,讓他的腳背筋裂開,痛苦不堪。這個樹神託夢來告訴他,是因為你傷了他的根,他也叫你受罪,讓你了解樹神的痛苦。這個樹根大概總得三個月才能夠復原,慢慢才長好;你的腳三個月之後就不痛了,業因果報絲毫不爽。
懂得這個道理,我們的敬,你就相信普賢菩薩講的話對了,「禮敬諸佛」。諸佛是誰?《華嚴經》上說的,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之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一切眾生不但是包括有情的一切眾生,他沒有說一切有情眾生,沒有這樣說法,只說一切眾生。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眾生,所以這個範圍很廣大。動物是眾緣和合而生,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山河大地、自然現象沒有一樣不是眾緣和合而生。那我們的禮敬怎麼禮敬法?這一切的一切,宇宙之間一切一切都要用恭敬心對待,這就對了。不能輕慢,蚊蟲螞蟻不可輕慢,花草樹木不可以輕慢,泥沙石塊不能輕慢。《華嚴經》我們看佛菩薩舉例子都舉微塵,微塵是物質裡頭最小的,現在講的什麼?礦物。佛經上講的一微塵,用現在話說,它是有機體,它不是死的,它有見聞覺知,也就是說它有意識。
整個宇宙一切現象統統是有機體,而且是跟自己同一個自性,怎麼能不尊敬!尊敬萬物就是尊敬自己的自性,尊敬萬物就是尊敬自己的靈性。我們身上有病,想一想,從哪得來的?對不起父母你會生病,對不起兄弟姊妹會生病,對不起親戚朋友會生病,對不起天地萬物也會生病。如果你有個恭敬心,真的把普賢菩薩教導我們前面四條真做到,禮敬,對於一切眾生、天地萬物恭敬,恭敬心;稱讚,讚美,祈禱裡頭是讚美;供養、懺悔業障。只要這四條做到,你會得金剛不壞身,你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我們學習《妄盡還源》,學到這個地方,對這個應該沒有疑惑,十願前面四條做到了,成就自己!你會跟諸佛菩薩一樣,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所以我們真正想修行,我們天天想什麼?想自己的過失,改過自新。想不到、想不出,想不出看別人,看別人的過失,別人是我的一面鏡子,看別人的過失,不要記別人的過失。用別人的過失回光返照我自己有沒有?這就對了,我自己要有的話趕緊改,改過自新。專門看別人的長處,別人的好處,別人的好處我有沒有?有,要保持;沒有呢?沒有要學習。外面環境是我們的一面鏡子,你要會照!最怕的是挑別人的毛病,不知道自己的過失,那你就是起心動念都在造業。真的像《地藏經》上所講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那就錯了。
我們樂欲要從哪裡學?我們這一生真是不容易,得人身,遇佛法,又遇到大乘,又遇到淨宗,又遇到《華嚴》,這稀有難逢,我們這個緣多麼殊勝。這樣殊勝的緣分,如果我們當面錯過,這個罪就很重。為什麼?這一生永脫輪迴、永脫十法界的緣分你得到,你在這一生可以成佛,可以成菩薩,你為什麼不幹?我記得我在從前曾經講過一個題目,「聞經學佛是人生第一樂事」,那就是樂欲,應該排在第一。每天能夠聽經,聽經是跟佛菩薩往來,聽佛菩薩的教誨,生活是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進修,人數多少不拘。你看《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當年在世,他一個小道場只有八個人,八個人個個成就,很值得我們做榜樣,有志一同都成就。在東晉時代,我們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在江西廬山建念佛堂,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個人,在這個山上建念佛堂念佛共修,依靠的經典只有一部《無量壽經》。那個時候《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都還沒有翻譯出來。《無量壽經》是最早翻譯的,就依這一部經,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遠公大師往生的時候,他們念佛堂前面往生的人,都跟佛一起來迎接慧遠大師,你說這多麼殊勝!遠公往生的時候跟大家說,「我們同修前面往生的全都來!」這不是假事情。
所以印光大師告訴我們,我覺得他老人家講的話,是針對我們現實環境來說的,道場不要大,同修不要太多,二十個人,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決定成就。因為小道場,在現在這個環境很容易維持,你省心省事,不要攀緣,有三、五個熱心的同修來護持就夠了,自己不求別的。現在因為我們煩惱習氣重,信心還不是十分的堅定,聽經研教就有必要。聽什麼經?聽淨土經,五經一論,或者是五經一論裡面選一、二種。選《無量壽經》,選《阿彌陀經》,選《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一章,「上品上生章」夠了。反覆的聽,一遍聽完從頭再聽,一直聽到往生,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經完全聽明白、聽懂了,我們念佛的心堅定,往生的心不變,哪有不成功的道理!這叫真正的道場。人多麻煩,人多意見多,很不容易成就。
所以我們可以以印光大師這個教誨,做為一個限制,就是不超過二十人,三個、五個也行。前面我跟諸位報告,黃忠昌就一個人,他閉關,你看二年十個月預知時至就往生,一個人,小道場,小茅蓬,好!志同道合,大家互相在一起生活照顧,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這樣修行,那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一個不會漏掉的,個個有成就。真正有這麼一個道場,這樣的殊勝,就會影響整個淨宗,有這麼個好樣子,樹立這個典型,大家都學!心定下來,不再攀緣,我們一生當中有方向、有目標。所以我們學這句「樂欲」,我自己喜歡什麼?我的喜歡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求生淨土,我的欲望就是親近阿彌陀佛。古人講的話好,「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個開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現在不求這個,這個不容易,我現在先求往生,到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就開悟!我把我們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放在極樂世界,這就不錯了,穩穩當當的成就,這也就當生成就的佛法。
『應機授法,應病與藥』,下面是比喻,這兩句後一句是比喻,他是什麼樣的根機,你就給他什麼樣的方法。前面講「眾生根器不等」,釋迦牟尼佛在,「應機授法」,每個人都不一樣。諸位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完全是開班教學,沒有共修的。修行各人修自己,沒有在一起修行的,只有在一起上課。釋迦牟尼佛也真了不起,我們現在是一天講兩個鐘點就很累了,他老人家一天講到晚也不累,四十九年沒休息,你說這還得了嗎?這不是普通人。要知道,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教學,一個人也教,兩個人也教,幾百個人也教,幾千個人也教,他不固定的。無論這個人從哪個地方來,來看釋迦牟尼佛向他請教,他立刻就教,有教無類!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用什麼法門來教?佛三千年前,對我們現實這個環境他完全了解。我們自己選擇法門太難!好像我們是個病人,釋迦牟尼佛經典是處方,處方是給從前人用的,不是給我開的。我現在害這個病,找哪個處方能對我的症?這個問題太難。在從前有護士幫忙,我們自己不會選請他,他有經驗替我們選,這些護士是祖師大德有修有證,沒問題。
現在這個世間沒有了,真正有修行的這些大德都走了,我們找誰?佛是真的慈悲把選擇法門的原則說出來,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你看,講得多清楚、多明白。釋迦牟尼佛滅度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他老人家的法運總共一萬二千年。我們現在在什麼時候?在末法。正法那個時代佛法還沒到中國來,佛法到中國來是像法時期,所以禪特別殊勝,像法一千年。現在到末法時期,末法照外國人的算法,已經過了五、六百年;照中國人的說法,末法在中國已經過了一千年,這還有九千年。我們就相信,不要去操心,就選淨土就好,這是遵佛的遺教。佛說這個話是在《大集經》裡面講的,我們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我們選擇淨宗,真的對我們這個時代非常適應。現在時代大家工作非常繁忙,自己的時間愈來愈少,修學淨宗就特別顯得方便。淨土的經典少,五經一論,要是把它統統印在一起,一個薄薄的小本子,分量少,六樣東西。如果還嫌多了,選一種就行,五經一論隨便選哪一種都可以。最少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部淨土經典總共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還少,《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大勢至圓通章》二百四十四個字,行!依這部經典能成就。方法妙極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效果也非常殊勝,「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看,這效果多殊勝。
所以應機授法,我在年輕的時候,方老師介紹我《華嚴經》,我也非常喜歡這部經典,很可能過去生中學過,這一生遇到了特別有緣分。以後接受淨土的教誨,看到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前面有梅光羲居士一篇很長的序文,介紹這部經。序文裡面提到,清朝乾隆年間,彭二林居士他所說的,他講《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我看到這一句,那個時候我講《華嚴經》,講了不少年,我不講了,我講《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前後我講了十一遍,最後一遍沒講完,那時候在新加坡講的。為什麼?《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華嚴經》是大本《阿彌陀經》、大本《無量壽經》,也就是這個意思。現在人喜歡簡單,所以我們一切從簡,好事情!以後為什麼又講?三個人來勸請,頭一個是台南開心法師,找我很多次,每次見面都要求我講《華嚴經》。他跟我說「法師,你要不講,以後恐怕沒有人再講!」我聽了也很難過。第二個是北京黃念祖老居士,也給我講過好幾遍,他老人家在的時候,我每次到北京不是別的事,專門去看他。他也希望我講,能夠留一套完整的資料,留給後人做參考。
第三個是韓館長,韓館長在病危的時候,往生前二、三天,很懇切的跟我商量,希望把《華嚴經》講圓滿。那個時候還沒有光碟,光碟並不普遍,錄相帶,希望保存錄相帶留給後人做參考。我因為她病得很重,我就答應,大概過兩天她就走了。一九九九年我在新加坡,新加坡講經,跟李木源談到這個事情,李木源非常歡喜,代表啟請,所以《華嚴經》就從新加坡居士林開始。真的經太大,像世尊當年一樣七處九會,我們每到一個地方就想辦法繼續講。現在保存錄相已經講了四千多個小時,像現在這種講法,這部經講圓滿至少還要十年,這是個大工程。星雲法師以前跟我說,這是很偉大的工程,不容易。我們盡心盡力努力在做,實在講希望後繼有人,認真的學習,最重要的入華嚴境界。怎麼個入法?賢首大師這篇文章就是教給我們這樁事情。他這六大段,前面三段是華嚴境界,從行四德以下的三段教我們怎樣去入。你看先從「隨緣妙用無方德」,從這裡下手,整個的原則,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隨緣,懂得隨緣,隨緣裡面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性德相應。講到我們現前貼身,性德相應怎麼相應法?與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相應,這就對了,我們學的是這個法門。
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門怎麼修法?諸位一定要記住,世尊教給韋提希夫人的辦法。韋提希夫人遭了家庭變故,兒子叛逆,她苦不堪言,求釋迦牟尼佛。佛以神通從空中下降,到達被囚禁的處所,她哀求,這個世間真叫濁惡至極,諸佛剎土有沒有清淨地方?她求往生。釋迦牟尼佛以神力,把諸佛的淨土展現在她的面前,讓她自己去看、自己選擇,她選擇極樂世界,她想去。這是《十六觀經》的緣起。可是世尊在沒有教給她修行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而且告訴她,這個三福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淨業正因」,你說這多重要,這是基礎。我們今天把三福忘掉,疏忽掉,所以念佛不能往生,沒根!淨宗的根本就是淨業三福,第一個你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做到了沒有?這四句做不到就不能往生。這四句是什麼?就是我們最近這幾年提倡的儒釋道的三個根。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你們想想,對不對?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後面修十善業道,這《十善業道經》。所以,《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是我們學佛的基礎,學佛的根本。這三條沒有做到;換句話說,人都沒有做好,你怎麼能成佛?
你再想想,世尊慈悲,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給我們,跟我們講的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十善業道裡頭上善。我們佛念得再好,念得再多,我們的心行不善跟他不能起感應道交。我們怎樣能做到上善?所以要曉得,我們今天十善業道為什麼做不好?沒有《弟子規》、《感應篇》的底子。這個東西好像三層樓一樣,第一層是《弟子規》,第二層是《感應篇》,第三層是十善業。我們前面兩門課沒學好,所以十善業做不到,怎麼學都學不成功。從這個地方,諸位就要曉得,我們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這三個根可太重要了,疏忽這三個根不行!這三個根的分量不多,很少,你看《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感應篇》大概一千六、七百個字,分量都很少,要認真努力去真幹才行。我們想這一生真成就,那就得真幹,真正的懺悔,懺除業障,依教修行,才能成就圓滿功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