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二0集) 2013/9/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42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二十一頁,第三行最後一句:
「不可思議功德」,前面學到此地,還有重要的意思沒有說出來,我們這堂課接著講。請看參考資料第二頁,「不可思議功德」。這句經文前面第七百二十一頁學過,是《梵語名義大集》及《宗鏡錄》四十八裡頭說的,有五種力:第一個定力,第二個通力,第三個借識力,第四大願力,第五佛法之威德力。這五種力非常重要,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佛菩薩有這五種力,每一個學佛的同學自性當中這五種力圓滿具足,確確實實只是我們今天沒有願力,所以這五種力生不起來。如果我們有定力、有願力,這五種力慢慢能夠恢復出來。
我們看參考資料第二段,「現約今經」,現在就本經來說,「法藏大士住真實慧」,法藏是阿彌陀佛沒成佛之前的德號,在菩薩的地位上,住真實慧,「於無量劫莊嚴佛土,德如普賢,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令一切眾生皆得真實之利。以如是大願大行無量真實功德,故成就聖力」,這個聖力就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力,「與國土」,國土是西方極樂世界,這兩種都不可思議。曇鸞法師在《往生論》裡頭給我們說了十七種國土莊嚴,功德成就下面它都有一句,「焉可思議」,或者是「安可思議」,安可思議跟焉可思議的意思相同,就是這怎麼能夠思議,就這個意思,就是不可思議。思是想像,無法想像,無法言說,一定要自己親證才知道。譬如曇鸞大師說的,「光為佛事,焉可思議。此水為佛事,安可思議。此影為佛事,安可思議。此聲為佛事,焉可思議」。他用安跟焉舉出極樂世界十七種莊嚴。「最殊勝者,則為諸往生者」,這真正殊勝,「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往生論》上曇鸞法師說的。這些人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不是凡夫,是什麼人?是乘願再來為我們做示現的。
下面又引用《金剛頂經》有這麼一段話,「唯此佛剎,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嚴」。這底下有個小註,「前已明證極樂世界即是密嚴華嚴」。說密嚴、說華嚴就是等於說極樂世界是一樣的。「如是勝妙國土,皆非微塵所成」。我們這個世界是微塵所成的,就是極微色,極微之微,現在量子力學家所說的微中子,這是最小的物質,所有一切物質現象就是這些物質,《金剛經》上講「一合相」,它們組合成的。它們首先組合佛經上所說的色聚極微,由色聚極微再組合成微塵,微塵大概就是現在科學裡面所說的原子,由原子再組成分子,再組成細胞,再組成這個世間物質的現象,山河大地、花草樹木的植物現象,再一切動物現象,統統都是這個東西組成的,這個基本物質組成的。極樂世界、華藏密嚴不是極微色組成的,不是的,「本非世間物質,不賴萬有引力而維繫」。物質組成的這個世界在宇宙之間運行,各有各的軌道,不會有差錯。軌道是什麼力量形成的?科學家說它是萬有引力。每個物質都有引力,在引力均衡之下,它就不會碰撞,就保持一定的距離,在它軌道上運行。小的物質現象繞大的,大的物質現象繞更大的,整個宇宙現象就這麼樣成就的。可是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密嚴世界不是物質現象;不是物質現象,佛經上的術語,它不是識變的,它只是心現不是識變。這個心是真心,真心不是物質、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它是一切眾生自性本來具足的,所以它沒有這些物理的現象。我們這個世界的物理,在華藏、在極樂世界不起作用,心理學也不起作用,物理跟心理在極樂世界都不起作用。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沒有這個東西,華藏、密嚴也沒有,這我們要知道。「故不需有須彌」。有個中心點,這些星球繞著它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中心點,須彌就是代表中心點,沒有。「且以國土乃金剛自性清淨之所成」,著重在自性,金剛是比喻,比喻自性,自性像金剛一樣的清淨、一樣的不壞、一樣的不變,不生不滅,這是比喻性德,是性德所成的,「故云世界不可思議。」也就是此地所說的不可思議功德。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餘方同讚」,前面是講東方,東方說得詳細,其他的就省略了。
【南西北方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
像東方諸佛所讚的一樣。再說:
【四維上下。】
『四維』是四個角,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叫「四維」,『上下』,這加起來十方。
【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
跟東方諸佛同樣的讚歎,讚歎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下」,就是這段經文,「復舉十方恆沙諸佛,亦復如是稱讚彌陀。《會疏》曰:雖諸佛所證,平等是一。念佛往生利益,彌陀不共妙法,故諸佛讓德,而令歸一佛」。這裡頭有一句「諸佛讓德」,這句話非常重要,從這句我們能看到,佛之所以為佛,凡夫之所以為凡夫,凡夫不肯讓,諸佛讓。凡夫為什麼不肯讓?自私自利。佛菩薩沒有自私自利,而且佛菩薩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一體,一體當中的一分,他成就一切功德。我們想想,一體,有沒有份?當然有份。我們今天這個身體上,從外面看,眼耳鼻舌身,眼見的功德,耳有沒有份?鼻有沒有份?舌有沒有份?身體有沒有份?念頭有沒有份?全都有。任何一個細胞痛癢,全身都有感觸,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為什麼要爭?一爭怎麼樣?我們眼耳鼻舌身都打架,都不和了。那是什麼現狀?那是病態,病到極處同歸於滅亡。這是什麼?這叫迷。佛菩薩不是的,哪一尊佛成就了,我們都有能力成就,不爭,把成就功德全歸他,這就對了。
這樁事情好事,他發心幹,我們也有能力幹,不必,一個就夠了,我把我所有能幫得上忙的全部貢獻給他,成就他,成就他就是成就圓滿的性德,圓滿的性德我跟他是共同的,是一體,成就一個健康的身心,這就對了。不必名聞利養都歸到自己,這是絕對錯誤。名聞利養都要想自己據有,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著相、分別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輪迴,生生世世在輪迴裡去當老大,當得很辛苦,永遠不覺悟。在中國歷史裡頭,我們看古聖先賢他們的行為,有智慧、有能力,也有福報去爭取,人家不幹,看到有別人爭取的,覺得這個人不錯,跟自己志同道合,把自己所有一切資源奉獻給他,讓他順利成就。自己要不要搞個一官半職?不要,在鄉下種幾畝田,快快樂樂的享受他一生幸福美滿。他要的什麼?社會安定,社會安定對他就非常滿足。安定的社會,生活就是美滿幸福,聖賢人要這個,不要那些名位。這些人歷史家稱他作隱逸、隱士,真正有道德、有學問、有能力,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所以看到「諸佛讓德,而令歸一佛」,把一切榮耀,世間講一切名利,都讓給阿彌陀佛一個人去承當。他一個人是一切諸佛的代表,讚歎阿彌陀佛就是讚歎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漏掉的,彌陀做代表。彌陀度一切眾生成佛就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諸佛如來的功德跟阿彌陀佛平等平等,無二無別。理事我們都要知道得透徹,我們也會學諸佛,我們能讓,不必自己做,我們在宣傳,我們在讚歎,我們在真正供養,積大德,累大功。只顧個人利益,不知道群體的利益,這是小人。小人他心量小,成就小,所以出不了六道輪迴,做再多的好事,人天福報而已。享福就不能不造罪業,不說別的,單單說飲食一道,你這一生當中吃多少眾生肉,如果你明白因果,這債怎麼還?你傷害多少人,有意無意,無意是你沒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自己認為是好事,但是很多人受到障礙。學佛的人應該都知道,但是境界現前往往忘記掉了。
普賢十大願王裡頭有兩句,「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兩條的功德不可思議。請轉法輪是請講經,佛陀在世的時候,請佛講經說法;佛不在世了,佛的學生當中修學很好的,有德行、有學問,應該禮請他到這一方來,請他講經。講完之後,法師跟這一方有法緣,這一方人都喜歡他,希望他長住在這邊講經,那就請他住世。真正有德行、有學問的法師,他的生活一定很簡單,一定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給他蓋個小廟,給他建一個講堂,就夠了。長年不斷在這裡講經,像釋迦牟尼佛一樣,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一方人肯定有修行證果的,為什麼?長時薰修。只要有一個人修行證果,這個啟請的人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如果發現了,我們做了沒有?有請轉法輪的、請佛住世的,到最後因為利害衝突,這一方的信徒對這個法師很尊敬,布施供養;其他人看到生起嫉妒,想盡方法要排斥他,把他趕走。禮請的人有大福報,果報在天堂;障礙的人,把法師趕走的人,他有大罪報,為什麼?令這一個地區眾生聽不到正法,這個責任他要承當,他的果報在三途。
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是跟諸佛讓德,令歸一佛,精神、意義是相通的,自他不二。我對於經教沒深入,這個法師他深入了,我禮請他來講經,他的功德就是我的功德,他講經功德是我講經的功德,我護法的功德是他的功德,我們兩個人功德融在一起,無二無別,這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他不知道,他認為那是他的功德,我沒有功德,我要把他趕走,我見到他不舒服。於法師有沒有傷害?沒傷害,他是哪裡有緣哪裡去。於自己問題大了,你障礙不是障礙法師,障礙這一方的眾生聞法的緣斷掉,帳從這個地方結,與法師不相干,不能不知道。法師如果說他還生氣、還有怨恨,法師也會墮地獄。為什麼?他生煩惱了,煩惱決定障礙往生,決定障礙你定慧。真正是有德行、通達的法師不會,於他絲毫傷害都沒有,他歡歡喜喜,來也歡喜,去也歡喜,沒有一樣不歡喜。所以護法的德超過弘法,弘法是菩薩,護法的是佛陀,不是佛陀怎麼能護得了法?無論在家出家,真正護持正法的,令正法久住的,這個人是佛;換句話說,法師在那裡講經說法表法,全是護持這個人的功德。護持的人讚歎三寶,令一切眾生對三寶生起正信,讚歎阿彌陀佛,讓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這個福德還得了!「是第十七願成就也」。這是《會疏》裡頭說的。
下面是念老為我們解釋《會疏》裡頭這些話的意思。「意謂,佛佛道同」,他的意思是說,「所證平等,無有高下」。弘護是一體,弘法跟護法不能分。佛法興衰,弘法的人沒有責任,護法的人有責任,所以護法的功德比弘法大。為什麼?像學校一樣,護法是校長,弘法是教員,教員在這裡上課不上課,來了也好,離開也好,於學校沒有大關係,校長關係大。所以一定要曉得,寺院叢林的住持,他是校長,佛法興衰在他手上。佛法興,他聘請好的教員,有德行、有學問的,具足戒定慧的,他禮請,在這個地方教化一方,無量功德;他不請,再好的法師也沒有辦法進來,就是進不了你的學校,進不了你的教室,這個權在你。權不在講經教學的法師,講經教學的法師是教員不是校長,他沒有權力。哪一個人真正有這個權力,是個好校長,我們就應該全力協助,犧牲身命也在所不惜,我們幫助他成就他護持正法。
我們今天發現斯里蘭卡強帝瑪法師,斯里蘭卡的國師。我們發現斯里蘭卡馬欣達總統,承擔了護法的使命,認真在做。他是他們國家佛教部的部長,總統是兼任的。這是釋迦牟尼佛的遺教,佛當年在世把弘法利生的這個大事付託給國王大臣,只有國王大臣能做到,普通人做不到。我們在自己本位上把自己本位事業做好,我的本位是教員不是校長,我沒有道場,我沒有徒眾。最近這二十多年,將近三十年,我們用網路教學、用光碟教學。最近這十一年,陳彩瓊居士搞了個衛星,華藏衛視,裡面的內容,二十四小時都是播放我講經,是她搞的,不是我搞的,她是校長。這是在今天這個時代,古時候沒有,一般普通人在家沒有這種影響力。今天只要有這個財力,建一個電台,這是無量功德,這個功德跟國王護法沒有兩樣。來生的果報,如果是一心一意在弘法利生,捨不得離開人世,天上的天王,人間沒這麼大的福報,這福報太大了,只有到天上去,欲界六層天的天主,四王天的天主,忉利天的天主,夜摩、兜率的天主,天王。這是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可思議功德。
「佛佛道同,所證平等,無有高下。但念佛往生法門,乃彌陀不共之妙法,故其利益亦是不共。」就是這個利益,彌陀跟一切諸佛如來不共,不共中共,共中有不共,這是圓融的。「是故諸佛推讓其德,欲顯一切諸佛無邊功德,悉歸彌陀一佛」。這什麼意思?用意無非是勸化一切眾生,特別是初學的眾生,看到一切諸佛對阿彌陀佛這麼禮敬、這樣讚歎,對阿彌陀佛生起信心。對阿彌陀佛生起信心,換句話說,他一生可以往生,可以成佛。誰給他的?一切諸佛這個表演給他的,他才能生信心。你就想我剛才講的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你想我這兩句話。諸佛還是聯合在一起的,對於教化眾生,每一尊佛的功德也是平等的。所以大乘教裡頭才說,哪部經我記不得了,每一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得到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他才能信、能願,往生不退成佛。你看,這段經文是不是這個意思?唯獨念佛人有這麼大的功德,跟一切諸佛如來結了密切的緣分,一個都不漏,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功德。所以我們一定要在這裡把它補出來。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了,疑慮就化解,再不會懷疑。我這一句名號念到底,其他什麼都是假的,就這一句佛號是真的,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佛成佛。明天協會辦的活動,三時繫念佛事,要我對大家講幾句話,我明天講話的內容就是這一句,「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我就跟大家講這一段,不可思議功德是什麼,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堅定的信心,希望我們每個同學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下面接著說,「欲令十方眾生,悉入彌陀願海,往生極樂世界。此正顯彌陀本願第十七諸佛稱歎願之成就。十方佛讚,始能名聞十方,普攝無邊眾生,會歸極樂。」極樂世界我們也可以說是一切諸佛共同建立的,阿彌陀佛當校長。阿彌陀佛是誰?阿彌陀佛實際上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真的不是假的。阿彌陀佛全是梵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完全翻過來,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佛翻作智,統統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覺、無量智、無量德,無量德裡頭第一個德就是壽命。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上給我們解釋,他給我們解釋是無量光、無量壽。哪一尊佛不是無量光?哪一尊佛不是無量壽?自性萬德萬能,用什麼來代表?就是用光跟壽。光跟壽代表無量智慧、無量德能,一切諸佛是共有的。所以這個名號是一切諸佛共同的名號,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全念到,一個也沒有念漏,念其他的佛還漏了很多,念阿彌陀佛是一個都不漏。我們果然把這個意思搞清楚、搞明白,你不念彌陀你念誰?再看看,一切諸佛如來都念阿彌陀佛。
我們把一個飯店立一個名號,「阿彌陀佛大飯店」。那就是具足無量無邊福慧,一個道場,道場的重要就跟吃飯一樣,你不能一天不吃飯,不能一餐不吃飯;不能一天不念佛,不能一餐不念佛,取這個意思。學校的名稱,國師擬定的,「龍喜」。龍是龍樹菩薩,中國大乘八個宗派都承認龍樹菩薩是自己的祖師,所以龍樹是八宗共同的祖師,用他的名號就等於代表大乘佛法全部包括在其中,一個不漏,好。顧名思其義,我們應該怎麼學習,「十方佛讚,始能名聞十方」,名聞十方才能普攝無邊眾生會歸極樂。我們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就在這一生當中往生極樂世界,圓滿成佛。
這一品末後這一段「徵釋讚意」,佛再為我們解釋諸佛讚歎的用意何在。這裡分兩段,第一段「令生信願」,下面這一段「令得妙果」,讚歎的用意在此地。請看經文: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
諸佛讚歎有兩個意思,這是第一個。我們看念老的解釋,右面經文表示諸佛讚歎的本因,為什麼諸佛要讚歎阿彌陀佛。諸佛要普度眾生,諸佛都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怎麼度法?讚歎阿彌陀佛就是普度眾生,把一切眾生送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統統就得度、都成佛了。諸佛讚歎,這個意思要懂。我為什麼讚歎?晚年一切經教統統放下,專講《無量壽經》,專念阿彌陀佛,沒有別的,我自己學佛六十二年,講經教學五十五年,深深體會到只有這個法門能幫助我成就。
我跟諸位同修說得很清楚,我不是上根利智,我沒有聰明智慧,我只是從老師那個地方聽得一些古老的教學方法,我很受感動。一生想學,沒有緣分。現在有緣分,也做不到,年歲太大了。八十七歲,朝不保夕,這古人常說的,隨時隨處可以走。中國古禮有兩句話,「七十不留宿」,七十歲的老人不可以留他在這裡住一晚,為什麼?如果住一晚他走了,他的家人說你謀害他,這個事情講不清。他老了,所以你不留他住一天,人家不怪你,古禮。「八十不留餐」,八十歲了,我只留他吃一頓飯,不可以,萬一吃飯的時候一口飯噎住,他走了,他家裡說你是不是謀害他。所以八十歲的時候,一餐飯都不可以留。七十以上的人都要有人照顧,最好是他自己的家人在身邊照顧他,一時一刻不離開,何況我快到九十的人。在這個時代,總算還有一點福報,關懷我的人很多,還有幾個在身邊能照顧。我很感恩,不容易。你看到我這個樣子,要想到你自己,你自己將來老的時候有沒有人照顧你?那要怎麼樣?我能照顧老人,將來我老了就有人照顧。
我一生當中常常念老人,所以過去常常在國外旅行,我到一個地區,我很關懷的是育幼、養老,我會看老人福利事業,像老人院、幼兒院。我關心青少年,這個地區青少年犯罪率低,這個地方好地方,可以居住;青少年犯罪率很高,我會迴避,我不住這個地方。一定要看看風氣,社會的風氣,做我們選擇居住修行的場所。常常關心照顧,晚年得一點果報,算是很幸福。很感恩,感恩佛菩薩,感恩祖宗之德,感恩我們同參道友。無論是什麼地方,我們在一起學習經教,在一起念佛,統統都是有緣人。我們珍惜這一分緣分,好好修行,希望這一生都能往生,不再搞六道輪迴了。唯獨這個法門我們是有把握可以修成的,其他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門都要斷惑證真,這是我們無法做得到的。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向上爬,我們只遷就最低的這個層次,能脫離輪迴,能往生見佛,什麼都滿足了。這就是我們一生活在這個世間第一樁大事。
「聞名生信,發願求生,悉證無上菩提也。《會疏》曰:是則第十八願成就。一部宗歸,唯在於斯。」這一部就是這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宗歸,宗旨、歸向,就在這一句,生信發願,證無上菩提。「所以者何」,為什麼?「雖四十八願皆殊勝,以念佛往生為最要」。這真的,四十八願願願都好,願願都要緊,但十八願是念佛往生,沒有比這一願更重要,所以以念佛往生為最要。「雖一一成就皆難思」,每一願的成就都不可思議,「而此成就為不共,故諸佛讚歎」。而此成就就是信願念佛往生,這是十八願裡頭很特殊的,十八願的成就這是跟大家不共的,諸佛讚歎就讚歎這一句。
『聞彼佛名』,經上這四個字,「《教行信證》曰:言聞者,眾生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是曰聞也」。這解釋聞字,聞什麼意思。眾生聽到佛這個願,這個願就是第十八願,聞名,十念必生,你真信,真肯發願,真肯念佛求生淨土,這一願的利益你就得到了。你生起本末,無有疑心,這叫聞。本是佛的願,末是自己發心,都沒有疑惑,對於佛絲毫疑惑沒有,對於自己也沒有疑惑。下面說,「聞名得福,故能生淨信之心」。「清淨心者,無疑之信心也」。沒有絲毫疑惑這個信心叫清淨心,清淨的信心。「又無垢之淨心也」。垢是染污,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貪瞋痴慢,這個心叫清淨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是煩惱,全是染污,離開一切染污,心就清淨。
心本來清淨,我們的妄念太多、雜念太多,這些雜念、妄念總結起來,無非都是自私自利的想法,殊不知這個錯了。我們自己要清楚、要明白,過去生生世世都沒有把握好,換句話說,統統錯了。這一生希望不要再錯了,這一生要好好的把握住。最重要的就是聽經,聽經比看經好,看經要全神貫注,聽經可以閉目養神,一心聽聞。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給我們選圓通,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說明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聽法能開悟。能聞名就是有福,沒有福的人聽不到這句佛號,沒有福的人看到這個名號他排斥。所以聞名必然得無量諸佛的加持,你才能生起信心,才能生起歡喜心、仰慕的心,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叫清淨信心生起來。
『憶念受持』,「受」是接受,「持」是堅持,接受之後能夠堅持,不會失掉。「憶者,憶佛功德」。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如果經教不熟,佛的功德想不起來。經教很熟,一聽到佛功德這三個字,經裡面所說的都能浮現出來。把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行嗎?行。為什麼?那是自性功德。佛明心見性,所有功德都稱性,所有功德都是自性裡頭自然流露出來的,我們聽到名號,功德也自然從自性裡流出來,幫助自己堅定信願,幫助自己精進持名,一心不想別的,只想求生淨土。一生只想成就別人,不想障礙別人,為什麼?障礙別人,果報在自己,將來自己念佛臨終,就有人障礙自己。所以要養成歡歡喜喜幫助別人,縱然那個人是我很討厭的人、不喜歡的人,我也要幫助他,為什麼?希望我在有難的時候有人幫助我,這是因果報應。討厭別人,障礙別人,不願意幫助人,最後果報要自己承受,那個損失太大太大,障礙你這一生不能見佛,這叫真麻煩。這不是小事,這是大事,你這一生當中大事裡頭沒有比這更大的,何必要障礙別人?
「念者,念佛名號」。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教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憶佛念佛有沒有這個感應?給諸位說,有。有,我為什麼不知道?感應有四種,這個感應叫冥應,真有感應,自己不知道。感應自己知道叫顯應,明顯的,顯感顯應,顯感有冥應,冥感有顯應,冥感有冥應。冥感冥應最多,我們起感應自己不知道,佛對我們的加持我們也沒發覺。為什麼這經文一看,以前沒看出這個意思,現在這個意思浮現前?這是冥感冥應,自己真得受用,又深入了一層。念佛名號,歡喜這句名號,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知道這個名號遍法界虛空界,我們念這句佛號。我們想這句佛號,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一切六道眾生統統起感應道交,這句佛號的功德跟諸佛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沒有兩樣。然後我們才知道念佛是何等的重要,念佛怎麼能夠間斷!對這名號功德不知道,間斷還情有可原,知道的時候,他決定不肯間斷。為什麼?寶,如獲至寶,念念在懷,怎麼肯放下!
接著是『歸依』,「身心歸向,依止不捨」。歸依什麼?皈依阿彌陀佛,身心歸向,依是依靠,止,停在這個地方,就停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盡形壽,我活一天我就依靠一天,我永遠依靠,絕不肯捨掉它。『供養』,《玄贊》裡面解釋,「進財行」,行是行動、行為,進財的這個行為是供,「有所攝資為養」,把兩個字分開來解釋。「所言財行,指二種供養:一財供養」,財是財物,「香花、飲食、湯藥、財物、頭目腦髓、大地山河等等器物」。用今天的話來說,物質的供養,這全部都說物質的供養,全心全力修財供養。對諸佛如來,他所缺的,我有能力的要盡心盡力,不要讓他有缺失。「二法供養。如說修行以為供養」。法供養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句,如說修行。佛在經上怎麼說,我們明白、聽懂了,把它變成我們的生活,變成我們的工作,變成我們處世待人最高的指導原則,這叫真供養。大乘經教裡說得好,大千世界七寶供養比不上四句偈的供養。為什麼?四句偈是法,法能令人開悟,能令人了生死出三界,大千世界七寶不能,只能供給你物質上的享受,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哪個供養重要?法供養為最。
如何讓我們財供養跟法供養融在一起,財裡頭有法,法裡頭有財?印送經典,財法都有了。這個書本裡面是法,就書本來說是財,財中有法,法中有財,這個好。我們大家募集一點錢去放生,是慈悲,是福報;我們募集一點錢來印經,是法供養。我們得要明瞭道理,要搞清楚,要搞明白,這修法就有意義。建立寺廟是財供養,要有真正人在裡頭修行,那是真實功德。不是真正修行人在裡頭修行,如果他為了貪圖享受,沒有依教奉行,那就要記住,佛門有一句諺語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在這個道場養尊處優多少年月,準備將來怎麼還債?因為施主的錢都是為了培福的、修福的,他不是別的目標。所以我常常講,出家人這碗飯比叫化子難吃。叫化子在外面討一碗飯,人家對他沒有任何希求,是以慈悲、憐憫心給你的。但是施主這一塊錢,好不容易省下來供養道場,是希望三寶為他培福,幫助他離苦得樂。你不能滿足他這個大願,接受它了,將來要還債,叫披毛戴角還。整個宇宙,十法界六道輪迴,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是什麼?就是一個輪迴,因果報應,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非常可怕,我們不能不謹慎,不能不畏懼,它不是假的。諸佛菩薩永遠不會說假話,永遠不會欺騙人,所說出來的全是事實真相。因果不能不相信,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更重要的,要認識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現在這個社會,由於科學的教育,現在人講價值觀,社會大眾一般的意識跟古時候相反。古人在家裡面供奉祖先牌位,抗戰時期有,我看到很多。我小時候在福建住了六年,我十歲離開家鄉到福建,住在建甌,那是福建的一個大城,福建的北方。每一個家庭堂屋都供著祖先牌位,祖先牌位正當中寫的「天地君親師」,這兩邊是自己祖先牌位,一般供五代。如果父母過世了,父母是最下面這一代,上去,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這樣子供五代。春秋祭祀,清明、中元、冬至,這都是祭祖的日子。現在人認為沒有這個必要,不要了。一家人不認了,不承認了,我跟你什麼關係?沒關係。真的是如此。我們父母的兄弟伯叔我們認識,母親那一邊的舅父、姨母,父親這邊伯叔、姑母,這認識。再上一輩,曾祖父的兄弟,我們就不知道,曾祖父他們的子孫,我們不認識。有家譜,家譜上可以看得到,沒有家譜根本不認識。再遠,到高祖父母他們的兄弟後人,完全不知道,都變成陌生人。古時候不是這樣的,世世代代著重親情,活在這個世間,人情味。親情是我們第一個要關心、要照顧的,互助合作。五代大概就二、三百人,這一個家族。你看家譜裡頭,五代同堂,到第六代就分出去,分一支了。這種理念只有中國人有,外國人沒有。這是好東西,鞏固國家民族的團結。這個東西沒有了,人與人當中只有利害關係,沒有親情,有利的是朋友,沒有利的是敵人,這個社會怎麼會不亂?
中國這個社會經歷千萬年,到今天還是大一統,一些西方人認為這是奇蹟,怎麼可能?可是中國人做到了。這就是傳統的價值觀,我們覺得團結好?還是各個獨立好?學外國人就是各個獨立,以人為本。中國不是的,中國過去是以家為本,不是以人為本。家才是一個人真正的依靠,你在外面工作遇到任何困難,誰支持你?家支持你。每一個人對家要有貢獻,在物質上你有多餘的要寄回家。家拿這些錢幹什麼?置產業,買田地、買山林,這叫恆產。這些產業生產得來的利潤,支持我們這個家族每一個人,他有困難的時候都要幫助他。所以家是社會的核心,是個人真正的依靠,一切都為家,家裡頭沒有私財。諸位看看小說《紅樓夢》,那就是描寫的一個家庭,誰賺的錢都要交給家裡。個人有需要的,你看零用錢,衣食住行家照顧,零用錢也像發薪水一樣的,發給你零用的。特別需要的,向家裡面管家的,《紅樓夢》管家是鳳姐,等於家裡管總務的。家長是家裡面推選出來的,年長的,大概曾祖父母、高祖父母他們來擔任家長,管理這個家。所以會管家就會治國,齊家而後國治,每一家都治好了,天下太平,社會安定,沒有事情發生。中國過去這個制度好,推行了幾千年,沒有出毛病。現在一旦廢除,不要了,社會問題出來了。
我們活在這個時代怎麼辦?記得老祖宗有一句話說,小孩,二、三歲的小孩,遇到困難了,他怎麼辦?找他爸爸媽媽。我們今天出了問題怎麼辦?找老祖宗。《群書治要》就是老祖宗,《四庫全書》是老祖宗,老祖宗留下來這些智慧、理念、方法、經驗都可以給我們做參考,寶貴的資料,到這裡面去找解決現代問題的方法,肯定有。雖然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原理原則永恆不變,肯定有解決的方法。但是祖宗有智慧,用文言文寫出來,為什麼?文言文永遠不變,不會受時空的障礙。拼音的文字沒有這個能量,拼音的文字受時空干擾。文言文不受時空干擾,用這種東西寫出來,千年萬世,你懂得文言文,你可以互相交談,意思不會錯誤。這是西方學者對中國文言文它的價值非常佩服,這是真實智慧。我們能把文言文學會;外國有學文言文的,我問他們學多少年?三年。外國人,完全沒有文言文的基礎,沒有這個文化底蘊,三年,能看中國古文,能讀《四庫全書》,為什麼我們不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