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十八集)  檔名:12-002-0018

  第一百一十一頁,第二行:

  經【或有怨家懷忿毒。推落深流及火坑。若能至心稱我名。一切水火無能害。】

  這個『怨家』是由於過去世彼此有一些不愉快、不能相容之事,多半都是多生多劫的關係。佛法教我們,解冤釋結,冤結必須要把它化解,換句話說,與人結了怨,要想躲也躲不過的,這一生能躲過了,來生還是躲不過的,所以一定要用智慧、要用慈悲來化解。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能化除一切的怨業。這個地方講的,能離怨憎會的恐怖,道理也就是在此地。

  經上舉的例子,冤家遇上了,遇上總是要報復,報復程度總是要超過。『推落深流』,這個「深流」是把你推到水裡面,或者推到『火坑』。這個水火含義也是非常廣大的,我們不可以看到「深流」,一定就想到是水,很深的大水;看到火,這是火坑。實際上,真正說那個冤家把你推到深水、大火當中,這還是少見。所以我們要曉得,貪愛與水相應,瞋恚與火相應,要是墮落在愛水瞋火之中,比實際上的水火還要來得可怖。為什麼?你落在深水裡面,或者落在火坑裡面,所受的傷害只是生命,照一般講法,四十九天之後,他又去投胎去了,又得一個身體了。捨身受身,在整個宇宙生命當中,實在是太平常了,真正是像我們穿衣跟脫衣一樣,這個損害不大。最大的損害,無過於是愛水與瞋火,這個東西很麻煩。如果墮落在這裡面,苦報,一般講的三途苦報,這個時劫實在是太長太長。

  我們要避免冤家對我們的毒害,冤家對我們毒害有有形、有無形的,有有意、有無意的,這是什麼原因?是我們過去世造業有差別,不一樣。我們在過去世中,無意害了別人,讓別人吃了虧,吃了苦頭,結下這個冤仇;今生遇到冤家報復,他也是無意中來損害我們。過去世有意害他,存心害他的;這一世碰到冤家,也是有意、存心來報復。由此可知,真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由此也能體會到,佛法裡面常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一個學佛的人,對於造因,一定要謹慎,果報無所謂。果報是什麼?是過去所造的,果報現前了,正好報了。果報決定不可以逃避,為什麼?要曉得沒有法子逃避。剛才說了,今生不報,還有來世,所以果報現前,無需要逃避,讓它這一切報盡就好了,從今以後這個造因要慎重。在一切造作裡面,無過於至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這是修什麼?修大慈悲心,修大清淨心。則『一切水火無能害』,無論是貪瞋之因,或者貪瞋之果報,都能夠避免。下面一首說:

  經【若有眾生遭厄難。種種苦具逼其身。若能至心稱我名。一切解脫無憂怖。】

  這一首是講身所受的逼迫之苦。在前兩句文中看得很清楚,假如有眾生遭到危險、苦厄,遇到苦難了,『種種苦具逼迫其身』,觀音菩薩教給我們,只要我們能至心稱名,就一切自在。這個『解脫』是對『苦具』逼迫而說的,就能夠離開憂怖。

  經【或為他人所欺謗。常思過失以相讎。若能至心稱我名。如是怨嫌自休息。】

  這就是前面講的惡名怖。常常為別人欺侮,為別人誹謗,這也是過去生中口業不慎,所以才遭如是果報。這樁事情,實在說,世出世間的聖人都免不了。我們想想,孔老夫子是大聖人,他有什麼過失?釋迦牟尼佛,無量劫的修行,我們在《大智度論》,十八不共法裡面,才剛讀過沒有多久,佛的三業清淨,決定沒有過失。可是今天在世間,誹謗釋迦牟尼佛的人太多太多了,輕視釋迦牟尼佛的人也太多太多了,這在因果裡面怎麼講?我們總不能說釋迦牟尼佛前世,多生多劫以前與這些眾生結的有怨,這個話講不通。成佛之後,轉識成智,一切罪業統統消除了,今天還要遭誹謗,眾生自己的業障。這是大小乘經裡面都常說,罪業升級了,不能夠接觸善法,他接觸善法,必定會懷疑、會誹謗的。他不能見善人,見到善人總是要欺侮他,俗話也說,「人善被人欺」。這都是說眼前的果報。

  我們遇到這個情形,遇到別人誹謗我們、欺侮我們,菩薩教給我們,『常思過失以相讎』,「讎」是報酬,如何來報酬這樁事情?要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世人最不喜歡的就是惡言誹謗,既然遇到了,要認真向內來反省,不與那個誹謗的人計較。再能稱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修學慈悲,有慈悲心,當然就能容忍。時間久之,『如是怨嫌自休息』,他自然就不繼續去誹謗,縱然再繼續誹謗,也不會有什麼效果。最初你誹謗人,別人聽了:你常常誹謗別人,可是人家沒有一句話說你的過失。在輿論自有公正的評斷,這樣才是真正能夠遠離惡名之怖。

  經【或遭鬼魅諸毒害。身心狂亂無所知。若能至心稱我名。彼皆消滅無諸患。】

  這一首是說的離迷惑怖。在一切諸恐怖當中,說實在的話,迷惑是最可怕的,因為一切的罪業、苦報,無不是從迷惑當中生的。此地舉例子,或者是遇到『鬼魅』,「鬼魅」就是代表迷惑顛倒者,我們俗話稱鬼頭鬼腦,鬼頭鬼腦就是鬼魅一類的。這裡面含義是相當之深,凡是對於事理的真相,不能夠正確的理解,不能夠圓滿的理解,都免不了要疑惑。在有疑的時候,自己智慧不開,不能夠認識正道,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遵守佛菩薩指示我們的道路去修學。譬如說迷得極重之人,怎麼辦?日子不能不過,路不能不走,這個時候要緊的就是我們要遵循佛菩薩、世間的聖賢指給我們的道路。儒家指給我們倫常八德,佛家講五戒十善、四禪八定、四無量心,這些迷惑深重的人,這是指這麼一條路給我們走,我們循這個路徑也不至於有大過失。可是凡是在思想、行為違背正道的,都叫做鬼魅,諸位要懂這個道理。那個鬼的業因,當然是相當複雜,但是最主要的一個因素,是貪心重。三毒就是與三惡道相交感,瞋恚是地獄道的業因,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

  這個地方講,「或遭鬼魅諸毒害」,這個鬼魅不是外面的鬼,身外之鬼,給諸位說,絕對害不了我們。能害自己的是什麼?是自己裡面,心裡面有鬼。心裡面什麼叫鬼?心裡面慳貪心重,這就心裡有鬼。佛教我們修布施,修布施是做什麼?把心裡面鬼道的業因,把它驅除、趕走,我們將來決定不落在餓鬼道。佛教我們忍辱,忍辱是什麼?是度瞋恚,我們樣樣都能夠忍,更加上觀世音菩薩教導的,再修慈悲心,慈悲一切。不但能忍,而且能慈悲一切,這是把我們自己心裡面,地獄道的毒素全都化解掉,那麼我們與地獄道,再不會有感應。離開了愚痴,對一切事都要求個明瞭,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尤其是因果,這樣就不會墮畜生道。三惡道的業習就是鬼魅,所以鬼魅不是在外,是在自己的內心。這個三毒,成分要是重,『身心狂亂無所知』,這是迷得深。『若能至心稱我名』,就是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念到一心不亂,這個「至心」就是一心不亂;『彼皆消滅無諸患』,內外的鬼魅全都消除了,永離迷惑之患。

  經【或被毒龍諸鬼眾。一切恐怖奪其心。若能至誠稱我名。乃至夢中皆不見。】

  這一首是離逼迫心之苦,跟前面若有眾生遭厄難是逼迫身苦,這兩首是講的身心。身心兩種苦,心苦比身苦要重。如果心自在,身受一點苦,那是算不了什麼。孔子的學生,顏回就是一個例子。在佛門裡面,修苦行(頭陀行)的這些阿羅漢、菩薩們,實在是大有人在。所以說身苦不為苦,心苦才是苦。這裡前面兩句說,『或被毒龍諸鬼眾』,「龍」是取變化莫測,佛經裡面常常用這個字。用龍,用雲,雲是代表的非有非無,是表這個意思,龍是表變化莫測的意思。毒龍是什麼?三毒之龍。這一些魔鬼眾,『恐怖奪其心』,叫我們這個心不能夠安穩,心有恐怖。說實在的話,凡是這個身心有恐怖,我們要追究這個恐怖的根源,從哪裡來的?得失上來的。這是講所有恐怖的根源。如果沒有得失心,一切苦難誰去受?得到歡喜,失掉就恐怖。所以在根本法上的修學,是叫我們遠離得失心,曉得身心萬法的實相。萬法無常,萬法皆空,身心俱不可得,在這個境界裡面,有什麼樣恐怖能奪其心?菩薩的修法,教給我們修法,也是持名到一心,一心就是萬法俱空的境界,所以確確實實能離一切恐怖。

  『乃至夢中皆不見』,不但在日常生活當中身心清淨,無有逼迫之苦。縱然在夜晚睡夢之中,也不會有身心逼惱的夢境,我們俗話講惡夢,也不會作惡夢。這個偈頌裡面多半是從事上說,事上說,一定要明其理,理懂得了,事也相信。菩薩所說這些事,都不假,事上也真能做到。

  經【若有諸根所殘缺。願得端嚴相好身。若能至誠稱我名。一切所願皆圓滿。】

  這一首是離病苦怖。生病,實在是很痛苦的事情。俗話也有說,「英雄只怕病來磨」。三國時候張飛,豪氣萬丈,什麼都不怕;別人提出一個字,說「病」,他不敢說了。死都不怕,怕病。這個文第一句就是說的病。『若有諸根所殘缺』,這個「殘缺」是廣義的說法,凡是不正常,都叫做殘缺。六根的作用正常,這是健康的人;六根作用不正常,這就有病。六根裡面前五根是屬於身,眼耳鼻舌身都是身體,生理上的病,意根是屬於心。意根有沒有殘缺?有,意根迷惑了,為煩惱所纏縛,意就不清淨,意不清淨就是不正常。所以這一句裡頭,包括了身心諸病。

  『願得端嚴相好身』,這一句是一切眾生的期望,哪一個不希望自己身心健康,相好莊嚴?身心健康,相好莊嚴,也是修得的。如何修得?我們過去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說得很詳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講的果德上之相好。每一種相好都有業因,修因才能證果。如果我們不能修因,期望著這個好的果報而來臨,那是迷信。怎麼修法?那要照其餘經典裡面,這是一樁一樁的修,很費事,也費相當長的時間。觀音菩薩叫我們不必,你只念觀音菩薩名號就行了,可是得要至誠稱名。『一切所願皆圓滿』,你要離病苦,確實能離開;你要能得相好,也確實能如願。靠得住嗎?給諸位說,是十分可靠。為什麼?大經裡常常教給我們的理論,「依報隨著正報轉」,「境隨心轉」,我們這個身屬於境界。現代醫學也提倡所謂心理衛生,佛法裡面如果是講心理衛生,那是講到了頂點。佛法講「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清淨心裡面,有什麼病?沒有殘缺。清淨心中一切圓滿,何況志在學習觀自在菩薩,不但心清淨,而且在清淨心中生起廣大慈悲,慈悲之相自然是圓滿的,所以說是「一切所願皆圓滿」。下面一首是離不活怖:

  經【若有願於父母所。承順顏色志無違。歡榮富樂保安寧。珍寶伏藏恆無盡。】

  這也是一願,在東方人之觀念當中,孝事父母天經地義。不管西方人怎麼想法,我們想想這是應該的,確確實實合乎天道、合乎本性。這是舉出一個例子來說,『有願於父母所,承順顏色志無違』,孝事父母。『歡』是指的家庭的歡樂,『榮富樂保安寧』,從這句看,這個家庭能夠做到這幾個字,確確實實是人間最標準,幸福的家庭。『珍寶伏藏恆無盡』,這一句是說財用的富足。從這首偈來講,我們中國人所謂五福,這五福確實都具足,一樁也不少。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美滿。在人道裡面,那算是標準的人家。可是像這樣美滿幸福的家庭,這個世間畢竟不多。這樣幸福美滿也是修得的,不是天生的。絕不能怪老天爺待人不公平,沒有這個道理。天道無私,而是各人造作感應不相同,所以這個引滿二業差別就很大了。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依照觀世音菩薩的修法,沒有不如願。這一首裡面,雖然沒有「若能至心稱我名,一切所願皆圓滿」,沒有這兩句,應當要補上這兩句,這個意思就更圓滿了。雖沒有這兩句,在我們想像當中一定是有。但是底下一首就離貧窮,上面是「離不活怖」,下面「離貧窮怖」,這個科判是清涼大師判的科判。如果這個兩首合起來,那就很圓滿。

  經【內外宗族常和合。一切怨隙不來侵。若能至誠稱我名。一切所願皆圓滿。】

  所以清涼是分為兩科,實際上這兩科把它合成一科,意思就非常圓滿。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