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妙音 (第二O八集) 2016/3/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42-0208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妙音今天向大家恭敬匯報的題目是:《國學治要》心得報告之四:一朵小花 一個世界——學習民國初年小學生作文的粗淺體會。
淨公老教授曾說:「我們今年印出來的《國學治要》,諸位都看了。《國學治要》當初編訂的,是以什麼樣的程度為標準?高中學生。高中學生他們就可以做自己的參考資料,或者自己自修的讀本,他就有這個程度。所以我們小時候,抗戰期間在福建念小學,我們學校校長,好像高中二年級的學生,當時做我們小學的校長夠資格了。他能夠讀《國學治要》,那還有什麼問題!所以,從前小學裡頭的老師,大概初中畢業就很多,而且教得很不錯,這年輕的老師。這是宏揚教義,普利眾生。」
老教授說:「唐太宗搞的《群書治要》是傳統文化治國平天下的精華,不但可以救中國,可以救全世界。太難得了!我們接著又發現了一套書,《國學治要》,這是我十幾年來夢寐所希求的,想編一套這個書。沒有想到古人已經編好了,那這多省事。編得真好,將近一百年前編的。它的序文我看到了,那個時候,民國初年一些專家學者、古文學家,他們發心編這套書幫助一般學生學習。它這個書的水平,什麼人可以讀?高中學生可以讀,高一、高二、高三,他們有能力自修,是用這個水平來編的。民國初年,就是那個時代,小學生的模範作文,現在我們找到了不少,很多人找到舊書送給我,我都把它印出來,讓這些學文言文的增長信心。你看那個時候十一、二歲小朋友寫的文章,寫得那麼好,現在大學文學院畢業都寫不出來。這叫國文程度一落千丈,真的,不是假的。希望我們迎頭趕上,首先要救自己,然後救我們的一個家,再救社會、救國家,再救世界。也要循序漸進,自己沒有救想救別人,沒這個道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常想,在過去大概三、四十年前,我還有幾本,應該有十本,民國初年小學生的一些作文。但是居無定所,這常常搬家,把東西都搬掉了,現在只剩兩本放在澳洲。我在講席當中提到這個事情,我很感激,有心人,不知道是哪一位同學、聽眾,他們替我找來了一堆,這麼多一大套,好像有二、三十本。我翻了一翻,感慨萬千!民國初年,我看是民國三年到民國十年,我還沒有出世,小學生的模範作文。真的是小學生寫的,他寫了哪個學校、名字,那是小學生自己寫的,寫得真好!他的年齡也不過是十歲左右。高小的學生那就寫得更好了,高小大概在那個時候十二歲到十五歲,那時候高小。我們的《國學治要》,這是民國初年一些老師、教授,他們編的這套書,標準是高中學生。就是高中學生的程度,這個《國學治要》他們可以做為自修的本子,他們都能看得懂。你說中國這個國文到現在,古人講『一落千丈』好像是形容,現在好像是真的。」
在老教授的講席中,曾多次為我們講解《國學治要》的重要性時,提及民國初年的小學生作文,這讓想要學習《國學治要》的我們,也想學習一下這些了不起的文章。接觸了這些文章後,讓我們感受到,民國初年的小學生作文,就像一朵朵美麗的小花,為我們展現的是那個質樸的時代一個個清新的世界。
眾所周知,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漢字,是世界上最獨特的智慧的符號。而文言文將語言和書面文字採用不同的系統,讓幾千年後的人依舊能夠讀得懂,看得明白。今天,只要稍稍懂得文言文,您讀《論語》時,就像跟孔老夫子對面談話一樣。中華傳統文化,正是因為有這一獨特的傳承方式,才一直流傳至今。然而近代以來,我們的民族在內憂外患中,我們中國人喪失了民族自信心,開始對固有的傳統文化逐漸輕視,乃至到了「廢經廢倫」的地步;新式的學校逐漸取代了古老的私塾,學生的課本也從經典換成了新的白話國語課本。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於白話文運動,國語課本開始在初級小學使用,而且逐漸過渡到高級小學。白話文就這樣逐漸取代了文言文,至今已經有八十餘年。(圖一為當時非常受歡迎的一種國語課本書影。孩子們能看到的是一朵朵小花,但看不到的是一個中華泱泱文化童蒙養正的世界了。)
弟子們的書法老師,是今年已九十歲高齡的老奶奶,當年曾就讀過廈門的私塾。老師曾教導我們,當時私塾的學生們有一次寫文章後,拿到等第時傻了眼。私塾的老師,一位方正的前清秀才,判定無人及格。為什麼?因為弟子們趕時髦,寫的都是白話文。那個年代就是如此讓今天的人們匪夷所思。
是啊,在八十餘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學習這些文言作文的時候,令人唏噓不已的是,這些作文蘊藏著深厚的文以載道的底蘊,充滿了樸實的中國人代代承傳的智慧,散發著簡要詳明的雅韻,讓人回味無窮……通過它們,我們一窺了中華文化的魅力。
甲、文以載道 代代不絕
《初學註釋論說軌範》、《評註論說軌範》是民國初年鄒公登泰先生所撰述的兩本重要的學習文言文寫作的好書,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二O一二年予以重印。《初學註釋論說軌範》一書中,太倉李公聯珪先生序云:「余校訂一過,覺宗旨純正,一以孔學為依歸,於世道人心裨益不淺,非尋常教科比也。」
鄒公登泰先生書中亦云:「右計篇一百二十有六,特色有五。一宗旨純正也。闡發道德,鼓勵言行,以孔學為歸宿。一體格謹嚴也。拈題雖不一類,而措詞用筆往往矯正世俗,藉端蒙養。」
這裡所說的就是中國文以載道,把古聖先賢所悟得的道義、智慧、理念、方法、精神、經驗,都用這些文字寫出來留給後世,真正是無盡的寶藏。這些寶藏現在管用,英國湯恩比博士說得好,解決二十一世紀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是嚴重問題,是人類存還是亡,文化是繼續還是斷絕,統統在這個點上,這是什麼時代我們得認清楚。他說要拯救二十一世紀這個社會,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
蔡老師禮旭先生教導我們:「文章是拿來做什麼的?『文以載道』,是要把人生處世待人的大道彰顯出來,這才叫文章。古代人寫文章,『言而世為天下則』,這要為後代負責任的,不可以亂寫,不是我想說啥就寫啥。現在市面上自己什麼個想法就寫上去,多少的年輕人都被這些思想誤導。『文以明道』,文章是拿來明白大道的;『文以貫道』,透過這些千古文章讓智慧貫通。」
南朝劉勰云:「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文心雕龍.原道》)
唐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云:「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辭。」(《答陳生書》)「愈之所志於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書》)其門人李漢云:「文者,貫道之器也。」(《昌黎先生序》)
柳宗元云:「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務彩色,誇聲音而以為能也。」(《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聖人之言,期以明道,學者務求諸道而遺其辭。……道假辭而明,辭假書而傳。」(《報崔黯秀才論為文書》)
北宋歐陽修云:「聖人之文雖不可及,然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答吳充秀才書》)「君子之於學也務為道,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後履之以身,施之於事,而又見於文章而發之,以信後世。」(《與張秀才棐第二書》)
北宋理學家周敦頤云:「文所以載道也。」(《通書.文辭》)
南宋理學家朱熹云:「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葉。惟其根本乎道,所以發之於文,皆道也。三代聖賢文章,皆從此心寫出,文便是道。」(《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九論文上》)
明清時期,黃宗羲云:「文之美惡,視道合離。」(《李杲堂墓誌銘》)
顧炎武云:「文之不可絕於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日知錄.文須有益於天下》)
清章學誠,他的《文史通義》有《原道》三篇,「夫道備於六經,義蘊之匿於前者,章句訓詁足以發明之,事變之出於後者,六經不能言,固貴約六經之旨而隨時撰述以究大道也。……立言與立功相準,蓋必有所需而後從而給之,有所鬱而後從而宣之,有所弊而後從而救之,而非徒誇聲音采色以為一己之名也。」
張公文治先生《國學治要.古文治要卷一序》云:「大抵古文之根源,在於積理養氣,其文辭必求雅訓,而其立言貴有益於世。」
老教授說:「你說文言文難,那是什麼?那是你推卸責任,你無知。想到民國初年,大概在民國二十年,那時候小學生寫的文章,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都看不懂,那是小學生寫的文章。為什麼那個時候的人行,現在的人不行?沒有學,問題在這裡。從前那些學生,他從小學就學,從小學展開書本就是文言文。童蒙養正的這些書,小學生念的,《三字經》、《千字文》,這一類的教科書,《弟子規》也在其中,小學讀的有幾十種,全是文言文寫的。從什麼時候開始學?六、七歲上學的時候就開始學,所以他到十歲,十一、二歲的時候,那文章就寫得非常好,他能懂得引經據典。」
老教授說:「多大年歲寫的?初等小學、高等小學,應該年齡不會超過十三歲,八、九歲的小學生到十三歲,這個年齡階段寫的,寫得非常可愛,看到真歡喜。從這些文章裡面,可以看到小朋友的智慧、德行,他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看法,純真。」
乙、入則孝
段玉裁先生《說文解字注》云:「孝,善事父母者。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說會意之恉。呼教切。二部。」
《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請看《初學註釋論說軌範》給初等小學三、四年級的小學生的範文——《釋孝》:
生我者何人乎?父母也。養我教我者何人乎?父母也。父母之德何以報乎?孝也。孝何如始何如終乎?孔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嗚呼!聖人以孝教人,孝子即以孝立身。
短短數行,擲地有聲。
《詩經.小雅.蓼莪》云:
毛詩序:「《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勞苦,孝子不得終養爾。」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
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
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
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
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民國初年這位佚名的小作者的《記梁燕》,即為《蓼莪》的承傳:
梁有雙燕,銜泥築巢,育四雛。黃口外仰,索食孜孜。是時,翁母燕捕青蟲飼之,倏忽十餘往返,辛勤備至。嘴爪雖裂,雛猶啼,飢不己,翁母忘其疲也。如是者歷三十餘日,翁母漸倦,雛則漸肥,鳴聲喃喃,如習語言。時振刷其羽,做奮飛之勢,一旦羽毛豐滿,則從翁母飛翔庭樹間,徘徊數日,各隨風四散而去。顧翁母意猶戀戀,時於高空做呼喚聲,若欲其雛之歸者。逮久不返,始知其雛之終不歸矣!於是,卻入空巢,啾啾終夜不已焉。嗟乎!吾人不皆有父母乎?曾亦思己當雛時,父母亦若是之辛勤乎?已當遠適他鄉時,父母亦若燕之戀雛乎?興言及此,吾知天涯遊子,必不若雛燕之長離翁母矣!
讀畢此文,異鄉遊子豈無思念父母之心?憶及一日,恭聆劉教授余莉老師之講座,曾播放一微電影「路過」,看罷不禁淚流滿面。片尾寫到:「這不是一道趣味計算題,和你一樣,我和父母相隔兩地,每年能回去兩次,一次四天,除掉應酬、睡覺,每次只有一整天時間和父母在一起。中國人平均壽命是七十二歲,我媽媽今年六十四歲,算一算,這輩子還剩多少時間和他們在一起?十六天?只有十六天!你呢?不要每次都只是『路過』他們身旁。熟悉的味道,等你後悔的時候,就再也找不到了。」
丙、出則弟
《說文》大徐本云:「弟,韋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凡弟之屬皆从弟。」
段玉裁先生《說文解字注》云:「以韋束物。如輈五束、衡三束之類。束之不一則有次弟也。引伸之為凡次弟之弟、為兄弟之弟、為豈弟之弟。詩正義引說文有第字。」
請看《初學註釋論說軌範》的範文——《釋弟》:
孟子有言,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夫兄之年長於我者也,代父之職以教導我者也。我當敬之。然則凡天下之長於我,又足教導我者,皆我所當敬者也。非然是者,謂之不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民國初年一位佚名的小作者,姐姐要結婚,父親請他歸家幫忙,他得向尊敬的校長大人請假,寫下這一篇孝親尊師、剴切感人的請假函:
稟校長有事告假
校長大人鈞鑒:頃接家嚴來諭,知家姊於本月某日為于歸吉期。屆時不無預備及應酬等事,命生在吉期前後停課數日。生思光陰最為寶貴,且求學時期亦甚有限,似此多輟,未免有荒功課。然出自父命,又難違背。況堂下無人,誰去贊助?即對於家姊一方面亦不得不到家話別。反覆思之,此次告假,實有不能或避者,特將家書進呈尊鑒,務請給假數天。一俟事畢,即行來校續課,絕不敢一再延遲也。端此上稟。敬請鈞安。生某某謹上。
尺牘是一種學問。在清公上人所寫的《歲次乙未年中元祭祖專刊—感懷兩位老恩師》中,就提及當年周家麟老師教導《大乘起信論》暨尺牘等。
在那個時代,不會文言尺牘,是不會給人看得起的。這麼優雅的文句,也許也隨著那個孝親尊師的時代而遠去了,真是臨風依戀,久違鈞誨,不勝孺慕。
約友賞菊箋
時屆深秋,百花凋謝,木葉盡脫,其挺奇姿卓然為霜下傑者,獨有菊在耳。家君素有陶潛東籬之癖,閒居藝種,今已盈園。每晨夕欣賞時,弟追隨繞膝,不覺移時。念足下旅寄此間,獨居寡侶,無與為歡,際此日曜多暇,敢請枉過一賞。謹當掃徑以待,不勝企佇。
這是邀友人賞菊的書信,一位追隨父親繞膝的孩子,竟和其父一樣,也有陶淵明先生「采菊東篱下,悠然見南山」和杜甫先生的「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的雅意。兩位小友相見,是否有會心一笑?
謝友贈菊花書
某君:足下奉賜書並菊數枝,感謝良深。夫菊之為物,不與凡卉伍。凡卉於春夏和暖之時含芳吐葩,綺麗悅目,一經霜雪,則枯萎零落,獨菊挺秀傲榮,寒而彌勁。故古人言,菊以霜下之傑,誠哉斯意也。
菊之始亦一野卉耳。其色與香,且不及尋常之桃李。有如今日之美者,乃經人工之培育,則種以日變千狀萬態,不可勝窮。見賞於高人逸士,供諸幽齋,詠諸詩歌,乃由野而進於文,此菊之所以可貴也。
人者,亦莫不然。豈獨見夫菊哉?人生自幼受父母之教誨、師長之訓迪、朋友之規戒,薰陶涵煦而成人,猶野菊受人工培育而成家菊也。若無教誨、無訓迪、無規戒,日與不肖者為伍,則不獨不能為學行兼全之人,且不得為常人。此猶野菊不得人工之培壅,不及尋常之桃李也。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為菊為人,其理一也。足下以菊為贈,倘亦有深意存於其間耶?茲推說其理,以謝足下,以為何如?某謹白。
贈人以菊,何其深意?這篇尺牘,不僅將菊之「霜下之傑」的本色一筆點出,更引申一層,告訴人們,菊「有如今日之美者,乃經人工之培育」。故吾人「不可忘父母之教誨、師長之訓迪、朋友之規戒」。行文總歸「孝悌」之道,妙哉!
丁、謹而信
段玉裁先生《說文解字注》云:「謹,慎也。心部曰。慎、謹也。从言。堇聲。居隱切。十三部。」
《詩.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毛傳:「戰戰,恐也。兢兢,戒也。」
以下是《評註論說規範》的範文——《說慎》之節錄:
慎也者,吾人不可須臾離者也。慎則處處獲益,不慎則事事被害。如飲食不慎則致疾,言語不慎則招怨,交友不慎則有損名譽,處事不慎則徒耗精神。他如,不慎於火,而有焚身之患;不慎於水,而有滅頂之虞。甚矣。慎之時義大矣哉,奈何世之人每不知此。告之以事前宜周詳審度,彼則棄而不顧,於是臨事乃倉皇無措矣。復告之以臨事宜多方思慮,彼則置若罔聞,於是事後乃追悔無及矣。
此段反正相生,文情茂美。
謹慎之於晨,則《弟子規》云:「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一篇民國初年小作者的《論眠床》頗為入理:
床為器用之一,專供人之睡眠。則其有利於人亦非淺矣,豈可輕視之乎?蓋人之做事,終日勞動腦力,既乏精神亦疲。若無床以供睡眠,將何以修養此腦力與精神哉?而說者謂人宜勤不宜惰。怠惰之人每多貪眠,是床所以養成怠惰之習慣也。何足重哉?然而人之勤惰,在人自為。勤者自勤,惰者自惰。夫豈有此眠床而始養成其怠惰之習慣耶?
民國初年小作者汪紹曾的《記任末之好學》頗為感人:
昔者任末好學,家貧學無常師,負笈四方,不畏道路之險,舍於叢林之下,恆藉星月之光而讀。常歎曰:「人生當求學,學既精雖沒猶存,否則雖生於世,亦行屍走肉耳。」蒙曰,任末不懼途路之艱難,求學於千里之外,宿於荒野叢林之中,而不知苦者,因欲學業之成而留名於萬世也。假令任末惜其身體,不涉險阻,不知求學,老死於戶牖之下,安能成學留名於後哉?噫!若任末者可謂能立志者矣!
謹慎之於衣服,《弟子規》云:「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民國初年小作者的《衣服之功用》啟人深思;
衣服者,所以保衛身體者也。人無衣服,何以調寒暖?亦所以整肅儀容者也。人無衣服,何以壯觀瞻?是衣服之不可或少也亦明矣。今之衣服,大別有二。一用以禦寒者,曰:「棉裘。」一用以去暑者,曰:「麻葛。」以其功用論之,整肅儀容猶其次焉者也,實所以保衛身體耳。今之人置備衣服,但趨向時尚,反致失其功用者,不亦愚乎?
此文末段又合「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慼。」今日追求時尚者觀之,豈不慚愧?
戊、信
段玉裁先生《說文解字注》云:「信,誠也。釋詁。誠、信也。从人言。序說會意曰信武是也。人言則無不信者。故从人言。息晉切。十二部。古多以為屈伸之伸。 ,古文信省也。訫,古文信。言必由衷之意。」
段玉裁先生對古文信的說解特別感人。民國初年小作者的《慎言論》,則以短小的篇幅說出了信的古義:
言為心聲,心之所欲,必以言達之,而後人乃知之。是言之不可失,或已也亦明矣。然言有當言,而言者亦有不當言而言者。當言而言者,人必重之;不當言而言者,人必輕之。且多言之人,必有所失,一失言而被人輕視,其害猶小;一失言而壞人名譽,其害則莫大焉。語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可不慎乎?
《初學註釋論說軌範》中,有《釋信》一文:「語云:朋友有信,非專屬交友也。暑往寒來,天時之有信也;燕去雁來,物類之有信也。人獨可無信乎。人而無信,非特無以交朋友,亦何以自理於社會。社會之交際,萬變紛紜,所尚者,惟此信耳。」
此一段文字開端,「民無信不立」,作此以告國民。天時、物類兩層,尤為他論所未及。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弟子規》云:「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請看民國初年小作者薛鴻遠的《虞孚傳》:
虞孚,漆賈也。計然教以種漆之術,虞孚信之,得漆數百斛,可以資生。其妻兄教以作為偽之術,虞孚又信之,以致丐死異地。嗚呼!孚何幸而遇計然,又何其不幸,而遇其妻之兄也。雖然,亦孚之自取耳。夫魚目不可以混珠,珷玞不可以亂玉,人知之。孚寧獨不知之,乃知之而仍為之者,是其貪心之所以致也,以一時之貪心,而失敗若此,人又誰諒之而誰憐之哉。
這裡有這樣的一個故事。虞孚向計然先生請教謀生的方法,得了種漆的技術。三年之後,漆樹長成了,虞孚就把它皮層割開,得漆汁數百斛,打算要裝到吳國去銷售。他的舅兄對他說:「我常常在吳國做買賣,知道吳國人是喜歡裝飾的,所以漆在吳國算是高貴的物品。我曾經看見過那兒賣漆的人,常常把漆樹葉煎成膏,攙在漆裡,有加倍的利潤,而且沒有人知道的。」虞孚聽了大喜,就照了他的話,把漆葉煎了幾百罈膏和真的漆一同裝到吳國去。那時吳國正和越國斷絕來往,越國的商人不到吳國去做買賣,吳國人正愁缺少漆。專做承攬買賣的人聽得虞孚有漆運來,非常歡喜,就親自出城迎接,領他走進吳國,並且極力慰勞他,邀他住在客棧裡。那承攬買賣的人,見虞孚的漆品質很好,便和他約定時間,備了現款來拿漆。虞孚看見銷路這樣快,歡喜得很,就在晚上把漆葉煎成的膏和真漆攙和了,等候買主來提貨。到了約定的那一天,吳國承攬買賣的人來了,他看見漆罈上的封條很新,有些疑惑起來,便向虞孚請求改約,再過二十天成交。哪知到那天,漆都腐敗了。因此,虞孚沒錢回去,做著乞丐死在吳國。
《郁離子》中的典故,經小作者的點評,讓我們了解到了信之於人,性命攸關的道理。
己、結語
淨公老教授說:「這些年,我們蒐集了一些民國初年的小學生的作文,讓我們讀到之後,對現前的社會教育感慨很深,特別是感到危機就在面前。如果不能復興,恐怕十年、二十年之後,文言文就看不到了。這有沒有關係?關係很大,怕的是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會斷絕在我們這個時代。」
老教授說:「可是文化,尤其是小學,像民國初年小學生這種成就,永遠再看不到了,不但小學生寫的這些作文中學生寫不出來,大學生也寫不出來。有沒有方法再恢復?太難了,沒有人教了。私塾教學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學校不教文言文、不教認識漢字,一直到現在,現在甚至於連正體字改成簡體字。外國的一些學者看到這種情形,大聲疾呼,漢字不可改,文言不可廢,經書不可不讀,瑞典漢學家(歐洲的)高本漢說的。這些人現在都過世了,能發出這種聲音的人沒有了。我們眼看著傳統文化的衰沒滅亡,心裡很難過,但是有什麼方法?愛莫能助。」
聽到這番話,讓人心酸。弟子做為一位中文系碩士畢業的學生,最近花時間恭敬學習了一些民國初年的小學生作文,真正體會了那個年代的小學生高尚的心靈,純正的思想,美好的文字,非我輩可以書寫。
老教授說:「我們今天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是怎麼樣把漢字保存下去,把文言文保存下去。大家都不要了,我們找幾個少數的,對這個有興趣,我們幫助他,我們成就他,讓他們認真學習,把中國傳統文化的根繼承下來,傳給後世。當然,凡事都有因有緣,然後才有果報。我們內心有這個認知、有這個念頭,常常想著,這是因。現在看來,外緣慢慢也具足了,我們要邀集志同道合,一起來幹這樁事情。這樁事情是別人不幹的,我們幹。我們這一生,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做我們感覺得應當要做的事情。」
「私塾的教育,古老的教學方法,是造就聖賢君子的,大乘佛法裡面是造就諸佛菩薩的,那個理論,教學的理念好、方法好,現在人不知道。現在說出來,批評的人多、反對的人多,真正聽得懂的人不多。聽得懂,我們就有這個使命,要認真努力去做,去實現。」
是的,為何在私塾教育的時代,每個孩子都會寫文言文,都會讀四書?我們的九十歲的書法老師讀過私塾,就會寫文言文,這是一個活生生的證明。為何弟子就寫不出?那是因為沒學。因此,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的學習是可以普及的,文言文的教育是可以恢復的。這是每一位年輕的中華子孫都應該重視的。現在我們真的感受到,周遭的同仁們高漲的學習熱情和認真的學習態度。當最近師父上人提及會讀《四庫全書》的人可能全球只有一百人,或者不到五十人,而且都已七、八十歲的人了。弟子們深深感到我們的責任重大,我們的路途遙長。然文昌帝君訓示曰:「矢願普億萬戶窮簷樂利,奚啻蜉蝣之撼泰華,精衛之塞溟滄?雖然,九仞一簣,進由吾往。天地之道,至誠無息,聖賢之功,有進無退。庶幾黽勉,無怠初心。」
時值丙申春日,特錄一篇《評註論說軌範》中有清空之致的《新年祝詞》:日輪旋轉。歲序新更。環球耀彩。大地生明。農遊於野。商休於城。工嬉於場。士息於黌。旗飄五色。酒進百觥。六街深巷。雅頌聲聲。少年兒女。活潑天成。手舞足蹈。樂不可名。或遊郊外。高放風箏。或訪同學。圍碁一枰。或侍師長。訪勝怡情。或隨父母,曲巷買餳。斯為民國。景象承平。鮿生際此。未免有情。敢進椒頌。以誌葵傾。
這就是那個質樸的時代,這就是那些像小花一樣的少年,民國初年的會寫文言文的少年。讓我們共同努力,做墊腳石,再造一批這樣的少年!
弟子們在此也真誠祝願「一元復始,文化再興。三陽開泰,世界和平」。
以上是慚愧弟子妙音學習《國學治要》和民國初年小學生作文的心得報告,仰望各位當年的小學生,吾輩的老長輩。弟子德行淺薄,學識鄙陋,恐不能將這些老長輩的作文描畫萬一。祈請尊敬的師父上人教誨。恭請各位法師,同修大德批評指正。阿彌陀佛!慚愧弟子妙音頂禮敬呈。
老法師:我們讀了梁同學的這篇報告,這是學習《國學治要》心得報告的第四篇,主題是學習民國初年小學生作文,他的體會、感想。我相信我們在座許多同學,聽到這個報告、讀到這篇文章會產生同感。這是我們眼前第一樁頭等大事,不知道那就沒法子,既然知道這回事情,不能不努力。
我們學習漢學年齡過去了,希望都在年輕人,今天年輕人是我們唯一的希望,而真正的希望是下一代。所以,圖文巴的同修要發起辦一個一條龍的學校,我在香港聽了之後非常歡喜。因為,宗教回歸教育,我們有這個念頭有幾十年了,都沒有辦法實現,緣不成熟。如果這個緣能在圖文巴實現,這是一樁好事,是世界上第一樁大好事,值得我們全心全力來擁護,把這樁事情做好。
這個報告,希望我們淨宗學院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這份資料至少要念個三十遍到五十遍。不是要求背誦,三、五十遍,三十歲以上的人,背誦都辦不到,十幾二十歲可以。為什麼?熟記在心頭,勉勵自己,鼓舞自己,我們做出犧牲奉獻,來推動這樁事情,把這個一條龍的學校辦好。我們可以跟孩子一同成長,孩子現在在幼兒園,小班、中班、大班,我們能不能發心做他們的老師,用過去傳統私塾裡面的教材,跟孩子一起成長。孩子念小學,我們就是小學老師;孩子念中學,我們就是中學老師;孩子念大學,我們就是大學教授,跟著孩子一起成就。
我們的目標,就是能夠看得懂《群書治要》跟《國學治要》這兩部書,這兩部書是《四庫全書》的鑰匙。《國學治要》專講學問,中國傳統文化,《四庫全書》;而《群書治要》那個作用更大,它就是《大學》裡頭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中國夢。從修身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哪裡下手?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下手。《大學》上講得很好:「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些資料,唐太宗在中國經、史、子這三個部分裡面,蒐集精要、精華,抄寫出來編成這部書,大概有五十萬字。太宗二十七歲做上皇帝,用什麼治國平天下?就用這套書。這套書可以救中國,這套書可以救全世界,救急。所以我們的學習、辦學,終極的目標課程就這兩部書,《群書治要》跟《國學治要》,培養這兩部書的師資。把這些老師培養成功之後,希望他們能夠教化下一代,我們的希望完全寄託在下一代、再下一代。希望中國傳統文化帶給全世界千萬年的盛世,這不是妄想,這是理想,這是可以落實的,是一樁偉大的事業,聖賢事業。
梁同學有這麼好的基礎,先走一步,希望不灰心,真正發菩提心繼續努力,把這樁大事帶起來。我們在旁邊給你做護法,弘護結合,相信會有成就,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