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四集) 2022/12/30 新加坡 檔名:55-227-0014
諸位同學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昨天跟大家就前面幾章一些經句,我們再來複習、再來體會。昨天我們最後有舉了梁彥光先生,本來他所治理的地方風俗很不好,很偏頗、很薄情,但他請來很多有道德學問的老師來教化。所以「人之初,性本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只要我們用對的方法教。首先我們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相信的一種心境、一種目光就會給受教的人一種信心。那我們用的方法,我們昨天說的,能從根本「君子務本」。教化的根本在《孝經.開宗明義章》就點出來了,「夫孝,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教育、教化要從孝開始。所以梁彥光先生他用教孝、教禮,整個民風就轉變了。所以「廣要道章第十二」,用孝治天下是至德要道,德行沒有超過孝道的,它是大根大本,「要道」是最重要的教化方法。所以「廣要道章」給我們很具體的教化方法,當然都是天子、都是領導者來帶頭。這一段經文:
【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所以孝悌禮樂的教化,能讓風俗起到很大的變化。我們整部《孝經》學習到現在,感覺到教化首先身教最重要。所以都是在說明天子要帶頭;回到我們的家庭裡面,父母要帶頭;在學校裡面,校長、老師要帶頭。當然我們不能探討到這裡了,我們的腦子裡馬上就冒出來:對對對,就是那個領導人要帶頭;對對對,就是學校老師沒帶頭。所以我們聽經教,首先心態要對,不然聽下來會更容易看別人的過失。用什麼心態來聽?這個道理講給我聽的,我是當機者。
『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我得先把孝做出來,包含我們聽經教,要用真心去聽。《中庸》有一句話很重要,「忠恕違道不遠」,代表忠恕跟真心相應。我們聽經用忠恕的心去聽,聽了一個教理,這個教理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我們修行是修正行為,尤其我們的思惟念頭還有言行,還沒學聖教以前,它是有一個慣性的。人要心很靜了,才能看得到自己學聖教以前所形成的這些慣性,這個慣性有是錯誤的,我們就要把它修正過來。就像我們昨天探討到的有一個慣性,你一思考事情你是分析枝末,你都是處理這些症狀而已,還是你都是從根本去解決問題?這就是一個習慣;或者我們遇到事情,我們是習慣了向內找原因,還是向外去指責?這都是一個慣性的行為。我們就是要透過修身修行把它轉變過來。所以我們都要從自己內心深處去反觀,「觀心為要」才能把心念看清楚。比方說我們後面要講「諫諍章第十五」,我們要懂得怎麼勸。當然這篇也要提醒我們要接受別人勸,可是接受別人勸不容易,除非我們要突破一個習慣,就是人家一提醒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解釋,我們解釋幾句,人家都不好再勸我們。所以這些慣性我們要看得到。
同樣的,我們有很多習慣是跟我們的真心不相應。比方「忠恕違道不遠」跟真心相應。忠恕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每一個經句都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正己而不求於人」,這個就是忠恕,「則無怨」。「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像我們修行人有一句話都很熟,「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諸位同學希不希望不再造新殃?我們想一想最近這二、三個月,有沒有遇到哪些事心裡不是很痛快?半夜睡覺的時候想到這個人,深呼吸幾口,那有沒有怨?相處過程有沒有怨?不再造新殃。我們是要去極樂世界的,不再跟眾生結怨。所以儒家這些教誨很重要。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做人做事我們沒有打好根基,說要做菩薩不大可能。做人做事根基沒扎好,每天很可能得罪人,自己都不知道,或者做錯事自己還沒有意識到。所以《論語》這幾句都是在詮釋忠恕。夫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就是用「忠恕」二字貫穿他老人家一生的教導。其實也可以理解,孔子一生教什麼?教我們用真心,教我們用忠恕,跟老和尚講的學佛最重要的用真心,這開解的道理都是相應的。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我們不能聽團體裡領導要先做,家庭裡父母要先做,學校裡校長、老師要先做,我們聽了之後就執著,開始要求的心起來,然後就愈看愈多問題,那就沒有人從我做起。昨天我們還探討到師長講經常說的,「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他還沒有機會遇到聖教,我們先知道了,這是我們的緣,先知道了就要見義勇為。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這是老和尚的法身舍利。我們在廬江做實驗,老人家送了我們幾句話,後來印在我們的馬甲上面,馬甲上就是寫著「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自己的心、從我家做起、從我鎮做起;假如是在大都市裡面,從我社區做起。我們一開始的時候,談到老人家講的「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佛法講四依法,「依義不依語」,我們要依那個義理,不能著在語言文字上。我們一看到君,就執著領導人;親,父母;師,就是老師。師長的開解,你任何一個位置都可以做君親師,法是圓的。所以我們舉了丁龍的例子,他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可是他把君以身作則;他把親,他真的照顧他的領導,把他當自己家人一樣照顧;他也作之師,最後他感動他的老闆成立了歐美地區第一個漢學系—哥倫比亞大學漢學系。所以只要我們聽經的心態,我是當機者,然後用忠恕的心來聽。所以聽還要善聽,善思惟。
當時候在廬江也是用的孝悌禮樂的這些方式帶動一個鎮的百姓來學《弟子規》,學傳統文化,但真的效果是很顯著。所以師長當時候說,本來想說三年應該可以看到效果,結果三個月就很明顯了。這裡面有佛菩薩加持,有祖宗的護佑在其中,我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自己信心也有增長。所以我們真正在這個時代,難行能行去做,復興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得到的加持是不可思議的。就像《孝經》後面「感應章」孝悌之至。我們在這個時節因緣弘揚傳統文化,這攸關五千年文明的承傳。「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五千年來沒有遇到這樣的危機。西風東進,尤其是功利主義、享樂主義,這個衝擊是很大的。在這樣的時節因緣,老和尚講的「五千年來第一等好事」,我們可以積功累德了。而且這樣的事要三到五代人鍥而不捨的去做,不能只有一代、兩代。我們從因緣法來觀察,要能夠再出師長這樣的高僧大德,那要好幾代人的努力,而且要從胎教開始。他有胎教,他還要有家庭教育,甚至是有家族的一種氛圍,然後又有很好的老師來教,都要因緣具足,用現在的話講,配套措施要具備。
我們最近念迴向文,祈求師長老人家趕快再回到我們娑婆界來度我們,我當時候看到這個迴向文,思考了一個問題,老人家再回來,誰當父母?誰當老師?我不知道講到這裡,大家下一個念頭是什麼?開始向外看,在那想誰誰誰,都是向外。向外比較習慣,向內比較不習慣。老和尚再回來,他成長要有很多因緣,大家去分析分析老人家這一生的因緣。孟子說,「當今之世,捨我其誰?」師長老人家在講「請佛住世」的時候說道,能夠遇到佛法的就很少,又遇到當生成就的念佛法門就更少。這樣分析下來,全世界才多少人!你不請自己住世,你要請誰?我們其實很缺乏直下承當的態度,都想別人做,我後退,我躲起來。這個躲起來跟謙退不一樣,動作看起來都是退,人的心境不一樣。謙退是別人可以做,讓給別人做;謙退的人沒人做了,他就上了。這法不要用錯地方,都沒人還往後退,謙退謙退。這個時候是當仁不讓於師,這個經教不能用錯了。我們看這一段經文接下來講:
【禮者。敬而已矣。】
我再插播一下。最近我們馬來西亞校長職工會辦了四天教師培訓。我們中華文化教育協會負責人李金華校長,他今年好像不止七十歲了,他退休就一直還在致力於整個華教的弘揚。馬來西亞的華教有一千三百多所,獨中有六十一所,歐美一所華教都沒。也同樣在海外,不知道為什麼整個華教在馬來西亞是這樣的風景線?我們修學的人都知道,事不離什麼?因果二字。一定有它的因,才有今天的成果。那是馬來西亞的華人在這二百多年,鍥而不捨在弘揚華教。像在小學裡面推《弟子規》從二OO七年開始,當時候跟廬江簽約,每一年培訓師資,培訓校長、幹部。十五年過去了,發的《弟子規》超過一百萬本。我是很敬佩這工會的貢獻,十五年。以後下一代,二、三十歲的人在討論事情的時候都是用《弟子規》,這大家的共同語。做人做事有標準,這個真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他們在幾十年前,林連玉老先生、沈慕羽老先生,他們為華教奮鬥一生。
我們要了解,歐美的華人不少,有一些城市華人就有六十萬以上,都有這樣的城市,你說一所華校都沒有,他們的下一代連華文都不是很懂,華文背後五千年的智慧他能承傳下來嗎?我們以前常聽一個詞叫「香蕉人」,外面是黃的(黃皮膚),裡面是白的。說實在的,在台台灣不小心也會變香蕉人。李炳南老師在世的時候,我們看他的《論語講要》、《講記》,提了好幾遍不要認美國人當爸爸,那個時候他老人家已經這麼強調了。你看現在呢?我就是看好萊塢長大的,也是曾經偏了,會講Speak English,就覺得好像自己很有優越感。後來我第一次到馬來西亞,二OO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城市工會,我走進去那個會場,旁邊都是掛著祖先的照片,很肅穆。講了第一堂課,中間有休息,坐在休息室裡面,剛好有二、三位朋友,還有他們也進來遞一份名片,結果其中一個人遞了名片,對方一拿起來一看,全部寫的英文。假如我還沒學傳統文化以前,看他太厲害了,全部英文。可是我們馬來西亞接名片的這位同胞馬上眼睛瞪很大,對對方講,「你沒有中文名字嗎?」他那個語氣讓我覺得有種正氣。你不要忘了你的祖先,你連中文都不用。所以承傳文化是要有環境的,他要有家庭環境,他要有學校的環境。所以歐美的華人,真的是同胞們起來,趕緊把華教辦好。真的要當今之世,捨我其誰?請佛住世。當然歐美我們大家同胞也是一體的,你不能別人很努力,我們袖手旁觀,這樣太不夠意思。哪一個地區他們要為主,我們其他地區為伴,隨喜功德,然後能出一點力,主伴圓融。但從因緣來看,「自助者天助,自救者天救」,這句話很有味道。天救是什麼?天救是一個人感召來的助援。它怎麼感召?靠自己。自己願意愛自己,自己願意救自己,自己願意幫助自己,這叫自求多福。一個人、一個地區他自己不站起來,孔子來也沒有用,在大的助緣來使不上力。
萬法因緣生,一切的人、事對我們來講只是緣,因在我們身上。佛法講因緣,親因緣就是因,所緣緣就是外在的緣,對外在的緣你要願意去接觸;你不願意接觸,再殊勝的緣它也起不了作用。尤其佛門講「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因為往教他不珍惜,來學他是真的主動要學,他才學得到東西。還有所緣緣、無間緣。我們都願意跟師長學習,可是每個人學習的受用不同。我是一有時間就打開來聽老和尚教,還是沒事做了我才來聽老和尚教,那效果不一樣。都能沒有間斷的來向師長學習,不是聽經的時候師長在教誨我們,我們沒聽經的時候也要以師長的教誨來處理事情、來思惟、來考慮。「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師長教我們是用真心,真心就是道,那就沒有間斷,無間。我們不能聽經是一個狀態;做事,聽經的東西都沒用上,那這個修行就打成兩截了。佛門叫「不二法門」,學的跟做的不一樣,入不了不二法。佛法就是生活,佛法跟生活是一不是二。親因緣、所緣緣,大家不要小看佛法這一段教誨,你真正體會清楚了,你看一切事都看得很客觀、看得很深入,哪一件事不是因緣所生的?
真的把因緣法聽懂了,你在面對事的時候不會迷糊,不會搞不清楚狀況。緣現在是什麼狀況?這個因緣裡面誰是主?誰是伴?誰是關鍵的人?我以前對這個不懂,體會很有限。那時候剛到海口去,有人找去講課,我就高興得不得了,一天趕幾場的都有。後來發現找我去的幼兒園園長,或者是團體的負責人,假如他的認知不到位,他找我去是去講道理給他底下的人,幫我去教訓教訓他們,不是從他自己做起的。自從那以後我就不去了,因為他是主,我們只是助緣而已。假如這個主不做了,我去幫倒忙都有可能,讓他愈來愈要求底下的人。底下的人看我來上課了瞪著我,你看就是這個人講完之後,我們老闆對我們要求一大堆。你自己要會判斷。甚至於是叫我去,他搞名聞利養,一下他的團體愈來愈旺。他收學生錢,我去幫他不是數錢打名氣的,那是沒有意義的。是什麼?這領導真發心要做出榜樣來,那我們捨命陪君子;當然也不能捨,盡力陪君子。有啊!師長說的二十個企業落實傳統文化,可以把傳統文化在中國復興了。這些都是老和尚真的是法身舍利,這是觀這個時代的機。
時代變了,諸位同學你們感覺到沒有?跟古代一比變了,而且變的速度空前。你看五千年來以農立國,變化幅度不大。現在以我這個年齡,上跟下就快的不行了。你看農村的老爺爺老太太,從家裡沒電話,一下子變成一只電話可以接通全世界,還可以看到非洲的節目。對他來講他的生活變化大不大?變化速度這麼大,請問不變的是什麼?當一個人在社會快速變化當中,他不知道什麼是不變的,他一定隨著整個社會隨波逐流去。所以現在的人都沒有安全感,社會變得太快,他又不知道什麼是不變的,我應該要怎麼應對現在這個時代?成德今天到了新加坡,大後天有對外一場課程,他們定的題目就是《東西文化擦出智慧火花》。其實我們要去跟東西方的聖哲人,真的是要汲取他們的智慧。我們現在受的苦用一句話就講完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諸位同學,我們難得的因緣遇上了。「禮者,敬而已矣」,我們要禮敬我們遇到的緣分,禮敬五千年的文明,禮敬師長一生的一代時教,禮敬我們跟他老人家的師生緣。這個敬就會有具體的行為出來,師志為己志。真的有企業發願要做,二十個企業其中的一個,這樣的企業,我們時間允許也要去隨喜功德。榜樣能立起來,那個力量是很大的。我們舉一個例子,吉林松花江中學。它是一個學校,帶動整個吉林省的風氣,甚至於是廣東的學校坐車坐二、三天過去,去他們學校參訪。有心人很多,真的有榜樣,大家都願意去取經。所以師長說現在對文化貢獻最大的,就是把榜樣做出來。當時候我們在廬江,這個校長(一把手呂傑校長)他官位很高,他不去,他說「我到退休,這些年我就在這,我不動」,真正有心人。他知道教育不是班級活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他們學校一把手重視,又有王琦老師這樣的班主任帶頭。王老師當時帶班,我去他們學校的時候,他們班九十四個人,我沒看過這麼大的班。他們音樂老師可以教「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他們的英文老師也可以把德行融進去。看他們校長這麼有心,我們每一次開課一定保留名額給他們學校。諸位同學,保留給他們算不算偏心?這個不是一刀切就公平了。哪邊緣成熟,你要先護持,把它扶植起來,所有地區都受用。因為他榜樣樹起來,大家可以去參學。再來,他的人才會一直出來,他的老師會一直培訓,然後過了二、三年,人家邀請他們,他們是一個team,去給人家講如何落實傳統文化在學校裡面。所以這榜樣的力量很大。
所以每一個經句我們談起來,都可以談滿久的,但是也不能太久,這個度要掌握好。「禮者,敬而已矣。」剛剛因緣還沒講完,還有最後一個叫「增上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你面對的哪個人、哪個事,他是我們的增上緣?還有一個詞叫「逆增上」,逆增上緣也是會提升你。所以師長有一個墨寶,「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那個是面對逆增上緣,還是得提升自己。而我們看提的這四個點,一個是親因緣,自己;再來就是屬於外在的緣,所緣、無間、增上緣。但是大家要深入分析,外在的緣是三點,自己是因,親因緣是在自己身上。親因緣裡面有善、有惡,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有善種子,也有惡種子。所以孟母為什麼要三遷?為什麼我們要「能親仁,無限好;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這是外在的三個因素,其實它們能發揮多大的作用還是自己決定的。所以從佛法分析因緣,跟儒家「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來對照對照,是不是很有道理?因為外在的緣其實關鍵還是我們自己的態度,那當然是要反求自己。你看老和尚會修行,逆境惡緣他都不斷提升。這境界沒有問題,是我們的心決定的。所以師長老人家是我們的增上緣,他能利益我們多少是我們的態度、我們珍惜的程度決定的。昨天我也跟大家共勉,老人家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尤其我們還年輕,閱歷相對少,要更用心去聽,才能聽得深入。你看師長老人家十幾歲、二十多歲交的朋友,我們從《九十年譜》去看,那就比他年長,甚至都是爺爺輩的,長見識。找同輩的動不動就吃喝玩樂的話題,就聊得樂不思蜀。所以這個也是師長的緣。內行人看門道,《老和尚的身教》、《九十年譜》大家有時間多看,看老和尚怎麼學習的,老和尚怎麼教學、怎麼弘法,老和尚怎麼把佛法、傳統文化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跟著老師就是要效法,我們也看得懂,才知道怎麼效法。
我們接著看經文,『禮者,敬而已矣』,這是講到禮的本質。有理有事,我們在論義理的時候有理有事,理事圓融。禮的本體、本質是恭敬。我們在做事當中,哪怕我們是給人家鞠個躬,我們都要問問自己,我是不是從真心裡面做出來?人每一天做的每個動作都是修行,都是修道,我們是修哪一道?你每一個問候,你每一個鞠躬發自真誠,還是你每一個問候、鞠躬都是走形式,都是應付的,這個就很不一樣。還有事相上,你看禮,度。禮是表分寸,拿捏得當。《論語》當中有提到「禮之用,和為貴」,我們從禮的精神用出來處理事、跟人相處以什麼?能和氣、和合的,這個是最難得,很可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你一直強調和,可是你到最後分寸沒了、原則沒了,出問題了。像成德遇到人家從我這裡走後門,我一答應他就很高興,可是問題是這個團體的規矩就被我這個上位的人給破掉了,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這個我要會應對。
事實上走後門的有時候他都是太攀緣。舉個例子,現在辦課程,辦四十五天課,他就一定拜託一下,讓我兒子進來。這個父親學傳統文化比我早,他也是奉獻不少,我的心又軟。後來我總結經驗,不妥!你說那怎麼辦?拒絕他又很難過,兩難出現了。所以禮裡面你又要和,又要講原則,甚至還要講法律,又不能傷情。其實還是回到這個本質,你真正恭敬,你真正為對方想,你真正為大局想,方法就會出來。我待會舉一個德育課本的例子,跟大家探討一下怎麼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後來我遇到這樣的緣,首先這個父親他是一廂情願,要透過他的關係把他兒子推進這個班來。其實說實在的,他兒子是主,他是伴。所以剛剛跟大家交流到,你真的會分析因緣,主伴你看得很清楚,你就可以去提醒到那個太著急的人。我常常跟為人父母的人交流,我說人生就好像開車,是你兒子在開車、你女兒在開車,你是坐在他旁邊的副駕駛。你可以跟他說稍微往右一點,稍微往左一點,你可以給他建議,你不能過去搶他的方向盤,搶他方向盤會翻車。方向盤在他手上,他是主。當我們跟這個父親分析了,他真正主動要來了,他才能得力。假如他根本就被你推來,還有點心不甘情不願來,後來一上課,不就這樣而已嗎?這個緣後面就沒了。你現在繼續鋪墊好,鋪墊到水到渠成。
我們現在社會節奏太快了,我們不知不覺跟著快。人一快就不容易定下來、靜下來,就很難感覺什麼叫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強摘的瓜不甜。說實在的,我從小在高雄市長大,強摘的瓜有了。家裡旁邊種的龍眼樹,這些水果強摘下來不甜。所以榴蓮是馬來西亞的最好吃,還是自己地區,其他地區的我就不講哪個國家了,因為講國家太敏感。他強摘下來,他會用很多手段。現在好多水果都是提早收下來,然後用好多手段把它催顏色變了,我看到那個都不太肯吃水果。所以李炳南老師說,盡量不要在外面吃館子。現在這個時節因緣自求多福。我們假如有福報,家裡還有院子,耕讀生活過一過不錯,你種點果樹、種點糧食、蔬菜。這個我都做了,我在南彼得英國漢學院有十二塊田,十二塊田都很小,剛剛好十二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歡迎諸位同學,明年到英國漢學院,到成德住的那個精舍參觀一下。我還種了一棵蘋果,好像是月圓的時候種的,好像是三月十五日農曆。然後我很期望種了蘋果樹之後能夠跟牛頓有同樣遭遇,突然掉下來,我說不定開點小悟。結果這個樹真的是很給臉,第一年那個花開得太茂盛,小小一棵就開了一堆花,結果那一年的天氣到了春天突然又變很冷,花全凍壞了,所以第一年沒有收成。到第二年我離開了,長得可好了,紅撲撲的。所以我只有種的因緣,我沒有吃的因緣。後面院長帶著幾個同仁,我一看他們長相,確實有福報。所以「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要深信因果。但是這是我們種的,我修的福報,不要太執著一定要自己吃,人一有執著就會痛苦。所以你經歷一些事,你不要起情緒、起煩惱,每一件事都能對我們有所啟示。
像處理這些兩難的,慢慢我們抓到核心點,為大局。你為大局好跟為他好不衝突,你能分析出來,這樣慢慢你就會應對,不然每一次都在這裡「哎呀,兩難好頭大」,現在不一樣,兩難這個佛法得這樣鍛鍊才用得靈活。而且你真的有利益對方的心,你哪怕一開始沒什麼靈感,你念念佛,你有利人的心跟佛菩薩的願相應,一加持,你可能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有Idea了,靈感就來了。我們舉一個例子,他這個處理得很好。唐朝這個在《德育課本》初級第三冊,第三冊是禮義。第一冊孝悌,第二冊忠信,第三冊禮義,第四冊廉恥。它是初級第一冊。在《禮篇》張鎮周他是蘇州人,他是從壽春這個地方遷回來做蘇州的都督。自己是蘇州人,回來做都督好不好做?你一回到故鄉,你的親戚,你的叔叔、你的堂兄、表兄弟一堆;不止親戚,鄰居很多比你年紀大的,這個都有人情在。他怎麼做?這個人拿捏得非常有智慧,他就在自己的故宅(自己的老房子裡)去買了好酒好菜,把親戚朋友找來,痛痛快快喝十天、吃十天,當大家都盡興了,還分給他們金銀綢緞。他布施四攝法。吃也吃了,吃痛快了還送他們金銀綢緞,然後要告別的時候他流淚了。這不是假的,這是真情流露。所以剛才我們說「禮者,敬而已矣」,這是發自內心的恭敬,不是裝出來的,不是演戲的。他是很珍惜親人的緣跟朋友的緣,但是畢竟他現在回來做都督了,所以告別的時候流著淚,「今天我還能跟你們這樣歡快的一起飲酒、一起吃飯,從明天開始我就是蘇州都督,要治理百姓,我是當官的」。都督是很高的官,官民是要有一定的分寸的,不然官商勾結不行。再來,你沒有一個度,沒有一個分寸,就在相處上、禮節上是要有阻隔的。有一些領導者他真正有這個認知,他一做到很高的位置,親戚朋友盡量不要從商了,或者你真正從商了,他有這個禮上應有的分寸,不然你沒有辦法立信於人民。「官民禮隔」,所以不能像以前跟大家再這樣來往,從此以後整個地區都沒有這些放縱的行為。你看他慎於始,他一開始給自己的家人就做榜樣,就治理得非常安定。
蔡振紳先生是這部書的作者,他有時候是自己寫對這一個故事的評論,有時候會引一些古代或者現代很有學問的讀書人,像昨天我們講到蕭德言拜經,又舉了歸有光,那是明朝的。當時候有一個人不識字,結果禮拜經典,拜到看得懂字,這個都是感通。我們從這些例子都體會到,這種恭敬心產生的力量很大。我們複習一下廣東陳元誠,他不識字,都拜《四書》,拜到最後能看懂字。諸位同學記起來,說不定你明天就有給人做法供養的機會,大家可不要想我五年之後、十年之後。我們有一個慣性,今天講了很多慣性,我們一個慣性是什麼?寄望未來,很難安住當下。「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我們所學的教理當下都能做,比如法布施,我還學得不夠。你把你學過的盡心盡力供養給別人就是圓滿功德,沒有說你要通經通教,你那法供養才有功德。《了凡四訓》兩文錢那個故事就很有味道,你盡力了,大乘佛法論心。所以這些公案,我們還舉近代黃善人不識字,他忠孝悌做到極處,他也智慧透出來了,他能講儒家這些經典。好,所以蔡振紳先生說,以蘇州人為蘇州都督實在不容易。為什麼?守法,只有法,傷了情;徇情,你徇了親戚朋友關係違法,違法就非禮,就不符合禮義的禮,傷情亦非禮。這有沒有兩難的狀況?「鎮周先就故宅歡宴親朋十日,復分贈金帛,臨別又以禮隔」,以後我們官民還是要保持距離的,流著眼淚,以後就不能這樣常常一起飲酒,「泣告之」,這是他真情的流露,情深矣!法律也彰了,彰矣,禮盡矣。所以「禮者,敬而已矣」,你看他敬什麼?他敬彼此的親戚朋友,他也敬他的職責,他也敬法律,他都敬,但是他拿捏的情與法拿捏得非常好。我們先休息一下,到五十分再回來,謝謝!
大家好!我們剛剛舉的張鎮周的例子。所以我們內心恭敬,成全對方、利益對方、為大局想,這是心境。在具體的事當中,要具體看事情的一個狀態,然後拿捏好度。像禮,比方說祭祀,太頻繁了不好,久久才辦一次也不好。東方持國天王,你那個家教也是禮,太嚴了會斷,孩子不敢進門;太鬆了彈不出曲子來,這個家庭混亂,孩子都無法無天。都要拿捏好度。《修齊治平》二百六十二句,二百三十四頁裡面提到「祭不欲數」,祭祀不可以太頻繁,「數則煩」,太頻繁會產生厭煩的情緒,「煩則不敬」,他一旦產生厭煩的情緒,他可能要去祭祀的時候,他那個厭煩的情緒就會上來,就不恭敬了。「祭不欲疏」,就是也不可以太稀疏,「疏則怠」,太稀疏了就會使人怠慢,「怠則忘」,怠慢了就會漸漸忘了祖先。這個都要拿捏好。我們古代是春秋兩祭,一年兩次,不會太頻繁,也不會說都快把祖先給忘了。這個在事上要拿捏好。包含也要有一顆能夠去體恤到別人接受度的敏感度,像比方說我們學傳統文化,到了自己上班的單位見到人就九十度,然後人家也不理解,你們一鞠躬還跳到旁邊去了。那就變成我們很想落實,可是產生執著了,執著在我得九十度。所以修行難,難在這裡,難在他聽一個什麼,他就著一個東西。
我們太執著為執持,執持一句經文、執持一個做法,一執就成病了。所以佛為什麼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我們聽了傻了,佛講了四十九年說沒有說法?那就是執,執在言說上。佛就是提醒我們,你不要聽完一段話,執在言說上。所以《大乘起信論》講到怎麼學大乘?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是什麼意思?你就會執著你覺得那個意思。佛經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的意思;你只有一個意思,那就沒有無量的意思。你無知,你就無所不知;你有知,就有所不知,這叫「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清淨心。比方說我們來感受感受,我記了好多東西,記啊記啊記,突然今天要去處理事,相關的人現在要拿哪一句,在那裡很著急,在那裡想想想,那叫記問之學。你實際都記在心上,那個就不是應無所住的狀態,而是般若無知的狀態。你是聽完了領納,但不是記一個東西在心上。領納的東西,平常沒遇到事沒有,遇到事它就出來了。死記硬背的一個慣性,就會一遇到事我要套,套哪一句,套哪一個公式,他用這裡用的太習慣了,他不善用這裡。所以我們要練「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真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有住就是真心,本來一法不立,現在我有情緒就有住了,有貪求有住了。所以「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你今天要去處理一件事情,你有憂慮、恐懼,你不會處理得太好,「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你會有偏心。都要無住,心上沒有這些。好樂是貪,憤是瞋,憂慮、恐懼是愚痴。你真正深信因果,你就沒有什麼好憂慮恐懼的,就是不預測,真心去面對。古人說,「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再舉個例子,今天你口試,你練講,你很用心準備,可是你要去複講、去口試的時候你是放空的,我有用心準備就好。你很放得開去講,侃侃而談,心上比較沒東西。你假如準備了,很緊張,很緊張就有住了。然後又看到上一個同學講,你要跟他起攀比,壓力更大,你的發揮就會比較不妥。這就講到我在求學的過程,一遇到好事就非常緊張,發揮不出實力。我學佛之後考試就比較順利,因為那時候得失心就大大減少了,應對考試起來就比較從容。所以我們要培養一顆能夠觀照到自己狀態的敏銳度。觀心為要,觀察不到自己的狀態怎麼修行?心是根本,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還要能體察到對方的心,我們要有這個敏感度。其實這個也不難,觀世音菩薩每個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我們也有跟觀世音菩薩一樣的能力。「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為什麼我現在用不出來?用得很有限?「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證得」。尤其最厲害的,太自私了。我們一自私,只考慮自己了,感受不到別人。
人愈無私,他愈能體察到別人。就像我們留名青史的這些聖哲人,他們對百姓的考慮、體恤非常的細緻。舉個例子,曹彬,他是武將,但也是讀書人。有一次他有一個士兵犯錯了,要打幾十軍棍,他說以後再打,後來才執行。旁邊的部屬就很納悶,你為什麼要延一段時間才打?因為這個士兵剛結婚,我假如那個時候打,他家裡人說哎呀,才剛娶了這個媳婦,怎麼發生這麼倒霉的事,這掃把星!他媳婦在這個家就苦了。你看他一個武將,心多細。冬天絕對不動工,一動工很多昆蟲就死了。雖然是武將,非常的仁慈。尤其是要進南京城戒殺,就裝生病了。其他這些將領,「將軍你怎麼了?」「哎呀,我的病只有你們能治」。你看都是恆順眾生。為什麼?這將軍的人就講義氣,你跟他說,我的病只有你能治。這些武將沒問題,歃血為盟,入南京城不枉殺一人,你看救了多少人!而且你看在那種兵荒馬亂,一看到年輕女子趕緊關在一個地方,統統把她們集中,不然怕她們受傷害,然後平定了趕緊把她們送回家去。我們看古人這些例子,看完我們要「見人善,即思齊」。所以最重要的是公心,大公無私,處事時「廓然而大公」。
剛剛我們說心要練清淨無住,你不能住在自私,你不能住在「瞻顧得失」,得失心太重;「計較人我」,人我的對立太強;你不能「激於意氣」,不能意氣用事;不能「牽於感情」,不能感情作祟就不公平,這個都是用分別執著。用第一念去做事,用第一念去念佛,這叫會修行。夏蓮居老居士教得好,「念佛處事,都要用第一念」,不要用第二念;「念佛時,一切莫管」,不要再去想其他的事;「字句分明」,一字一句念清楚、聽清楚;「平平常常,老實念去」,沒有很複雜。假如我們是矜躁卜度、希冀玄妙,就是有這些計功求速,哎呀我要念多久才能一心不亂,這些念頭是計功求速。「矜」就是你裝個我念佛念得好、修行修得好,裝給別人看,那就是「矜」,我們閩南話,裝給別人看,今天剛好有聽得懂閩南話。「矜躁」就是急的。剛剛我們提到,我們這個社會的節奏太快了,我們不知不覺心也比較容易急,所以我們要重視。「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只要我們的浮躁之氣沒有調伏下來,你學很多東西都沒什麼印象,入不了心。因為法要入心叫法器,能裝;心很急躁就好像這個器皿破洞,流掉了。
這種浮躁之氣調伏,在古代都是小朋友就開始練,灑掃應對、進退都不能慌張。《小兒語》第一句話,我當時看到這句很震撼,「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我小的時候動不動就撞到這個、撞到那個,到海邊去又去踩到什麼,一下兩公分的傷痕。後來我印象很深,到了那個醫院,遇到一個過去生跟我結惡緣的醫生,「你打不打麻藥?」我說不打。他就看我不打,就這樣給我縫,很痛!這個就是太急躁,都會出現身體的傷害。大家假如有磕磕碰碰的情況,這些行為就是提醒我們,我們的心不夠定。修行人不會忽略任何一件事,修行無小事。為什麼沒有小事?因為每件事都是我們心在起作用。全修在信,從每一件生活的小事當中都在,我的心是不是真心?我有沒有妄念、邪念?「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在每一件小事當中要用對心。
剛剛跟大家分析的就是,我們要有能體察自己的狀況跟體察他人的能力。體察他人,只要能放下自私自利,能力會慢慢恢復的,特別能感同身受。人家跟你訴說人生的苦難,他流淚,你也會跟著他流淚,但你那不是傷心,你那個是不捨。你能感受到他的狀況,但不是陪著他傷心,那就哭成一團,你是陪他談談。你流淚,對方感覺你很理解他,你一講,特別接受你講的建議。我們現在體恤他狀態的能力不夠,又喜歡講道理,一下道理就給他壓下去。「你不要說那麼多了,你就是怎樣怎樣怎樣」,或者看到人家生病了,「你就業障太重了才會生病」。情理法,你情都沒有,直接道理就壓過來,人家會內傷。其實那個都是我們的心不夠柔軟、不夠體恤,我們才會有這個情況。言語其實還是心地功夫,你學言語沒有「禮者,敬而已矣」去學,你學一堆話術,講話不一定真誠。古人說到「調劑人情」,你能體恤到人家的心,然後你再發明事理。比方說同事你要提醒他,你首先要肯定他的付出,這叫調劑人情。我們去感受感受,一人努力了,付出了,但是他有不足,你第一句話就啪啪啪,你哪裡做的太不對了,這是人之常情,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調劑人情是先,發明事理是後。李炳南老師說,「見人錯事不指責,要協助」,這個都是體恤到人心。這個事出狀況了,這個時候,你怎麼搞的?事情都已經發生了,你還在講這些幹啥!趕快怎麼樣?協助善後。當你這麼做的時候,人家犯錯的人感動,不止沒有批評我,還盡力的來協助我善後。他一感動,你講什麼他很容易接受。你也是好意的,但是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因為什麼,你下次記住就好了。孩子哪有不犯錯的?每個人成長也好,學東西也好,哪有不犯錯的?而且要忠恕,別人錯,寬以待人;自己錯,嚴於律己。
所以佛法常說,真誠是本體。真誠,本體起作用有自受用跟他受用,自受用就是我們愈來愈放下自我,能去體恤到他人。其實我們在處世待人當中,自己能愈來愈把自我放下,我們感謝這些因緣,沒有這些因緣,我練不出這樣的心境。所以真修行,感恩心會隨著每一件事增長。他受用,我們能夠感受到別人,我們的愛敬就能拿捏好分寸。假如感受不到別人的心,這個愛敬會怎樣?愛你沒商量,強迫人家中獎,那變太執著。其實他的目的就是控制欲太強。但是假如我們沒有觀照自己的這個心念,我會說我為他好,那就在境界當中就愈學愈執著,因為看不到自己的心執著在哪。那不進則退,不覺得有這個問題,它會增長,它不會停在那裡不動,這個執著要不減少,要不會增加。每個人都有性格,大家有沒有聽過哪一個菩薩有性格?沒聽過。有沒有哪一部經說某位菩薩特別有性格?有性格就不能上善若水,隨圓就方。性格一定有稜稜角角,一定有執著點,修行就是要把稜稜角角磨掉。外圓就是寬以待人,內方是嚴於律己。古代的銅錢外圓內方,這也是一種表法。師長曾經講經的時候,剛好看到弟子們寫來的問題,看到這個問題老人家說,不要愈學愈分別、愈學愈執著。這一句話講的不是別人,講的是自己,一不小心就愈學愈分別執著。修行真不簡單,大部分是跟佛門結一個緣;真正要成就,那得不斷放下執著。所以觀心為要重要。
剛剛提到,我們比方在事相上拿捏好分寸,不要太頻繁,不要太鬆。包含也能夠感受到人家的接受度,像我們到單位去,單位的人也還沒學,這個時候你體察到了,你只要把對他們的善意能表達出來就好了。「早」,他一定不會反對,甚至於你從十五度到三十度、到四十五度慢慢增加。要考慮到人家,不要做出來的行為讓沒學的人沒法理解就不好了。所以這個敏銳度也要有,怎麼做人家比較能接受。剛剛夏蓮居老居士那一段法語,知道的同學會發現這個真的是很精闢的。其實我們看這些祖師法語就覺得很痛快,為什麼?他一段話就包含一些境界,這是見性的好處,性德裡講出來一段話就含一切法。印光大師短短一段話,「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那一段話念下來一百多個字,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都在裡面,裡面有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炎黃子孫太幸運了,你說儒釋道幾千年來多少過來人,他們的教誨都還留著無間緣,不間斷的向他們學習。你看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所有修行的關卡,這一篇教誨都有對治的方法,我們有沒有把它拿起來用?藥方都給我們開了,我們就是不喝藥,一喝見效了,不然大家可以觀察觀察。比如說我現在生煩惱了,你去念一次《勸發菩提心文》,念完你覺得還是沒有對治到我的煩惱,請大家一定來找我,因為我開出去的支票沒有兌現。你們不要客氣,我講的你們有不同的意見一定要提出來,大家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別看夏老的《自警錄》不長,你修學,我們說九九八十一關,這些法語裡面都有解決方法。接下來經文講到了:
【故敬其父則子悅。】
這一句,首先天子、領導者他尊敬自己的父親。就好像漢文帝,他是皇帝,他「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漢朝的子民們聽到了這件事,他感不感動?他歡不歡喜?為什麼孝道的教化能起那麼大的作用?因為那是每個人本有的,會相應。所以連犯錯的人、犯罪的人,你說「你不孝」,他也很難過,他不高興;你說他孝,他還高興。進一步,天子能以敬父親之態度也去尊敬百姓的父親或者臣子的父親。比方皇上常常,哪一個大臣對國家貢獻很大,不止獎賞他,封他死去的父親、死去的爺爺,封他們的官,大家想一想,他後代的子孫感不感動?你看我曾祖父在天之靈欣慰了。楊少師,《了凡四訓》楊榮做到少師,那是皇太子的老師,那麼高的官。他的祖父跟他的父親,就是發生水災了,人家去撈貨物,他們都是趕緊救人,積了厚德,後來生了少師榮就家庭都發達了,這個也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皇上這麼肯定他的祖上,他的子孫都悅。所以一個天子、領導者,他推己及人,那是很感動。我們看天子尊重剛好跟他有緣臣民的父親,比方有些皇帝也會微服私訪,剛好到了大臣家,看到大臣的父親,皇上牽著,「老人家你培養這個孩子很好」,這個大臣聽了、他全家聽了終生難忘。你以尊貴之身去禮敬底下的人,人家都會非常感動、喜悅。《孝經.天子章》就說了,「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所以愛敬對父母,也延伸到愛敬對臣民的父母就子悅了。
【敬其兄則弟悅。】
尊敬別人的兄長,他的弟弟、妹妹喜悅,不只是他的孩子喜悅。今天一個天子對一個為人父者恭敬,不只這個父親的兒子會喜悅,所有生為兒子的人看到天子這樣的行為,他們都會高興,皇帝對人民的父母很尊重。所以『敬其兄則弟悅』。
【敬其君則臣悅。】
你看天子,他底下還有諸侯,諸侯是每個國的國君。你剛好巡守到了這些國家,你去肯定這個國君的付出難得,臣民聽了也很歡喜。就像師長老人家,他到聖一法師的道場,老人家敬聖一法師,老人家尊敬人家修學的法門。那是在香港,那是禪宗,這個都是人情事理,你到人家的道場,你要讚歎人家的負責人,這樣他底下學生對他更有信心;你要讚歎這個法門,他更深入去學習。現在懂這個的不多了,為什麼?我們的我慢增長、自我增長,那種到一個地方,這種設身處地的心不夠。孔子說「入境問俗」,我們到一個地方,要先把人家的情況了解清楚,風俗習慣。看佛陀在印度示現成佛,好多護法神都是什麼?都是他當地本有的這些鬼神。佛陀不止沒有排斥他們,統統給他們包容進來,都變成佛門的護法,你看多圓滿。我們假如到人家的道場,你不了解人家修學的狀態、強調的經典,一到了,我覺得什麼比較好,你不是把人家的修行給攪亂了?「世事洞明皆學問」,這個都是「禮者,敬而已矣」。我們會犯這種錯誤,對人不夠恭敬,對人家的因緣不夠認真對待。
『敬其君則臣悅』,你看這一句,你把它打開來,你在團體裡,你敬他的領導,下屬悅。你敬他的經典,老和尚恭敬《古蘭經》,伊斯蘭教徒歡喜。師長還讚歎《玫瑰經》,還講過《玫瑰經》,這都是在我們新加坡講的。在哪裡講就是哪裡修的功德,為什麼?他在哪裡講,一定有那裡的因緣促成。那裡沒有跟老人家同心的,這個緣成不了,老人家有可能自己去談這種緣。現在辦事情一定是teamwork弘護一體,一起配合。所以我們領會的那個理、那個心境,你就可以舉一反三,你就不是死在句子上面。東方智慧的學法不是死記硬背,不是知識技能這種死記硬背,對我來講是很挑戰的。小時候的因緣是把我訓練成考試機器,什麼事都想標準答案,標準答案只有一個。悟性的學習,你二十歲「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體會跟四十歲會一樣嗎?很不一樣。最後:
【敬一人而千萬人悅。】
我們看註解:「居上敬下」,你位子尊貴,但是你很尊重底下的人,大家都很歡喜,「盡得歡心,故曰悅也」。
【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重要的治理天下的方法、道路,其實就是從孝。天子自己孝,能夠去愛敬臣民,就能起到這種『敬一人而千萬人悅』的效應出來。我們自己在推廣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感覺沒有人會去反對。真正遇到反對的,一定是他之前有誤解,你也不能因為他反對,就有對立的情緒起來。你多聽他講,充分了解他的誤解在哪,再從那個點把它解開。甚至有時候反對是為什麼?是因為他家裡的人學,讓他覺得偏,他不能接受。這個都要了解原因在哪,才好處理事情。這一章就是用孝悌、用禮義,用孝悌之道來教導民眾,用禮樂之道「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來轉化民眾,都是產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的效果,當然更好可以轉凡成聖,這個是教化要達到的三個目的。
我們看下一章「廣至德章第十三」,這一章也是呼應第一章「開宗明義」至德。孝是至德,用至德來教化,順人民的自性,能達到怎樣教化的效果?我們來看一下: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因此領導者他要教人民孝,不必家家戶戶,不必每天去講。註解裡面講到:「不必家到戶至,日見而語之」,不用每天跟他講,不用挨家挨戶去。最重要是什麼?「但行孝於內」,天子自己要做,「其化自流於外」。
老法師有一段墨寶,是《呂氏春秋》當中的話。老人家的墨寶可貴,大家要珍惜。老和尚為什麼要寫這些墨寶?師長不是沒事做,都是對我們修行非常重要的經教,一筆一筆寫下來。其中晚年出了一本《老人言》,把《群書治要》裡面很多精華都抽出來。真的!我們《群書治要》修齊治平的智慧講完了,這本講完了,我們應該來講《老人言》。你看這是我們師長良苦用心,這都是法身舍利,我們知道難得才會珍惜它。師長寫道《呂氏春秋》講的「凡事之本」,所有事的本治是「必先治身」,修身為本,「成其身而天下成」。成其身而天下成就是行孝於內,其化自流於外。東方的學問是內聖外王,內聖就能外王;你有「明明德」,你就能「親民」;你有「正己」,就能「化人」。「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於自己的修身,於自己的這顆心,依報隨著正報轉。就是我們這一、二天討論的,我們處理事情有沒有轉成一個習慣,悟本,從根本去處理事情?所以這一段法語我們懂得用到自己身上,當我們面對家庭、面對學業、事業的事,當我們有點煩,或者有點慌,這時候告訴自己「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我自己心能安定下來,外在的境界就慢慢安定下來;我自己的心用錯了、慌了,事情只會往不好的方向發展。我們往往心不安定的時候都是往外想,「哎呀,這個人怎麼這麼過分,這個人怎麼不懂事」,你這些念頭就一直讓負能量增加。這個時候自己警覺心要很高,這樣的念頭不能讓它相續。「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一個天子真的有認知到這一點,他都會把身教,以身作則擺在第一位。所以經文講到了: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
天子首先他自己行孝,以身作則,然後以孝道,不管是身教還是言教,用孝道身教、言教來教天下的人子都知道尊重父母。當然以天子來講,他會尊重天下人的父母。成德有看到報道,英國查理斯國王他上任後,給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寫信,一些重要的日子關心他們,這就很難得。大家想一想,收到信的老人很感動。古代也是這樣。周朝的禮儀,《周禮》裡面有談到,天子不止孝敬自己的父母,他還有三老五更的制度,這是尊敬老人。這個是從百姓當中選出來三老五更,天子以侍奉父親的態度侍奉三老,以侍奉兄長的態度侍奉五更。那這個三老也不是三個人,五更也不是五個人,那是一個名詞。三老的選法在民眾當中五十歲以上,而且很有德行,他在一方可以帶動大眾行善,有這種德行的人把他選成三老。每個鄉有一個,縣裡面有好多鄉,再從每個鄉的三老裡面再挑一個最老的,他就是縣的三老。而且縣的三老,縣太爺這些縣裡的高層領導有事要向他們請教。所以古代,天子不止是孝自己的父母,他還在長者當中挑道德學問好的。五更怎麼挑的?《魏書》尉元傳裡面講到退休的官員,七十歲這樣年齡的,他已經告老還鄉,把他選來做五更。「以兄侍之」,因為畢竟做過皇上的臣子,天子的臣子,以兄來對待他。天子自己也可能有兄長。大家看這樣來教孝悌,百姓看到會很感動。我們剛剛解釋的是從天子的角度,我們再從人民的角度。你教孝,他孝心起來了,他看到別人的父親也會恭敬。他知道我父親不容易、我母親不容易,別人的父母也是一樣。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
成德自己成長的記憶,我看到親戚朋友,他們家裡面比方兄弟之間直接叫名字,我聽了很難過。「稱尊長,勿呼名」,你常常叫哥、姐,愈叫愈尊敬,愈叫愈親;假如兄弟之間某某某,愈叫愈疏離。到人家家裡面,同學家裡人家介紹這是我姐、這是我哥,我們的恭敬心自然就生起來。推己及人,自己也有姐姐,我也有哥哥、表哥。我表哥對我們很好,我記得他們賺錢,我那時候都讀高中了,還能收到他們的紅包。他們賺錢也賺不多,還包紅包給我們,這種情誼很厚的。這次我剛好有機會回到逢甲講課,我就住在我表哥家。好多年都沒見面了,我都在外面跑。住在他們家省錢了,主辦單位給你定飯店,幾天住下來得要花不少錢。在他們家住幾天,一坐下來一定會聊,我們都已經到了秋天,很多話題要聊一聊。見到他的兒子,我的印象還是個小孩,現在已經比我高很多了。我說我們好多年沒見了,他說雖然很多年沒見了,不過在電視上有看到你。我還很希望多接近一下這些年輕人,不然我們推展傳統文化來的都是老人,這樣會有傳承的問題。都要有新的年輕人一輩,這三代,老、中、青,道場裡都要有。
我們看有一個孝子,你看他懂孝之後,『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這在《德育課本》第三集第一冊,這個故事叫「范喬哭硯」。范喬兩歲的時候,他的祖父范馨臨終撫摸著這個兩歲的孫子,「我遺憾悔恨,沒有辦法看到他成人」。你看爺爺對自己孫子的慈愛,當下就把自己用的硯台以後給這個孫子,就交給他了。交給他,他才兩歲,後來到了五歲,他的祖母就把三年前這個情況告訴范喬,五歲的孩子捧著這個硯台涕淚不已,眼淚止不住,對爺爺很孝。他的父親范粲得了狂疾,精神有問題,范喬跟他弟弟摒棄一切,專心照顧侍奉自己的父親,而且沒有離開自己的住的故鄉,皇帝屢次要征他去當官,他都沒有去。有一年除夕夜,鄉裡有人來砍他的樹,范喬裝作沒看到,後來這個人砍回去之後,自己很感動又很慚愧,又把這個木頭拿回去還他。范喬跟他說,你拿著這些木頭是要去供給你父母取暖,年夜多冷,你這是一片孝心,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趕緊拿回去。他自己孝順,他能推己到也去尊敬別人的父母,我相信這個盜木材的人應該以後會成為一個好人。所以一個五歲的孩童,告訴他祖父彌留所講的一段話,竟然能夠孝心這麼流露,拿著這個硯台「手澤之存,涕泣不已」,真的可以說五歲的孩子就「永思克孝」。對父母祖上的恩德不會忘記,難怪他能夠侍奉父親精神病,始終沒有離開,且推己其孝於盜木材的人。蔡振紳寫到這裡的時候,我在媽媽的肚子裡,我的祖父已經去世了,我每讀到這一篇,我自己「不覺淚潸潸下也」。那也都是看到這些榜樣,體會到他們的心境,產生內心的共鳴。
好,教以孝悌,這裡有講:「舉孝悌以為教」,不止自己身教,還有三更五老來教孝悌,「則天下之為人子弟者,無不敬其父兄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天子對自己的臣子教以臣子之道,天下的人,為人臣的都知道尊敬自己的君主。當然也有天子,他自己在沒當天子以前,居在臣位的時候也就已經做出表率來。而天子本身作之君親師,作之師、作之君,都是用以身作則跟言教來帶動臣子,讓他們明理。所以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請的儒釋道的這些專家到宮廷裡面來講經,其中一定有教孝悌,還有為君之道、為臣之道,絕對不可能不教五倫大道。
好,所以教化起的作用,最後孔子以《詩經》的一句話來總結: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愷』是樂,「樂也」,和樂安詳。『悌』,「易也」,平易近人。和樂安詳、平易近人的君子,這裡講到了「義取」的意思,就是「君以樂易之道化人」。我們去感受一下,天子和樂安詳,又平易近人,臣民會很受感動,「則為天下蒼生之父母也」。天子如是做,每一個地方的父母官都能如是做。所以『非至德』,若沒有崇高無上的美德,有誰能順應民心、感化百姓到如此廣大的程度?這一句也是啟示我們,一個人他能夠感化教化到什麼程度,都是他的德行、都是他君親師做到了。我們看師長老人家,他是法王,他不是政治人物,但是他代佛說法,全世界受到他老人家教化的人數有上億人以上,這真的是「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要講到老少咸宜,那麼多人願意聽,那是有智慧深入淺出,慈悲時時能感受到眾生的狀態,怎麼應機說法。
好,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