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孝經》—孝子之五事三戒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22/12/23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7-0010

  諸位同學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昨天學習到「聖治章第九」,尤其後面講到了君子以孝治天下,他的行為也都是符合正道,隨順性德,來給百姓做榜樣,以德行來帶動百姓。我們昨天提到「君子則不然」,他的行為不違背道德禮義,他是:

  【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

  我們昨天學習到了『言思可道』,所以所言要符合聖賢、佛菩薩教誨才說。這些經句我們內化之後,我們一言一行都會觀照,自己講話、做事不隨順煩惱習氣,隨順性德,經典的教誨就是性德。「行思可樂」,在這裡特別強調我們的行為,能不能讓人生歡喜心,能有這樣的考慮。當然有這樣的一個考慮,自己就有一種敏感度,防止眾生因為自己的行為生煩惱。能夠這樣一舉一動會很替人著想,設身處地,不讓眾生因自己而生煩惱。所以師長教誨我們,佛門不殺生,不只是不殺害生命,是不惱害眾生。我們假如太過自我,只考慮自己的角度、感受,沒有考慮別人,很多時候因我們的言行生煩惱,我們自己都還渾然不知,人家可能已經很痛苦了。所以不殺戒是不惱害眾生,能夠柔軟體恤他人。

  『德義可尊』,「立德行義,不違正道」,贏得他人的尊敬。我們看白鹿洞書院那個綱領,這個是我們傳承四千五百年老祖宗是怎麼教導後裔的。白鹿洞書院那個綱很精闢,首先學習的內容,「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再來學習的次第,「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是解,篤行是行,解行相應。在行的部分,老祖宗留下來三個綱,第一個立身;第二處事,處理事;第三接物,與人相處。在立身當中,那等於是自我的修身,提到「言忠信,行篤敬」,言語要忠、要信,要很真誠、忠誠;行為篤實、恭敬,就是誠敬;「懲忿」,不瞋;「窒欲」,不貪;「遷善,改過」,不愚痴。你看在立身當中,真誠恭敬,不貪、不瞋、不痴。

  處理事,就一句話,「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你做任何的事情,最高指導原則要符合道義,不能是為了功利,都是為道義來做的。君子喻於義,道義,不是為了自己的功利,小人才喻於利。所以一個人做什麼事都是道義出發,親戚朋友會很敬佩他,這個人真講義氣。我們看到在古代這些讀書人,比方說有個讀書人他在讀書期間,突然有個朋友跟他說,我想把我的家人付託給你。人家的妻兒付託是多重的責任,他嘴上沒有答應。後來這個朋友去世了,他帶著自己的小孩去看望這個同學的遺孀還有孩子,帶了很多財物去幫助。自己也並不是很寬裕,他自己的小孩就有點不能理解,父親,我好像沒有怎麼聽說你跟這個人有多深的交情,怎麼你跑那麼遠來幫助他的家庭?他跟孩子說,他是以前讀書同學,他曾經跟我提過,要把家裡人付託給我,我嘴上並沒有答應,但是我的內心有答應,後來他們家真的困難,他也走了。所以古人對於自己內心曾經答應的事情,他就不願違背自己的信諾會去做。這是一個例子,還有一個例子我們也很熟悉的「季札掛劍」,這都是有信義之人,雖然口上沒有答應,但是心上已經許諾了。我已心許之,怎麼可以「以死倍吾心哉」,怎麼可以因為對方已經去世了,違背我當初的承諾?把劍就掛在徐國國君的墓前樹上。

  所以我們看這些古人,「德義可尊」,我們聽到他們的故事,自然生起對他們的尊敬。同學們有沒有讀過《義田記》?記載范仲淹先生的。你看提到他幫助那麼多家族、鄰里鄉黨,甚至是貧窮的讀書人。結果他死的時候根本沒有錢買棺材,還是同僚湊的,你看當那麼高的官,死的時候連棺材都買不了。所以後人很尊崇這篇《義田記》,錢公輔先生寫的。尤其那一句「唯以」,就范公唯一留給子孫什麼?「施貧活族之義」。布施給貧窮的人,把整個家族照顧得很好,祖宗在天之靈很安慰。他當時候一發達了,給自己的孩子講,我今天發達,那是祖宗之德。讀書人明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現在的人不懂這個道理,都是自己覺得自己很厲害、很驕傲,不知道這都有祖先的福蔭。所以他「施貧活族之義」留給他的後代,遺其子。所以這一篇叫《義田記》,范公那時候買的義田一千畝,後來子孫發揚光大,到清朝有四千畝。所以這些風範都是德義可尊。

  『作事可法』,他在做事的過程,他的心境,包含他做事的原理原則,這些都值得我們可以效法。值得他人取法,那代表他做任何事不是任性而為,行中都有法。都有像我們昨天提到了君子有四儀,做任何事情,他的考慮都符合仁、義、忠、信的原則。我們再看這個句子的時候,也可以反觀自己。比方說今天你的長輩,可能把堂弟、堂妹、表弟、表妹交給你一個月,他們就跟著你一個月,你好好帶他們。諸位同學,你肯不肯帶?想一想自己能給他什麼東西,他能不能從我們一言一行、從我們做每一件事、從我們的容止可觀、從我們的容貌、從我們的應對進退,這些弟弟妹妹都得到啟發,甚至受自己感動。所以不是你當了官才是從事教化工作,現在我們一言一行符合經教,就是在為人演說。所以傳統文化都是當下可以達到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今天剛好有弟弟妹妹跟著你,這是個緣分,隨緣妙用,隨這個緣;那個緣遇到了,我當姐姐、當哥哥要有責任,我得收斂收斂,弟弟妹妹看著,不能這麼隨順我的習慣,你自己的受用明明德,就在這個緣上。你有這種責任心,你可能在這個緣當中,自己的言行就有很大的提升,對自己弟弟妹妹就起到帶頭作用。

  昨天跟大家有談到我們做事,應該建立哪些思想觀念?我們有沒有重視怎麼做人、怎麼做事?比方說提到這個「作事可法」,隨著我學習的經教,哪一些跟做事有關的,我把它整理起來,常常提醒我自己,這樣我在真正辦事的時候,這些教誨就可以用上了。比方我們剛剛說到的隨緣妙用,這就是一個做事的原則,我隨這個緣,我做這件事的目的提升自己,然後護念相關的人,這就是做事的目的。假如今天我們做事了,自己脾氣大,別人跟我們共事也搞得不愉快,這個就違背大學之道了。做事的目的是什麼?藉由這個事,藉由這個緣,自己提升,相關的人跟著提升,這個才妙,妙在自利利他上。

  舉個例子,當然我也做得不好,舉個小例子。昨天有個同修,他對我挺關心的,可能看我好像比較瘦,他就給我打植物奶,他還去買oganic(有機的)小米這些原料。結果喝一下,喝起來怎麼味道怪怪的,有蟑螂的味道。我就請他過來,我說你有沒有喝喝看?他也跟著喝了一口,真的有味道。我說你去把你打的這些原料拿來我看看,拿過來,真的,小米那一包真有味道。他說我一打開就打了,那代表這一包的問題;他假如說這一包已經開了好幾天,他沒有關好,那另當別論,他是一打開就打了,那顯然是這個公司產品有問題。你遇到這個境界怎麼做?假如你生煩惱了,你怎麼拿這東西給我吃,你跟他都生煩惱。但是這也是個緣分,我說這個沒關係,你要打電話給這家公司,為什麼?可能它同期生產的都有這個問題。所以你打電話提醒他,說不定他重視起來,他會回收這些產品,不然很多人吃壞肚子怎麼樣?我昨天肚子確實有點小反應,今天沒事了,昨天有一直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可不能吃壞肚子,現在《孝經》的課這麼密集,可不能有什麼閃失。

  我們在這個事當中,首先自己不要被事生煩惱,再來你也不能只考慮自己:怎麼這樣,丟了!你只想自己而已。想到可能相關的人,我也藉這個事情提醒這位同修。我們不能只考慮自己,考慮這件事相關的人,這要變成一種習慣。所以師長常常說放下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在哪裡放下?在發生的每件事裡面。是吧?今天假如我們只顧自己的感受,吃到這個,可能就責怪這位同修了。人家這麼盡心盡力,還買有機的來,這不能怪他,你要體會到人家的心,你不能著在這個事相上,著相就會生煩惱。我們假如清楚這個做事的原理原則,我做每件事是為了明明德、親民,你做事就會很冷靜。你不忘這個做事的目的、初心,你就不會做著做著自己陷到事裡面去了,發脾氣,跟人對立,不會了,不幹這種傻事;也不會在做事當中不顧及別人,因為你是要藉這個緣成就、護念別人。所以這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很重要,要在道中,不能在煩惱當中。當我們在做事過程當中,都是在練這一顆心,要把得失心放下,這是做事的一個觀照,「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夏蓮居老居士有一段法語很精彩,你在處理事的時候,要提起這一段教誨。夏老說的,「處事時,廓然而大公」,你在做事當中,讓自己愈來愈為大局著想,大公無私。「物來而順應」,你練這個隨順因緣。「事已過勿留滯」,這個事已經過去了,不要耿耿於懷,放在心上。「事未至勿將迎」,這個事還沒有來,你不要在那裡瞎操心,要用心如鏡,境來不拒,境去不留。在做事當中修行,「坦坦蕩蕩,鑑空衡平」,這就是用第一念,用真心處理事。「若計較人我」,做事的時候人我是非都起來了,跟人對立,「瞻顧得失」,得失心在裡面。你看古人指導得好細,你主這一件事,要置身於利害之外,就是你負責這個事,但是你要跳出得失心。建言者,你給人家建議事情,要置身於利害之中,這樣你的建議才會貼切,不然站著說話不腰疼,講得很簡單,都不知道人家的難處。你看,建言者要置身於利害之中,所以不能計較人我,不能瞻顧得失。不能「激於義氣」,不能義氣用事。不能「牽於感情」,也不能感情用事。所以只有練心法,沒有練事法,做事當中就是歷事練自己的真心。所以這一句「只有練心法,沒有練事法」,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精神。怎樣練心?就是自己的心上常常不要放事,你無一事,就好像你用心如鏡,你心裡放空了。放空了,無一事,叫做「應無所住」,然後事情來了你就去應,你是很清淨的心去應它,平常心去應它,叫「而生其心」。我們心上很難沒有事,常常心上我最討厭怎樣,你心上有個事;我最不喜歡怎樣,你心上有個事;甚至於你跟人家溝通,我最怕起衝突,你還有個怕,你最怕起衝突不是壞事,可是你跟人家講話就有點爛好人。所以大要只是胸中無一事,「乃能事事」,你就能去應每一件事,因為你應無所住了,所以應無所住不容易。

  《大學》裡面講,「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你只要還有點情緒去處理事,不會處理得當。「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哪怕你那個恐懼不是很大,但心還是偏了。「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你看去處理事,還沒處理,就擔心會不會處理不好?你心上有事了。所以做事都是在練自己的心,一有這些忿懥、憂患、恐懼、好樂,趕快「阿彌陀佛」,心上不裝這些心念,裝阿彌陀佛。所以念佛叫「暗合道妙,巧入無生」,為什麼?因為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妄念進來,叫應無所住,那你又一聲接一聲,叫而生其心,這叫巧入無生。沒有任何妄念,叫應無所住;你又一聲接一聲,而生其心,你看《金剛經》的境界,老實念佛能入。不然你要入《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要放下執著、放下分別,還要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執著沒有那麼容易,見思煩惱,佛說的,你要把見思煩惱斷掉,像在瞬間把四十里的瀑布截斷,人幾乎做不了了,可是你看你老實念佛,能入這個無生的境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這是佛法的妙法,你假如專注念五分鐘阿彌陀佛,沒有一個妄念,你就做了五分鐘的法身大士,當然要繼續保持比較好。所以我們不是為了做事而做事,會陷到事裡面去;為了修行而做事情,為了自利利他做事,為了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做事情,那都是在練這一顆心。

  比方《格言別錄》裡面說「臨事需替別人想」,你在做事的時候,都要替別人考慮;「論人先將自己想」,我們要論這個人有什麼習氣,我們自己要先想想自己有沒有?自己都有,還講別人,這個是不妥。「無諸己而後非諸人」,自己不做得怎麼的,沒有資格講別人,講了,人家不服氣,適得其反。包含做事有沒有養成一個習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做任何事、處理任何事都考慮要從根本下手,不然我們處理事很可能都是枝枝末末。什麼是根本?經典裡面常常講德是根本、心是根本、孝道是根本、修身是根本。你說幾個治理一方的官員他會常常考慮到修身為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他不回到這個點上,他真的要把事處理好,很難。人不回到修身為本,他就很容易在很多事當中去指責別人,常常指責別人,人和就沒了;愈沒人和,他不覺得是自己的問題,愈指責別人,到最後眾叛親離都有可能。包含你面對事情要冷靜、要鎮定,你一急躁,自顧不暇,你一急起來,顧你自己都顧不好,你還能去處理事情?所以自顧不暇,焉能治世?你怎麼還去處理事?

  你看古人留下來以靜制動,以沉制浮,要沉著,別人很浮躁、很急躁過來了,你不只沒有被他轉,你還慢慢來、慢慢來,別著急。以緩制急,以寬制褊,人家心量很小,氣急敗壞,你很能包容,把他化掉。我們也不舉太多了,比方說你辦事,你要考慮到名正言順,這樣你處理事,人家才服氣。包含你做事,《論語》裡面指導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你各有自己的本分職責,你不要搶人家的工作。哪怕對方可能有需要幫忙,我們也是很尊重他,跟他溝通,他願意我們來協助他,要分工不分家。這些義理是圓融的,不是死板的。包含做事,剛剛跟大家有提到那一句,「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就是一個道義。而這個義字,師長開解,就是你做事合情、合理、合法,都能顧及到。所以人隨著事情的鍛鍊,他變得考慮周到仔細,情理法都能兼顧。好,這個句子我就不舉太多,因為剛好自己有曾經就對人、對事、對物,有哪些相關的經教指導,比方說對人,應該愛敬存心,應該心存忠恕,就把它記下來;對事,有哪些句子,自己常常看,常常提醒。這些句子我就不舉太多了。

  其實這六條要落實,不簡單!比方說「言思可道」,成德好像曾經有一個專題叫「言語的修養」,那是六個小時,專門講言語的,大家以後有空可以做參考。康熙皇帝有講過三句話,「講論得之最速」,你聽人家講課,因為他講一堂課,比方說兩個小時,他最起碼他要準備十個小時,但是你專注聽這兩個小時,你就把它吸收了。講論得之最速,「思慮得之最深」,你聽了這些好的教誨,你要去思惟,拉回自身,你體會得就深。「力行得之最實」,這些道理,理有頓悟,事要漸修,你得把這些領悟的道理都是解,你要去行,解行相應,你得到的收穫會非常扎實。所以多向人家有下過功夫的人學習,就像我們邀請到的這些老師,他們在所負責的比方說《易經》、《道德經》,那都下幾十年的功夫,這麼好的機會向這個老師學習,多難得。不只學習,你能夠先做預習,在課程當中多請教問題,你把老師幾十年的功力給問出來。所以善問也是很重要,善問,善請教。

  我們看下一句,『容止可觀』。「容止威儀也」,自己的威儀符合規矩,所以君子儀容、舉止莊重,有威儀、有威嚴。這個「觀」,可以向他們觀摩、學習,這樣的行為讓人家很敬仰,很願意親近。所以在《論語》當中有提到「君子有三變」,這是子夏說的。這個「君子」應該指的是孔子,君子有三變,就是孔子給他的感受、給他的觀感,有三種變化。「望之儼然」,遠遠看著老師很莊嚴,很有威儀;「即之也溫」,靠近老師覺得非常溫和,很舒服;「聽其言也厲」,聽老師講話,老師義正辭嚴,聽了自己很自然生起正氣。看起來是三種變化,事實上都是君子他的德行自然流露出來,讓人產生的感受,這個是「容止可觀」。

  在《格言別錄》當中有提到,這一句講得很好,古人很會歸納總結人生的智慧。《格言》裡面說心術,一個人的「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要坦蕩光明,要篤實,不能虛偽,不能搞虛假。「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這些都總結得非常好,你看容貌正大老成,你正大光明、很真誠,表現在容貌上自然非常端正大方、老成持重,令人感受也很親切、融洽。你沒有守住正大老成,心有點偏,這個容貌讓人感覺起來不舒服。比方說有一點諂媚討好,我們這些習氣或多或少有,都要從自己心源隱微處觀照得很深,把這些東西挖出來放下。不然「勿諂富,勿驕貧」也不容易,我們內心裡面沒有這種功利,才做得出來。所以諂媚討好的態度,就透出內心不實在,有貪求。這種諂媚討好,其實就讓人家感覺這個心是有所求,這個人也忐忑不安。也不能容貌是輕浮放蕩,這樣的舉止讓人家輕視,人家沒有辦法信任。或者我們的容貌展現是很羞澀、很局促,我們說沒見過場面,很放不開,那就顯得動作很僵硬呆板,人家也不好跟我們太深入的交流。這些也都是在我們跟人相處當中,自己也要反思、觀照到的。

  下一句是『進退可度』。「進退」,註解裡面講「動靜也」,就是應對進退「不越禮法,則可度也」,君子的應對進退合乎規矩與法度。古人很注重這一點,在年齡輕的時候就要鍛鍊灑掃應對進退,比方「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這個都是一種進退的分寸,「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你在家庭的這種應對當中很懂得分寸,不然人家交代你個事,最後人不見了,還讓人家等半天,這個都是不懂得進退。師長常說你面對境界要清楚,比方你今天跟爸爸出去,或者跟老師出去,跟單位領導出去,自己都要會應對進退。你今天跟父親出去,都是你在講話,這個分寸就不對了。跟父親出去,他是主角、你是配角,假如你們去見親戚,都是你在講話,你爸爸晾在一邊,人家看了覺得這孩子不懂事。包含我都曾經遇過一個企業家,現在年輕人太不懂事了,讓他們跟我一起去接待客人,客戶一起去吃飯,幫我一起招呼、照料,但是這年輕人不是,菜上來了,轉去自己去那邊先吃了。菜上來,要招呼客人,要給客戶先吃,你看這些都不懂,應對進退失了分寸。這樣的情況,你說以後領導還敢帶這樣的人出去嗎?都是隨自己的性情,不是隨規矩法度。

  《論語》當中也有很多應對進退,有個是孔子面對一個賢者底下的人,就問說「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這個賢者他底下的人應對得很適當,他說「以告者過也」,你聽到的這個有點過了,我們家的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孔子問他,你們家主子是不是不講話,不言、不笑、不取?「以告者過也」,我們家夫子是「時然後言」,時機到了他會講,「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符合義的他才取,「人不厭其取」。你看,他應對得很好。他離開的時候,孔子說「其然,豈其然乎」,這個人代表他自己的主人出來,應對得挺恰當、挺得體的。下一句經文:

  【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

  就是君子行此六事來領導人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你「臨撫其人」,就這樣去領導、安撫人民,那底下的人「畏其威,愛其德」,對你很敬畏,但是也很愛戴。然後皆「放象於君」,他們對你的敬畏、愛戴,進一步會效法你、學習你,所以: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因為上位的人都以身作責,「正身以率下」,下的人就「順上而法之」。因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這個偃就是老百姓很願意跟從、遵守。「則德教成,政令行」,所以他自身的德行,能夠化育他的子民,然後他所推行的這些政令也都能很順利。孔子講完這一段話之後,引了《詩經》來印證,君子這六種德行所產生的一種教化的效果。

  【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

  這一句是《詩經.曹風.鳲鳩篇》的句子。這個「淑」是善的意思,這個「忒」是差,差別的差,意思就是善良賢能的君子他『其儀不忒』,他的儀容風範沒有差錯,沒有瑕疵,是人民學習效法的典範。在成德自己生命過程,比方說念著這幾句,很自然就想到師父上人,他老人家真的是「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我們看老人家怎麼接待客人,裡面都有很多學問,很多學處。老人家接待他人、面對弟子,從來都是溫和,都是恭敬,還有溫良恭儉讓的展現,從來我們沒有看到老人家有情緒波動,所以自自然然我們當學生的「畏而愛之」,願意「則而象之」。

  宏琳法師很用心,他編了幾部書,第一,《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那是真的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挺身而出,覺得這一部會集本這麼好,黃念老又註解,師長又弘揚,這麼難得,招來這麼多毀謗批評,你看他站出來編了這部書。甚至於這部書前面照片,是海賢老法師拿著這一部書,為這一部書做證明。所以我們學傳統文化不能學成鄉愿,大是大非面前要站出來說話。他又編《九十年譜》,老和尚說,好多事他都忘了,居然這本書裡面都有。很用心,自己甚至派人到台灣,到老人家走過的地方深入了解,搜尋資料。這部書給我們弘法的人很大的信心,很大的護念。因為老人家走通了,走了一輩子,成就這麼高,我們肯好好效法,我們弘法利生絕對關關難過關關過,老人家的難比我們多多了。第三,他又編了《老和尚的身教》,透過所有弟子們回想老人家的德行風範。我們好好學習這一部書,就可以看到老人家如何把儒釋道的教誨,真的落實在這些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點點滴滴。我們深入學習了,就知道從哪些細節去效法師長,也能體會這一句「淑人君子,其儀不忒」。成德這些年有一些機會親近老人家,真的老人家所有的出發點都是仁愛慈悲,都是性德流露,其儀不忒是真的。

  我們接著看「紀孝行章第十」,這是記錄孝子的行為。這一章裡面也強調,孝子的行為有五項當行,有三項行為是不能做的。我們來看一下經文,「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提到了孝順的子女他們侍奉父母親,首先這個『居』就是平常居家,「必盡其敬」,一定盡力做到恭敬,以恭敬的態度侍奉雙親。我們想到師長,他在有一次新加坡祭祖,曾經有提到《弟子規》前四句,其實這個就是恭敬的落實,因為這四句都是跟父母的相處。首先提到了「父母呼,應無緩」,我們真有恭敬,父母一呼喚,我們馬上即刻就答應,不會慢吞吞的。看起來只是個小事,但是都是從這些小事當中培養出對父母的恭敬。假如一個人,父母呼喚他,他都拖拖拉拉的,那他就缺乏恭敬心,甚至都是很懈怠、散漫的態度來對父母。《弟子規》裡面很多句子,都是落實『居則致其敬』。你看第二句「父母命,行勿懶」,你真正恭敬父母,父母交代的事情認真去做,不會推卸、不會拖延。這個態度內化了,對別人交代的事也是同樣認真對待。再來「父母教,須敬聽」,父母的教導要恭敬聆聽,能這麼做的人,對於老師的教導、上級的指正、朋友的勸諫,他才能虛心聆聽。說實在的,他虛心聆聽,他受益最大,父母教他都不聽,那以後誰教他能聽?「父母責」,對父母的責備,「須順承」。順,接受;承,要改,不能讓父母白教訓,不能讓父母白處罰,而且父母責,不能強詞奪理,不能一言九頂。

  我們看到這個「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們舉一位孝子的行為,來體會一下他對母親的恭敬。元朝有一位讀書人叫蕭道壽,他的母親八十歲,他侍奉母親非常盡心盡力,而且應對都很恭敬。每天早上,他會到母親的門口等候母親起床,很恭敬侍奉,然後母親起來了,夫妻親自幫母親盥洗梳頭。你看他這個恭敬都落實在侍奉的這些細節。三餐吃飯,母親吃,他接著才吃。晚上,一定侍奉母親先睡了,然後自己才睡。有時候母親生氣了要罰他,蕭道壽就「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要責罰他,他自己把棍子拿出來,家法拿出來,然後自己趴在地上接受懲罰。他母親處罰完打完了,母親說起來他才起來,然後他起來深深給母親禮拜,謝謝母親教導,然後謝罪,剛剛我那個行為太錯誤了。接著站在母親旁邊,看著母親臉色歡喜了,為什麼?孩子很受教,孺子可教也。母親臉色比較滿意了,他才離開。所以很恭敬母親,而且自己在犯錯的時候,也是覺得自己太不應該,一來反省、懺悔自己,二來也體會母親在教育我,這不能讓母親白教育了,他的心念都時時能顧及到母親的感受。所以,「居則致其敬」,這是很好的表法。

  我們接著看孝子的行為,第二『養則致其樂』,註解裡講「就養能致其懽」,就是在侍奉過程,讓父母很歡喜。我們想到曾子奉侍他的父親,而且是養父親之志,很能體會父親的心。像他侍奉父親,每一次吃飯必有酒肉,他盡全力奉養父親。然後吃完要把菜撤掉,一定問父親剩下來這些酒肉有沒有要送給誰,就是都很尊重父親的心意。我們說能致其歡心,都要順父親的心意,父親當然很高興,這個孩子真能體恤我的心。也包含很可能父母都還沒有開口,你能體會到他的需要,比方你能體會到他可能在擔心哪個孩子、哪個孫子,你自己主動就去照顧,去給他安排好,然後跟父母講,別擔心,我有去處理了。當下父母會怎麼樣?有這個孩子真好,我都沒開口,他都能體會到我的心意了。

  「養則致其樂」,我們想到老萊子「老萊斑衣」。老萊子是楚國人,非常孝順,他奉養父母,因為他自己也七十歲,他也是老人了,父母大他一輩。所以他在奉養雙親的時候,因為老人腸胃功能沒那麼好,味覺沒有那麼敏銳,所以他都會考慮到比較甘甜的、比較軟的、容易咬的,這個都是體恤備至。我們也聽過,比方說我們當兒女買東西回家,買什麼?買一些很硬的東西堅果類這些,父母有時候忍不住,你買回來都是你自己喜歡吃的,都不是考慮我們。你看,這個跟老萊子境界差很多。老人畢竟他的身體,這些功能都比較弱了,飲食對老人家三個原則。暖,要吃熱的,涼的傷脾胃。當然年輕也不要仗著自己年輕,悠著點,這樣弘法可以久一點,可以活到一百歲。禮敬也要對身體髮膚,不能在飲食生活當中損害身體,所以不要吃涼的東西。暖、軟,比較軟,好咬的。還有緩,這個音都滿相近的,緩就是吃飯的氛圍不要給老人壓力。陪著老人家吃飯,大家吃完了,碗筷都擺好了,盯著他看,你看這老人吃得挺有壓力的。所以夠體恤的話,端著碗慢慢吃,陪著老人家吃,就不會有壓力,不會著急了,所以不能趕老人吃飯。

  老萊子七十歲了,他言不稱老,就是他的言語不會去提老這個字,他提老,他的父母不是更老嗎?你看他言語都會顧及父母的感受。大家想像一下,我們當兒子,我老了;爸爸媽媽一聽,那我不是更老了?人常常想我挺老的,心情不好。老萊子能體會老人的心情,所以他穿著五彩斑斕的衣服,小朋友穿的衣服,然後在父母面前唱歌跳舞,像小孩一樣在那裡玩小雞,就像小朋友在玩耍一樣,就讓父母看著高興。聽說是大笑一聲延壽三年,所以心情愉快對身體很好。他還曾經挑著兩桶水上了堂,假裝跌倒,水都翻了,然後自己就像小孩一樣在那裡哭,逗得父母哈哈大笑。這些故事在《德育課本》當中記載得很詳細,而且尤其這個《德育課本》後面,都有民國時期特別有學問的這些讀書人針對這些故事做了一些評語。像老萊子這一篇,是李文耕他也是個居士,他說「恆言不稱老」,這是《禮記》當中的教誨。在父母面前不能稱老,源自體貼入微,子女的心很體諒父母。老萊子斑衣、玩弄小雞這些,讓父母忘了老,這是發揮到極致。所以假如有一個孝子,能融合老萊子,融合大舜,舜是孺慕自己的父母,父母怎麼對他,他還是這麼愛慕他的父母;還有參之養志,曾參隨時體恤父親的心意,假如這三個人把他合成一個人,這個真愛流溢處,令人神往不盡。那合成一個人,他一舉一動都是孝心性德流露,我們看了倍受感動。我曾經聽一個同仁他剛好有機會跟王希海老師見面,他說站在他的旁邊都覺得心很安寧,就是這個孝子的磁場確實能夠感染人。人盡了孝,心很安,對得起良心,身心特別的安定。這是養則至其樂。

  『病則致其憂』,父母生病了,要關心父母的病情,當然也是很擔憂,趕快去想盡方法讓父母的病情能夠減輕。所以註解這邊講到「色不滿容,行不正履」,就是孝子時時在考慮父母的病情,臉上都是會擔憂,走路也走不穩,行不正履。我們想到的是王季生病了,文王在照顧自己的父親,就是看父親病情有沒有好轉。吃得少了,他就很憂慮,「色不滿容」,走路不穩,「行不正履」。在台灣也有報導一些孝子的事例,確實是「病則致其憂」。台灣有一個女士叫高彩雲,她已經八十一歲了,可是她侍奉她一百多歲的養母。她自己都有骨質疏鬆的毛病,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但是照顧養母她是無微不至。雖然經濟也很不好,靠著低收入戶補助微薄的收入在過日子,但是這一對母女這種親情互動,讓接觸的人都非常感動,滿滿的親情之愛。這個老人也因為行動比較不方便,常常是躺在躺椅、床上,但只要她察覺養母不舒服、喊痛,不管是白天或者半夜,她都會馬上起床。八十一歲的人,為養母擦藥、搓背、按摩,按一按比較不疼了,只要能夠減輕養母的疼痛,她再怎麼辛苦都願意。這個是台灣的一個例子。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張慶雲他陪伴他的老父親。張慶雲他從小喪母,十八歲他到軍中服務,表現很優異,深獲部隊肯定,有很好的晉升機會,但是他放棄了。因為他父親年齡很大,他很珍惜可以侍奉父親的機會,所以他四十一歲就退伍了,陪伴自己的老父親。他老父親後來記憶力、生活自理能力衰退了,他為了避免父親發生意外,以及可以隨時注意到突發狀況,他就在家裡內外把環境改善成無障礙空間,比方牆壁、櫥櫃、門窗都安置扶手,就考慮得很細致。還結合資訊科技,三度空間創新方式來照顧父親。他這個三度空間,就是除了自己去觀察父親的需求之外,在父親可能活動的範圍之內,他都裝了觀測系統,還有感應器,隨時了解父親的動靜。所以人有這個孝心,他考慮得很細,而且他會不辭勞苦,因為做這些事都要花時間精力的,只要父親安全,或者父親能歡喜,能及時滿足父親的需要,這個就是他最高興的事情。比方說下床處,他父親一下床,感應器就響了,他知道父親起床了;廚房的感應器一叫,父親走到廚房去想吃東西了;客廳的門口感應器有反應了,父親想要到門外散步。只要家裡面任何感應器作響了,他就立刻放下手邊工作,陪在老父親身邊照顧,都滿老人家的心願。而且他還常常會唱童歌,玩手指、腳趾運動,或者打手掌遊戲,然後算加法跟父親比快,來防止父親腦力退化。所以這都是「養則致其樂」,怕父親的身體退化,這個也是「病則致其憂」,設想得很周到。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他的母親失智了,他都五十多歲了,一個黃先生,他台北有很優渥的工作收入,但是他回鄉下照顧自己老母親。他們都是重義,做我該做的事情,不做我良心不安,重義就輕利,錢他不放在心上。他因為老母親失智了,為母親洗澡換衣,晚上都睡在她旁邊,一旦有些動靜就去扶母親上廁所,一晚有時候都起來三、四次,隔天他還要下田工作。雖然身體累,但心裡踏實,甘之如飴,從來不喊累。他跟母親相處,有一天他母親看到他,就笑得合不攏嘴,然後就拉著他的手,你以後不要那麼辛苦出去耕種了,我自己會賺錢。因為他老母親在家裡面撿到五十塊硬幣,所以很高興。結果從那一天之後,這個黃先生清晨要出去種田以前,他就會丟好幾個硬幣在母親的床邊、客廳。然後每天回來,就看到他母親靠著門很高興,你看,我今天又撿到錢。你看他照顧自己失智的老母親生活,非常體恤,而且為了讓母親高興,都能藉由這些事情產生這些靈感、做法。我們看到古代的孝子,包含現在的孝子,真的是心中只有父母,忘了自己的身體,忘了自己這些身外之物,忘了自己的辛苦。

  我們看下一句,『喪則致其哀』。父母去世了,守喪,這裡有提到「擗踴哭泣,盡其哀情」,「闢」是捶胸,因為子欲養而親不待,「踴」是頓足。一個人情感難受到極點,往往就是父母離去,這個也要適當的抒發。當然對於我們已經聞佛法的,我們知道人沒有死,而且人最後一口氣之後八到十二個小時,神識會離開,死生事大,這個最後的念頭會帶他到下一生去,所以我們就要護好父母臨終的狀態。所以佛法難聞,這是很大的福報,得人身聞佛法,我們就要護念好父母,能夠護到他往生極樂世界這就很圓滿,「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談到「喪則致其哀」,在二十四孝當中我們有想到「蔡順拾桑」,這個是親所好,都是把好的留給母親吃。而另外一件事,是剛好蔡順母親去世還沒有入葬,結果他的鄉裡有火災了,以前的房子是木頭做的,火勢也是很快就燒到他們家,逼近他們家。喪母之痛,他就抱著棺材號哭,這是至孝的流露,不忍心看自己的母親大體被火燒,他身體護著,結果大火就跳過他們家。這些事例,「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確實是通於神明。他面對這麼危急的狀況,他的天性激發出來,這種至誠感神,這個火也有火神,所以能感通這些神靈。一般說是奇蹟出現,其實都是至誠的心能產生的感應。包含我們也熟悉的這個感應,「董永賣身」。他父親去世了,沒有錢安葬,這個對孝子來講太難受了,所以賣身來安葬自己的父親。賣了身要去還這個債,結果他要去的途中就遇到一個婦女,就說願意當他的妻子,就一起去到東家。東家就命令他要織這三百匹的布才能回家,結果他一個月就完成了,這個東家也是很驚奇,讓他回去了。結果這個董永要回家,經過一棵槐樹,其實就是當初遇到這一位婦女的地方,這個婦女就要跟他辭行了,說我是天上的織女,天帝被你的孝心感動,派我下來相助,現在債已經都還完了,說完她就凌空而去。所以孝子跟天界都能夠感通。這是談到「喪則致其哀」,我們也有聯想到這些例子。

  『祭則致其嚴』,這個是祭祀。「齋戒沐浴」,讓身心清淨,這個是對祭祀父母或者祭祀祖宗的恭敬;「明發不寐」,明就是太陽出來,等於是通宵沒有睡,很恭敬。祭祀,要以恭敬嚴肅的態度來祭奠,來上供,表達對父母的追思、感念。漢朝丁蘭,河南人,他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很懷念父母,「事死者,如事生」,他就找到木頭,將父母的形像都刻得栩栩如生,每天都禮拜父母。後來有一天,有一個張叔的人來他們家借東西,他不在。他的妻子看人家借東西,就在自己公公婆婆這個雕像前,等於是占卜,看借不借?卜下來,不借。結果這個張叔喝了酒,他就不理智,看不借他就生氣了,結果就罵丁蘭父母的雕像,甚至於還動手去打。後來丁蘭回來了,就看到父母的像,覺得怎麼父母的臉色不好看,後來知道是張叔有打他父母的像,他很生氣就去追打張叔。結果可能就造成紛爭,當地的官員就要把丁蘭抓起來,結果這個木像就流淚了。當地的父母官了解這個情況,就覺得丁蘭的孝通神明,把這個事例還上奏皇帝。皇帝覺得這很不可思議,還下詔把他的事情要畫出來。這個故事,就讓我們感覺丁蘭思念自己的父母很深,怎麼減少這個思念?就把父母的像刻出來,那種思慕之誠,連木頭都通神明,所以他這種孝感通。而且當他知道自己父母的木像被打,你看他太生氣了,去打這個張叔,就是他的狀態只知道有父母,什麼顧不上了,也顧不上打人可能是犯法的。這個是出於孝心,當地父母官也是嘉許他的孝,所以古代以孝治天下,這個不是很死板的,只是執法而已,情理法考慮在內了。尤其這樣的行為那是至孝的流露,不只沒有處罰,嘉許他,以這樣的孝行來帶動所有人民的孝心、孝行。

  這五件事,『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註解裡面有提「五者闕一,則未為能」,這五件事有一件沒做到位,就不能算是能很好的侍奉父母。所以五件事能夠做到,才稱得上是能夠很好的侍奉父母的孝子。這個是五件應該做的事情。再來三件是不能做的事情,我們看經文提的:

  【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醜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事親者居上不驕』,我們前面有提到「蒞官不敬,非孝也」,你當了官應該莊重恭敬以臨下,很好的來帶領百姓,照顧好百姓,就是居上位「居上不驕」,不能自大傲慢。『為下不亂』,處在下位要恭敬謹慎來事奉上級,這樣就不會違法亂紀。『在醜不爭』,這個「醜」可以指同類,這裡註解講,「醜,眾也」,就群眾,「爭,競也。當和順以從眾」,就是要和順待人,在群眾中不與人爭奪、鬥爭。這個醜,再延伸,可以是講同學或者同事之間不爭。

  我們看接下來提到『居上而驕則亡』,居在上位而放縱自己,恣意驕縱,必定招致禍患和敗亡。就像唐太宗教誡自己的孩子,「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你不善待百姓,那你逼得百姓日子過不下去,他當然要推翻你,必招致禍患和敗亡。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的母親也很了不起,趙匡胤是杯酒釋兵權,登了帝位。結果他登帝位,大家都在恭賀皇帝,只有他的母親臉色很凝重,一點笑意都沒有。這些文武百官很驚訝,說太后你的兒子登了帝位,你怎麼反而臉色這麼凝重。看他的母親在這個時機點上,沒有被富貴沖昏了頭,很冷靜。當了皇帝,不一定值得高興,你不認真做,要被百姓給推翻。你看,在這個時機點上,太后這樣的態度,這個對趙匡胤,相信是終身難忘的一個警誡。

  所以人生有很多重要的一些節點,父母或者長輩都能掌握住,對孩子、對晚輩可能終身受用。哪些節點?比方孩子要去念大學,慎於始,要好好學習,真學到本事,才能真正利益社會、服務他人;你不提醒,到時候他跑去大學吃喝玩樂就麻煩了。包含「教兒嬰孩,教婦初來」,媳婦剛進門這個節點,當然也是要以身教來教他,不是苛刻要求他,身教、言教。孩子第一份工作,這也是一個節點。就好像我們要從事教育工作,長輩提醒我們,人家孩子教給你,責任重大,你要用心教。長輩沒有抓住這個機會點,你教書不錯、收入不錯,不只沒有提醒那個最重要的職責所在,反而還誤導晚輩都是在想收入而已,那不行的。

  我們看接下講到『為下而亂則刑』,居在下位,違法亂紀必定觸犯刑法,受到制裁。『在醜而爭則兵』,在群眾當中,或者在同事當中,如果逞強鬥狠,不免造成干戈,甚至是鬥毆,這個「兵」就是產生衝突。如果以上這三項無法戒除,『三者不除』,縱使每天,『雖日用三牲之養』,每天用牛羊豬三牲,這些山珍海味來奉養父母,『猶為不孝也』,那仍然是不孝的人。因為三牲之養只是口福之養,養父母不只要養身,還要養心,還要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父母的希望,我們「親所好,力為具」,包含我們後面有「諫諍章第十五」,父母有過的時候要及時勸。「事父母幾諫」,有一點過失苗頭才出來就要勸了,不能促成大錯了才勸,這都是養父母之慧。

  所以傳統文化沒有愚孝,看《孝經》就展現出來了,所以不能亂批評,這些批評的都沒有讀過經。《弟子規》也沒有愚孝,「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剛剛這三件事情,我們假如沒有戒除掉,父母每天提心吊膽,你給他吃得再好有什麼用,消化不了,每天要操心我們會不會發生什麼事。像東漢末年,大家比較熟悉的董卓亂政,他也算滿高位的,但是他居上而驕。他對於天子來講、對於皇帝來講,他是為下,可是他作亂,當然應該他也發動不少戰爭,在醜而爭則兵,這些統統都犯了。最後,我相信他家裡吃的東西都很好,還是不孝,甚至禍延父母,後來被判誅九族,他老母親九十多歲了,同樣的要赴到刑場被處決。這是殃及父母的例子。

  回到我們自己的身上,這一章的經句我們常常要受持,自我檢點,自我檢討,我們做得夠不夠。這個恭敬,「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常都能體恤父母的感受,讓他們心中的苦悶能抒發掉,能多想一些高興的事情。「病則致其憂」,像現在國內疫情比較嚴重,有父母長輩染疫的,我們要竭盡全力看有沒有醫生可以協助,讓這個痛苦能夠減到最低。我們一了解這些確實行之有效的方法,趕緊來做。人在跟父母的相處,真的能把真心整個用出來,他的性德就不斷開發出來,這是一個人弘法利生的大根大本。我們對父母不能盡心竭力,說我們能為眾生盡心竭力,不大可能,「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但我們不能,你看我對我父母挺好的。真正的孝子,他不會常常說我對我父母挺好的,還在標榜自己。會標榜自己挺孝順的人,那孝順還不夠。就像我們稱讚,比方說稱讚王希海老師,他們都是誠惶誠恐:沒有沒有,這都是應該做的。他不會掛在口上,我們常掛在口上,其實我們那個心境差真正孝子還有一段。而且人往往容易都是在強調自己好像做得比較好,忽略了我們不足的地方。比方說我都盡力讓我父母吃得很營養、很健康,可是我們讓父母不放心的這些壞習慣,我們有沒有盡力去改?真正孝順的人,他不願意父母再因為他而擔心。所以我們有時候這個孝還是挑著做的,自己比較做得到的地方,去做;叫自己改習氣,我們不願意。

  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心不亞於養父母之身。一個修學的人,從小到大父母一直在不放心我們的那個性格跟習慣,我們改掉沒有?這個才是讓父母不要再操心了。所以後面這些行為,都會讓父母提心吊膽。我們的父母養育、教育我們,甚至培養我們走上學習傳統文化的路,甚至是希望我們以後弘揚傳統文化,我們假如不好好下功夫在格物上、在對治自己的習性上,現在我們內在的煩惱,包含外在的誘惑,都比古代多好多倍,我們假如不效法古人這些孝行,都能顧及到父母的身、心、智慧,我們是太容易順著自己的性情、習性來做事了。本來我們是要好好積功累德。印祖有說,父母最大的功德就是把下一代教好,因為他會奉獻社會,他會照顧人群,這個功德大。但這一句話我們從另一面看,假如我們學了之後沒有依教奉行,反而用習氣在處事待人接物,尤其我們身分又是學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很可能別人因為我們對傳統文化反感,甚至是退了信心,這是有過失的,我們的父母也會連帶有過失。我們真正利益眾生,父母有功德。我們真的隨順習氣,處在上位驕傲、傲慢,聽不進人家的勸,我行我素,行為會愈來愈偏頗,最後會以身謗法。

  所以這一段,我們雖然不是從政,可是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團隊裡,處在上位有權力,或者你是一個教學的人,絕對不能驕傲,不然會愈來愈偏。你處在下位,你隨順習氣,也會障礙很多正法的推展。我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有時候會看到團體裡做事情,還得遷就我們的脾氣、遷就我們的這些性情,那到底是來利眾的,還是來增加團體負擔的?所以「為下而亂則刑」。當然傳統文化的單位都比較溫和,有什麼問題,我們在正法團隊去造這些業,這些業的果報都在三惡道,這不是開玩笑的,這個刑可能來世得要承受這些因果。「在醜而爭則兵」,我們容易批評別人,跟別人對立,常常我們的言談就造成人我是非,這個不好。弘揚傳統文化的團隊是統理大眾,修學正法,不能我們團體裡面是非人我還不輸給外面的團體,那不是把人都給嚇跑了?所以這種好勝、爭鬥,這些習氣都要調伏,不然很可能在團體還造成這個情況。父母費了這麼大的心血培養我們,來走這條路,假如最後情況是這樣,父母情何以堪?所以「三者不除」,這一句話就提醒我們,面對自己的壞習性要痛改,下定決心,不能因循苟且,得過且過,我們真的痛改習氣,父母看了安心、感動。

  好,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在這裡,我們下個星期再從「五刑章」開始。謝謝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