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集) 2007/4/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40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這集我們接下來講:
疏【第三福者。名為行善。】
『行』是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善。
疏【此是發大乘心凡夫。】
諸位一定要把這個文字看清楚,『發大乘心凡夫』,不是聖人。聖人我們就沒分,「發大乘心凡夫」,我們有分,我們能做到。
疏【自能行行。】
自己能夠將佛的教誡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
疏【兼勸有緣。】
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這是『自能行行』;後面「勸進行者」,這就『兼勸有緣』,不但自己修善,而且還能夠勸人修善。
疏【捨惡持心。迴生淨土。】
這三種都是善人。所以他往生,這是中品上生,這是第三福。由此可知,雖然不修前面十三種定善,單修散善也一定能往生。
疏【又就此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單行世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戒福。迴亦得生。或有一人單行行福。迴亦得生。】
這是說明三福你隨便修哪一福迴向發願都能往生,這個法門才真的廣大。譬如說現在我們導師提倡勸大家學習《弟子規》,這儒家的,《太上感應篇》是道家的,我們佛家的《佛說十善業道經》。這是世善,這是第一福裡面。那麼第一福,你只有修第一福而已,這樣迴向發願念佛求生西方也可以往生;或者你只修第二福,戒福,持戒,三皈五戒,這樣迴向也能夠得生;或者有人只有行行福,就是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樣「捨惡持心,迴生淨土」,迴向願生淨土,也可以得生。這就是說三福隨便修哪一福都可以迴向求往生。
疏【或有一人行上二福。】
前面兩種福。
疏【迴亦得生。】
修第一福、第二福。
疏【或有一人行下二福。迴亦得生。】
你修第二福、第三福,這三福當中任修一個能往生,修兩個也能往生,三個統統修,當然能往生。所以說:
疏【或有一人具行三福。迴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惡邪見闡提人也。】
假如這三種福統統不修、統統違背了,那就是『十惡邪見』之人。為什麼十惡?第一福當中有修十善業,十善業的反面就是十惡。不信三皈,不信戒律,不信大乘,這個是「邪見」。『闡提』就是沒有善根的人。
疏【言九品者。至文當辨。應知。】
這個『九品』到底下經文會再說明。這一段是把散善的經義,首先為我們提示出來,讓我們明瞭。下面第十四就是上品上生的上輩觀行:
疏【十四就上輩觀行善文前總料簡。即為十一門。】
這是『就上輩觀行善文前總料簡』,分十一門。經文雖然不長,大師為我們分十一個段落。這十一個段落的名稱在佛法裡面叫科題(小標題),每一個段落的小標題名稱都列在此地。我們把它念一下:
疏【一者總明告命。二者辨定其位。三者總舉有緣之類。四者辨定三心以為正因。五者正明簡機堪與不堪。六者正明受法不同。七者正明修業時節延促有異。八者明迴所修行。願生彌陀佛國。九者明臨命終時。聖來迎接不同。去時遲疾。十者明到彼華開遲疾不同。十一者明華開已後。得益有異。】
這是小科的科題,每個小段落的題目。
疏【今此十一門義者。約對九品之文。就一一品中皆有此十一。即為一百番義也。】
這向下一共有九段,就是『九品』。「九品」應當每一品都是有這十一段,但是實際上這九品的文,文有長短不同,有些經文這十一段統統有,有些經文欠了幾段,這欠缺幾段就是那段經文省略掉了,可以省通常就省起來。但是要知道,如果它是圓滿具足,一定是這十一段,那個意思才能夠完整。
疏【又此十一門義。就上輩文前總料簡亦得。】
在「上品上生章」裡面說得是最圓滿,大師為我們解釋,也解釋得最為詳盡。因為這一段經文是最契娑婆世界眾生之機,換句話說,是我們大家在這部經裡面真正得利益。得真實利益,實在講就在這一段經文上,它堅定了我們的信心。
我們念佛,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不能往生的因素不外乎兩種:一種是懷疑,像大經上講的,不是懷疑自己就是懷疑佛菩薩;第二種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夾雜了,放不下世間法,放不下許許多多的大乘佛法,這麻煩就大了。不但現在放不下,死了之後也放不下。這夾雜是個很大的麻煩。現在在台灣也常常見到,過去大陸大戶的人家、富有的人家,人死出殯的時候有和尚念經,也有道士,也有喇嘛,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這就夾雜。這就是說明不但活的時候夾雜,死了還夾雜,哪裡會有成就?我們讀了這章經文才完全明瞭,要具備什麼樣的心態,具備哪些條件才決定往生,非常非常的重要。好,現在請看經文,經文在二一四頁。我們先把經文做一個簡略的介紹,然後再看善導大師為我們的開示,那個開示就非常詳細。
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這就是第一段「告命」。
經【上品上生者。】
這一句是第二段。
經【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這是第三段總舉生類,要『發三種心』才能往生。這三種心總稱為菩提心,是佛在《觀經》上為我們說的至誠心。下面就有:
經【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這就是舉出這三心是往生的正因。諸位一定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圓頓大乘,如果不發三心決定不能得生。《無量壽經》上說得很清楚,上中下三品三輩,本經開作九品,三輩九品往生第一個條件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這兩句。上上品到下下品沒有例外的,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也有人會問,造作罪業的眾生,像唐朝張善和一生在殺牛,到臨命終快死的時候看到很多牛頭人要來跟他討命,他看到害怕喊救命。這時候剛好有一位出家人從他家門口經過,聽到有人喊救命就進去看一下。張善和看到這個出家人說,他看到很多牛頭人要來跟他討命。這個出家人趕緊燒一把香讓他拿在手上,叫他趕快念「南無阿彌陀佛」,發願求往生西方。他聽到馬上接過香就念佛,立刻念佛,念不到十聲,他說牛頭人沒有了,看到阿彌陀佛來了,他跟阿彌陀佛往生了。像張善和這樣往生,我們會問他有沒有發這個三心?有。他雖然發了三心,他自己並不知道什麼叫至誠心、什麼叫深心,他不曉得,但是他真發了。這是真心。真心想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具足圓滿的菩提心,這就是他有發這個心。所以他怎麼沒有發?真的發了。他什麼時候發?就是求往生那一剎那發這個心,臨命終的關鍵發這個心。這個心一發,跟阿彌陀佛立刻感應,一剎那就往生。
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跟我們講菩提心,他為我們解釋菩提心,什麼叫做菩提心。照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告訴我們的,就是真正發心求願往生的這個心,你真正發心願意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是真正要去,不是假的,這個世界真正沒有一絲毫的留戀、掛礙,真正是要去西方,發這個心就是圓滿的菩提心。他這個話說得非常非常之好!這是蕅益大師以前的祖師大德沒有人這麼說過,只有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有這個講法,他這個講法很有道理。如果把菩提心解釋成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要解釋講半天可能也講不清楚,聽的人也聽不清楚。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說的,菩提心是什麼?「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一般人聽起來也是愈聽愈迷惑。《起信論》的三心跟《觀經》的三心一對照,比較上明瞭一點。直心就是至誠心,這個心什麼叫直?真誠就直。至誠是真誠到了極處,沒有一點虛假,這叫至誠;深心,好善好德;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慈悲心,不但自己要成就,深切期望著一切眾生個個成就。這三心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因,第一個因素。沒有這個心,雖然念佛,古人說你的佛號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也不能往生,可見得發心跟念佛一定要相應。
經【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除了具備這三心之外,還有一類的眾生,這一類也是有三種,三種的眾生也能往生。
經【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你看這就是三福裡面的。
經【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
『六念』我們到註解裡面再說。
經【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這是第七段,這也能往生。
經【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這是第八,是講修行時間的長短。短的一天就成功,長的七天也往生了,真正不可思議!所以就是連法相宗的祖師窺基大師,他也判彌陀法門為頓教,不是漸教,它的成就無比的快速。
經【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這一段最長,這是第九段,說明聖眾來迎,迎接。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還有許許多多的化佛、化菩薩、聲聞大眾來迎接,場面之大,出乎你意料之外,你想像不到。那你會問,這些人為什麼這麼歡迎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家師在講席當中也曾經有過提示,有些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同參好友,他們精進,先往生了;我們不精進,墮落。今天我們功夫成就也往生,他們都很高興,統統跟著佛來迎接。一見面我們自己的宿命通也現前了,天眼、天耳、他心、宿命這些神通,因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的智慧、能力忽然現前,無量劫前的家親眷屬朋友一見面就認識。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熟識的人多!娑婆世界的人非常生疏,跟你有親屬關係的人有幾個?很少。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太多太多,到那個地方才真正是永恆的聚會,不會再失散了。
現前的父母、親屬如果在六道當中,無論他在哪一道,他的狀況你天天看得到,他的聲音你也天天聽得到,什麼時候得度機緣成熟了,你一定會來幫助他。這個得度機緣成熟就是對於這個法門能信、能願、能行,肯念佛,你一定像觀音菩薩一樣三十二應身來幫助他,這是往生西方世界的好處。由此可知,不往生,我們的問題永遠不能解決,一定要真正往生才能夠解決問題,現前的問題,過去、未來統統得到圓滿的解決,法門無比的殊勝。下面經文,第十段:
經【生彼國已。】
第十段就只有這句。第九段很長,是最長的一段。這一段是講無障礙往生。底下是第十一段,講得益不同:
經【見佛色身眾相具足。】
就像前面觀佛所說的,像《無量壽經》所講的。
經【見諸菩薩色相具足。】
這是見到正報。
經【光明寶林。演說妙法。】
這是依報的莊嚴,說法的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無量莊嚴總歸納為三大類:依報莊嚴、正報莊嚴、說法莊嚴。這《彌陀經》上就是這樣歸納的。
經【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這確實很快速,這一聽就證得了『無生法忍』;換句話說,就是將自己從凡夫的位置一下提升到七地菩薩以上。「無生法忍」就是阿鞞跋致。
經【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
這是《彌陀經》上講的。實在講,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晝夜,沒有早晚,哪來的清旦?清旦是釋迦牟尼佛方便說法。我們這個世界有晝夜,有早晚,才有清旦,清旦是早晨。西方世界沒有,也沒有晚上,日夜、晝夜,它那裡沒有。西方世界有蓮花開合,有這個現象,蓮花開、蓮花合,沒有晝夜的現象,沒有白天、晚上的現象,它那邊是個光明世界。所以蓮花開合假定這時間的觀念,這是一個假定,以蓮花開合為日夜,其實在那個地方時空觀念都沒有了。時間、空間的觀念,佛在唯識裡頭講過,這叫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來說,抽象的概念,沒有事實,不是事實真相,一切都是假設的,西方世界沒有。由此可知,西方世界『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是隨心隨念的。我到十方無量無邊剎土每尊佛那裡去拜佛、去供養、去聞法,這個念頭一動,一念就去了,每尊佛的面前都有你的分身,而你自己的身體還是在阿彌陀佛面前沒動,是這樣去的,分身去的。
經【於諸佛前。次第受記。】
這句話《阿彌陀經》上沒說,《阿彌陀經》只有說去供養諸佛,這裡就講到了。去供養諸佛,見了諸佛如來,聽佛講經說法,佛一看到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特別愛護,為你『受記』。「受記」用現代話講就是預言,預先告訴你,你將來什麼時候會成佛,在哪一個世界成佛,成了佛,名號叫什麼,度多少眾生,跟你說這些,這就是諸佛如來給你受記,事先告訴你。
經【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這是說明本國、他方。『本國』是指極樂世界,聞法受持利益無邊。去他方世界諸佛的國土,聽諸佛講經說法,聽經聞法,又回來西方極樂世界就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得這個利益。末後一句是總結:
經【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上生的經文就這麼長。善導大師的註解,這一段開示我們要用心來體會,決定不能夠含糊籠統的看過去。這前面一段我們把它念下去,保存註解的完整。
疏【次下先就上品上生位中。亦先舉。次辯。後結。】
這是把文分為三大段。
疏【即有其十二。】
這個『十二』是小段,三大段裡頭分十二小段。
疏【一從佛告阿難已下。則雙標二意。一明告命。二明辨定其位。此即修學大乘上善凡夫人也。】
這一句很重要,我們要把它記住。大師告訴我們,上品上生是『大乘上善凡夫人』往生的,換句話說,說凡夫我們就有分了。我們努力修善,斷惡修善,善惡的標準一定要能辨別清楚。這是講真的想要往生,這一定要辨別清楚。那不想往生就另當別論,那就不用講,說的話也不用說得那麼認真,是不是?真要往生就不能講假話,講假的話對你往生的時候是有障礙。凡是於自己有利益的統統是惡,凡是能夠利益眾生的統統叫善,善惡的標準在此地。
為什麼說凡是利益自己的就叫惡?諸位要知道,我們修淨土決定不是這一生。這一生聽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你說這個善根多深厚!生生世世久遠劫以來,這個法門我們不曉得聽過多少遍,不知道修過多少回,為什麼都沒能去得了?都去不成?這是沒有把自己忘記。起心動念首先還是想到自己的利益,私心很重。起心動念都替自己著想,不替別人想。捨不得娑婆世界,這個娑婆世界放不下,這樣西方極樂世界就去不了,這個是主要的原因。所以這一生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
佛在經上常常教我們「以苦為師」,生活過得苦一點,清苦一點,什麼都不求,一切能放下,這往生的障礙沒有了,這才能夠走得了,才去得成。如果這個世界生活太好,貪戀這個世界,留戀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放不下,牽掛,這樣往生西方的願就發不起來,真信切願發不起來,發不起來,雖然念佛,往生有障礙,還是去不了。因此綜觀三經,或者我們今天擴充講五經一論,「欣厭」兩個字非常明顯,厭是厭離娑婆,對這個娑婆世界所有一切真正要把它放下,不要放在心裡,要把它捨掉,布施施捨出去,這就是厭。厭就是捨,我們一般講布施,布施就是放下身心世界,對這個世間的一切,我們的身體,包括身外之物,都要歡喜布施,這是捨。欣是欣喜極樂世界,對於極樂世界要有非常強烈嚮往的這個心,希望早一天到極樂世界,早一天移民到西方世界見阿彌陀佛,這個願心非常懇切,對於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娑婆世界要認真把它放下,這樣我們往生的障礙就沒有了。
所以它這個地方所講的善惡標準在此地。我們一心嚮往極樂世界,一心想見阿彌陀佛,這是善。在這個世間除了積極這樣做法之外,我們盡心盡力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大眾,「勸進行者」,這是大善。發這個願心勸別人,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跟阿彌陀佛度化眾生的本願就完全相應,這樣才決定得生。所以不可以只為自己想。因為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的我執、私心都一定有,所以要將我執,縱然無法馬上斷掉,也要不斷淡化,不斷減輕,不可以為自己想,時時刻刻為別人想,為對方想。縱然家親眷屬他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他對這個世間有種種的貪戀,他還是放不下,這是世間人大部分都是這個現象,他放不下。放不下,這也是一般人,人之常情,我們學佛明理的人不能不隨順,自己的家親眷屬他放不下,這也無法勉強他,但是事上可以隨順,我們自己心裡不能隨順。你自己內心要清淨,要用智慧、要善巧方便為家人培福,為自己的家親眷屬,來替他們修福,只要沒有太大的障礙,我們盡心盡力來修福。修福一定要依照經上所講的標準,我們才真正做到「大乘上善」。這四個字是我們現前修學的標準,我們要學大乘上善。第三段:
疏【三從若有眾生下。至即便往生已來。正明總舉有生之類。】
就是說哪些人能往生。
疏【即有其四。】
這有四種。
疏【一明能信之人。二明求願往生。三明發心多少。四明得生之益。】
就是得生的利益。這就是經文裡面第三段總舉生類,經文上是很簡單,「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就是這四句經文。大師給我們講的時候,這裡面有四種,四種生類,就是說四種眾生,四大類。
疏【四從何等為三下。至必生彼國已來。正明辨定三心以為正因。即有其二。】
這裡面有兩個意思。
疏【一明世尊隨機顯益。意密難知。非佛自問自徵。無由得解。】
這是說明本師釋迦牟尼佛,如果不是自己為我們說出來,因為他這個『徵』,徵信的「徵」,『何等為三』,這佛自己說的,沒有人請問,這一段是徵。下面就解釋「一者至誠心」,這就解釋,「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這為我們解釋,把這三心說出來,這是明顯的利益。『意密』,這心裡面的密意就不是我們凡夫能夠知道的。其實佛哪有什麼密意?佛要有密意,佛就變成凡夫,佛沒有意思。佛只有一個願望,希望一切眾生斷惡行善,往生不退成佛,這是佛的意思,這是佛的願望。所以佛為我們說一切經、一切設施,無量的善巧方便,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圓成佛道。底下這就解釋到最重要的核心,三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是往生淨土修學的重心。這個三心我們必須要進一步認識清楚,如果認識不清楚,我們的修學往往疏忽了。下面為我們解釋什麼叫至誠心,這是菩提心第一個。
疏【經云。一者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
這是第一段給我們解釋,解釋什麼叫『至誠』。『至』就是『真』的意思,所謂至心就是真心,不是假的,不是虛情假意,是真的。『誠者實』,實就不是虛妄的,真實就叫做至誠,這是講到求生西方淨土重要的條件,也就是說三輩九品都必須要具備的,這正是《無量壽經》上「三輩往生」這品經裡面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叫做菩提心?菩提心要怎樣發?《觀經》裡面說得詳細,善導大師給我們開示得更加是清楚明白。在古時候傳記裡面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果然真的是這樣,那麼善導大師的話就等於是阿彌陀佛親自所說的,因為他是阿彌陀佛化身,化身跟真身沒有兩樣,所以我們對善導大師的這個開示應當特別留意。
「至誠心」是菩提心之體,深心、迴向發願心是作用,有體有用。淨宗古時候的大德常講「三心圓發」,那個三心就是此地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就是這三個心。圓是圓滿,就是沒有欠缺的發出來,那是同時,那是體用兼備。《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這部經跟論合起來看,這個意思就很清楚、很明白。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跟大家報告到這裡。下一集,這三心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