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八七集) 2013/5/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8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六十七頁最後一行,科題「二利行」,裡面分三小科,第一科「軌範具足」,經文只有兩句: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
請看念老的註解,『莊嚴眾行』者,「《淨影疏》曰:彰(表也)行成就」。彰是彰顯,很明顯的表現在外面,大家都能看到,都能接觸到。「莊嚴者,福智二嚴」。福德、智慧這兩種。「眾行」,行是行為,行為包含就多了,所謂六度萬行。行為再多,佛把它歸納為三大類,不外乎身口意。身的造作、口的言語、意的念頭都是行為,不外乎這三大類。檀,檀那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布施。「檀等一切行也」,就是布施、持戒,這都是分成大類,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分為這六大類,這就是一切行。意思是說,「以福與智,莊嚴布施等度及萬行」。布施等六度以及一切行為都不離開福德,不離開智慧,這是佛菩薩的大行。
「《唯識述記七》曰:善資糧者,福智二嚴」。這句話說得很好。善,善它的資糧是什麼?所有一切善法,也就是說成就善法的條件,確實把它歸納起來,也就是這兩種(兩大類),一個是福德,一個是智慧。我們世間人講福報,福報跟福德不一樣,福報是你現前所享受的,福德意思就很深了,福不離開德,造福、享福都跟德、跟智相應,這個福智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大福德者。我們常說天人的福報大,天人福報雖大,沒有德、沒有智。如果有德、有智,那就不是天人的福,至少是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跟辟支佛,他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這是福智。
世間人為什麼福沒有德?無論在修福、在享受福報的時候,他「我」沒有忘記。提起這個大家就明白了,他還有我。我,是六道輪迴的根本。有福德的人他不執著我,身體要不要?可以要,也可以不要,很自在。如果為了教化眾生,這個身體有用,派得上用場;不是教化眾生,這個身沒用處。雖有這個身,他心地清淨,沒有絲毫執著,這就對了。所謂是「即事而真」,事沒有廢棄掉,沒有把它離開,就在這個事相上成就他圓滿智慧福德的大用,用這個身體來教化眾生。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在中國歷代的祖師大德,為我們示現的,他有身,雖有身,他沒有執著。他要是有執著,他是凡夫,不是聖賢。聖是佛,賢是法身菩薩,聖賢無我。不但無我相,我見都沒有了,「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金剛般若的境界,他們能入這個境界。
「《涅槃經廿七》曰:二種莊嚴:一者智慧,二者福德」。《涅槃經》上講得很清楚,福德,重視這個德字。「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佛性是什麼?佛性沒有相,你見不到,不但見不到,你也想不到。但是它能現相,遇到緣就現相,現什麼相?現智慧福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示現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福德相。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現的相是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大福德相,圓滿的福德相。釋迦在這個地方所現的叫劣應身,小福德相。為什麼?現大福德相會把眾生嚇跑,他不敢接受。這樣的三十二相他可以接受,要是現極樂世界那個身相,這個世間人不敢接受,那就不能度化眾生。
現相就是智慧跟福德起用。怎麼起的?眾生有感,自性有應,感應道交變現出來的。《楞嚴經》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的心有感,佛與法身菩薩有應。感的人有念頭,有起心動念,有希求;應沒有,應是自然的。好比我們敲鼓,我們拿著鼓錘去敲鼓,我們是有意,我們要敲它。鼓應的聲音,我們敲得重聲音就大,敲得輕聲音就小,它有沒有去起心動念?它沒有。它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所以我們一定要理解,諸佛菩薩應身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說法,做出種種的示現,統統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個要知道;如果他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是凡夫,跟我們一樣。所以他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這四個字有四個說法。不變,是佛與法身菩薩,明心見性了,確實他們住在自性本定,如如不動,他們能隨緣,不變隨緣。隨緣就是妙用,雖然隨緣,確實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佛,已經成就的。他起的用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有感,哪裡就有應。因為自性的體是無窮大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那是自己的本能,是萬物的本性。他什麼相都沒有,能現一切相,這叫妙覺如來。妙覺如來沒有相,等覺菩薩有相,到妙覺沒有相,或者勉強說一個相,常寂光。他的相是一片光明,普照法界虛空界,沒有照不到的地方。他的光沒有障礙,無障礙光,清淨光明。所以感應就是在現前,《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感應在哪裡?就是當下所現的。
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在路上生病了。在最困難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四周圍沒有村莊,在曠野,怎麼辦?這個時候忽然來了一個乞丐,要飯的乞丐。乞丐看到老和尚生病,就來問老和尚,有沒有需要幫助的?老和尚說是需要,很長時間沒吃東西了,肚子餓。乞丐到外面去討飯,討回來餵他。病,這個乞丐不錯,懂得一點草藥,到山上給他找草藥,來幫助他治病。跟他在一起十幾天,把他病治好了,他就上路去了。也許老和尚非常感激,朝山心切,其實並沒有完全好,可以走路,可以拜佛了。一個月之後,他又生病了。這第二次生病,又遇到這個乞丐,這個乞丐也給他調理了十幾天。這一次狀況比上一次好多了。好了之後,他去朝山。乞丐去討他的飯去,就不見了,再也找不到了。問過他,向他請教,那是救命恩人,問他尊姓大名。他姓文,名字叫吉,吉祥的吉,文章的文,文吉。問他家住在哪裡?他說我家就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我。老和尚拜到五台山,打聽文吉這個乞丐,沒有人知道。到寺廟裡頭去拜文殊菩薩還了願,問大眾,大眾說那就是文殊菩薩化身,他才恍然大悟。文殊菩薩從哪裡來?當處出生,事情辦完之後,隨處滅盡,你找不到了。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虛雲老和尚年譜》很清楚的記載著。
學佛的同學,要把這樁事情好好的記住。為什麼?佛菩薩真靈,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真來幫助你,不定用什麼身。你看,在曠野裡面遇到一個乞丐,一點都不稀奇。乞丐到處跑的,居無定所,所以虛雲老和尚根本就沒有想起來這是感應。到達五台山這真恍然大悟,這才感謝文殊菩薩。真學佛(真心學佛),有困難決定有感應,不定遇到什麼人,那個人可能都是佛菩薩的化身,我們不知道!困難化解之後,這人就不見了。
智慧、福德。若有菩薩具足如是二莊嚴者,則知佛性。佛性體沒有形,能現相,能現一切相。怎麼現相的?完全是應眾生的心,眾生起心動念,他會現相。又《探玄記》第三卷,《探玄記》是賢首國師作的《華嚴經》的註解,《六十華嚴》,東晉時代的。《華嚴經》註解第三卷說,「莊嚴有二義」,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具德,第二個是交飾。交是交互,飾是裝飾,裝飾也是莊嚴。「故知莊嚴眾行者,表一一行中悉是從性起修,全修在性也。故《淨影疏》謂莊嚴眾行,是彰明所行成就也」。用《淨影疏》這個結,結得好。菩薩一一行中悉是從性起修,全修在性。怎麼個修法?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修學的方法不外乎「觀照」兩個字。
我們看賢首國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這一篇論文,總分三大段,第一大段是說宇宙的源起,宇宙從哪裡來的,萬物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這是第一大段。第一大段三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是講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宇宙從哪裡來?從一體,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第二段,起二用。二用裡頭第一個,宇宙出現了,萬物出現了,生命出現了,我出現了。我跟宇宙可以說同時出現,什麼時候出現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個意思很深,只有大乘經上講得清楚。出生之後,自自然然的,那就叫性德。
性德顯示出三種周遍,第一個是周遍法界,起心動念遍法界虛空界全知道,你念頭才動,遍法界虛空界統統都收到了。中國古人有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人不可以有不善的念頭,鬼神都知道。舉頭還三尺,這個不要,是遍法界虛空界所有諸佛如來、所有的法身菩薩,他們都有這個能力,無論什麼地方,念頭才動都知道。起心動念他知道,我們身體狀況他知道,為什麼?身體狀況,身體是細胞組成的,這個細胞也是生滅法,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動。物質現象也在波動,這個波動的狀況,遍法界虛空界他們也收到了。所以我們的念頭、我們的身體這個頻率統統曉得,沒有一樣不知道,過去、現在、未來統統在當下,這很不可思議。
第二個大段是告訴我們修行必須具備的德行。這是修行人的根本,沒有這個條件不能修,四德。我們今天修行沒有很明顯的效果,用這四德去對照一下就明白了。為什麼不成功?第一個,隨緣妙用,我們是隨緣,沒有妙用。什麼叫妙用?隨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妙用。我們隨緣,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不妙了,這就是凡夫。隨眾生的緣,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是六道。起心動念,沒有執著,就是四聖法界,這就不妙了。怎麼不妙?墮落在十法界裡頭出不來。我們今天墮落在六道,希望這一生從六道裡超越,不再搞六道了。這是遇到淨土法門的人都有這個機會,這個機會不只是千載難逢。開經偈說「百千萬劫難遭遇」,不是千載,彭際清居士說得好,「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這一天我們碰到了,稀有難逢,你遇到淨宗、你遇到阿彌陀佛、你遇到《無量壽經》,這還得了!無量劫來稀有難逢,我們居然遇到了。
遇到,最重要的你要認識它,你要不認識它,遇到了等於沒遇到,空過了。要認識它,怎麼認識它?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詳細的介紹,這個介紹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本子,最完善、最圓滿、最究竟。千經萬論都可以放下,一心一意專修這個法門,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希望真正有淨宗的大德出現。什麼是淨宗大德?給大家做榜樣,專修淨宗,其他的放下了。專修淨宗的人,《無量壽經》會集本要念一千遍。專修的人一天可以念十遍,十天就一百遍,百天就一千遍,一千天就一萬遍。你念一千天,一千天三年,一天十遍,這一萬遍念下來,心定了。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從頭到尾細細去看,看一百遍,我相信你會開悟。每天讀經十遍,三年你得念佛三昧,定得到了。教你這些方法,這就是戒律,必須嚴格遵守,一天不能缺課,每天的功課就是十遍經文。《註解》非常豐富,每天看幾頁,一天看個十頁,慢慢看,不要著急。一部看完從頭再來,看十年,每天看十頁。剩下來時間專念阿彌陀佛佛號。這就是淨宗的傳人、淨宗的大德,老實、聽話、真幹。
如果你開悟了,你跟這個世間有緣,就全心全力弘法利生,為大家講解這部經,領導大家一起念佛。沒有這個緣,你能夠傳一、二個學生,三、四個學生,當然愈多愈好,像你一樣。再十年之後,就又出來幾個傳人,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到第六代開花結果了。我們淨宗像這樣傳下去,我相信有個五、六代,淨宗大興,全世界人都念佛了。這個可以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心人可以做到。十年的時間能成功,六十歲都不遲。六十歲發心,七十歲成功了。那個時候,出家是老法師,不出家是老居士、老菩薩,講經說法如同釋迦。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切經都通了,還專講這一部經。為什麼?這是末法時期,只有這一法能度眾生,了生死出三界,圓成佛道。其他法門雖然多,統統要斷煩惱,那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這個法門不需要斷煩惱,這個法門主張帶業往生,我們人人都有分。要不帶業,就沒分。
這個時代有這些科學儀器,一定要盡量去用它。沒飯吃沒有關係,沒衣服穿沒有關係,這機器要買,為什麼?利益無量無邊眾生。這上面不能省錢,這該用的。我們錄的品質愈好,大家看了愈歡喜,像清楚、清晰,音聲保持著原音,讓大家生歡喜心。別的地方盡量節省,這個地方一定要把它做好,做到盡善盡美。
學講經的,我覺得還是老規矩,複小座。希望把複小座保留下去,不要讓它失傳。這是阿難尊者留下來的。最初結集經藏,阿難記憶力最好,由他擔任複講,別人在旁邊筆記記下來,這才成為經典流傳後世。佛門世世代代的法師,講經的法師,無論在家、出家,也都是複小座培養出來的。複小座只有兩個條件,聽經同學當中具足了,鼓勵他。這兩個條件,第一個,記憶力好,第二個,理解力好,他有這兩個條件就能學經教。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這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全性起修,就是全修在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相是假的,性是真的,真妄和合在一起。「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即一切法是真性,從相上見到性了。於這些事相不起貪瞋痴欲想,沒有這個念頭。相天天接觸,沒這個念頭。我們看到密宗的法相,有很多佛跟大菩薩像現雙身,擁抱在一起,那就是全修在性,是從性起修,他不起心不動念,沒有念頭。如果有念頭,有念頭就造業,就墮地獄,沒有念頭就成佛了。所以最高級的修行,修不起心不動念,這法身大士。降下一級,有起心動念,修不分別、不執著,這都是菩薩。有分別執著是凡夫,沒有分別執著是佛菩薩。通常我們知道,大乘教裡常說斷見思煩惱,就是《華嚴經》講的不執著,這是阿羅漢,阿羅漢沒有執著,有分別、有起心動念。菩薩沒有執著,也沒有分別,菩薩是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無明沒破。經上常說三乘菩薩,這個三乘菩薩是別教,十住、十行、十迴向,叫三乘菩薩。明心見性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了,那是初地以上,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
所以你要問修什麼?給你講一句老實話,就是放下。我們從早到晚,六根就接觸到外頭境界,開頭從哪裡學?不執著。不執著就隨緣,什麼都好。我要想這樣、想那樣就是執著。要從這個地方下功夫。那依照佛的方法,這也很好,佛給我們說,見惑有五種,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這五種,先斷這五種。這五種從哪裡開始?從身見開始。身是根本,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從這開始,決定不執著身是我。有沒有身?有,身在,身不是不在。知道這個身不是我,知道什麼?我是不生不滅,身是有生有滅,這個要知道。身帶不走,就在這個世間也帶不走。你說我投胎,我再投生到人道、投生到天道,能不能把身體帶去?不能,還是把這個身放棄掉了。
那誰投胎?靈魂。所以有許許多多人把靈魂當作我,對不對?不對。但是進了一大步,知道身不是我,知道靈魂是我,進了一大步。不是真的,為什麼?那個魂不靈。如果它要靈,它就作佛去了,它怎麼還搞六道輪迴?所以魂是迷魂,不是靈魂。靈魂是世俗說的,世間人以為它很靈。在佛法裡面,靈魂稱為中陰身。為什麼稱中陰?現在這個身體它放棄了,它離開了,還沒有找到另外一個身體,還沒有去投胎,當中這個時間叫中陰。中陰長短不一定,佛在經上一般講四十九天,中陰。所以這四十九天非常重要,真正誦經念佛給他迴向,他得受用。四十九天之後,可能他投胎去了,不知道他又到哪一道去了。但是中陰也有久久不投胎的,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他對身體貪著,他愛他這個身體,不肯離開這身體,就變成一種叫守屍鬼。他葬在哪個地方,他的靈魂不離開,他就住在墳墓裡頭。這個愚痴!佛法裡面稱它作神識,識就是阿賴耶識,神是它有神通。他要能夠覺悟,就能夠修行,就能夠提升他的境界,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他都有可能去。如果迷戀在人間,麻煩就大了。
所以一個人一生,乃至於生生世世,全是自己做主,這一點要知道,沒有人干涉你。天地之間確實有這些鬼神管事的,就像社會上有各個階層的官員他們管事,這真有。但是他管事,你不犯法,他不能降罪給你;你不行好事,他也不能賞你。必須是你自己有成績,好的成績他獎勵你,有很多惡事的時候他處分你,他按照法律來辦事,是這麼回事情。天上、人間、鬼道、地獄道都有。明瞭之後才知道,人在六道輪迴,一切因果都要自己負責任,決定不可以怨天尤人,你自己做主宰,你自作自受。
於是佛就告訴我們事實真相,人生最可貴的是覺悟,覺悟的人就回頭了。覺悟的人不敢為非作歹,知道善惡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為什麼時候未到?這個裡頭有因果關係。這個人前世修福,或者年輕時候修福,對社會、對眾生做了很多好事,他福報現前了。享福的時候,他心變了,煩惱業障起現行,為什麼?他做壞事了,傷害社會、傷害大眾。但是他還在享福,地位權力那麼高、那麼大,還在享福,這是什麼原因?他過去修的福報沒享完,享的是過去修的福報,正常的。等他福報享完了,他現在造的惡報就現前。如果他的福報很大,在這一世你沒有看到,他一直到善終,死了以後他才受惡報,你不知道。
像唐太宗做皇帝,是個好皇帝,做皇帝做了不少好事。沒做皇帝之前做將軍,奪取政權,殺了不少人。隋朝末年的腐敗,隋煬帝,惹得群雄起義,大家來奪取政權。唐太宗是一個、一個把他消滅,最後他得到勝利,統一全國。他爸爸在,請他爸爸做皇帝。實際上這江山真的是他打的,他的功勞第一。可是他上面還有哥哥,下頭還有個弟弟,都想爭奪政權。而且哥哥、弟弟對他非常嫉妒,到最後演出玄武門的事變。在這個事變當中,他把他哥哥、弟弟都殺了,這是他父親非常痛心的事情。我們讀歷史曉得,他父親沒有大志,並不想做皇帝。他父親對於兒女非常愛護,看到兒子互相爭權,搞成這個樣子,他多難過!所以他父親做了九年皇帝讓位給他,自己做太上皇。他很痛心,雖然是做皇帝,日子不好過。
唐太宗也是個虔誠佛教徒,由於殺業太重,沒有人想到他墮地獄了。他告訴我們,他死了以後墮畜生道,畜生道出來之後又到人道,在人道死了以後墮地獄道。墮在地獄時間久了,一直到最近才出來。出來,就是這部《群書治要》。我們也不知道,一向跟他沒有往來過。他來感恩、來道謝,說出來了。我們印這個書印一萬套,這個功德,他離開地獄。也聽人說他現在念佛往生。他知道玄奘大師在極樂世界,這是他的國師。所以惡業不能造,造惡業不免輪迴。唐太宗當年在世是佛門的大護法,不但護持佛教,他護持所有宗教。那個時候基督教傳到中國、回教傳到中國,他統統接受,而且是一律平等待遇,是宗教的總護法,應該有好報。
所以從性起修,全修在性,用一句阿彌陀佛很容易做到。我們眼見色,動念頭了。動什麼念頭?中自己的意思就想佔有,不中自己的意思就想遠離,這叫生煩惱。佔有是生煩惱,把它趕走也是生煩惱,這個念頭錯了,這就迷了。這個時候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消,回歸到正常。念佛要這樣念才管用。從早到晚,起心動念當然會有的,凡夫哪有不起心不動念的?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了。沒成佛,當然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在這一句佛號。禪宗的祖師所謂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禪宗講覺,淨土宗提起這句佛號就是覺。吃飯的時候吃菜,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好吃的多吃幾口,不好吃的就不吃它,這都是煩惱。要歸到佛號,不管好與不好,統統都歸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這裡全都化解了,就平等了。這個方法實在是妙絕了,人人可以修,人人能修得成功。天台、賢首他們是講修止觀,《還源觀》末後「五止六觀」,沒有念佛方便。五止六觀,五種止、六種觀,隨便修哪一種都行,不是叫你統統都修,一定要會用。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一定了解事實真相,自然就放下了。
求生淨土的念頭要真實、要懇切,要把這樁事情當作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大事來辦,一定要成就。不成就,那叫真的可惜!這個緣太不容易遇到了!我們想想現前的社會,世界上七十億的人口,有幾個人知道佛法?十分之一都不到。大概知道有佛法的可能有十分之一,七億人,知道世界上有個佛教。佛教究竟是什麼?知道的人少了,可能又變成七分之一,那就變成一億人。這一億人裡頭,有幾個人知道淨土?幾個人知道阿彌陀佛?換句話說,有多少人能夠把這部《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過一遍?我們講經的時候,用心聽過一遍?這人不多,再十分之一,這一億人就變成一千萬。真聽懂、真聽明白了,真正發心想求生極樂世界,這一千萬裡頭變成十分之一,就一百萬。逐漸逐漸淘汰,到最後沒有幾個真正往生。
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才真正曉得佛法難聞,特別是淨土,因為淨土不跟你講高深的理論,給你講最簡單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裡頭有最高深的理論。高深的理論不必要知道,你只用這個方法就對了,明白的也是信願持名,一竅不通的他也是信願持名,方法一樣的,所以往生果報是相同的。這個法門多不可思議!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抓住。知道這個法門,才是道道地地從性起修,全修在性。一切時、一切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佛、憶佛,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想阿彌陀佛,我想往生極樂世界,我想親近阿彌陀佛,那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滿你的願。
故《淨影疏》謂莊嚴眾行,眾行就是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阿彌陀佛,這就是無比殊勝的莊嚴。表一一行中悉是從性起修,全修在性。故《淨影疏》謂莊嚴眾行,是彰明所行成就。在一切法門當中,彰明所行成就,確實無過於念佛法門。「軌範者,軌則與模範也」。軌則就是規則、規矩,模範。規矩也就是方法,一定要循規蹈矩,不能改變,不能不遵從。「又軌者,法則也」。法是方法,則是原則,必須要遵守。「範者,法也,常也」。範也是方法,常是永恆,永遠不變的方法。「由於所行皆具福智」,這句話要記住,佛菩薩所說的、所行的都是真實福德、真實智慧。「故所說所教,皆成軌則」。經典裡面所教給我們、所說的統統都是規矩,統統都是模範。「所行所示,為眾模範」,佛所行、佛給我們開示的,菩薩所行的、菩薩給我們開示的,都是軌範。「悉是常法,無可變易,無所欠少」。故曰:『軌範具足』。我們一定要遵守,不能打折扣,佛教我們怎麼做一定要做,依教奉行,有堅定的志願,有智慧的觀察。智慧的觀察,你的信心堅定,你不會被外面環境轉動、影響,信心堅定,認真的去學習。修學裡頭最重要的是放下。「軌範具足」就是持戒,莊嚴眾行。下面: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
這是得定。前面是戒,這是定,這地方是禪定,這很重要。一切眾生為什麼放不下?他不知道法是假的。我們看註解,『觀法如化』,「觀一切皆如幻化也」。觀是用智慧。用智慧,你看一切萬法,一切萬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其實這個事實真相就擺在我們眼前,而我們是把它看錯了,我們是觀一切皆如真實,都好像是真的,就錯在這裡。不知道是如幻,幻是假的,不是真的,化是變化,它不存在。我們一直到最近這二、三年,看到現代量子力學家的報告,才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不搞清楚、不搞明白,我們不會反對佛的教誨,對佛有信心,可是真的不懂。一切法擺在面前,這不是真的,佛說是假的。這假從哪來的?我們讀到經裡面彌勒菩薩所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得到一個概念,但是還有問題在裡頭,真的嗎?真有這回事情嗎?佛說這樁事實真相,八地以上能看見。八地太高了,我們到什麼時候才能證到八地?一生沒指望。不要說八地,我們一地也沒有指望。菩薩五十二個階級,我們現在連第一個階級都沒有達到,這是我們自己必須要知道的。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果不自知,哪有不失敗的道理?自己對自己一定要清楚。我能放下嗎?身外之物我所有的,我所有的能放下嗎?這個是真事情擺在面前,你所有的財能放下嗎?你所有的現在的資生之具,你日常生活上所用的這一切,包括居住的房屋能放下嗎?名聞利養能放下嗎?這都是事實。能夠不與世間人爭名逐利,這就進了一大步,但是你並沒放下。放下怎麼放下?心裡頭真沒有叫放下,不是事,事沒關係。心上真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這是真念佛人,這是真正放下萬緣,一向專念。這樁事情我們是可以做到的。做不到,這一部經典入得不夠深。天天讀、天天看,夠深了,自然放下了。夠深之後,真的就更換了,心裡頭拉雜東西沒有了,只有阿彌陀佛,只有極樂世界。到這個境界,你想想,你能不往生嗎?決定往生。
要肯定這個世界是假的,這個世界不是真的,剎那生滅,了不可得。整個我們眼看的這個現象,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波動產生的。這一念你能得的到嗎?完全得不到。一念得不到,要知道念念都得不到。我們現在是被欺騙了,騙什麼?就是許多念頭糾纏在一起產生的幻相。例子非常明顯,我們看老式的電影,一秒鐘二十四張幻燈片糾纏在一起,看到那個像在動,好像是真的。現在我們事實真相,是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張的幻燈片糾纏在一起,所以你完全沒有覺察到它是假的。實在講,它根本就不是真的。每個念頭是一個獨立的畫面,而且這個獨立畫面,立刻就消失了,真是楞嚴會上世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了不可得。
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總結,我看了一遍,寫了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凡是不可得的,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造成了染污、造成了波動。造成染污,清淨心不見了;造成波動,平等心不見了。要知道清淨平等是真心,清淨平等起作用就是覺,那不清淨、不平等起作用就是迷。這是為什麼佛要那麼堅定,咬定一定教我們放下,道理就在此地。迷悟是你自己造成的,不是別人叫你迷的。所以回頭還得你自己,這樁事情別人幫不上忙,一定要自修、自悟、自覺。佛能幫助我們的,把事實真相為我們講清楚、講明白,我們是怎麼迷的,要怎樣才能夠破迷開悟。這些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之後,自己要真幹,不真幹不行。
淨宗這個方法是非常具體,絲毫不含糊,就是教導你要放下。清淨心裡頭沒有染污,染污要放下。煩惱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貪瞋痴慢是染污,這個東西決定不能有。你把這個東西放下之後,你的心定了,你的智慧現前了,你馬上會感覺到你很幸福、很快樂。看看這個花花世界,你都能看明白。這花花世界哪裡出了問題,用什麼方法可以補救,你都有了,不用學的,這是什麼?這是自性本有的智慧,不是外頭來的。只要我們把障礙去掉,智慧就現前。這個智慧佛告訴我們,人人都有,人人平等,沒有哪個高一點,哪個低一點,沒有。完全開悟了,你跟諸佛如來平等的。所以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經,就等於是自己所說的一切經。自己所說的,自己怎麼會不懂?所以放下重要!比什麼都重要!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觀一切皆如幻化也。「觀者,智之別名」,就是智慧,要用智慧去觀照。《大乘義章》第二卷說:「粗思名覺,細思名觀」。這就是你看得粗、看得細。粗看,覺;細看,這叫觀,仔細去觀察,這屬於觀。「又《游心法界記》曰:言觀者,觀智。是法離諸情計,故名為觀」。我們把這意思都合起來看,《游心法界記》裡頭說,觀是觀智,觀智從哪裡來的?是法離諸情計。情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主觀觀念,我的看法、我的想法,這個我就是情,我們所謂說主觀觀念,不是客觀的。計是計度、分別,是計較、度量,去分別它。我們這些東西統統離開了,那就完全是客觀的。用一句容易懂的話說,這樁事情對我完全沒有利害關係,與我毫不相關,我的看法就客觀。與我有關,總想想我的利益,把我的利益放在裡面,看法就有偏差。這叫什麼?情計。一個國家亦如是。這樁事情符不符合我們國家的利益?符合你國家的利益,不符合別人國家的利益,這不是好事。
今天環境變了,以前沒有交通工具、沒有資訊,信息傳遞非常不方便。寫一封信寄給朋友,中國到美國,以前是輪船,信從這裡寄出去,朋友收到大概要一個月才看到這封信。再回你的時候,恐怕要等三個月,回信才能看得到。那個社會裡頭,老死不相往來的人很多,生活的圈子很小。現在不一樣了,交通工具噴射飛機,繞地球一圈兩天。我幹過,好像是二00五年,我記得我從北京飛到巴黎,從倫敦轉機,飛到紐約,飛到華盛頓DC,一天。第二天,我從華盛頓DC,經過紐約、舊金山,又飛回北京,繞地球一周。那一次是布希總統邀請,參加他一個晚會。兩天就轉一圈,地球縮小了,真叫地球村。今天說於我們國家利益,這話不能講了,應當要思考為全人類的利益著想。不能為我家、不能為我國,要為全世界,這個世界才會有和平。
過去中國歷史上,國家太平盛世,今天我們不說國家的太平盛世,地球的太平盛世。喚醒大家,地球上的居民都是我們的同胞,地球是我們的母親,我們都在母親懷抱當中,都是一律平等。我們反對一切的戰爭。我們歡迎全世界每一個族群、每一個宗教的傳統文化。傳統東西,古聖先賢他們的教誨都是仁慈的,都是以愛為中心的。我看過一些宗教的經典,幾乎每一個宗教經典裡面都有孝順父母,都有這個句子,尊敬老師。不只是中國有,佛教有,其他宗教都有。基督教《聖經》我找到了,孝順父母找到了,伊斯蘭教的經典、猶太教的經典都有孝順父母,這是文化的根。古聖先賢是愛的教育、愛的文化,可以帶給地球上長治久安,帶給地球上建造盛世。只要起心動念,為整個地球上的居民去著想,不要為自己,心量要拓開,至少要包納全世界,這個地球,更大的要包括整個太空。佛的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量大福大。大福不是自己享,讓全世界眾生人人都能享受到,這個有意思、有價值,這歡喜。
「又《會疏》曰:觀之字,即三觀也。蓋夫三諦三觀者,萬行之要樞,菩薩之肝膽也」。這個地方說到三觀,天台家的三諦三觀,菩薩行門這是樞紐。這兩個重要的名詞,我們從《三藏法數》把它節錄出來,提供大家做參考,在參考資料第十九頁裡頭。「三諦,《三藏法數》:(出法華玄義)諦者,諦審也。謂諦審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第八品參考資料第十九頁。這個一切法是泛指,一切法確確實實即空、即假、即中,你把一切法真正看清楚、看明白了。「即空是真諦,即假是俗諦,即中是中諦」,天台大師發明的。
在唐朝那個時代,印度有些高僧到中國來,看到天台大師講的三諦三觀,非常佩服。這個說法,他說跟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的奢摩他、三摩、禪那非常相似。中國人才知道,釋迦牟尼佛講過一部《楞嚴經》。而《楞嚴經》在當時,印度人把它視為國寶,不但不流通,外國人都不能看,他收藏起來,不讓外國人看。所以多少到印度取經的,沒有看到《楞嚴經》,這是他們祕密的。所以印度人吝法,現在法沒有了。難得般剌密帝法師,這個人有智慧,把《楞嚴經》偷渡。幾次偷渡都被抓到,沒有偷渡成功。最後一次他想個方法,把這《楞嚴經》,不知道用什麼東西寫,寫在卷上,把自己的胳膊剖開藏在裡頭,再讓它長好,這經在肉裡頭,這樣偷出來的。《楞嚴經》分量很大,這真不容易!他是航海,從海路到廣州。再把手剖開,把經取出來,那不知道用什麼樣化學東西洗洗乾淨,讓這個字再能出現。這麼偷出來的。偷出成功之後,經在中國廣東這邊翻譯成中文。剛好武則天的宰相房融,得罪了武則天,被貶到廣州這一帶來做地方官,他遇到了,參加了翻譯。所以《楞嚴經》的文字(經文文字)是佛經裡頭第一流的,最好的,宰相之手。
法師,經傳來之後,平平安安到達,馬上回去,回去怎麼?認罪,我把國家東西偷出去了,現在該判什麼罪我來接受。這是佛教徒,不逃避,真正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範。中國是大乘根性,應當送到中國來。不惜犧牲生命,做出這麼一樁好事。這經典傳到中國,《楞嚴》是有特別因緣。印度國家是不准許,出家人懂得,這個事情做錯了有大罪過,法不傳就是罪過,所以傳到中國來。
所以《楞嚴經》來了之後,許多研究《楞嚴》,因為大家都聽說(印度法師講過),三止三觀跟《楞嚴經》的方法非常類似,就用三止三觀解釋奢摩他、三摩、禪那。一直到明朝,明朝有個交光法師,他發現了不妥當,為什麼?三止三觀用意識心,而《楞嚴經》上所說的奢摩他、三摩、禪那,不是用意識心,叫捨識用根,用六根的根性,不用六識,這差別就大了。交光法師發現這個事情,也是了不起的因緣。因為這是大事,這不是小事,幾百年都是學的天台止觀。現在他老人家提倡捨識用根,是不錯,跟經義完全相應。但是很難,捨識用根那是明心見性的人才能做到,不是大徹大悟的人決定做不到,用三止三觀普通人可以做到。修學方法提升了。
這樁事情,交光大師在《正脈》的序文裡頭寫得很清楚。而且還有一段故事。交光大師應該是壽命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跟阿彌陀佛告假,他說《楞嚴經》古人註的很多註解都不是真正的意思,他要重新給《楞嚴經》寫個註解,告假。阿彌陀佛答應他,他的壽命延長了,作這部註解。有這麼一件事情。我們相信他的序文絕對不會造謠,不是假話。為佛法、為眾生,你願意幹,壽命到了,佛會延長,讓你的事情做圓滿、做成功。不是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享福,極樂世界享福,在這受罪,但受罪是為眾生,為利益眾生,這是行菩薩道。所以佛菩薩沒有不幫助,沒有不成就的,這都給我們這一代人增長了信心。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