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孝經》—明王以孝治天下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八集)  2022/12/20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7-0008

  諸位同學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昨天講到「孝治章第八」。經文當中提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聖明的天子,他用孝道來治天下,能夠達到太平盛世的結果,是這一章在開顯的。具體的做法,他愛敬存心,「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連小國的臣子他都很禮敬,所以各國的國君看了歡喜感動,也會效法他,也是恭敬對待自己國家的民眾。而且「以事其先王」,就是表達對於天子的這一分感恩、敬重,也會來為天子助祭,表達他的感恩。

  接下來講到的「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國的這些諸侯的國君,對於國中地位比較卑微、比較弱勢的這些鰥夫寡婦都能尊重,不會怠慢侮辱,更何況士民乎?對這些讀書人、百姓更不會侮辱、輕慢。國君這麼尊貴的位置,卻能夠這麼恭敬弱勢的人,士民看到了都會很感動、珍惜、歡喜,甚至於是效法的心。一家仁,一國就興仁。當國君要祭拜祖先的時候,這些百姓也都會來助祭,幫助國君來盡到祭祀祖先的孝道。

  成德以前有個朋友,他是警官,他們被派到去保護中央級的這些幹部,都算是很高的官。很明顯觀察到有一些高官比較傲慢,包含他們的孩子。官位高了對人都比較驕慢,比方要出門了(因為他們是保護這些大官,有時候站崗幫他們開門),比較驕慢的官員或者他的孩子就大聲嚷嚷「動作快一點」,不恭敬人家。有一些官員特別有涵養,他的孩子也很謙退,對他們就是「辛苦你們了,非常感謝你們」。他一觀察,那個傲慢的後來都會出事情,後代的發展不好;那個很謙遜的官愈做愈高,孩子的發展也很好。所以上位者的態度,對於處下位的人是很能夠感受的,而且從他們的態度都可以看出他這個家庭的興衰。所以《了凡四訓》談到十個行善的綱領,師長老人家講到「愛敬存心」,特別強調這個是總持法門。隨時我們待人都要提起愛敬的心,尤其《孝經.天子章第二》就是這麼教導我們,「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所以孝開顯我們的性德,我們對人的慈悲心、愛心、恭敬心也都是從孝展開的。我們再看下一句: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

  註解裡面講到「理家」,就是治理一個家族。這個『家』應該是指卿大夫治理家族。『失』是失禮。卿大夫治家,對於臣妾(算是在家庭當中地位比較低賤的),面對臣妾都不敢失禮,更何況對自己的妻子?妻子是家中地位比較尊貴的。『妻』指的是原配,叫正夫人。『子』應該指的是嫡長子,或者延伸,原配生的孩子。

  【故得人之懽心。以事其親。】

  他能這樣對待臣妾,就感動整個家裡的人,家裡的人都生歡喜,會很感謝這個卿大夫。怎麼表達感謝呢?當然首先會在他們的職責工作當中盡心盡力,而且也會幫助這個卿大夫侍奉好他們的父母親,來成就他的孝道,這是『以事其親』。

  我們看他治理一個家族,要凝聚整個家族的心,都要平等恭敬他人。像我們聽過「鄭濂治家」,他的家族有一千人,明太祖朱元璋對他能治理千人之家很敬佩,然後也想觀察一下他是怎樣治理的,就賞給他了兩顆大梨子,看他怎麼分。鄭濂拿回去,這皇帝賞賜的,我們想像一下,一般的老百姓能吃到皇帝賞賜的東西,他的內心會多高興。鄭濂不慌不忙就拿來兩個大水缸,水缸很大,裝滿水,然後把水梨砸碎,那個汁就整個流到水缸裡面去了。就兩個大水缸,一千個人,每一個人都可以喝到皇帝賜的水梨,大家想一想,一千個人喝完歡不歡喜?你看我們的這個族長,整個家族的族長鄭濂太公平了。可能這個族人跟他的關係離得很遠,可能不知道是幾等親了,跟鄭濂的兒子同樣都是喝一杯,公平的。平等對待是因,平等對待那就能和睦相處。假如不平等,差別很大,好東西都只給兒子,其他的族人看了心裡難受,心裡不平。所以那麼遠的人一樣的待遇,整個一千個人的心平了,我們從這個案例去體會人心。

  天子能對一個小國的臣民那麼恭敬,所有這些國君高興。一個治理國家的君王對於鰥寡都很愛護、恭敬,一般的讀書人、人民看了敬佩、歡喜。包含治理一個大家族的卿大夫,他對地位低的臣妾都不失禮,尊重她們,整個家族的人看了敬佩。所以人不因為地位而尊貴,因為什麼?因為他的行為而尊貴。有些人沒有地位,但是行為尊貴。我們有一個詞叫「無冕之王」,他沒有那個地位,但是百姓對他尊敬,甚至於就像對他自己的父母一樣,這樣的人去世了,百姓如喪考妣。比方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德蕾莎修女,她有沒有一個官職?沒有。但是對於生病、貧窮的人,她把他當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所以沒有血緣關係、甚至不認識她的人,最後都被她感動;尤其很多人在她懷中死去,最後一口氣咽下去的時候,是在她的慈愛當中、關懷當中走的。這個假如依佛門來講,她的行為對這個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因為在世間,生死每天不知道要發生多少,可是對一個人來講,死生事大。你看佛門這個詞「死生」,死了之後去哪裡生,是最後一口氣決定的。你看她護到了這些有緣的人最後一口氣,他是被愛的,他是安詳的,就去好地方了。假如人一生這麼可憐窮困,他臨終的時候沒有得到愛,他會帶著什麼?他可能帶著對這個世間的怨恨走了,那會到不好的地方去。而當一個人,他是處於這麼窮困又是病重的一個處境,突然有人全心全意的愛他、照顧他,對他心靈的感動至深。所以像佛陀就有講到,比方說一個國王能夠親自去關心、慰問一個病重的人,這個國王的功德很大,難行能行。德蕾莎修女本身,她的家世是非常尊貴的,但是她卻能夠拋下富貴的生活,跟這些最可憐的人生活在一起,這是行為尊貴,所以她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甚至於她得獎的時候,她了解了情況,諾貝爾團體都會為得獎的人辦一個宴席慶祝,她說可不可以這個宴席花的錢給我,不要辦了?這個宴席花的錢可以幫多少貧窮的人!主辦單位被她感動了,同意她的做法。她死後,好像教會(天主教)封聖,把她封為聖人的地位。她因為行為而尊貴,而不是說她本來有多高的官職。

  所以這一段經文,其實對我們也是有啟示。我們在現前,不因為家裡比較有錢而去怠慢他人,不因為我們讀的書比較多去怠慢他人,不因為我們外在的這些條件比人家好而有高下的心念,一樣平等恭敬他人,這個就是修行,就是一個人的涵養。其實這個不容易,我們今天還沒有很高的學位,沒有很高的地位,我們假如不從這些教誨來反思,其實這個慢心是很容易起來的。四大煩惱常相隨,尤其這種社會風氣比較攀比,哪個才華比較高,書法寫得比較好,有點瞧不起人,還有點炫耀。甚至於身高比較高一點,我成長過程發育比較晚,當時初二的時候很擔心自己長得不夠高,我記得當時班上的女同學比我高,她們就常常跑過來站在我旁邊這樣跟我比,其實我是很受傷的。你看長得高會傲慢的,那個情境我都還記得。結果我妄心生煩惱,回到家跟母親說:「媽,我會不會像妳一樣矮?」你看這個煩惱一起來,傷了母親的心,這很大的罪過。所以這個我慢,一不小心它就起作用了,你能力高一點、經驗多一點,你不護住這個心,它就會長傲慢。所以要護念自己的真心真是不容易。

  《弟子規》說的,「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所以人有地位,他顯得他的尊貴是在於他慈愛底下的人,因為行為顯出尊貴來。而這個「慈」,我們前面好像有舉過例子。楊誠齋,他也是個大官,他的夫人(家裡有不少傭人)七十多歲,起大早煮粥給這些僕人吃。她的孩子看了不忍心,「媽,妳那麼大年紀了,天氣那麼冷,妳起這個大早,太勞累您老人家了!」但楊夫人說到,「寒冬清晨,他們一工作,肚子裡面沒有一點熱氣,會傷他們的身體。他們都是人家父母的孩子,我們要善待人家。」君仁臣忠,所以五倫關係裡面,處在高位的人應該要先盡他的本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會恭。因為你處在尊位,你應該要先以身作則。我們能處在高位,又能感動人心,就能凝聚眾人。就像卿大夫他團結整個家族,也能為國家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

  舉一個感人至深的例子,在明朝有一位禮部尚書(等於現在的教育部長)叫馬森,他的父親四十來歲才生了兒子。大家可以想像,四十來歲生孩子,他的太太也算高齡產婦,當然全家很高興。結果婢女在照顧的時候不小心,這個孩子摔了,一摔下去額頭爛了,當場摔死了。馬森的父親看到,好不容易生個寶貝兒子,死了,忍住悲傷對這個婢女說,「妳趕快走」,就叫她趕快離開,離開之後他自己抱著死去的小孩去見他的太太,「是我不小心」。太太聽了痛哭,整個情緒都失控了,都拿身體去撞了,然後突然說,婢女去哪裡了?她已經走了,不然假如婢女抱著這個孩子,很可能家裡的人受不了會打她,甚至會被打出問題來都有可能。人在這種處境還能夠為這個婢女著想,這是相當仁慈。後來這個婢女回到家把情況告訴她的父母,她父母每天對著上天祈禱,一定要讓恩公馬員外趕快又能有孩子,每天向上天求,結果這個馬員外明年就又有兒子了。他這個德很厚。結果生個兒子,額頭有胎記,那個胎記剛好跟他之前去世的小孩,那個撞到額頭爛掉的部分是一樣的位置。諸位同學,他後來生這個兒子是誰?是他死去這個兒子又來投胎的。

  其實胎記往往是人前一生可能因為,比方說被槍打了,打到脊椎死了,那個意念太深,所以那個地方都會留下胎記。這是很多人研究的,他因為用催眠了解到這個人死前是什麼狀態,然後很吻合,他被拿刀砍哪裡,最後那個地方有胎記。所以諸位同學,你們身上有沒有胎記?有,那可能都跟前世有關係。比方說你一看到水就很害怕,前世被淹死了。所以人不會無緣無故怕一個東西,你會很害怕什麼是結果,一定都有前因。所以透過催眠,很多人心裡的恐懼,甚至是疾病能夠改善,就是回到前世看到那個,然後說你已經死了,這是你前世的狀況,他把這個心理的狀態放下,這些情況就改善很多。

  後來生的兒子叫馬森,當了禮部尚書。其實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人生沒有壞事。兒子死了是不是壞事?這一般人來講是天大的壞事。而且你看,對於這麼仁慈的人來講,這個世間人覺得最不好的事情,他把它轉變成一個後世傳頌的公案、傳頌的好榜樣。所以人在任何境界,只要用真心、用對心,都沒有壞事情。人能從這個道理明白了,就不會落入所遇到人事的好壞,哪怕是逆境惡緣都提醒自己不要被情緒影響,要守好自己的心念,用對心,用真心。就像一個領導者或者為人父母、老師的人,能夠在逆境惡緣還是一樣替人想、還是一樣寬容、還是一樣修忍辱,那他給予下屬,給予孩子、學生最好的榜樣,這不是壞事。哪一個人這一生不會遇到逆境惡緣?所以真的,我們把這些事例體會清楚了,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都是來成就我們的。我們能這樣體會,我們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的目標都是當生要成就,我們得像善財童子。接著經文提到了:

  【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

  這個『夫然』就是果然能依照以上所講的,用孝來治理天下,不管他的身分是天子、是諸侯、還是卿大夫家,他能以孝來治理,他對人都是愛敬存心,那就會感得底下人的感動、歡喜。進而當他們的父母還在世的時候(這個「生」是還在世的時候),他們的父母都會因自己能盡到孝道,而能夠很安心的享受自己的孝養,這是『生則親安之』。就像我們剛剛提到的,「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他整個家族的人都歡喜,然後「以事其親」,都會幫助他一起很好的奉養他的父母,那就「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當他的父母不在世時,每逢祭祀也都能夠受到他的祭禮,他在祭祀當中的奉養,而且都會感得很多人一起來助祭,來懷念他們的父母。

  這一點,成德曾經也聽一些弘揚傳統文化的同仁提到,他們在一方講學,盡力護念一方傳統文化的學習,當地有人受用、受益了,常常有人會拿著水果、拿著禮物到他們家去感謝他們的父母。因為我們的行為有讓人受用了,受用的人、感恩的人,他會把這一分報恩很自然回在我們的父母身上,這個都是人之常情。「故生則親安之」,父母能很安心來享受自己的孝養,甚至於還有其他因為我們而得到受用利益的人群來表達感恩之心。「祭則鬼享之」,就像師長他父母,甚至於是祖上的墳墓,不知道有多少弟子主動到他父母的墳前去祭拜。所以這個「祭則鬼享之」,不止是他們自己祭祀父母、祖上,這些得到利益的人也都會把這一分感恩表現在去祭祀他的父母。所以這個註解當中提到了,「夫然者,上孝理」,真的是處上位的天子、諸侯、卿大夫能以孝來治理,那底下的人「皆得懽心」,父母就能夠「存安其榮」,在世的時候安心的享受供養,享受因為孩子而得到的尊榮;「沒」,去世了,「享其祭」,還能夠享孩子的祭祀,甚至於是其他受恩人的懷念。接著:

  【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這樣來治理天下,『天下和平』。因為上位的人恭敬人,下位的人歡喜,甚至懷著感恩的心。中華文化是「天人合一」,人心都善,當然是風調雨順。人心是正報,大自然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以孝治天下,上敬下懽。這一段也呼應前面說的,「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天下和平。註解裡面講,「存安沒享,人用和睦,以致太平」,禍亂不起。禍亂是人心感召的,既然人心都因為孝的教化都善良,所以「災害禍亂無因而起」,無由而起。在師長的講經當中有提到,貪心感水災,瞋恨心感火災,愚痴感風災,傲慢感地震,懷疑感山崩地陷。我們聽完這一段話,我們是要學大學之道、學菩薩道,都是要利他的,我們要用對心;心用不對,這世間的災難就因為我們而造成的。我們要存著利人的心,不可因為我的貪心感來水災、瞋恚心感來火災。假如我們這些貪瞋痴慢疑還有,這些天災現前的時候不能怪別人,也是我們的共業感來的。所以聽完師長這一段,我們要問問自己,我的心念是不是能成就「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這個都要捫心自問,我們就會自我期許、就會克己復禮。所以『災害不生』,就是水、旱、風、火、病、蟲等等這些災害不會發生,人為的禍亂不會興起。人為的禍亂是因為私心、自私自利,才會要去設計他人、陷害他人,才會引起這些人為的禍亂;假如人心都是上敬下和,那這些人為的禍亂也不會興起。

  【故明王是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這是聖明的天子用孝來治理天下、教化天下得到的結果。註解裡面說,「言明王以孝為理」,以孝來治理天下,「則諸侯以下」上行下效,天子帶動諸侯,諸侯帶動臣民,卿大夫帶動整個家庭、家族「化而行之」,上行下化。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這個小人不是批評人沒德行,這個小人是比較處在底下的人,不管是臣還是百姓。「故致如此福應」,能呈現這樣的福報。「風行草偃」是從《論語》來的。這一段話是季康子問孔子,「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季康子問孔子,我把沒有道德的人殺了,讓老百姓都來遵守道德,這樣做好嗎?孔子說,「子為政,焉用殺?」你要辦理政事,怎麼可以用殺來做手段?「子欲善,而民善矣」,你一個國家領導者帶頭行善,老百姓就效法。所以「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談到這裡,我們在廬江辦傳統文化的教學,這個都是得到當地百姓、當地幹部他們的帶動,比方清理環境,當地的鎮長他們帶頭來做,百姓看了很高興,包含政府辦好媳婦、好兒子這些表揚,這個都遵循孔子教導的「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把這些好的榜樣豎起來了,百姓看了都會效法。開始辦學那一年,那個雪下得剛剛好,我們聽當地的百姓說「瑞雪兆豐年」,這是我們經歷過來的,印象很深。甚至於還有一個景象,我們剛好都看到了,就是師長在二OO五年底到了湯池,當時教育中心還沒有蓋好,還在蓋,我們是在教育中心差不多三、四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淨居院,買下來的一個地方,我們是在那裡培訓。當時師長來了就到了淨居院,對著我們三十幾個培訓的同仁,師長給我們勉勵。當時那個勉勵,我們印象很深,因為師長說,我們在湯池做這個實驗很重要,實驗失敗就是告訴世人傳統文化不管用,實驗成功了就是告訴世人傳統文化管用。聽到師父講這段話,深呼吸,腦子裡冒了兩句話,「只可成功,不可失敗」,但是動力,不能是壓力。老人家那一段勉勵我們記憶猶新,而且老人家從台上走下來,到走出教室的門走了好久,看著我們每一個人,對我們殷切的期盼。結果師長走出來,我記得當時講話的時候就有鴿子飛進來,有同仁要去趕牠,我們說不要趕牠,牠能進來聽師長講話也是牠的因緣。後來我們走出教室,走到外面去,看到空中有很多飛得很高的,應該是候鳥一類的,像雁一樣在空中盤旋,盤了幾個小時都沒走,當地的老百姓說他這一輩子沒有看過這種景象。所以師長的這種慈悲力很強,連鳥類都有感覺,在上面盤著沒走。所以我們跟著老人家也會體證一些,親身感受到一些道理。

  人的德行可以感動不止是人,還有動物,我們以前聽大舜耕田,你看有大象來幫忙、有鳥來幫忙,諸位同學,你們聽的時候相不相信?可是我們接觸到師長,看到這些事情,信心會增長。德行高的人,他們的這種慈悲心可以降龍伏虎,所以十八羅漢裡面有降龍羅漢、伏虎羅漢,這個都是真實的。成德當時在澳洲圖文巴淨宗學院學習,那是二OO二年,成德是七月左右去的,在那裡待了五個月,遇到澳洲百年旱災,都沒下雨。結果太乾旱了,氣溫又高,後來森林自己燒起來。我們學院法師們也很慈悲,每個禮拜做三時繫念,我當時參與其中也練了法器,練的是那個鐺,我有參與法事。結果我們每一次做完三時繫念,天象真的有變,有一些烏云飄過來,然後滴了幾滴雨就沒了。可能是上天覺得你們也做了好一會,做了幾個小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給我們隨喜功德,下了幾滴。因為那個時候師長常常到國際間參加和平會議,師長只要一回到澳洲就連續下二、三天雨,我們那時候就感覺功力確實不一樣。所以這個還是道行不同、道力不同,當然我們看到了也「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還是要好好提升自己。所以真的有德的人在位上帶動了,得到風行草偃,能夠讓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起到這樣的治理效果。所以孔子在這一段後面提到:

  【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孔子引了《詩經.大雅.抑》,抑制的抑、遏抑的抑,這一篇這一章經文來呼應前面談的內容。這個『覺』是大的意思,『四國』是四方各國。所以這一段話指的,有廣大德行的領導人、廣大德行的天子,四方各國心悅誠服,順從他孝道的教化。這個註解裡面說,「義取天子有大德行」,來實行孝道,「則四方之國順而行之」,都很佩服,跟著效法,心悅誠服來一起行孝道。所以以身作則,以孝教化天下,人民樂於奉行,就能達到天下太平的盛世。

  我們讀到這一章,再拉回來我們現前,每一年的災難頻率都在增加,怎麼讓人起信?師長老人家有提到,現在對傳統文化最大的貢獻就是能做出示範點,這個示範能夠展現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融合,進一步連這個地區它也能夠災害不生;這個地區有難,就它這個地方沒事,這會給人很大的信心。有這樣的樣板做出來,現在的人都說科學教育,你拿證據來,所以師長說的做出榜樣,這是對聖教最大的貢獻。誰來做?師長說求人不如求己。所以現在在院長帶領下,蘭彼得小鎮也在做,也能夠去照顧當地的老人,愛護這個地方。所以我們有固定時間出去撿垃圾,也能夠帶動當地漢文化的學習,包含西方宗教文化的學習,讓那裡能成為一個宗教融合、種族和睦的地區,而且是宗教回歸教育,宗教在那裡持續弘揚的地方。能這樣來做是非常有意義,當然我們假如回到當前來講,從我們自身做起、從我們的家庭做起,我們家庭裡很和樂,自然會有親朋好友來跟我們探討傳統文化。所以做榜樣都能讓人起信,都能帶動他人。所以每一句經句,哪怕是治天下,我們也可以拉到自身,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社區來做起。我們學的經教沒有一句現在不能落實的,諸位同學假如看到這一句我現在不能落實,大家一定要提出來,你們不提出來就是我講錯了,講錯是要背因果的,所以大家要護念我,不能講錯,有這個情況一定要提出來。

  這節課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