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十二集)  檔名:12-002-0012

  一百二十一面倒數第一行,我們從開頭念起:

  經【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攝取眾生。或以利行攝取眾生。或以同事攝取眾生。】

  這是說的四攝法,上一次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有十一句,前面四句是四攝,下面六句是講的三業,末後一句是說一切種類。

  經【或現種種微妙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善巧言辭。或以威儀勝妙方便。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開悟而得成熟。】

  這六句是講的三業。第一句說的身相,『微妙色身』。「色身」是指隨類的化身,這叫微妙色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觀音菩薩就現什麼樣的身相。在《普門品》、在《楞嚴經》裡面都講「三十二應身」,此地「微妙色身」就是說的三十二應身。這個三十二應身是說的三十二類,並不是說三十二種身,那我們就看錯了。這三十二類就包括了一切的身相,一切種類的身相,換句話說,菩薩是無類不現身,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現身的目的就是攝受一切眾生,此地講『攝取』,「攝取」當然就是教化。在教化之先,一定要能夠攝受,就是與眾生要建立一個關係,使眾生對菩薩生敬畏之心,菩薩才能夠教化他,才能夠收到教化的成果。

  底下一句,『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這一句含義甚深,境界廣大。「光明」是說的智慧,經裡面的意思就是現種種不可思議的智慧之相,「網」是說的多,這是表現在菩薩身相之中。菩薩這個身他的處世、他的儀表、他的言行,一切一切都顯示著清淨的智慧,使人一接觸一看,這個人有無量的智慧,這個人這麼聰明,就能攝受一切眾生。這是從德相上講的。如果我們用唯識比喻來說,在唯識裡面講的引業、滿業,第一句講「微妙色身」,我們比作引業,實在菩薩沒有業,菩薩是乘願再來的,哪裡會有業!這一句,「不思議色淨光明網」就好比是滿業,用這個比喻大家好懂。我們眾生是業力來受生,所以有引業、有滿業。菩薩是願力而來,乘願再來。再來人跟我們一樣,但是我們凡夫不認識他,不曉得他是再來人。從凡夫眼光裡面看,菩薩的引業、滿業都非常殊勝,都是人中所謂稀有者,叫人一看到就生尊重之心、敬仰之心、羨慕之心,很願意從菩薩來學習。

  由此可知,佛門裡面對於色相莊嚴是很重視。如果要不重視,諸位想想看,等覺菩薩功德圓滿之後,為什麼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修相好?佛法說不著相,不著相,還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修來的,要一百劫的時間才能夠修成,修得圓滿的相好,為什麼?就是因為好相能夠攝受眾生。今天報紙我是沒有看,略略的看了一點,雷根選了布希做副總統的搭檔。所以有很多人猜測懷疑,裡面就有一條,布希年輕風度非常好,很能夠吸引人。你看看連選個總統也要講色相。佛菩薩度化眾生,對於色相很重視。世間人確實喜歡色相,所以一定要示現能夠叫眾生滿意的色相,才能夠攝取眾生。這都是屬於身業上。

  『或以音聲善巧言辭,或以威儀勝妙方便』,這個兩句是在語業上的。「善巧言辭」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四無礙辯才,四無礙辯不必多說。「威儀勝妙方便」,雖然不是言辭,它是表法的,功用跟言辭沒有兩樣。現代對於表法的意思已經不太重視,所以今人無論是衣食住行,雖然是天天在變花樣,但是這些花樣,你仔細去觀察,沒有什麼意思。不像從前,從前的衣服設計,它代表一個意思在,它有意義存在,都有教育的用意。戴個帽子,帽子也有意思。譬如家庭裡面,寺院裡種種陳設布置,它有布置的意思,都代表的教學,而不是單純的美觀;美觀要重視,而且代表著很深的意義在裡面。現在只講求美觀,怡悅身心,究竟表什麼樣的法,代表什麼意思,已經不重視、不講求。換句話說,現代的美學裡面,已經失去教學的意義,從前這個美學裡頭是有很濃厚的教學色彩。這一點在佛門裡面還有,但是也比不上過去。雖有,懂得的人也不多了。我們讀《華嚴經》,《華嚴經》把這個表法說得很詳細。所以這一句裡面講什麼?威儀方便當中,取表法的意思。

  底下說,『或為說法,或現神變』。這兩句的意義,該說法的時候說法,該用暗示的時候用暗示。這個「神變」就是暗示,像禪宗裡面一棒一喝,可以說都是叫神變,其目的都叫眾生開悟。底下這一句是成就,『令其開悟而得成熟』。這是說觀音菩薩示現的三業,都是為了開悟眾生、成熟眾生。下面這一句:

  經【或為化現種種色相。】

  這個『色相』就不是指隨類現身的色相,是說什麼?器世界的色相。觀音菩薩變一座山、變一個河流來接引眾生,這是講山河與大地,全露法王身。諸位得不到靈感,沒有開悟,沒有啟示,說不定哪一天在這裡經過的時候,看看這個山,看看水,忽然開悟了。這不懂得佛學的人,他不曉得,認為這是自己忽然開悟;深入佛法的人曉得,諸佛菩薩加持。諸佛菩薩示現種種色相,不悟的人不曉得,悟的人一看他能夠觸動了他的真性,就在這裡開悟。像蘇東坡遊廬山的事,一般人看到廬山只看到廬山風景之美,蘇東坡為什麼看到「山色全是清淨身,溪聲盡是廣長舌」,他從哪裡看到的?這是佛菩薩為現種種色相。所以這句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大,不但示現這些色相,而且有的時候示現自然現象的變化,風雲雨露,聽到這些音聲、見到這些色相都能開悟,全是菩薩善巧方便的設施。底下說:

  經【種種族姓。種種生處。同類之形。】

  這是四攝裡面的同事攝。此地所講的範圍大,遍及六道,再擴大一點可以說遍及九法界,菩薩裡面也現身。觀世音菩薩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要教以下的眾生,從初發心到十地也都是菩薩所教化的,所以說九法界的眾生,種種種族,種種生類。菩薩要度眾生,一定要跟這一類眾生示現同樣的身形,同樣的生處,才能夠攝受教化。而且:

  經【與其共居。而成熟之。】

  跟他同住在一個地區。這一句是說的九法界有情跟無情,全都包括在其中。請看底下一段:

  經【善男子。我修習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令離諸怖。所謂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繫縛怖。離殺害怖。離王官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諸病怖。離懈怠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愁歎怖。離所求不得怖。離大眾威德怖。離流轉惡趣怖。】

  這一段裡面有二十二句,也就是二十二種。在清涼大師註子裡面,就是在一百二十三頁第二行,這當中有個圈以下都是註解這一段。註解,諸位自己去看,在此地我們略說說。這段是就菩薩大悲行顯示觀世音菩薩法門的業用,業就是講他的事業,用就是講他的功用。菩薩的法門,我們一定要記住,在一百二十一頁倒數第三行的第一句,這是必須要記住,「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速疾行解脫門」。由此可知,唯有大悲門才能夠速疾解脫。證得這個解脫門,最快的、最短速的時間就能夠證得。我們也想快快證得、早早證得,一定要修大悲門。換句話說,一定要修觀世音菩薩的法門,我們修行證果就能很快的成就,很圓滿的成就。觀音菩薩修這個法門,成就了無量的功德利益,我們要修這個法門與菩薩就感應道交,菩薩所舉的這幾種利益,我們確實都能夠得到。我們自己能夠得到,也像菩薩一樣轉化他人,也能叫別人都得到。

  第一句叫著『善男子』,叫著善財童子說,『我修習此大悲行門』。菩薩是居在等覺位,他還要修、還要習,「習」就是實習,還是在一切境界裡面歷事練心,還在習。幾時才圓滿?給諸位說,沒有圓滿的時候。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沒有圓滿才是真正的圓滿。大乘法我們前面也曾經說過,不同於小乘。《大智度論》裡面我們讀過,小乘講具足,為什麼講具足?它有限、有量,你東西能學得完,能夠畢得了業。大乘法門裡面,無量!無量,所以不能講具足,只能講什麼?只能講修習,無量。我也曾經用這個樹木來做比喻,樹木沒有量的,它年年生長,今年長到這裡,今年圓滿;到明天發芽又長一截,那明年圓滿。無量就是圓滿。

  我們從歷史來看,不要看十方世界,那太大了,我們也看不到,我們也想不到,就以我們現前有歷史記載的來觀察。古中今外歷史的演進,年年不一樣,年年眾生有新的知見,對於一切問題,宇宙人生有新的看法,有新的發覺,有新的發明,年年都不一樣,你怎麼能說有止境?沒有止境。所以要曉得大圓滿是沒有止境,無止境就是大圓滿。觀世音菩薩早就成佛了,成佛,我們說這是究竟圓滿,那個究竟圓滿是在哪裡圓滿?是在理體上的圓滿,業用上沒有圓滿。理體上好像一面光明的鏡子,這個鏡子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圓滿。但是這個鏡子發揮照的作用沒有圓滿,為什麼?無所不照,年年有新的物相,它年年都照。所以從它本身理體上講是圓滿的,從它業用上講也是圓滿的,雖圓滿,年年不一樣。雖然已經成佛,倒駕慈航,以菩薩的身分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修習大悲行門。在事上講,事事無礙,事事都是無盡,《華嚴經》末後「無有疲厭」,道理就在此地。

  因此我們發心一定要發大心,如果發心有一個止境三大阿僧祇劫,我到三大阿僧祇劫我圓滿了、我畢業了,錯了,那畢不了業。能講畢得了業的,小乘可以畢業,大乘裡面沒有畢業。既然勤於教化眾生,在我們感覺這一定很辛苦、很勞碌,那是我們凡情的測度。我們做事情為什麼會勞碌?為什麼會感覺辛苦?因為我們有心。我們有個分別心,有個執著心,有個妄想心,才有這些疲勞的現象,才有休息退轉的現象。如果這些妄心都沒有了,給諸位說,這些現象全都沒有。無作之行,作而無作,無作累什麼?無作,還有什麼疲厭的?諸佛菩薩已經證入三摩地,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決定是無心的。這個事情實在還是不可能,無心怎麼能辦事?在我們想像無心不能辦事,哪裡曉得無心才能辦最圓滿的事。

  經裡頭常以鐘鼓做比喻,鐘鼓無心,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它累不累?它不累。為什麼?它無心。佛菩薩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有應,眾生有心而感,菩薩是無心而應,幫眾生真正離苦得樂。處世無心,無心給諸位說,用的是真心。無心就是無妄心,無妄心,所顯露出來的一片真心。而且這個真心之量,盡虛空、盡法界、盡眾生界清淨平等,這個是真正的解脫、真正的自在。真正發心學佛,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這樣鍛鍊,這就叫「修習」。

  觀音菩薩特別提出來悲行,悲是什麼?憐憫一切眾生。可是我們要學觀音菩薩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好,我們學觀音菩薩,見一切眾生我們憐憫他,我們用的是阿賴耶識去憐憫,用的第六意識去憐憫,這就不行,有為法,那正是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我們動了感情,我們用的妄心。觀世音菩薩人家用真心,用的法性,法性裡面本來就具足慈悲之德,就有慈悲之行。我們要怎樣學?事上確實有慈悲,是真的,決定不是裝模作樣做出來。心地清淨光明,一塵不染,這種悲心的流露是真心的流露,不是感情的流露。去了情那個慈悲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帶著感情這個慈悲不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差別就在此地。換句話說,從心意識裡面生的慈悲是八識心所的作用,不是真慈悲;與阿賴耶識相應的心所,就是有慈悲的心所。我們講五十一個相應心所,有善心所,有煩惱心所。慈悲,這個世間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善心所所現,佛菩薩慈悲不是心所所生的。我們講學佛就是要學這些,如果說不從這上面去學,世間講仁慈、講平等、講博愛,都學得到,何必要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間,用不著。就是世間講的仁慈、講的仁愛、講的慈悲、講的平等,跟佛法所講的完全不相同,要懂這個道理。

  世間所講的全是心所裡面的東西,佛所講的是自性裡面的東西。一真一妄,自性裡面是純真,心所裡面是虛妄。為什麼?心性裡面的慈悲是永恆的、是不變的,心所裡面慈悲是生滅法,斷斷續續,是有變化,今天對你慈悲,明天沒有,會變。世間法統統是這樣的,別說人間,天上也不例外,縱然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天沒有色相,還是免不了,妄畢竟是妄。再要是微細的來觀察,小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不是真心。佛法就是要求真,求真才是覺,不求真就是迷,不求真就是虛妄。我們無始劫以來一直到今天,都是活在虛妄之中,看穿了有什麼意思?毫無意思。那些哲學家講人生的意義、講人生的價值,給諸位說,都是在說假話,有名而無實,正像佛法裡面所講的,眾生認為有常樂我淨,實際上眾生那個常樂我淨有名無實。

  我們今天講價值,講生命的意義,唯有在佛法裡面才能得到真實。這些學問,我們應當要接觸,了解眾生的知見,應當要了解它。需不需要去研究它?不需要。為什麼?研究就落在意識裡,沒有出頭的日子。為什麼?那是迷,那不是覺。我們要認真的學習,那就學迷,不是學覺。學覺是學佛。所以是聽聽、看看就行,學佛人整個目標全部力量都集中在開悟,大徹大悟。悟了以後,這些問題一看就明瞭,就有對治的方法;一聽就明瞭,也有糾正你的辦法,所謂是一接觸生無量智慧。學佛之難,難在哪裡?難在不肯放心。連孟老夫子都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句話跟佛法的教學實在是相同,我們凡夫所以不能成就,就是這個心放不下;孟夫子講智慧的成就,就是把心放下,沒有別的,這是真學問,說得一點不錯。真正的學問在哪裡?你把妄心妄想放下,學問就成就了。

  《楞嚴》裡面講的「知見立知」,我給諸位說過,把那個立知放下,知見是學問,可見得學問是本有。一切眾生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沒有差別,差別在哪裡?就是眾生在知見上立了一個知,我有知,我有學,我有能,完了,從此之後就愈迷愈深,心不清淨,心有雜染。心既然被雜染了,以後麻煩在哪裡?見一個相,被相所染;聞一法,又為法所染。天天是增加染污,怎麼能開智慧?怎麼能夠恢復本性?愈迷愈深,愈染愈重,我們病根就是在此地。恢復之道,一定要做到見而無見,無見而見;聞而無聞,無聞而聞,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有見聞覺知嗅嘗,有,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樣才能夠恢復本性,才能成就真正的學問。成己、成他能不能成就,關鍵都在慈悲上。你看看歐陽大師內學的院訓,悲心是成就自己、成就眾生的原動力,沒有悲心就沒法子成就。世間事業的成就,那個動力是欲望,因為你有欲望推動著你,你在那裡幹。

  你看看現在這個天氣,這麼熱,你看最近的報紙,又要競選了,那些人出來競選,坐在車上到處講:你投我一票。苦死了,辛苦得不得了,他為什麼要去幹這個事情?欲望在推動他,名利心在推動他。像我們這些沒有名利心的,你叫我出去跑一趟,流一身大汗,不幹,我坐在這多自在。這些佛菩薩為什麼這樣,也好像不辭勞苦在這裡普度眾生,什麼力量推動他的?大慈大悲。自己在那裡修學精進不退轉,這個力量是悲心。勤奮在教化眾生不疲不厭,這個力量也是在悲心。這是世法與佛法不一樣的所在。東山講座剛剛結束,我在那裡講座就說,出家是做個義務的教員。那些人都是教員,你們為什麼要到學校教書?有薪水可拿。出家人在教化眾生,沒有薪水可拿,沒有人給你遞上薪水,換句話說,出家人生活沒有保障的。他願意供養,供養一點,不願意供養,還是要以平等心、歡喜心的來教學。咱不能說這個地方供養多,我就多講一點,講得起勁一點;沒有供養,少講一點,敷衍一下,不可以,所以跟世間不一樣。

  我們東山這個講座教下來,我二十二個鐘點課程,在一般學校也是一個學期。東山並沒有給我們一點供養,我們還要很認真的去教學,我們這個義務教員比你們那個教員要偉大。我辦個講座請你們來教學,你很熱心給我教,一塊錢供養都沒有,你願不願意來?不但沒有供養,依因師去上幾堂課,連錢包還丟掉了,鑰匙都還丟掉了,還得要賠上,我們還要認真的教。這是什麼力量在推動?悲心在推動,沒有悲心做不到。所以菩薩悲心只是在利益一切眾生,就底下一句說的,『願常救護一切眾生,令離諸怖』。這一句是總綱,一切教化為什麼?就是為了救護一切眾生,一心一意的令眾生離苦得樂,就是幹的這個事情。眾生離苦得樂,菩薩教化就功德圓滿。底下是別舉,舉了二十二個例子。這二十二個例子,清涼大師把它一類一類分得很清楚,註的也很明白,我們就一句一句的來解釋。

  總綱裡面就是離苦得樂,離苦得樂一定要破迷開悟。由此可知,向下所舉的這個二十二類,這些苦難、恐怖都要能夠離開的話,一定要破迷開悟,如果不破迷開悟,哪一條也離不了。悟了,全都沒有了,全都離開了;迷了,全都有。這是重要的一個原理,一定要了解。『所謂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所謂願一切眾生」這幾個字是貫下去的,每一句上都應該有這幾個字,這是行文省略。「險道」,什麼叫險道?如果把這個險道比作道路,這個意思太窄小,而此地所講的險道,三惡道是險道。哪一個眾生願意墮三惡道?可是再問一問,哪一個眾生能免得掉三惡道?惡道恐怖,尤其是地獄道。所以我們看佛經裡面,凡是講到六道,地獄道說的總是特別的詳細。《楞嚴經》裡面講七趣,這是一般經裡頭很少有的,一般經裡頭講六道、講五趣,講七趣很少,而《楞嚴經》裡面,六道之外加了個仙道。我們看看經文七趣裡面,那個經文篇幅算起來地獄道佔二分之一,其它的六道是佔二分之一,地獄道說得特別詳細,為什麼?地獄道是最險之道。

  佛說得那麼詳細,就是叫我們要認識它、要了解它,你能夠認識、能夠了解,才能夠避免這一道,所以說得特別詳細。這就是教一切眾生離險道的恐怖。餓鬼道、畜生道不能不徹底明瞭,唯有徹底明瞭了,那你自己能做得了主宰,我願意去就去,願意不去就不去。願意去是入三惡道行菩薩道,願力去的,去惡道度眾生,度地獄眾生要現地獄身。《地藏本願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地獄裡面唯有菩薩可以去,唯有那個受罪業的人可以去,只有這兩種人可以去,其他的人沒有能力去。菩薩是願力示現地獄身,在那個裡面救度地獄眾生。我們到險道、惡道去,只有願力去,而不是業力去,我們不造種種業,這才真正是離險道怖。並不是我們天天供養佛菩薩,每天給他燒香禮拜課誦,我將來就不墮惡道,不是這樣,那是大的誤會。一定要開悟,要把這個險道因果事理都得要知道得清清楚楚,曉得墮落到那裡去,為什麼去的?造什麼樣的業去的?誰叫他去的?他去之後受了些什麼苦?什麼時候才能出頭?都得要搞得清清楚楚,這不是個容易事情。所以離是真離,不是假離,確實可離,不是在那裡空口說得好聽。

  第二句是『離熱惱怖』,「熱惱」是煩惱,煩惱也是恐怖的事情,煩惱太多。煩惱多的人,苦,身心都苦。佛告訴我們煩惱究竟是一回什麼事?煩惱的體性是什麼,煩惱的業相是什麼,煩惱的作用又如何,叫我們統統明瞭。明瞭了,煩惱就沒有了。我們不了解煩惱的體相用,所以才生煩惱。如果曉得煩惱的體相用,不生煩惱。為什麼?知道煩惱性空,沒有自性。唯識裡面給我們講二十六個根本煩惱,實在說,就是說明煩惱的體相業用。全都明瞭了,曉得這是一場空,那又何必去執著?何必去計較?與清淨心,與平等性,根本就沒有關係。清淨心、平等性是自己,煩惱不是自己,煩惱完全是虛妄的。不明瞭煩惱真相的人,諸法實相,不明瞭實相的人,自生煩惱。真相明白了,諸位想想,你那個煩惱想生也生不起來,你把那個煩惱的真相看穿了,原來是這回事,煩惱怎麼生得起來?生不起來。由此可知,那個煩惱是迷了才生煩惱,為什麼?被煩惱的真相迷了,天天生煩惱,時時生煩惱。煩惱真相悟了,不迷了,想生也生不起來,真相被你看穿了。

  初學佛的人也常常感覺到煩惱多,為什麼要學佛?煩惱太多了,想學學佛。這也很好,煩惱接引你來學佛,煩惱為你學佛的增上緣,也不錯。可是那個不善學的,學了佛之後煩惱更多,他不學佛的時候煩惱還少,學了佛煩惱更多,那是什麼原因?不悟。在世法裡頭他迷,生煩惱,到了佛法裡頭還是迷,那當然煩惱要增加,不增加才怪,一定要增加的。這就是沒有遇到真正的佛法,沒有遇到好的增上緣。遇到真正佛法,遇到真正好的增上緣,學佛之後開悟了,不但佛法道理悟了,世法道理也悟了。佛法中、世法中都覺而不迷,煩惱當然一天一天輕,菩提是一天一天增長。菩提就是覺,覺天天增長,迷天天減輕,這就是斷煩惱。覺天天增長,是不是天天念經?天天研究佛教、研究教理?給諸位說,天天念經,念得生煩惱;天天研究教理,也天天增長邪見,也在那裡增長煩惱,這都叫什麼?不善學。善學的人天天念經,要把心念清淨、念平等。你看昨天我們在《八十華嚴》裡面講到的十四根,信進念定慧,念佛,清涼的註解裡面,念佛就是念平等,佛的心是平等心。這是一語道破,平等就不生煩惱、就不生障礙,我們念經也是念個清淨心、平等心,我們研究教理也是研入清淨平等,這就叫菩提增長,煩惱天天減輕。不會的人恰是顛倒行事,那也是清涼講的,祖師把這個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你看我們《四十華嚴》,我們這第二本,第一本開頭的時候,經題裡面清涼大師就說得很清楚,就講到解與行,不善於求解的人是增長無明,不如理修行的人,他那個行是增長邪見。所以行要如理而行,解要如行而解,解跟行是一不是二,是一樁事情,才真正能有成就。清涼大師說得很清楚,有解無行是什麼結果,有行無解是什麼結果,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明瞭。煩惱在佛法裡面確實可以斷,在行法上佛給我們制定的戒律。戒律還有一個意思叫清涼,而我們現在持戒的時候生煩惱。本來這個持戒是對治煩惱的,是一服清涼劑。那為什麼我們現在這個藥下去之後,不但不能化除煩惱,還增加了煩惱?這是對於戒律迷惑,不懂。不懂戒法,不懂戒相,不懂戒行,對於戒律所依據的理論更不懂。所以持戒生煩惱是死在戒條之下,這生煩惱!好像這個戒條是個繩索一樣,處處綁得我們不自由、不自在,動不動就犯了戒。不但不能夠離開恐怖,還增加恐怖:這個犯戒,不得了,那又不得了。增長了恐怖,所以才會被世人誤會吃人的戒律。從前儒家的禮教,吃人的禮教。戒律也是禮教,吃人的戒律。世間人主張什麼?廢除戒律,經講的道理很不錯,可以聽聽,戒律不能要,那是綑人的東西。經裡的道理懂了沒有?沒懂。經道理懂了,律也就懂了。

  這裡面所講的二十二種,確實是眾生的恐怖,而且是深重的恐怖。修觀音法,條條都能離開,確確實實能離開。但是諸位要記住,絕不是說我拜觀音菩薩就能離開了,我信觀音菩薩就能離開了,我天天念觀音菩薩就能離開了。拜觀音菩薩的人很多,念觀音菩薩的人也很多,你去問問,他的煩惱有沒有離開?他會告訴你,我煩惱多,一天到晚在煩惱。念經而不達其義理等於沒有念,唯有明理才能解決問題,理不明瞭,怎麼能解決問題?理就是悟,換句話說,信菩薩、拜菩薩、念菩薩都要開悟,不是說我信了就完了,我拜了就完了,要開悟才有作用,菩薩教給我們這些方法都是開悟的。所以這經,三經要合起來看,《普門品》著重觀世音菩薩利他行,化他;《耳根圓通章》是觀世音菩薩自修的法門,自行的法門;這章經裡面,自行化他兼而有之,但是說的簡單。你看他教給善財的,他說他自己所成就的法門,那個法門詳細的說在《楞嚴經.耳根圓通章》,此地這一段講化他,化他這個法門裡面細說在《普門品》。但是觀世音菩薩跟我們畢竟是有特別的因緣,所以在這一章裡面,長行文重要的就是到這一段就完了,後面善財童子有很長的一段偈頌。這是我們在五十三參其他章節裡面很少看見,而在偈頌裡面,將菩薩自行化他的功德形相都說出來,這是這一章特別之處。你看我們前面讀了多少,沒有看到這種現象,這是菩薩與我們特別有緣分。

  下面一句是『離迷惑怖』,這也是極大的恐怖,可以說一切恐怖苦難都是由迷惑而起的。迷不容易破,可以這麼說,除了大乘佛法之外,真的沒有任何一法能破。二乘法僅能破個見思而已,塵沙迷惑、無明迷惑都沒有辦法破。所以二乘人所證得的果報不究竟,二乘人不能解決問題,二乘人所離的這些恐怖有限度,不是無盡的,不是究竟圓滿。要離迷惑一定要修觀世音菩薩自修的法門,這最詳細的就是《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那一章的經文,也是《楞嚴經》裡面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們講是最精彩的一部分,觀音菩薩他自己怎麼修成的。我們一定要用他的理論、用他的方法,我們來修觀世音菩薩的法門,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是破根本的迷惑,破根本無明,方法極其善巧,真的在一切方法當中,這個方法用得巧,極其方便而有極大的成就,這都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所以這四個字「離迷惑怖」,要在《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裡。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