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第五集) 2014/3/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005
老法師:前面有同學提出來,別教一乘、同教一乘,這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參考資料裡面從《佛學大辭典》、從《三藏法數》裡頭把這一條節錄出來,這是佛學的術語,也是屬於佛教常識。什麼叫別、什麼叫同?你們有沒有人提出來跟我們大家分享?
學生:師父,這邊講的別教一乘,這個別教跟天台宗藏通別圓的別教是有差別的。這邊譬如說倒數第七行,它講「故又大判二經,《華嚴》為別教一乘,《法華》為同教一乘」。它這裡的別教一乘,是指說《華嚴經》跟其他的各教始終頓它都有差別,它特別是能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至於《法華》它是寄託在始終頓裡面然後來顯一乘,所以叫同教。這個地方個人的理解是這樣子。
學生:另外在《科註》第二百二十一頁黃念祖老居士有解釋,在第五行,他有解釋《華嚴》為什麼稱為別教一乘。因為它所講的是事事無礙的法界,所以是跟其他經,因為其他的經有講事法界、理法界,還有事理無礙的法界,這是一般經典,三經都共有的。但是《華嚴》它特別講到事事無礙法界,有些經它就沒有辦法講到事事無礙法界,所以它稱為別教一乘。這是在黃念祖老居士《科註》裡面第五行有講到的,他特別強調,其他經就沒有講到事事無礙法界。
老法師:這個意思我們聽明白了嗎?講了半天沒講明白,別人還是聽不懂。華嚴境界確實,沒有契入華嚴境界的聽、講《華嚴》都很難懂。為什麼?不屬於我們的常識。我們的常識、我們的思惟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所以很生疏,縱然想過這問題,也想不通。譬如讓你想個問題,《華嚴經》上說的「芥子納須彌」。這是同還是別?芥菜子,把須彌山裝在芥菜子裡頭去,怎麼裝法?這是華嚴境界,這是事事無礙。我們看古人的註解也看不懂,其實他有沒有說清楚?他說清楚了,他說清楚了我們看不懂,到我們懂得,看他說的這些話會點頭,他說得沒錯。
這樁事情對我們這種程度來說要借用科學家,科學家今天證實了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就是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現在科學是用秒做單位,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試著一秒鐘能彈幾次,彈得很快,我相信有年輕人體力好的,比我彈得更快的,有人說過,他說可以彈七次,彈七次就很快了,我想法統統就算五次。五次那一秒鐘有多少個念頭?五乘三百二十兆就是一千六百兆,如果要是七次的話,那更多。這每個念頭裡頭都具足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圓滿具足。一念裡頭彌勒菩薩說,「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現象,就是色,「形皆有識」,識就是受想行識。換句話說,這樣微細的一個念頭裡頭,有圓滿具足的五陰現象,色受想行識。所以我們看了科學報告才真正對於《心經》上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才有一個概念。以前念了幾十年沒這個概念,沒這個概念就換句話,這總是一個問題在。
這樁事情,沒有科學之前誰看見?大乘經上佛說八地以上。真有人看見,不是我們,我們距八地太遠。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個位次他們看得很清楚。他們怎麼看的?清淨心看到的、平等心看到的。所以我們才能肯定、相信佛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相信,我們有。有,有沒有失掉?沒有失掉。其實一般人講失掉是迷失,你要不迷就起作用,迷了不起作用,覺了就起作用。所以佛陀的教誨是幫助我們覺悟。大乘的教學,終極的目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種教學不從外來,完全用內功,內功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清淨心、修平等心的方法無量無邊,就叫做無量法門,佛給我們舉出八萬四千。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修清淨平等覺,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都能達到這個目標。
海賢法師修的這個法門就是用一句佛號,四個字「阿彌陀佛」,他念頭什麼都沒有,確實用這句名號他得到清淨心。得到清淨心一般的名稱叫三昧,他得到的,他修念佛,念佛三昧。不管用什麼名字,三昧是相同的,也就是清淨平等覺是一樣的。所以法門就平等,方法、手段不一樣,達到的目的完全相同。我們學佛,這個概念比什麼都重要!如果對這個懷疑,一輩子不能開悟;對這個真正能相信,隨便拈一法都會開悟。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沒有差別的。
芥子裡頭有沒有須彌?這是個大問題,今天科學家所發現的全息,就把這問題答覆了。他們是用照片,用全息,就是兩個激光,放的這個光,兩個激光,拍攝下來的照片。這個照片沖洗出來之後,看不到人像,看到裡頭一條一條的條紋,放在激光裡頭去照,出來了,人像就出現了。把這張照片撕碎撕成兩張,你在激光底下照的時候,完整的,撕成一百張,每個小張也是完整的,這就是芥子納須彌。佛告訴我們說,芥子就是微塵,極微之微,極微色,最小的微塵,裡面有什麼?有整個宇宙。就像全息這個道理一樣的,你把它剪成兩張是完整的,剪成一百張也是完整的,剪成一千張你去看還是完整的。這就是性德,性德不可思議,性德本來就是這樣的,法爾如是,所以從一個極微裡面看整個宇宙。
《華嚴經》上說的,誰能夠進入極微的世界?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我們就知道代表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的菩薩有這個能力,在一個極微裡面,微塵裡面,那裡頭有整個宇宙,他到那裡去拜佛去參學,去供佛去聞法。我們這個身體有多少極微之微?科學家告訴我們,人身體的細胞大概是六十兆個,每個細胞要分析是多少個極微之微,愈往真實處講愈微妙,愈不好懂,都當作神話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他怎麼會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坐在那不動,每個細胞、每個極微色都是圓滿的宇宙,你說他能不知道嗎?他就告訴我們,他知道,我們個個都知道,我們沒有兩樣,不同的地方就是迷悟不同。我們不了解事實真相,迷了;他們了解事實真相,覺悟了。
佛菩薩跟眾生有沒有感應道交?當然有。為什麼?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絕對不是兩個,因為它是一個性變現出來的。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全宇宙,是自性變現的。自性是一個,不是兩個,自性是真的,叫一真,這個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佛法學習到最高的地方,回歸自性。自性是什麼?淨土宗裡面稱它作常寂光,它裡面包括三個現象。常,不生不滅,永恆不變,這叫常;會變的,無常,有生滅的,無常。它是常。寂,就是惠能大師第一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它從來沒有染污。染污的是相,性上沒有染污。性不是物質、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什麼都說不上,它存在,永恆存在。一切萬法都從它來的,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就正好跟中國古人講的話對上了,「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是讚美,太好了。本性都是一樣的,從一體而發生的。極樂世界是這個體變現出來的,阿鼻地獄也是這個體變現出來,體永恆不變,沒有被染污,沒有生滅,它也沒有動搖過,它本自具足,所以它能現萬法,它要不具足,它現不出來。所以自性裡頭有隱有現,有緣它就現,沒有緣它就不現,不現叫隱,所以隱不能說它無,現不能說它有,說它有、無都錯了。換句話說,你對它起心動念就錯了,它確實沒有起心動念,你就見到了。起心動念怎麼?起心動念染污了,起波浪了,就是起心動念不清淨、不平等。由此可知,正如清淨平等,連清淨平等的念頭都沒有。有這個念頭,你被染污,不清淨,有這個念頭,你心波動,不平等了。所以《金剛經》到最後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境界才妙,這個境界跟整個宇宙融成一片。一切諸佛如來所修所證全是自己修行的,一切眾生造作惡業在三途,都是自己一念迷惑造成的。所以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然後這個心想力量就太大了。
我們在海賢老和尚看到一個例子,他不是種了個大冬瓜,被他弟弟偷走了,他就咒他,誰偷我的冬瓜,他要生病、他要受痛苦。他的弟弟真生病、真痛苦。他的嬸嬸來跟他講,你別再咒了,你弟弟真的生病苦不堪言,叫爹叫娘的。他一聽就嚇到了,趕快就改口說,希望他不要生病,病趕快好,不要有痛苦,過了三天病就好了。為什麼他的那個念力這麼強?他心清淨,他的心要跟我們一樣有雜念、有妄想,我們咒人不靈,他靈。說明什麼?說明一切法從心想生,說明境隨心轉,他做到這個地步。一樁小事情我們要能發現它,那裡頭有很大的道理在,有深不可測的奧理妙用。這樣的人在世沒有人認識他,沒有人真正肯跟他學。學他什麼?學他萬緣放得下,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安貧樂道。這一般人不肯學的。這是什麼?這是性德,決定有好處,學會這個東西快樂得不得了,別人認為是苦,他樂,自樂。你細心去想,我們跟他沒見過面,但是看到這個報告我們能想得到,他心清淨,所以他很快樂,他的喜悅常常在臉上,見到任何人都歡喜,不是他見到你歡喜,他不見到你他也歡喜。為什麼?不亦悅乎。學而時習之,佛所教導他的,教他什麼?持戒念佛。持什麼戒?很簡單,三皈、五戒、十善就夠了。三皈,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五戒、十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律論,落實在生活上就這一點。多再加上一點,四攝、六和、六波羅蜜,再加上普賢十願,圓滿了。這個老人他做到了,他做得非常自然,已經變成習慣。你看看他的生活習慣,把這幾樣東西跟他對一對,全具足,這叫真修行,非常值得人尊敬。學佛的人尊敬他,不學佛的也尊敬他,乃至於學習其他宗教的人見到他都會尊敬他,標準的好人。你侮辱他、糟蹋他、陷害他,他不生氣,他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影響,如如不動,心就安在阿彌陀佛名號上。
這個名號,我們這些年來學《無量壽經》,學念老的這個集註,明白這句名號是一切諸佛的通號,念這句名號,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全念到了,一個也沒漏。你們學這個、學那個都是局部的,這是全體。好像我們念一個國家的名字,這全國都念到了,你要念到哪個省、哪個縣、哪個鄉鎮,那局部一點點。這個名號是總名號,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一切諸佛如來的總名號,統統得到、念到。有沒有感應?有感應,與所有一切諸佛全起感應。這是說佛。我們再說法,佛所說的一切法,一切法說到最後也歸一句名號。《華嚴》到最後歸淨土,《法華》也歸淨土,《楞嚴》也歸淨土,你看大經沒有一部經不歸淨土。這才知道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我們無法想像。這句名號就是一切,一切就是這句名號,全包了,佛法全包了,一切世間法也離不開它,也全包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喜歡念這句佛號,真愛這句佛號,分秒必爭,一分一秒時間也不肯空過。這是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榜樣,他念在心裡,口裡頭偶爾念,心裡面不間斷,我相信這個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他為什麼不像祖師大德一樣出來弘宗演教?其實他這樣做法就是在現前這個社會狀況之下,大菩薩們所做的弘宗演教,續佛慧命。要像古時候那種人出來弘法,現在沒有人懂,沒有人能接受。這讓我們想到方東美先生六十年前時候說的,那個時候的學校是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先生是有,但是學生不像學生,學生不喜歡學習,老師就不教了。老師何必那麼認真?認真沒用,白說了,不是老師不教,是學生不肯學。我們想學一點真的東西,開個特別班到家裡上課,學生只有我一個人,每個星期天上午九點半到十一點半,兩個小時。我們原先目的只是希望到學校旁聽他的課,他說學校不要去。當時我們年輕,對他這個話,對他這個做法,我們只感恩,但是真正的意思不能夠了解,十幾年之後才真正懂得了。所以我跟李老師,李老師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我跟李老師之前就兩個老師,方東美先生跟章嘉大師,李老師跟他們沒見過面,但是都知道,第一個條件是你以前所學的我不承認,要放下,從今天起得聽我的,這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無論是出家在家,高僧大德到台中來講經說法,你不許聽,不可以去聽,只能聽他一個人的。第三個,你所看的文字,無論是佛經、是世間的書籍,我沒有同意不准看,嚴格遵守,這樣子我可以留在台中。如果這三個條件不能接受,你另請高明。我到台中,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的,懺雲法師介紹的,這兩個大德都是我們非常尊重、仰慕的,那還能錯嗎?這個機緣多難得、多殊勝,所以我就接受了。接受之後老師說有期限的,多長期限?五年,五年之內一定要遵守。我以為這是李老師的規矩,結果一打聽,跟李老師那麼多的人,老師對他們沒這個要求,沒說過,這專門對我一個的。
二、三十年之後我到新加坡,一九九八年我到新加坡,在新加坡遇到演培法師,也是老朋友,也算是老師,初學佛的時候常常聽他講經。他大我十歲,他移民到新加坡二十年,在那裡有個道場,有一天邀我去跟他們的信徒見見面,請我講開示。那一天來參加的六百多人,我讚歎道場、讚歎法師、讚歎所學的法門。他們是修彌勒淨土,將來都要到兜率天去的,親近彌勒菩薩,跟我們彌陀淨土不一樣。我讚歎他們,將來龍華三會,大家跟彌勒菩薩一起到這個世間來,彌勒成佛,你們都是佛跟前的大弟子,像目犍連、舍利弗這樣的身分,跟他一起來,到這邊來龍華三會,普度眾生。這是規矩,這個規矩是老師說的、教導的,僧讚僧,千萬不要批評,那個難,我這個容易,我這個比你那個還要好,那你就把人家破壞了。所以李老師我在台中看了十年,我看到一樁事情,法師大德經過台中,他一定拜訪,請吃飯、供養,他不請他講經。我在那裡住久了,看到心裡有疑惑,好像老師度量不大,不能容人。我也沒有問,你看表情上被他看出來,把我叫到房間裡,關著門問我,是不是有這個意思?是的,不敢講。老師才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我們這裡教他念佛,教大家念佛求生淨土,要請他來說法,他要來批評淨土不如禪宗,那不就麻煩了?教了幾十年,聽人家一席話,心動搖了,我們教的全白費,所以說不能叫。古時候高僧大德都可以邀請,為什麼?懂規矩,懂規矩就是讚歎道場、讚歎說法的老師、讚歎信徒,讓大家堅固信心,這是對的。現在不懂這規矩,你這一批評那可麻煩大了,所以不叫,絕對不請,供養一定有,接待一定有,不請他講經說法,以免麻煩,我們才明白。所以我們學會了。
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聖一法師這學禪宗的,大概我認識禪宗裡最後一個真幹的。他住在寶林寺,寶蓮寺的後面走路要半個小時,它車進不去,是個修行道場,還有四十多個人參禪,有禪堂。他接待我,請我給大家開示,我讚歎禪,我過去講過《壇經》,講過永嘉大師《證道歌》,講過《永嘉大師禪宗集》,所以我會口頭禪,讚歎聖一法師、讚歎禪宗道場、讚歎每個人,鼓勵他們認真精進。我離開回來的時候,跟著我有十幾個人陪我一道去的,我們在路上坐下來休息。大家就問我,法師,你對禪宗這麼讚歎,為什麼不學禪?我說人家是大根器、上上根人,我是中下根性,我學禪得不到利益,只有念佛才行。這個是自古以來世世代代做人基本的態度,這叫弘法利生,每個宗派都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不可以批評。要是批評,是批評釋迦牟尼佛;要是毀謗,是毀謗佛法,自讚毀他,果報在無間地獄,這是重戒,不是輕戒。現在人不懂,尤其是年輕的法師,一上台就喜歡批評,讓聽眾信心不堅定的就動搖了,他要負責任,斷人法身慧命比殺人身命的罪還重。世出世間法都一個道理,學著讚歎別人,不要學批評,更不可以毀謗。
印尼回教大學有一次校長請我吃飯,跟我談到學校裡頭有比較宗教學,有這個科系。我一聽到之後我就告訴他,宗教不能比較。他說為什麼?誰有資格比較?比較一定是高人,一定是超過釋迦牟尼佛、超過孔子、超過耶穌,你才能批判他們。好像老師對學生一樣,老師可以批評學生。為什麼?老師比學生高。現在有沒有這種人,有超過耶穌的、超過穆罕默德的、超過釋迦牟尼佛的?沒有,沒有怎麼可以批評?他問那怎麼辦?互相學習,應該什麼?所有宗教經典都要學習。學習《聖經》就是耶穌的弟子,學習《古蘭》就是真主的弟子、穆罕默德的弟子,這就對了。虛心學習,存異求同,這樣子宗教之間決定沒有矛盾、沒有衝突,才能幫助社會化解衝突,進一步促進社會安定和諧,這好事!
這麼多年來學校跟我維持很好的關係,去年年底跟今年年初,校長帶了兩個副校長,兩次到香港來看我。告訴我,因為我們過去送它十套《四庫全書》跟《薈要》,他們現在學校正式建立一個四庫館,要開漢學院。漢學院是研究中國古籍的,這個太難得了,學校有學位,有博士學位,我聽了非常歡喜。馬來西亞我們在那裡建漢學院,希望將來學習有成就的,他們國家教育部能夠承認,頒給我們漢學博士學位。印尼現在是現成的,它這個學校是國家辦的,國立大學,這是樁好事。
他們的教育部高級官員也到我這訪問,告訴我今年七月間開始,全國中小學學校,學生都要學《弟子規》,這我們沒想到,來問我《弟子規》怎麼教法?我問他全國中小學有多少所學校?他說全國大概有十五萬。一個學校一個老師就十五萬人,兩個老師,三十萬人。老師從哪來?所以我建議他,教育部要設立一個,還是永久的,不是臨時的,《弟子規》師資培訓班,讓老師專門來修這門課程。老師修這門課程,我們相信四、五個月就成功,它一門功課。這個班一年可以辦兩次,長期辦下去。剛創辦的時候我可以幫助他,我們讓馬來西亞這些學《弟子規》的老師們到那邊去教第一屆。對全國普及先要用遠程教學,就像澳洲一樣。澳洲地大人少,學校不多,所以澳洲很早它就用遠程教學。學生在電視、在網路上學習,每年有兩次學校派老師去舉行考試,畢業學校發畢業證書。包括香港都有,香港也有在澳洲大學進修的,他們不必到澳洲去,在家裡用電腦就可以。一年有兩次學校派人到香港來,香港地區同學集合在一起參加考試,就用這個辦法,有足夠的老師長期來推動,這好事情。這是我沒有想到,回教國家。印尼是回教最大的國家,以人口來算,它是世界第四大國,第一是中國,第二是印度,第三是美國,它第四,它的人口有二億三千萬,馬來西亞才兩千多萬。我過去訪問印尼大概有二十次,所以我跟他們的關係很好,特別是第四屆總統瓦希德的時代,我常常應邀去做客。
同、別這個問題,我們得到科學家提出來這些報告,我們比較有清晰一點的概念。《華嚴》講的別教一乘,圓教一乘,《華嚴》講圓教,就是天台講的同教。別是方便說,圓是究竟說。如果對於全息理論沒有概念就很難懂,有全息這個概念就很好懂,確實《華嚴經》上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怎麼個一切法?一怎麼是一切?真是一切,一點都不假,一粒微塵裡頭有全宇宙,它怎麼不是一切?這個話對一般人講,搖頭,你在說瞎話,哪有這個事情?古人老實,佛說的,不懂也不敢講話,也都默默承認,但是疑問總是斷不掉。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全息裡面發現到,發現到一就是一切,把它粉碎,每一粒裡頭有全體,看到不是局部,看到全體。一張照片,你把它剪成一百張,每一張都是全體,沒有分割掉,這就是一即一切,這就是圓。別容易懂,所以別是方便說,圓是究竟說,達到最後你才完全了解,所以一多不二。這是最高的境界,哲學跟科學達到最高的境界就是這個。
現在的科學跟哲學是有很大的進步,還沒有達到最高境界。最高境界能不能達到?不能。譬如全息這個事實被他們發現,用很明顯的照片展示給大家看。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我們是用兩道激光這樣拍攝的照片,兩道激光為什麼有這個?它裡頭有個理,兩道激光是個手段、是個方法,是緣不是理。理是什麼?自性法爾如是。這本來就是這樣的,只是你沒有看到,粗心大意沒看到。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居住的十法界不見了,十法界像一場夢,他醒過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醒過來,十法界不見了。他見到什麼?見到實報莊嚴土。在實報莊嚴土裡面對於事事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看到了,看到了他就起作用,跟諸佛如來同樣的德用,那就是能入一切諸佛剎土。怎麼去?分身去。世界無量無邊無數無盡,法身菩薩的分身也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有多少佛國土他就分多少身,有多少佛他就分多少身去拜佛、去供佛修福,去聽經聞法修慧。單憑這一點,我們要真的承認,不懷疑。極樂世界要不要去?在這個世界見佛多難,分身不能像極樂世界那麼自在。阿那含就能分身,阿羅漢、辟支佛都能分身,不能去到十方剎土去學習,不能同時在遍法界虛空界起這個大用。為什麼?清淨平等程度還不夠。在一般學習跟教化眾生,跟如來的智慧德用很接近,沒有法身菩薩那麼自在。我們每個人往生到極樂世界統統是法身菩薩,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怎麼回事情?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所發的四十八願我們統統得受用,這個不可思議。
所以這個地方講,也講得很清楚,「別者,即別異」,就是分別不同,不同小教、不同始教、不同終教、不同頓教,後頭不是圓,這就是別。小始終頓圓是華嚴,藏通別圓是天台。「然此別教,唯辨圓融具德,事事無礙,隨舉一法,即攝一切,無盡法門,一一法門,迥異餘教,故名別教一乘」。這都是世尊教學面對著種種不同的根機,把它分成五類,小始終頓圓。分這五類,大概頓跟圓都是上根,就是上上根人是圓教;中下根人,底下分的小始終這屬於中下根性。淨土宗,淨土宗叫教外別傳,特別法門,它是小始終頓圓這五種根機統統適合,都能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難讓人相信的,他所證得的是平等。這是什麼原因?是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大願。因為他看到一切諸佛裡頭不平等,他覺得不平等不好,不平等裡面生很多障礙。所以他希望他的教區,他的學校裡頭,就是極樂世界一切統統平等。頭一個是身相平等,這是平等的根源。你看我們長的相貌不一樣、高低不一樣、肥瘦不一樣、聰明智慧不一樣,這引人生煩惱。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全是一樣的,標準是阿彌陀佛,每個人長得跟阿彌陀佛一樣,找不到一絲毫缺點。這個我們要感謝阿彌陀佛,這是他想到的,別人沒想到,不是經上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佛隨順我們世界所說的。實際上《觀經》上講真的,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每一個好放八萬四千光明,每一個光明裡面你都看見一切諸佛菩薩在那個地方講經演教。這個身裡頭就是一切,整個宇宙一切諸佛,你在佛身上都看見,彌陀如是,每一個往生人統統如是,跟佛沒有兩樣。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雖然沒證得大圓滿,等於大圓滿。阿彌陀佛給我們提出大好的環境,這個環境就是同居土等於實報土,方便土等於實報土。這是一切佛陀的世界沒有的,只有這一家,所以諸佛讚歎彌陀,「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極樂是什麼?極樂是真正的頓教、圓教,頓跟圓到極樂世界大圓滿。就是難信,信的人有福了。
這個裡面資料大家可以看,可以細細去看看。《法華經》的好處是會三歸一,最後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教會歸到圓教。也就是說明前面是方便說,引導大家,到最後完全給你說真的,真的就是圓教。前面三乘,藏通別最後都歸圓,統統歸到圓教,最後的事上來講還是回歸淨土。《法華》歸淨土,《華嚴》歸淨土,我們看《楞嚴.二十五圓通章》回歸淨土,幾乎這些大經大論全回歸淨土,回歸淨土才是圓滿成就。
主持人:諸位同學想發言的請舉手。
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向您老人家求教,就是您講到普賢菩薩能夠入到微塵當中,他代表的是等覺菩薩,為什麼是用普賢菩薩來表法?感恩師父。
老法師: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裡面他是代表行門,文殊代表解門。文殊代表智慧,他代表真幹,所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有智慧,明白了。如果不能落實,不得其實用,真正要能落實才是真正的圓滿。落實,菩薩說了十門。落實什麼?落實在禮敬。你看怎麼待人接物?「禮敬諸佛」。那個諸佛是一切眾生,不是講已經成佛的,佛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重點在這個地方。對過去佛、現在佛會禮敬,對一切眾生不會禮敬,告訴你,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應該要禮敬。你要能夠禮敬的話,你成佛很快。「稱讚如來」,如來跟佛就有差別,佛是從相上說的,如來從性上說的,禮敬不論性相,所有眾生平等禮敬;稱讚就不行,稱讚要與性德相應才稱讚,不相應不稱讚。我們從五十三參裡面看到,善財參訪對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有禮敬,但是有三個人沒有稱讚。勝熱婆羅門沒有稱讚,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痴;甘露火王沒有稱讚,甘露火王代表瞋恚;還有伐蘇蜜多女沒有稱讚,她代表貪愛,所以這是貪瞋痴。與貪瞋痴相應,有禮敬,沒有讚歎。為什麼?讚歎怕別人也學貪瞋痴,那可不得了。人家那個貪瞋痴跟別人不一樣,他是行上有貪瞋痴,心上沒有,所以說事上有,理上沒有。他是真的沒有,表現這種相是用這個度化眾生的手段,貪瞋痴也能度化眾生,接引眾生。所以這個是上上根人,普通人做不到。普通人你要教他用這個方法,他就會迷在裡頭,最後肯定墮地獄。什麼人能做到?法身菩薩可以,沒問題,明心見性,他能使用這些手段。我們沒有到這個程度,五十三參裡頭有些可以學,有些不能學;但是不能學,不能毀謗、不能批評,對他要恭敬,這五十三參上教給我們。
所以我們學佛,在我們這個程度,現在絕大多數的根機,海賢的法表得好,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像李老師以前教給我們,心裡頭乾乾淨淨的,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只有一尊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請到心中來,念念不忘,時時刻刻念念跟阿彌陀佛相應,決定得生。生到極樂世界就證得大圓滿,生到那邊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彌陀的本願。極樂世界成就是四十八願願願都兌現,沒有一願是假的。我們能這樣學的話,沒有一個不成功。老和尚雖有神通,不現,他是偶爾,不明顯。譬如老和尚給人治病,鄉下人遇到苦難、遇到病痛,他去看看,野外草地上隨便拔一點草做藥就能把你治好,所以當地人說老和尚有神通,他不費事。曾經跟人說過我什麼都知道,他不說,天機不可洩漏。
學生:師父您這些天一直在跟我們講,就是用海賢老法師這種方法。
老法師:對。
學生:救度大眾是最契根機的。
老法師:對。
學生:而古大德的方法現在是恐怕不行。
老法師:不是不行,現在人不相信。
學生:師父,我們求教您老,就是海賢老和尚具體在生活中,是哪些方法最契合現代大眾的根機,我們怎麼學?
老法師:要用最方便的就是劉老師講過的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幹。現在到哪裡去找老實、聽話、真幹的?找不到。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你給他講,他提出很多理由來反駁,講不通的。所以真正能夠聽講,聽了不說話的這很難得,這人不簡單。你跟年輕人說,他問題一大堆,聽話的都是老實的,都是有很深厚善根。特別是做榜樣給他看,老和尚做了九十二年,沒有九十二年人不相信,這個不容易。何嘗不曉得這個世間苦,還苦日子要熬九十二年。為什麼?為眾生,沒有九十二年眾生不相信。這麼長久的時間遭遇多少磨難,沒有退心、沒有改變,這就叫人佩服。而且最後有這麼好的成就,念佛不要助念,助念靠不住,他說的,一定要自己有把握。這非常有道理,萬一大災難來,找誰給你助念?一定要自己有把握。他表演的是自在往生,他的母親、海慶統統都是自在往生,說走就走了,要有人表法,大家才會相信。現在人講科學,科學拿證據來,真正能把證據拿來,大家沒話說。
學生:師父,這些年您老人家給我們一直說兩個榜樣,一個是劉素雲老師,還有一個就是最近我們聽到的海賢老和尚。
老法師:對。
學生:我們求教您老,這兩位大德身上的共同點是什麼?
老法師:共同點就是一樣的,就是老實、聽話、真幹。老師教的東西並不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能夠把這樣東西,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你做上九十年,自然就明白,所有佛法全通。他在行當中悟出來的,做久了自然有悟處。講經大家都有這個經驗,每個講經法師講多了有悟處,在台上所講的都不是自己準備的,不知道從哪來的?在行的當中更有悟處,如果沒有悟處就不能持久。九十多年愈做愈歡喜,他沒有悟處怎麼行?你看吃的是苦,穿的是補,他快樂無比,每天笑咪咪的。他的信徒講,沒有看到老和尚生過氣、罵過人,沒聽說過,沒見到過,這就很難。《還源觀》上賢首大師的四德做到了,「隨緣妙用、威儀有則」,做樣子給人看,「柔和質直、代眾生苦」,這十六個字統統做到,什麼樣的冤枉委屈,沒有說過一句話,忍辱波羅蜜。我們大家都要學他,這社會就安定,世界就和平,什麼問題都化解了。
我們是勸,勸了這麼多年,有聽懂的,還有很多聽不懂的。他是做給人看,也有看懂的,也有沒看懂的。老和尚給我們是作證轉,非常難得,我們這一生做的是勸轉。三轉法輪,作證很重要,特別在現代這個時代,作證大家才相信。所以拯救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是因果教育,人要真正相信因果,他自然就會尊重道德;他不相信因果,他也不信道德,他的毛病習氣改不過來。這印光大師一生,你看《文鈔》裡頭對因果教育說了多少,他非常重視。六十年前社會大眾提因果還有人相信,現在這個時代提因果沒人相信了。
學生:師父上人經常提醒我們要放下,如果把一切都放下,真心就能夠開顯。而且師父講到放下一個很根本的,就是要放下我執,放下我執是很困難,但是我們可以從粗的先放下。有兩件事情是很粗的,就是自己的意見以及自己的利益。這兩件事情,師父上人都做了很好的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觀察到師父上人日常生活當中除了是大是大非、原則上的問題之外,經常的他老人家不會堅持他自己的意見,就是會恆順眾生,哪怕是有時候他自己稍微委屈一下,或者辛苦一下。所以我們要學習師父上人這種不要老是堅持自己的意見。尤其在佛法的學習上有時候我們不容易放下自己的成見,師父在前兩天也提醒我們,我們要以佛陀的知見為知見,把我們自己的知見放下。如果我們能夠放得愈快的話,我們領悟會愈快。第二件是放下自己的利益。師父這一生當中曾經因為別人想要佔這個道場,師父曾經有三次就是讓,把道場讓出來。我們能夠放下自己的利益,這個真的是很重要。師父甚至鼓勵我們要學吃虧、學上當。如果我們能夠朝著這兩個方向把這兩個很粗的,關於我執方面,我們能夠學習常常去放得下的話,相信我們會愈來愈進步。阿彌陀佛。
老法師:好。
學生:再求教您老一個問題,就是您說海賢老和尚在代眾生苦,《華嚴經》裡講的四德,最後一德「代眾生苦」。我們不大明白,眾生的苦老和尚是怎麼代的?
老法師:老和尚,我相信他念佛三年決定可以往生。為什麼還要多住九十年?這九十年吃這些苦還不就是為眾生嗎?要不然他早走了,他可以到極樂世界去。念佛三年往生是肯定的,縱然有壽命不要了。那就是他沒有走就是為眾生,給眾生做個好樣子,做一個吃苦耐勞、忍辱的樣子,眾生做不到的他做到了。向他學習,自自然然樂在其中。他生活並不苦,我們一般人看他苦,他樂,他不樂他怎麼笑得出來?你看連往生之後三天,人家看他面目如生,面帶笑容,嘴唇是紅的,頭髮、眉毛、鬍鬚都變黑,那是喜悅相。所以住世這麼多年,受這麼多委屈,這代眾生的,從這裡就能看到。這是真正有這樣的心,佛才會找他,要自己不肯幹的話,佛不找他,他肯幹,他真正願意幹。在這個苦難世界,無論什麼樣的災害,自己承受都不在乎,只要對眾生有好處,只要對正法有好處就得要幹。能做成功是三寶加持,眾生有福;做不成功那是緣不足,眾生沒這個福報。他居住的地方,這個地方的人都有福,福地。
學生:師父,像我們這些一般的博地凡夫、罪業凡夫也在學佛,能不能也代眾生苦?
老法師:有,都是代眾生苦。不代眾生苦的人就拼命念佛求往生,真的會提前。佛沒有假話,《彌陀經》上說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真的不是假的。你看宋朝瑩珂法師的例子,哪裡是假的?假的還能寫上去嗎?還可以流傳後世嗎?那是個破戒的比丘,也來示現給我們做榜樣,他造的是無間地獄的罪業,知道如果要不能往生,將來就是地獄,知道地獄苦這才拼命念佛。這個人是深信因果得度的,他要不信因果他就不肯幹,深信因果,怕地獄苦。
主持人:那邊人舉手,請華藏編號十五發言。
學生:同學在這裡想要請示老和尚關於代眾生苦,同學的理解就是說,代眾生苦的意思是我們給眾生做出吃苦的榜樣,而並不是說我們真的能夠代替眾生去受他的苦,是不是這樣的意思?阿彌陀佛。
老法師:實際上住世就是代替眾生受苦。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界上來示現八相成道,住世八十年,他是為眾生而來的,不是為他自己來的。所以一切諸佛如來示現在九法界,沒有一個不是代眾生苦的。在極樂世界你沒見到苦,你也沒受到苦,但是你一看其他諸佛剎土裡頭六道眾生,你立刻就知道六道苦,苦不堪言。怎麼去救他?要入六道才能救他們,入六道就是代苦。我們自己學佛能有一點成就,有把握往生還不求往生,這也是代眾生苦。確確實實壽命是有限定的,但是壽命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法講壽命它不是宿命論,自己可以延長,自己可以縮短,修善積德,壽命就延長。中國古人有句話說,他命中的福報還沒享完,壽命到了怎麼辦?壽命會延長。如果過分的享受,他壽命還有很長,但是他的福報享盡,他壽命縮短了。他能夠活八十歲,七十歲就享完,他後面十年就沒有了,叫祿盡人亡。這個例子很多,所以古聖先賢、老祖宗、佛陀都教我們惜福,惜福是長壽的象徵。這個惜福的人肯定長壽,何況惜福再修福,當然長壽。總的原理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看我們想什麼。境隨心轉,隨著我們念頭轉。諸佛菩薩,修行有成就的人他能轉境界,轉他自己自身的境界,不能轉我們的境界。為什麼?我們造的業力太大,他轉不了。但是他有方法幫助我們,如果我們覺悟了,我們也像他一樣斷惡修善,把不善念頭放下,好的念頭興起來,所有一切災難都化解。這我們得會看、會聽、相信、真幹,不是做不到。
這個事情連科學家都懂得。前些年我們看到科學報告,好像是二0一一年,就是二0一二馬雅預言的前一年,有幾位科學家在澳洲悉尼開會,會期只有兩天。他邀請我,我沒去,我讓學院派了八個同學去參加這次活動。他們第一天是報告量子力學最近的成果,同學們寫出總結來給我看,我看了很歡喜,跟大乘佛法愈來愈接近。第二天專門就討論二0一二馬雅預言的問題。其中美國的科學家,也專門研究這些東西的布萊登,他做了總結,如果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夠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這個災難就化解了。跟佛大乘教裡所說的,境隨心轉,一個道理,他能說出這個話來。所以大乘經上常講「一切唯心造」,我們要相信,我們的起心動念,後頭有吉凶禍福,起心動念是因,吉凶禍福是果。
人決定要存好心,決定要做好事。升官發財哪個人都想,發財要命中有財,命中沒有財,發不了財。命中財從哪裡來的?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業。這一生得大富大貴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的,這一生成熟,果報現前,沒有不能勉強。所以聖人教我們,知天命,樂於承受天命,這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明白的人。如果要想求世間的名利富貴,行,《了凡四訓》就是好例子。他命中缺得太多,雲谷禪師教他樣樣補足,有求必應。命中沒有功名,功名就是現在講的學位,他只有秀才,舉人、進士沒有,他能夠斷惡修善,以這個功德迴向,求舉人、求進士都中了。命中沒有兒子。命中只做一個小小的知縣,四川小縣分的知縣,這個他沒求,他做寶坻知縣,寶坻是直接歸皇上管的,那個知縣等於省長一樣。他的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也沒有求延壽,他活到七十四歲走的。這個都是很明顯的改造命運。財富從哪來?從財布施來的,愈施愈多;聰明智慧,法布施;健康長壽,無畏布施。行三種布施一定得三種果報,財用不缺乏,聰明智慧年年增長,健康長壽,可以補。而且來生比這一生更殊勝,這一生所得到的果報叫花報,來生是果報。我們就能知道,了凡先生學得好,花報殊勝,他死後果報就更殊勝。他如果不是念佛求生淨土,他來生在天上享天福去了。欲沒有能完全斷掉生欲界天,欲界六層天,一層比一層福報大。
佛的話我們要相信,相信佛的話是最有福報的人,最有智慧的人。認真,要好好修,在現前這個社會給大家做好樣子,將來的福報殊勝。但是世間什麼樣的福報都比不上往生極樂世界,這個一定要清楚、要明白。不享世間的榮華富貴,連天上福報也不享,一心只求往生極樂世界,這就對了。時間快到了。
主持人:阿彌陀佛,師父希望大家盡量能夠發表心得。
學生:感謝師父上人給我們解釋別教一乘,還有同教一乘。學生的體會是,師父給我們解釋是希望我們不要只是執著在這個名詞術語上,然後能夠把它用在日常的生活當中。譬如說師父講到同教一乘跟別教一乘,就舉海賢老法師為例子,學生的體會不曉得是對還是錯,懇請師父上人慈悲指導。就是海賢老法師他給我們表現的這個法,就是念佛人可以入事事無礙的法界,因為他所用的都是真誠清淨平等覺的心,所以也就是等於是芥子納須彌,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就用上了。譬如說有人打他一巴掌,因為他的心是心包太虛,雖然他是這個人,看起來是一個人的相,可他的心是包容虛空任何一個人,打他的人是一個逆境,他也能包容,順境他也都能包容,心都是安住在平等,就是阿彌陀佛的佛心,平等覺。即使他在耕作當中,他所用的還是清淨平等覺的心。耕種一百多畝的田地,其實他的心也不是為一個人,他是為整個有緣的眾生在工作。師父上人給我們表的法也是如此,師父上人最後舉到宗教之間應該團結,師父上人的心也是給我們表演的事事無礙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讓我們看到其實華嚴境界就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我們要能夠用這個清淨平等覺來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這是我們研教的一個目的。不曉得體會是不是正確?懇請師父上人慈悲指導,謝謝。阿彌陀佛。
老法師:好,說得很好。今天時間到了,今天下午劉老師講課,好。
主持人:我們向師父問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