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十五集)  檔名:12-002-0015

  一百二十二頁第六行的下面開始:

  經【復作是願。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恐怖。滅除障難。正念現前。】

  這一小段是顯示一切苦難眾生遠離眾難之因。前面曾經說了二十二類怖難,菩薩大悲行願當中念念救護一切眾生,但是眾生與菩薩一定要感應道交才能夠達到真正的離難。如果這個感應交不上,諸難還是不能夠免除的。要怎樣免除一切諸難?菩薩在此地告訴我們,從這段文來看跟大本《彌陀經》裡面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一切眾生義趣是相通的。《無量壽經》裡面說得詳細,說阿彌陀佛的大願說得詳細,此地說觀音菩薩說得簡單,可以說是詳略不同而已,可見得諸佛菩薩悲願無有二致。

  一開頭就是講的持名,所以持名這個法門,在佛法當中非常之殊勝。『願諸眾生,若念於我』,這個「念」是講心念,心裡面念念有觀世音菩薩。這個地方講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觀世音是一位菩薩,前面曾經說過。『若稱我名』,「稱我名」就是名號念出聲音出來。心念只能得到自利,出聲自利利他,叫別人聽到佛菩薩的名號,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金剛種子,所以念出聲來是自利利他。『若見我身』,這是念到菩薩的身相,在此地可以包括菩薩的形像,無論是塑造或者是彩畫的觀音菩薩的形像。見到菩薩身,心念稱名,這些句子是說的三業皈依,這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名字與形像都是表法的,要是不明瞭這個道理,雖然稱名禮拜,心行與菩薩不相應,所以不容易起感應道交。見色聞聲,立刻就觀想到菩薩大慈大悲無量殊勝功德,這就能起感應道交,效法菩薩的願行,慈悲普度一切眾生,這樣才能收底下的效果。『皆得免離一切恐怖』,這「一切恐怖」近指上面所講二十二類,要是總指,包括一切令眾生身心恐怖之事,都能夠免除、遠離。『滅除障難』,一切罪障災難都能夠消滅。

  『正念現前』,這一句非常的重要。如果沒有這一句,我們讀這段經文,總免不了懷疑。我們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就能現身救苦救難嗎?念的人多,為什麼有的人確實消災免難,有些人依然不免?這個原因就在這一句。我們念佛菩薩要緊的是要念到「正念現前」,這才相應!正念現前,與誰相應?與法性相應。正念現前,在淨土裡面就是一心不亂,一心叫正念,在禪宗裡面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才是正念現前。所以正念現前,諸位想想,什麼災難不消除?這是我們相信的,決定沒有疑惑。所以念菩薩名號,見菩薩身,都要能提起正念,一切災難都從妄念、邪見中生,正念裡面沒有一切災難,沒有一切恐怖。念佛能夠離怖畏,能夠消災難,根本的原理就在此地。再看底下一段:

  經【善男子。我以如是種種方便。令諸眾生離諸怖畏。住於正念。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轉。】

  這是教授善財童子法門裡面的總結,總結意思非常的圓滿。消災免難是第一步,你看看我們在經裡面看到,菩薩並不是教化菩提心為第一,先叫你消災免難。為什麼?假如這些災難沒有免除,那就是菩提心的障礙,想發也發不起來。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的。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如果用《無量壽經》裡面的說法,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諸位想想看,如果有恐怖、有障難,那個心怎麼能誠?怎麼能直?深心便是清淨心,心又如何能清淨?慈悲心怎麼能生得起來?由此可知,消災免難是我們菩提道基礎的功夫,必須要修學的。換句話說,是為大菩提心、為大菩提行做基礎的,這一點很重要,希望諸位要注意到。這也是大乘佛法裡面,為什麼叫我們一開頭在修福上下功夫,沒有福報,不能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是大福德之人,不是普通的小福德,是大福德。如果我們心有恐怖,不能夠免除災難,諸位想想,福德不能現前,換句話說,縱然說發菩提心,那也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實際上是沒有法子發生出來的。

  在這一段裡面,菩薩叫著善財童子,稱他『善男子,我以如是種種方便』,這就是菩薩教化的法門。在《普門品》裡面我們看到得更清楚、更多,真是應以佛身得度者,即以佛身而為說法。不但說法應機,就是示現色相也應機,這就是講的「種種方便」。首先叫眾生離苦修福,『住於正念』,這是基礎。我們從這些經文讀下來,對我們修行用功有很大的啟示,使我們了解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正念是基礎。「正念」,給諸位說,不但是出世法的修學,世間學問也是以正念為基礎。儒家所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佛門裡面講的正念就是儒家講的誠意正心,可見得世出世間的學問都不能夠離開。佛法裡面講正念,一定要『離諸怖畏』,而儒家誠意正心之前是格物致知。物是說的物欲,格物就是離開物欲。諸位要曉得,離開物欲,恐怖、災難就離開了。老子也說「無欲則剛」,可見得離欲是非常重要的功夫,是正念的先決條件,正念現前,這才能發菩提心。

  也許我們要問,什麼時候才叫做正念?正念的標準如何?這是我們很關心的事情。在佛法裡面說,正念是解悟,教下所講大開圓解。《金剛經》裡面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及後面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些是正確對於一切法的理解。諸法實相明瞭了,心在一切法如如不動,這是正念現前。以這個基礎可以進入菩提心了,所以菩薩這個時候再『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心。『至不退轉』,這個教誡到此地才算是圓滿。正覺,阿羅漢就有了。我們在許多經典裡面讀到,佛說過當你證得阿羅漢的時候,你就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相信自己的見解。換句話說,沒有證得阿羅漢,我們的見解都是邪見,我們的念頭皆是妄念,就是讀經文也是妄念,這個諸位必須要曉得的。為什麼我們讀經文,或者研究古大德的註解也是妄念?因為我們用的是妄想心。

  你看《楞嚴經》不是講得很清楚嗎?阿難尊者用攀緣心、用六塵緣影心來聽法,如來說法是當面聽的,佛跟他講,你所聽的是法塵,不是法性。阿難尊者親聽如來說法,還聽的法塵不是法性,我們今天看到古人這些註解,並不是面對面,你能見到法性嗎?所以要明瞭,我們自己正念沒有現前,統統搞的都是大有問題。所以我一再勸勉同修們,從根本智下手,為什麼?根本智下手,取得正念,有正念而後才有正覺。阿羅漢的正覺是對我們凡夫講的,我們凡夫不覺,不覺的心看什麼法都不覺,看《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覺。我們想想阿羅漢他有什麼本事?阿羅漢的本事是破了我執,我執破了,這個時候的念可以叫做正念。在念佛功夫裡面來說,我們念到功夫成一片,還達不到正念的境界,一定要念到事一心不亂,才是正念。

  所以淨土法門稱為特別法門,稱之為門餘大道,它那個特別處在哪裡?淨土是大乘,要不發菩提心,不能生淨土。淨土法門說,菩提心發,發了做不到也行,可以帶業往生,這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說可以帶業的,唯獨淨土法門可以帶業。所以修淨土的人發無上正等正覺心,這個心發了不純,裡面帶著有業障。但是只要功夫熟,也能夠生凡聖同居土,這是淨土之殊勝、淨土之方便,這是稱之為特別法門。正覺之上再加上正等,等是什麼?等於佛,這就是大乘。小乘雖有正覺,絕無正等正覺。所以小乘心裡面成佛只有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別的人都不能成佛,頂多只能修成羅漢,而不能成佛。我們到現代的小乘國家裡面,小乘國家裡所供養的佛就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除釋迦牟尼佛之外,其餘他都不敢承認。正等正覺是菩薩,發正等正覺心還不圓滿,一定再要冠上無上,無上這是如來地。發心,一定要發心作佛,作菩薩、作等覺菩薩還不圓滿,一定要發成佛之心,這樣才圓滿。

  這是觀世音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救苦救難,其目的是叫眾生發無上心,證無上果。發了這個心,「至不退轉」,這裡面味道很長。菩薩教你發心,從你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這個當中菩薩念念都照顧你。為什麼?一不照顧,又怕你退轉,又怕你墮落。菩薩常常照顧,但是我們要接受,不接受,那就沒辦法了。所以我們自己要肯接受,要懂得菩薩的意思,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離苦,永遠離苦。請看底下經文,在一百二十四面第四行:

  經【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解脫門義。為善財童子而說偈言。】

  下面這是偈頌,偈頌裡面有重頌、有孤起頌,註解裡面說得很清楚。「此偈及下善財領解說偈,舊經皆無,此文分二,先說意。」這個偈頌一共是有三十九首半,諸位看註解裡就能看得到,一共三十九首半。舊經皆無,這個舊經是指《八十華嚴》,《八十華嚴》裡面沒有,《六十華嚴》裡面當然更沒有了。《八十華嚴》裡面「入法界品」只有二十一卷,《四十華嚴》就是《八十華嚴》的「入法界品」。以前所翻譯的經文傳到中國來有欠缺,就是不是一個完全的本子,是一個殘缺的本子,所以裡面缺少的經文很多,差不多缺了一半。《四十華嚴》是貞元年間,烏荼國王進貢到中國來,是完全的本子,沒有欠缺。所以我們今天講到《華嚴經》,讀誦《華嚴》應當從八十卷華嚴讀到五十九卷就接《四十華嚴》,這樣一共九十九卷經,這是中文本裡面最圓滿的《華嚴》經本。在今天這個世界裡到處去找,梵文本已經沒有了,但是四十卷的梵文本還有,這世界上還有,八十卷這本子已經沒有。因此今天講到《華嚴經》,可以說我們中文翻譯是最完全的本子,非常珍貴,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偈有孤起、有重頌,清涼大師在科判裡面,「文分為五」。第一段有三偈,「讚彼自述」。第二段有一偈半,「讚其敬問」,這個其、彼都是指善財童子。「第三三十二偈頌稱讚授法」,前面我們一大段也講了不少次,是觀世音菩薩教授善財童子法門,這是多半屬於重頌。「第四一偈明謙己推勝。第五二偈示後勸修。」這個我們前面都讀得很熟了,你一看這科判大意,也就跟過去我們所做的長行文六大段,意思都差不多。請看經文:

  經【善來調伏身心者。稽首讚我而右旋。我常居此寶山中。住大慈悲恆自在。】

  咱們一首一首來說。講到偈頌,在此地我也奉勸諸位,偈頌是重頌多,前面長行文沒有聽到,從偈頌等於說再聽一遍。偈頌的意思本來就是如此,為了前面沒有聽到,後來的人,前面已經講過,再用偈頌重複說一遍,前面意思補出來,這是對後來人說的。另外一種意思,長行文是便於演說,所講的這些道理是非常重要,必須要牢牢的記住,但是長行文不便記誦,偈子就等於詩歌一樣,可以唱,便於記誦,所以是叫我們背誦用的。能夠將長行都背熟當然最好,長行要是不能背,你就背偈頌。由此可知,偈頌放在此地,你看看這意思多重。換句話說,這些道理都是最重要,都是我們修行開悟的重要原理原則。菩薩的言教,菩薩的身教,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效法的。

  『善來調伏身心者』,這句是讚歎善財童子。「善來」,就是你來得太好了,這是讚歎他的話,你來得太好。由這句師資道合,老師念念當中求學生,學生也是念念當中求好老師,這一下彼此感應道交。老師得到一個好學生不容易,學生遇到一個好老師,那也是可遇不可求。所以這善來兩個字,這裡面意義非常之深,有很濃厚的感情。你看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有弟子到他那裡參學,去拜師的時候,佛一看到:善來。佛有神通,曉得過去世的因緣,你生生世世都是跟我學的,這一世又來了,有這殊勝的因緣在。「調伏身心者」,這就是修道的人,他能以正法調身、調心。佛所說正法,我們在《法華經》本因緣裡面,也就是星期天晚上才講到的,一個真正修學的人,一定要懂得世尊說法,或者是菩薩、祖師、善知識,在眾生根機沒有成熟的時候,一定是善巧說、方便說,隨俗說真,這就是慈悲,這就叫方便。譬如佛對我們沒有心想出三界的,沒有心了生死的這類眾生,佛給我們說什麼?說五戒十善,說慈悲喜捨。五戒十善,五戒是調身,十善裡面前面七支是調身,後面三支,無貪、無瞋、無痴是調心的;慈悲喜捨是調心的。這是對什麼?沒有意思出三界的人。我們學了,是不是拿這些理論、拿這些方法來調伏我們身心?可見得調伏身心,就是受持佛法依教奉行者,他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

  對於發大心的人,佛就以大法來教他,總而言之,佛的教法是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能夠叫一切眾生,各個都能夠調和其身心。在此地這一句,善財童子是發大菩提心的人,一心一意求成佛道之人,觀世音菩薩遇到他,當然生歡喜心。這一句我們就要學習,我們學習的這些佛法,雖然不是最上乘,雖然不是究竟圓滿,我們理解多少,就應該做到多少。怎麼做?就是調心、調身,依教奉行,不要勉強,做得很自然;勉強,做不到,而且要生煩惱,那就是錯了,顛倒了。佛道不是一天就能成的,生生世世三大阿僧祇劫的事情,你著個什麼急?著急只是障礙,只是給自己添麻煩,不能成就的。真正會用功,尤其是功夫得力的人,他能體會到,像古大德所說的「此處用不得力」,安安穩穩,平平靜靜的,這樣才能做到。起心動念、作意都是障緣,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這是第一句,讚歎善財童子來參訪,善來!參訪的資格是調伏身心的,身心不能調伏,菩薩見到了,也不會讚歎他善來。但是菩薩一定攝受,不會用這兩個字來讚歎,這兩個字是對根機成熟人來說。

  『稽首讚我而右旋』,這是禮節,讚歎善財童子懂得禮節。「稽首」是禮敬,五體投地。「讚」是稱讚,在十大願王裡面「禮敬諸佛,稱讚如來」,都是屬禮敬。「我」是觀自在菩薩自稱。參學,不明禮,那個老師不會教的,這一點諸位要好好的學。貢高我慢是找不到老師的;貢高我慢,老師要攝受,給諸位說,那是有特別因緣,那不是普通人。像當年玄奘大師遇到窺基,窺基就是貢高我慢,那是生長在侯門,公侯之家,從小就是嬌生慣養的,帶著傲慢的習氣。可是他是菩薩再來的,玄奘大師認識,所以一定指名要度他,要叫他出家。那是什麼?再來人。老師是再來人,學生也是再來人,這是我們中國唯識宗祖師。法相宗確確實實是在窺基大師手上建立,成為大乘八大宗之一,玄奘大師沒選錯人。一般普通人要見玄奘大師沒有禮貌,玄奘大師我想不會像待窺基大師那樣待他。所以禮節一定要重視,禮的精神,自卑而尊人。

  第三句,『我常居此寶山中』,這是指菩薩居住的所在,南海普陀山(落迦山),菩薩居住的所在。「寶山」,普陀山有什麼寶?我們現在曉得普陀山沒有金礦,也沒有發現銀礦。世間所謂的七寶,普陀山都不出產,但是普陀山有比世間七寶更寶貴的,那是什麼?大慈大悲。菩薩所教的大慈大悲,這是寶!真正之寶,真實之寶。『住大慈悲恆自在』,這一句就把寶說出來了,落迦山是慈悲之山,落迦山是自在之山。自在從哪裡來的?從慈悲來,慈悲就自在。不慈悲,哪能得到自在?大自在是從大慈悲當中得來;大慈悲是因,大自在是果,有因有果。菩薩所教的,就是教我們修大慈悲之因。

  我看今天講一個小時好了,我們這七天當中,每一天上午都講經,我們念觀音菩薩求感應道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