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四九集) 2013/4/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4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二十二頁,從倒數第五行念起:
「例如《涅槃疏二十》云:若聞常住二字,生生不墮者,聞有多種,若能深思惟,如說行者,即生生不墮。」前面我們學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的常住是佛門的術語,寺廟也叫常住,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意思《佛學大辭典》有解釋,「明」,明是說明,「涅槃之常住為《涅槃經》一部所詮」。《大涅槃經》說什麼?就是說常住,一切法都常住。我們通常講一切法無常,常與無常不二,這個意思就深了。凡夫總是執著二邊,實際上如果你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一切法都平等,一切法都常住。相雖然不常住,性常住。相不常住是說它的形相,它的變化常住。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曾經參觀,一個同修他是做首飾的,他做的是鍍金的,不是純金,所以價格非常便宜,光色非常之美,丟掉也不痛心,他用鍍金。我們去參觀他的展覽室,大概不同的樣子有一萬多種,琳琅滿目,那真叫黃金世界。我們學佛的同學到這裡來參觀,就了解佛在經上常用這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沒有一樣不是金的。金是常住的,相不常住,但是相的變化也是常常存在的,它存在的有變化,那變化就是它的常住。常住在變化,相;性常住不動。於是這才體會到佛在經上說的,常住跟無常是一不是二,我們漸漸能體會到這個意思。
我們人的身體、念頭,這是無常的,是生滅法,生滅法裡面有不生滅法,這個很少人知道。《楞嚴經》上,波斯匿王跟釋迦牟尼佛同年,年歲大了,漸漸老了,憂慮,感嘆著世法無常。佛問他:你知不知道你身體裡頭有真常,有不生不滅,知不知道?他不知道。佛就問他:你第一次看到恆河水是什麼時候?波斯匿王說,三歲母親帶他經過恆河,看到恆河水。佛說:你十三歲的時候是不是老了十年,身體衰老了?十三歲見恆河水與三歲見恆河水,那個見有沒有差別?沒有差別。二十三歲、三十三歲、四十三歲、五十三歲,那個見都沒有兩樣。現前波斯匿王六十二歲,釋迦牟尼佛也六十二歲。佛就說:你想想看,人十年十年老了,你見沒老,那個沒老的就是真常,就是不生不滅,身有生滅,你的見沒有生滅。波斯匿王聽懂了,知道生滅裡頭有不生滅。那是什麼?見性不生滅,聞性不生滅,六根的性沒有生滅,不生不滅的是自己,有生滅的不是自己。波斯匿王明白了,很開心,知道自性當中有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正的自己,真我,生滅的是假我,假我是無常的,假我是不存在的。
幾個人會想到這個?果然明白、搞清楚了,那修行修什麼?無非是放下假我,回歸真我。完全放下,完全回歸,這個人叫成佛。回歸了一半,還有一半沒放下,這個人叫菩薩。不斷的放下,不斷的回歸,到徹底放下,圓滿回歸,這就成佛,這妙覺如來。於是我們就曉得,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就是他放下多少。開始放下一點點,初信位的菩薩;再放下一點,二信菩薩。我們有沒有放?我們完全沒有放。為什麼?初信有標準,身見放下,不再執著身是我,這是初信位的菩薩。還執著這個身是我,你完全沒放下。只要放下這麼一點點,在佛法就稱你是聖人,你就不是凡夫,你入菩薩的俱樂部,你是它裡頭的一員。資格最淺,剛進門,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見惑放下了。換句話說,你見色聞聲是正確的,不再迷惑顛倒,這叫聖人。雖然還在六道裡頭,決定不墮三惡道,也不會變成阿修羅、羅剎,不可能的。你在六道裡頭只有人天兩道,人道壽命到了,生天;天道壽命到了,又到人間。像經上講的,步步高升,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七信位就超越六道輪迴,八信、九信、十信,再往上提升,超越十法界。這個裡面有進有退,進退完全在自己,自己勇猛精進,那就只進不退;如果還有懈怠,遇到挫折不想再修下去,這就退轉。退轉有極限,就是初信,這是極限,退到這個地方慢慢會回頭,再往前進。所以十信位的時間很長,就是這個原因,進進退退。
常住這兩個字,在《大涅槃經.如來性品》裡面有說,「或聞常住二字音聲,若一經耳即生天上,後解脫時乃能證知如來常住無有變易。」這個常住是講如來,是講佛所證得的境界,這也就是一部《大涅槃經》之所宣演。我們知道,《大涅槃經》是佛最後講的,佛的遺囑,一天一夜說的。八年說《法華經》,一天一夜講《大涅槃經》,《大涅槃經》是佛的遺教。《三藏法數》裡頭有個簡單解釋,有「常住」這一條,說得很清楚,「謂此涅槃之理」,大般涅槃理體,「徹三際以常存」。三際,過去、現在、未來,它常存,換句話說,它超越了時間。下面一句是超越了空間,所以它叫常住。換句話說,這是一切法的本體,一切法從它而生。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的體是常住,常住之體生出來的現象當然也是常住。譬如以金作器,金不變,我們把這些黃金造一尊佛像,佛像就是黃金,黃金就是佛像。性是黃金,相也是黃金。我們將這些黃金熔化,再去造一尊菩薩像,像不一樣,但是這尊菩薩的像就是前面那個佛像的黃金。相改了,性是黃金,菩薩像還是黃金,不能說相不是黃金。我們再把這些黃金造成一個人像亦如是,這個人像的體是黃金,人像的相也是黃金。這就是常住的意思。
所以佛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佛又說一切法生滅無常,我們聽了搞不懂,到底是無常還是有常?佛說的完全正確,怎麼說都正確,我們是怎麼說都錯了,什麼原因?這個對錯到底是什麼標準?不起心不動念,一切就是對的,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一切都是錯的。所以,以佛經來說,經典上有,哪一法是佛法?在六道眾生心目之中,你心之所思、眼之所見,哪一法是佛法?沒有一法是佛法。為什麼?佛法是常住的。佛問菩薩,這一切萬法哪一法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沒有一法是佛法,不執著就叫佛法,執著就不叫佛法。《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告訴我們,佛出現在世間講經教學,是因緣所生法。《中觀論》上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於是乎我們就漸漸能體會到,不起心不動念,一切法皆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起心動念,一切法就不是佛法,連《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怎麼起心動念?佛與法身菩薩現相沒有起心動念,四十九年講經教學沒有起心動念,所以在如來、在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們心目當中一切法皆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在六道凡夫,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那就沒有一法是佛法。佛說這些話,我們聽起來好像是矛盾、是對立。其實,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方便說,聽的人如果聽懂了,覺悟了,就是真實說;聽不懂,沒覺悟,是佛的方便說。到底是方便說是真實說,是在聽的人這一邊,不在說的人那一邊。說的人那一邊,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般若經》上佛說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個字,誰要說佛說法了,那叫謗佛。這個話什麼意思,佛為什麼這麼說法?無非是教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徹底放下,放下就對了,放下無有一法不是佛法。
一個念佛的人真正把萬緣放下,他心目當中一切萬法全是阿彌陀佛,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切法皆是阿彌陀佛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無有一法例外。阿彌陀佛好比是黃金,用這些黃金造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法不是黃金。今天整個宇宙,上自諸佛剎土,下至六道眾生,這一切依正莊嚴全是自性流露出來的,自性是本來佛,它怎麼不是佛?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眾生,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叫眾生。這個現象包括情與無情,包括今天所說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無一不是自性流露。那麼講到淨宗,無一不是阿彌陀佛本願的流露,自性功德的成就,所以法法皆是阿彌陀佛。我們對這些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這是屬於解悟。一心專注在聽經上,聽清楚了,聽明白了。聽多久?聽了幾十年,才明白過來。有沒有契入?契入少分,用百分比來說,大概只契入一、二分,還有九十七、八分沒契入。契入就得受用,不契入不得受用。但是能幫助我們修行,讓我們時時刻刻想到,應該放下,不應該再執著,不應該再分別,不應該再打妄想。我們對於這些概念,這是修行裡好的概念,愈來愈多。一定要勉勵自己真幹,真幹就能夠契入,往生能大幅度增高品位。
《涅槃疏》裡頭也告訴我們,「聞有多種,若能深思惟,如說行者」,要把所聞所解的變成生活。如說行者,把它變成生活,這個人叫行菩薩道,他生生世世都會向上提升,他不會墮落。下面這幾句是念老為我們的開示,這《涅槃經疏》裡頭的意思,「聞後能深思惟,並如說修行,始能得生生不墮之益。」生生世世不退轉,只有向上提升,不會向下墜落。「可見聞之一字」,意思裡頭包含著有信有受,你真正相信,你真的接受,真接受就是真幹。「不僅是一經於耳」,聽了以後不去想它,不去念它,不落實,那個沒有用處,那只是在阿賴耶裡頭種一個善根而已,在這一生當中不起現行。
「今願文之一二三忍,實即本經菩提道場第十五品」裡面講的三種忍。菩提道場講的三種忍,一個是音響忍,第二個是柔順忍,第三個是無生法忍。《無量壽經鈔》第五,鈔是註解,這個裡頭的解釋,「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這個叫音響忍。「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真理是自性本具的理體,能生智慧,能生功德。音是音聲,這個音響多半指講經教學,這是從音聲而覺悟的。在中國禪宗,惠能大師為我們示現的就是音聲,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是禪定,禪定能開智慧,聞經也能開智慧。柔順忍,心地永遠保持柔和,永遠保持能夠恆順眾生,這是慧心柔軟,就能夠隨順真理。真理純淨純善,能感動人心。不是用剛強,不是用與性德相違背的暴力,暴力用到極限是戰爭,這個與性德完全相違背。
性德在中國古人講叫五常,五種。常是永遠不能變,永遠不能改。五常第一個是仁,仁是愛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都是仁。我不喜歡的人也不喜歡,我不喜歡的不能加諸於人,六道凡夫多數都是只想自己不想別人,要把自己所欲的強加於別人,這叫不仁。仁這個字意思深廣無盡,沒有邊際,這是大學問,是道德學問的根本,它的源頭就是父子有親。真誠的親愛能夠像嬰兒一樣完全沒有分別,沒有妄想執著,見一切境界都歡喜,沒有分別心,這叫天真。天是天然的;真是不是假的,那是真心自然的流露。人長大受外面環境的影響,真心隱沒,妄心逐漸的發展,到最後全是用虛妄心對人,不是沒有真心。為什麼在嬰兒時候他流露出來的是純真無妄?可見得人之初性本善,長大之後就不善了。所以中國古人看清楚、看明白了,如何把這個仁德保存下去,永遠不變,從仁生義,從義生禮,從禮生智,從智生信,一個比一個高。仁是核心,下面四個是起作用。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合乎義。義是什麼?義是道理、義理,合乎理、合乎情、合乎法,情理法面面顧到,這叫義。落實在生活當中,頭一個就是規矩。團體在一起生活,沒有規矩就亂了,禮就是規矩,讓大家在一起生活整整齊齊,一絲毫都不亂。有禮就有智慧,有智慧就有信用,人言曰信,說話要算數。在佛法裡面就是落在十善裡頭。十善裡面不殺生是仁,愛護生命,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這個淫裡的意思很廣很深,除男女之外,凡事過分都叫淫,不能太過分。意三業都是屬於智慧,四種口業是信,說得更詳細,意思更深更廣,這是佛的教育。
現在人把佛教看成宗教,不能說他錯。佛教本來不是宗教,但是它現在變成宗教,我們不能不承認。但是我們要知道,佛教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宗教,這個要講清楚。用中國宗教兩個字來說佛教,名實完全相應。中國文字宗教裡面的意思是人類主要的教育,這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人類重要的教學,第三個意思是人類尊崇的教化。釋迦牟尼佛的心量很大,教學的對象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他都教,而且全是義務的,不收學費,不求任何的供養。佛教學唯一的目的,幫助眾生覺悟。破迷開悟,自然就離苦得樂,教育的目標就達到。我們要冷靜思惟,我們很多事情,不明事實真相,看錯了,把人看錯了,把事看錯了,把物看錯了,造成很多錯誤的思惟、錯誤的判斷、錯誤的決定、錯誤的言行,感得許許多多不善的果報,讓自己跟一切大眾遭受很多苦難。這是什麼原因,這是什麼因果,要不要負責任?如果要對這些事情負責任,當然就有果報,這個果報就是六道輪迴。你的善因、善行有善果,天上人間的福報。但是天上人間的福報都不是究竟圓滿的,為什麼?天人也沒覺悟,迷得比我們輕一點,他還是會造業。
四禪天的天人,四空天的天人,把佛菩薩、古聖先賢所說的般涅槃,一切法不生不滅,他看錯了,他以為四空天不生不滅,以為四禪天不生不滅。四禪天沒有災難。初禪有火災,二禪有水災,三禪有風災,四禪沒有三災,福報大!所以四禪叫福天,沒有三災八難。可是壽命到了還是會墮落,於是對聖賢就毀謗,聖賢人所說的涅槃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已經證得,為什麼我壽命還會到?壽命到了他知道他墮落,煩惱又生起來了。原來禪定功夫得力,煩惱不起作用,伏住了,沒斷根;現在壽命快要到了,福報享盡,沒有了,煩惱起現行。在佛法裡面說,如果過去聽佛講的,他產生一種誤會,於是謗佛、謗法、謗僧,毀謗三寶,說被佛法僧騙了。這個念頭是五無間業,他起這個念頭就是造五無間業,五無間業裡頭最重的業。那他到哪裡去?無間地獄。從最高的四空天、四禪天掉下來到無間地獄,什麼時候才能出頭?什麼時候能認錯、能懺悔,佛說的沒錯,我自己誤會了。他沒有依教奉行,這個要知道,他修的是邪道不是正道,仰慕天福,修天道,以為那是佛道。佛道跟天道完全不相同,自己迷了不知道,自己走錯路也不知道,這叫迷而不覺。
現前迷的人更多,更普遍了,為什麼?這個世間沒有人真正在學佛法,佛門弟子不少,真正如法修學的人不多。什麼叫真正如法修行?章嘉大師說的這句話是個標準,看破放下就是真修。看不破、放不下是假的,不是真的;看破不能放下,放下不能看破,都不是真修。學佛的同學想親近一個善知識,善知識到哪裡找?找不到。善知識在面前,當面錯過。為什麼?至誠心生不起來,恭敬心生不起來。為什麼?自己的業障習氣太重,天天拜佛,對佛沒有至誠心、沒有恭敬心。如果真正有至誠恭敬,他拜三年佛決定得成就。諦閑老和尚那個做鍋漏匠的徒弟,就是念三年佛、拜三年佛,預知時至,站著往生,沒有絲毫病苦,走得乾淨俐落。
我們又聽到倓虛老法師常說,哈爾濱極樂寺第一次開戒當中修無法師,一生在道場裡面修苦行,粗重的活別人不願意幹的他幹。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沒有出家之前他學泥水匠。以後出家,專修苦行,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非常自在。臨走的時候留了一句話,因為送他往生的人要求他說:修無師,你往生極樂世界,你得留幾首詩,留幾首偈子給我們做紀念。他很老實,我沒念過書,我也不會作詩,也不會作偈子,不過我有一句話可以供養大家。什麼話?他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留了這麼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很廣,能說不能行,是假的不是真的。什麼是真的?真的是你聽懂、聽明白了就真幹,那是真智慧。學佛了,都受了三皈依,那要是用修無師的標準,這三皈依是假的,為什麼?你沒有能做到。
什麼叫皈依佛?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佛是覺悟,從迷惑顛倒回頭依靠覺悟,這叫皈依佛。什麼樣才覺悟?持戒、修定、開慧就覺悟。這是從總的原則、總的綱領上給你說,戒定慧三學。從淨土宗來給你講,就非常具體,怎麼皈依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皈依佛,很踏實。怎麼皈依法?法是經典,我們就依一部就行了,就是這一部《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天天要念,天天要聽,在這個裡頭懂多少我就做多少。天天讀,這個裡頭經的意思、義理沒有窮盡。我學了六十多年,遍遍不一樣,說明佛經裡頭的道理、智慧、方法、能量是無窮無盡的。從哪裡看到?遍遍不一樣,遍遍有悟處。前些年悟得淺,最近一年比一年深入。所以這個經的義理、法味無窮無盡,愈念愈歡喜,愈念信心愈真實,願心愈懇切。一天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一天不能不讀經,不能不聽經。我自己講自己聽,講給自己聽,光碟打開我聽我自己講,把自己所懂得的立刻就能落實到生活,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物,範圍非常廣大,十法界依正莊嚴。學會用真心不用妄心,學會吃虧,學會上當。早年怕吃虧上當,現在歡喜,為什麼?原來吃虧上當是消業障最好的方法。業障從這裡消,功德從這裡成就,智慧從這裡生,會好處太多!不肯吃虧的人做不到。這是老修行,要老修,初修這個味道沒嘗到,應該有四十年以上的功夫,這味道嘗到了。我學佛六十多年,晚年嘗到這個味道,對佛法深信不疑。所以處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學習柔順。賢首國師教給我們的四德,第一個「隨緣妙用」,第二個「威儀有則」,第三個「柔和質直」,第四個「代眾生苦」,完全落實在柔順忍裡頭,不柔順這四句做不到,柔順裡面完全落實這四德。所以它說「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五常是真理,五倫是真理,在佛法裡頭十善是真理,三福、三學是真理,六度、六和敬是真理,他統統能做到,這叫隨順真理。
「三、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一切法不生,不生當然就沒有滅。不生不滅在哪裡?統統在我們眼前,我們沒看到。誰看到?八地以上看到了。這就是說它不是假的。八地以上的人很多,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看見的,見一切法不生不滅。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切法裡頭的一法,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出現的這一法。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我們完全不能覺察、完全不知道,是真的不是假的,它確確實實就在我們眼前。世尊在《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真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沒有辦法去想它,想不到;你見不到,六根完全接觸不到,就在六根的面前,六根接觸不到。這個要大定,甚深的禪定你才能見到。證無生的實性,實是真實的,性就是自性,就是宇宙萬有的理體,這道理、本體。「而離諸相」,佛離諸相,永遠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當然沒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非常粗的相,起心動念是細相,我們都不知道。起心動念速度之快,彌勒菩薩說,「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起心動念。多少個起心動念?三十二億百千,我們把它換算成現在人所說的,三百二十兆,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這就平了,起心動念的現象就沒有了,沒有了就是純淨純正,這是自性的本來面目。自性從來沒動過,我們只要回歸不動,就是回歸自性。自性是不動的,動是阿賴耶,妄心。真妄是一體。妄是個幻妄,不是真的,真的永遠不動。所以學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它們修什麼?全是修禪定,沒有一個例外,我們淨土宗是以執持名號來修禪定。
世尊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大集經》裡頭講的,持名念佛即是無上深妙禪,是用持名念佛來修禪定,這個禪定無上深妙。它不是把煩惱習氣斷掉,它是把所有一切煩惱習氣換成阿彌陀佛。這個方法八萬四千法門沒有,這個方法太妙,比斷煩惱習氣容易,煩惱習氣根本不要去理會它,起來了趕緊換成阿彌陀佛,真妙絕了,非常管用。宗門大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兩句話說得非常好。凡夫哪有不起心動念的道理?但是起心動念才起來,馬上要覺悟,念頭只有一個,不要有相續的,要快,立刻換成阿彌陀佛。這個在無量法門裡頭,的確是第一殊勝,無比的殊勝。換成阿彌陀佛就沒事,就變成念佛,念念是佛,這是真正彌陀弟子。彌陀弟子一定要皈依阿彌陀佛,皈依淨土五經,一心只求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沒有別的願望,只有這一念,沒有他念。要真幹,身在這個世間就是要隨緣、要放下,跟這些眾生在一起,順著他們,他們喜歡什麼我們就隨順,沒有自己的意思,自己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真正念佛人。
無生法忍,「是悟道之至極」。悟道就是見性,見性到至極,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入不二法門,一切眾生皆是阿彌陀佛,一切眾生皆是佛。佛是自性,一切眾生是自性變現的,能變的是自性,所變的哪有不是自性的道理?真正會聽的話,這一句話可以言下大徹大悟。「此三忍當於第十五品中詳論之」,這個三忍留在後面第十五品裡頭細說。我們再看最後第四十八願,「現證不退願」。經文:
【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是他方菩薩,見佛身相、聞佛名號所得的利益。這最後一願,現證不退。願曰:『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不退轉者,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更退失,略云不退,即梵語之阿鞞跋致。」前面第二十願裡頭說過,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就是不退菩薩。「蓋以菩薩行願難發易退」,菩薩行願真難發,為什麼?幾個人真正發心捨己為人?這個願發不出來。為人當中還是要為自己,為人跟為己做個比例,還是為人少,為自己多,一定的道理。這就是菩提心為什麼那麼難。真心難發,真正的原因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把六道十法界認為是真實的,極樂世界沒見過,只聽說,沒見過,心裡總有幾分懷疑,這叫人之常情。這種懷疑造成嚴重的誤會,讓我們對於六道、對於十法界產生留戀,捨不得離開。聽說極樂世界好,這裡也不錯,不想離開。天上比人間好,好很多!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不比極樂世界差。現在在這個世間有大富大貴之命,他們眼前在享受,眼前享受到的;極樂世界太遙遠了,所以這個心很難很難。
菩薩行願難發易退,真的很容易退心。發心弘法,講經教學,真的有講了不少年,講了十幾年,退心了。為什麼會退心?聽眾愈來愈少了。所以今天真正要發心講經,最好攝影棚裡頭對著螢光幕講經,沒人聽,只看到自己的面孔,自己對自己講,一個聽眾也沒有,為什麼?不會退心。如果有聽眾,有時候來得多,有時候人來得少,就很容易退心,我講沒人聽了。沒人聽還講,為什麼?還有一道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眾生,聽說很多很多。這些是有緣的眾生,那些是活人他沒緣。我們對有緣眾生講,冥陽兩利,他得利益,我也得利益。可是有我這種想法的人很少,不多,大家想得很現實,幽冥界的眾生我沒看到。心量再放大,像菩薩一樣,面對著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有緣眾生,那就不計其數,太多太多了。
我們得到一些信息,唐太宗光碟我看過。他那個道場是居士家庭道場,房間很小,攝像機大概是旅行去遊玩時候用的,很小的,是用這種最簡陋的機器錄下來的。唐太宗說,別看這個地方很小,眾生無量無邊!他們播經,播光碟,有《地藏經》、有《無量壽經》,還有《三時繫念》,都擺在一起。這人就問唐太宗,他們會不會互相干擾?唐太宗說不會,你們看到地方很小,他們看地方很大,而且當中都有牆隔住的,喜歡聽什麼,他就到哪裡聽,它不干擾。我們看不到牆,那些眾生能看到。所以真正發心度眾生,人不喜歡聽,鬼喜歡聽,別忘了他們,還是要繼續講下去。
緣,要懂得與人結緣,廣結善緣聽眾就多了,這一點是早年李老師教給我們的。我們這些跟他學經教的人,他老人家一再叮嚀,常常提醒我們結緣,你不結緣,你將來講得很好沒有人聽。要跟眾生結法緣,我們學講經的法師以這個為我們一生的正業,所以我們到寺院庵堂,見到佛像頂禮三拜。我們的三拜跟別人拜的不一樣,第一拜,願我跟這個道場有緣;第二拜,願我跟道場常住有緣;第三拜,願我跟這個道場的信徒有緣。他們就會來請我講經,內部的人跟我有緣都歡喜,聽眾也很歡喜,不是都來了嗎?結法緣這個念頭不能斷,要真結法緣。我們結法緣的方法,學印光大師,印送經論善書,現在包括光碟,還包括機器,讀誦經典的機器,播放講經機器。現在機器很小,價錢並不高,這個大家喜歡,布施愈多愈好,不要積財,要散財。
下面,「據《仁王經》別教之信位菩薩,名為輕毛菩薩,隨風東西」。這是佛經上的比喻,很有趣味,初發心的菩薩,信位初發心,這些菩薩叫輕毛菩薩,羽毛,風吹就把它吹走了,所謂隨風東西。「又南本《涅槃》曰:無量眾生發阿耨菩提心,見少(這個字不念少,稍)違緣」,就是不大,這個緣不大,很少、很微的緣,「於阿耨菩提即便動轉」,他菩提心就失掉,「如水中月,水動即動」。又有比喻說,「譬如魚母,多有胎子,成就者鮮」。水裡頭的魚,魚子很多,真正將來變成魚的很少。這些魚子怎麼樣?多半被別的魚吃掉,所以牠的產量大,牠還能保留著極少數,牠不會滅種。
「如庵羅樹,花多果少」。菴摩羅果,菴摩羅果是什麼?早年在台灣,道源法師是個講經的法師,李老師曾經告訴我們,他在台灣所見到的法師,講經的法師,他說只有道源老和尚是科班出身,內行,他學過傳統的講學方法;別的人沒有學過這個方法,講的東西不合規矩。這個事情內行才聽得出來,外行聽不出來,外行你不懂。講演有講演一套理論跟方法,講經亦如是,學校裡老師教學生也如是,他在師範學校學過教學法,沒有學過教學法去教學生,跟他教學的不一樣,他有方法。我們在台中,李老師把傳統的方法編成一個小冊子,叫《內典講座之研究》,那就是講經的方法。他還編了一個講演法,《實用講演法》,文字雖然不多,句句都是綱領、都是綱要,編得非常好。
在台中學習,先學習講演,講演法學會了之後,再學講經。講經這套方法,老師在那個時候輕易不傳人,他只印了三百本,鎖在自己箱子裡頭,很不容易拿到。我跟同學們說過,當時我們在老師這個班上,班上二十多個同學都沒有這部書,這部書老師給我了,我向老師請求一個人發一本,不同意。我說為什麼?好像老師吝法。老師這才把原因說出來,不能給大家看,給大家看了之後,這是一個標準,他遇到法師講經就會批評他,他就造罪業了。對李老師一定造成負面影響,他搞出這個辦法,教這些信徒批評老師,沒有人會原諒他。所以他緊緊守住。我沒有辦法,我把它編成一個大綱,表解畫出來,拿給老師看,我說用這個跟同學們介紹可不可以?他說行。所以我用這個方法,把老師講經的綱要介紹給大家。李老師往生之後,這本書我就印了很多,而且我還講了一遍,講得很詳細。好像有一個法師,悟聞法師,把它整理寫成書,《內典講座之研究》,學講經的人一定要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