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孝經》—庶人之孝  成德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22/12/16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27-0006

  諸位同學,大家吉祥。阿彌陀佛!我們昨天一起學習「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這些章節對我們立身處世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誨。我們假如從當官的角度(現在講公務員),每個省就好像諸侯國。一個省很大,在中國大陸有時候一個省超過一億人,你看河南超過一億人,所以一個省的最高官員,你看他影響的面有多大!卿大夫輔佐一個省的,比方說省長,你看他底下那麼多官員,可能他影響的面也都是很廣大的百姓,所以他的行為稍有偏差,影響國家的形象,影響人民的信心,這是從從政者(公務員)來看。而現在外在的財色名利的誘惑比以前不知道多多少倍,假如我們沒有用這樣的教誨來修養自己,要抵禦外在的這些誘惑,幾乎是不大可能。

  不管是在政界還是在企業界,各行各業當中,你看一個企業它假如是跨國公司,總裁、董事長好像「天子章」;他的每一個國家,「諸侯章」;每一國,分公司裡面都要有高階主管、中階主管,「卿大夫章」;還有基層的管理者,「士章」;一般的職員,「庶人章」。所以這些原理原則跟這個時代其實都是一樣的,雖然孔子在論述當中我們的背景是以農立國,現在行業比古代多不少,士農工商的變化都比較大,但那是事相上,原理原則上不會變的。我們有比喻過中華文化的五倫大道,就好像一棵樹的根本,這個千年的大樹,理不會變,事相它每一年都發新芽,都根據那一年的氣候、陽光、空氣、水、土壤這些因素,它會適應每一年,同樣的中華文明會適應每一個時代。我們不能適應,很可能是我們自己在理上學得執著呆板,不能變通,不然是沒有障礙的。就像師長老人家講,佛法本土化、現代化,現代化因時代而融入,本土化依地區不同能融。所以我們學傳統文化活學活用,這個很關鍵。

  經典當中有說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從這些經句我們就能夠去體會,要戰戰兢兢。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謹」這個字,在各個階層的行孝當中出現好幾次,「制節謹度」,包含今天要講的「謹身節用」。你看「諸侯章」引《詩經》說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代表我們一不謹慎,自己的福報折了,自己的品德毀了,甚至自己的家都不能安定,所以謹慎為保家之本,確實是相當重要。我們剛剛提的這一句,我們要去感受感受,「從善如登」,一個人的德行要往上爬,必須要對治一些壞習慣,可是隨順壞習慣,「從惡如崩」。就好像登山一樣,往上踩要用力登上去,可是一步沒有踏好,不循正道,就好像一腳滑了,可能就摔到山谷下去了。古人這些句子都在提醒我們,我們都要用心去感受。「見善如不及」,所以行善不能知少為足,不能跟張三、李四比,要以聖賢為榜樣,見善如不及。所以湯王說「苟日新,日日新」,不能知少為足。「見不善如探湯」,見到不善就好像摸到滾燙的水一樣,馬上就收回來了,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可能這一生就毀掉了。

  明朝有一個宰相叫曹鼎,他在監獄當中做官員,做領導者。有一天來了一個很漂亮的女犯人,那天晚上他值夜,結果「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自己當然也有動心,但是就像「卿大夫章」,「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都要以禮法為準繩,所以他就整夜寫四個字「曹鼎不可」,一直寫。最後他好像當到尚書(部長)這個職位。其實只要做錯一件事,很可能他後面就沒有這樣的發展。另外一個也是獄中的官員,他行善得的感應非常快。也是來了一個很漂亮的女犯人,結果他的同事起了歹念,要傷害這個女犯人,他就制止,這個是見義要勇為。假如他沒有去制止,這個女子受到傷害,請問大家他有沒有過失?當然有過失。今天團體當中一個人做錯,旁邊的人看到了沒有勸,我們都有過失。「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團體做錯了,我們沒有去提醒,我們有過失;提醒了,我們盡了責任就沒有過失。當然假如這個錯很嚴重,都已經偏離正道了,我們勸三次不聽,我們可以離開;「事君數,斯辱矣」,勸三次可以了。當然離開也是不同流合污,不能因為我要生活,團體錯了我也跟著走錯的路,這個是不明理。

  只要我們憑著良心做事,該是我們的福報跑都跑不掉,有什麼好擔心眼前的利益?所以理得心安。不然人只考慮眼前,很難不患得患失。所以人要有信心,心才能安,對於真理有信心,理得心安。孟子說「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上天給的福報。一個人只要存心是符合仁義忠信,而且願意行善利益人,這是老天爺照顧的人,這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樂天知命。假如我們不明白這個天爵,不知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們就會很在乎老闆怎麼看我、主管怎麼看我,就非常在乎,一在乎就很難正直無私去事奉領導者,甚至會有諂媚出來。看起來好像我抓住這些人脈關係,這是人爵,其實人爵靠不住的;而且福田靠心耕,心用錯了,看起來好像我握住了這些人脈,事實上背道而馳,自己的福報在自己不對的念頭當中一點一點在減損。甚至於他去討好這個領導,領導會接受他討好,可能心術跟他也有相應的地方,這樣的領導到時候出了問題,你連帶都牽出來了。我們看現在,比方說一個大官出了情況,一堆人跟著都判罪,所以我們還是要憑良心,要直道而行。這個曹鼎,你看他克服了。另外這位官員他勸他的同事,制止了他的同事,結果當天晚上特別巧合,他的女兒家進了兩個盜賊,其中一個盜賊對他的女兒產生歹念,要傷害她女兒,另外一個盜賊制止了,沒有造成傷害。不然這個在古代來講太嚴重,他的女兒可能接受不了,沒有辦法繼續活下去就麻煩了。你看同樣一天晚上,他行了善,制止了同事,他女兒家居然起了同樣的感應,另外一個盜賊還制止了這個要侵犯他女兒的盜賊,所以善的感應速度太快了。

  好像也跟大家講過,在康熙五年有一個人叫阿九,是伊斯蘭教徒,那個記錄得滿清楚的,在《道德叢書》裡面。他們開餐館,有一個客人用完餐,包袱忘了拿,裡面好像有十金,不少錢。他就請他的兄弟阿七趕快追上去,把這個包袱還給客人。這個客人剛好要渡船,在渡口追上了。結果突然,因為這條河算很大了,河中有船翻覆了,非常危急,這個客人拿回包袱,他覺得這些錢也是失而復得,所以他就高聲喊,誰能救一個人給多少錢。這些漁夫聽了,以最快的速度去救人,結果只救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阿九的兒子。我們看,假如阿九沒有叫他的兄弟趕快送回去給這個人,很可能他的兒子就活不了。所以行孝不能等,行善也不能等。而今天我們假如沒有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很難不隨波逐流。

  諸位同學,你們真的是比成德幸運很多,我們都是遇到師長才開始學,像念初中、高中、大學沒有學,社會習染很厲害,同學之間互相的影響,會造不少業。像我們看大學裡面墮胎,墮胎是地獄業報,你說這麼年輕,十幾歲、二十來歲,造這樣的業折了她一生大半的福報。這樣的風氣很盛,調查有登記的一年五千萬人墮胎,沒登記的那就可能加倍都有,而且很大部分是未成年少女。所以這個社會的習染,我們假如不依循禮法,就像「卿大夫章第四」這樣的修養自己,那真的這一生要能夠不辱父母都不容易。所以「士章第五」提到的「無忝爾所生」,這個忝是辱,不能以我們的行為去侮辱到父母。我們看「士章第五」教導: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像基層的公務員或者基層的領導,或者企業團體裡面的初階主管,要很好的去照顧下屬,照顧百姓,也要跟自己的上級處好關係,人家才會重用我們。《中庸》有說「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這一段大家有印象嗎?所以看《中庸》這一句也再連接到這裡來,你要忠順,你才贏得領導的信任,覺得可以託付工作給我們。我們看忠,「盡己之謂忠」,做事要勤奮、盡力。偷懶,拖拖拉拉的,誰敢用我們?順,順從。服從為負責之本,領導給個指令我們沒有順從、服從去做,都加自己的意思,一次、兩次,不敢讓我們去做事情了,會出差錯。當然下屬也要懂得柔順,不能下屬言語態度都很剛硬,常常讓領導很難受。我們都見過,很剛烈,而且是女性,她的領導都大她不少歲,都是跟她父親一樣的年齡,但是太剛烈了,領導見到她,心臟都受不了。這個就都太過分了,這個都沒有順,順裡面也有和順、柔順在其中。所以我們也要培養好忠順的修養,才能很好的去事奉領導。這個忠順也是從順從父母,內化,再來對領導者,以至於對我們服務的人。像現在服務業很發達,服務人要不要忠順?我們能對我們服務的人忠順,給人信任、給人很舒服的感受,你不管經營哪一個行業,一定都會愈來愈受肯定,在社會當中的信用也會愈來愈提高。

  我們接著看「庶人第六」。這個「庶」是眾,庶人就是指眾人、大眾,一般的人,平民百姓。依現在來講,可能有農工商這些行業都算在內,那就是能自行工作,以自己的能力來賺取衣食費用,也能盡他應盡的孝道。經文講到了: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這一句在我們古代的背景,以農立國,所以天時地利就直接影響人民的生計,所以對於天道的運轉,大自然的運轉,還有土地的特質,都要全面的觀察跟了解。其實農業是這樣,各個行業也都是要這樣,都要有很全面客觀的觀察跟了解,你才能把那個行業經營好。天道事跡運轉循環,「春生,夏長」,這裡註解是說「秋斂」,我們一般說秋收,「冬藏」,註解裡面講「舉事順時,此用天道也」。舉農時一定要順著事實,就像我們傳統有二十四節氣,這些都要掌握住。今天比方說該插秧了,那個節氣你不插秧,延誤了農時,它長得就不好,甚至於長不了都有可能。在這些特別重要的農時,國君、皇帝不能在那個時候調人民去做公共工程,不行,到時候他就沒辦法收成,他就活不下去,他沒有經濟基礎了。所以「使民以時」,《論語》裡面講的,都要體恤到百姓的生活,要請他們來服勞役的時候都要找那個不是農時的時間。隨著每一個季節溫度冷暖,甚至雨量多寡,各種不同的節氣變化,這些是天時的考慮,來做不同性質的農事工作,這個是『用天之道』。

  再來『分地之利』,「分」是區分、區別,「地」在《周禮》裡面分五種,山嶺、川澤、丘陵、水邊平地、低窪地這五種,依它們的高度不同分出來,而且每一種地有它的特性、優勢,因地制宜去種植農作物。所以是各盡所宜來種植,你看地的地勢不一樣,甚至於它的土質,有的土是黏土,有的土是沙土、礫石土,這個都要分辨清楚。我們學到這裡,農業?我以後不做農業。這個理我們要掌握住,就不管你做哪個行業,都要培養一種懂得客觀觀察這個行業的特性,你現在所具備的客觀的條件是什麼,這些判斷能力應該是各個行業都要有的,而且要培養一種敏銳度,對整個環境的敏銳度、洞察力。像水地種水稻;旱地水量不同,旱地種雜糧;丘陵地種茶葉,高山就植樹,你看每個地有特質,善用它。諸位同學,我們了解自己的特質嗎?我們懂得培養自己嗎?進一步,我們會看人嗎?你今天做班長,或者到漢學院去,說不定你做了學生會主席,還是哪一個部的部長,你也要知人善用。

  會判斷地,你要會判斷天時,同樣你也要會判斷人;大家每一天面對境界,也要會判斷境界;也要判斷自己,現在快十一點了不能熬夜,要順天而行,不要跟老天爺作對,都在判斷。這個用天之道,孟子有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雖有鎡基,鎡基是農業的工具,你雖然所有的工具都有了,也要等待春天來了,節氣到了,你才可以種。你要觀察天時,同樣的,你在看一個因緣的時候,你雖然有智慧,也要等到因緣成熟了這個事才來做,或者因緣成熟了這個話才能講。「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君子信而後諫」,都要看到時機到了沒有?信任到了沒有?我們跟大自然相處,所形成的這些感受力、判斷力,都會進一步延伸到與人相處。我們下一章就更突顯這個道理,「三才章第七」,你看「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道的本質跟大自然、跟天地的本質是相應的。所以老祖宗的學問叫天人合一、取法天地,可是問題是我們沒有那種敏銳度去取法天地、取法萬物,每天稀裡糊塗,一天又過去了。真的善用心體悟的人,六塵都在給他說法;不是到極樂世界才六塵說法,善用心的現在一切人事物都在給我們啟示。就像今年好像特別冷,你們沒什麼反應,不冷?我昨天看蘭彼得零下九度,我在南彼得六年沒有經歷過這麼冷,你說這麼低溫有沒有在給我們說法?

  你看大自然破壞了,溫室效應,現在氣溫都是極端氣候,要不好冷,要不好熱。首先跟我們有關,一切法從心想生,天氣是這個樣子,我們也是其中一個影響者,我們的心真誠、仁愛,很可能溫室效應就減少一分。我們能夠去宣揚聖教,讓人心能轉善良,這一方的人民心地善良,那一方的天氣情況就不一樣了。這個在古代都有,《群書治要》裡都有,舉的例子不只是哪一個國度、哪一個朝代而已。其中都有提到有一個縣,它整個地區都是糧食歉收,就只有他那個地方收成很穩定。共業當中有別業,因為他特別重視這種道德倫理的教化,所以他那個地方不遭災難。這些事例都給我們信心。

  所以順應天道運行,然後配合地質的特性,才能有五穀、蔬菜、水果這些收成。當然收成好了,衣食豐足以後,還要謹慎自己的言行。你看一般百姓假如敵不過比方女色,那就麻煩了;比方說敵不過賭博,甚至於現在一些玩樂他敵不了,他就奉養不了父母,甚至於還啃老都有可能。謹慎自己的言行,節用,金錢花費要量入為出,要懂得節儉,要做一個有品德,而且也有財富的人,這樣才能很好的奉養自己的父母,父母也會安心。奉養當然養父母之身之外,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這個志,有志向、有智慧。志是心之所至,你能奉養父母,又能夠帶好兄弟姐妹,父母就更安心了。跟兄弟處好,「兄弟睦,孝在中」。按《弟子規》說的「居有常,業無變」,我們自己生活正常,不然父母會操心的;你工作常常換,父母會很操心的,擔心你不安定。所以在註解當中有提到「身恭謹,則遠恥辱」。唐玄宗的註解,「用節省則免饑寒」,量入為出。節儉是很重要的美德,「勤儉為持家之本」,勤勞節儉才能把這個家持好,不會有經濟的危機。

  這個儉,有個讀書人唐彪,他對於儉的分析還很精闢的,儉字它的好處有三,其義有三,「安分於己,無求於人,可以養廉」,儉以養廉,「減我身心之奉」。節儉,我們享用不要過,知足就好了,吃得飽、穿得暖就好了。「減我身心之奉,以賙極苦之人」,去賙濟、救濟吃不上飯的人、穿不上衣的人,「可以廣德」。你都去救濟別人了,德行就愈來愈廣大,心量愈來愈大。了凡先生,他跟他的太太也都是這麼做的,積攢的錢都去幫助極苦之人。「忍不足於目前,留有餘於他日」,現在節儉一點,所以我們中華兒女有一種美德叫儲蓄,可以應對突然來的情況。比方突然經濟有很大的風暴,有儲蓄的人他就可以應對這個無常的變化;假如沒有儲蓄,一下子可能就逼得喘不過氣來了。所以儲蓄重要,而且我們有了儲蓄,可以為未來或者為晚年有一個打算,「可以福後」,後來的日子都可以照顧到自己、照顧到他人。像海賢老和尚,你看他種那麼多糧食,他也都很節省,存下來,後來發生饑荒,他救了好多人的命,福後了。

  註解裡面講「公賦既克,則私養不闕」,就是平民百姓也要納稅,這些稅都納好了,也能很好的奉養自己的父母,因為畢竟納稅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所在。這個是「庶人之孝」。接著經文總結前面五種角色,從天子到一般民眾:

  【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註解裡講「始自天子,終於庶人,尊卑雖殊,孝道同致,而患不能及者未之有也,言無此理,故曰未有」,就是只要他有這一分孝心,不管哪個行業都能盡到孝道,不可能不能盡孝的,「未有」就是不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孝無終始』,無始無終,沒有止境。所以身分地位雖有高低的不同,可是以孝心愛敬父母,這是每個人的本性自然起的作用,這是天性。就像庶人,他雖然很平凡,但他懂得「用天之道,分地之利」,也能盡到孝養父母的孝道,他所盡的孝道跟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境界也是沒有差別,因為他盡心盡力了。所以不同的身分,擔憂自己做不到孝道的人,那是絕對沒有的事情。

  我們看二十四孝這些榜樣,其實都是很盡心奉養自己的父母。他也是一個平民的身分,像「仲由負米」,你看他走那麼遠,扛米很重,但是他都是盡心竭力去行孝,而且他還心安理得。後來父母去世了,他當了大官,列鼎而食,吃飯,菜都很多,但是他很難過,因為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個是「仲由負米」。包含「江革負母」,你看他們在那個年代算是比較戰亂的時候,他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跟母親住,又遭逢亂世,背著母親逃難,結果他還遇到盜賊要把他抓走,他都是哭泣道:我還要回去照顧我母親。這些盜賊都被他感動,沒有傷害他。後來江革到了下邳這個地方,窮到衣裳、鞋子都穿不上,忙忙碌碌替人家做工,賺工錢來供養母親,他自己有一樣沒一樣的,但是他母親身邊要使用的東西沒有缺少的。後來母親死了,江革哭得很悲哀,住在母親的墳旁,就是睡的時候喪服也沒有除去。後來有人見到他的品行不錯,就舉薦他做孝廉,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諫議大夫算很高的官了。我們看到這些榜樣都是盡心竭力,包含「蔡順拾桑」,雖然是去摘桑葚,但是都是把父母放在第一位要奉養。你看他們年齡都不大,「陸績懷橘」,他才九歲。所以「孝無終始」,時時放在心上。包含跟大家舉過的例子,比方就是這些榜樣他不會被人世間的東西所染污而減少了他的孝心。人對世間的人事物貪求,孝心就會減少,你貪玩把父母就忘了,你貪色可能娶了妻就忘了娘;你貪官職,統統都去搞這些人際關係,甚至有當官的人幾年沒回父母家的都有,好像有被曝光出來,本來要提拔到很高,被曝光出來,人家就很質疑。這個都不容易。

  我們看黃庭堅,他都當到太史這麼大的官,他每一天回家,母親的尿桶都是他親自洗的。他母親都說底下有人,叫他們去做就好了,黃庭堅覺得我每一天不幫母親做一點事,心裡不踏實。他沒有因為當了大官,他的孝心減少。我現在有地位有錢了,讓其他人去做就好了。親自來做,他覺得心比較安。包含像黔婁,這個榜樣好!他做了孱陵令,這個地方的縣令,結果上任不到十天,縣令也不小了,感覺心驚汗流,就棄官,最快的速度回家了。好不容易有個縣官做了,根本沒放心上,而且根本不確定有沒有事,他只是覺得我身體有這個反應,一定家裡有事。父母跟子女真的是連心,這是我們的本能。所以自己要觀察,父母假如有什麼不舒服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感應到?這個也可以檢查。我們學傳統文化,第一個目標,恢復父子有親的天性。「曾參養志」,曾子來朋友了。以前朋友到家拜訪,很可能都是走了十來天,甚至還要走一個月來的,所以他母親一看到朋友來了,對朋友很恭敬。剛好兒子又出門到山上砍柴去了,他的母親就咬了自己手指頭,曾子馬上心痛,家裡有事,趕緊趕回來。母親說那麼老遠來的朋友,怕怠慢人家,用這個方法兒子就知道了。所以古人這種孝終身保持。結果他一回來,確實他的父親生病了,有痢疾,已經病了兩天。然後請了醫生來,醫生說假如要曉得他的病能不能好起來,只要嘗病人的糞便自然會明白,糞便的味道假如苦,容易醫治;假如甜,不容易醫治。醫生才講完,黔婁沒有什麼念頭,馬上就去做,去嘗,結果是甜的。他就很憂慮、憂愁,晚上就磕頭,向上天祈禱,把自己的身體代替父親去死。所以孝子都可以為父母奮不顧身。

  所以我們看古人,他縱使當了官,這些官位都沒有染污他,隨時可以為了父母放下,盡力去盡孝。像宋朝朱壽昌七歲,他的生母劉氏被嫡母嫉妒,等於是他的母親算偏房,被趕出去了,他七歲以後就沒有看到母親。他是七歲母親離開了,整整五十年都沒有見到母親,他一直在找都找不到,後來他就下決心,官也不做了,就進入陝西的地方去找他的母親。他還告訴家人,我找不到母親就不回來。後來走到同州這個地方,「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中國這麼大怎麼找?像大海撈針一樣,可是他那個孝心感動天地,到這個地方下雨,下雨他停下來躲雨,遇到當地人一聊就有線索了,結果就找到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就把他母親迎回來奉養。甚至於愛屋及烏,因為他的母親後來改嫁了,又生了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他也一起照顧。

  這些都令我們很敬佩,甚至於是像二十四孝最後是「實夫拜虎」,明朝包實夫,他是個孝子,他要趕回家的時候遇到老虎,他跟老虎講,我可能這一生的命是要被你吃,但是畢竟我父母都七十多了,容我奉養完了我再來給你吃。這些言語都是至誠至孝,連老虎這麼凶暴的動物都被他感動了。所以後人就把他當時遇到老虎的地方叫「拜虎崗」。古人常常取地名很有意義,就讓後世人都記得這個地方曾經有孝子感動老虎,就是他在有生命危險的時候也沒有驚恐。人生命危險驚恐,把我看得很重,會驚恐,你看孝子把父母擺在最重要,他沒有驚恐去應對。像女子,「楊香扼虎」,楊香也是個小孩而已,十四歲,跟父親到田裡去收割稻子,遇到老虎,結果她在那個瞬間跑過去把老虎拉起來。你看毫無畏懼,心中就是父親的命。老虎被她這麼一抓也跑掉了,她救父的那種正氣,老虎被她震懾了。包含「緹縈救父」,你看一個女子她都有這樣的勇氣,置生死於度外,在那個年代去做這樣的事情都是很苦的。

  尤其我們學佛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所以真正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那就會珍惜這一生,能成就自己的道業,脫離輪迴,當然最好能夠往生作佛,那就要在自己的本分當中、要在自己的行業當中行菩薩道。儒家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我們學了前面這幾章,其實我們要明明德,就要從孝道做起。我們要去利益他人,我們有親戚朋友,真正要利益他,用我們的身教帶動他的孝心,用我們的言教啟發他的孝心,這個就是親民。所以菩薩道、大學之道,不是要很有道德學問以後才能做,我們現在懂得多少,尤其「百善孝為先」,我們能從這個角色開始做起。所以佛法很圓融,菩薩道不止在各行各業,也在我們的每個角色當中可以行菩薩道,我們把它做好就是為人演說。就像我們有學習過王希海老師的孝行,他自己的現身說法,到目前為止,我們現場也好、線上也好,只要聽了王希海老師的課,沒有一個人不感動,甚至於很多人當場生慚愧心。我記得在南京居美馨,當王希海老師課講完,有一個女子舉手了。那個是什麼課?那是校長營,來的要不是幼兒園園長,最起碼是學校的副校長,在社會當中都有地位的。她馬上舉手懺悔,我對我婆婆不孝。我那時候也很敬佩這個人,她馬上就能懺悔自己。而一個孝子,就像王老師這樣,孝做到這麼徹底的時候,真的會觸動每個人的孝心善根。

  我們接著來看「三才章第七」。「三才」就是指天、地、人,這一章就是講天地人和孝的關係,說明孝的本質就是天地的本質,孝裡面含有天地的特質。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註解裡講到,曾子「聞行孝無限高卑」,行孝不會因為地位高還是低而有限制不能做,聽完覺得每一個階層的人、行業的人都能夠盡到孝,「始知孝之為大也」。這個「甚哉」是讚歎,「孝之大也」,曾子聽完孔子說的五種人所行的孝道以後,不由自主發出的讚歎,孝道真是太廣大了!接著是: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孔子知道曾子有所領悟,因為曾子說「甚哉,孝之大也」,他對前面六章孔子的教導產生感悟、產生共鳴,所以孔子知道他有所領悟,就接著再說明孝的本質。這一個點也是我們的學處,今天你的父母或者老師跟你談話談半天,你個是、對都沒有,都沒有事實的回應,有可能父母、老師講不下去了,甚至於朋友之間談話,人家談了一段很用心的話,「對,你講得太對了」,有個回應,不然連個回應沒有,人家有點講不下去了。這種回應也是很自然的,你很用心聽,自然就會有所回應。

  我們探討了前面六章,大家有沒有什麼領悟?比較深的、不用想的,現在一問就會冒出來的?我知道怎麼做了,韓同學有請。韓同學沒舉手,我看到他的表情要想說話,這個都是可以感覺到的。

  韓同學:老師好,同學們大家好!學生在這兩天學習《孝經》,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先要孝順父母,然後把孝順父母的這一顆心延伸到身邊所有的人,與人們的相處,還有與同學們、與老師、與其他人相處之中。其中有一句話學生感受特別深,就是「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就是說當時法師也講到,我們的同學、我們身邊的人也都是父母最心疼的孩子,我們如果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那顆心,那我們也會對身邊的人產生這一種為他好,讓他的父母不擔心他;如果我們跟他相處得不好,父母感受到了這個信號,那他的父母心裡也會不安。學生之前一直也有個困惑,就是孝順父母怎麼才能把這個心延及到他人?然後當時法師一講完,瞬間就有那種代入感。因為當年自己也是剛去一個新環境的時候,與大家融入不進去,父母就會特別擔心;如果自己以這種心態再去對待他人的話,那他人的父母也會像自己父母當年擔心自己一樣擔心他。這就是學生這段時間最大的一個體會,法師一講就想起來了。謝謝大家!謝謝法師!

  成德法師:謝謝韓同學。他剛這一段體會,其實後面《孝經》就提到了,「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我們對父母懂得感恩,有這一分心,你到朋友家,人家給你介紹這是我父母,你那種對父母的尊重也會提起來,這都是為人父母者,養育孩子很不容易的。「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就是自己成長的過程,比方說到同學家,這是我姐姐,我一聽到這個「姐」字,好像感覺就不一樣了,因為很尊重自己的姐姐,也很感謝自己的姐姐,成長過程多少的照顧,敬天下之為人兄、為人姐。「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人君者也。」我們都能夠推己及人,知道父母辛苦,也能夠體恤所有父母的辛苦;知道自己的領導不容易,也能體恤所有領導者不容易。像我們自己帶過團隊,真的,事非經過不知難,體驗過了比較能感同身受,所以跟他人在交流的時候都會互相體恤。

  要體恤上位者不容易,不要淨挑毛病。而實在講,人與人良性的循環就從心念能為對方著想,這個良性循環就起來了,五倫關係都一樣。所以古人六十四卦,泰卦就彰顯了這個精神,否極泰來。否是天地卦,天在天、地在地,沒有交融、沒有溝通叫否卦。所以大家看,一個家庭、一個團體都不溝通,這個家很危險。泰卦叫地天卦,地在天的位置上考慮一下,天在地的位置上考慮一下,你把它用到五倫裡面來,太太站在先生的角度體會體會;先生站在太太的立場,或者她的生活、家庭的責任上去感受感受她的難,這就泰,天地交了,互相體恤,互相能體諒,甚至是感恩。同樣的,君臣關係也是一樣,臣子能體恤領導者的不易,領導者能體恤下屬的難。比方說一個領導者能知道底下的人給他提意見都得深呼吸好幾次,尤其在古代,伴君如伴虎,君王權力很大,甚至有生殺大權,提醒君王的錯得要鼓起很大的勇氣,甚至還要擔憂身家性命來勸。所以一個領導者能體恤底下的人勸我們是不容易的,就很能接受別人的勸。今天下屬能體諒領導者不容易,就不會只是批評、只是指責,這分體恤的心就讓領導者感覺人能理解我,人與人這種真心的良性循環就起來了。但是我感覺,我們現在體恤別人的心比較不夠,挑毛病比較習慣,所以這個倫常關係,現在的現象每況愈下。所以人不學不知道,五倫八德得要宣講。在五倫關係裡面,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自己要對,自己的心要對,尤其要體恤對方的心,在五倫關係裡面體恤對方。

  我們看孔子知道曾子有所領悟了,順勢而為,進一步深入講解孝的本質。『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經是「常也」,常就有永恆不變、常恆不變的意思。「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健,日月星辰它的運轉都沒有改變,它是恆常的。「利物為義」,能夠利益萬物,這個是義,「義者,宜也」,應該的。「孝為百行之首」,是「民之行也」。所以這一段註解就是說明孝具有天的恆常不變的性質,而且帶有地能給予一切萬物利益的性質,「地之義也」,而且為人一切行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切行為的根本,所以「民之行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

  「天有常明,地有常利。」因為天常明,我們可以觀察比方說天有日、月、星辰三光,有四時氣象的運行,日日年年都如此,這個就是緣於天經常不變的性質,就在這些地方展現出來。地是常利,因為地生養萬物,從古至今也不曾間斷,也是緣於地有利益一切的性質。而且天是以它的光跟熱讓大地萬物生長,提供它們能量、動能。所以天地滋養萬物,你看沒有陽光,哪個植物能生長?動物也不行。地順天意,地順天,其實這個就像父親像天、母親像地,你看天人合一都在這些地方可以展現出來。地順天意,以地蘊含的這些物質元素供給萬物生長的材料。我們進一步講,天是慈愛普照,普照萬物,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地敬順恭成,地順著天、配合天,然後把它的這些物質元素都提供給了萬物,就好像母親把她所有的愛付出,關心給了我們。天地滋養才能成熟各種穀物、蔬菜,生養萬民。人立足於天地之間,吃著天地所滋養出來的這些穀物蔬菜,每一種食物有沒有天地的能量在裡面、精神在裡面?好像成德曾經種過食物,種過菜,真的種過不一樣。我記得我第一次種,好像是種菠菜,種了幾個禮拜,他們兩分鐘就全部吃完了。種了二、三個禮拜,每天要澆水,要花不少時間,吃下去很快。你看它要生長那麼久,地要提供不少能量上來。

  這個用量子力學來講很有道理,每一種食物裡面,都含有天跟地的精神在其中。大家想一想,以前的人吃的食物沒有農藥化肥,所以他們的正氣比較足。像我父親那一輩的,他們那個時候吃的東西應該農藥化肥比較少,尤其他們小時候,那個時候農藥化肥很少,吃得很健康,體質都比我好很多,而且常常曬太陽,因為幫父母農耕。到我們這一輩,農藥化肥吃很多了,所以正氣比他們那一代差遠了。這不是天地的東西,這是人自己小聰明想出來的東西。尤其農藥,動機是什麼?你看每一種食物是天地無私孕育出來的,所以吃這些東西也把天地的精神吃下去了。現在用農藥的動機就是很自私,只想著自己,還有要去殺害這些昆蟲生命的這種動機。但是你這麼去對待這些生命,「出乎爾者,反乎爾者」,結果最後人吃最多農藥。所以我們在天地之間種植,要學習天地的精神,不要這麼吝嗇,給這些生命吃一點又沒有關係,而且有時候牠吃可能也在提醒你,你可能種植的過程缺了哪些元素。就好像癌症,它跟我們不是對立的。其實萬物之間沒有對立,我們自己要去體會,它可能都在提醒我們,癌症在提醒我們,主人你再繼續這樣搞下去會死的,它給我們反映情況。所以自然應該是平衡的,這個也得我們自己用心去體會。

  我自己差一點就去做有機農夫了,所以沒有農藥化肥的東西我一吃很有感覺,那個能量場很高,馬上我都會麻麻的,很有能量。比方說吃那個什麼炸的、那個零食,你看加什麼色素幾號、什麼添加劑,那個一吃就要打瞌睡,那叫惰性食物。你真的吃天然的東西,你反而精神會好,而且很好消化、很好吸收。所以我們在天地之間,以這些食物來滋養自己,這些食物都是含著天地的精神在裡面,所以自然帶有天地的性質,這很有道理。所以以後你要拿東西給人家吃,你就先念十聲佛號,這個東西裡面就有十聲佛號。我有沒有跟你們講過,有一個出家人通經通教,可是他講經沒人來聽,結果他的同參道友給他建議,你還有沒有什麼可以賣的東西?賣的時候去買很多穀類,當然那個穀類拿來,應該他們也有念念佛、念念咒,然後就灑在森林裡面,讓那些蟲來吃、鳥來吃。吃了以後,這個朋友說,你二十年之後再出來弘法。果然他二十年一出來,好多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都來聽他講經。所以我們一般供過佛的東西送給大眾,因為這裡面都有好的磁場在其中。我們吃了天地所生長成的這些食物,人也得了天之慈愛、地之敬順,慈愛、敬順就是孝的內涵。所以這些天地孝的本質都在人的行為上呈現。

  「孝」這個字,我們看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上一代念念想著孩子,就像天地滋養萬物一樣,為萬物成長著想。父母為我們操了很多心,孩子也不忘父母的恩德,所以這個字是一體不可。這個字,也是兒子背著父母,也是敬心奉養父母。所以這個孝的精神裡面有沒有敬順、有沒有同體的愛在其中?「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這個「則」是效法、遵照,所以我們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自然就效法天地來生活。其實敏銳的人他能去感受到天的精神、感受到地的精神,吃的食物又有天地的精神,他可能日用而不知其理,他可能沒有懂這麼深的道理,可是他在日用間還是有呈現出來。所以我們看接觸天地多的人,他不會懶惰,他很勤奮,你看我們爺爺奶奶輩的,到了七十幾、八十幾拿著鋤頭,身體都還很好,你讓他不工作,他全身不舒服。現在的孩子,你讓他工作,他耍賴,現在的孩子接受天地孕育太少了,光是太陽都曬得不多。接下來講到:

  【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

  註解這邊說道:「法天明以為常,因地利以行義」,順這個天地的精神來「施政教則不待嚴肅而成理也」,不用很嚴肅,百姓很能夠接受這些教化。『則天之明』,就是效法天的這個普照時間,所以朗照大地,教民要順四時,長養萬物,順天時。效法地的利益萬物,『因地之利』,效法地的利益萬物,利用地的各種元素種植五穀,俗稱萬物。以順乎天地自然的法則,叫『以順天下』,以順乎天地自然的法則來治理天下。所以我們看國君他行政,他也是順天時。你看行刑不會在春天,行刑都是在秋天,秋是比較肅殺之氣。他在行政的過程也是配合天時的一個運轉,春天是生發的,不應該行這種刑。政令要順天地,其實教化也是要順天地人心,這樣的教化合於人民的心理、合於人民的需要。因為都是「則天之明,因地之利」,所以人民自然樂於遵從,教化的時候不用嚴肅要求就能夠辦成,辦理政治事務的時候也不用嚴格規範,就能治理完善。

  這一段讓我們感受到,古人這些政治也好、教化也好,其實也都是從天地大自然這些法則來取法。當然這個感受我們還不是很深,這個慢慢去體會。就像《道德經》也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量壽經》裡面有一品,「真實功德第三十一」,也都是取法天地萬物,「其智宏深,譬如巨海」,海這麼深、這麼廣;「菩提高廣,喻若須彌」,須彌山那麼大,智慧也要這麼高大;「自身威光,超於日月」,我們的智慧取法日月;「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所以都是取法於天地萬物。《易經》說「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些句子我們都慢慢去體會。今天時間到了,跟大家先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