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一一0集) 2006/4/2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110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一一0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古大德,沒有大徹大悟不能做註解。所以家師教導我們,我們讀經看註解,看古人的,一定以古註為主,古註看不懂,看現代人註解做個幫助。一定要以古註為根本,從古註裡面去悟入。我們不能夠大徹大悟,有小悟處,積小悟成大悟,有幾次大悟之後,雖然沒有徹悟,我們可以把古人的註解用現代的言語表達出來,這就沒錯,這是我們今天能做得到。家師教我們發心講經,給我們這個方針、原則,我們要遵守。換句話說,講古人的註解,講自己修行的心得,提供給大家做參考。真正到自己見性,契入境界,行,那個時候你能講;你沒入境界不可以。所以「赴感應群機」,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法身菩薩才做得到,最低限度也要像李老師以前所說的三果羅漢,證阿那含,才有這個本事。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八十一品思惑也差不多斷了一半,真正能保持自己不退轉,這才能做得到。不然一定要跟善知識住山,跟定一個好老師。
日本的佛教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日本也有一個很有名的佛教祖庭,比叡山,日本人稱它是佛教的母親。可以說日本所有宗派創始人,這些高僧大德,都是這個山上修行出來。我去看過,跟家師去參訪,家師也問過住持,過去祖師大德在這個山上修行,住多久?他們說最少住十六年,沒有少過十六年的,超過十六年的很多。十六年不下山,當然他有成就,常常往外面跑不可能有成就。李老師當年也勸家師住在一個地方,家師是被環境所逼,自己沒有道場,那就是「赴感應群機」,哪個地方請就到哪裡去,所以也過一個周遊列國的生活。真正到晚年,在此地建道場,他就不想下山了,以圖文巴為界限,完全定下來。但是今天時局不許可,世界災難太多,眾生太苦了,如果為多元文化,就是團結族群、團結宗教、世界和平,為這個事情,家師還是會出一點力,若不是為這些事情,他不會下山。這些事情如果有人做,他就歡喜,不下山了,至少要做幾年好樣子給人看。所以我們讀到「赴感應群機」,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樁事情。
但是在今天動亂的時代,想要幫助這個世界恢復到正常的秩序,太難太難!我們今天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奉獻自己一點心力,無論到哪裡都是為這樁事情。好在現在有遠程教學,有網際網路,有衛星電視,可是偶爾還是自己要去走一趟,才產生影響的效果,幫助他們建立信心,幫助他們醒悟過來。我們接著看「僧寶讚」:
【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戒行無違。】
這兩句標準很高。『堪』是真正能夠勝任,我們想一想,我們能做『人天功德主』嗎?這句話接上面來的,「赴感應群機,堪作人天功德主」。杯度禪師沒有問題,至少是證了阿羅漢果的高僧,絕對不是普通人。想想我們行嗎?我們常常講,尤其這幾年來,家師用一個總的講題,「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希望我們能夠做到人間一個好模樣、好榜樣,這個標準比這兩句話高多了。人間、天上,天包括了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天人,那個我們就不說了,他們沒有形相,那是長壽天,你講經說法他也不會來聽。色界天喜歡聽經聞法。我們有資格嗎?能勝任嗎?不但人間向你學習,天人也向你學習,所以人天不是福德主,是功德主。
功德跟福德差別很大。世間人到佛門裡面燒香拜佛、布施供養,求什麼?求福。福田,出家人是福田僧。這個衣服,我們看一塊一塊,這是福田衣。到這裡來種福的,我們真能有福給他嗎?我們修行的如法,他得福報;我們真的修行證果了,當然他給我們布施供養,他有福;如果我們修行不如法,將來墮三途,我們自己都不能超生了,他給我們布施供養,他還能得到福報嗎?福報尚且這麼困難,功德更不必說了。福德都得不到,怎麼會有功德?功德是什麼?我們自己不但有成就,而且要幫助別人成就。什麼是功德?戒定慧是功德。持戒有功,得清淨、平等就是德。清淨、平等是定,修定有功,開智慧是德。
這一句就是說你確實能夠做人間、天上的好老師,你幫助人天大眾成就戒定慧三學,你才叫功德主。自己戒定慧三學都沒有成就,你怎麼能幫助天上人間這些大眾成就戒定慧三學?人天功德主,我們想想,最低的水平、標準也要像《金剛經》上所講的破四相,你才有資格做人天功德主。破四見我們不說,至少要破四相。確實無我無私,確實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了五欲六塵的享受,徹底斷了貪瞋痴慢疑,你才堪作人天功德主。你的德行、智慧、善巧方便不能達到這個水平,你怎麼能做人天功德主?
後面這是講自己德行最重要的,這是人天功德主最基本的一個條件,『堅持戒行無違』。你就曉得我們今天為什麼要這樣強調、這樣要求落實《沙彌律儀》;十條是戒,後面二十四門是行,威儀。其他我們不敢說,為什麼?比丘戒、菩薩戒太高了,我們做人都不會做,人都做不好了還做到菩薩?學佛先學做人。印光大師出現在近代,了解現代的社會,了解這個社會的演變,倫理道德、聖賢人的教誨全面崩潰,人要遭受大苦難。印光大師不再強調戒行,強調什麼?《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講的是什麼?深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了凡四訓》內容是講這個。你真正懂得因果報應,你相信了,你才會發心斷惡修善,希望自己將來有好的果報。
於是祖師教我們修《感應篇》,學《文昌帝君陰騭文》,他把《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代替戒律。這個好,這不是經典,不是從外國傳來,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編的,自己寫的。所以印祖一生提倡這三樣東西,《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安士全書》裡面有四種,第一種就是「文昌帝君陰騭文」,佔全書分量的二分之一。後面三篇是「萬善先資」,戒殺;「欲海回狂」,戒淫;最後「西歸直指」,勸念佛。你看印光大師他老人家用的苦心。從實際上看就是持戒念佛,深信因果,持戒念佛,他一生到處提倡,真正是挽救當前劫運的不二法門,印祖用這個方法落實。「堅持戒行無違」,注重在決定不能違背,無違就是不能違背,你要違背,你以後的日子難過,未來不堪設想,未來是三途惡報。三途很容易進去,很不容易出來,你要有高度的警覺心,不然到時候你墮落了,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
所以修行,真正要修在什麼時候?家師常常勉勵同學現在就要修,現在就要開始,下定決心來修已經很晚了,不能再延遲了。世間所有一切法都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的,只有「深信因果,持戒念佛」是真的,為什麼?你帶得去的。決定是善因善果,好因好報,為什麼不做?人一生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快樂,不離聖賢,要怎樣不離聖賢?就是不離聖賢的教誨。
世間書,我們以前在台中看到李老師教三樣東西,一個是「四書」,一種是《五種遺規》,另外一個是《古文觀止》。《古文觀止》是學文字、學文章的,前面兩種是德行、是學問的。這世間學問,這樣夠了,一生受用不盡了。佛經也不用多,有這幾種,一生受用不盡。印光大師講的這三樣東西,《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印祖一生提倡這三種。我們平常學習的淨宗法門,淨宗的五經一論,又加上家師講的,以前李老師教導我們的,《十善業道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金剛經》、《地藏菩薩本願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夠了,很多了,不用再搞了。我們一生專修專弘,把心定下來了,一門搞通了再學一門。一生當中有一門為主,主修一門,其他都可以學,是補充你主修的這一門,在這一門裡面發揮。我們決定不能搞太多,多了消化不了,受不了。能夠這樣遵守,這也叫戒行。戒是規矩,戒是淨戒。我只守住這個範圍好好來學習,其他千經萬論到極樂世界再學不遲。到極樂世界,我們證得了無量壽,有的是壽命,有的是時間,何況那個地方老師好,同學好,修學環境好,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不能貪多,要專精。
用經論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我們的想法、看法不違背經論,我們的言語、行為不違背戒律。用戒律做標準,修正我們的行為;用經論做標準,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我們修行有標準,違背就錯了。堅持,就是決定不違背,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要做,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決定不違背,這叫堅持。別人堅不堅持與我不相干,我決定不能看別人,別人做我也做;別人不做,我為什麼要做?那你就錯了。別人是走三惡道的路,你也跟他去。別人墮阿鼻地獄,你也要跟他去阿鼻地獄,那你就大錯特錯。別人好的可以學習他。自己要有智慧、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辨別邪正因果,你要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能力要跟定老師,不能離開老師。沒有善知識的時候,沒有好的老師,你一定要跟經教,學哪一部經教,一定要遵守經論裡面的教誨。
現在一般同修都以《無量壽經》為自己修行的標準,很好。《無量壽經》的內容非常豐富,全經自始至終,每一品裡面都講到戒律,講得最多的是三十二到三十七,這一大段的經文你仔細去觀察,裡面是詳細給我們說明五戒十善,有正面的學習,有負面的因果,所以我們把它提出來做為晚課讀誦的經文,目的是希望每天依著經教修懺悔法。讀這段經文,隨文入觀,一面念一面想自己,佛教我們做的,做到沒有?佛教我們不可以做,我們違背了沒有?反省、改過、自新,這叫真正修行,這個晚課做得就有功德。有口無心,只有念,對自己的心、行為、言語都沒有改變,那個不行,沒有效。再看讚頌末後兩句:
【我今稽首願遙知。振錫杖提攜。】
『稽首』是頂禮三拜。我在這個地方頂禮三拜,希望你雖然在遠方,你看到,你也聽到,你知道我心裡的意思,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尤其是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在這個境界裡面,空間沒有,遠近沒有,時間沒有,先後沒有,法身菩薩在這個境界裡頭,他怎麼會不知道?即使在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地方十萬億佛國土,他看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我們在這個地方說悄悄話,他也聽得清清楚楚,我們起心動念他都知道。《無量壽經》上講得好,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這些人,凡聖同居土的,這些人都有神通,「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我們起心動念他們都知道,你能瞞過誰?
千萬不可以自欺欺人,欺騙凡夫容易,初住菩薩以上,你沒辦法欺騙他,他對你太了解、太清楚,你生生世世所作所為他統統知道。聲聞、緣覺,天神、鬼神也有神通,你生生世世他未必知道,你現前所作所為,瞞不過他。所以古人常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家怎麼會不知道?所以你的心正、行正,諸佛護念、善神保佑,惡神也尊敬你,為什麼不修?你學佛心地愈清淨,功夫愈好,這些境界的感應愈明顯。這個境界決定能夠增長你的信心,堅定你的願行。為什麼?你完全了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菩提道上不孤單,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
『振錫杖提攜』,我們是凡夫,需要人提拔,僧寶距離我們是最接近的。出家人這一根「錫杖」是不離手的,什麼用處?出門托缽用的。出去托缽,一般人都是門關著,你要去敲人家的門很不禮貌,所以不可以敲人家的門,那怎麼辦?我在外面托缽,他又不知道,就搖這支錫杖。錫杖有十二個環,錫杖搖一搖就有聲音,用銅的,或者用鐵的,搖起來有聲音。裡面的人聽到外面有人在搖錫杖,就知道有出家人來托缽,他自然就開門出來供養。如果他今天沒有東西供養你,他就不開門。錫杖在地上搖三次,門沒開就趕緊走,不能再等,就到隔壁第二家去。
佛的規定,出家人托缽,一天不可以超過七家。就是這家如果沒有給你,再下一家,下一家沒給你,再下一家,到第七家都沒有人要給你,不能再托缽,要回去念佛了。但是還是有得吃,你沒有托到還是有得吃,因為托缽不是托到飯菜就一面走一面吃,不是,那就沒有威儀。托完之後,大家一起回到僧團,大家一起吃。有人托得多的,看到有些比丘沒有托到缽,沒有托到的,一人分一點給他,都可以分到。「振錫杖提攜」,我今天托缽沒有托到,有人托得多就分一點給我,這是事,從這個事引申,我們修行遇到困難、遇到挫折、遇到迷惑、遇到障難,要靠善知識提攜,要靠善友來幫助;這些善友,僧寶。講到這個地方本來可以告一個段落了,這裡頭還有一層深的意思,在家人也是僧寶。這怎麼說法?因為「僧」的意思不分在家、出家,只要修六和敬,嚴持戒律,四個人在一起,在家人四個人在一起也是僧寶,也是僧團,你一定有真修行,所以在家有居士的道場。
佛門裡頭出家有四種意思,一定要曉得。第一種,身出家,心沒有出家。形相是出家人,他的思想、見解、行為是在家人,這不是僧寶。這種出家人就是古大德講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將來要還債,他沒有如法修行。第二種是心出、身不出,這是在家真正修行人,他是僧寶。雖然形相是在家人,但是他真的修得跟出家人一樣,沒有兩樣,這屬於僧寶。第三種,身心俱出,這當然是最標準的出家人。身出家,心也出家,真正於塵世(塵是塵土的塵)一塵不染,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個地方讚的僧寶,要曉得是心出家,身出、心也出,這才是真正僧寶。第四種,身心都不出。身心都不出是世間一般的人,是不是指一般沒學佛的人?不是,是講在家學佛。在家學佛,他身沒有出,心怎麼樣?心也沒有出。身心都不出,講在家,掛居士的名,心不向道,他的心不在道業。日常生活當中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沒有隨順經論教誨,是順自己的煩惱,這身心都不出。所以這四種都是指佛門四眾弟子,沒入佛門不在內。這個我們必須要懂。
所以出家、在家一定要真修,你才算僧寶裡頭的一分子。如果不是真修,僧寶裡頭沒分。沒有分,當然就造業。怎麼造業?我說出來大家能理解,破壞佛教的形象,這罪過不輕。諸位都知道,五逆十惡罪裡面有破和合僧,有這條。破和合僧的罪是墮阿鼻地獄,很重。你破壞佛教形象,你想想看這個罪是不是等於破和合僧。我是個出家人,做得很不如法,讓社會大眾看到我就罵佛教,罵我個人不要緊,整個佛教都被他罵到了,你想這個罪多重!在家學佛的居士學得不如法,讓社會大眾看到,說你這個學佛的人怎麼這樣!大家對佛教就沒興趣了,你想這有沒有罪過?連累了整個學佛的人,連累了整個佛法,這個事情是真嚴重。
為什麼古時候,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那些出家人,受到國王、大臣、士大夫(士大夫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知識分子)那麼尊敬,什麼道理?那個出家人真是為佛爭光。有道德、有學問,嚴持戒律,說法利生,辯才無礙,於世出世間法一無所求、一無所取,誰不尊敬?所以真的是堪作人天功德主。帝王、將相甘心皈依,拜你為師。為什麼我們今天出家人在社會上被人瞧不起?我們自己要回頭認真去想、去反省。是功是罪、是禍是福,你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你不真修,怎麼對得起佛菩薩?怎麼對得起代代相傳的祖師大德?怎麼對得起十方善信出錢出力來供養你?人家辛辛苦苦賺一點錢來供養你,為什麼?你又憑什麼能消受得了?所以三寶讚裡頭,我們看到僧寶讚,感慨萬千。自己深深的反省檢點,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回頭,不能不改過。我們再看下面這段開示,這是中峰禪師說的話:
【念佛既從心出。結業豈屬外來。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
這段開示裡頭最重要的就是這四句。這四句也是對我們學佛的人,無論是在家、出家,也是當頭棒喝。『念佛既從心出,結業豈屬外來』,這裡就說明了,造善、造惡是一個心。這個心不造善就造惡,肯定的。念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你心裡頭無論想什麼樣的善法,將來都有善果,善果不出人、天。你心裡面想一切惡法,果報不出三途。由此可知,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業,不是善業就是惡業。隨順聖賢的教誨,善業;隨順自己煩惱習氣,惡業。現在這個社會麻煩了,為什麼?聖賢教誨沒有了,沒人說了。聖賢教誨這些典籍流通的量很少,沒人讀,這個問題確實很嚴重,這些聖賢教誨沒人讀。
早年家師在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印《四庫全書》,那個時候家師就想買一套,聽說那時候是印了三百套,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沒錢。以後世界書局又出版了《四庫薈要》,當時家師也很歡喜,他想《四庫》現在流傳在這個世間還有幾套,《四庫全書》。以前老人說過,當年乾隆皇帝那個時候,《四庫全書》的原本是手寫的,手抄的,總共寫了七套。這麼多年來,經過戰亂,改朝換代,損失了,被毀掉了,散失了,可惜。大概中國大陸還有兩套,台灣有一套,有三套殘缺的本子,不完全,還有一些,但是《四庫薈要》沒有了。《四庫薈要》當時只有兩套,一套在摛藻堂,這是乾隆的書房,在皇宮裡面,另外一套在圓明園。圓明園有一套《四庫全書》,有一套《薈要》,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的時候把圓明園燒掉了,這兩套統統毀掉了,所以《薈要》就剩一套。
希世的孤本,世界書局印出來了,家師看到非常歡喜,所以那個時候有些同修幫助他,他就買了一套。買了一套,自己沒時間讀,他就想到應當要送回中國大陸,因為中國大陸沒有,很多人聽都沒聽說過。所以家師就發心,以後盡一切力量買了五套。這個五套,第一次送給中國大陸,送北大,北京送一套,送北大;南京送了一套,南京師範大學;上海送了一套,復旦大學;安徽是家師的故鄉,桐城派的發源地,送了一套,這是安徽大學;另外一套送給乾隆的老家,東北,送的是長春大學,乾隆的祖家。以後陸陸續續有錢就買,所以《薈要》總共買了三十四套,全中國,每個省、特別市、自治區,各送一套,在這個地區裡頭選擇最好的大學,希望這些東西流傳久遠。
到最後有一位居士來告訴家師,他發心送一套《四庫全書》,家師當然非常歡喜。他向商務印書館買了一套,商務印書館最後一套,最後一套賣給他。總經理告訴家師,這套書,假使一個人從小出生就會讀,一天讀八小時,讀到一百二十歲都讀不完。家師買的這套還是從一位日本人的手上買過來的,因為商務印書館最後這套是一位日本人訂去的。那時候透過台灣大學謝教授跟這個日本人接洽,那位日本人也同意這套要讓出來,但是這套是他訂的,要二十萬的佣金給他,所以送二十萬台幣給這日本人,這套才讓出來。那時我記得好像是台幣一百八十萬,這十幾年前的事情。現在這套《四庫全書》在澳洲圖文巴淨宗學院新教堂裡面,圖書館裡面。這套《四庫全書》在台灣請到,同時家師就送到美國達拉斯的道場,放在達拉斯道場。以後從達拉斯道場,這套書又搬到新加坡,從新加坡又運到澳洲來,目前是放在圖文巴學院裡面。這是非常難得,這是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寶藏。全世界華人、華僑,大家都有義務繼承祖先傳下來的法寶,向全世界來發揚光大。商務印書館當時大概印三百套,只印三百套,因為這書分量太大,一套就一千五百本,一本都這麼厚。
《薈要》五百冊,只有《全書》的三分之一,等於《全書》裡面的精要、精華。《薈要》,根據家師的估計,大概那時候世界書局只印五百套。二00二年,家師回到台灣講經,他遇到世界書局的總經理,他才知道只印兩百套,沒有印到五百套,原來估計印五百套。為什麼只印兩百套?這書沒人讀了,印多了賣不出去。印兩百套,現在他們還剩八套。你就曉得多困難,古聖先賢的東西,現在沒人讀了。現在人讀的東西,讀什麼?不是讀書,讀電腦、網路。網路內容我們不知道,我們只聽說電腦網路裡面五花八門,大概總是百分之七、八十是負面的教材,這還得了!教人什麼?教人殺盜淫妄。換句話說,你天天接觸這些東西,你的心決定被這些惡法污染,你起心動念就不善,以後果報不堪設想。
今天學佛的人好像是很多,真正學佛的又有幾個人?你要是一層一層淘汰,淘汰到最後,在全世界來講,恐怕一百個人都找不到,家師的估計是估得很大了。真正學佛的人,在全世界一百個人找不到,你說這還得了嗎?都是這個念頭,造善是它,造惡也是它,我們要懂得,我們要警覺到。自己好好想想,我走的是佛道,還是走地獄道,認真好好去思惟、去想想,我們就明瞭。
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得很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都是罪業。所以念從心出來,念佛是從心出來,造業也是從心出來。念佛造淨業,念善造善業,念惡造惡業,我們要是須臾間(就是一下子)沒有提起佛念,那個善惡業就起來了。實在講,起心動念,起惡念多過善念。為什麼?一起心動念都是想到自己,沒有為別人想,沒有替別人設想,自私自利。我們一般說很自私,比如說好吃的東西,想到自己,他不會去想別人,自己先吃,他不會想到大眾,甚至自己的至親都不會想到。由此可知,都是惡業,將來果報在哪裡就很清楚,三惡道就不能避免。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