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二十七集) 檔名:12-002-0027
請掀開經本,一百二十九面第九行,第二句:
經【大石山王有洞窟。其窟幽深極可畏。有犯王法鎖其身。種種繫縛投於彼。彼諸苦惱眾生等。至心憶念大悲尊。枷鎖解脫苦銷除。一切無憂安隱樂。】
這一首偈還是接著前面來的,前面曾經說到,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事。菩薩救苦救難,必須要曉得感應道交的理論,這在前面都給諸位介紹過。這個地方幾句還是說的災難。第一首是犯了王法,刑罰是把他關在山洞裡面,這個比一般牢獄還要苦。因為山洞,我們曉得第一個是冷,第二個是濕氣。如果是關的時間長久了,這個受刑人在心理上、在生理上,健康都要受到損害,所以比一般大牢的刑罰還要來得苦。在佛法裡面有孤獨地獄,像這種情形的是很多。這是比根本地獄的罪報要輕很多,但是在我們人間來看,這是很重的罪報。
下面一首,說菩薩救苦之事。如果遇到這樣的災難,『彼諸苦惱眾生等,至心憶念大悲尊,枷鎖解脫苦銷除』,重要的還是在「至心」兩個字,唯有至心才有感應。至心是念到一心不亂,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念到一心不亂。「枷鎖解脫苦銷除」,這個地方是有事有理,這個枷鎖的解除是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心理的枷鎖解除了,一種是外面形式上的枷鎖也能夠解除。這就像大經大論裡面常講的,果報不是偶然的,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有先世的因緣,應該要受這種罪報的,那是沒有法子免除的。我們也曾經講過,菩薩滿一切眾生願,有可以滿他的,還有什麼?不可以滿的,菩薩心是達到了,但是他罪有所得,沒有法子能叫他免除。這個果報之事,佛經裡面常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諸位要能懂這個道理,你就曉得這個業力不可思議。如果佛要有力量救護罪業眾生,所有造作罪業的,佛統統都救了。業力之大,跟佛的力量可以抵銷,就有這麼大的力量。我們天天造業,不知道,不曉得業力之大,不曉得業力的可怕。所以我要想求佛菩薩加持,一定要懂這個道理,自己應當消除業障,佛的力量才能加得上。否則的話,自己業障的力量,把佛菩薩的慈力,把它排斥了,使佛菩薩力量達不到。
在本跡,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四句就是懺悔業障,雖然十大願沒有詳細給諸位介紹,可是要義說過不少次。十願,前面四願成就自己,也可以說成就諸佛菩薩威德神力,能夠加持得上,能夠加得上。如果我們自己不能懺除業障,這一生怎麼樣精進修學,也是阿賴耶識裡面種一點善根而已,我們這一生不容易成就。業障要怎麼消除?業障是前生的習氣,你與一切眾生恩怨仇報。這些道理佛在大小乘經裡面普遍都說明,人到世間來幹什麼?都是受果報。過去造作善因,來享福,受果報;過去造作惡因,來受罪,也是果報,所謂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與大眾相處,人家對你很好,是果報。我們過去對人好,人家也對我好。別人看到我就討厭,我過去看他討厭,一報還一報,還了就沒事了。眾生愚痴,不曉得這個道理,換句話說,接受果報的時候,自己不服氣。這一不服氣怎麼辦?好了,就冤冤相報,這個冤仇就愈結愈深。你想成佛,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等哪一天你心裡面的冤仇都沒有了,才能往生,因為那個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心裡面有嫉妒,有瞋恚,有愚痴,有貪吝,都不能往生西方。念佛念得再好,這些業障沒有消除,業障障礙了往生。
我們也在道場跟諸位說了很多,這個大乘佛法來得快,成就快,一生可以成就。小乘佛法成就很慢很慢,為什麼?小乘人不能接受六塵境界的磨鍊,他不願意接受,證須陀洹之後,還要天上人間七番生死。天上人間七番生死,諸位要算算,那是多少年?天文數字。大乘為什麼來得快?大乘願意接受磨鍊,不怕。磨就是磨鍊我成佛,我們就是拿這修學來說,你要禁不住磨鍊,你的道業就學不成。我們學佛,我們生活只有一個目標,只要不妨礙這一個目標,什麼樣的磨鍊都接受。譬如《禪林寶訓》裡面所記載的,古人學道、求法,人家一個道場,不但《禪林寶訓》裡記載的是六祖之後的事情,我們讀《六祖壇經》也應該知道,六祖大師是何等人物,在黃梅的時間,還是受折磨。得了衣缽,出去之後,你看看多少人追殺他,那是要他的命,要殺他。盛唐,五祖會下這個道場,那些大眾嫉妒瞋恨心還那麼重,何況今天?你能夠禁得起折磨,你成就快;禁不起的?就退心,回家去了。
我們學道一定要抱一個堅定的信心,只要這個道場有道可得,他侮辱我,沒有關係;折磨我,沒有關係;給我什麼樣的罪受,都沒有關係,都是道場,為什麼?我在這裡有道可求,愈是真正成就的人,折磨的程度愈是加倍。我記得《禪林寶訓》裡面有一篇,那個名字我忘了,大概我看這個書總是在二十年前看的。有一個參學的人,在這個寺廟裡聽經,天天在那聽經,大眾都欺侮他,不但是諷刺、侮辱,甚至於洗臉水、洗腳水倒在他頭上,寺院裡面寮房不讓他掛單,把他趕走。他怎麼樣?他睡在廟門外面走廊上,他也不走。大眾想盡方法,把他趕走,他不走。不但大眾欺侮他,住持也侮辱、欺侮他,受盡了折磨,他的心清淨,堅定不動,到後來老和尚把住持位子讓給他,請他來主持一方教化。大眾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他,我們看老和尚那樣折磨他,是要他繼承法位。不經過這樣折磨,沒有能力來擔當這個職位。磨他什麼?磨他的平等心,磨他的清淨心。
我們今天學道,所以不能成就,就是什麼?小小一點折磨,不行,受不了了,不行,我不幹了,要到別處去了,別處還是這麼折磨。如果你這個地方離開,到別的地方就沒有折磨了,那可以,那能。事實不然,為什麼?罪業。這個廟裡頭折磨,好,到那個廟去,那個廟裡面照樣還是折磨你。你要是走過二、三個寺廟,都碰到這個情形,你自己應該要相信,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換句話說,就應當承受。所謂是逆來順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叫什麼?這叫消業障。折磨我的那些人,皆是大善知識,消除我的業障。我在這個廟裡業障消除了,將來我到別的廟裡頭沒有人折磨我,為什麼?我業障沒有了。業障沒有消除,走遍天下,處處都有人找你麻煩,來折磨你。所以說果報不可思議。
大乘法的修學,就是能夠承當得起,什麼樣的苦難都能夠受得了。能在一切時處,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什麼?能夠順眾生,能夠恆順境界。功德是什麼?成就自己的清淨心,如如不動,消除自己的業障,成就自己身心清淨,這是功德。功德是自家的享受,是真正的享受。所以學佛是明理之人,自己有一定的方向,一定的目標。一個人在一生能夠有一個決定的方向、目標,這個人生有意義,生命才會有價值,才曉得我為什麼活在這個世間,我活在這個世間是幹什麼的,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幸福美滿,佛法裡面講的法喜充滿。否則的話,與世間人一樣,迷迷糊糊,這一生為什麼活?口裡說的是一套,心裡面一塌糊塗。在人生過程當中,在六道輪迴裡面,前途是一片茫茫,一片黑暗。諸位如果有一個方向,你在黑暗的境界裡面就有一線光明,這一線光明就可以引導你衝破黑暗。佛教給我們,方向在哪裡?方向是在願。佛怕我們不會發願,不知道如何去發願,所以提供四弘誓願的原則,教我們來發願。四弘誓願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大願,這是教我們在無始劫以來,處在無明黑暗當中,彷彿一線光明。這是我們的方向,是我們的目標。
四弘誓願裡面,第一個度眾生,度眾生就要善待眾生,就要恆順眾生,否則的話,你怎麼能度他?諸位要問,我善待他,誰要善待我?你要問這個話就錯了,為什麼?你是菩薩,他們不是菩薩。只有菩薩善待眾生,眾生不會善待菩薩。如果說是我善待人,也要求人善待我,你有條件的。有條件的不是佛法,有條件的是世間法,世間人講禮尚往來,這就是有條件。我送你一份禮,你要報答我。禮,拿世間法來講,第五等的,才講條件,上面四等,都沒有條件。上面四等,道德仁義,下面才是禮。義是什麼?盡義務。義務是只有送給別人,不求報答的。現在的人怎麼樣?現在人說老實話,連禮也不講了。為什麼?你送給我,我不要送給你;你送給我,多多益善,你不要想在我這裡得到什麼。這是今天的人。
菩薩在這個時代,要想度化眾生、接引眾生,成就自己,說實在的話,比起過去世那些修行人,我的看法是要快得太多。真正講修行,成就自己,今天這個增上緣最為殊勝。那就是我們遭遇到最惡劣的增上緣,最惡劣的增上緣成就自己,太快太快了。從前人修行是三十年能夠成功,能夠明心見性;今天修行,三年就行。我們今天果然用三年的功夫,就能夠比得六祖那個時代,盛唐時代,能夠比過他三十年,這是你要真正成就。那個時候人都很純厚,關係都很好,逆緣少,折磨的力量是有限。現代逆緣多,眾生煩惱重,到處都看到吹鬍子瞪眼睛,所以你都能夠忍受,都能夠受得了,能夠忍個三年五載,你的功夫、功力超過了古人。
所以對真正修行人來講,這個機會百千萬劫難遭遇。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給諸位說,那就跟蝸牛一樣,你慢慢去爬,為什麼?都是順緣,沒有逆境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修行,雖然是不退轉,進步很慢。我們這個地方進得快,退得也快,問題就是你要進,還是要退。你要真正能夠做到不退,你的進步太快太快。經上有說,娑婆世界修行一天,這個功德勝過西方極樂世界的一百年。我說今天我們這個環境修行,修行一天,勝過唐宋時候的十年,不算多。唐宋那個時候修行要是五十年修成明心見性,我們今天是五年就可以辦得到,問題要會修。怎麼個修法?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動心,就叫修行。境界裡面起心動念,這就錯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就對了。修行是什麼?修真心,修妙行。真心就如如不動,清淨光明;妙行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事事無礙,這叫妙行。事事有障礙,這個行妙在哪裡?不妙了。妙行是事事無礙。什麼都隨緣,決定不固執自己的成見,大家要做,你們願意怎麼做就去做,怎麼做都好。在這裡面學什麼?學無我,學無我所,才能夠什麼都能容得下,把你的心量拓開,拓得像虛空法界一樣,什麼都可以包容,自己的心如如不動。
所以佛一再教我們,教我們這個心學淨,你看每天早晨起來洗洗臉,照照鏡子,晚上又再照照鏡子,照鏡子就是學佛。照鏡子,大家想,我的心像不像鏡子?你看鏡子什麼都能夠寬容,好的照在裡面,它如如不動;不好的、醜的,照在裡頭,它也如如不動,它沒有排斥。好的,我多照一會兒;不好的,我討厭你,我不照你,沒有這個事。所以要把心訓練成一個鏡子,每天早晨對著鏡子,那就是對佛,那就是在誦經、就是在課誦,自己怎麼不曉得?早晨起來,要把臉洗洗弄乾淨;對著鏡子,在六塵境界裡,為什麼不把心洗乾淨?這些事理真正叫懺除業障。懺除業障,給諸位說,絕不是叫你在佛菩薩像面前磕頭作揖:我做錯了,我犯這個罪,佛菩薩你要原諒我。真正懺除業障,就是在一切逆境、順境裡頭不動心,這叫懺除業障,這是真正的功夫!比你拜梁皇懺、拜水懺,勝強億萬倍。諸位要能這樣修行,修一天,比你拜一萬部《梁皇懺》的功德還大。為什麼?一萬部《梁皇懺》你不得受用,你業障並不能夠消除,你對著境界還是起心動念,這樣做一天功夫的時候不是真功夫。對境不起心動念,這是真功夫,真有受用,這才叫做「至心憶念大悲尊」。所以千萬不要只把觀世音菩薩掛在嘴皮上,有口無心,這個沒有用處。如果是念到風吹不破,雨打不濕,一句一句接著,二六時中相續不斷,心裡面怎麼樣?對境還是生煩惱,那沒用處。
念佛菩薩的名號,得懂得名號裡面的道理。觀世音菩薩在四弘誓願裡面,就是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觀世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那豈不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嗎?我們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是念恭敬皈依,救苦救難。恭敬皈依,救苦救難,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別人的事情。諸位這樣念法,句句是消歸自性,句句是成就自己自性觀音,這種殊勝功德,十方諸佛都讚歎不盡。而我們念是什麼?念外面觀音菩薩,虛無縹緲,不曉得在哪裡?不知道念自性觀音,所以不能感應道交。諸位果然會念自性觀音,下面「枷鎖解脫苦銷除,一切無憂安隱樂」,這你就相信了。縱然關在監牢獄裡頭,披枷帶鎖,自己曉得逆來順受。事上是披枷帶鎖,心裡面是悠閒自在,這就是解脫。披枷帶鎖是果報,應當受,身受,心不受。身披帶枷鎖,心解脫,心解脫是真解脫,心自在是真自在。身很自由,心裡面披枷帶鎖,那就苦不堪言。業報消除了,身心都自在。諸位要懂這個道理,我們對於經教才不會懷疑,才知道念佛菩薩功德之大,確確實實有效果,萬不可以迷執於事相。末後一首:
經【仁以大悲清淨手。攝取憶念諸眾生。令於一切厄難中。獲得無憂安隱樂。】
這一首是講觀自在菩薩神力加持。可見得要有前面的基礎,有至心憶念大悲尊的基礎,才能夠得到感應道交。觀世音菩薩以大悲清淨之手,來攝取眾生,加持眾生,與觀音菩薩感應道交。為什麼會有感應?心心相應。我們世間的話講,氣味相投。觀世音菩薩心地一片慈悲,我現在心也是一片慈悲,慈悲與慈悲就起感應。那麼再想想,觀音菩薩一片慈悲,我心裡頭是一片瞋恨,你還等待什麼?怎麼能夠感應得到?口裡雖然是念的觀音菩薩,你要救我、你要加持我,每天禮拜,磕到頭破血流,心裡對某個人恨透了、討厭透了,觀音菩薩想加持給你,還是加不上。所以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一切魔王、外道來折磨,正是考驗自己的清淨心,考驗你的慈悲心,看你是不是真慈悲?看你是不是真清淨?所以善財童子所見到的,清淨心,換句話說,善財童子禁得起考驗。我們看到經上所講的這些,認為好像是一切都是美好的境界,經裡面文字之外有文字,言語之外有言語,你要不懂得語文之外的真實義,那這個經也是白講了。
我們所遇到的境界,說老實話,還沒有遇到像善財童子的。所以是一個真正修行人,哪個地方苦,到哪裡去;哪個地方一切都不如意,到哪個地方去,才能成就。現在我們這個道場,為什麼給大家舒舒服服的,不找些苦難給大家來受?那是怕我們受不了。講堂裡面一切舒舒服服的,不錯,喜歡到這來聽經。如果這個講堂又悶又熱,裡面如果又看不順眼,就不來了。末後三首偈是總結。
經【我今讚歎人天主。最勝威德大仙王。三毒翳障盡銷除。福智無涯如大海。】
這四句是讚歎菩薩三德圓滿。三德圓滿從哪裡看?那就是三毒消除。三毒就是三德,迷的時候叫做三毒,貪瞋痴;悟的時候叫做三德,法身、般若、解脫。記得我們前面讀過,在勝熱婆羅門章裡面讀過,甘露火王也讀過,煩惱即菩提,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學佛的人要證大菩提,大菩提什麼?就是煩惱。迷的時候叫做煩惱,悟的時候叫做菩提,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所以你心要是悟,一切逆境,貪瞋痴的境界是菩提,正是我們學佛的人想要證得的。菩提在哪裡?就在面前。迷的時候?迷的時候有煩惱,不見菩提,只見煩惱;悟的時候只見菩提,不見煩惱。善財童子參訪勝熱婆羅門、甘露火王,是只見菩提,不見煩惱。我們凡夫是只見煩惱,不見菩提。小乘人要斷煩惱,大乘人是變煩惱為菩提,怎麼個變法?就是變自己的心,不是變境界。在煩惱境界裡面,自己心得清涼、心得自在,再看煩惱就是菩提,不是煩惱。再看起煩惱的眾生,都是佛菩薩,都是大善知識。看一切眾生,正是佛菩薩千百億化身。這些事理,我們在《六祖壇經》都應當要悟得。
偈頌之文,第一句是『讚歎人天主』,觀世音菩薩人間天上之主,「主」就是皈依處。『最勝威德大仙王』,佛我們叫做大覺金仙,這是世間人稱佛大覺金仙,這一句也是讚歎他。這兩句的讚歎,是把觀世音菩薩跟諸佛如來同等的讚歎,因為這兩句平常都是讚佛的,在此地是讚歎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與十方如來無二無別。末後兩句是功德,功德圓滿。『三毒翳障』,這個「翳」就是比喻的迷,迷惑,無明翳障,貪瞋痴三毒,無明翳障盡銷除。讚歎菩薩,就是叫我們要效法的、要學習的。『福智無涯如大海』,福德智慧都現前,無量無邊,為什麼?從真性裡面流露出來。這不是修德的,這是性德。修德是三毒翳障盡消除,這是修德。修德圓滿了,性德現前。性是本性裡面的智慧福德就現前了。性德人人本具,可是沒有修德,我們的性德,就是無量的智慧福德,那就是被三毒翳障障礙了,不能現前。
所以修行修的什麼?斷貪瞋痴、無明而已,這就是修行。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起瞋心。一切順逆境界,一切事理了了分明,如如不動,這就是破除無明愚痴,這叫真修行。如果是離開這個原則,那怎麼不叫盲修瞎練?什麼叫做功夫?功夫就是貪瞋痴一天比一天少了,這就是功夫,這就是成就。天天在這裡念佛誦經、參禪打坐,貪瞋痴慢一天比一天多,這個路走錯了,偏差了。偏差幅度大,會差到地獄裡面去,就是偏差幅度小,也不能成就,因為喪失了正道。菩薩大道一分一毫都不能夠偏差,你的成就就快。諸位果然一絲毫都不偏差,走什麼路子?斷貪瞋痴慢這個路子。念佛就修這個路子,誦經也是這個路子,講經說法也是這個路子,參禪打坐也是這個路子,一個方向,絕無偏差,你要念到一心不亂、念到明心見性,三、五年這個時間足夠了。足夠!怕的是什麼?稍稍偏差一點,又要多加幾年功夫。我們稍稍偏差了,譬如見到心愛的,起了歡喜心,偏差了;見到不如意境界,心裡不高興,又偏差了。
小小的不高興就偏差。大家看過《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讀過安士高大師傳記,你想想宮亭湖的湖神,前一生是三藏大師,這在我們今天來講,這是太小太小的偏差,結果怎樣?墮到蛇身,墮到畜生道去作神,到神道裡面去享福。如果不是善根深厚,遇到他那個同學,得道的高僧,到他臨命終時來救他一把,他神的壽命終了,他自己曉得就是地獄的果報。這是講小偏差。決定不偏差,你說三年就成個佛道,明心見性,證得理一心不亂,在圓教裡初住菩薩的地位,三年是足足有餘,在時間上講足夠了。可是這三年什麼?是一點偏差都不可以有,一條直路。我們看古大德,三、五年明心見性,開悟證果的人多得是。我們為什麼會走岔路?時時走岔路,念念走岔路,說實在的話,還是道理不明。為什麼走岔路?放不下。人家為什麼不走岔路?放得下,所以他不走岔路。下面這一首:
經【調伏眾生無懈倦。利樂平等無怨親。願於菩薩妙金山。一切勝福皆成就。】
這是自利利他,功德圓滿。『調伏眾生』,這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調」是調順,我們再說得淺一點,調和,眾生在一塊不和,我們要如何來調和。「伏」是什麼?降伏其心。眾生心,接觸境界就起心動念,要用什麼樣方法來降伏,叫他在境界裡不起心、不動念?正是《金剛經》所說的「降伏其心」,這個心是煩惱心。調伏眾生,諸位要記住,這個眾生不是指外面的眾生,是指自己這個眾生。自己這個身相,四大五蘊眾緣和合而生,自己身心調伏了,一切都調伏。度眾生,自己度了,一切眾生都度了,諸位要懂這個道理。自己不度,而去度別人,去調伏別人,誰肯接受你?不能接受。
所以佛法,佛學叫內學,學法是用內功,不是叫你在外境界上攀緣。各人都知道調伏自己,天下太平。不曉得調伏自己,去管別人的事情,天下大亂。佛法這個法是妙極了,它教我們處眾,處眾當中什麼?調伏自己,調伏自己就是叫平等心,怨親平等。底下說,『利樂平等無怨親』,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絕對是平等,生佛不二。這是自己的成就,也是成就了一切眾生。你自己成就了,一天到晚法喜充滿,輕安自在。如果人家有煩惱的,一見到你,你為什麼這麼自在?你為什麼這麼幸福?你就告訴他,我怎麼樣、怎麼樣才得到的幸福自在,他就肯跟你學。你要教化眾生,一天到晚自己煩惱重重:他自己都學成這樣,我還跟他學什麼?
『無懈倦』是不疲不厭。這叫度眾生,先度自己。自己得度了,成了佛了,要教化眾生,還要表演先度自己。你看釋迦牟尼佛,咱不說,我們不講《法華經.壽量品》,我們就講《梵網經》,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八千次,每一次來都要示現一下、要表演一下,度自己。我昨天晚上給諸位說,佛菩薩在世間,表演的是遊戲神通。遊是什麼?到處遊玩;戲是什麼?演戲,到處去演戲,表演給眾生看。他演的什麼戲?演的是清淨自在,福慧二足,演的是這個戲。眾生你要想得到福慧自在,幸福圓滿,你就跟這個唱戲的人學就是了。這叫遊戲。唱戲的人表演得很逼真,曉得都是假的,所以他不認真,他不執著,他自在。我們凡夫怎麼樣?處處認真,處處執著,所以就苦惱重重。人生,給諸位說,是假的,不是真的。人與人的關係,佛給我們講四種緣,報恩的、報怨的、討債的、還債的。除了這四種關係,諸位想想,還有什麼人與我們能夠在一起?只要在一起,都是有這四種關係。家親眷屬、親戚朋友,都是這個關係。只要你是見到、聽到的,全都是四種關係。所以自己心裡明瞭,一見面,哪個人我跟他大概過去是有恩的,所以見面很歡喜。那一見面就討厭、就不高興,就過去世有怨。
我們今天學佛,開悟了,悟的什麼?悟的怨親平等。有怨的,我從今天起,不討厭他;有恩的,我從今天起,要叫他覺悟,要叫他開智慧;來討債的,還他就好了,下一次再不欠;還債的,算了,我不要,你還也好,不還也好,不計較,這個心多自在。所以說萬緣要放得下。這不是一天、二天就成就的,一直到如來地就不懈怠、不厭倦。成了佛之後,還是不懈怠、不厭倦,為什麼?成佛之後,要倒駕慈航,普度眾生。所以說永遠沒有懈怠、疲倦,天天遊化人間,天天在演戲,天天在表演,這個叫遊戲人間。「利樂平等無怨親」,這一句就是表演的內容。諸佛菩薩在九法界裡頭表演什麼?就是表演利樂平等無怨親。這一句,七個字,就把觀世音菩薩無量劫來教化方針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要想學觀世音菩薩,學什麼?就學這一句。利是給一切眾生的利益,樂是叫他離苦得樂,用平等,心要平等,境要平等,無分怨親,這就是大悲,這就是大慈,這就是觀自在。我們學觀世音菩薩,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方向,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路,我們所作所為,所表演的一切,是不是利樂平等無怨親?底下兩句是讚歎的話,我們要能把這一句做到了,你自己就是觀世音菩薩,你就是行觀世音菩薩道,你就是真正憶念觀世音菩薩。最後一首:
經【普於十方諸世界。息滅眾生邪見心。速獲如來無上身。普願眾生咸證得。】
這一首是結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菩薩雖然只示現居等覺位,自覺覺他是圓滿。不但與我們娑婆世界,『普於十方諸世界』,我們發心一定要發這個大心。我們最大的障礙困難,就是心量太小,太窄小,所以常常迷失了方向。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而我們自己本來的心,亦復如是,並不是本來很小。本來心跟佛菩薩一樣,而是自己迷惑執著,顯得自己心量就窄小,容不得人,容不得物,這個就造成處處迷惑、時時迷惑,苦不堪言。這一句就是指的心量。下面一句,這是講的事業,事業是『息滅眾生邪見心』。如何息滅?前面講的利樂平等,恆順眾生,就能夠息滅眾生的邪見心。當然那個息滅不是一時就能夠滅得了,總得要叫眾生邪見煩惱那個幅度要逐漸逐漸減少,這個就是覺他。不可以叫眾生邪見、煩惱增長。
大乘菩薩比小乘人難行,這一點也很重要。小乘人怕叫眾生煩惱、邪見增長,算了,我遠遠離開你,不管你;大乘菩薩心地是大慈大悲,他要接觸你,接觸你當中要以善巧方便,使你這個煩惱習氣逐漸逐漸的減少,轉迷為悟。真正能夠把煩惱減少,一定要轉迷成悟。所以眾生不開悟,煩惱沒有法子減少。悟了之後,煩惱都化為菩提。所以大乘法門,自始至終都是講一個開悟,無論是宗門教下,連淨土宗也不例外。你看看淨土宗哪一個大師(就是祖師),不是大徹大悟的?哪一個祖師不是稱性起修?這是我們應該要曉得,應該要學習的。『速獲如來無上身』,這是成佛,自己成佛了,「無上」,再沒有超越的。「如來無上身」,正是《壇經》六祖講的三身,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我們在一生當中可以證得。剛剛我給諸位說,如果路線正確,絕無偏差,三、五年一定證得。『普願眾生咸證得』,這是覺他,菩薩確實是這樣的願力,確實是這樣的希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破迷就是佛,也是如如佛,所以希望大家自重、自愛。善財童子偈讚觀自在菩薩,到這個地方講完了,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