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06/9/1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04
諸位觀眾,大家好。上一集我們講到善導大師的解釋,「乘佛願力」,就是說哪一種人能夠接受這個法門能夠往生,哪一種人不能夠接受這個法門不能夠往生,上一集簡單報告出來。這一集我們再繼續看下面善導大師開示的文。下文大師告訴我們「定散二善」,定善與散善,定就是禪定的定,散是散亂的散。淨宗修學,大師將修學的功夫分做定善與散善這二種。說:
疏【從日觀下至十三觀已來。名為定善。三福九品。名為散善。】
一共有十六段,所以就是說十六觀,《觀經》分十六段的經文。這十六觀前面十三觀是講『定善』,要修這十三觀,心要得禪定,得定,這個觀才能成就。十四觀以後,以及三福,十四觀以後就是九品,九品跟前面講的淨業三福,善導大師說『散善』,所以三福九品屬於散善。下文說明定善與散善的差別,為什麼叫做定善,為什麼叫做散善,這個差別在哪裡?不管是定善、散善都屬於正行。不是說定善是正行,散善是助行,不是,定、散這兩種都是屬於正行,在本宗的正行,不是助行。並非定善是正行,散善是助行,這兩種皆屬於正行,可說是正中之正,正中之助。經文說韋提希夫人提出:
疏【經言。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韋提希夫人向釋迦牟尼佛啟請修學的方法。思惟、正受都屬於定善。『思惟』是思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依正莊嚴四個字包括西方極樂世界之全體,包括阿彌陀佛從最初發心至成佛證果,建立西方世界普度眾生,皆在這四個字當中。如果以為依正莊嚴是說正報身相很漂亮,依報環境很好,這樣就錯了,我們如果是這樣看法就錯了。依正莊嚴是說全部都包括,如果只是看作這個身相很莊嚴,依報環境很美好,這個範圍看得太小了;是包括阿彌陀佛初發心起,發心修行、求學,都包括在其中。『正受』就是修定。所以他解釋:
疏【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
這幾句話就是《彌陀經》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也就是『正受』。《無量壽經》雖然沒有明顯的講一心不亂,只講「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但是意義都具足,只是程度有淺深不同而已,一向專念就是一心。一心專注於這個方向,這樣來稱念才有用處,這才是『三昧相應』。「三昧」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是正受,就是心地真正得到安穩與平靜。平靜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清淨心、平等心現前才平靜,這是念佛三昧現前。在本經經文上非常明顯,韋提希夫人所啟請的,確實皆屬於定善。散善沒有人請,而是佛無問自說,沒有人請問,佛自動說出來。韋提希夫人沒有啟請三福與九品,三福九品是佛自己宣說的。
第六段文很長,非常重要。我們道場多年來宣講《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因此大家的信心相當堅定。如果是初學或者是曾經涉獵過其他的經論,先入為主,聽了很多人的意見,再聽佛在這部經上講的,免不了生起疑惑。疑是修行最大的障礙,是很重的煩惱,貪瞋痴慢疑是屬於根本煩惱,我們建立信心一定要斷疑生信。古德看這部經,確實不免有看錯之處,這是善導大師以前的古大德看《觀無量壽佛經》,也難免將經文、經義,經的意思看錯了。所以善導大師對我們開示,就是說我們要相信佛的話。菩薩所說的如果與佛講的有出入、有不同,我們還是要以佛為標準,不能聽菩薩的,何況菩薩以下的。這個提醒非常重要。他在此處說過兩遍,就是重說,重複告訴我們,重複講也就是很重要的開示,特別為我們斷疑建立信心。疑問從哪裡來的?就是說這個疑問是從哪裡來的?因為都是很有聲望,在歷史上很有地位的祖師大德,把經的意思說錯了。善導大師為我們一一辨別,指出他們錯在哪裡。而且大師引經據典做證明,不敢說是自己說的,是有經典的依據,不是隨便說的。
此處共有六段,這個地方總共有六段,來辨別善導大師以前的古大德,對這部經一些看法,講了錯誤,根據經典提出糾正。第一段說:
疏【初言諸師解者。】
就是說以前有一些法師對《觀無量壽佛經》的解釋,解釋三輩。三輩,《無量壽經》講上輩、中輩、下輩。本經說九品,上品、中品、下品,上中下各三品,總共九品。說:
疏【先舉上輩三人。】
先舉出以前法師的講法,上輩有三種人,就是說上輩往生,上品往生。本經說上輩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這三種人是上三品往生的人。
疏【言上上者。】
上輩分上上、上中、上下三等,『上上者』:
疏【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
這是登地的菩薩,第四地到第七地的菩薩,這地位很高。
疏【何故得知。由到彼即得無生忍故。】
善導大師以前的古大德看到經文,看到這句,因為看到經上有這句,他就判定上上品是四地到七地菩薩去往生的,生到那個地方他就證得無生法忍。
疏【上中者是初地至四地已來菩薩。】
上中品往生是初地到四地,這都是登地的大菩薩。
疏【何故得知。由到彼經一小劫得無生忍故。】
從此處判斷,他們是初地至四地的菩薩。
疏【上下者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何故得知。由到彼經三小劫始入初地故。此三品人。皆是大乘聖人生位。】
依照古大德看,上三品是三賢十聖的菩薩去往生的,如果是這個講法我們凡夫沒分,上三品凡夫沒分。再看中三輩:
疏【次舉中輩三人者。諸師云。中上是三果人。何以得知。由到彼即得羅漢故。】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就證得四果羅漢,當然要先證三果才能夠證四果,所以這些法師就斷定中品上生是證得三果的聖人,迴小向大去往生的,往生到那邊他就證得四果羅漢。
疏【中中者是內凡。何以得知。由到彼得須陀洹故。】
『須陀洹』是小乘初果。
疏【中下者是世善凡夫厭苦求生。何以得知。由到彼經一小劫得羅漢果故。此之三品。唯是小乘聖人等也。】
中三品是小乘聖者,從初果至三果的聖人,迴小向大求願往生的。這就說明上輩、中輩,凡夫沒分。下輩三品:
疏【是大乘始學凡夫。】
就是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
疏【隨過輕重。】
『過』就是罪過,每個人造的業障不同。
疏【分為三品。共同一位。求願往生者。】
這一句是諸師所說的,就是以前一般法師所說的。前面這些,善導大師以前有一些法師是這個講法,後面這一句是善導大師說的,說:
疏【未必然也。】
他不同意那些人的說法,這是有道理的。第二段:
疏【即以道理來破者。】
『破』就是以道理來說明,決定不是大乘菩薩、小乘聖者。
疏【上言。】
前面的文講的,諸師所說的,善導大師以前的法師所講的。
疏【初地至七地已來菩薩者。】
這才是上品上生,這是以前的法師說的。這個講法,善導大師說經典不是這個意思。下文大師就告訴我們:
疏【如華嚴經說。】
他是以《華嚴經》來解釋。
疏【初地已上。七地已來。即是法性生身。變易生身。斯等曾無分段之苦。】
『分段』就是六道輪迴分段生死,像我們現在在人間從生到死,這個一階段一階段的生死,這叫做分段生死。但是這是凡夫才有分段生死,初地到七地這些大菩薩,六道的分段生死沒有了。不但沒有,他是證得『法性生身』,證得法性,我們所謂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超越十法界。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下面說:
疏【論其功用。已經二大阿僧祇劫。雙修福智。人法兩空。並是不可思議。神通自在。轉變無方。身居報土。】
『居報土』就是住實報莊嚴土。
疏【常聞報佛說法。悲化十方。】
他在實報莊嚴土,聞毘盧遮那佛說法,這些大菩薩還能夠慈悲教化十方一切眾生。
疏【須臾遍滿。】
『須臾』就是剎那之間,這些大菩薩他就能夠分身至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有這樣大的神通能力。
疏【更憂何事。】
善導大師說初地至七地菩薩,他們還有什麼憂慮?他們已經得解脫了。不但解脫,他們的神通道力已經不可思議。
疏【乃藉韋提為其請佛。求生安樂國也。】
這些登地的大菩薩,他自己就已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他哪還需要藉著韋提希夫人的啟請,來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講不通。韋提希夫人是代表我們凡夫,六道的凡夫。六道凡夫才需要藉韋提希夫人的啟請,有這個因緣佛講這部經,講淨土經論,我們凡夫才有機會脫離六道十法界。這些大菩薩已經解脫了,他就不需要。所以說:
疏【以斯文證。諸師所說。豈非錯也。】
古大德將這個經文看錯了,善導大師為我們指出來。他將上三品、中三品根據佛所講的道理,一條一條講出來,說明古德之看法不能成立。什麼才是正確的?他在結論上為我們開導:
疏【然諸佛大悲於苦者。】
『苦者』是指六道眾生。六道裡面最苦的是人道以下,我們一般說三惡道,餓鬼、畜生、地獄皆苦。諸佛如來大慈大悲,特別憐憫六道中最苦的眾生。
疏【心偏愍念常沒眾生。】
『常沒』就是在六道頭出頭沒。生在三善道,好比人掉到水裡,跌到水裡吃水,經過很久,頭伸出水面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氣,沒多久又栽下去,又到水裡去了,栽下去就比喻又墮入三惡道去,就得去灌水受苦。三善道就是水面,三惡道是水下面,頭出頭沒。頭有時候伸出來,沒多久又栽下去,這就是頭出頭沒,形容六道輪迴,在三善道、三惡道不斷輪迴、輪轉,這是苦不堪言。『愍念常沒』,「愍念」就是憐憫,諸佛如來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愍念常常墮落三惡道的眾生,特別是對惡道眾生的愍念。
疏【是以勸歸淨土。】
就是以這個原因勸這些凡夫要修淨土,求往生西方淨土,所以開淨土法門,這才是正理,這個理由才是正確的。善導大師先從道理上駁斥古大德的看法錯了,我們的心才安,信心才堅定,不至於受古人說法的影響。講這些話的古大德皆是有修有證之人,尚且看錯,現代人如果沒有深入經藏細心體究,決定不免錯誤,那麻煩就大了,須要負因果責任。
下一段又再將九品經文反對批駁他們,希望我們清楚明白這件事。請翻開經本第二十面第五行。我們前面說古大德對於本經有些偏差的看法,這些看法對於後來修學的人有不良的影響。善導大師在此地一條一條為我們列舉出來,指出錯誤的所在,使我們真正明瞭佛度眾生的苦心。前面一段是從道理上來說明,他們確確實實是疏忽了,將經義看錯了,錯解了經義。第三段「重舉九品」,以經義來觀察,也很明顯看出他們見解的錯誤。我們把這段文念一段:
疏【第三重舉九品返對破者。諸師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者。】
以前的法師是這樣的說法。下面善導大師為我們解釋的:
疏【何故觀經云。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這說『三種眾生』,不是說四地到七地的菩薩,是說「三種眾生」,三種種類。哪三種的眾生?下面說得很明白,這是佛在本經說的:
疏【一者但能持戒修慈。】
這是一種眾生,他能夠持戒、能夠修慈悲心。『持戒修慈』,我們能夠理解,這屬大乘菩薩戒,因為他有「修慈」,慈悲心,這個不是小乘戒。這是一種的眾生。另外一種:
疏【二者不能持戒修慈。】
持戒做不到,大乘菩薩戒做不到。
疏【但能讀誦大乘。】
這是第二種的人,第二種的眾生,他能夠讀誦大乘。
疏【三者不能持戒讀經。】
持戒跟讀經他都做不到,連讀經的能力也沒有。
疏【唯能念佛法僧等。】
這就是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念佛。這個『法』是佛法,讀經,整部經無法讀誦,但是經典裡面一二句,我們一般說四句偈,他能念四句偈,這念「法」。念『僧』,「僧」是聖賢僧、菩薩僧。比如說有人念觀世音菩薩,這是菩薩僧,有人念大勢至菩薩,有人念地藏王菩薩,或者有人念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這屬於念僧。菩薩在我們中國,念觀音、地藏的人比較多數,特別是觀世音菩薩,他是西方三聖之一。所以有很多念阿彌陀佛的人兼念觀世音菩薩,也有人專念觀世音菩薩迴向發願求往生,這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近代往生傳》都看到不少,或者念南無地藏王菩薩迴向發願求往生西方,這都屬於念僧。第三種人就是說他也沒有辦法持戒、也沒有辦法讀經,他只能念佛或者念法(這個法是經典裡面的一句偈或是一句經文,整部經他沒有辦法念),念僧,或者他念觀音菩薩、念地藏菩薩,念其他菩薩的聖號,『等』就是包括其他的,這又是一種人。當然我們淨土是以念佛為主,就是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只要會講話的人就能念,這不須要四地菩薩,一般人可以做得到。這是念佛、念法、念僧。下面的文再告訴我們:
疏【此之三人。】
『三人』不是說三個人,是三種人。
疏【各以己業專精勵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續不斷。各迴所作之業。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放光授手。如彈指頃。即生彼國。】
這是《觀無量壽佛經》上的經文,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這經文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但是以前的法師還是看錯了,錯解經義。
疏【以此文證。】
善導大師說用這個經文來作證明。
疏【正是佛去世後。大乘極善上品凡夫。日數雖少。作業時猛。何得判同上聖也。】
這是說明上品上生是凡夫不是聖人。古大德說四地到七地,這大菩薩,這不是普通菩薩,當然我們就沒分,我們是凡夫,上品上生我們就沒分。善導大師根據經文指點出來,我們一看就很明瞭,我們人人都有分。上品上生我們大家有分,不用說是下品,上上品我們也有分,單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能夠上上品往生。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告訴我們,品位高下完全在持名功夫之淺深。功夫淺深怎麼說?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這是功夫較淺的;念到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是功夫深的;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是功夫最深的,上品上生。可見得讀誦也好、持名也好、持戒也好,完全在功夫,品位高下完全是功夫,這個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善導大師不是隨便講,不是感情用事,故意要推翻古大德的說法。他引經據典,句句話都有根據,是根據佛所說的,所以這幾句話說得好。
佛入般涅槃以後,入般涅槃大家聽了不好懂,就是佛去世、佛往生,我們很容易明白。佛離開我們這個人間以後,我們這個世間有大乘根性的人,大乘是什麼?心量廣大,不僅為自己也要為一切眾生,這就是大乘心。這是屬於大乘上品的凡夫,不是聖人。我們是不是大乘上品凡夫?只要問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是不是時時刻刻為眾生著想。我們得到佛法的好處,如何把這麼好的法門盡心盡力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有這個心,沒有這個力量,也是大乘凡夫。力量要靠福報,沒有福報不行,但是他有心。盡心盡力的去做,雖然做得很少,做得很有限,功德是圓滿的。為什麼圓滿?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可見得在佛法裡面修圓滿功德,人人都做得到,不一定我要做多少好事功德才圓滿,不見得。隨著個人福報的差別,只要盡心盡力都是圓滿功德。底下反過來說:
疏【然四地七地已來菩薩。論其功用。不可思議。豈藉一日七日之善。華臺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對上上竟。】
這是講登了地的大菩薩,『論其功用,不可思議』。不要說登地的大菩薩,登地是菩薩摩訶薩,菩薩中的大菩薩,圓教初住菩薩的功德、神通道力、智慧就不可思議,能夠在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同時示現八相成道度眾生,就能夠示現佛身去度眾生,圓教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何況登地的菩薩?何況七地菩薩?這是善導大師反過來說明,以前的法師說上上品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薩往生的。善導大師說,四地到七地這些大菩薩,他們已經是神通道力智慧不可思議,難道還要藉著一天到七天念佛的功夫,藉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這樣他們才能成就嗎?沒這個必要,他們都已經很大的成就了。由此顯示出九品確實是為凡夫,主要是為凡夫,不是為聖人,凡夫有分。下面說上中品,上面講上上品。古德講的是初地以上到四地菩薩,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這是上中品。佛在本經裡面說:
疏【不必受持大乘。】
『不必』就是不一定,你能夠受持大乘當然好。『受』是接受;『持』就是我要把它做到。『大乘』,譬如我們現在讀的《無量壽經》。我們每天讀誦,能明白經典裡面的意思,把經典的教訓應用在生活當中,這叫「受持」。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佛在《無量壽經》上的教訓,我都把它做到,這叫受持大乘。上中品的人,「不必受持大乘」。那應該怎麼樣?要怎麼修學,要有什麼條件?才能夠往生上中品。底下說要「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疏【又言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善根迴願往生。】
這就可以了,這就能夠往生上中品,上品中生。這個比前面更容易、更簡單,前面上上品,當然那個條件高。雖然高,凡夫都做得到。這個是比前面要簡單,所以往生品位就比較低,是上品中生。這哪裡要初地到四地的菩薩?這明明是我們凡夫都可以做得到的。話雖然這麼說,怕大家發生誤會。『深信因果』,這四個字我們要了解。我們學佛念佛的人,對於佛在經典講的因果報應,大概總有幾分信心。信,當然有信心,但是不是能夠深信,這就不一定。如果說深信恐怕未必然,我們相信因果,但是是不是做到深信?可能我們沒有做到深信。為什麼?深信,怎樣才叫做深信?深信一定會百分之百做到。就是說佛在經典講的有關因果報應,因果的理論與事實,我們百分之百的相信,相信就百分之百做到,這才叫深信。我們沒有做到,我們做不到,做得還不夠,信,有,有信,但是還不深。
我們舉出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為什麼說我們的信不深?我們把事實真相迷惑了。怎麼迷的?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想到自己切身的利益,這就不是深信。如果深信的人,佛告訴我們,我們這個身是假的,不是真的。身都不是真的,我身外之物哪一樣是真的!我們會問,身心世界什麼東西是真的?佛告訴我們,因果是真的。我們的身體是果報,身體容色健康是屬於正報;我們生活的享受,一生的遭遇,那是依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事實,誰都沒有辦法超越。真正深信因果的人就超越了,怎麼超越的?知道身不是我,起心動念不會再自私自利,念念為眾生不為自己想,業力就沒有了。業力從哪裡來?業力從我來的,執著我,我這個身。這個我是執著身見來的,造一切惡業、煩惱,都從這裡來。
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先報告到這段,「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善根迴願往生」。這段還沒講完,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