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陳雲蘭、義清法師、明靜法師、莊閑法師  (第二十六集)  2014/4/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026

  老法師:今天有幾個?

  主持人:只有六位。開始。

  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老師、大德,大家好。弟子陳雲蘭參加《科註》學習班,學習心得體會向尊敬的師父上人,和諸位法師,諸位老師、大德,做個簡單的匯報。首先弟子感恩師父上人慈悲開辦這次學習班,大家在一起學習,對我幫助非常之大。我這次學習《科註》,體會主要是落實行門,學佛沒有行門就不是真正佛法。佛出現世間是為了了脫眾生生死一大事因緣,才出現在世間。佛告訴眾生「唯證方知」,自己證得了,才能得到佛法的真諦,才能得到真實利益和真實受用。佛講信解行證,行證非常的重要,有行、有證佛法在世間才能延續下去。佛菩薩慈悲,在世間都是用身體力行,默默無聞的表演,沒有豪言壯語,演出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表現佛菩薩的慈悲到了極處。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佛佛道同,要想把佛法發揚光大,必須表演出來,才能感動眾生相信佛法,才能叫眾生信字堅固,真正解決了脫生死大事。

  我看了六祖惠能大師的傳記,他老人家對人用真誠心、恭敬心,在獵人隊裡受盡了凌辱,在這種環境之下成就更深的禪定。賢公老和尚和我們的師父上人都是捨身命為苦難眾生,這些佛菩薩示現在世間都是落實行門,他們都是修忍辱,在行門成就自己的菩提大道。言語講不清佛法真實之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法是心靈相應,通過心才能感受佛菩薩們的慈悲,感受佛菩薩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菩薩不管我們犯什麼樣的過錯,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我們,冥冥當中加持我們、攝受我們,只要我們有感,佛菩薩一定有應,冥感冥應,顯感顯應。

  惠能大師有四句偈,我看了非常感動。惠能大師說,「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佛名經》云:「罪從心生,還從心滅」,由是之故,知道善惡一切皆是由於自己的心,所以心是根本。如果想求解脫,首先必須認清根本,要是不能通達這個道理,必定是徒勞無功,著相外求,無有是處。我們末法眾生目前就是這種情形,學佛向外求的人數多,向內求的人數少。看了惠能大師這一段,我深受感動,祖師大德們才是真正學佛人,是佛門的最好榜樣,像祖師大德那樣行持,才能把佛法傳承下去,佛法才能正法久住,法輪常轉。通過此次學習,弟子深深知道了落實行門是多麼的重要。師父上人第一次見章嘉大師,大師就告訴師父上人,「看得破,放得下」。讀書千遍是看破,其義自見是放下,如果沒有看破、放下,帶著煩惱妄想去讀經,還是不能開悟。

  我本是在家居士,有家親眷屬,各種凡事束縛自己,是很難放下。佛講破迷開悟,眾生沒有悟之前,在世間被因果纏繞,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眾生苦不堪言。師父上人講惠能大師舂米破柴都是修禪,我今後對待家人,也可以歷事鍊心當作修禪,放下見思煩惱,都攝六根念佛,佛號綿綿不斷,念得功夫成片。在生活中落實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平等心,跟一切眾生不對立,要守住這句佛號總持住,不能空過分分秒秒。佛經說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就像賢公老和尚說,念佛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我要學會放下。學佛目的是解決自己生死大事,要做到制心一處,了脫生死,不要空過了這一世。空過了,我真是對不起師父上人苦口婆心的教誨,佛菩薩和祖師大德們的用心。師父上人講淨業三福,孝親尊師,最大的孝就是成佛,報佛恩、報師恩、報祖師恩、報父母恩,這才是大孝。要想普度眾生只有成佛,成佛了,才能徹底的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

  弟子陳雲蘭通過這次學習《科註》,深深體會到學習講經,只有自己做到,才能教化眾生,自利利他,不然不能把佛法的真諦、宇宙真相講清楚、講透徹。要想把佛法傳承下去,只有老實、聽話、真幹,佛法注重的是開悟的人、證果的人。要能把佛法講清楚、講明白,只有向師父上人他老人家學習,證得自性流露,才能把佛法講圓滿。我們遇到了這麼好善知識,師父上人,遇到了阿彌陀佛大慈父,用五劫時間修行建立莊嚴極樂世界,遇到這麼殊勝淨土念佛法門,橫超三界,逕登四土。我要真的聽老人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精進不懈,總有一天會成就自己的菩提大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就究竟圓滿的佛。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我要學習普賢十願的行持,與同參道友互相學習、互相讚歎,做出學佛人的好榜樣,把佛法發揚光大,繼承彌陀慈悲大願,廣度眾生。弟子陳雲蘭粗淺的心得體會,敬呈師父上人和諸位法師、大德,有錯誤之處,懇請師父上人批評給予指正。阿彌陀佛,慚愧弟子陳雲蘭頂禮敬呈,二0一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老法師:陳居士他的學習報告我們剛才聽到了,他有相當深刻的領悟。如果真能依照六祖能大師的這個四句話,我想我們大家都能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善果。能大師說「聖人求心不求佛」,為什麼?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求佛向外了,求心是向內的,心本來是佛,不是心外有一個佛。所以求心是求真佛,求外面佛往往著相了,是妄想當中去立了一個佛,未必是真的。所以下面這句話說得好,「愚人求佛不求心」。我們今天到底是求佛,還是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佛名經》云,這個云字,現在很多地方都把它搞錯了,要注意把它修正過來,這是簡體跟正體的混淆,混淆不清了。

  這一段是我們眼前修行重要的開示,我們大家,我不說外人,真的疏忽了。我們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為什麼效果不彰,原因到底在哪裡?這都是感應。雲南同學在《壇經》裡面看到這四句,供養我們大家。經教裡頭像這些話世尊真的常常說,大乘經裡頭到處都能看到,可見得這是佛陀重要的開示。佛法就是心法,離開心沒有佛法,哪來的佛法。佛是覺悟,大徹大悟,覺悟是心。六道凡夫迷在妄想顛倒之中。妄想,大乘經又稱它作無始無明,迷了。要知道心本來是覺悟的,心是真的,真的永遠不會變,它怎麼會迷。佛對愚人說迷,不說迷他不懂。怎麼迷的?一念不覺。佛說得很多,但是一念不覺不容易懂。佛沒有說錯,只是我們聽不懂,什麼叫一念,這個概念我們沒有。

  我跟大家一樣,幾十年時間沒搞清楚,什麼叫一念。我是在《法苑珠林》裡頭,看到一段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世尊向彌勒菩薩提出一個問題,說「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這個問題裡面問了三樁事情,凡夫起個念頭,不管念頭是善是惡,起這個念頭,這個念頭裡頭有多少細念,這個我們不知道,我們從來沒想到。這一個念,心有所念,還有幾念、幾相,幾念是念頭,幾相是物質現象,幾識,識是心理現象,你看問這三樁事情。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這一彈指時間非常短,一彈指裡面有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怎麼會知道?百千念,一百個千,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個微細念頭。

  在一彈指當中我們能不能覺察?覺察不到。現在科學用秒做為時間的單位,一秒鐘,一秒鐘能彈幾次?我通常講五次。有人告訴我可以彈七次,我相信;換句話說,一秒鐘的七分之一是一彈指。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的細念,微細念頭,那一秒鐘呢?乘七,二千一百兆。要是乘五,一千六百兆;乘七,二千一百兆。諸位想想,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的生滅,誰能知道?這就是經教裡常講的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簡單的說無法想像,在哪裡?就在面前。近的,我們的身體,是在這個頻率,高頻率波動之下產生的幻相。向外包括整個宇宙,我六根能接觸到的,眼可以看到,耳可以聽到,鼻能聞到,身能接觸到,起心動念能想到,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對外面的六塵境界,六根六塵都是在這個高頻率波動之下產生的幻相。這現相有沒有?現相沒有。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的,沒有一樣是你能夠得到的,真相是不可得。能現相的心,心是能現,不可得。為什麼?心裡頭沒有這個現相。心沒有物質現象,它不是物質;沒有現在人講的心理現象,那就是思想,它沒有思想;也沒有所謂的自然現象,這三種現象它都沒有。但是它起作用能現這三種現象,現了怎麼樣?現了全是這講剎那生滅。剎那是形容詞,極短暫的時間,剛才講的,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的生滅。所以相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現的這個相虛妄的,不可得,能現的心也不可得。

  我們的功夫要用在哪裡?用在相上,這叫事修。在事上修很困難,很不容易成就,要從心上著手,這從理上講的,能現相的心,心也是空的。所以佛給我們講,成佛從理上講、從事上講都不難,為什麼?你本來是佛,本來是佛現在想成佛,那有什麼困難?當然沒有困難。難在哪裡?難在放不下。放不下的是什麼?你被虛妄境界誤以為真,這就是迷惑。虛妄境界誤以為真,你執著它,以為這個身是我,不知道身剎那生滅。一秒鐘它已經生滅二千一百兆次,哪一次的身體是你?這我們要問,一秒鐘裡頭有二千一百兆個幻相,就這個現相,哪一個相是我?如果每一個相都是我,那一秒鐘裡頭有二千一百兆個我,我何其多。佛早告訴我們,能現所現統統不可得。如果真正了解事實真相,這叫諸法實相,大乘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能現所現都不可得。能現的如如不動,所以說它是真的,所現的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的生滅,假的。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恍然大悟,悟個什麼?人無我,法無我,有為法不可得,自性清淨,本無動搖。能現的自性真有,但是你得不到,得是個妄念,實在講根本沒這回事情。

  二十四個不相應,第一個就是得。排列順序有關係,世尊高明,二十四個不相應,最重要的一個排在第一。世間人哪一個不想得?哪一個不追求得?希望都得到。殊不知一樣都得不到,而自以為得到,這個裡面就產生煩惱痛苦。事實真相統統了解了,放下了,萬緣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得失,沒有得也沒有失,你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人接物跟自性都相應了。自性沒有得失,那就像菩薩一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海賢老和尚這個光碟,裡面的內容就是說的這些,細心去看,遍數要多,你會把這些道理統統看到了。真看明白、看清楚了,恭喜你,你就成佛了,我跟你說的話是真的。我們一般人缺乏的就是這個耐心,看個幾遍不懂不看了,看十遍、二十遍、三十遍還不懂,算了,不看了。像挖井,挖得不深沒水。一直往下挖,挖到一百尺、二百尺、三百尺、四百尺、五百尺,水出來了。深度不夠!所以古人教給我們讀書千遍,這個千不是數字,它是代表無量的,代表圓滿的。什麼時候讀發現開悟了,那叫千遍圓滿了;沒有開悟,繼續讀下去。有,古人的例子很多。三、五年開悟的,利根;七、八年開悟的,中根;二、三十年開悟的,下根,上中下三根。下根不怕,有恆心,二十年、三十年開悟了。

  根性為什麼不同?妄想、雜念、貪瞋痴慢的習氣不一樣。習氣重的人就是下根,習氣很輕的人就是上根。換句話說,很容易放下的,上根;想放,真想放就是放不下去,放不下的,這是下根。下根很容易被外面境界干擾,眼見色起妄想分別執著,耳聞聲也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麻煩。如何見色聞聲,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被外面境界干擾,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不被外面干擾這是禪定,這就是真心。六道凡夫無量劫來,被境界薰習時間太久了,習氣太深了,所以他放不下,他何嘗不想放下!他是真心想放下,就是放不下。

  善導大師告訴我們,淨土定散兩門,是在《十六觀經》裡頭說的。十六種觀法,前面十三種都是從心上下手,心要定。實在定不了,後面有三個,最後的三種叫散善,前面叫定善。散善是什麼?斷惡修善,修福能往生。淨宗殊勝殊勝在最後,特別是最後,最後的一個最後,就是第十六觀。十六觀是什麼?信願持名,人人做得到,五逆十惡都能成就。

  自己一個人,習氣太重,懶散,不能成就。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人不要多,覺明妙行菩薩他們只有八個人共修,個個成就;廬山遠公大師東林念佛堂,一百二十三個人,那不算多,個個成就。這是什麼?依眾靠眾。早晨三點鐘叢林裡頭打板,叫大家起床,漱洗完畢馬上就上殿,你不能偷懶。印光大師教我們,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亂世。什麼叫亂世?妄念特多,雜念特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叫你起妄想、分別、執著,你靜不下來,你想專一你專不了,擾亂你的太多了。

  古時候得一本經書談何容易,所以有人得一本他就一門深入了,他沒有第二種。現在印刷術這麼發達、這麼方便,每個人都可以書架上擺一套《大藏經》。那一套《大藏經》叫你眼花繚亂,你的心不能專。我們得盡量收,收小,收到這一部經。這一部經真搞清楚、真搞明白,當然需要註解,需要參考資料。念老的註解真正了不起,給我們蒐集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著作,我們把這個縮到這麼小的範圍。這些參考資料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名詞術語,我們也查參考資料編成兩冊,上、下兩冊,《無量壽經》集註的參考資料。這一共四冊,不能再搞多了,再搞多了,得三昧、開悟沒指望了。往生極樂世界還行,為什麼?他有散善,我們定善沒有分,散善有分。散善裡頭最重要的還是放下,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它障礙你往生。我們能有一個小環境,有幾個真正同參道友在一塊學習,互相勉勵,依眾靠眾,那我們想都能成就。團體,我覺得《西方確指》所說的覺明妙行菩薩,那是扶鸞裡面得來的。印光大師肯定,告訴我們,從扶鸞裡面得的信息只有這一樣是真的,其他的靠不住。這是真的,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跟三經一論完全相應,這就不是假的。

  所以我們要從心地上下功夫,懺悔也從心地。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戒律。現在人學佛為什麼這麼困難?學佛人多,太多了,成就的人太少了,沒有按照規矩。戒律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學起,《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我做了一個節本,便利於初學,好像我這個節本只有六百多字,不長,用這個就行了。好像我的節本在《世界宗教是一家》裡面有。這是入門,落實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沒有這一福就沒有第二,就沒有第三,重要,太重要了!不從這裡下手,天天造罪業自己不知道。為什麼?今天你犯過失沒有人願意講你,講你會得罪你。自己一生都不知道,天天造罪業還以為我天天修得不錯。

  這三樣東西分量不多,《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裡面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情;《感應篇》講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一共講了一百九十多條,文字不多;《十善業道經》,我們這個節本只有六百多字,不難。這三樣東西都要把它念背過,用三個月時間把它念熟,遍數要多,每天讀個十遍、二十遍,讀上三個月就念熟了。熟了之後,你可以時時刻刻回光返照,照見自己的過失,這就是智慧。照見自己的過失,把自己過失改正過來,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我們把心調好了,身體就健康了,什麼毛病都消失了。六祖這兩句話說得好,調心不調身是有智慧的人,調身不調心是愚人;求心不求佛是聖人,就是佛,真佛,求佛不求心,永遠是凡夫。戒定慧在哪裡學?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頭無論從事哪個行業,要會。

  下面還有。

  主持人:華嚴講堂義清法師。

  老法師:好。

  主持人: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這是慚愧弟子前段時間聽經的心得報告,題目是「只有不想回家的,沒有回不了家的」,懇請師父及大眾同修批評指正。

  念佛誰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信心不足。劉素青老菩薩往生前就有個同修請教說,自己業障很重怎麼辦?老菩薩回答,一切唯心造,換心!把心念轉換,我能往生。其實我自己就是這樣,總認為自己業障很重,知道這個念頭不好,心念就是轉不過來。可是今天聽到一位同修說,只有不想回家的,沒有回不了家的,終於下決心放下這個負面的念頭,換成正念,我能往生。為什麼?昨天聽師父講經,才意識到這個念頭的厲害,不容輕視。

  我不行,我念佛就是不能專注,沒信心,這就完了。俗話說「哀莫大於心死」,這是自己給自己判了死刑。我業障很重,這個負面的念頭一天起一次,一生起多少次。何況一天不止一次,而是很持續的住在我們的心裡,積沙成塔,集腋成裘,臨命終時,這個念頭想成功了,六道輪迴。師父指出,這是對業障有信心,對六道有信心,所以才生生世世六道輪迴。師父一針見血,給我們指出這個念頭的性質及危害,難道我們還抱著不放嗎?反過來,我行,我一定往生極樂世界,這是老家。我一天做不到,兩天,一年做不到,兩年,努力去做,佛菩薩加持,我會成功的!多麼堅定的信念。天天這麼想,這個念頭累積多了有力量了,終於把阿彌陀佛想來了,我們就成佛了。

  《中庸》裡面古聖先賢勉勵我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不正說明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力量和效果嗎?何況天天讀誦《無量壽經》,世間自在王佛教導他的學生法藏比丘,「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多麼肯定的答覆。終於法藏比丘在老師的鼓勵下,修成了我們的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多麼鮮明的例證。其實世間自在王如來,教導法藏比丘也就是教導我們。所以只有不想回家的,沒有回不了家的。想確實很重要,因為真想的話,任何艱難險阻都障礙不了我們回家的路。慚愧弟子義清頂禮,感恩師父上人和諸位法師、大德同修,華嚴講堂,二0一四年四月二十一日。

  老法師:義清同學的心得報告,題目就很好。淨宗法門祖師大德常常提醒我們三資糧,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是信、願、行,具足這三個條件沒有不往生的。古人跟我們現在人不一樣,善根不一樣,福德不一樣,因緣不一樣,所以遇到這部經典成就的人特多。現前這個社會,大乘佛法學習的人很多,尤其知識分子,都是嚮往大乘經論,把佛法變成了佛學、變成哲學。大學裡面可以用佛經開課,我在年輕的時候還教了四年,以後我發現了,不對,這是搞學術,不是學佛。所以以後不但學校我放棄了,佛學院也放棄了,走向像現在這個路子,用遠程的辦法,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在一起學習。今年我們更進一步,利用這些先進的科技,我們每天選一段時間,跟各地區同學在網路上交流,我這裡可以看到大家,大家也能看到我。這種方式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現在能做得到。

  遇到淨宗,為什麼現在比古時候難?難在善根、福德、因緣。原因很複雜。古人對父母、對祖先、對聖賢人都有信心,沒有懷疑,好學,他有信心。現在人信心沒有了,這屬於善根,對自己沒有信心。像義清法師剛才講的,不相信自己能往生,不相信自己能成佛,把目標降下來了,來生還得人身就不錯了,希望來生得人身,還出家當大法師,很多人是這個念頭。這個念頭能不能做到?要修上品十善才能做到,沒有上品十善不一定得人身。換句話說,希望來生得人身比往生難,往生極樂世界比來生得人身容易。六道輪迴,三善道要憑持戒,要講究這個,持戒修善修福累功才可以做到。淨土法門,只要你真信真願,老實念佛,他就成就,而且很快,三年成功的人我們看到真不少,所以要堅定信心。

  劉素青居士她還有十年壽命,她不要了,發心為我們表法,現身表法,歡歡喜喜自在往生。我們看到碟片,她往生給我們表演的。往生前八天,劉素雲居士聽到空中傳來的信息,「二0一二一一二一一二」,這麼一組數目字,她把它記下來了,心裡想著,可能是她姐姐往生的信息。二0一二是年,一一是月,二一是日,二十一號,一二是時間,十二點鐘,中午。她把這個數字寫下來給她姐姐,她姐姐看了一看笑一笑,收起來了,沒說話。真的就是這一天,一分鐘都不差。這個時候很多佛友在她家裡,跟她姐姐有說有笑,歡歡喜喜。時間一到,她姐姐向大家宣布,阿彌陀佛來了(別人看不見,她看見,佛來接引她),向大家告別,她走了。真走了,為我們作證轉。

  她為什麼能往生?就是同學們今天所提到的信心,她有圓滿具足的信心,一點都不懷疑,所以感應到阿彌陀佛把信息傳給她,預知時至是這麼來的。沒有圓滿具足的信心,跟佛菩薩沒有感應。圓滿具足的信心跟佛菩薩有感應,就是大勢至菩薩楞嚴會上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語氣非常肯定,會感動佛菩薩來,佛菩薩來告訴你,來幫助你堅定你的信願,讓你法喜充滿。她這個往生是表演給大家看,念佛往生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學了,從今天起,堅定信心,從心地上下功夫。

  還有沒有?還有。

  主持人:明靜法師請發言。

  聽不到。

  主持人:明靜法師請發言。

  學生:阿彌陀佛,老法師早上好。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這一段時間以來,一直在網上聽老法師開示,像我們前面聽到很多同修大德的感受、心得,真的是非常歡喜。老法師在開示當中很多次都告訴我們,恭敬心這真正是修學佛法的祕訣。我們在以往的講席當中,也不小心被別人問到一個問題,問過好幾次,因為很多的家長都非常關注孩子的成長,就問我們說,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什麼樣的生命特質是最重要的生命特質。我們根據老法師的教誨跟大家交流,告訴大家說,不要說是孩子,其實所有人,一切眾生最重要的生命特質就是恭敬心,有恭敬心才會有成就。我們看歷史上高僧大德,不管是佛法還是儒家,這歷代有成就的人,他們的恭敬心,那是有足夠的恭敬心,才會有成就。

  就我們所知道,慧可禪師當年要在達摩祖師座下接法之前,慧可禪師在達摩祖師的山洞門口立,積雪過膝,斷臂求法,這是他的真誠感動,至誠恭敬得到達摩祖師的真傳。宋朝儒家楊時和游酢這兩個大儒,當年在程頤座下求學的時候,有一天兩個人求見程老夫子,程老夫子偶然間可能在閉目養神休息,時間稍長,他們兩個站在那個地方恭恭敬敬,沒有離開,也沒有動靜,所以老師睜開眼睛一看,門外的大雪紛飛,已經積得很厚,所謂程門立雪,這是他們的恭敬心。

  我們在讀《了凡四訓》的時候,《了凡四訓》當中,了凡先生在三十五歲的時候見雲谷禪師,了凡先生十五歲遇到孔先生,三十五歲遇到雲谷禪師,這二十年當中他被孔先生算定,所以他的心無所求,他的心很平靜。當他見雲谷禪師的時候,雲谷禪師是嘉善縣人,了凡他也是嘉善縣人,所以當他到南京見到雲谷禪師,雲谷禪師的禪風,接引大眾,給他一個蒲團,大家打坐,靜坐三天三夜,雲谷禪師對他很讚歎。其實我們感覺,這個過程其實也就是了凡的恭敬、真誠,讓他得到雲谷禪師的真傳,所以他改變命運,寫下《了凡四訓》,影響後人這麼多。

  我們又聽到老法師在講席當中很多次講到,老和尚當年跟章嘉大師見面的時候,向大師請教,在方教授那邊得到佛法,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理念、這個認識,他求教大師如何進入佛法。所以老和尚常常告訴我們,當時大師看著您,您也看著大師,這樣一看看了半個小時,而後有一個字,有,再過五分鐘,看得破,放得下。這個故事我們聽了很多遍。老和尚在最近的開示當中常常說,說您的恭敬心跟古人相比,古人有百分之百、百分之七、八十的恭敬心,而老法師您說自己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恭敬心,所以這個百分之二、三十的恭敬心能夠有今天這樣的成就。

  所以學生就體會,慧可禪師得達摩祖師的真傳,是因為他的恭敬心;程門立雪,楊時他的學生的學生,就是朱熹,編《四書》的朱熹朱老夫子;了凡先生在雲谷禪師座下,能夠對坐三日,他的恭敬所以成就了《了凡四訓》,成就了改變命運這麼大的成就;老法師在章嘉大師座下,當年能夠恭恭敬敬接受,面對章嘉大師,能夠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我們體會到,尤其我們今年二0一四《科註》的學習,重在力行。但力行這個話很大,這個著眼點在什麼地方?從什麼地方下手?學生體會就是恭敬心的培養上,恭敬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沒有恭敬心那肯定沒有成就。所以我們就體會到,這歷代大成就的人,他們對於老師、對於父母、對於佛菩薩的恭敬心,有足夠的恭敬心那就肯定能夠成就。所以學生體會,力行的著眼點、力行的立足點,應該就在恭敬心的培養上。

  我們又想到一點,老法師給淨宗學人立的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個就是恭敬心,六和敬又是恭敬心,後面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還是恭敬心。所以不殺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我們就體會到,在儒家、在佛法,在在處處所提倡的、所倡導的都是恭敬心。

  我們往年在新加坡淨宗學會,樓道裡邊掛著老法師的書法,寫著印祖的教誨,佛法修學之祕訣為誠敬而已矣。所以我們真的愈來愈感受到,老法師今天的成就,這個百分之二、三十的恭敬心,能夠有今天這樣子的成就,這是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感覺也是我們今年這個二0一四科註學習班力行的著眼點,立足點。這是學生的一點膚淺的體會,請老法師批評指正,謝謝,阿彌陀佛。

  老法師:明靜法師的報告非常重要。印光大師教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不但是對父母、對老師,父母跟老師是應該要誠敬的,不能不誠敬,對父母不誠敬就是不孝,對老師不誠敬就是不敬,孝跟敬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根大本。發揚光大是對一切眾生,《禮記》裡頭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這是真正的誠敬心,對人、對事、對物不敢不恭敬,為什麼?恭敬是性德。我們常常提醒,提醒自己、提醒大家,要用真心待人接物,要用真心工作,要用真心生活。真心表現在外面就是恭敬,表現在事相上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把對父母的孝順、對老師的恭敬發揚光大,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那就叫普賢行。普賢行跟一般菩薩行不一樣,差別是在心量。普賢菩薩起心動念,對象是遍法界虛空界。所以他禮敬諸佛,諸佛裡頭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那誰是未來佛?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對一個人不恭敬,就是對未來佛不恭敬。可以說菩薩行到普賢境界就是圓滿,普賢十願真正的意義在此地,他的境界是遍法界虛空界。

  普賢行是淨宗所依的。你看《無量壽經》第二品「德遵普賢」,所以我們曉得極樂世界修行修什麼?就是修普賢行,而且就是修的十大願王。所以弘一大師,這個老人在世他修淨土。他根據哪一部經?根據《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別行這一卷,《四十華嚴》最後的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一卷大師能夠背誦,這是他的早晚功課。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要求與行願品所說的相應,這叫修普賢行。往生到極樂世界,個個在極樂世界統統修的普賢行,了不起,是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看作真的是佛陀,未來佛,怎麼敢不恭敬?怎麼敢不奉事?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淨宗法門的不可思議,淨宗法門的無比殊勝。彌陀弟子所以受一切諸佛如來的禮遇,是因為他們統統是修普賢大行的菩薩,不是普通菩薩。所以孝這個字跟敬是我們修學的核心,孝是根,敬是本。中國傳統的教學,大乘佛法建立在這個根基上。這個根基不牢固,大乘就很難有成就;這個根本堅固,修學大乘就不難,取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有信心,這個信願要堅定。決定不要取人天福報,人天福報裡面最殊勝的是摩醯首羅天王,四禪天的天王,娑婆世界福報最大的,他還是有壽命,壽命到了的時候還是要墮落,為什麼?他上不去了,上面沒有了。所以一定要記住,要放下世間人天福報去作佛去,最好到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成佛度眾生,得大自在。放下,要從現在就放下,絕對沒有名聞利養,要放下七情五欲,把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找回來,這就對了。彌陀弟子自受用是清淨平等覺,他受用是三福、六和、六度、十願,是對他的,要認真努力去做到,要修忍辱波羅蜜,要修持戒、布施波羅蜜。明靜法師所提的,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學習。

  還有沒有?有沒有同學?看看。

  看一看還有沒有同學?有。

  主持人:華藏淨宗學會。

  老法師:華藏。

  主持人:請發言。

  學生:莊閑向和尚請安。請問能聽得清楚嗎?

  主持人:聽得清楚。

  學生:好,這裡莊閑有一個問題跟一個體會,因為時間的關係就先說問題,如果沒有時間,這個體會就往後再提出來。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現在《科註》學到的「所被根機」這一塊,就是有提到關於三輩往生,我們如果依據《觀經》所說的下品下生,就是要十二大劫才能夠花開見佛。我們在《無量壽經》當中,還有另外提出邊地疑城,邊地疑城是有五百年,這個時間過後才能夠聽經聞法。在學習這兩段的時候,會有一個地方沒有辦法融會貫通的,就是在我們來看,十二大劫是比五百年更久,為什麼下品下生要十二大劫,但是邊地疑城只要五百年?就是這個問題向和尚請教。

  老法師:這個時間不是定法。佛在這個世間為我們說法都是隨機施教。佛當年把極樂世界介紹給我們,介紹給大家,古大德看法,這個法門是世尊多次宣講的,肯定不是在一個地方。換句話說,講經的處所不一樣,時間不相同,聽眾也不一樣,聽眾的根性個個都不相同。佛說法有兩個原則遵守,所以佛依二諦而說法,依俗諦,就是恆順眾生,應機施教;隨真諦,那是他所證得的境界,那個不一樣。俗諦裡頭有時間、有空間,真諦裡頭沒有。我們首先要問,極樂世界有沒有時間,這是先決問題。極樂世界沒有時間,為什麼?沒有年月日。跟我們這個世間不一樣,我們這個世間有時間觀念,是地球繞著太陽旋轉一周叫一年,自轉一周叫一天;月亮繞地球轉,繞著地球轉一周這一個月。極樂世界有沒有這個現象?沒有。為什麼沒有?經上講得很清楚,極樂世界是法性土,人得的身到西方極樂世界全是法性身。四十八願第二十願說得很清楚,一切要以願文做第一個依據,願文上說得很清楚,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作阿惟越致菩薩。

  我們從這些地方就了解,極樂世界有沒有四土、三輩、九品?不能說沒有,為什麼?一切眾生從十方世界去往生的,根性不相同,有菩薩往生的,有聲聞緣覺往生的,有天人往生的,有人道往生的,還有三惡道往生的,品類不齊。可是到極樂世界之後,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那是平等的,我們沒有看到經文上說有差別的,平等的。實際上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我們看第一願,往生到極樂世界得的身,身相是跟阿彌陀佛的報身完全相同。

  彌陀的報身,《觀經》裡面說得很清楚,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每一個隨形好放八萬四千光明,這經上有。所以花開見佛,自己的身跟阿彌陀佛的身是完全一樣的。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真正平等法界,完全跟阿彌陀佛相同。不但相相同,這裡面還有智慧、神通、道力也相同,為什麼?是你自性裡頭本來有的。阿彌陀佛加持你,讓你自性裡面這些能力,還沒有完全透出來的時候,阿彌陀佛加給你。也是因為你自己有,你自己沒有他加不上,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學佛的人千差萬別,所以好教的兩種人,一種上上根人,一種下下愚人,這兩種人好教。為什麼?他沒有問題,他沒有這些妄念,教他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他就念到底。你看海賢法師,一句彌陀能念九十二年,愈念愈歡喜。海賢一生肯定沒這些問題。我們這個問題很多,這是什麼?知識分子,是佔最大多數,最難教的。所以佛對於這個階段的眾生,他教的東西有千差萬別,我們要細心去觀察,哪些是隨順真諦說的,哪些是隨順俗諦說的。都沒有說錯,真的都沒有說錯,但是要記住一個原則,都不可取、都不可著,不能取相,不能著相。記住一個大的原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現、所現都不可得,能現的是真如本性,所現的是各種的現相。

  十方剎土依正莊嚴,無量無邊際,都是從自己一個念頭生的,那就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無明,無始無明,一念不覺就是阿賴耶。從一念不覺變現出三細六粗,三細相是阿賴耶,阿賴耶是體,從體起用有物質現象,就是阿賴耶的相分;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阿賴耶的見分,這是一切佛土裡頭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根源。十法界裡面包括六道輪迴,從哪來的?從識變現出來的。一真法界是心現,十法界識變,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體,這個一定要知道。如果不是一體,那一切法不能說為佛法。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就一體,一真法界跟十法界是一體,所以法法皆是。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了,真裡頭有妄,妄裡頭有真,真妄和合,真妄融在一體裡頭,都不能執著。妄的不要執著,真的,真的也不能執著,為什麼?它沒有相。真妄都不能執著,這叫中道。中道能不能執著?不能。二邊不立,中道不存,你才真正回歸自性,才真正成為大覺,大徹大悟。

  眾生著相,總要找個執著,沒有執著他感覺到空虛。所以在方便階段當中,佛給你一個執著,像淨宗給我們一句佛號,這在所有法門裡頭無比殊勝。我們執著有一尊阿彌陀佛,我們執著有一個極樂世界,我念念嚮往回老家,老家極樂世界,念念嚮往見阿彌陀佛,這是我們的老師。所以這個法門叫指方立相,指定西方極樂世界,指方立相,凡夫得利益。大乘菩薩知道這個事情,知道真相,所以他不著相,不著相叫實相念佛。著相的,那就是《十六觀經》裡面的方法。《十六觀經》,善導大師給我們說有定、有散,定是前面十三種觀想念佛,那是修定;後面三種,你沒有辦法修定,教你修福,叫散善。持戒念佛,人人有分,男女老少,賢愚不肖,你只要依照這個方法做,決定有成就。不是小成就,從小成就到大成就,那都在遇緣不同。

  所以它的根本要求的條件,我們要知道,在善根上說,老實、聽話、真幹,這善根就有了;從福德上說,要真誠、要清淨、要恭敬,這是德,這福德。只要有這個條件,下面就是遇緣,你遇到這些善友,善知識,他指點你,因為你聽話。真正具足善根、福德,像來佛寺的這三位,善根、福德具足,緣也具足。他們的師父不是普通人,對於這樣好的善根福德的人,愈簡單愈好,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諦閑法師的徒弟鍋漏匠,遇到諦閑法師,諦閑法師也是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念,不分晝夜,他念了三年成功了。如果不是這樣的根性,你教他他不會接受,他不肯幹,他每天想這個、想那個,他妄念多、雜念多,他修這個修不成功,一句佛號念久了枯燥無味,他就捨棄了。所以上上根不容易,下下根也不是人能學得到的,你沒有這個善根福德,人家不教你,教你沒用。所以具足這個條件,沒有一個不成就。

  從這些例子讓我們得到一個總結、一個結論,那就是專精就成就,要專、要精,精是不夾雜,純而不雜,專,專一。真的,古人這個教學的理念、方法我們掌握到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