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四集)  2005/1/17  高雄佛教衛星電視台  檔名:WD20-007-0004

  諸位觀眾,上一集我們講到《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講到四句偈:

  【覺海虛空起。娑婆業浪流。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

  上一集我們講到這首偈,這四句偈內容非常豐富。前面兩句是說明宇宙生命的起源,這是迷了以後的現象。後面兩句是教我們回頭是岸的方法。我們怎麼樣迷失了自性?『覺海虛空起』!「覺海」本來沒有虛空,覺海就是性海,經論裡面常講的心性,心性就是覺海。所以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明瞭,自性本覺!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告訴我們,他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本覺,它本來就覺,從來也不迷惑。今天講迷失自性,這是隨凡夫的話來講的,其實自性是真性,真性怎麼會迷,迷了哪裡能叫真的!

  這樁事情中峰國師在《繫念法事》裡面開示講得很明白。開示的話雖然不多,講得很清楚,就在迷悟。迷悟也不是真的,這話就愈說愈玄了,愈講我們愈聽不懂。「虛空」,先有虛空,然後再有世界。有世界之後,再有眾生。這說起來有先有後、有前有後,實際上生起是怎麼生起的?就是唯心所現,現得太快太快,現起的時間太快太快!快到我們沒辦法發覺。

  現代的科學家也是這樣說法,現代科學家的說法跟佛法的說法愈來愈接近,佛經說「一時頓現」,一時就是同時間現起,沒有先後次第。其實先後次第,沒有辦法講先後次第,它的速度是用億萬分之一秒來講,你怎麼能夠發現它有先後次第?所以大乘經上常講「一時頓現」,一時很快的現起。

  佛在楞嚴會上說這樁事情,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當處是什麼?就在現前,沒有遠近;沒有遠近就是沒空間,沒有遠也沒有近。我們的概念當中有很遠的、有很近的,這就有空間;如果沒有遠也沒有近,空間就不見了。沒有先後、沒有前後這就沒有時間。時間、空間都是凡夫的情執,不是事實,是虛妄的!事實到底是什麼?就是迷悟,這個地方講覺,覺迷,悟就是覺,覺悟,迷是迷惑,迷是迷什麼?(真的,佛經上講的形容是很有味道的,很有趣的,)說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迷,你一念不覺就迷了,一念的時間太短了,我們沒辦法發覺。

  佛在《仁王經》上講,《仁王經》有很多同修念過。過去在台灣很多道場,每一年都要做一次仁王護國法會,為國家祈福。佛在《仁王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就是手指頭彈一下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是六十分之一,這叫一剎那,手指頭彈一下分作六十分之一。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那就是念,那就是一念,一個生滅叫一念。一秒鐘,指頭彈得快,彈三、四次,彈四次,一秒鐘彈四次,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也就是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一秒鐘。

  一秒鐘有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一個生滅是一念,這麼快的速度你怎麼能覺察得出來?一念不覺,那個一念是一秒鐘的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家師在講經的時候跟諸位說過,這還是如來方便說,不是真實說。光是這個方便說,我們就已經沒有辦法覺察到它的速度有多快了。真實說比這個速度還要快,比這個速度還快。

  我們不說別的,現在知道速度最快的是光速、電波,電波跟光速差不多,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光的速度走一公里是三十萬分之一秒。一秒鐘的三十萬分之一,光走一公里。我們要問,光走一公尺,光走一公分,光走一公厘,億萬分之一秒,在這種狀況之下,光就不動了。

  於是我們體會到佛經上所說的「清淨寂滅相」,八地以上所證得的境界。想想那個定功有多深!在那個大定裡面,光沒有了,光不動了,這是「覺海」。可是一動,一動麻煩來了,空間遠近,時間先後,就從這個地方生起來了,這就叫做世界;世是講時間,界是講空間,時空就發生了。但是必須要曉得,這是幻相,虛幻不實的,《金剛經》上講得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你就真的看明白、真的看清楚,把事實真相看出來了。

  我們今天看的是幻相,是虛幻的一種相續相,把虛幻相續相以為是真實,在這裡面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那好了,『娑婆業浪流』了。「業浪流」是什麼?六道輪迴!

  看看我們現在所住的這個環境,「娑婆世界」,三途六道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變現出來的境界。幻相跟作夢一樣,可是你這個夢是惡夢,這個惡夢又不醒,繼續在做,很苦!天天做惡夢,念念做惡夢,無量劫來都醒不過來,愈迷愈深,愈陷愈苦。

  古代人,真的,要用現代話來說,善根比我們深厚得多了。為什麼?妄想沒有現代人這麼多,好教!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很容易教,來一次,真的有不少人回頭。

  現在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來的多不多?很多很多。眾生好不好度?不好度。他不能回頭!確確實實他不了解事實真相,認為他所想的、他所看的都是絕對正確的。佛所講的他認為是迷信,認為哪有這種事情。他還說是佛迷信,說佛不合現實。如果客氣一點的,恭維一下,說你是理想主義、不切實際,這話是說得好聽點的。這是我們看現代很多人都是這個情形,所以現代人真的難度,很難度,不容易!很不容易回頭。

  沒錯,佛是講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門是「諸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佛說的。但是現代人的根性,除了淨土之外,不可能有成就。

  別說修行證果,光是明瞭事實真相,你去研究經教明瞭事實真相,還是沒用處,境界轉不過來!這是老實話,也就是中峰國師所講的,無始劫以來的妄想煩惱習氣,你放不下!這句話是實話,你要能放得下,那沒問題,哪一個法門都能成就;你放不下,就不能成就。

  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沒有帶業成就的,只有消業成就。你看大小乘經論裡頭常說的,見思煩惱消了,證阿羅漢果;塵沙煩惱消了,證菩薩的果位;無明煩惱也消了,你就成佛,沒有帶業的。

  今天你去消消看,不要說見思煩惱,見思煩惱裡頭的見煩惱,這個相是最粗的了。佛告訴我們,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要是有能力把它消掉,現在你就證須陀洹果,這在小乘法裡是初果。你試試看這個,是不是八十八品你斷得掉!所以在末法時期,難了,非常非常困難!

  釋迦牟尼佛滅度第一個一千年是正法時期,在那個時期的修行人,他們嚴持戒律,用持戒的方法就能證得小乘四果四向,所以正法時期,戒律成就。

  佛滅度之後,過了一千年,過一千年以後進入像法時期,只有持戒不能證果了,人的根性不如正法時期那時候的人。佛教化眾生在像法時期改變了方法,修定,從定下手。所以像法時期禪定成就,得禪定的人很多,證果的就比較少了。正法時期證果的人很多,像法時期證果的就少了,但是得禪定的很多,所以禪定成就,像法是禪定成就。

  像法也是一千年,一千年之後,眾生的根性跟像法時期比,又差一大截;換句話說,連修定也不能成就,得不到定,修定不開悟。不要說開悟,得定都得不到了,說開悟當然是更加困難,因為有定才有慧,才有開悟。得定不一定開悟,開悟一定是得定,這個悟才是真的。這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過了二千年,這是末法時期了。

  修定未開悟,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得定的人還是有,當然比像法時期少太多太多了,得定還是有,但是不多。修定但是未開悟,這是晚近倓虛法師常說的。在他的《影塵回憶錄》,這本是他的自傳,這本我有看過。倓老在一九七七年,一九七七年家師在香港講經,就是住在倓老以前建設的道場,這道場我也去過二、三次,在現在的香港九龍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是他老人家當年創辦的。家師去那裡講經,講了很多次,講經的時候也是住在他那裡,算是很有緣分。

  在《影塵回憶錄》這本書裡面,他老人家曾經說過,末法時期參禪開悟的,他一個也沒見過,也就是說現代這個時代參禪開悟的,他一生當中沒見過。不但沒見過,聽都沒聽說過,(這個話老和尚常常說。)參禪得禪定的,他曾經見過,聽說的就更多了;參禪得禪定,沒開悟。但是這個話我們要聽清楚,得禪定沒開悟,他出不了六道輪迴,將來死了到哪裡去?得禪定的人生天,看他定功淺深,定功淺的沒有離開欲界。

  我們知道欲界第三層天,夜摩天以上,兜率、化樂、他化,這四層天都要修禪定。禪定功夫淺深不等,你生在哪一層天,看你功夫,較深的,生的天比較高,淺的就較低。但是這個禪定,說老實話,都沒有成就,還不是真的成就禪定,這是欲界未到定,欲界的定。真正禪定是要到色界,真正禪定成就,不生欲界,生色界。四禪八定,生到色界、色界天,更高、再上去無色界天,都在三界內,出不了六道輪迴。

  禪定一定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參禪一定要參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輪迴才超越了。倓老說(他是九十多歲往生的),他一生當中一個都沒見過,你說這個事情多難!所以末法成就的只有淨土。

  佛在《大集經》裡面講的「末法時期,淨土成就。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但是帶業,古大德說得很多,帶業習種子,不帶習氣,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就是說帶舊業,不帶新業。以前造的可以帶,現在你繼續造的就不可以。這個事情麻煩了,我們天天在造業,天天不斷造新業,所以你念佛往生沒有把握。什麼人有把握?不造業的人有把握。不造業的人他的業習種子沒有斷,他沒斷是要怎樣不造業?中峰國師在這個法事題目上給我們說出來了,「繫念」,一心繫念阿彌陀佛。

  我的念頭從早到晚、晝夜不斷,只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這個念頭之外,其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也不是個容易的事情,成佛哪有那麼容易!但是跟其他法門比較,這是最容易的了。八萬四千法門要是跟這個法門比,淨土法門太容易了,比其他法門是容易太多了。

  這個方法就是說,不管是什麼念頭,要知道統統叫妄念。無論什麼念頭起來,善的念頭、惡的念頭,不管什麼念頭,只要念頭一起來之後,立刻就歸到阿彌陀佛,就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這是古人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迷,任何念頭都是迷、都是妄想。你要轉得快,不能讓你的妄念相續。念頭才起來,第一個念頭才起來,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只要一發現,你的念頭馬上轉到阿彌陀佛,這就叫做繫念。像繩子一樣把它繫住,把我們這個心的念頭繫在阿彌陀佛那裡。要真正能做到這一點,那恭喜你,你這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了。

  我們再想想倓虛老法師在《影塵回憶錄》、《念佛論》裡常常講的故事。他的老師諦閑法師,這位諦老有一位鍋漏匠的徒弟,那個徒弟念佛成就,那就是一心繫念,老和尚教他這個方法,他真的修。老和尚教他的方法不難,難在持之有恆,真修!就是要有長遠心,不能說修個二天,倦了就不修了,要有耐心,這個方法就很簡單,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老和尚教他,你如果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精神恢復,接著再念。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念累了沒關係,好好去休息,精神養足了,起來接著再念。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麼都不想了。他這樣念了三年多,人家站著往生。諦閑法師讚歎、佩服,這位鍋漏匠徒弟真的修成功了。讚歎他:天下叢林道場的方丈住持比不上你,跟不上你;講經說教的這些大法師也比不上你,跟不上你。他是什麼成功的?「繫念法事」,他落實,他真正做到了。所以後面這兩句『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末法時期只有這個辦法,這是佛教導我們的,除這個辦法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

  所以印光祖師出現在世間,教修行人了生死出三界。他老人家教導的,教我們住小廟。同學共修的不要超過二十個人,有個小小的念佛堂就行了。念佛堂裡頭不需要任何擺設,不需要。只要供一尊佛像,阿彌陀佛;或者供西方三聖就可以了,乾乾淨淨,清清爽爽。為什麼?一心繫念。看到太多佛菩薩,分心。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統統以阿彌陀佛做代表,一切菩薩摩訶薩用觀世音、大勢至做代表,全部都念到了,十方三世一個都不漏,心是定的,不散亂,精神意志集中,時間一點都不浪費。

  「彼岸」是覺岸,覺、迷,我們今天在迷岸這邊,諸佛菩薩在覺岸,我們今天要想破迷開悟,要想返迷歸覺,極樂世界有辦法。

  「舟」是運載的工具,「歸舟」,歸是回頭,極樂世界有歸舟。歸舟就是指這個法事,你依照這個法事,等於說你有歸舟依靠。穩穩當當你坐上這艘船,你就返妄歸真,返迷歸覺,就又回到覺海了。「極樂有歸舟」!

  所以,這四句偈只有二十個字,意義深廣無盡。只有返妄歸真,破迷開覺是真的,這叫佛法,這是真正的佛法。把這個三時繫念的宗旨,四句偈全部說出來了。我們為什麼要依這個法事來修行,這就說出來了,一生不退成佛的方法都在裡面。再看下面有一段文,這段文可以說是一個祈禱文,超度的祈禱文。開頭四句是:

  【法王利物。悲智洪深。普遍十方。冥陽靡隔。】

  在此地指『法王』,「法王」是如來,在此地是指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這三尊佛?毘盧遮那佛是法身佛,阿彌陀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法、報、應三身,一而三,三而一,全是自性佛。

  『利物』,「物」是九法界眾生,他不說利人,如果利人,只說人道,不包括其他的,所以他說物。物跟眾生是同一個意思,範圍都非常廣泛。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眾生包括現在所講的動物、植物、礦物,包括所有一切自然現象,為什麼?它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這個地方為什麼不說法王利眾生?因為它每句是四個字,用物就行了。諸佛如來利益一切眾生,物就是一切眾生,包括了情與無情。

  『悲智洪深』,諸佛如來用什麼利益眾生?大悲大智。「洪」是大,「悲智」,我們常講深廣無際,洪是廣、深,像大海一樣,佛是用這個。有智沒悲心,沒有慈悲心,就不能利益眾生;有慈悲心沒有智慧,也不能利益眾生,所以悲智都要具足。

  「悲智」是性德,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德能。眾生迷失了自性,就是把你洪深的智慧迷了,慈悲心迷了。迷了慈悲心變成自私自利,迷了自性的智慧,世間人講愚痴、糊塗。愚痴糊塗是迷失了自性般若智慧;自私自利是迷失了自性的慈悲心。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幫助我們破迷開悟,悟什麼?悟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悟自性本具的大慈大悲,我們跟諸佛如來沒兩樣。

  『普遍十方,冥陽靡隔』,「冥陽靡隔」,靡隔就是沒有障礙。「十方」,是十法界,十法界這是從全體來說的。冥陽是從我們現前處境上來講,我們今天在陽界,我們今天想幫助的這些眾生是在三途惡道,三惡道。我們的家親眷屬、朋友過世了,我們冥陽有隔。家親眷屬往生了,我們看不到,這有障礙,這就有隔,所以陽間跟冥間有障礙。但是佛菩薩,冥陽他沒有障礙。「靡」是不,不隔,他沒障礙。

  這個法事舉行一定要有發起人,或者是我們自己主動發起。像家師淨空上人在澳洲圖文巴淨宗學院,學院是每星期共修一次,星期天做一次三時繫念法事的共修,這個因緣是學院主動發起的。一般都是有人啟請。所以這文裡頭有:

  【今蒙齋主。】

  『齋主』是發起人。他發起一定有事,一定是為了一樁事情,他就有特別的迴向,特別的對象。但是特別迴向,迴向給特定的對象,諸位一定要知道,《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修法的人修這個法是自利,這個功德七分之六是修法的人自己得,這些亡靈能得到的是七分之一。

  七分之一是怎麼一回事?我們要曉得,要不是為了超度他這個原因,我們這些人就不會一起來修這個法事,不會一起在這裡共修。我們修這個法事真正得利益,這個利益是因為他所得來的,因為這個原因,亡靈他得一分的利益。

  如果我們修這個法事,修學的人真的有人覺悟了,真正明瞭生死事大,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重要,他果然在這上面覺悟了,「我一定要下定決心,這一生非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可」,被超度的這個亡人,他得的利益就很大了。

  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我們得多少利益,他在我們這個利益裡頭,只能夠得到七分之一。我們得的比較多。我們如果得的多,他就得的多;我們得的少,他就得的少。如果我們做這個法事有口無心,敷衍塞責,什麼都得不到,這樣亡靈什麼就都得不到,要懂這個道理。

  古時候也有超度的這些法事,正如現在最普遍,大家曉得的「梁皇懺」。「梁皇懺」是梁武帝請寶誌公禪師超度他的妃子,他的妃子死後墮惡道。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的,修這個法事,他的妃子就離開惡道,生忉利天。

  比這個更早的,我們在「安世高傳記」裡面看到的。這是很早很早,後漢的時候,佛法傳到中國來沒多久,安世高法師超度他的同學,共亭湖的龍王。他是用什麼超度?龍王把一些信徒對牠的供養全部捐獻出來,人家供養牠的金錢財物都捐出來,請安世高法師替牠修福。

  安世高法師在現在的大陸南昌這個地方給牠建一間佛寺,用共亭湖龍王的錢來建一個佛寺,這個佛寺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因為這個功德,讓牠立刻脫離了畜生身,生到忉利天,真快、真有效。所以那個龍王是「齋主」,「梁皇寶懺」梁武帝是齋主,為超度他的親屬、他的朋友。下面說:

  【特請山僧登座。】

  特地禮請『山僧』,這是謙虛的稱呼,住在山上,「山僧」是謙虛的一個稱呼。

  【依憑教法。】

  『依憑』就是根據,依據、憑藉中峰國師編的這個方法。

  【作三時繫念佛事。】

  『三時繫念佛事』這個法本是中峰禪師給我們編的,他編輯的。

  【迺爾亡靈。遭此勝緣。】

  你們這些亡靈來超度,縱然是指定一個人,但是在旁邊聽的人也很多。所以超度佛事有時候是一個對象發起的,附帶也寫其他的牌位,所以超度有一個特定的對象,除了這個特定的對象之外,附帶來旁邊聽的這些亡靈,也非常非常的多。這一句包括附帶來參加法會的亡靈,所以沒有一個不得利益的。這就是說都可以得利益,不管是針對特定的對象,特定對象之外的這些亡靈,凡是來參加都能夠得到這個利益。我們再看下面:

  『迺爾亡靈,遭此勝緣』,叫著神靈,這是對九界眾生一個通稱,是專門對一個人。如果對某一個人,他是去世往生的人就稱亡靈,剛剛往生的。如果通常自己做為功課來修學,這就稱作神靈,不是稱作亡靈。我們做這個功課是普遍對法界、虛空界一切尊神,什麼原因?求生淨土,九法界神靈也還要求生淨土嗎?要。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包括文殊、普賢都求生淨土,你才知道淨土法門的殊勝。

  九界眾生他也迷惑,他也不知道這樁殊勝的大事因緣,我們藉這個訊息傳給他。我們深深相信,他如果得到這個訊息、這個消息,過去生中都有善根,啟發他的善根,他就覺悟了。這個覺悟不是明心見性,覺悟是什麼?過去生中善根發現,應該要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參與我們這個法會,就是我們大家一起來上這堂課。

  「迺爾亡靈,遭此勝緣」,遭就是逢,遭遇,我們遇到這樣殊勝的法緣。這個殊勝法緣不容易遇到,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這種殊勝法緣,

  【自宜嚴肅威儀。】

  『嚴肅威儀』,中國古人常講「誠於中而形於外」,從外表「嚴肅威儀」就看到他內心的虔誠恭敬。只要有恭敬心,很多事情都是自自然然的,一點都不造作,也沒有人教他,也沒有人囑咐他,自自然然表現的態度就非常恭敬。這個事情我們見得很多。

  【來臨座下。恭聆妙法。】

  來參與這個法會,恭恭敬敬來聽。在這裡我們讀經、讀《彌陀經》,聽經,三時繫念裡面都有開示,開示非常的精彩,我們一起來學習。

  【一心受度。】

  『受度』,就是接受教誨的意思,在佛法通常都講「度」,就是教導。為什麼不用教導,要用「度」這個字?度是從果上說的,從成效上講的;教導是因,教學,教學有沒有成就?如果有了成就,這叫做度。「度」原本的意思是譬喻,像過渡一樣,我們從這岸要渡到對岸,要過河到達對岸,這叫渡過,所以佛經上常常用這個譬喻。

  我們現在是在迷惑的這一岸,在這一邊,對面是覺悟的那一岸,我要從迷度到覺,佛的教誨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斷惡為善。現在我是在惡的這一邊,我要度過,到善的那一邊去。所以「度」是從果報上講的,「教」是從因上講的。「度」字講得深刻、講得圓滿,「教」有的時候沒有成就。度是已經拿出非常好的成績來給你看。所以說受度。

  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此地。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