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八年早餐開示—控制佔有了不可得  (共一集)  1998/12/30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3-0179

  最近居士林餐廳改善了,伙食也改善了,菜色很多。昨天許居士告訴我,這對於我們誘惑力量太大了,每天都吃得很脹。這樁事情,我記得前一次跟諸位提到過,伙食的改善,是供養人他們的誠意,這是我們應當感激的。我們在那裡是接受供養,接受供養要有智慧,自己要能夠控制自己的需求。菜色有十幾道,你每一道都品嘗一點,當然使腸胃過分的負擔,對於身體健康就有妨礙。往年我們在台灣,社會上提倡梅花餐,梅花餐是五個菜一個湯;在更早,社會一般都提倡的是四菜一湯。我們在十幾道菜裡面,選擇不超過四道,那不就很好嗎?看看你喜歡吃的、需要吃的,選擇幾種,不要每一種都去夾一點,那個量當然就過分了。現在我們「學會」,我看菜色也愈來愈多,在飲食方面,自己一定要能控制自己。

  古人教給我們,所謂是早晨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這是養生之道,是攝取營養的一個原則。在佛法講,實際上真正懂得養生的是懂得養心,為什麼?心是能生種種法,我們這個身是所生之法,心是能生,所以心清淨,身就清淨了。身心清淨,我們外面環境就清淨,這是一定的道理。但是世間人懂得的人少,還是要注意在外面,來補充自己的養分。真正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所謂真修行人,他身體的養分不向外面尋求,完全向內,我們在佛經裡面讀了很多。色界天以上的「禪悅為食」,諸位想想,禪悅這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不是從外面。所以佛才說,財、色、名、食、睡這五樣東西都可以捨棄,而佛說這五樣東西叫五蓋,把我們的心性、智慧、德能蓋覆住,我們雖有智慧德能,不能現前,這個東西是障礙。如果你在這五樣東西裡起了貪心,這五樣也叫欲望,五種欲望,生起貪念,你的煩惱只有增加,不會減少,那怎麼能斷得掉?

  所以佛教弟子,飲食決定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佛陀當年在世是托缽,托缽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而且托缽只許托七家,七家托不到,回去修禪定了。這種作為都是幫助我們,克服自己的欲望、克服自己的貪心、克服自己的煩惱,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在飲食上的攝取,我們有這個色身,不能不維護色身的健康,如果身體不健康,需要別人來照顧,也要麻煩別人,住在道場也連累常住,當然不好。可是健康之道要明瞭,總在清淨心。我們對人、對事、對物要有大慈悲心,對自己決定是清淨心,清淨無為;對別人是大慈大悲,無所不為,我們才真正以行動照顧大眾、幫助大眾。這都是世出世間聖人,共同教導我們的。

  可是愛心裡面是付出的、是義務的,決定不能佔有。凡夫的愛心對人,縱然是對於自己的兒女,對於自己的親人這是很愛護,他不是慈悲。為什麼不是慈悲?因為他有控制的念頭,控制人、控制事、控制一切物,他有這個念頭,他有佔有的念頭,這是錯誤。錯在哪裡?佛告訴我們「能所皆空,了不可得」,《般若經》裡面,「不可得」這三個字,重複了一千遍以上,你看看六百卷《大般若》。佛以這麼多次的重複,就是叫你要牢牢記住,這是事實真相。你如果以為有所得,有能得、有所得,那是愚痴、那是無明。你要了解一切法不可得,不但所得的不可得,能得的也不可得,能所俱不可得,你就解脫了。這個解脫,用現代的話說,你心裡就沒有負擔,你的心就得自在,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會全部放下了。

  你今天還放不下,主要你的愚痴沒有破,你還以為有能得、有所得,你心裡面還有負擔,所以你的生活很痛苦,你的修學功夫不得力。你不知道諸佛如來所說,應化在一切世間,所作所為是「夢中佛事,水月道場」。我們建立道場,道場建立得再大、再輝煌,覺悟的人是什麼心態?鏡花水月。所以心裡面一絲毫的執著都沒有,一絲毫慳貪都沒有,這才顯示出大自在,這才顯示出所謂高度的享受。有受用,沒有佔有、沒有控制,這樣才過佛菩薩的生活,凡夫跟佛菩薩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凡夫是念念當中要控制別人,念念當中要佔有一切,所以他那個心是患得患失,憂慮煩惱永遠不斷,這個日子過得苦。

  而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我曾經跟諸位講過,慈悲裡面一定圓滿含攝「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才叫慈悲。我說的這十個字五句,每一句裡面都含攝其他的四句。什麼是真誠心?真誠心一定是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什麼是清淨心?清淨心一定含攝真誠、平等、正覺、慈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法講得簡單、講得含蓄,現代人聽不懂。我說得囉嗦一點、說得繁瑣一點,說十個字,十個字就是一個字,一即是十,十即是一,諸位要體會到這個意思。我慈悲,慈悲心不清淨、慈悲心不平等,這不是慈悲。如果說這也是慈悲,那就佛法裡面講的四種慈悲,這叫「愛緣慈悲」,愛緣慈悲是凡夫的慈悲。這裡面沒有捨棄控制,沒有捨棄佔有,沒有捨棄種種的要求,這不是大慈大悲。愛緣慈悲往上提升,是「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再上是「無緣慈悲」,大慈大悲是無緣慈悲。無是什麼意思?我們一般講無條件。無條件就是無有要求、無有佔有、無有控制,這叫無緣慈悲。無緣慈悲是諸佛與法身大士的大慈大悲,也就是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的慈悲心。我們要用這種心處事待人接物,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就證果,像《華嚴經》上說就入大解脫門。入大解脫門這句話,就是世俗講的成佛,成佛才是入大解脫門;這個大也是大乘的意思。小的解脫門是阿羅漢,證阿羅漢果,小乘的聖者。

  我們讀經聞法非常重要,讀經聞法不可以間斷,一天都不能間斷。我們是凡夫,業障、習氣、煩惱非常深重,很不容易斷掉。什麼方法幫助我們斷掉?唯有覺悟。我們不是上根利智,不可能聽少法、學少時就能開悟,那個在佛門裡面講,上根利智才做得到,我們是中下根性的人。中下根性要想在一生當中得利益;這個利益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入佛法,入佛法就是講的覺悟;唯一的方法就是讀經聞法,長時間的薰修,我們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我在講席當中也曾經說過,我記得說了不少次,我是個凡夫,中下根性的人,能有今天這點成就,能有這點小智慧,是四十多年天天在讀經、天天在講經,從這個地方得來的。

  也有一些大德們他們也講經,可是他們跟我相比也差一等,這一等差在什麼地方?他們管事,管事要操心,對於自己多少都會有一些妨礙。我這一生的緣分殊勝,一生當中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所以世俗間的事務我沒有障礙,才能有這一點成就。這一點,同修們千萬要記住,我也是現身說法給大家做個榜樣。什麼人能管事?真正得清淨心的人。所以古時候寺院叢林裡面的管事,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再來的,他們不要緊,他們是應化的,他不是凡夫。我們不是聖人應化,我們是道道地地的凡夫。道道地地凡夫如果也辦事,那就是捨己為人,這也是值得敬仰的。犧牲自己,犧牲自己的定慧,只要把戒修好,有戒沒有定、沒有慧,這真正犧牲自己,成就別人,來服務、來照顧大家。戒要清淨,戒清淨你修的是真正的福報,你沒有慧,你修福。戒清淨,是如理如法的照顧大眾,照顧大眾沒有私心,也是以真誠、愛護、關懷,幫助一切大眾好好的修學。

  你們看到過去,館長她就是這種人。她不是佛菩薩化身來的,她創建這個道場,成就我們大家,對我們是很大的恩德。我們對她也有報答,我們報答表現在臨終那一刻,我們送她往生。她要沒有我們這些人幫助,她往生不了,我們幫助她往生,這是大報恩。可是這個緣很不容易得到,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麼好的緣分,都有這麼好的機會。如果不能往生,來生是大福報,做這些國王大臣、豪富長者,來生得這個福報。我們現在清楚、明白了,唯有往生不退成佛,這樁事情才是真實的。世間的福報,做到大梵天王、做到摩醯首羅天王,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還是出不了三界,所以那個福報不是究竟的、不是圓滿的。這個事實,我們總得要曉得。

  我們修學就是過日子,知道怎樣對自己,對自己決定是清淨、慈悲,專修專弘。對人,真誠、清淨、慈悲,決定要做到無緣,沒有條件。決定不可以對一切人事物,有一絲毫佔有的念頭、控制的念頭,我們就全都錯了。只要有這個意念在,叫造業。放下一切佔有、放下一切控制、放下一切要求,這是智慧,這叫功德,比福德還要殊勝。諸位想想,這個道理,要不是佛菩薩給我們說,我們怎麼會知道?希望我們共同勉勵,依教奉行。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