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九十二集)  199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092

  請掀開經本,我們從第五十面第三行看起:「復有無數大自在天王,所謂妙燄海天王,自在名稱光天王,清淨功德眼天王」,上一次介紹到此地。今天我們接著再看第四尊:

  【可愛樂大慧天王。】

  經文從前面一直說到此地,境界一直向上提升,也就是定慧後後深於前前。菩薩德號當中『大慧』冠上『可愛樂』,「樂」是愛好,我們一般人講喜歡,菩薩喜歡的是智慧,這一點我們要細心去體會,這就是覺與迷的不相同處。六道裡面的眾生喜歡的是五欲六塵的享受,所謂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喜愛這些東西,唯有真正覺悟的人他才喜歡定慧。此地大自在天,前面跟諸位介紹過,這是四禪裡面的五不還天,也就是經上所說的淨居天人,這些都是聖人,都不是凡夫。佛在經裡面告訴我們,這是三果聖人修學的處所,當然他們也愛定慧。雖然修定修慧,對於五欲六塵習氣並沒有斷乾淨,他要是斷乾淨,不但是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可以說跟我們相比較,他是非常的微薄,還有習氣在。因此十地菩薩常常示現在其中作天王,為他們講經說法,提醒他們、警覺他們要把習氣斷除,這才能超越三界。根性利的就在四禪超越了,根性比較遲鈍的還要通過四空天;利根的人不必要通過四空天,從四禪就可以一直超越,證得九次第定。

  他們是「可愛樂大慧」,剛才講他的習氣沒有完全斷盡,就是還有一個「可愛樂」存在,他對這個喜歡。這個事情實實在在是難,真的是相當不容易,愛樂之心哪個人沒有?人有,六道眾生有,實在說,十法界的有情還是有,不過人家是智慧高,情沒有斷盡。玄奘大師翻譯菩薩的名稱翻得好,古譯,玄奘大師以前,翻「菩提薩埵」為「大道心眾生」,這是古譯的;玄奘大師翻是「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這就說情沒斷,情就是可愛樂,這個沒斷,但是他覺悟,覺就是理性、理智。換句話說,理智勝過感情,雖有感情,感情不會起作用,當然更不會起負面的作用,因為他有智慧在主宰他,這是菩薩。到什麼時候情才真正圓滿的化成智慧?是如來果地上。等覺菩薩一品無明沒斷,那一品就是情執,極其微細的情執,那一品情執斷了就圓滿成佛。所謂斷是轉過來,佛法當中常說「轉煩惱成菩提」,轉過來了。由此可知,我們在平常用功夫就是在轉變,古德常講做一個轉變,這句話非常有道理,我們要懂得轉,要會轉,要轉得快。

  不但要常常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希望清淨平等年年增長,希望自己的分別執著年年減少,果然如是,我們的功夫就天天在進步。所以這樁事情一定要自己很冷靜的去思惟,冷靜的觀察自己,我們叫反省、反照,自己這些習氣是不是一年比一年減少?智慧有沒有增長?只要我們自己反省,不難發現。如果智慧增長,對於一切事理逐漸通達明瞭,去年對這些事情,對人對事對物不甚明瞭,今年比去年更明白,這是智慧增長,所知障輕了。去年很少為別人著想,今年能常常為別人著想,為社會、為眾生,這是你的福報增長,你煩惱少,福德增長,這好事。如其不然,自己一定要知道認真努力,如教修行。修行一定要考察我們的成果,像讀書一樣要考察成績,有沒有成績?可愛樂決定是有,但是情執逐漸逐漸淡薄,智慧增長,好事情!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第五尊:

  【不動光自在天王。】

  『不動』這兩個字非常重要,一切菩薩修行成佛都是以這個為基礎。此地講的不動不是說身不動,也不是說心不動;說老實話,真心本來就不動,動靜兩個字都說不上。此地這個不動,我們要了解它真正的意思,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我們學什麼不動?不動惡念,這個不可以動。如果你說我善念也不動,善惡念頭都不動,你這樣修行,將來你的果報,你真正修成功了,你的果報在四禪無想天,你修成外道了。你把不動這兩個字的意思錯會了,你這個不動不是如如不動,你是善惡二邊都捨棄,這是錯誤的。我們今天學習,決定不起惡念,決定不動惡心。善惡的標準在哪裡?凡是妨害社會、妨礙別人的都是惡;凡是能夠成就別人、幫助社會的,這是善。這個講法意思還是不圓滿,要怎樣才能達到圓滿?佛法的標準,善惡決定是以經教為準則;換句話說,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一切作為,與經教相應的這是善,我們要勸勉、要協助,凡是與經教相違背的這是惡,我們自己絕不起心動念。一切眾生,與惡法惡行相應的,我們還能去幫助他嗎?當然不可以,我們要勸導他、要教化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轉惡向善,這個不動就有了作用;所以它下面有『光』,有這個字,不動才能放光。這個說的意思淺,對我們現前有利益,是我們現前可以做得到的。

  往深處講,釋迦牟尼佛就做了一個最好的例子,他示現在我們人間世壽八十歲,他給我們表演一生的行持,幫助社會、幫助眾生、幫助世界,那是不動光,光是智慧。他用他究竟圓滿的智慧來教導一切眾生,他動了沒有?沒有動,他是真正不動。由此可知,動跟不動,相對的不動不是真不動,要怎樣才叫不動?動與不動是一不是二,才叫真不動。這個意思深了,諸位要細細去體會,意思的確是很深。如果體會不到,細細的思惟觀察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他所表現的就是不動、光、自在,這三樁事情他全都示現,表演給我們看。如果你能看得出來,你會很喜歡,會非常羨慕,也很想過佛菩薩的生活。自在從哪裡來的?自在是從不動光來的。此地十尊菩薩都是示現大自在天王的身分,這十個名號都是大自在必須具足的基本條件;也不是說這十句就說盡了、就沒有了,十句是表法,每一句裡面都含無量義。我們學習應當懂得所謂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我們才能真正學到東西。第六尊:

  【妙莊嚴眼天王。】

  『眼』表六根,『莊嚴』用現代話來說是美好,加個『妙』是美好到極處。這個意思我們就能夠想得到,不僅僅是佛的相好光明,更殊勝的是他作用自在。我們的肉眼障礙太多,太遠了就看不見,所見的距離有限;隔一張紙也看不見,沒有辦法透視,所以這個眼不妙,這個眼不好。天人的眼睛就比我們好,為什麼?他能夠透過一切障礙,別說隔一張紙他不礙事,隔一道牆也不礙事,隔一座山還不礙事。這個道理今天用科學的方法能解釋,不是不能解釋,確實有不少光波可以能夠透過物質。我們現在的眼能力太有限,在無限長短光波之中,我們肉眼只能夠見到很狹窄的這一部分、很小的這一部分,比這個波長的我們見不到,比這個光波短的我們也見不到。這是我們的根,根是機器,有了故障,所以它的功能顯示得不圓滿。諸佛與大菩薩們,他們的六根沒有障礙,是完美的,他們的功能也是圓滿的,圓滿就是無論哪一種的波長他全部都能夠見到。他見的世間跟我們見的不一樣,他見的能量盡虛空遍法界,眼見是虛空法界。諸位在《無量壽經》上念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沒障礙,盡虛空遍法界他見得到,無量無邊的眾生,一切舉止動作,他看起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說話,說得再小聲,他也聽得見,西方世界距離我們這裡十萬億佛國土。他的功能不止如此,功能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他們知道,他心通,他心遍知。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六根的本能就恢復,而且恢復得幾乎達到圓滿,圓滿是如來果地,所以這個法門稱之為難信之法。在一般人修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以上,他們六根的功能跟佛很接近,可以達到虛空法界。一個人要想修到八地談何容易?所以修淨土的人,每天念念阿彌陀佛,三年五載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六根功能就是八地菩薩以上,誰相信?沒人相信,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許許多多的菩薩,你跟他講他不相信,聲聞、緣覺就更不必說了。這些三乘聖人都不相信,為什麼我們會相信?這不奇怪?我們的根性跟三乘根性不相同,佛要不在經上給我們說出,我們也有疑惑。佛怎麼告訴我們的?我們接觸能夠相信,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的善根發現,是這麼回事情。換句話說,往昔劫中生生世世曾經修學過這個法門,阿賴耶識裡有淨宗法門的種子,這一生遇到緣,這個種子起現行,所以你才會相信;如果阿賴耶識裡沒有淨業種子,你怎麼可能相信這個法門?所以稱之為難信之法。

  讀了《無量壽經》,自己要警惕,我們發願求生淨土,願意做彌陀弟子,好,真難得!但是你自己要曉得,彌陀弟子,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所有這些菩薩(菩薩人數沒法子計算,無量無邊),每一個人都看到你、都聽到你,你起心動念他統統都曉得,你能瞞過誰?你要是以僥倖的心理、投機取巧的心理,想往生極樂世界決定辦不到。什麼人才能夠往生?老實人能往生。什麼叫老實?心裡一個雜念都沒有,一句阿彌陀佛。佛看得清清楚楚,觀音、勢至這些大菩薩也看得清清楚楚,他們的六根都妙莊嚴,不僅僅是眼根,六根皆妙,六根莊嚴他的相好光明,莊嚴他的報身,莊嚴他的應化身,這些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事實不能不清楚。所以經要天天念,時時刻刻要想到,不要以為我關在房間裡面沒人看見;諸佛菩薩看見,還有龍天鬼神看見,你能瞞誰?你說你能瞞人,實在講只是瞞自己而已,別人瞞不過的。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怎敢不警惕?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往生淨土,一定要依教修行。這是我們一生當中稀有的大事因緣,絕不能當面錯過,當面錯過就太可惜了。第七尊:

  【善思惟光明天王。】

  我們在這一章經文裡,上首德號帶『光明』字樣的很多,顯示出大自在天的智慧在四禪當中沒有能跟他相比。『善思惟』意思也很深,我們從淺處來說(淺處說我們得受用,往深處講我們不得受用),什麼叫做「善思惟」?八正道裡有正思惟,正思惟就是善思惟,也就是說你的思想見解與正法相應,這就是善。正法的標準就是佛陀的聖教、佛陀的教誨,這是我們有入手之處。怎樣契入?必須要讀誦大乘,每天要讀;天天讀,讀熟了,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先跟聖教比對一下,我這個念頭、我這個想法,佛在教中許不許可我們這樣想?許不許可我們這樣做?佛許可的我們就照做,佛不許可的我們就決定不能做,這是初級的善思惟,是我們下手之處。以經教做標準就是光明,這是教光;你要不讀經,經典要記不住,你的標準會常常失掉,失掉之後你的妄想就做了主,妄想做主沒有不造業的,這要懂得。所以下手之處一定要依教修行,你看每部經末後都有「依教奉行」四個字,最後的囑咐,你一定要依教奉行。

  善思惟,境界最高的是完全與自性相應,那就是善。這個境界法身大士才有,別教三賢位的菩薩都還做不到。別教三賢菩薩做不到,我們就少說一些,我們今天要說我們能做得到的。佛在教中教誡初學這尤其重要,初學從哪裡學起?最根本的是孝思,常常思惟孝順父母、孝敬老師,然後把孝敬擴大到孝敬一切眾生,這是思惟,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五戒十善業道,我們要從這個地方下手。你真正實行五戒十善,把五戒十善做到,這就是放光,這是戒光,五戒放的是戒光,你修十善是善光明。這個光明在哪裡?我們中國人講氣氛、氣質,你的氣質跟別人不一樣;現代人講磁場,你的磁場跟別人不相同。心行俱善,你的磁場會令別人很明顯的感受得出來,你這個人善良,你這個人慈悲,別人很樂意親近你,很願意接受你的教誨。然後再逐漸往上提升,與三學相應,與六波羅蜜相應,與普賢十願相應,這是「善思惟光明」的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真的起了作用。第八尊:

  【可愛樂大智天王。】

  這尊菩薩跟前面「可愛樂大慧天王」看起來好像是兄弟兩個,名字當中只差一個字,一個是智,一個是慧。它差別在哪裡?智能決斷,慧能見機。「智慧」兩個字合在一起講意思是一樣的,智就是慧,慧就是智;分開來講,這兩種智慧作用不一樣,一個是當幕僚、當參謀,他出主意,這是慧,一個是做主管,他聽聽大家提供的主意、提供的意見,最後他來做決斷,採取哪個意見,做決斷是智。所以在一個團體裡面,領導這個團體的人要有智,這個團體的一些幹部、工作人員要有慧,這個團體決定興旺、決定成功,這是一個智慧的團體。智跟慧,這說出它的簡單差別之所在。

  在世出世間法裡面智很重要,這就說明如果我們沒有真智,你怎麼能選擇法門?你自己選擇的法門不適當,不適合你的根性,不適合你的程度,不適合你生活環境,你修學起來就困難。世間法裡也是如此,你選擇一個行業,你覺得這個行業很好,你要決心從事於這個行業,可是對這個行業的知識你缺乏,一無所知,你能做得好嗎?必須要具備許許多多成功的條件,我們的條件都具足,才可以下決心怎樣去做。在佛法裡面法門多、宗派多,在中國大小乘十個宗派,宗底下還分派別。即使淨土宗,我們大家都崇尚《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諸位也知道,現在本子總共有九種,其中五種原譯本,三種會集本,還有一種節校本,總共有九個本子,這九種本子裡面,你要有智慧去選擇,這是智。現在這九種本子都擺在你面前,我們過去印過《淨土五經讀本》,將這九種本子都收在一起,提供給諸位同修做參考,讓你自己選擇。哪一種本子好?九種本子都好,你自己去看看,哪一個適合你的程度,你看到歡喜有興趣,你就選擇它,就沒有錯。不能說這個本子好,那個本子不好,每個本子都是叫你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根據任何一個本子,你都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個本子叫你不念阿彌陀佛,每個本子都叫你念阿彌陀佛,所以每個本子都好,這裡頭哪有差別?只是原譯本有一些文字不太好懂,念起來不太順口。

  而且古大德講,《無量壽經》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這個說法說得很有道理。所以五種原譯本裡面經文出入很大,證明它這個翻譯不是一個原本;世尊多次講,結集也是變成多種不同的版本流傳到中國來,所以翻出來才有這麼大的差別。最明顯的就是阿彌陀佛的願文,有的本子二十四願,有的本子四十八願,有的本子三十六願;如果是同一個原本,決定不能有這個差別,這是證明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本子。讀一種,其他的本子沒有讀到就有遺漏,為了這個原因,所以古德才用會集。會集本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方便,為什麼?我們不必去念五種原譯本,念一種本子就夠了,這一種本子,五種裡面意義都圓滿集合在一起。所以會集是集大成,集五種原譯本之大成,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方便。我們應該如何修學?應該先把五種原譯本念幾遍,然後再選一種會集本做為我們修學的依靠,這樣就好,知道會集本是從哪裡來的,沒有離開原譯本;你用原譯本依一種,還有四種裡面所說的你就漏掉了。所以要有智慧來取捨、來決斷,絕不是人云亦云,這個人說好,我們就跟他走;那個人說那種本子好,我們怎麼辦?自己一定要有智,要有決斷(這是舉一個例子),我們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智慧怎樣培養?要冷靜、要客觀,這是基本的條件,是平素的修養。最基本的就是要守法,我們一般講守規矩,守規矩、守法就是持戒波羅蜜。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個人能夠守規矩、能夠守法、能夠守禮,這是真正老實人,自自然然受到大家的尊重。縱然現在有些人不知道你、不認識你,道場裡面諸佛菩薩、龍天護法尊重你,他們看得清楚。如理如法,心是靜的,清淨心才能把外面一切事理看得清楚,你才有智慧做決定,你有判斷的能力。第九尊:

  【普音莊嚴幢天王。】

  前面這些菩薩德號當中,多分都是表自利的因果,自利之後決定要利他,所以這尊天王德號裡面所顯示的是利益眾生。『普音』,「普」是普遍、是平等,充滿了慈悲。慈悲在哪裡看?『莊嚴幢』。這是以清淨平等心、大慈悲心為一切眾生說法。不但要為眾生說,還要為眾生表演,也就是說要做出來給人看。我們道場裡頭真有,如果沒有人給你說,你看不出來,必須假以時日,你在這個道場看一年、看兩年、看三年,也許你看出來。你能看出來表示你的心清淨,你的道眼開了,道眼就是智慧,你看出來誰在真修行,誰是修行人的好榜樣,你看出來。哪些人在真修,哪些人在護持,這個道場什麼人扮演什麼角色,你統統看清楚了,統統明白了。這時候你會生歡喜心,你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發心在這個道場,我扮演一個什麼角色,也就是說我做一份工作,我一定要把這份工作做好。這個團體裡面,各種不同的工作就像一部機器各種不同的環節,每一個環節都保持正常的運作才能達到圓滿。這個道場有內護、有外護,內護、外護也分工合作,大眾在這裡面薰修,因為各人根性不相同、習氣不相同,道場就像一個煉鋼的爐子一樣,一起在裡頭鍛鍊。一定要把自己過去今生種種習氣把它鍊掉,煩惱習氣是渣滓,在這裡鍛鍊,把它剔除,剩下來那是精鋼。

  這個地方總目標、總方向是求願往生,不退成佛。成了佛幹什麼?普度一切眾生,你因地所發的本願才能兌現,「眾生無邊誓願度」,你才能真正做到。你自己要不斷煩惱,不成就圓滿的智慧,你度眾生的願就做不到。為了幫助一切眾生,特別是幫助這些苦難的眾生,那就得早一天成佛,快快成佛,知道這些苦難眾生等著你去幫助,等著你去救拔,這個力量促使我們勇猛精進,促使我們永不退轉。在道業上,不是名聞利養在推動我們,不是利害在推動我們,而是願心,願力在推動。所以一定是為一切眾生演說,經上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普音莊嚴」就是說的這樁事情,這樁事情,從初發心到等覺菩薩都不能夠離開。隨分隨力,盡心盡力,這個事情就做好,就算是圓滿了,只要你盡心盡力,認真努力去做,無論做多少都是圓滿功德。「幢」,大家都知道,這是通表明顯的意思。末後一尊:

  【極精進名稱光天王。】

  名號當中以「妙燄海」開端,以『極精進名稱光』殿後,這個用意很深。這個族類是表法雲地的菩薩,法雲地三大阿僧祇劫修滿了,第三個阿僧祇劫修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這是圓滿。圓滿了還要「極精進」,為什麼?如果不再精進,他就不能入等覺位,等覺我們稱它作十一地。等覺還要極精進,為什麼?他不精進,他不能入如來究竟的果位,愈是到這個時候愈要精進。古人有比喻,就像登高一樣,像爬山,愈趨近山頂愈難上,為什麼?你已筋疲力倦,你體力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可是你要不勇猛精進,山峰你就登不上去。古人也用旅行做比喻,「行百里而半九十」,走一百里路,一百里路一半在哪裡?在九十里才一半。你走九十里是一半,後面十里等於走九十里那麼辛苦,你要不極精進怎麼行?我們在菩薩三大阿僧祇劫裡非常明顯的看出來,第一個阿僧祇劫,在《華嚴》裡面講修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是一個阿僧祇劫,速度多快;到第二個阿僧祇劫就少了,從初地到七地,七個位次,你知道那個難;到第三個阿僧祇劫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豈不是行百里而半九十?這不是很明顯嗎?

  從這個地方我們想像到,十地菩薩要入等覺位,恐怕也得要一個阿僧祇劫。為什麼?愈往後面愈不容易、愈難,第三個阿僧祇劫修滿三個位次後面還有,還有等覺、妙覺。正因為如此,文殊、普賢,這是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他們還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過去我這個問題想了很久很久想不通,為什麼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還發心到極樂世界去修行?到最後想想只有一個理由,什麼理由?到極樂世界修行時間縮短,在華藏世界修行決定要很長的時間。因為《華嚴經》上給我們講,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圓教初住菩薩到法雲地,要用這麼長的時間。法雲地的菩薩要證得等覺、證得妙覺,在我們想像當中時間絕不是短,可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容易,時間大大的縮短。文殊、普賢在華藏會上幫助這些地上菩薩,經文裡面我們才看到,「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誰教他的?當然是普賢、文殊兩個人教的。十地,始是初地,終是十一地,終是等覺;換句話說,從初地到等覺,沒有一尊菩薩不念阿彌陀佛。為什麼說十地菩薩,不說前面三賢菩薩?難信之法,你勸三賢菩薩他未必相信、未必接受,十地菩薩登地智慧高,你跟他講他接受,他懂得,這就所謂是上根利智,容易接受,統統修念佛法門。

  我們在這些大經裡,非常重要的經文我們要記住、要明瞭,為什麼?增長我們的信心,堅定我們的願心,我們也會勇猛精進。我們真正期望這一生當中能成就,得生淨土,親近彌陀,這個機會、緣分太稀有了,真的是無量劫中稀有難逢,我們今天遇到了談何容易?遇到了要是不努力、不幹,你說多可惜!如果說你這一生遇到一個機會,你去做國王,遇到有個機會你去做大梵天王、做大自在天王,你把這個機會失去都不可惜,為什麼?這個機會很多,只要你修慧修福你就有機會。可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機會就太少太少了,很不容易遇到。所以多有菩薩,這是經上講的,想聽這個法門而不可得,得不到這個法門就很難避免退轉。諸位要知道,菩薩要證到八地才不退轉,由此可知,七地以前都還有退轉;進進退退,這個事情很麻煩。我們明白了,就應當效法菩薩「極精進名稱光天王」,名稱光的意思好,這個意思裡頭就暗含著持名念佛。念佛法門裡面方法很多,諸佛如來都讚歎持名,很少讚歎觀想、觀像,很少,都讚歎持名,持名容易,成就反而比觀想、觀像還要來得高,所以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讚歎的。

  極精進,我們希望果報在哪裡?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名號含義很深,處處都是給我們甚深甚廣的啟示。下一句是總結:

  【如是等而為上首。不可稱數。皆勤觀察無相之法。所行平等。】

  歎德裡面特別給我們說明,『無相之法,所行平等』,這兩句話意思深。這十位上首德號當中無不充滿了智慧,所以名號裡頭有光,有光明。我們在歎德當中這才恍然大悟,他們智慧從哪來的?就是他能夠「皆勤觀察無相之法」。什麼叫無相之法?《金剛經》上講得最具體、最明顯,一切法「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說得多圓滿、多透徹。這就說明他們已經離了四相,因此他的心行都平等,智慧、定功才達到圓滿,道理在此地。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我們要常常體會。不能契入這個境界,常想佛在《金剛經》上講的四句偈,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實在的;又跟我們講「如露亦如電」。所以我們常常想到,生滅有多長?剎那際,《華嚴經》到「十定品」要細細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如果你要能夠體會剎那際,你就曉得這個世間相是假的,不是真的,《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真正懂得。可是你有沒有入境界?沒有,這在佛法裡面講悟,你只是解悟,你不是證悟;如果證悟,那你就是法身大士,你不是凡夫。凡夫能達到解悟,但是通過解悟之後,你再勇猛精進就不難證得,你就能契入這個境界;境界雖然高,我們還是要學習,還是要努力。

  經文講到這個地方,「眾海雲集」這一段介紹完了,在八十卷經裡面這是第一卷,跟諸位所介紹的全是出席華嚴海會的這些大眾。我們的介紹雖然費了這麼多時間,還是簡單介紹,並不是很詳細,諸位才能體會到經文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在這一大段我們也要做一個總結,從第四十二頁第四行起「三十三天」,一直到此地「大自在天王」,這當中有十大天王,代表十地菩薩利生因果。縱觀這卷經文,前面講十住、十行都是用雜神眾來表法,這個地位淺,著重在自行,雖然化他還是自行,所以用雜神眾。用神來表法,不但在佛法當中,世法當中亦復如是,中國、外國的歷史,講古時候有德行的人,對社會、對國家民族有貢獻的人,都尊之為神,所以經上用神眾來表法很有道理。我們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介紹,這是各個族群、各行各業裡面的領袖人物有如神眾。

  到十迴向,十迴向完全是利他;利他也是自利,但是是以利他為主。所以就用「王」來表法,我們所看到的,像阿修羅王、摩睺羅伽王、乾闥婆王,用這些來表法。這個好比小團體裡面的領導人物,像現在公司行號裡面的董事長,團體的領導人就好比是王,表這一類,是小王。凡是說「王」都表自在的意思,在這個團體當中他發號施令,他是王。諸位從這些例子當中,你就了解經裡面他是代表社會哪一類的人物,是這樣的身分才能稱之為王。如果稱之神,各個人都能夠做得到,你自己的道德學問、技能、修養達到出人頭地,那都是神。王決定是領導人,是領袖人物,神是各個人他有傑出的成就,區別在此地。

  十地菩薩高了,用天王來代表。人間的王侯,我們讀古書,所謂「百里侯」,他管轄的地區有方圓一百里,現在來講就是一個都市,甚至於大的都會遠遠超過百里;在從前百里是大國,小國二、三十里。周朝到春秋戰國中國都沒有統一,用現代的話都是部落的社會,社會上許許多多的小國,現在講一個縣就是一個小國,一個鄉鎮它也是個小國,它都是獨立的。中國的統一是秦始皇,秦始皇統一這些部落之後才實行郡縣制度,把這些小國分別建立縣、建立郡,郡是好幾個縣合起來稱為一個郡,像現在的省一樣,所以中國郡縣制度是秦始皇建立的。由此可知,像現在的鄉鎮長、縣市長都是王,在古時候都是小國國王,一個國家的總統、帝王那時候稱為天子,那是大的王,所以王有大小。此地十迴向菩薩就好像我們世間各個階層政府的領導人,用「王」。

  十地菩薩這是我們世間沒得比,再用天王來做比喻,從忉利天王一直到淨居天、到大自在天,用他們來表法,說明他們進修逐漸逐漸殊勝,是用這個來表法而已,而在華嚴會上,確實他們是以這些身分參加這個法會。我們曉得,經裡面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能參加華嚴法會的皆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不是普通人。四十一個位次就是從初住開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個位次,再加上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些人示現在十法界。為什麼不以法身大士的身分去參加大會?如果用那個身分,對我們來說就隔了很多層,我們看起來我們沒分,好像距離我們太遠了。佛以這種表法來說,跟我們就很貼近,我們會感覺到這個法門我們可以學,我們也有分,我們也能契入法界,這是世尊說法的善巧。而實際上確實是這麼一回事情,確實這些菩薩們、法身大士是以這些身分來參與這個大會,使我們也聯想到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當中,不但示現在天上、人間,連三惡道都示現。地藏菩薩要度地獄眾生,地藏是等覺菩薩,一切菩薩眾中最尊最貴。我們在《地藏經》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講《地藏經》,那個法會跟華嚴法會沒有兩樣。地點雖然是在忉利天宮,而實際上涵蓋的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參加,一個不漏,這個法會多殊勝,所以跟華嚴法會沒有兩樣,華嚴也是盡虛空遍法界。這是我們要細心觀察到,不能粗心大意疏忽了。地藏菩薩要度地獄眾生,他要以地獄身分才能幫助地獄眾生,豈不是跟《普門品》裡面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地獄身得度,佛菩薩就現地獄身;應以餓鬼身得度,佛菩薩就現餓鬼身。這樣看起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法會,你看這個法會多大,讓我們在這當中體會虛空法界是一體,這是最要緊的一個意思。

  雖然菩薩在這裡面示現做諸天的天王,他是示現的,他是以這個身分教化天人,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他並沒有貪圖天上的福報。如果要貪圖天上福報他就不自在,為什麼?煩惱起現行,那還能成就嗎?這些諸天天王有佛菩薩示現的,也有憑自己修福報、修禪定而真正證得的。猶如我們世間的國王一樣,這個世間許多國家的領袖,過去生中修的福德因緣,這是他的果報,可是他還是凡夫,他不是聖人,福報享完之後依舊輪迴。在享福當中如果沒有繼續修福,來生他就得不到這麼大的福報,但是幾個人在享福當中懂得修福?所以一定有佛菩薩示現在其中,跟他以平等的身分、平等的福德因緣來幫助他,來教導他、啟發他。應以國王身得度者,即現國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天王身得度者,即現天王身而為說法,就是這麼一樁事情。

  我們在這八十卷裡,第一卷已經看到這個現象,已經觀察到這個境界,我們有沒有感受?有沒有覺察到?我們周邊一切人事物,想當然必定有許許多多諸佛菩薩示現,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從來沒有人給我們提醒過。現在讀了《華嚴》漸漸覺悟,漸漸有一點智慧,細細再觀察我們周邊的人,有些歡喜幫助我們的人,有些處處障礙阻擾我們的人,你要是深入細心去觀察,可能那些處處想方法阻擾我們的人正是菩薩再來的,他給我們做逆增上緣,使我們在菩薩道上減少了障礙,又邁進一步,他不是善知識是什麼人?你要仔細去觀察,你才能發現。特別是真正發心、真正發願,存菩提心,修菩薩道,必得諸佛護念。我們在一生當中所有一切遭遇,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就像章嘉大師往年給我說的,統統是佛菩薩替你安排的,順境、逆境對你修學都有利益。所以我們對於善人惡人、善事好事,我們都要尊敬,決定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我們心在境界裡面永遠保持著平靜安和,自然就生智慧,自然就生一個感恩之心,一切眾生對我都有很大的恩惠,這裡頭沒有分別,我們漸漸境界就好了,就能夠契入佛菩薩的境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