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二十四集)  檔名:12-002-0024

  經【爾時善財童子。聞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說此大悲清淨偈已。歡喜踊躍。充遍其身。生愛敬心。增信樂心。發清淨心。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禮菩薩足。長跪合掌。於菩薩前。瞻仰一心。以偈讚曰。】

  說偈的儀式。在這一大段當中,也可以說是從前面菩薩傳授善財童子法門而來的。這一段,我們可以說是善財童子聞法得益之後的心得報告。偈頌一共有三十首,說偈儀裡面這幾句意思很容易明瞭,第一句是說善財童子聞法。雖然從文字上看,是指前面偈頌而說,『說此大悲清淨偈已』,引申就包括前面所講的長行文。『歡喜踊躍,充遍其身』,這是平常我們講的法喜充滿。聞法、解悟得法喜,證入當然更是如此,是屬於證悟。因為從全經上來看,經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善財童子無論是在哪一位善知識那裡聞法,都是說的證悟。『生愛敬心,增信樂心,發清淨心』,這是講的三心,三心都從悟入而來。由此可知,這個三心是從悟入才能夠增上。如果三心增上,我們聞法必定得益;聞法之後,說這個三心不能增長一些,這聞法就沒有得利益。所以從這個三心增上,也能夠勘驗自己聞法有沒有心得。下面是儀式,不必多說了,我們現在可以看偈頌。偈頌三十首,可以分為三大段。註解後面說得很清楚,第一段是總標,「標讚」,第二段是「別讚」。第一段就是前面一首:

  經【天人大眾阿修羅。及與一切諸菩薩。以妙言音共稱讚。大聖智慧深如海。】

  第一首完全是讚歎觀世音菩薩,讚歎也是屬於修行法門之一。我們在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所讀到的,第一個是禮敬,前面說偈儀裡面就是禮敬;第二是讚歎如來,這一首接著就是讚歎,禮敬與讚歎是修行重要的方法,這裡面含義非常之深。『天人大眾阿修羅』,這就包括了六道裡面一切眾生,這是講六凡眾。『及與一切諸菩薩』,這是說的聖眾,因為華嚴會上皆是法身大士,沒有二乘根性的人。這是把這世出世法都包括在其中了。『以妙言音共稱讚』,說實在話,對於觀世音菩薩,尤其在我們娑婆世界,緣分特別的深,真是「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觀音、彌陀,尤其在中國,沒有一個人不曉得,所以對觀世音菩薩,尤其是讚歎備至。『大聖智慧深如海』,前面是說的,這一切大眾者能讚歎,「大聖」是指觀世音菩薩,「智慧深如海」,這是所讚歎,我們讚歎的就是菩薩甚深智慧。表現在境界裡面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下面有二十六首是別讚,前面這一首是總。別讚裡面,清涼大師的科分有幾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是讚歎所得的法門,我們念一念:

  經【能於一切眾生中。平等大悲同一味。一智同緣普救護。種種苦難皆銷滅。】

  這一首是一個意思,讚歎菩薩他自己所修得的法門。他的法門是大悲門,大悲是建立在平等智慧的基礎上。『一智同緣』,「一智」就是平等智,無分別智。『平等大悲』才同一味,菩薩的智慧、菩薩的慈悲無不是平等的,無論是對一切菩薩,還是對天人、大眾、修羅,總是一味。「一智同緣普救護」,這是說從悲智裡面生救度眾生之心,「同緣」是無緣大悲,是無條件的,所以才同。我們平常講愛緣慈悲、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都不能做到同,為什麼?裡面都有差別相;唯有到無緣慈悲,才完全等同。觀世音菩薩是以等同的慈悲,普遍救護一切眾生。『種種苦難皆銷滅』,這是救度眾生的結果,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苦難,你要與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都能夠消滅。

  這個事上看是不可思議,確實超越凡情,超越我們知識的領域。因此在今天我們講觀世音菩薩經,無論是《普門品》,或者是《楞嚴經》裡面「圓通章」,以及本經這一章,列舉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種種救苦救難之事,都很不容易理解。我們讀到古人的著書,對於這些事上的講解,列舉一些公案來證明經中所說的言詞,但是這些公案不常見。我們大家都曉得,不常見的公案、特殊的例子,當然也有,不容易叫人生信。如果是一切眾生遇到災難,一念觀世音菩薩,立刻就有效應,大家才能相信。可是現在事實上並不如此,有人念得有效,有感應,有人念得沒效,沒有感應。問題在哪裡?我們一定要找那個原因。為什麼有人念得有效、有人念得沒效?這就一定要了解,感應道交的理論。不明其理,不能通其事,事上就有障礙。理論通達,事上障礙就沒有了。

  但是因為理太深,確實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懂得的。不明其理的人也有感應,這些道理在前面都曾經說過,那是什麼原因?宿世善根深厚,才有這個情形。可見得每一個人,只要念一聲南無觀世音菩薩都有感應,感應不同而已!所謂是有顯應、有冥應。而我們現在一般概念當中所感應的,認為很明顯的,我們承認這是感應。而冥應的時候我們不覺得,那也是感應;雖有感應,自己不能覺察,別人也看不到,而諸佛菩薩非常清楚。這些基本的原理,我們學佛的人都應當要懂得,然後才能斷疑生信,才能夠發心,求明瞭這個道理。可是求明瞭這個道理,又不能以有心去求,換句話說,以心意識去求,所理解的有限,只能夠理解一個皮毛,真實的道理,那還是隔一層。

  真實之理,要以無分別智去悟得,不是研究得來的,不是分析得來的,是要靠你悟得的。這些道理,我們在大經大論裡面也常常討論到。由此可知,根本智的重要。佛法裡面教給我們,首先的就是要求根本智的修學,修心,其次才是修身,再其次才是修行,行是行為。所以把修心擺在第一。心,有真心,有妄心。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一定要了解。真心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功德,純真無妄。妄心也有無量的功能,但是它那些功能,它有障礙,不清淨。它礙什麼?礙真心,礙真智慧,這也是我們要曉得的。悟了以後,妄就是真,真就是妄,真妄不二。迷的時候是二法,悟的時候是一法。怎樣覺悟?這個道理與方法都給諸位說了多少遍。雖然講多少遍,還是要講,講個一萬遍、十萬遍、百萬遍,都不算多。為什麼不算多?因為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又亂了。講的時候這個道理方法懂得,可是事情一到面前又忘掉,老毛病又出來了。方法,一個大原則,就是叫我們接觸境界的時候用智照,不要用心去分別。用智慧去觀照,你見的是諸法實相,你所見的是清淨相,你所見的是寂滅相。如果用分別,你所見的那是萬相差數,是染污相,可見得這個裡面不一樣。凡夫用心意識對外面境界,佛與大菩薩用般若智慧接觸外面境界。這些道理一說,哪一個不曉得?人人都會說。可是事實上,我們是不是這樣做?

  曉得這個道理,這叫解悟。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學著會用根性,用六根根性,學著用見性、用聞性,一切境界裡面,不起分別心,「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用智照。不要隨凡夫行,隨凡夫行,諸位要記住,講到凡夫行,千萬不要想到又起分別,凡夫大概是眾生,不是的。隨凡夫行就是隨自己的心意識,隨自己八識五十一心所,就叫隨凡夫行;隨自己的四智菩提,叫隨聖行。可見得,講凡聖與外面都不相干。我們講到聖,千萬不要想到聲聞、緣覺、菩薩、佛,外面的;講到凡,就六道凡夫,也是外面的,那都弄錯了。凡聖都在內,不在外。用根不用識,就是隨聖人行;用識不用根,就是隨凡夫行,根與識都是自己的,這樣才能夠成無上道,這樣才能夠滅種種苦難。功夫用上道,像《心經》所說的。《心經》,你看觀自在菩薩講的,也是觀世音菩薩經,真叫「行深般若波羅蜜」。深般若波羅蜜是指什麼?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他是用妙觀察來觀察六塵境界,他們做什麼用?他們用平等性智來接受,所以他接受的結果是「照見五蘊皆空」,這是妙觀察看的真相。「度一切苦厄」,那是他受的結果。觀世音菩薩做到了,我們天天念《心經》,把《心經》列入早晚課誦,單是天天念這兩百六十個字,從嘴巴口滑過去,諸位想想,那有什麼作用?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用妙觀察般若?有沒有用平等性般若?

  《楞嚴》裡面教我們捨識用根,用根就是用妙觀察智,用平等性智。妙觀察智裡面沒有分別,一切境界沒有好醜,平等觀。平等性智裡面沒有染淨,清淨受,什麼境界裡面你心是清淨的,不生煩惱,不起念頭,這是你自己成就了。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是以分別心對境界,分別好醜;以意識來接受,所以有苦樂憂喜捨,心不平等。不平等裡面就起念、就動心,要求這個要合我的意思,不合我的意思要去掉,合我的意思要保留。你認為這個合你的意思,那個他認為不合他的意思,於是乎就衝突了,就要起爭執了,這個裡面就起鬥爭。無量無邊的業障,都從這裡生起來。業障障什麼?障礙自己清淨心,障礙了自己的智慧光明,障礙了自己無邊的功德。諸位要曉得,與外境不相干,沒有任何一個人障礙你。我們拿《六祖壇經》上來說,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全被這些業障障礙住。業障從自己生起,與外境決定不相干。如果說外境要相干的話,它為什麼不障觀世音菩薩?它為什麼不障十方諸佛,它來障礙我?外境要有障,應該統障才對。可見得外面境界沒有障礙,障礙是自己心意識接觸外面境界所產生的。所以,諸位是真正明瞭這個道理之後,能夠做到兩句話,不怨天、不尤人,你的心就能平靜下來。好惡與外界不相干,真正懂得這個理,在一切境界裡面,漸漸心做得了主,不為外境所動。

  妙觀察觀外面境界是平等的,平等境界裡面就沒有取捨之心,不取於相,沒有取捨之心,心多清淨。第六識觀察外面境界,他是分別的,分別就有取捨,有取有捨,就生煩惱。所以佛教給我們,先學著會觀察,會看、會聽,看,看什麼?看一切色性,那是妙不可言;聽,聽聲性。色性平等的,聲性也是平等的,所以不叫你著相。你要見色相,色相不平等;你要聽聲相,聲相不平等,所以佛一再教給我們,不要著相。不著相就見性,見的是色性,聞的是聲性,吃飯的時候舌頭嘗的是味性,五味之相,酸、甜、苦、辣、鹹的相不同,性是一。所以諸佛菩薩明心見性,他能夠處一切境界,能夠跟一切人相處,都能夠和睦,都能夠和平,為什麼?就是他沒有意見。他為什麼沒有意見?他住在平等一真法界裡頭,哪有意見?有意見,不是在平等一真法界。眾生與眾生相處,有爭執,有意見。眾生與佛相處,眾生有意見,佛沒有意見,那就可以相處、就能處得很好。兩個彼此都有意見,麻煩大。所以俗話說,吵架的人,兩個程度一樣,才吵得起來;一個低,一個高,吵不起來。低的要吵,高的不要吵,一個人怎麼能吵得起來,吵不起來。兩個人打架,程度也相等,一個高,一個低就打不起來,一個想打,一個讓他,你打,我讓你打,就你打我,我不還手,打不起來。你罵我,我不還口,你也罵不起來,一定是兩個程度相等。你看學校對學生的處分,兩個學生打架,一樣處分,為什麼?你兩個人一樣,不要說哪個有理、哪個沒有理;哪個先打人,哪個後還手,用不著,兩個人程度一樣,所以一樣處分,道理在此地。

  我們要想滅種種苦難,經裡面所講的這些事相、這些道理,都是千真萬確的。可是你一定要曉得怎麼個修法,要掌握著觀世音菩薩修學的原則,就是「平等大悲同一味,一智同緣普救護」。一定要曉得這兩句,依照這兩句的原理來修學,才能夠度一切苦厄。這一首是讚菩薩所得的法門。第二首是讚菩薩的神通:

  經【菩薩最勝神通力。反覆大地不為難。又能乾竭於大海。令大山王咸震動。】

  第一句是說觀世音菩薩最為殊勝的神通,這是說他的能力。下面這三句都是比喻,第一句說,『反覆大地』,大地把它翻過來,這個諸位想想,誰能做得到?這是比喻,觀世音菩薩神通的能力,就是把大地翻過來也不難。『又能乾竭於大海』,這個大海水,什麼人有能力叫海水乾了?這是形容菩薩有這種神力,他就是把整個大海,那個海水叫它乾了,一滴水都沒有,他也能做得到。『令大山王咸震動』,「山王」是指須彌山,能叫須彌山震動,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觀世音菩薩有這個能力,能叫須彌山都震動。所以後面三句是形容,形容菩薩威德神通,不可思議,他有這樣大的能力。諸位要記住,經裡面講的事,讀經有一個重要原則,消歸自性。你要懂得這句話,你就曉得觀世音菩薩最勝神通力,我們自己也具足!什麼力量?就是觀世音的力量。懂得這個意思嗎?觀是用聞性,用聞性聞音聲之性,這就叫觀世音。

  《楞嚴經》裡面講,「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不是叫我們聽,回過頭來聽,那就錯了,不是這個反聞。凡夫講聞聲塵,是在音聲裡頭去分別音聲之相,反聞是在聞音聲裡面不分別音聲之相,而得音聲之性,這叫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無上道是指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道。圓成佛道,我們看看這三樁事情難不難?不難,這三樁事情在佛道裡面來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是大事。圓成佛道之後,萬法唯心。一切諸法,唯心所變,唯心所轉,怎麼會沒有這個能力?這個三句話形容太過分嗎?一點都不過分,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並不是空洞,虛無渺茫的比喻,也不是誇大其詞。難在哪裡?宇宙萬法,事實真相,我們不了解,所以讀這些經的時候,看到每一句都是神話。你要了解宇宙萬法真相,你才曉得經裡面所說的,句句話都是平實、不稀奇,是平常之、是實在之。

  佛祖的教學,無不是教我們明心見性。我們做不到,做不到是自己不肯朝覺悟的道路上走,不肯依教奉行。你有這個志願,沒有恆心,沒有毅力,雖然我們自己有種種障難,諸佛菩薩圓滿法音,從來就沒有間斷過,這就是平等大悲同一味。幾時我們自己肯回頭,依教奉行,我們就有成就。佛心念念當中是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我們凡夫心不一樣,不但沒有念念叫一切眾生成佛,自己也忘掉了,自己也不想成佛,這是不相應的所在。假如有一個人,心像佛心一樣,他的成就就跟佛一樣。他待人決定不相同,心理、態度、做法都不一樣,每個人的福德因緣。從前父母都期望子女能夠成聖成賢,所以從小的教育就是向著希聖希賢的方向,給小孩做增上緣。至於他自己成就不成就?是他的事情。完全是佛心。現在父母沒有這個心,縱然這個小孩是有善根、有福德,沒有機緣,這一生還是空過。

  印光大師《文鈔》裡面有一篇文章,講家庭教育,那就是佛菩薩的心腸,佛菩薩示現為人父母。這篇文章過去我們曾經印過單張,大概印過數量相當之多,也到處贈送別人。唯有菩薩父母,才有佛菩薩出世,世間才有真正的救世主。聖賢教育著重在最初的十年,最初十年是一生成敗關鍵之所在。今天有幾個做父母的能想到這一點?以全心全力來照顧小孩?從五、六歲到十三、四歲就行了,把這些聖人的經典都能夠傳授給他。拿我們中國國學來講,四書五經、諸子百家精華的部分,十年都可以背誦完畢。諸位想想,這種根基還得了嗎?我們讀讀中國的歷史,自古以來,國家興盛,長治久安,得力於什麼?得力於教學。

  佛門裡面歷代是高僧輩出,無不是有修有證,也是得力於這個教育,在基礎上,真正可以說是根深蒂固。我們確實有善根、有福德,但是沒有遇到這個機會,想想我們在童年的時候,念一篇文章,也是一遍、二遍就會背,沒有人督促我們,沒有人提醒我們這個重要。父母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學校老師也沒有想到這個問題,而把黃金時代糟蹋掉、空過了。現在曉得了,再發憤努力,亡羊補牢,要吃上十倍的苦頭,得不到童年一半的利益。這是什麼?缺少因緣。學佛的諸位同修,我們這一代過去因緣失掉,現在恍然大悟,明瞭這個理,來得及來不及?來得及。哪一方面說來得及?照顧底下一代,你為人父母,對於你的子女,看到他是將來的聖人,他是將來的佛,你要這樣照顧他。你做人家的老師,你看你的學生,你就一心一意希望這個學生,他要成佛、他要成菩薩,要有這樣的心;沒有這個心腸,沒有這個目標,這個教學必然又誤了人一生。我們過去大概就是常常誤別人,所以今生得到這個果報,自己被別人耽誤。現在回過頭來,我再不耽誤別人了,在來生的時候,我們一定從小父母師長就會照顧我們。這因果報應!所以諸位要曉得,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給別人做增上緣,自己增上緣才殊勝;不肯給別人做增上緣的,自己以後生生世世都會遇到障礙,結果是一事無成。說到神通,通就是通達無礙。明心見性,理上通達無礙;大慈大悲,普遍為一切眾生做增上緣,事上無礙;理事無礙,所以才有最勝神通力。

  下面是善財童子說明他自己讚歎觀世音菩薩的意思,這也很重要,這是對我們說的。讚歎一個人,不是無緣無故,是有理由的,我為什麼要稱讚他?這一層也很重要。我們修禮敬、修讚歎,為什麼?不能說沒有理由,沒有理由是講不通。佛菩薩的讚歎,是為普度眾生,是為代佛菩薩宣揚大法,不是為自私自利,不是為名聞利養,更不是為巴結佛菩薩,為利益眾生,這是佛法教給我們讚歎。經文一共有三首偈頌,十二句。好,我們這個時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底下科判裡面是「自申讚意」,這一段我們下次再接著講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