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六集)  2007/5/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56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中品上生往生的時候,佛與比丘大眾來迎接,這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根據往生的人他的修學跟他的心量,發大乘心見大菩薩跟佛來,發小乘心就見到比丘跟佛來。完全符合往生這個人他修學的心態跟他修學的法門。

  臨終佛聖眾現前,這是決定往生西方。沒有往生西方,在六道裡面,《地藏經》上講的,見到家親眷屬現前,他也是來接引,接引他是要報復的,差不多都是冤親債主,歷劫冤親債主來討命、來討債,是他們變現的,不是真正的家親眷屬,這個道理也是一樣,也是自己的心變現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我們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就要小心,要存善心,要做善事。尤其是遇到這個法門,一定要認真依教奉行,發大乘心,將來接引你的是諸佛如來。我們再看後面這段經文:

  經【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這是講花開了。這裡所說的利益完全是小乘的利益,是在世的時候長時間對於小乘佛法的薰習根深蒂固,我們講習氣很重,小乘的習氣很重,到西方世界自然感得佛也說小乘法,無情六塵也是說小乘法,他證得的也是小乘的果位。這個地方所說的、所證的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

  經【是名中品上生者。】

  這是『中品上生』,他往生的品位。下面我們繼續看經文,「中品中生」。

  經【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這段經文就是告訴我們中品中生往生的條件。善導大師在註解二百五十七頁第三行第二句告訴我們:

  疏【一明受持八齊戒。二明受持沙彌戒。三明受持具足戒。此三品戒。皆同一日一夜。清淨無犯。乃至輕罪。如犯極重之過。三業威儀不令有失也。此即合上第二福。應知。】

  我們看到這段經文,『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眾生」涵蓋無量無邊。『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就是我們上一集講的八關齋戒。或者『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沙彌有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沙彌律儀持一日一夜。『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具足戒」就是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戒。『威儀無缺』,戒律威儀都持得很清淨,這個時間是一日一夜。如果你這一生當中有真正如理如法一日一夜修持過齋戒、沙彌戒、具足戒,『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這是每一品、每一輩,這是一定要注意到,要迴向、要發願求往生極樂世界。你是以持戒的功德,持齋戒、小乘戒的功德來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國。所以我們看到《彌陀經》,佛勸我們信願行,它行的部分是持戒,迴向發願。我們根據《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行就是念佛,念佛稱為正行。此地說的雖然沒有講到念佛,持戒他迴向發願都會往生,往生這也是屬於正行,往生的正因,正確的修因。他這是以『戒香熏修』,我們說戒定真香,以戒來薰習、修學,這樣迴向發願求生西方的。

  我們念佛的人迴向願求,這條一定要留意,往往有很多念佛的人疏忽了這句,這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給我們點出來,能不能往生在於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相信自己有往生之分,相信阿彌陀佛、十方諸佛、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淨土經論告訴我們的都是真實的?相信不懷疑,是不是發願?願意要往生到西方世界,這個娑婆世界放下了,這樣念佛才會往生。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有真信、有切願,關鍵在這裡;往生品位高低在於念佛功夫的深淺,念佛功夫較深往生品位就較高,功夫較淺往生品位就較低。這分四土三輩九品。這品位,實在講,經上還是大致上講個大概,實際上要分,每一輩、每一品的差別還是無量無邊,每個人修學的程度不同。

  我們注意到這句,「迴向願求生極樂國」,這是能不能往生的一個重點,這句經文我們不能疏忽。如果你真正迴向願求,你持戒持一日一夜,雖然時間不長,以這個功德可以往生到西方的中品中生!這功德也是不可思議,重點要迴向、要發願。所以我們聽經、讀經不能把經文說的意思誤會,有時候我們聽到說念阿彌陀佛不用迴向發願,是不迴向的法門,這個話對不對?沒有錯,但是你如果沒有把這個話聽清楚、聽明白,那就錯了。如果你要是已經信願具足這樣念佛,當然你念佛的時候就是在迴向發願,因為你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願望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求人天福報。雖然沒有迴向發願,但是心確確實實是迴向發願,嘴沒有說而已,但是這個心念念都在迴向發願,聲聲佛號都在迴向發願。如果雖然念佛,但是對這個世界還放不下,還不是真心願意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如果是這樣,要時時提醒自己,還是要迴向願求。

  我們念迴向文發願主要是提醒,如果你真正要求生西方,這有沒有念都沒關係,因為你的心已經迴向發願了,嘴巴有沒有念就沒關係,念也可以,不念也可以。還沒有真正迴向發願,這個文還是要時時念,時時念,時時提醒自己要迴向、要發願,這個非常重要。所以這句我們不能疏忽,這個關鍵的經文不能疏忽掉,疏忽掉,這一生修學不能往生,念佛念一輩子不能往生,這就很冤枉。要知道,一定要信、願、行具足,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善導大師在這裡有一個註解,說:

  疏【三從以此功德已下。】

  就是說「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這段經文一直下來:

  疏【正明迴所修業向所求處。】

  正是給我們說明迴向他所修的戒善之業,持戒的善業。『向所求處』,「所求處」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疏【四從戒香熏修下。至七寶池中已來。】

  這是從『戒香熏修』以下,一直到『七寶池』,往生到極樂世界在寶池中,善導大師跟我們說:

  疏【正明第九門中。】

  就是他前面講的每一段分做九門來給我們說明解釋。我們看善導大師的文,他在『第九門中』:

  疏【行者終時。聖來迎接。去時遲疾。即有其八。】

  就是說來迎接去的時間快和慢,這說了八種。

  疏【一明命延不久。二明彌陀與諸比丘眾來。三明佛放金光照行者身。四明比丘持華來現。五明行者自見聞空聲等讚。六明佛讚言。汝深信佛語。隨順無疑。故來迎汝。七明既蒙佛讚。即見自坐華座。坐已華合。八明華既合已。即入西方寶池之內。】

  這段善導大師給我們開示了八種,就是說從「戒香熏修」一直到「在寶池中」,這段經文給我們分析有八種。『一明命延不久』。就是說命欲終時,欲就是說將近快要臨終,還沒有斷氣,但是離斷氣沒有多久了,在這個時候。『二明彌陀與諸比丘眾來』,這個時候彌陀與比丘現前了。『三明』,第三給我們說明『佛放金光』,就是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照行者身』,佛放光照他。『四明比丘持華來現』,比丘拿七寶蓮花到行者面前。『五明行者自見聞空聲等讚』。他就聽到空中有聲音在讚歎,讚歎說:「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聽到這個聲音說:你隨順三世諸佛的教誡,發心持戒律,迴向求生西方,今天我來迎接你。聽到這個話之後,「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聽到這個聲音,很快的就見到自己已經坐在蓮花上,蓮花就合起來,就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這是善導大師在這裡有講。『六明佛讚言,汝深信佛語,隨順無疑,故來迎汝』。佛來讚歎、來給他證明。『七明既蒙佛讚,即見自坐華座』,聽到佛讚歎就見到自己坐在蓮花座裡面,『坐已華合』,坐了之後,花就合起來。『八明華既合已,即入西方寶池之內』。這是第九門當中善導大師又給我們開了八種。下面說第五:

  疏【五從經於七日已下。正明第十門中到彼華開時節不同。】

  這是第五大段。經於七日以下,正是給我們說明第十門當中『到彼華開時節不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花開的時間不同,跟中品上生的不同。

  疏【六從華既敷已下。至成羅漢已來。正明第十一門中華開已後得益不同。】

  第六大段給我們說蓮花開,『敷』就是開,一直到成阿羅漢,這個阿羅漢是初果阿羅漢,他先得到初果,經過半劫才成阿羅漢,這個時間上利益有不同,『正明第十一門中華開已後得益不同』。

  疏【即有其四。】

  第十一門當中(就是說花開以後)每一品位的人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的利益也不同,這裡又跟我們說四種。『即有其四』:

  疏【一明華開見佛。二明合掌讚佛。三明聞法得於初果。四明經半劫已。方成羅漢。】

  這裡又給我們補充說明,說了四條。第一條就是『明華開見佛』,說明花開見到佛。第二條說明見到佛合掌讚歎佛。第三說明聞法見佛、讚佛、聽佛說法,馬上就得到初果須陀洹。第四給我們說明『經半劫已』,經過半劫,『方成羅漢』,他要經過半劫。前面中品上生的,在時間上就比較快證得阿羅漢,這是品位不同,他到那裡蓮花開馬上就證阿羅漢果,這裡說要經半劫,這裡是先證得初果,經過半劫才成阿羅漢。這是說中品中生跟中品上生往生得的利益有這個不同,證果時間有快慢的差別。以上中品中生我們就講到這裡。請再看下面中品下生的經文:

  經【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觀經》總共有十六觀,這是『第十五觀』。善導大師告訴我們:

  疏【次就中品下生位中。亦先舉。次辨。後結。即有其七。】

  先給我們舉出來,其次給我們分辨、辨別,後面做總結,有七條,『即有其七』。

  疏【一從中品下生已下。正明總舉行名。辨定其位。】

  這是把品位給我們說明出來。這個條件往生的,迴向發願往生的,這是中品下生。中品下生,這是世間的善人,但是一生沒有遇到佛法,到快臨命終的時候才有因緣遇到善知識來『為其廣說』,「廣」就是跟他說很多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快樂的事情,也給他說明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發四十八願度眾生,現在已經成佛叫阿彌陀佛,當然目的是勸他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善人聽到善知識來跟他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他就生起歡喜心,願意要求生西方。所以『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聽到這個事情之後,很快他就命終。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壯士屈伸臂頃」就是形容時間很短,像我們的手彎屈又伸直這樣,這個時間很短暫不是很長,形容這個時間很快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聽了生歡喜心,當然這個條件就是說這個人他在世間是一個善人,雖然沒有聞到佛法,但是過去生中他也有在佛門裡面種了很深厚的善根,特別是淨土這個善根。這一生雖然沒有遇到,臨終才遇到,這時候善根發現,聽善知識給他介紹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種種快樂的事情,跟他說明法藏比丘因地發四十八願度眾生,聽到這個事情很歡喜,就發心要求生西方。這樣的因緣,馬上命終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時間很快就到西方極樂世界。

  『經七日已』,「七日」也是指我們這裡的時間,他就會遇到『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他經過七日才遇到觀世音、大勢至,這一段跟上面就有差別,就是中品上生跟中品中生都有看到阿彌陀佛,但是中品下生是先看到觀音、勢至。所以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這是中品下生。這是中輩生想,第十五觀。善導大師在這裡也有一個註解,我們大概講一下。

  疏【即是世善上福凡夫人也。】

  「辨定其位」,就是說這一類往生的人,他是世間修世善上等福報的凡夫。我們要注意這個凡夫,這些都是凡夫。

  疏【二從若有善男子下。至行世仁慈已來。正明第五第六門中簡機授法不同。】

  前面第五門、第六門給我們介紹,這個根機傳授的法不同,他受持的不同。這裡面又分做四條給我們說明:

  疏【一明簡機。】

  『簡』就是揀別,『機』就是對象、程度,這個的差別,給我們說明。

  疏【二明孝養父母。奉順六親。即合上初福第一第二句。】

  這是淨業三福符合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符合第一福的第一句跟第二句,這個人他做到了,他在世間是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的人。

  疏【三明此人性調柔善。不簡自他。見物遭苦。起於慈敬。】

  這說明這個人心很善良,性調和柔善;『不簡自他』,不管自己還是別人;『見物遭苦』,這個「物」字就包括一切動物,不是說只見到人,人苦他會去幫助他,他會同情他,見到一切動物遭遇苦難,『起於慈敬』,這就是慈心不殺,這個人是世間的善人。

  疏【四正明此品之人。不曾見聞佛法。亦不解悕求。但自行孝養也。應知。】

  中品下生的人,這一品的人他這一生,過去生我們就不知道,這一生他確實沒有見到佛法,也沒有聞到佛法,就是說他沒有那個機會來學佛,沒有機會入佛門。『亦不解悕求』,不入佛門,他也不知道、不了解是要求什麼,不知道要念佛求生西方,或是修學其他的法門,他都不知道,因為沒有學佛。『但自行孝養也』,但是他在世間確確實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他是一個好人,一個孝子。他是到臨終才遇到有人跟他講,跟他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勸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生歡喜心發願往生的。他以什麼往生?他平生修的善業,這樣往生的,這是善人。

  疏【三從此人命欲終時下。至四十八願已來。正明第八門中臨終遇逢佛法時節分齊。】

  這是告訴我們,經文從「此人命欲終時」以下,一直到聽到「法藏比丘四十八願」以來,正是說明第八門當中在臨終才遇到佛法,這個時節,他是臨終才聞到佛法。所以從中品下生一直到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這個以下都是臨終才開始念佛的,才發願往生的,在臨命終,但是中品下生這一類是平常修善的善人臨命終才遇到佛法。這裡第八門就是跟我們說這個。

  疏【四從聞此事已下。至極樂世界已來。正明第九門中得生之益。去時遲疾也。】

  第四給我們說明,經文從「聞此事已」以下,一直到「極樂世界」以來,正是給我們說明前面第九門當中他得往生到西方的利益,去的時候時間的快慢,屈伸臂頃就到蓮池。

  疏【五從生經七日者。正明第十門中到彼華開不開為異。】

  這是第五條。從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經過七日者,正是說明第十門當中去到那裡花有開沒有開,有這個差別。這是我們要了解有這個差別,花開與不開,有這個差別。

  疏【六從遇觀世音下。至成羅漢已來。正明第十一門中華開已後得益不同。】

  下面又開三條,第十一門當中又開三條,又給我們說明三樣。

  疏【即有其三。一明逕時已後。得遇觀音大勢。】

  就是觀音、勢至。

  疏【二明既逢二聖。得聞妙法。三明逕一小劫已後。始悟羅漢也。】

  疏【七從是名已下。總結。】

  疏【上來雖有七句不同。廣解中品下生竟。】

  這是給我們說經過多久時間以後會遇到觀音、勢至兩位大菩薩,這跟中品中生、中品上生不同,中品中生、中品上生都有見到佛,這是見到菩薩。見到菩薩也非常殊勝,能夠得聞妙法,經過一小劫,他才始悟羅漢。因為聞法歡喜,聽到觀音勢至來給他說法,他也得到須陀洹果,證初果須陀洹,經過一小劫才成阿羅漢。前面中品中生是要經過半劫,中品下生要經過一小劫,這個時間比較長。這是中品下生往生的條件。上面所說的就是《觀經》第十五觀,第十五觀說中輩往生,我們就講到這裡。

  下面要繼續跟我們說下品,經文我們看二百六十二頁倒數第四行,看經文。這是本經十六觀最後的一觀,第十六觀裡面經文也分做三段,下品上生、下品中生與下品下生。前面上輩三品是大心,大心也就是大乘,大乘心行善的凡夫。善有上中下三等不同,所以上輩有三種。中輩的三品是小乘行善的凡夫,小乘持戒修善也有上中下三等不同。換句話說,前面六品都是善人往生的。今天這段經文以下,是下品三種往生,都是造作罪業的凡夫。造作罪業有輕重不相同,罪業輕的就是下品上生,罪業重一點的就是下品中生,極重罪業的就是下品下生。《觀經》裡面告訴我們這個事實,一切造作罪惡的眾生,沒有一個不能往生的。

  對於這一章經文我們要特別留意,因為我們很冷靜來想一想,自己雖然行善,但是依舊造了很多罪業,這個罪業有的是有心去造的,有的是無心造的,不論有心無心,總而言之,我們所造的惡業會比我們的善行來得多,惡多善少,惡業來得較嚴重。換句話說,前面所說的那些人,中輩、上輩那些人,他們縱然沒有念佛求生淨土,他們也不會墮落三惡道。下品這三種人如果不能往生,決定墮三惡道,這是應當要知道的。所以我們自己過去生、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造的惡業太多,我們要仔細看這段經文是根據什麼理論、用什麼方法修持決定得生。所以在整個《觀經》裡面,這一章(就是說這一觀)對我們是極為重要的。我們看經文:

  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

  這是一個大段的開端。佛叫著阿難,也是特別提醒我們大家要注意。『下品上生者』,先把往生的品位確定,說明是下品上生的。『或有眾生,作眾惡業』,或者是一些造作惡業的眾生。『雖不誹謗方等經典』,「方等經典」指的大乘經論,雖然他沒有毀謗大乘經論,沒有造謗佛的罪業。『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雖然沒有毀謗三寶,但是這個人愚痴,為什麼愚痴?他在這個世間作惡。聰明人決定不作惡,只有愚痴的人才會造種種的惡業,造作惡業沒有慚愧心。一般人做了虧心事心會不安,我們講受良心的責備,心裡不安,這種人造作罪業沒有這個現象,他沒有自責心,沒有後悔的念頭;第二,一些人造作罪業怕人批評,別人對他的批評,他聽了也沒感覺,惡業照常做,這叫做「無有慚愧」,就是我們俗話講這個人喪失天良,無惡不造,這類造作惡業的眾生。這註解我們同修可以自己看。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這一段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