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06/9/2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03-003-0016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總而言之,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佛法就是修這個東西。

  那麼我們現在會問,什麼標準才叫覺?我什麼時候才真正覺悟?問題就來了。覺正淨這三個字要互相解釋,這三樣是一體的,你不能把它分做三種。你什麼時候覺?你心正、心清淨就覺。什麼時候我心正?你心清淨、心覺悟就正。什麼時候我心清淨?你覺悟、心正就清淨。三寶是一而三,三而一。換句話說,覺正淨這三字,你只要得到一個,其他兩個就都得到。因此在修學方法上,古大德不會三個一起修,修一個,一個修成功,三個就都成功了。好像我們這個講堂,有三個門,三個門就譬喻覺正淨,無論從哪個門進來都一樣,進到裡面都一樣,你全部都得到。

  在中國大乘八個宗派裡面,禪宗、性宗走覺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宗門是從覺門進來。除了禪宗之外,都是教下。偏重在經典上的修學,像天台、賢首、三論、法相,這些都是重視經典的,這叫正門,用經典來修正我們的知見。我們怎麼曉得自己的思想見解有錯誤?拿佛經的標準來對照。我的想法、看法跟經上講的一樣,那我們的知見就是正確的;如果想法、看法跟經上講的不一樣,我們一定是錯誤的,要根據經典修正過來。所以教下走正門。

  覺門要天賦,上根利智的人可以,中下根性的人沒分,你去參禪參一輩子也不會開悟,所以中下根性沒有分。教下的方法,中下根性的人都有分。它好像我們爬樓梯一樣,一階一階的升上去,爬一級就升一層。但是這個路比較長,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要很長的時間。禪宗是覺門快速,是頓超、頓門;教下是漸門,漸漸往上修。如果這兩個門都入不進去,覺門,我們程度不夠,業障太重;走教下,時間太長,我們壽命太短,怎麼辦?還有一個淨門可以走,淨土宗跟密宗是走淨門,淨門修清淨心。實在講,這三個門修清淨心比較容易,在清淨心上下功夫,心清淨了,知見自然就正,自然就覺悟、就開悟了。

  所以三皈依就變成大乘所有宗派入道的三個門,這一定要曉得,走一個門就行,就能成功。不用禪淨雙修,或者禪淨密三修,說起來很好聽,走不進來。你要是不相信,我們佛堂二個門、三個門,你要怎麼同時走進來?一定是從一個門進來。雙修到最後還是捨掉一個門,或者三修到最後還是從一個門進來。三個一起修,修到最後,你還是要捨棄兩個,從一個門進來,這樣才會成就。你要是不肯放棄,決定不能進來,這是一定的道理。三皈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授受三皈,法師是代表僧團,把佛法修學的總綱領傳授給你,就是總原則,從今之後在佛菩薩面前發願,我一生遵守這個方針、遵守這個方向,我認真來修學,這才真正受三皈。不是在佛菩薩面前把誓詞念幾遍,你就皈依了,這就不是真的。假如沒有真正遵守這個目標方向去修學,三皈依是欺騙自己、欺騙大眾,又欺騙佛菩薩,這不能不清楚。所以受三皈不如法就是造罪業,變成大妄語。三寶是自性三寶,非常重要。自性三寶外面有住持三寶,住持三寶我們要尊敬,為什麼?因為沒有住持三寶,佛法就不能常住在世間。住持三寶我們前面也大概說過,我們看到佛像,泥塑或是木雕,還是銅鑄的,還是畫的,都好;法是經典,現在還包括講經的錄影帶、VCD、錄音帶,這屬於法;僧是出家人,這是住持三寶。沒有住持三寶,佛法就不能常住在世間,佛法沒有辦法弘揚,佛法要靠住持三寶來弘揚。所以佛法弘揚、佛法承傳需要住持三寶,我們對住持三寶要尊敬、要護持。

  佛滅度,不在世間了,住持的佛寶就是佛像。我們一般看到的佛像有金屬造的,也有木雕的,或者泥塑的、彩畫的,我們見到佛菩薩形像要把它看作真正佛菩薩在,以這樣的恭敬心來對佛像。見到佛像,已經受過三皈依的人立刻就要聯想到,我要皈依覺。所以掛佛像好處很大,一見到佛像就想到我曾經在佛前發過願,我要覺而不迷,馬上就提醒。所以住持三寶最大的德用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

  法寶是經典,無論是什麼經典,一看到經典就想到我已經皈依了,我要自性正,我皈依正。見到出家人,穿著出家人的衣服,你也不必去想他是持戒、破戒,這是好的出家人還是不好的出家人,你這樣想就是打妄想,就有罪過。一見到出家人的形相就馬上想到,我要修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他這個形相是來提醒我的,他是來提示的,他就是我的善知識。我們要用這種心態來看住持三寶、擁護住持三寶。我們供養住持三寶,供養就是家裡的陳設,家裡有佛像、有經典、有菩薩像。菩薩是僧,菩薩僧,我們供養西方三聖,家裡有本《彌陀經》,這就三寶具足。你每天看到這個,就要想到我已經發願,我要學佛,我要修覺正淨,這是我們對待住持三寶的態度。

  萬萬不可以說,我皈依這個法師,這個法師是我皈依的師父,那個就不是,我對待我的皈依師比較好,那個不是我的皈依師,我就不理他。這就叫皈依迷,不是皈依覺,這個思想是邪知邪見,是污染不清淨,所以你皈依的是迷邪染,你沒有皈依覺正淨。還怕自己迷邪染不夠深,還要再加深一點,所以後來果報不是到極樂世界,是到阿鼻地獄。家師在傳授三皈都跟大家講明白、講清楚了,你要是再想錯,責任是自己要負責。家師話講清楚了,你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我個人,我只是把佛法修學綱領、方針傳授給你,你應該依照這個修學才對。所以同修一定要將這個事情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三皈依造成現代社會上大眾的誤會,不是在今天,其來已久,就是說這已經很久了,也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我們看到《五戒相經箋要》,這個經本現在也都印出來流通,過去我記得華藏圖書館也曾經印過。這本是近代律宗的大德弘一大師編的。弘一大師對於戒律很有研究,他裡面所引用的大概都是蕅益大師的話。蕅益大師是明朝末年的人,對於戒律也下了很大的苦心,所以當時人家也稱他作律師,他對戒律很有研究。他在三皈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可見得在那個時候,距離我們現在將近五百年,大家受三皈依的觀念都錯誤,以為皈依某一個師父,不是皈依三寶,都搞錯了,所以他在經裡面給我們糾正。到近代,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非常慈悲,也特別給我們提起,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開示裡面,最後一天講傳授三皈五戒,他講得清清楚楚,他說:我給大家授三皈,我是僧團的代表,並不是皈依我某一個人。很可惜,現在有很多版本把祖師這段話刪掉了,不知道是什麼人刪的。如果我們找到原本,原本上有。香港曾經印過一次,是照原本印的,原本後面有這段話。在台灣有好幾種版本,這段被刪掉了。所以我們以後印,這段要把它恢復原狀。

  這是真正善知識講三皈講得清清楚楚,給你傳授三皈,就像你們入黨一樣,由資深的黨員來監誓,給你做證明,不是皈依我個人,一定要清楚。如果這個觀念錯了,罪過很大。什麼罪過?破和合僧,破壞僧團的制度,這不得了。所以這個罪過墮阿鼻地獄。這個經典講到這裡,「受持三歸」,特別把這一點重要的意思介紹給大家。出家人給在家人傳授三皈要清楚、要明瞭,我是做證明的。我發給諸位同修的皈依證,後面註明是三皈證明阿闍黎,阿闍黎就是我們普通講的老師,是這個意思。家師印的皈依證後面都是印這樣,這才有符合三皈的本義。

  三皈,再來下面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前面講過,三皈是建立在第一福孝親尊師、慈心十善的基礎上。如果沒有第一福的基礎,受三皈也落空。戒律威儀是建立在三皈依的基礎上。「戒」是戒律,戒律範圍包括很多,不僅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制定的戒律,我們要明瞭、要遵守;現在世間法裡面,佛沒有講到的,這個意思也都圓滿包括,像國家的憲法、法律要遵守,社會的道德、風俗習慣要遵守,這些全部都在戒律的範圍之內。換句話說,持戒就是守法。要培養守法的觀念,要認真去做到。

  「不犯威儀」,威儀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風度、禮節、禮貌這一類的。當然禮節古今中外都不一樣,我們是現代人要遵守現代人的禮節。我們互相往來的是現代人不是古人,這一點要清楚明瞭,才知道什麼是不犯威儀。第二福我們簡單介紹到這裡。這要詳細解釋,當然篇幅很長,所以有關戒律方面,必須要另外一個專題來介紹。我們再看下面,經本一O二頁倒數第四行,從最後一句看起:

  經【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是三福最後的一條。在這部經裡面最重要的兩段,也是我們修學淨土最得力的兩段,三福是第一段,後面「上品往生章」是第二個段落。這兩段經文對我們非常有用處。學佛,尤其是修習淨宗,我們的目的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像阿彌陀佛一樣將來在十方法界接引眾生,這確實是一樁非常偉大的事業。可是要怎樣才能往生?經論上給我們說得很明白、很清楚,特別是《無量壽經》,佛在這部經裡面給我們的開示是非常重要的綱領,像這段經文就是的。

  佛法,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無論是哪個宗派,都要以這三條為基礎。所以前面跟諸位說三皈,三皈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我們要蓋三層樓,第二層一定是蓋在第一層上面,不可能沒有第一層就直接蓋第二層。由此可知,通常講受持三皈,幾個人真正受持?原來受持三皈的資格,受持三皈的條件,是孝親尊師、慈悲、修十善業,沒有這個基礎,你來受持三皈是形式、是個樣子,並沒有真正接受。持戒又建立在三皈的基礎上。第二福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沒有三皈就沒有戒,就不是戒。可見得受戒是以三皈依為基礎,如果沒有三皈依還是跟前面第一福相同,屬於十善的範圍,是屬於善,不是戒,戒一定建立在三皈依,這才叫戒。所以沒有三皈就沒有戒。現在在台灣傳戒的風氣很盛,一年有很多次。過去中國佛教會做安排,寺院輪流一年傳一次。現在開放,所以一年當中有時候二、三個道場在傳戒。可是你要知道受戒是建立在三皈的基礎上,三皈又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這是我們修學的一個次第,不能顛倒。

  今天我們講的是第三福,第三福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要建立在三皈、持戒的基礎上。第一句叫你『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我們一定要清楚。菩提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悟。換句話說,菩提心就是一個覺悟的心。諸位要知道,怎樣才叫覺悟?用我們很淺顯通俗的話來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多少要明白一些,明白就覺悟了。為什麼不明白?不明白是迷。迷在哪裡?迷在世間名利之中,迷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裡面。諸位想想,迷得愈深的人,只有名利,所謂利欲薰心,把倫常道德都捨棄了,三皈五戒更不必說,他怎麼能聽得進去?這就叫沒有菩提心。實在講,菩提心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有。因為你迷失得太久了,現在佛要我們發菩提心。所以要認真依照聖賢人的教訓來修學,逐漸逐漸對於事實真相明白,覺悟的心願才能真正發得起來。

  在佛法裡面,菩提心講得最具體的就是四弘誓願。現在的俗語講落實,發菩提心要落實在行為上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具體說明菩提心的心相,菩提心的樣子。所以發菩提心具體就是四弘誓願。如果沒有四弘誓願,我們說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長得什麼樣子?怎麼樣才叫菩提心?要怎麼做法?這就很空洞。有了四弘誓願就很具體。四弘誓願第一條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度字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幫助他。眾生無量無邊,我們要用清淨心去幫助他。清淨心就是沒有代價,不講求報酬的。如果我們幫助別人需要報酬的話,報酬就是說要報答,需要別人回報,心就不清淨。不求報酬,他都沒有報答我,我也很樂意去幫助他,就是無條件幫助他。第二,用平等心去幫助他。世間人有好惡,這個人我喜歡,那個我看了討厭,喜歡的人我就願意幫助他,討厭的,他來求我,我也不會幫助他,這就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以清淨平等、大慈大悲普遍的幫助一切眾生。眾生需要哪一種幫助,我們就樂意盡心盡力去幫助他。

  佛法裡面說得還要圓滿、還要究竟,究竟圓滿徹底幫助他是要幫助他成佛,為什麼?他如果沒成佛還需要別人幫助。等覺菩薩還需要佛幫助他,成了佛不需要別人幫助,他全心全力能夠去幫助別人。要發這個心,幫助人,幫助他到成佛。最具體的,我們如果讀過《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有很多學佛的同修都讀得很熟。地藏菩薩他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所有的眾生都成佛,他才要成佛。發這個願就是發願要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到成佛,不是幫助眾生得人天福報,幫助眾生證個阿羅漢果、緣覺的果位,證得菩薩的果位,不是,是要幫助他到成佛,這個心量多偉大!這就是真正菩提心。我們想要求生淨土,沒有這個心量,與阿彌陀佛的心量就不相同。不但與阿彌陀佛的心量不一樣,與所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量也不一樣。因為凡是得生淨土的人,他的心量跟阿彌陀佛都一樣。我們的心量跟阿彌陀佛不一樣,怎麼能去?

  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你要問原因何在?你把這三福十一句仔細去念幾遍,你就明白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看到別人不能往生,回過頭來最重要是看自己有沒有把握往生?這件事情不用問別人,問自己。自己的心願解行跟經上所講的對照一下、比較一下,我們雖然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你真正能夠做到兩成,百分之二十就能往生。怎麼知道?家師講九品跟佛這裡講的不一樣,跟祖師說的也不一樣,他的說法是根據《無量壽經》說的,這個說法也是有一番道理。家師說假如我們把《無量壽經》裡面的教訓、方法,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佛在這部經裡面的教訓、方法,百分之百都做到了,那是上品上生,上上品往生。如果將《無量壽經》的教訓、方法能做到百分之九十,這是上品中生,上中品往生;能做到百分之八十是上品下生。總共分九品,有九品。做到百分之七十,中品上生;做到百分之六十,中品中生;做到百分之五十,中品下生。做到百分之四十,這下品上生;做到百分之三十,下品中生;做到百分之二十,下品下生。所以下品下生是百分之二十。起碼《無量壽經》所講的教誨、方法,最少也得要做到百分之二十;如果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這就沒把握,只是阿賴耶識種一點善根,要等到來生來世,有緣再遇到淨土,那時候再修,再求往生,這一生沒希望。我們知道百分之二十是最低的標準,我們總是希望把這個標準往上提升,愈往上提升,往生就愈有把握,提升是要真正去做到。

  我們真正明白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絕大多數都有六道,六道眾生苦難的狀況跟我們這個世界很相似。首先要知道,我們不願意受這些苦難,一切眾生當然也都不願意。我們今天找到一條門路可以離苦得樂,非常慶幸,無比的歡喜。除了自己認真努力修學之外,我們要盡一切力量,把這一條門路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大眾,這就是發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的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

  要脫離苦難,從哪個地方脫起?這就是第二願。你第一願發了度眾生的願,具體要怎麼落實?要從哪裡做起?就是從斷煩惱脫起。淨土宗帶業往生也不例外,這點諸位要特別記住。如果你錯會了意思,你會把這一次無比殊勝的因緣錯過,那是非常可惜。帶業往生,只帶舊業,不帶新業。過去所造的惡業,沒有法子,這是可以帶走的。千萬不能存一個僥倖的心理,這個可以帶業往生,我現在多造一點罪業沒關係,將來還是可以往生,如果存這個念頭就錯了,是帶舊業不帶新業。什麼是舊業?以前沒有遇到這個法門,以前所造的。沒有把這個法門搞清楚、搞明白以前所造的,這都是舊業。現在這個法門搞清楚、搞明白,你再要造就講不過去,不可以。

  以前雖然學佛學了很多年,不知道學佛要從孝親尊師做起,往往把修十善業、三皈五戒疏忽,我們這一次明白了,從今天起,回家就要孝順父母,就要尊敬師長。以前凡是教過你的老師,對他都不能忘記。過年過節,有沒有寄個賀年片去問候一下?這重要。這也是做給社會上的人看,孝親尊師具體的一種表現。這就是三福裡面的第二福,確實是這樣。如果住的距離近,老師住得不遠,應當去看看。住得遠或者沒有時間,過年過節一定要去問候一下,這才是學佛。每個學佛的人都是這樣的態度,我們對於社會的安定和諧就會有很大的幫助,真正是移風易俗。不但修學佛法,對於現前社會也是很大的安定力量,不能疏忽。

  我們對於三皈是不是真正明白?一天到晚二六時中念念不忘記我們要修覺正淨,這才是真三皈。把覺正淨忘記了,還是迷邪染,顛倒,錯誤了。迷邪染天天增長,這是捨棄佛法,大錯特錯,這樣不能往生。因為淨宗是大乘法,古德說得好,不但是大乘,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佛在《法華經》上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個法門是一乘當中的一乘,殊勝到了極處,它的基礎當然比一切法門要來得堅實。我們要是沒有這樣堅固的基礎,怎麼能成就?我們把這部經完全讀完了,裡面有許多疑問、疑惑自然都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這是菩提心,第一個我們得要知道幫助別人,第二個要知道自己一定要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你要幫助別人,自己煩惱沒斷要怎麼幫助別人?所以要從自己的煩惱去斷。用什麼方法來斷煩惱,這一點要知道。佛雖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說的內容包羅萬象,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戒定慧三學,可以講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門歸納起來都歸到這三大類。戒的作用是防非止過,防止我們做錯事,禁止我們造惡業,這是戒的作用。定是幫助我們斷煩惱。因此只要是佛法,不管哪個宗派,不管顯教密教、大乘小乘都要修定,為什麼?要斷煩惱。你心不定,你就沒有辦法斷煩惱,這就講到定學。定是修行的樞紐,就是關鍵。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在說修定的方法門徑不相同,那個方法不一樣,但是目標是相同的,不管你用哪一種方法都是修定,唯有修定才能夠斷煩惱。

  第三是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法門是開智慧。這是戒定慧三學,定而後才有慧,智慧是從定當中產生的,佛教我們這個修學方法,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所以慧破所知障,定破煩惱障。「法門無量誓願學」,祖師大德教初學的人在無量法門裡面你只可以學一門。為什麼學一門,沒有叫你一次學那麼多?目的是得定,你的心先定下來,目的就是斷煩惱,得定就是先斷煩惱;等你煩惱斷了、智慧開了,你才去學一切法門。所以它是有次第,有層次,一層一層次第去學習。你如果還沒有得定以前就去修一切法門,愈修你的心是愈亂。俗話常說「知事多時煩惱多」,你知道愈多、懂愈多,你的妄想就多。可見得初學的人不能知道太多事情,也不能知道太多經典,使你容易得定。定得到了,然後才可以去參學。

  實在說,修學的榜樣,善財童子在《華嚴經》上為我們表演出來了。諸位要知道善財是表法的,他不是某一個人。「善」代表善根,有善根的人,「財」代表福德,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就叫善財。善根福德還是從三福修來的。你要是沒修三福,你哪有善根、哪有福德。就是這裡面的條件他都具備,三福十一句他都做到,這個人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善財。善財童子他親近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也是代表,表道德學問最殊勝的。用現在的話來說,親近善知識,在善知識座下成就了戒定慧三學。

  三學裡面最重要的是戒學跟定學。慧是根本智,根本智是般若無知,心地清淨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如同止水不起波浪,他的心是定的,所以他的心是明的,這是在老師會下成就的。有了這個功夫,老師就放他出去參學。參學是什麼?就在外面這個世界讓你廣泛去接觸。無論什麼人都可以接觸,無論什麼事都可以接觸,因為他有定功,他不會受外面境界污染,不會被外境動搖。接觸外面境界,是真是妄、是邪是正、是善是惡,他都清楚明瞭,成就了後得智,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定慧圓滿就成佛,所以末後「佛道無上誓願成」是定慧達到圓滿,這也就是菩提心的圓滿。這裡講發菩提心,也就是具體勸導我們要發真實的四弘誓願。為什麼要成佛?成佛才不需要別人幫助,成佛才有能力幫助別人、幫助等覺菩薩,你幫助九法界眾生的願才真正圓滿!這是發菩提心。

  好,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裡。下面,我們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