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五十五集)  2005  高雄佛教衛星電視台  檔名:WD20-007-0055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五十五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這一集我們繼續看下面這一段,「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講義我們導師把它分做九段,今天我們看最後一段,第九段「重勸發願」,我們把這一段的經文念一遍,這是在《彌陀經》的經文: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就是這一段經文。經文上說『我見是利』,這個「我見」是佛親自所見,「佛眼所見,究盡明了也」。這不是一般人的見解,不是一般人見的,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見到的,這很重要,所以這段經文我們不能夠粗心大意的讀過。釋迦牟尼佛看到的,所以說「我見是利」,我見到這個利益,實在說我們凡夫看不出來,這個利益太大太大。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到底是什麼利益?「是利者」,「是利」是說什麼利益,下面說「橫出五濁,圓淨四土,直至不退位,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個利益不得了,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講利益沒有能夠超過這個利益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的法門都不能跟這個利益相比,我們有幸遇到真正不容易。

  第一個利益「橫出五濁」,這一點諸位要記住,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沒有橫出的,出三界六道、十法界沒有橫出的,換句話說,你的修學必定是一步一步往上提升。就像世間一般的學校讀書一樣,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逐步逐步提升,每個階段都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我們一般法門修學也是跟這個意思一樣,斷見惑煩惱、斷思惑煩惱、斷塵沙煩惱、破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有四十一品,一品一品斷,無明煩惱斷盡才能夠證得圓滿佛果。三界裡面見思煩惱斷盡才能超出三界六道證阿羅漢果,這是無論大乘、小乘、顯宗、密教,所有一切的佛法修學必定是要斷煩惱、破無明,這個法門叫豎出,豎出就是直出,這是講一般法門都是豎出,直直的直接出去。

  過去古大德也有個比喻,譬如有一隻蟲在竹子的底部,在我們台灣地區、在大陸福建一帶,大家應該都看得到竹子,竹子長得很高,這隻蟲從竹子最下面要到外面去,牠要是直的出去,這個竹子有竹節,一節一節的,牠一直爬一直爬,爬了一節要把竹節咬破一個洞,牠才能夠再爬到第二節,第二節又咬破一個洞才能爬到第三節,一直咬破一直爬上來到最上面,竹子的最尾端,最後一關,這樣才能夠出來外面。這就是比喻我們修學一般法門就一定要有像這樣的過程,你才能出三界六道十法界。就像這隻蟲要從竹子的最下面要到外面,牠要直的出去就得經過這些過程,時間很長很久,很辛苦。

  橫出是什麼?現在這隻蟲牠不是直的出來,牠從竹子旁邊咬破一個洞,不是直的去咬,從橫的去咬,咬一個洞一下就出來了,這是形容淨土念佛帶業往生的法門就跟橫出一樣,所以此地說「橫出五濁」,從橫的出來的,不是直出的。這特別是說我們凡夫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憑信願念佛往生到西方,煩惱一品都沒斷,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但脫離三界六道輪迴,同時也出了十法界,超越四聖法界入一真法界,這真正不可思議。所以直出太難了。橫出,我們今天在人道,你要是直的出去,從人道提升到天道,天還有二十八層天,到非想非非想天再提升才超出三界證阿羅漢果,然後再修回小向大,修菩薩行證菩薩的果位,修到明心見性證圓教初住位的菩薩還有四十一品無明,四十一個階級的無明斷盡才能證得圓滿的佛果,一步一步向上提升。我們現在不需要,從人道直接就出去了,從人道直接出六道輪迴,不用經過天道。一般修學都要經過天道,像三果聖人,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都要經過天道,一定要證到四果阿羅漢才超越六道。這就是從人道直接出六道輪迴,你說哪有這種道理?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尤其對教理比較有研究的法師大德看到這種說法都不敢相信,但是這個話是佛說的。佛也知道我們對這件事情很難相信,因為這個理太深了。

  這一超越,橫超到哪裡去了?不得了,就像讀書一樣,我們現在是小學一年級,我們不用去念二年級、三年級,我從這裡超越出去之後,直接去念研究所,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一般人說,像我們世間講天才兒童,從小學也可以直接去念研究所,但是這種的畢竟太少了。但是我們不是天才,不是天才也超越了,而且超越出去讀研究所真的就得成就了,不可思議。所以佛前面告訴我們「我見是利」這一句話非常重要,佛為我們做證明,如果不是佛說的,我們不能相信這個法門,為什麼?我們找不到理論依據。現在信了阿彌陀佛的話,實際上理論依據還是很模糊,還是不知道,但是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的話決定是真實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他決定不欺騙我們,我們聽他的話,照他的話去做,決定不錯,這就好,這個人真正有福報,大福報,這個人真正有大善根,這個人真正了不起,諸佛菩薩都讚歎。橫超!

  一往生到淨土,「圓淨四土」,圓是圓滿,淨是清淨,這個四土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滿證得四土。一證一切證,四土生任何一土都圓滿四土,所以生同居就是生方便、就是生實報、就是生寂光,同時的,這在其他的世界沒有這種情形,哪有這種道理?唯獨在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情形,其他諸佛世界都沒有這個情形,四土當中都有隔礙,上面可以通下面,下面沒辦法通上面,除非你修學的程度達到那一土的標準你才能夠通到四土,否則決定有障礙,這是十方世界。像我們娑婆世界就是這樣,我們凡聖同居土,你看不到方便有餘土,方便有餘土看不到實報莊嚴土,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你生到凡聖同居土,你同時也生方便有餘土、生實報莊嚴土、生常寂光淨土,這不可思議。這釋迦牟尼佛親自見到,釋迦牟尼佛來為我們做證明,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我們相信他老人家決定沒錯,要是隨順我們自己的知見、煩惱、習氣,那就大錯特錯。這真正不可思議,「橫出五濁,圓淨四土」。

  「直至不退位」,直就是直接,至就是達到不退轉的地位,這個當中不用拐彎抹角,直截了當你就達到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是什麼地位?等覺菩薩。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過,知道圓教初住菩薩就證三不退,就是說圓教初住位的菩薩他就證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但是還不圓滿。到十地菩薩還不能說是圓滿,是接近圓滿,但是還沒達到圓滿,因為「地上」還有。所以真正圓滿證得三不退轉的是等覺菩薩,這嚴格來說是等覺菩薩,是補處佛位,再升一等是妙覺位就成佛了。那麼哪些人圓證三不退?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這些人都是圓證三不退,等覺菩薩。法雲地的菩薩還不能說圓滿,他還差一分,還不圓滿,接近圓滿,還是差一點。這個利益實在是沒有法子說,遇到的人是大幸大幸,很大的幸運。我們一個凡夫,煩惱一品沒斷,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竟然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這些等覺菩薩一樣圓滿證得三種不退轉的地位,這確確實實是不可思議,這個利益太大太大,說不出來。「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經上講的「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就是說這個圓證三不退。

  這幾句話我們要多想想,要把它想通,要把它想透,然後下定決心勇猛精進。這一卷經、這一句名號,我們就圓滿成就。一本《阿彌陀經》、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阿彌陀佛」,我們就成就了,不必再浪費許多精神、許多時間去涉獵無量法門的典籍,用不著,這就可以了。

  我們再看第二小段,「又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這個利益愈講愈殊勝,愈講愈不可思議了。這個不可思議的利益,就是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諸位要記住,心不顛倒就是臨命終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都不迷惑,他才能信、能願、能念、能求生淨土,阿彌陀佛就來接他,這是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日本佛教淨土宗提倡本願念佛就是根據第十八願。這一願最重要,臨命終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臨命終時迷惑顛倒就不行了,助念都不能往生。所以古來大德,不但是佛門,世間法裡面的大德都是勸人,我們這一生要修福,修福不要享福,福報分給別人享,自己的福報就更大。自己要什麼時候享福?只要臨命終時神智清楚,就是此地講的「心不顛倒」,我只要這一條,其他的福報我都不要。有福報給別人享受,自己吃一點苦沒有關係。

  早年,我們導師 淨空上人在台中蓮社跟李老師學經十年,這過去在講席當中也時常講。李老師一生過最清苦的生活,吃飯兩道菜,沒吃很多,一生沒吃超過兩道菜。我們沒有跟他見過面,對他的生活不知道。他自己燒飯,自己照顧自己,他到九十歲還是自己照顧自己,這是給我們在末法時期做最好的榜樣。末法時期世風日下,一般人不懂孝親、不懂尊師,你要自己不照顧自己的話,你怎麼能活得下去!李老師吃飯就是一個小鍋,像我們現在用帶手把的一個小鍋。他通常吃麵,台灣叫麵線,這麵很細很容易消化,用水煮爛,青菜放幾片下去再滾一下,鍋蓋蓋上,火熄掉,再燜個幾分鐘就行了,就那麼簡單。所以他一餐飯煮多久?十五分鐘,十五分鐘他就解決了。吃也不用碗,鍋就是碗,所以清洗非常方便。我們導師跟李老師半年,學他老人家,他也學會了這個生活方式,過這樣的生活不少年,一直到台北講經住在韓館長家裡才開始不燒飯,還沒到韓館長家之前都是自己燒飯。這也是很值得我們來學習,用這個方法過最簡單的生活,這就是惜福。所以現在人不知道惜福,福報來的時候一直享受,到臨命終的時候病苦一來,福報不足,所以臨終往生就產生嚴重的障礙。

  李老師所收入賺的錢做慈善事業,辦台中蓮社,建立慈光圖書館,建立菩提醫院,大家發心捐助,他帶頭。道場建好之後,他把它帶上軌道,就是制度建立好就交給別人,董事長執事他就辭掉,交給別人去做,沒有一絲毫貪心,沒有一絲毫留戀。他修的福確實就是臨命終時心不顛倒,走得清楚,走得自在。而且要走之前還交代學生,交代的話這麼清楚、這麼明白,要往生之前告訴學生:「世間已經亂了,佛菩薩、神仙下凡都救不了,我們只有一條生路,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他老人家最後的遺言,你看看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現前的社會看得清楚,他已經走了十多年了,已經往生十幾年了,當時講社會亂了,我們的警覺性還不夠,現在想想他這句話,他真是看得太清楚、太透徹了。

  所以這一句話比什麼都重要,「臨命終時,心不顛倒」,你能不能往生這是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人在臨命終時為什麼會顛倒?不知道修福。尤其現代人他只知道享福,知道享受不知道修福。我們這個道場還算不錯,還有些布施供養。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所做的是要布施供養社會大眾,要常常有這個心,有這個願望,有這個行動,不是自己在這裡貪圖享受。自己要懂得節儉,要懂得斷惡,要懂得修福,希望自己臨命終的時候能夠真正做到心不顛倒。

  底下說「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這一句話是真話,要常常警惕自己。現在濁穢到了極處,人完全違背人道,不知道孝順,不知道尊敬,貢高我慢,自以為是,這不得了,起心動念無不是競爭、鬥爭,損人利己,這是一切動亂的根源,所以貪生怕死,臨命終時手忙腳亂。業障重的人,年歲大的時候免不了得這個病症,現在所說的老人痴呆症,這一痴一呆就顛倒糊塗了,人一顛倒、一糊塗,麻煩就來了,隨業流轉,自己做不了主。諸位要曉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自己能做得了主,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要親近阿彌陀佛,自己做得了主。到自己做不了主,你還是繼續要搞六道輪迴,搞六道輪迴就是業力在牽引,你這一生善多惡少,臨命終時沒有惡念,就隨著你的業力往生三善道去投胎。如果惡多善少,這個惡包括念頭,惡念多善念少,就往生三惡道去了。所以自己平常要常常想想,我自己來生會往生到哪一道,這一點很重要。來生到哪一道去不要問別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每天早晚課,這是我們導師講了很多遍,早課是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檢點、懺悔改過,我們是不是這樣做?反省檢點是發現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的錯誤在哪裡,懺悔是要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不要再犯,這是真正懺悔,你真正在做斷惡修善的功夫。功夫有了成績,臨命終時效果就現前,效果就是神智清楚、心不顛倒、意不貪戀,這個時候念佛求生淨土感應道交。

  底下我們舉近代的一位法師:「圓瑛法師,歸心淨土,自號三求堂主人,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圓瑛法師在上海有個圓明講堂,我們以前去參觀過。法師一生講經弘法,註解也相當豐富,有《圓瑛法彙》﹙就是他一生的著作﹚流傳在世間,這位法師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在佛門很難得的一位法師。他老人家一生專攻《楞嚴》,我們在《楞嚴經講義》序文裡面看到他二十五歲就發心學《楞嚴》,一直學到七十五歲才完成,《楞嚴經講義》用了五十年的時間,這是給我們做一個榜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有這樣的成就。

  《楞嚴經》自古至今註解非常豐富,家師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也是學《楞嚴經》,當時他蒐集了三十多種註解。李老師教他,古代註解雖然好,但是很不容易看懂。圓瑛法師大概對於《楞嚴經》古今註解都念過了,換句話說,他的《講義》就是集古今註解的大成,所以李老師介紹家師這個《講義》,他說你就從圓瑛法師《講義》下手學《楞嚴》,確實對初學來講方便多了。古註裡面最具代表性的,宋朝的《長水疏》,明朝末年交光大師的《楞嚴正脈》,這兩種是古今註解的代表,講古代的註解是《長水疏》,講更近代的註解就是明朝的《楞嚴正脈》,這是李老師要我們導師去參考這二種註解。

  《楞嚴》開智慧,所以古大德說開慧《楞嚴》,成佛《法華》。圓瑛法師聰明,他在上海有一個道場叫圓明講堂。圓明是《楞嚴經》,《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他取這個意思,圓明講堂。以前我們去上海參訪圓明講堂,當時明暘老法師還在,去參觀圓瑛法師的道場。看到他的小講堂不大,講堂不太大,三求堂並不很大,還沒有我們一般講堂這麼大,大概只有我們一般現在講堂的三分之一,可能是四分之一,我們去看過知道空間不大,差不多可以坐五六十個人,所以場所不是很大,五六十個人就很擠了。當中佛像的兩旁掛了一副對聯,是老法師自己寫的,這個對聯上就是「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他這個堂的名字叫「三求堂」。「福」,心不顛倒是福;「慧」,念佛往生是慧,真實智慧,所以他末後這一句表示得很清楚,「求生淨土」。這是我們近代研究《楞嚴經》很有心得的專家。

  《楞嚴經》與淨土法門有什麼關係我們要知道。我們淨宗十三祖 印光祖師,將二十五圓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的經文擺在淨土四經後面,成為我們現代講的淨土五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出在《楞嚴經》,可見《楞嚴經》跟淨土有很密切的關係。我們一般人都知道《楞嚴經》有很長的楞嚴神咒,楞嚴咒大家都知道,咒語屬於密宗,所以它跟密也有很密切的關係,所以一部《楞嚴經》可以說各種法門(顯密圓通)都有。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最具代表的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觀音、勢至我們知道是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是西方三聖。這二十五圓通以觀音耳根圓通與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可以說是一個代表,最適合我們這個世界眾生來修學,可見這部經跟淨土法門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不但禪密有關係,而且跟淨土也有很密切的關係。這是《楞嚴經》二十五圓通,這二十五圓通的念佛圓通跟耳根圓通是代表。

  大勢至菩薩是七大裡面的根大,地水火風空見識,見大。這二十五是根據六根、六塵、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總共十八,再加上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總共二十五。這個見就是七大裡面的見大,屬於念佛圓通章。所以大勢至菩薩的排列應當排列在第二十三,照順序排,耳根是排第二,但是經把它調過來,最後一個應該是彌勒菩薩的識大,但是他沒有按順序排列。所以「二十五圓通」最後是耳根圓通,再來就是見大:「念佛圓通」。第二個調到最後,第二十三調到第二十四,這就是告訴我們觀音、勢至,《楞嚴經》跟《彌陀經》密切的關係。所以我們看圓瑛法師教宗《楞嚴》,行在《彌陀》。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到「求福」,求福要修福,修福才是求福,不是一天到晚一直求而不去修,這樣求都落空。求福不知道修福,福從哪裡來?有福報還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那個福報不是真正的福報。福報一來要有智慧去安排,若沒有智慧,福報一來不但沒好處,反過來造罪業。福愈大造的業就愈大,沒福報的人要造大的惡業他沒法子造,他沒有福、沒有能力去造,但是大福報的人要再修大福報也很簡單,反過來要造更大的惡業也很簡單,這完全要看智慧。所以過去家師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也曾經給大家開示,說錢來是福報,用錢是智慧,你要怎麼樣支配這個錢,要怎麼運用,這要靠智慧,要沒智慧,錢來了就亂花亂用,浪費造罪業,所以求福還要求慧就是這個道理。

  有福沒有慧,那個福不是真福,那就是佛經裡面常說的世間有漏的福報。有福沒有慧,就怕你福報大,你造的業就大,福報小害人少,福報大害人多,後果不堪設想。一個人沒有福報,在這一生當中做不了大善,也做不了大惡。福報要是大了,他要有智慧,他修大福報這大善,他要沒有智慧就會造大惡,所以求慧非常重要,甚至於求慧比求福還重要。佛教人福慧雙修,求慧不要忘記求福,不要忘記修福,求福不要忘記修慧,福慧雙修,世尊為我們標榜的,為我們顯示終極的目標,真的要純正,那就是決定求生淨土。依照《無量壽經》、《彌陀經》,把經上所講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典裡面所說的教訓都落實在自己的生活行為上面,叫真修,這樣求生淨土才有把握。

  再看下面第三條,「無論頑修狂慧,到生死關頭,不能得力,全然無用。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儻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這是蕅益大師提醒我們,教導我們時時刻刻要有高度的警覺。「頑修狂慧」這是講宗門教下,一般宗門教下不是真正修行的人,這在我們現前社會非常普遍,「到生死關頭,不能得力,全然無用」,這是我們今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稍稍留意你就能夠看到。現在出家人修學成就的確實不如在家人,在家人有很多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平常名聞利養,臨終的時候心顛倒了;在世很有名,名聞利養很多,但是不能了生死,所以「不能得力,全然無用」,這是真的,一點都沒錯。

  後面這一句說「即悟門深遠」,這是講禪宗的,確實有修,好的出家人。「操履潛確之人」,這是講他持戒,戒律很精嚴。但是大師後頭這個話重要,如果你還有一點習氣沒有斷掉,什麼習氣?貪瞋痴慢的習氣還沒有斷乾淨,恐怕到臨命終的時候這個習氣現前,你還是隨業力墮落。「未免隨強」,你的業力強,你的道力薄弱,換句話說,強者先牽,這是隨業流轉,很可怕,這不是開玩笑,真正關於到我們修學的前途。所以一般真正有修行的人,最大的習氣是我慢,覺得自己有修行,別人都不如我。所以真正修行人就是六祖大師告訴我們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一天到晚沒看到世間的過失。這是蕅益大師在此地提醒我們的。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段,下面的文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