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九八年早餐開示—印贈大藏經  (共一集)  1998/9/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013-0103

  台北郭秀蘭居士,這一次發心印送《大藏經》,這是非常難得而希有的一樁大事。這個印經布施的功德利益,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說了很多。在過去,私人印經,種類、分量都不多。印送《大藏經》,可能在歷史上,個人印送《大藏經》,這是創舉,我們深深相信,將來在歷史上一定有它意義。

  佛法,我們大家都知道,它是佛陀對一切眾生最完備的、最殊勝、最善的教學。經典字字句句都是從真如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佛說世人都把它看作智慧的寶典,這一點都沒有說錯。佛法流傳到中國來,在中國歷史裡面所記載的,大約是在戰國時代,就有流傳到,但是沒有被大家重視。一直到漢朝明帝的時代,漢明帝,明帝與佛有緣,曾經做了一個夢,夢到佛;那個時候他也不知道是佛,他夢到一個全身金色的人。第二天就在這些大臣面前說他這個夢境,問問大家有沒有知道這回事?結果有人就告訴他,全身是金色的可能是西方的大聖人,他們稱之為佛陀。這樣啟發漢明帝求取佛經的念頭,他就派了使節(我們今天所說特使)到印度去,打聽打聽消息,能不能邀請得到。結果漢家的使節到西域,就是現在的新疆,在這個地方遇到了印度兩位高僧,摩騰,竺法蘭。交談之下,非常歡喜,於是將這兩位高僧聘請到中國來,他們帶著有佛經,帶著有佛像。到達中國,這是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我們今天說公元大家的概念比較清楚,公元六十七年是中國帝王派特使到西域去禮請。所以佛教正式傳到中國,我們都用這個年代,但是實際上,比這個早,要早很多,這是朝廷帝王迎請,大家都非常重視。

  到達中國之後,跟中國朝野一接觸,中國人非常歡迎佛教,那個時候的佛教不是宗教,純粹是教學,純粹是教育。佛教育的理念跟儒家的教學,道家的教學,有許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在早期翻譯、解釋佛經,常常用儒家道家的思想來詮釋,這是我們看到漢朝註解。從漢朝傳來之後,佛經翻譯的工作也就開始。一直到魏晉南北朝,隋唐,這個時候可以說是佛經的翻譯成績燦爛可觀,可是依舊沒有終止。一直到北宋的時代,大概傳到中國來的梵文經典已經完全翻譯出來。我們稱為完全翻譯,是不是所有的梵本全部翻出來,這是不得而知。因為這個工作艱鉅,所耗的人力、財力、物力都非常的可觀。這一些高僧大德,無論是印度的,無論是中國的,到中國來,總是在經典裡面選擇再選擇,選擇最好的,非常契合東方人根性的,把這些經典帶來。全部帶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帶到中國來之後,翻譯的工作也是經過一再選擇的。佛法教人的原則是契機契理,如果不契合這個地區這個時代眾生的根性,那麼翻出來之後也很難流通,很難讓大眾接受,因此是不是完全翻譯過來我們就不得而知。但是這個華文譯經的工作到北宋算是告一個段落。北宋以後,非常希少。

  《大藏經》的編輯,最早是在梁武帝,公元五百一十八年開始,可是那個時候的本子現在已經都不存在,都已經失傳。郭居士複製《乾隆大藏經》的緣起裡面,寫得很清楚,諸位可以參看。在三十年前,台灣發起翻印《大藏經》,採取的底本是日本的《大正藏》,當時有一位老居士,蔡念生,住在台中,年歲很大,那個時候他大概有七十多歲,他老人家編了一部目錄,《大藏經三十一種藏經目錄》,那個分量非常可觀,這個是近代我們所看到《大藏經》的一個完整的目錄,我手上還有兩冊。我見過的《藏經》,我最初讀的《藏經》是日本《大正藏》,讀的是它的原版,那個時候我住在陽明山,圖書館裡頭有一套。以後在台中,我讀過《磧砂藏》,《百納藏》我看過殘缺的本子。以後這個《卍續藏》,《卍正藏》都在台灣流通。

  《龍藏》,我第一次看到的是在香港,刻得非常精美,字大醒目,但是分量太大,不是一般人所能夠供養的。新文豐將《龍藏》把它縮小印成一百六十冊。郭秀蘭居士又重新做了一個整理,這一次比新文豐的版本還要殊勝,無論在印刷、紙張、校對都比新文豐的本子要好。她這個本子總共是一百六十八冊,更難得的是她發心供養,免費的贈送,這太難得、太難得了。那麼她贈送的總共是有一千套,她們印刷流通的大概有少量,有一千套是贈送的。

  希望我們對於經典有正確的認識,發心修學,更應當發心學習郭居士,流通佛法,供養法寶,這個功德、利益、福報數之不盡,不但是來生的福報,生生世世,那要依照佛經裡面講法,這個福報是生生世世永遠享不盡。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個貧女供養一缽飯給辟支佛,就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果報。那麼諸位想想這一千套的《大藏經》布施供養的福報,比布施辟支佛一缽飯,不曉得殊勝太多了。她的福報一定是布施一缽飯的千倍、萬倍、億倍不可稱量。明瞭這個道理,應當要效法郭居士,縱然我們沒有力量布施《大藏經》,《大藏經》裡面任何一部、任何一冊、任何一卷功德都不可思議。郭居士要我在這個介紹的短片裡面講幾句話,我就跟大家介紹到此地,謝謝,謝謝諸位。

  

  九八年早餐開示—約束自己是真修福德智慧(上)  1998/9/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20-13-0905

  佛法當中修福非常重要,如來在果地上跟大家展示就是二足尊;「二」就是福報跟智慧這兩種,「足」就是滿足,圓滿而沒有欠缺。二足就是說明什麼叫成佛,成佛就是智慧圓滿、福報圓滿,這兩種圓滿都沒有欠缺;這兩種圓滿都不是世出世間,一切大福德智慧人能跟他相比,所以叫「尊」。因此佛教一切眾生千言萬語,千經萬論,無非是教我們修福修慧而已,福慧小的在六道裡面享福,人天福報,這個福報是最小的,福報大的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狀況我們不知道,可是世尊在《華嚴經》,在淨土經裡面有介紹,我們讀經看到華藏世界的依正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可以略知一二,而實際的莊嚴決定比佛所說的要殊勝多多。佛給我們介紹的時間有限、言詞有限,佛自己也常說,如果要詳細的說,說一劫也說不完,這是真的。說到正報,說到我們身體之好,「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在相好也只說一個概略,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粗說,細說說不盡。

  所以我們自己要知道修福修慧,修福修慧都是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什麼樣的果報必有因行,你不修因,哪裡來的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是真理,我們一定要明瞭,要認真的去修學,才能得到滿意的果報。智慧福德不是憑妄想可以得到,不是憑手段可以得到,妄想用手段只有造罪業,那不是福,那是禍,禍福我們要辨別清楚。如果造作一切罪業,他的果報就是在禍,如果修積的是一切功德,果報是大福;世出世間大富大貴之人,都是前生在佛門裡面所修積的。智慧怎麼修?修福而不著福德相,那就是智慧。修福著福德相,果報不出三界,在六道裡面享福,六道裡面福報最大的是大梵天王。如果不著福德相,他的福報就超越三界,不但超越三界,還超越十法界。那些福德相,《華嚴經》裡面說得太清楚、說得太多了。

  我們現在啟講《華嚴》,這剛剛開始,介紹華嚴會上參加的這些人物,一類一類的介紹。我們在經上看到這一類一類,都是諸佛如來隨類化身,他們有能力同時,或是同處,或是異處;異處就是同時不同處所,能隨意變化無量無邊不同的身分。《華嚴經》上所講的兩百多類,他可以同時化現,這是福報真正達到了極處。能以化身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隨機說法,智慧達到圓滿,這是真正名副其實的大自在。我們發心學佛,所希求的就是這個果報,佛給我們說這樣殊勝的果報,我們是肯定可以得到的。為什麼說肯定可以得到?因為福報是自性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面來的,諸佛如來所顯示是自性的本能,一切眾生所共有。可是我們今天雖有自性,但是自性的德用不能現前,佛給我們講這是因為有障礙,把你的作用障礙住,這個障礙不會障礙自性,障礙自性的作用。

  障礙雖然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這三種。所以佛教給我們修學,修行怎麼個修法?無非是把妄想、分別、執著除掉而已,除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這個能力就恢復。妄想執著要從哪裡去除?就在生活當中,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之間,時時刻刻要知道破除妄想,時時刻刻要知道斷煩惱、斷習氣。你有這個警覺,在佛法裡面叫覺悟,這個人開悟了;開悟就是時時刻刻懂得斷煩惱。斷煩惱用什麼方法?佛教給我們戒定慧三學。最初用戒,戒是淨戒,也就是說最初下手是約束自己,你要不能夠約束自己,你就決定不能成就。這要發狠心,因為我們無量劫來放縱成了習慣,現在一下要約束自己很苦,這個苦頭你要不肯吃,這個關口不能突破,你還是凡夫,你這一生決定不能成就。一生縱然遇到佛法最殊勝的機緣,你也會空過,你在佛法裡面結個緣而已,你這一生不能成就,你還是要搞六道輪迴。

  但是你要是在六道輪迴裡面,下一次再遇到佛法,那到什麼時候?是不是說人死了四十九天之後又投胎,就又遇到佛法?沒那麼容易。你想想看你死了之後來生還能得人身嗎?縱然得到人身,你能聞到佛法嗎?進入底下一個世紀,新聞報導下一個世紀的人口達到六十億。六十億人口當中,幾個人聞到佛法?又幾個人能夠聞到正法?不容易,所以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是事實。這一次機會失掉,等到下一次機會現前,可能是百千萬億。所以佛法修學這麼樣的艱難,我們遇到一定要發狠心,要勇敢拿出勇氣來約束自己,這叫真正修行,這叫勇猛精進,因循苟且害我們。

  修行人一定要明瞭,心裡要清清楚楚,我們接觸的外緣,外緣對我們幫助的少,損害我們的太多,你自己要認識。尤其是出家人,你自己稍微有一點能力,或者你是持戒,或者是參禪,或者是講經,乃至於唱念,你有一技之長,就有許許多多的信徒來恭敬供養。這恭敬供養,他們是來修福,你要有成就,他才得福報。如果這個供養,你在這個供養裡面起了貪心,貪圖供養,你就墮落了;換句話你就被他害,他是個好心,好心做錯了事。所以世尊當年在世,告訴在家的信眾,對出家的人供養僅限於四事,四樁事情。飲食,來托缽的時候你給他一點;出家人來托缽,你是不是給他一缽飯?不是。隨分隨量,我今天家裡飯少,你來了我只給你一調羹、兩調羹,你不夠隔壁再去托。我家裡今天煮得很多,我可以供養你一缽,不是每個人家都給你那麼多,不是的。而托缽的人,自己看自己飯量,飯量大的多托一點,飯量少的少托一點,沒有貪心。

  現代的社會跟從前不一樣,供養的東西多,供養東西太豐富,很容易起貪心,比沒有出家的時候,貪瞋痴只有增長沒有減少,這樣我們的前途就不樂觀,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可是供養我們不得不接受,接受怎麼樣?馬上轉供養,供養那些缺乏的,供養那些需要的,這樣就好。輾轉修福那個福報就大了,這才算是有智慧,這種行持才算真正有福德,你懂得修福,你懂得積福。如果不曉得這些事理,以為這一切供養可以自己好好的去享受,那你就錯了,你的福報很快就消掉。祖師告訴我們「食存五觀」,非常有道理,我們接受人家供養,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德行?能不能當得起?我們在供品裡面取幾分,能捨的要盡量捨,實在不能捨,這個身是個病態的身,人有餓病,自己實在餓了,沒有法子,這才以飲食來治療;能夠忍受,我們就忍受。

  李木源居士做的這個榜樣好,他說的是現代人的話,自己要能夠虐待自己。實際上一般人看是虐待自己,在佛法裡面叫修福,行道。世間人看這個樣子虐待自己,可是在佛菩薩眼光裡面看,這個人有成就,這個人正在斷貪瞋痴,正在斷習氣,他不是虐待自己,他是在成就自己。哪些人虐待自己?在五欲六塵裡面起貪瞋痴,那真正叫虐待自己;現前好像他什麼都能得到,可是死了之後到三途,那叫真正虐待自己。禍福、果報一定要看得遠,不能看得太近,我們在這個世間,佛常講「人命無常,國土危脆」,這個世間是無常的,這個世間是很短暫的,生命是永恆的。你不顧永恆,你只貪圖短暫,這個人是愚痴,沒智慧,結果招來長劫的苦報,《地藏經》上說得多清楚。

  這些經典我們應當要常常讀誦,常常記在心裡,使我們有能力辨別是非、辨別邪正、辨別善惡,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己就曉得是福是禍。是福我們要精進,是禍要遠離,不常讀經不明事理,把福當作禍,把禍當作福,在現在這個世間可以說是太普遍,一切時、一切處我們都能看到,顛倒是非,這在佛法叫愚痴。「禍莫大於愚痴,愚痴最難斷」,貪、瞋,持戒修定的人就可以做到,能夠伏貪、瞋的煩惱;可是痴一定要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才能夠斷愚痴,才能斷無明。我們明白這些道理跟事實真相,那就一定要約束自己,李木源居士所說的一定要知道虐待自己,那是真正的福德,真實的智慧,修福修慧根本就在此地。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