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教民要道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22/12/27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7-0012
諸位同學,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進入「廣要道章第十二」,這個「廣」可以是推廣,可以是詳細來說明這個「要道」,要道其實就是用孝來治理天下,進一步說明這個要道所能起到教化的效果。我們看經文: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
我們要教育百姓,這個「親愛」可以作讓百姓能夠相親相愛、和睦相處,也可以解釋要讓百姓親愛國君、親愛國家領導人。就像《論語》裡面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百姓對我敬忠,要怎麼做?孔子說「孝慈則忠」,你要先教他孝道,因為移孝才能作忠。所以一個國家領導人,希望人民對國家、對領導,親愛、精誠、很忠誠,要從孝教起。所以教忠不教孝,這個就沒有根。所以百善孝為先重要!
這個「教」字,我們也得認識清楚,我們跟一些大眾為人父母者交流的時候,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說到,我都講好幾遍了,還是不聽。他可能覺得,講他就是教。所以現在我們雖然在學經典,但是有可能我們一些認知的習慣,不一定跟經典是相應的。經典是教我們明理,看得破,要放下就容易了,理得心安,我們就希望順著經教去做。我們假如還不願意做,不敢做,這很可能對經教這些真理信得不夠深,甚至於做的時候,我這麼做了真的就有效果嗎?比方俗話說的「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假如看錢看得重,你教他布施,他覺得挺難的,哎呀,我好不容易才賺到這些錢。雖然佛講了財布施得財富,他還是覺得我賺來不容易,要布施他心裡就有點難,布施出去有點捨不得。所以理是聽過了,但是真正要去做,那得體會深。
所以我們學經教,將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加以修正,依照經教來修正,叫修行。不然強者先遷,還是本來習慣拉過去了。所以當父母、當老師,甚至當領導,對這個「教」字要認知清楚,不然我們所做要跟教的精神相應不容易,因為認知就覺得我講了很多遍了。我們看這個字,有「口」嗎?沒有。這個「教」字左邊,兩個叉下面一個小孩,所以教字的左邊已經彰顯了,就如《說文解字》的解釋,教字「上所施,下所效」。所以上行下效,第一個叉是父母老師畫的、領導畫的,接下來是孩子很自然的模仿,人民很自然的效法,這身教。俗話也說「身教者從,言教者訟」,身教做出來了,就像我們提到王希海老師,沒有人聽了他的分享不被他孝行感動的,這證明什麼?孝是人性本善裡面本有的,是它起到相應了;假如沒有,你講得再好,不相應。甚至於跟大家舉到了一個副校長對婆婆不好,聽完之後當著一百多人懺悔,我們聽了都很觸動,當然也很佩服她的勇氣。所以「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王老師對父親那是至誠至孝,甚至於他還對其他沒有血緣關係的老人也是盡力照顧他,甚至都陪他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所以聽的人善根發動。所以這個身教能做出來,一定能感動人。
《孝經》是來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我們這樣學習過來,都在勤勉領導者自己要做,從《孝經》裡面可以感受到。這個也是呼應《論語》裡面講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政者,正也,在《論語》當中重複提醒了好多遍,怎麼為政?「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子欲善,而民善矣」。所以辦政治如是,其實家庭也是,管理一個家的事。孫中山先生說的,管理眾人之事叫政。把它理順,家要理順,國要理順,哪個團體不要理順、上軌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團體亦如是。左邊這個教字,身教,「上所施,下所效」,右一個手拿著樹枝,要有耐性,施政求立竿見影。我有做了,他們怎麼還沒有變?那個做都是做給人家看,不是發自內心覺得我應該做的。《了凡四訓》裡講的,發自內心去做的,「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有為就是帶目的的,我做了,他看到,馬上他們就改變。我們有一個目的性在,假如對方的改變不如我們預期,我們就生煩惱了。所以真誠,誠,一念不生是謂誠。我們心上還有,我非做得你感動不可,我們還曾經遇過老師要上台講課,我今天非講到他們哭不可。這個都太刻意了,而且不是太真誠,有點耍手段,非得讓你哭不可。所以人的心,有時候常常用這些經教對照對照,一念不生是謂誠,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很有耐性,包含這個耐性當中還能反求諸己,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我的真誠還不夠,我做得還不夠。
我們體會到教的精神,再來看這一句,『教民親愛,莫善於孝』,代表這個領導者自己要先孝順自己的父母,百姓看了感動他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孝一國興孝,百姓都懂得孝順他的父母。「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他有了孝心,父子有親的天性,很自然的他會去愛自己的兄弟姊妹,「兄弟睦,孝在中」,會愛整個家族,很自然再發展鄰里鄉黨,「凡是人,皆須愛」,就會百姓之間互相親愛。所以這個親愛,百姓之間互相親愛,也可以解釋對君王親愛。因為教孝了,「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他懂得念國家恩,念領導、領袖的恩德,這個就會親愛國家領導人。其實國家在我們用心去體會,沒有國哪有家?一個國家能安定,有國家領導人帶動,還有好多重要的行業,尤其保家衛國軍人、社會治安警察,你看這些行業的付出,有可能我們在大過年、他們都還在崗位當中,這樣國家才能安定,我們的日子才能過得平順。所以這個國家恩,再打開來,不少恩德。我們真的會去思惟,去感受,你會打從內心,看到警察:警察叔叔,謝謝你;看到軍人,你會給他禮敬,其實人的這種真心會交感。包含一個環衛工人,他也在維護著整個社會的整潔,你發自內心的謝謝他,他對這些工作會覺得很有價值。
尤其這一章經文,講這個恭敬,「禮者,敬而已矣」,對人本善的恭敬,對每一個人行業的恭敬,對每個人付出,我們都恭敬。為什麼要敬老?老人家他為他的家庭、為社會努力了一輩子,不管他在哪一個行業,他服務了人群一輩子,我們怎麼能不恭敬?我們不恭敬,不就很薄情寡義、就不念人家的恩了?念恩的人一定恭敬人。所以《了凡四訓》有講敬重尊長,「舉凡年高」,年紀大的人要恭敬,他有貢獻,而且年紀大,他人生的閱歷多。「位高」,位子高,他責任重、奉獻多,我們要尊重。「德高」,德行高,那一定幫了不少人,或者教化了不少人。還有「識高」,他人生的見識很廣博,這個都應該尊敬。所以我們這個國家社會能安定,推展得順暢,我們對各行各業都尊重。今天你到銀行去處理事情,很真誠的謝謝,我相信整個社會互相感恩、互相尊重,這個良性循環,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大家有沒有給環衛工人感謝過?甚至於隨手拿一杯水供養他?他可能第一個反應愣一下,接著一定會露出很燦爛的微笑。領導者以身作則,百姓效法他孝道,孝就發展成仁愛存心,人與人就會親愛和睦。下一句:
【教民禮順。莫善於悌。】
教導百姓遵循禮節,順從長上,沒有比教悌道更好的了。我們在一個家庭、家族當中有鄉飲酒禮,這個也是禮教其中一環。鄉飲酒禮,一個家族來不少人,可是每個人社會地位、官職不同,有一些可能他很年輕官職很高了,有一些可能年紀大了他還沒有當官,這麼多同宗的人聚在一起。那一天的座位,年紀大的尊,按照長幼次序排下來,這個就是家庭的倫理,讓人不會因為你當官大了就有一點耀武揚威、有一點趾高氣揚了,這些禮教都在提醒人,這個按照長幼排下來了。這些長輩雖然沒當官,小時候都照顧過你,小時候自己一顆糖很難得有,捨不得吃還送給過你,你要記著這些恩情,人念這個情義,人心就厚了。所以鄉飲酒禮很有意義,我們會順從長上,從這個落實悌道,能夠內化成為自己的態度。
我們提到悌,像宋朝司馬溫公(司馬光先生)他是賢相,當到那麼高的官,當到宰相,他對父母很孝順,他對哥哥弟弟非常友愛,侍奉皇上極其忠心,他對待朋友也是很誠信。因為兄弟處好了,延伸開來到學校去,同學是師兄弟,到各行各業去也是師兄弟,從家庭的倫理延伸到整個社會國家,天子他好好治理,能夠治理到整個天下像一家。當時候唐太宗被那麼多國家公推他為天可汗,天下的共主,那也是他用孝治天下,還有他那個胸懷,他也是敬,他沒有居高臨下,我的民族比較優秀,你們不如我,他沒有輕視別人的民族,所以他能達到所有的民族融合在一起。自己好東西你們願意學,統統給你們,建築、經典種種,甚至於那時候日本都用漢字來創字,片假名、平假名,這叫唐化運動,當時候好多國家,最凸顯的韓國、日本、越南。所以現在要看唐朝的建築去哪裡看?說到這個我們也有點不好意思。沒關係,知恥近乎勇。所以家庭倫理,我們看到這裡就彰顯出來,真的把家庭的孝悌推展開來,人互相友愛,互相禮敬恭順。
司馬光先生他的哥哥司馬伯康,司馬伯康年齡比他大了一些,當時他的哥哥已經八十歲了,司馬溫公對待自己的長兄就像自己的嚴父一樣,像父親一樣服侍,這個敬,恭敬。照顧自己的哥哥,像呵護小孩一樣愛他的兄長,每逢到吃飯稍微晚了一些,他就恭敬的問哥哥:有沒有餓著你?時間稍微有點拖了。天氣稍微冷一點,撫著哥哥的背,哥哥你穿得夠不夠?噓寒問暖,這樣來對待自己的兄長。這種對待自己哥哥姐姐的態度內化了,他出社會對人是禮順,有禮節,懂得順從長上。這個禮順,你遇到一個很有德行的人,恭敬甚至願意接受他的勸導、教導,假如這個長輩他沒什麼德行,我們也不會跟他對立;你不認可,但是不會起這個對立的態度,這都是順,順從長輩。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反觀,我們都算比較大了,當然諸位同學比成德的緣分好多了,我們都是二十幾歲才學的,所以對父母、對長輩那種孝敬的根基不牢,有時候不認同長輩的看法,可能表情就很難看,這種不順的態度就上來了。當然自己也有警覺性,要調伏沒學以前形成的這些習氣。
另外一則故事,我們在面對兄姐或者長輩能夠很禮順,其實也是都有念恩的心。唐朝李勣,他本來是姓徐的,功勞大,唐太宗封他英國公,賜給他李姓。當時候他當官當到仆射,仆射屬於宰相之職,那麼高的官,他姐姐生病了,李勣親自幫姐姐煮粥,人病了她消化不是那麼好,吃好消化的東西。結果他煮粥的過程風吹過來,火剛好燒到他的鬍子,他姐姐看到了,哎呀,家裡僕人那麼多,你何苦!你看他鬍子那麼長,也是一把年紀了。李勣說,不是家裡沒人,是我想到姐姐妳年齡那麼大了,我年紀也不小了,我亦老了,想要多為妳煮幾次粥,多為妳服務,這樣的機會少了。
我們念著父母兄姐長輩的恩德,這個黃庭堅他就念母親的恩,當了太史,每天都是親自幫自己的母親刷尿桶。我們有一個老師,他年齡比我長很多,他就跟我們說到他小的時候記憶很深的一件事,就是他的父親每天把自己奶奶的尿桶拿去洗。他這件事裡面最深刻的一個動作,就是他的爸爸都很用力、很用心洗,洗洗洗,最後要確定洗得有沒有很乾淨,他爸爸會去聞,他說那個聞的動作是他印象最深。他講到這裡,看他流露的一種神情,特別佩服他爸爸的孝行。這個是對自己的父親。你看李勣,是對自己的姐姐恩不忘。其實成德小的時候,跟姑姑叔叔住一起,因為父親是長子,所以我母親嫁過來,叔叔姑姑都還在讀書,跟我們住在一起。姑姑跟我們的感情很好,雖然嫁出去了,常常都要回來看我們,我記得當時候還沒出嫁,會帶我們去看電影,那種對我們的呵護照顧,那個情境現在都還很熟悉。我們念著他們的恩德,自然柔順、順從。所以「教民禮順,莫善於悌」。我們再看: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風俗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移」是轉變,「易」是更替。《五種遺規》裡面有「訓俗遺規」,顯然風俗太重要。所以李炳南老師建立台中蓮社,立了幾條規矩,其中有「四為三不」,這個四為裡面提到了「為求學問」,這真實學問,學問為濟世之本,我們學了這些為政之道,能夠把我們的工作、把我們的團體帶好。「為求解脫」,這一點很關鍵,我們已經知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從事於這些弘法的工作,最後不是搞世間的事,我們是為求解脫,為弘護正法,為轉移污俗。所以轉變錯誤的風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風俗當中,現在人刻薄,那我們就要厚道、念情義,這樣我們以身來轉這個污俗。現在風氣好爭辯,甚至於容易起口角,我們要能謙讓、能忍讓,整個風俗我們也有責任。所以看到不理想的現象我們不批評,師長說的,人家不孝,我們做孝給他看,我們不批評、不起對立。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見了,我們就著相,生煩惱,我們就忘失菩提心了。「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我們是為了求解脫,不能修到搞輪迴去了。
所以每一個情境都是讓我們提起菩提心,提起責任心。見義勇為,這件事被我看到了,這個不理想的風俗從我開始轉變起。現在貪小便宜的風氣很勝,我們很廉潔,公家的東西我們都很愛惜,絕對不佔公家一點便宜,這都在扭轉風氣。每一個情境我們都提起這種責任心,這個就是菩提心。為人演說,這個跟「念正法得久住」很相應,正法,人人弘道,我們得把它做出來。現在也有一個風氣,很會批評,上到國家領導人,下到啥他都能批評,可能自己也沒有敦倫盡分,那茶餘飯後都是批評的風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風氣起來,最重要的我們要帶動正確的風氣,順勢的轉過來,不要去看這個社會的不好。見義勇為,現在雖然是這樣,我們能做些什麼?我們能盡什麼力?所以風俗影響很大。像現在詐騙很嚴重,這個騙的風氣你不遏止它,它會增長,大家這一點也要自己謹慎,好像很多留學生他因為到海外去了,有時候接到一些電話太緊張了,就有可能被騙了。所以面對事要冷靜,我們帶動這個守信、誠信,不騙人。大家有沒有想過這個詐騙問題根源在哪?這個管仲有分析過,還是因為不好的風氣,接著影響到整個社會產生了這種偷盜的行為。管仲說到國侈,國家風氣奢侈了,「國侈則用費」,這個開銷花費很浪費,「用費則民貧」,百姓沒錢了,可是他消費很多。你看現在年輕人,還沒賺錢,在學校讀書,信用卡好幾張,刷爆了再換一張,這個奢侈。「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民貧,他沒錢,可是他奢侈習慣了,他還想不勞而獲、還想要揮霍,他就開始動歪腦筋了,哪個方法我可以不勞而獲?哪個方法我一下可以賺很多錢?「民貧則奸智生」,小聰明用錯地方,「奸智生則邪巧作」,所以奢侈的風氣會連帶整個社會治安統統會惡化。所以一個國度強調節儉,不強調這些奢侈品,是很重要的。不然你強調那些奢侈品,好像什麼叫受人尊重?車都要開很貴的,房子都買很大的,手上還要有好幾顆東西,此風不可長!
「殺」這個風氣,也會讓人暴力。人的思惟是有能量的,你是惡念,你會影響其他的人,除非其他的人定力很夠,不然都是互相影響;你起個善念,會有感應。你們有沒有遇過,朋友通過電話,我們怎麼想到一起去了?這個科學家有一個理論,叫「百匹猿猴效應」,一個島上有不少猿猴住在那裡,這個猿猴牠們本來吃東西都是拿起來拍拍吃了,結果剛好有一隻猿猴牠突然有一個靈感,牠就拿著食物到海邊用海水把它洗一洗。海水一洗,還加了點鹹,結果一吃很好吃,還沒有咬到沙子。其他的猴子一看,看牠的表情吃起來挺美味的,接著就跟著洗了,很有意思。有少數幾隻不洗,為什麼?因為那幾隻酋長級的,它是有身分的,我跟著你做,我就沒身分了,不洗。所以人有個身分地位也挺累的,隨時要能歸零比較自在。很奇妙的是什麼?這個島上猴子開始用洗的,洗東西在吃,其他的島牠們之間沒有通訊系統,牠們沒有微信可以用,很奇妙的,牠們也幾乎同時間都這麼做了。這是在動物世界裡面。人的念頭是有能量的,一念遍虛空法界,動物也是。結果在人類當中,比方舉一個例子,某個國家的實驗室,研究了一段時間突然發現某一種物質,結果他要發表,好多地方幾乎同時間都發表了,就是他起了這個念頭之後,跟他相近領域的人接收到之後好像推他一把,所以同時發現的。所以從這個理論就知道風俗的重要了。
諸位同學我們回首來時路,我們以前在學校,一個班的風氣對我們影響大不大?太大了。誰能不被影響?所以不少同學到了家塾,那風氣不一樣了,開始認真讀書了。所以孟母三遷,就是風俗的重要,環境,境教的重要。所以師長說現在歸二狼神管,不得了,財狼、色狼。兩性關係放縱了,沒有禮教了,人民的行為沒有規範,這個跟黃河潰堤一樣的,問題大了。所以安上治民,治理好人民,人心淳厚,社會安定。社會要安定,一定是人心好才會安定。所以禮樂教化刻不容緩,有這樣的因緣,有這樣的天分,要盡力來做。我們看這個風俗,現在錯誤的風俗,甚至於是上面的不懂,然後把它編在教科書,你看麻煩不麻煩。「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結果現在小學生的課本編性教育進去了,這個本來就是很大的欲望,你現在還去給他增上。所以現在女孩小學還沒畢業,懷孕了,中學生更多了,這很慘!你看這些孩子那麼小,他就造了那麼重的罪業。所以我們看下一品經講了「愷悌君子,民之父母」,父母官、父母官,父母沒有智慧,西方東進你都判斷不了,下一代被你給教壞了。
我們認識澳洲一個宗教長老,當時候法輪功要進澳洲被他攔下來了,他說這個是邪教。功德太大了!現在百姓分辨不出來,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領導者或者這些重要的人,他有這個判斷力,這個可貴了。像成德認識一位回教(伊斯蘭教)的長老Dr.Arifin,這個長老曾經去過廬江參觀,到的時候我們一起吃飯,他剛好坐在成德正對面,因為要上菜,菜還沒有上,大家要交流。這一位伊斯蘭教的長老開口就問成德一句話,當時候我還沒出家,他問我,他說蔡老師(人家翻譯過來),你知不知道孔子在陳蔡絕糧?一個伊斯蘭教的長老問我這個問題,我當時候後背發涼,然後還有點慶幸,幸好我還知道。假如他問的是我不知道,可能就得鑽到桌子底下去了,不好意思見人家了,就好像人家問我們說你認識你爸爸嗎?不認識。還要讓對方來介紹自己的爸爸,昏倒了。
湯恩比教授這真的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智者,他在全世界在一九七O年代大聲疾呼,中華文明可以帶領世界走向安定,他做很多分析,包含農業,他說這種發展下去,這個世界很多農田都不能種了。你用農藥化肥,他那時候都已經都預測不可行了。他在高度推崇中華文明的時候,我們國內是文革,中國人自己反對中華文化。一個英國人說這個最好,而且是在那樣的時節因緣,我們不能不佩服湯恩比教授。而且他說,假如有來世我必在中國。人有善願天必佑之,所以按這個年代推斷起來,這個人應該現在四十多歲。假如你們有發現長得很像英國人,這個是中國人但是很像英國人,一講到中華文化眉飛色舞、滔滔不絕,通知我們一下,我們去求證求證,那就可以請他出來弘法利生。
所以這個西方東進,這些錯誤的功利、享樂,我們都要能分辨,包含這些邪思都要會判斷。Dr.Arifin他也是很受尊崇,所以聯合國介紹他們國家一本教材,他把關。這是負責任的政府,就像國內現在在網站掃黃,愛護人民。他看了這一本推薦教材退回去了,他說這一本教材連孔子的教誨統統沒有提到,這本教材不合格,所以這個很有見識。我前幾天才聽到馬來西亞的首相安華,他對全國人民講,要多向世界級的大思想家學習。大家想一想,大思想家誰排第一名?孔子排第一,這是聯合國排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刻在聯合國上。當然這種整個學習的風氣,由國家領導人來帶動,那速度就快了。
我們看註解講到了「風俗移易,先入樂聲」。所以以前為什麼有官員是專門去採集每個國、每個地區的音樂,他透過音樂就知道這個地方的人心怎麼樣?治理的狀況怎麼樣?「變隨人心」,所以音樂跟人心是相應的。「政由君德」,國君愛好好的音樂,或者這個地方父母官好音樂的,「正之與變」,他帶頭,正己化人,而用什麼風氣?用音樂來教化,「音樂而彰」。好像《論語》裡面有講到「子游為武城宰」,在武城做縣官,孔子來找學生。結果一進到子游治理的武城,民風很好,老百姓在彈琴,禮樂的這個教化效果很好。孔子可能太高興了,脫口而出「割雞焉用牛刀」,老師其實是開玩笑了,高興的講出這句話來。子游聽到老師這句話,是很認真對待的,子游說,一般百姓學了禮樂就很懂得服從了。「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孔子聽了子游講的這句話,馬上自己就道歉了,「二三子」,告訴其他的學生,「偃之言是也」,子游講得正確,「前言戲之耳」,我前面講的割雞焉用牛刀,開玩笑的。當然這個互動裡面,孔子這個應對也是我們的學處,學生講到他曾經教的,然後孔子馬上就承認我剛剛講錯了,開玩笑了。當老師,人家學生有提出來,他馬上就認可學生,然後對自己的言語表示致歉,這個應對也是我們的學處。
從這一段可以看出來,子游教化的時間不長,但效果非常好。我們當時在廬江的時候,可以感覺這個音樂的教化速度很快,我們唱的歌大部分都是孝道,這種良善的歌曲。音樂調和人的七情五欲,所以有好的歌曲,互相爭吵的情況大大減少了。我們有沒有記憶?比方我們看拍得非常好的電影,大家有沒有曾經看過電影用了一整包的面紙,有沒有看過這樣的電影?像「暖春」。一般要看「暖春」,得要配備面紙,要先放著,不然到時候就會有應對來不及的狀況。大家去回想一下,哪些情節很感人?那些情節裡面都有配上音樂,你看那個音樂一聽,人的那種善良的情感,自然順著音樂就流出來了。包含看「醫道」精華,你看跟哪些情境配那些音樂,我們一聽,馬上正氣就上來了。不然大家自己做做實驗,比方你看這一段,統統靜音,沒有音樂來看,那感覺還是不一樣。
所以這種樂教的力量很大。諸位同學還年輕,二十來歲,你們假如對古琴這種古樂很有興趣,可以好好練。是吧!你看用言語的溝通,對方還想我看看你講得有沒有道理,還給你打量半天。你不用講的,給他泡個茶,我們先彈一曲,他一聽,心情就不一樣了。所以這種言語出去的時候,還要透過對方他的思惟想,他的觀念在那裡,有時候還會去分別;你看,音樂都植入人心,進去了。我們有一次,當時候也是王川老師,他教古琴的,他譜一曲給我們聽,大家也挺認真聽的。有一首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曲子,有一個同仁聽完,他說我剛剛看到孔子現在我面前。王川老師說,這一首曲子叫芝蘭,這個曲子就是在描述孔子之德。孔子在陳蔡絕糧說的,「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敗節」,雖然絕糧了,他的節操都沒有退。你看音樂裡面有磁場!孔子學琴的時候,你看老師給他彈《文王操》,他說你不要告訴我這個曲名,我自己來領悟,最後聽出來這一曲就是在講文王之德。《論語》裡面講,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你看這音樂感人至深。我年紀大了,我不能學這些東西了,雖然他對文化的復興很重要,後生可畏,寄望於你們發心。『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所以改善社會風俗,沒有比寓教於樂、透過音樂教化使百姓身心和諧更好的方法,沒有比這個方法更好的。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安上』,是能夠使上位者身心安定。「治民」,百姓也得到很好的治理。「莫善於禮」,那沒有比遵循禮法更好的辦法了。我們自古至今,治理國家禮樂刑政,禮樂擺在前面,當然不能沒有行,有些必須要靠刑罰才能遏制他的惡行,那刑罰還是要配套,政令的推展要透過政治的運作,所以禮樂刑政要一起配合。這一句經文我們看註解,「禮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別,明男女、長幼之序」,代表理不離五倫大道。像我們《弟子規》裡面講的出告反面、冬溫夏清,這些是禮行於父子關係;「長幼有序,伯友仲恭」,這個是禮行於兄弟;「上則恩賜有加,下則鞠躬盡瘁」,這個禮行於君臣矣。夫婦,「外內位正,和而有別」,外內位正就是夫婦之間家庭的分工清楚,配合得互相感恩,很和睦;和而有別,這個「別」就是家庭重要工作分工合作,禮行於夫婦也。
朋友是「樂群敬業,毋相聚以邪談」,這個禮行於朋友矣,朋友之間在一起「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不能一談就是哪個名牌的好、哪個東西好好吃,「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當然大家記住,我們一起探討,我們對於每一段話要用忠恕之道來接受,不能明天大家一相聚,某一個同學說什麼很好吃,「吃的問題昨天成德法師才上課」,那我就昏倒了。嚴於律己,順勢而為,不能一下子道理又壓過去,這就沒有恕道了。所以「忠恕違道不遠」,我們領納每一句經文,都要守忠恕之道。今天朋友他喜歡玩個樂器,彈得那個樂器都是很躁的,你馬上:你這是亡國之音!他一聽,下次不找你了。你可以跟他探討探討,你自己譜一曲出來,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他自己也會去感受。所以敬業樂群,在朋友之間合群,大家來自不同地區,生活習慣都不一樣,特別能包容別人,尤其尊重學業,帶動同學們認真學習,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個都是禮,「禮者,理也」,道理的理,這個倫常大道就是大自然不變的法則。天體運行,春夏秋冬運轉,這個不變的法則,在我們人身上就是倫常大道。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註解,「以正君臣父子之別」,想到《論語》裡面齊景公問政於孔子,齊景公是齊國的國君,問怎麼治理國家的政治?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提到的其實就是人倫常道,代表君行,君應該行的道,他的本分職責在哪?臣行臣道,父行父道,子行子道,各行其道。這樣,個人還有社會國家都上了軌道,政治自然就安定了。齊景公聽完,「公曰:善哉!」講得太好了,景公用反面來呼應孔子提的「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意思就是君臣父子都不能各行其道了,君不仁、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國家必然大亂。縱使那個時候有很多糧食,已經是亂世,生命不保了,還能安然享受這些食物嗎?所以這裡彰顯了『安上治民』。不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這個國君也沒有辦法安穩,國君每天就想著誰會不會犯上作亂,身心不安;百姓不懂得倫常,無所措手足,不知道怎麼做人。
禮的重要,藉由我們這個《群書治要》幾句來體會一下。二百二十八頁,二百五十六句,我們比較,快來看一下。「禮之教化也微」,禮的教化是潛移默化的,「其止邪於未形」,所以禮有防範於未然的效果,防範邪惡於未形成前。「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就是這個禮教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天天向善德靠近,遠離惡行。所以「是以先王隆之」,先王都非常尊崇禮的教化作用。比方成德回想自己成長過程,我們家裡每天這些生活的細節,拿出吃的東西來了,冰箱一打開,拿吃的先問誰?問爺爺奶奶。「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這個就是禮教,這個對自己很大的益處,不知不覺我們對長者有一種恭敬的態度。你踏出社會面對那麼多長輩,你禮敬他,你得到很多幫助。所以會不會遇貴人,其實在他小時候就看得出來。像我們一吃飯都是很自然的一個規矩做法,趕快叫爺爺奶奶,去請他們回來吃。然後爺爺奶奶一坐下,我們就去盛飯,放在老人家面前。我們心理,在這些生活的禮節上不斷薰陶自己,都要把父母、爺爺、奶奶、老人放前面,「日徙善遠罪」。不然你在這些情境當中,都是自我排前面,你慢慢自私自利,不恭敬他人。有,現在不懂這些禮教,誰第一個上桌吃飯?小孩。上去了,自己喜歡的統統吃光了,都不會想要留給父母老人,你說他以後不造罪業?不要小看《弟子規》一些生活的細節,這個會形成我們很重要的做人態度。所以《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君子重視事物的開端,其實這個就是強調「教兒嬰孩,教婦初來」。這個慎始,從小教好了,受用一生。但是假如一些重要的態度沒有教,慢慢他就偏得愈來愈厲害了,差若毫釐,開頭有一絲一毫偏差,十年之後、二十年之後,謬以千里,造成千里之遠的錯誤。禮,防微杜漸,防範於未然。
禮,我們看下一句,二百五十七句,這一段讓我們了解不學禮不行。「道德仁義,非禮不成」,道德仁義是更高的修養,可是你沒有禮的基礎,你不可能實現道德仁義。所以李炳南老師編了《常理舉要》告訴我們,學了希望我們不會讓人討厭,假如我們沒有學禮,讓人討厭,處處讓人生煩惱自己都不知道,我們還有可能往更高的道德仁義的境界去提升嗎?接著,「教訓正俗,非禮不備」,教訓是教導、訓誡,就是透過自己的身教、言教;正俗就是移風易俗,扶正去邪。若不以禮做為根本標準,非禮不備,就不免顧此失彼,無法周到完備。接著「分爭辨訟,非禮不決」,你看在古代有禮教,有這些紛爭、口角衝突,找教書先生來評評理,一定是用這些倫常跟當地老百姓勸勉,所以紛爭曲直,辯訟是非,若不以禮為準繩、標準,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下一句,「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沒有禮,無法定名分、盡自己的本分。包含「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宦學是學習從政,或者學習其他的這些技能、藝能。不根據禮,那師生之間就不可能使教者認真、學者專心而產生這種親近之情。我們看到有一些行業,比方說餐飲業,剛開始來訓練,拜師,在那種氣氛之下,人的這種善根,教者提起責任,學者提起專注恭敬。所以師長常常提到他小時候,他的父親帶著他,當時候六七歲,那就是禮教的力量,整個禮儀可能二十分鐘左右,不會太長,但是影響老人家一生。他說首先是拜孔老夫子,接著請老師上座,父親帶著兒子行三跪九叩。教書的人是明理的人,教書的人是要有良心,接受人家父親這麼重的禮,不認真給人家教,對不起人;讀書人不佔人便宜,人家禮這麼重,不認真對待,良心說不過去。一個孩子六、七歲,在這種氛圍,六、七歲的孩子看他的父親是天,他最尊敬的人,一個人一生對自己父親、母親的那種尊敬都不改變,那是一個人精神生活寶貴的資糧,寶貴的財富。「大孝終身慕父母」,看到自己的父親給老師行這樣的禮他很震撼,父親是我最尊重的人,父親這麼尊重老師,那他怎麼敢不尊敬老師?這個根就在這個禮儀當中扎下去了。
而師徒如父子,孔子在《論語》裡面展現出來了,「回也,視予猶父也」,父子關係,師生之間在古代這種精神,像父親一樣一心要成就,又像兄長一樣常常協助我、呵護我,又像朋友一樣,所以老師叫友生。你看古人很謙虛,朋友,自己老師,友生。這個老師,也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哪怕在師生緣當中,這些緣是來成就我的,我在這些緣當中學習,教學相長。所以我們看這個「朋」字怎麼寫?兩個月亮。「友」,古字,兩隻手握在一起,提攜。我們去觀察,老和尚跟李炳南老師那種師生關係,像父親一樣、像兄長一樣,也像朋友。當時候李炳南老師聽到台灣台大成立佛學社團晨曦社,當時候周邦道校長、周宣德居士來傳遞這個好消息,李老師也很高興。結果客人走了,老和尚說,不見得是好事。李老一聽,怎麼不是好事?老和尚分析,他們是高級知識分子,先入為主,假如他們學偏了那咋辦?李老一聽有道理。你看這個師生之間切磋,師生之間把一個重大的因緣討論出來了。所以在台中慈光圖書館辦佛學講座,每個禮拜天,寒暑假辦講座。所以這個要像朋友一樣光光互照,兩個月亮相得益彰。
就像孔子陳蔡絕糧的時候,子路跳出來,當然子路他也是比較仗義,子路出來是強調了「君子亦有窮乎」。這個在《論語》裡面有,君子也有遇到這麼困窮的時候,「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也會遇到困窘,但是他不改節,就是剛剛提的「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敗節」。子路這麼一聽,被老師提起正念,才下去了。接著子貢上來了,老師,這個世間人這麼不理解我們傳的道統,可不可以降低一點?諸位同學,可不可以降低一點?一代人就降低一點,那三代人會降成什麼樣子?還能傳五千年嗎?孔子沒有回答子貢的問題。孔子接著問顏回,顏回你怎麼看?沒有回答子貢,請顏回發表。顏回說,我們已經盡心盡力,把道我們做,我們去弘揚,世人不能理解,我們問心無愧,我們對得起。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但這個道不能減,我們自己做了,又說清楚了,盡到心了。孔子聽完顏回說的,顏回你以後當官了,我給你做家臣。大家就聽聽看師生之間這種對話,這種心靈的相應,惺惺相惜。你看《論語》裡面孔子對顏回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包含孔子自己有一次跟子貢說,子貢「女與回也孰愈?」你跟顏回比起來怎麼樣?你看子貢也很有自知之明,我怎麼敢跟顏回比?「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孔子怎麼說?「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孔子說,我也比不上顏回。當然學生的成就就是老師的成就,因為顏回是孔子教出來的,他學得比孔子好,是孔子最高興的事情。因為顏回他在這個危難當中他也不怕死,他很年輕的時候他就知天命,所以孔子應該是看到他在這個年齡的時候就能達到這個境界,他很欣慰。孔子就事論事,也很謙卑,我也不如我這個學生。所以「宦學事師,非禮不親」。
「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這個都跟我們當前整個社會息息相關,「非禮威儀不行」,朝班這些政府單位開會,像古代也在朝廷裡開朝會,朝班的整肅、軍隊的治理、官員的就職上任、法令的頒行,沒有禮就不能彰顯威嚴,就會亂了。包含「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祭祀都有祭祀的禮儀,祈禱酬謝神靈,天地山川諸神祇都是神靈,祭祀供養祖先,沒有禮就不能體現真誠、誠敬、莊嚴。
我們再看下一段,這一段對我們現在社會的問題就更凸顯禮教的重要。「朝覲之禮」,諸侯朝見天子,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諸侯國之間像齊國,齊景公出使,齊景公到魯國,或者他們的外交官互相訪問,「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喪禮、祭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我們為人臣、為人子,要記得恩德。「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我們剛剛有提到了。「婚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夫婦有職責,分工好。「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坊止水之所自來也。故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所以禮節是禁止混亂發生的根源,防範於未然,就像堤防能夠防止洪水氾濫一樣。假如認為古老的堤防沒有用處,把它毀壞了,一定會遭遇水災;認為古老的禮儀、禮教沒有用處,廢棄它,一定會有禍亂發生,我們的社會治安愈來愈差,這跟禮教被否定了有關。
我們接著看分析,「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婚姻的禮廢除了,夫婦應盡的道義衰微,相處就會痛苦,互相傷害,不講道義、情義、恩義,而且淫亂的罪行更會增多。所以現在背叛另一半,這種淫亂的事情太多了,甚至於是未婚這個淫亂就很嚴重了。所以全球一年墮胎有記錄,這好多年前了,現在可能更多了,五千萬,沒記錄的可能翻一倍了,這個太慘烈了。萬物之靈的人類,現在做的是連老虎都不會做的事情,虎毒都不食子。你看欲望氾濫,因為沒有禮教了,像洪水氾濫一樣,墮落的速度很快。而且這五千萬裡面,未成年佔很高的比例。所以大家要冷靜看看這一百多年來整個人心的狀態,我們才知道什麼該復興,什麼該撥亂反正。
「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鬥爭之獄繁矣。」現在父子兄弟上法院很多,看他小時候稱呼自己的哥哥姐姐都直呼名諱,我聽了很不習慣,「稱尊長,勿呼名」,這種長幼之序失掉了,後面發展就嚴重了。所以長幼順序喪失,爭鬥的刑事案件就會愈來愈頻繁;喪祭之禮廢了,為人臣、為人子者恩義就愈來愈淡薄,而悖逆祖先、不忠不孝、以下犯上的就變多了。「聘問之禮」跟「朝覲之禮」廢了,「則君臣之位失,而背叛侵陵之敗起矣」,失去君臣各自應有的身分地位,反叛君主、侵凌鄰國的禍亂就會隨之產生。所以我們從這些經文就感覺到禮教的重要性。我們接著看下一句:
【禮者。敬而已矣。】
註解講「敬者,禮之本也」。我們學傳統文化都要把根本掌握住,「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禮的根本就是一個敬字,自卑而尊人,在《修齊治平》我們再看一句,二百六十一句,二百三十四頁,「曾子曰」,曾子說到了,「夫行也者,行禮之謂也」,所謂的行,這應該指德行,就是要實踐禮。「夫禮,貴者敬焉」,就我們對尊貴的人恭敬,尊貴的人奉獻多。「老者孝焉」,我們對老人孝順,這也是恭敬老人。「幼者慈焉」,一個孩子你不能輕慢他,他好好栽培,以後是棟梁人才。「小者友焉」,對年輕人友愛,「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賤者惠焉」,對地位比較貧賤,生活比較困難的人,我們恭敬他,施於恩惠。所以這些都是禮的表現。我們真正掌握禮的根本是恭敬,這個恭敬心能保持住,我們跟人應對進退,跟人相處不會有太大的偏差,因為心是根本我們掌握住了,恭敬心是根本。就像《大學》裡說,「如保赤子,心誠求之」,你很真心,很真誠去照顧這個小嬰孩,「雖不中,亦不遠矣」,沒有做到很圓滿,不會差到哪裡去。所以心用對了,哪怕可能這個禮數上我們還不是了解得很細緻,也不會太偏差,尤其我們真正內心恭敬,人家可以感受到我們的心。接著:
【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
我們看註解,它是寫著「居上敬下,盡得懽心,故曰悅也」,我們假如依這個註解來解這一句,居上這是指國君、領導者,他處在高位,可是他看到百姓的父母他很恭敬。大家想一想,我的國君對我父親這麼尊重,這個家的孩子會怎麼樣?會很歡喜,會對君王很感佩。國君你地位那麼高,還對我父親那麼尊重。就像佛陀有講,一個國王去親自給一個病人敷藥,這個功德很大。因為這個受傷的百姓會怎麼樣?會感動的痛哭流涕,君王你位子那麼高、事情那麼多,你還親自來照顧我。『敬其兄,則弟悅』,你去尊敬這一家的兄長,他的弟弟妹妹都很高興。『敬其君,則臣悅』,你比方說古代的天子,他到其他諸侯國去巡視,這個天子非常尊重這個國的國君,他底下的子民都很歡喜,天子這麼尊重我們的國君,所以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尊敬一個人,讓千千萬人都感到喜悅。
【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他恭敬對待的人很少,因為國君他還有很多他的任務,但是他剛好有那個因緣,他去巡視的時候遇到百姓的父親兄長,甚至是這個地區的地方官、這個省的省長;你雖然是國家領導,你很尊重這個地區的首長,你所尊敬的人很少,卻可使許許多多的人感到很喜悅,這就是所謂『要道』。治國的好方法,就是用孝悌之道來教育民眾,用禮樂之道來轉化民眾。因為這一章就強調孝悌、禮樂,後面尤其彰顯出恭敬的重要,一個領導者有恭敬的心來對待他所遇到的父、兄,還有君這些身分的人,就會讓很多的人很歡喜。比方說在疫情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很辛苦,這個國家領導人去慰問,尤其是最辛苦的人,最奉獻的那個醫療人員,很感謝這個付出、奉獻的醫護人員代表。他恭敬一個人,多少人高興?多少人欣慰?有沒有敬一人、千萬人悅?打自內心感謝醫護人員。或者教師節他去拜訪一個老教師,請問大家,只有這個老教師會感動嗎?誰會感動?所有當老師的人都歡喜,國家領導人很尊重老師。所以這個恭敬能產生民心的歡喜,民心的團結。成德想到陸克文先生,他做過澳洲的總理,他上任做了其中有一件事,他跟澳洲的原住民長老,很禮敬他,向他道歉,因為一個政權入到一個國度,對當地有殺戮。可是他當一個領袖,他肯為之前的錯誤向原住民道歉,這個是很可貴的。他這麼一做,我相信原住民都很感動,他又尊敬他們的長老,這就把一個國家種族之間的隔閡破掉之後,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共同為這個國家努力。
所以這一句經文,真正有恭敬心、有真誠心的領導者能落實這一句,這個對他國家的幫助太大了!成德覺得師父老人家把這一句用到宗教團結去了。你看老人家尊敬他們的神,尊敬他們的經典,發現一部《古蘭經》的註解,那註解很難得,把《古蘭經》註解得很清楚,那可能是一百年前很有道德學問的人註的,老人家拿到了,印一萬本,恭敬他們的經典。老人家這麼一做,敬《古蘭經》,則伊斯蘭教徒都悅。所以老人家為什麼那麼短的時間就把九大宗教能團結起來?尊重人重要,「敬人者,人恆敬之」。老人家都是發自內心做的,包含老人家講,我學《聖經》,我是最虔誠去學的;我學《古蘭經》,我也是很虔誠去學的。所以老人家有把《新舊約》騰出來,帶動宗教互相學習。互相學習了,你們的教誨很好,互相尊重;你不互相學習、不互相了解,都互相批評,那衝突更大,你不溝通交流,愈誤會愈深。見面三分情,互相學習,互相尊重。在新加坡天主教邀請師長去講《玫瑰經》,你看講下來天主教徒很感動,當然他們會更認真學《玫瑰經》。老人家做這個,這都是老人家把《華嚴經》用出來。《華嚴經》事事無礙,這個世間很多衝突都來自什麼?來自宗教。老人家能把他們那麼短時間團結成一家人一樣,個中三昧我們當弟子的要學到,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只會「哦,好」,只會拍手而已,學不到老人家的心法,這太可惜了。
這個不只用在國家的治理,或者你在單位裡面,你是一個企業董事長、總經理,今天有個員工父母來看他的孩子,剛好被你遇到了,「老人家,歡迎歡迎」,倒一杯茶請老人家喝。你發自內心對待員工的父母,這個員工看了會怎麼樣?或者你董事長看到員工,也是很真誠、很熱情,「早!」那種關心、尊重都是發自內心,有時候那一句問話、那一句關懷問候,員工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忘,董事長成就那麼高,對我這個基層員工都這麼尊重恭敬。所以這一句也是用在企業團體當中,你只對一個員工很恭敬,敬一人,千萬人悅,為什麼?旁邊的員工有看到,他們也很感動,然後這個事慢慢大家都知道了。所以松下信之助,這個在日本經營之神,他員工母親生病了,這個員工是廠長,他跑醫院去照顧母親,結果工廠失火了,燒掉了。松下信之助應該是看得很開了,燒就燒掉了,又回不來,他沒有指責這個廠長。你母親生病了我們都沒有關心到,沒有體恤到你的情況,還致歉,沒有責罰這個廠長,沒有降他的級。松下信之助這麼處理,他公司很大,分公司很多,你看這個事情一傳,他這種反求自己,然後恭敬員工,也關心他的家人,這一分心,員工知道了都很感動。雖然他是對一個員工還有他的母親,感動全公司的人。當然這種都是要發自真心,不是做樣子給人看的。假如是做假的,日久見人心,做假的後面反效果就很大了。所以善導大師教導我們,一切皆從真實心中做。就像一個領導者要立誠信與誠名,你不能做假的,你不能裝。老和尚說「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誠是真心的本體,不應付,不虛偽。唐太宗剛好有一次聽到臣子給他建議,皇上你哪天上了朝,你就故意發脾氣,你看看你發完脾氣之後誰敢勸你?太宗聽了說,不行,我怎麼會故意發脾氣呢?故意裝的,這樣不是誠信對待臣子。所以都是從真心做出來的。好,這個是「廣要道章」。
下一章「廣至德章第十三」,這一章是詳細說明第一章治德的意義,如果能夠推廣先王的孝行,至德就可使民心順服,因為這一章最後一段,「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所以你看這一章也是在強調,君王一定是自己要以身作則,把孝真正做出來,就能民心順服,感化百姓,所謂風行朝野。所以我們看經文裡面說了,「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領導者教孝道,不是每天挨家挨戶上門去教,他是「教以孝」,這個教是以身作則,「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他自己對父母盡到孝道,天下的人以他為榜樣,天下的人也懂得尊敬自己的父母。「教以悌」,他也是對自己的兄長盡到悌道,百姓都有本善,看到他的榜樣,效法他,那就是教天下所有為人弟妹的人,都能尊重自己的兄長。以前天子或者國君,有可能也有兄長,因為他的身分可能是嫡長子,有可能他不是年齡最大的,父王其他的太太(庶母)生的比他年長,這個在時代背景上補充做一個說明。「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他對自己的臣子,教以做臣子之道,那就是教天下為人臣的都要尊重自己的君主,這個都會起到上行下效的效果。
好,時間到了,我們今天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