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大願精進力夜神章  (第二十九集)  1988  檔名:12-005-0029

  請掀開經本,八百七十七面最後一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如於此妙蓮華劫中。親近供養爾所諸佛。令生歡喜。於一切處一切世界海極微塵數劫。所有如來出興於世。親近供養令生歡喜。】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是第四段,這一段是總結十處修行得法。從這個地方我們能看到,諸佛菩薩修行時劫之長是實實在在不可思議,也是勸我們學佛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特別著重在親近、承事、供養,著重在這三樁事情,因為這是我們求學、修行的基本條件,缺一不可的。任何一尊佛出興於世,都是我們親近的對象,乍看起來,這實在不是容易遇到的機會。我們出生在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去我們已經很遠了,在釋迦佛滅度之後,彌勒佛沒有下生之前,我們這個世間沒佛出世,這是諸位要記住的。現在這個謠言很多,一會又是這個佛出現、那個菩薩出世了,這都是胡造謠言,根本就沒這回事情,我們自己要明瞭,不要被人欺騙了。

  在《觀經》裡面我們看到,見一尊佛就見一切佛,這正是《華嚴》裡面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佛佛道同,無二無別」。你有能力見一尊佛,就有能力見一切佛了。所以修行要專,這很重要、很重要。你像在《觀經》裡面,就是教我們專想阿彌陀佛,想成了就得念佛三昧了,就證得念佛三昧。證得念佛三昧之後,就好像神通就現前,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的佛菩薩你都能見得清清楚楚,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學佛人一定要明白自己要想真正有成就,一定要專,專修一門,這個一門當然要很慎重的去選擇。選擇,這是古來大德都教給我們,應當以什麼為標準?應當簡單、容易修、容易成就,不費時間、不費精力,這樣的法門能成就,這是最快速的。符合這幾個條件,只有持名念佛的方法,持名念佛的方法最容易成就。本經也是提倡這個法門,所以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是極力提倡這個法門。我們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一一如來演說妙法。我皆聽聞。聞已信受。守護憶持。為他廣說。】

  這幾句話很重要。我們為什麼念念希望見佛?見佛的好處就是聞法。沒有一尊佛不說法的、沒有一尊菩薩不說法的,諸位要曉得佛菩薩的事業,就是為一切眾生說法。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學菩薩,這個說法我們要學。也許你說這個很難,我學不會。這個話也沒錯,但是也不是你想像當中那麼難。因為你現在對於佛法沒有了解,沒有深入,你感覺到困難;如果你真正深入了解了,你就感覺得這很容易,就不難了。那要如何深入?這個深入就是一門深入,你肯用二、三年的時間去讀一部經,那你就會有成就了。我們想想,有幾個人發心用兩年、三年的時間去讀一部經的?沒有。現在在台灣,台灣印經的風氣非常之盛,你不要去買,他都送到你家裡來,你家裡的書架都擺了幾十本。這個也翻翻,那個也看看,這個沒用處的,只能得一點佛教的皮毛常識,不能深入。

  深入,一定要學一部,你自己喜歡的經典,你學一部。像《華嚴經》當然是好,但是太長了,在家人非常非常的困難。你像我們這一部《華嚴經》,這樣大的本子,五本,從頭到尾把它念一遍,一天念八個小時,也要念半個月,這只是把它念一遍。所以這個經太大了,不適合我們初學的人下手,不適合。像《楞嚴》、像《法華》,比較上適中,自古以來,從這兩部經下手而得功德利益的人太多太多了。《法華經》七卷,《楞嚴經》十卷,但是字數、分量差不多。可是說實在的話,我們要受持還是有困難,這樣的經典要一天念一遍,也得花八個小時時間,我們能有那麼多的時間嗎?在家的同修你們有工作,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工作,甚至於比在家人的工作還要多。因此我們的時間,每一天真正能夠利用的時間就很有限了。有限的時間,我們要好好的把它運用,那只有選擇分量比較少一點的經典來受持。像《金剛經》、《彌陀經》、《無量壽經》,這個很好,適合現代人受持。但是選定一部經就不能更改,這個心就定在這一部經上,這就叫三昧,念久了就會開悟。開悟之後,你就會講經了,你什麼經都會講,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任何經典你拿來看一看,就沒有問題,都能夠通達。但是在一部經上下功夫至少要三年,有三年,那是根性很利的人,一般中等人總得要七、八年到十年的樣子。你要有這個耐性,我發個狠心,十年、八年專念一部經,把這個心定在這一部上,這樣才行。

  這選擇經最理想的,我覺得《無量壽經》非常好,無論在分量上也恰到好處,在這個教理修行方法,與我們念佛完全相應。念熟了之後,常常想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正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讀經,就是每一天讀經也是聞法,你每天讀經就是佛給你開示。你天天念,念這一部經而永遠不更改它,就是『聞已信受』,你在這一部經生了真正的信心,真實的信心,你完全接受經裡面的教訓。『守護憶持,為他廣說』,這是你自己的事情。「守護憶持」是你自己修行,依照這個經的理論方法來修持,同時也要勸別人,為別人說法。

  【教化成熟一切眾生。亦復如是。】

  這個句子是雙關語,佛度眾生是這種情形,我們學佛的人也應當要學佛,幫助佛『教化成熟一切眾生』。

  【如是一切諸如來所。皆悉修習此解脫門。復得無量解脫方便。】

  『修習』,這兩個字我們要重視它。「修」是修行,就是修正行為;「習」是把它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叫習。把它培養成為自己的生活習慣,這佛法你就真正得到受用了。這個一大段經,前面的三節都是在寶光剎中。在這一段文裡面,我們看到它的範圍廣大,它遍一切處,時間也長了,這個時間不但以劫數來算,是要以剎海塵數來算,可見得菩薩這個修行,經歷空間的廣大、時間之長,這都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下面經文是偈頌,偈頌一共有三十四首,屬於重頌,重複前面的意思,所以就比較上容易懂了。

  【爾時。守護一切眾生大願精進力勇健光明主夜神。欲重宣此解脫門義。即為善財而說偈言。】

  『說偈』,這是以另外一種體裁,這個「偈」是可以譜成歌譜來唱的,就像歌詞一樣,它可以唱的。經文裡面之所以有重頌,它的用意有兩種。第一種,佛講經不同於教學,聽眾有先來後到的,先來的,前面講的都聽到了,後來的,前面講的沒聽到,那沒聽到,佛把這個意思講完了,再用偈頌來簡單的說一遍,把前面的意思重複再說一遍,讓後來的人也能聽到完整的大意。這是非常的慈悲。第二個意思,經文一定要能記住,你聽了之後要不能夠記得,諸位想想看,你怎麼修行?所以一定要記住。長行文是便於說理,但是不容易記,所以到末後再用偈頌重複說一遍,便於記憶,能把意思記得,對我們自己才有用處。好,請看偈頌:

  【汝發大心為世日。問我難思解脫門。我承佛力為汝說。汝應一心而諦聽。】

  這一首意思很明白,就是善財童子請教,問他這個解脫門,他修行的法門,他很歡喜的答應為他說。菩薩這個是夜神的身分,實際上他是八地菩薩,他很謙虛,也很讚歎,讚歎善財童子,說『汝發大心為世日』,像這個太陽一樣,光明遍照,非常之難得,你發這個大心,要自行化他。『我承佛力為汝說』,這是謙虛,所以這個法門實在不是我自己有能力說得出來的,我是承佛力加持才有能力為你說。『汝應一心而諦聽』,這是囑咐他,你要好好的、仔細的來聽。

  底下,這就是重頌前面所說的這個大意了。這個偈頌裡面前面有十四首,是頌前面所說的法性。後面有十九首偈,都是講修行對治的方法,我們先看前面這一段:

  【往昔無邊廣大劫。過於剎海極微數。彼時剎號寶光明。其中有劫名妙光。】

  這是我們前面念過的,菩薩在無量劫之前,在那個時候,它這個劫的名字叫『寶光明』。像我們現在這一劫,這個劫的名字叫賢劫,釋迦牟尼佛是賢劫裡面的第四尊佛。那個時候有個劫,叫做『妙光』。

  【於此妙光大劫中。一萬如來出興世。我皆親近而供養。從其修習此解脫。】

  這就是他自己敘說他在過去,在妙光劫裡面,這一劫當中有一萬尊佛出現在世間,比我們現在賢劫要殊勝得多了。賢劫裡面只有一千尊佛出興於世,他比我們多了十倍,就這劫名叫『妙光』。這麼多佛出興於世,菩薩都親近供養,正是我們前面所讀到的,『從其修習』,就是跟到這個諸佛修學佛法,修學他現在成就的這個法門。

  【時有王都名喜嚴。縱廣寬平極殊麗。雜業眾生所居住。或心清淨或作惡。】

  在這個時代,這就是大光王統治的這個時代,在這個時代裡的,差不多與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相類似,但是他們的福德果報比我們還是殊勝,為什麼?雖然他眾生有作惡、有修善的,他壽命長,佛住世,那這個果報比我們要殊勝多了。釋迦牟尼佛雖然也曾經出現在我們世間,但是壽命短,住世只有八十年,他就圓寂了。所以我們這個世界稱為五濁惡世,道理就在此地。

  【彼時有王名勝光。恆以正法御群生。太子名為能勝性。形體端嚴備眾相。】

  這個王太子就是大願精進力夜神的前身,這是前面我們都曾經念過的。

  【爾時幽繫無量人。犯王教令當受戮。太子見已生悲愍。上啟於王請寬宥。】

  這個長行文裡面我們讀過的,都應該還記得很清楚。這個國裡面犯罪的人太多了,有很多死囚的犯人,都是判死刑的,王太子聽到這些囚犯在悲泣、嚎叫的時候,他聽到很難過,他就發了慈悲心,求國王寬恕他,最好把這些罪人都能夠釋放。

  【王集群臣議所應。咸言太子危王國。如是罪人應就戮。如何悉救令除免。】

  國王於是召集大臣來開會,來討論這些死囚可不可以把他放出去。大臣都反對,認為這些犯法的人是罪有應得,不應該赦免。

  【時勝光王語太子。汝救彼罪自當受。太子哀念情轉深。誓救眾生無退怯。】

  這前面我們看到的,這太子實實在在難得,他願意捨身代這些死囚,願意救這些人。這個故事很長,在此地我們念下去,等於說溫習了一遍。

  【時王夫人采女等。】

  這個『王夫人』就是皇后,他的母親。

  【俱來王所白王言。願放太子半月中。布施眾生作功德。】

  太子的主張,他不肯改變意念,當然他也就有罪了,不但不能救那些犯罪的人,他也得要賠一條命,這也觸犯了國法,也是沒法子赦免的。可見得這個國王是非常的公正賢明,真是「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王太夫人啟請,希望寬恕他半個月,使他有半個月的時間來修福。這個是在情理上,是能夠講得通的,讓他修福。

  【時王聞已即聽許。設大施會濟貧乏。一切眾生靡不臻。隨有所求咸給與。】

  這個就是佛家裡面所講的「無遮大會」,所謂無遮就是無條件的,不管是什麼人到這個地方來,你有所要求,都能夠布施你,都能夠布施供養,這就無遮布施。

  【如是半月日云滿。太子就戮時將至。大眾百千萬億人。同時瞻仰俱號泣。】

  半個月的時間很快的過去了,他修福也算是圓滿了,刑期也近了。諸位想想,受太子布施恩惠的人有多少,現在看到太子要接受刑罰處分的時候,當然心裡面都非常的難過,非常的悲戚。

  【佛知眾會根將熟。慈悲來此化群生。顯現神變大莊嚴。靡不親近而恭敬。】

  這就所謂是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實在說,這個世間沒有一法不能解決的,沒有一法是不可轉變的,但是改變與轉變,一定要懂得道理,所以如理如法的修學就能夠改變。我們在《觀經.下品下生章》裡面看到的,一個五逆十惡之人,那就是造這個罪業造得極重,沒有比他更重的罪了,這樣的罪人立刻就要墮地獄了,而佛有能力叫他在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往生就成佛了。一個人如是,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無不如是。換句話說,沒有不能消除的業障,沒有說不能成就的果報,沒有,問題就是你懂不懂道理。佛經裡頭給我們講這個道理,你懂不懂得?你要懂這個道理,你要懂這個方法,所謂說如理如法的修行,「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連那個不死都可以求得到,何況其餘?佛門中的確可以求不死。所以真正是了生死,超三界。那你要是不肯學,那就沒有法子了;你真正肯學,這佛門裡統統都有。

  所以佛法常講善根、福德、因緣,你在這一生當中這三個條件都具足,你這一生就成佛,你就超越六道輪迴了。這三個條件裡面缺一條,這還不行。當然也有人說,這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善根,這種說法我們聽起來覺得也滿有道理,這是什麼?隨順世情說,隨順世間人情說的。說真的話?真的不是如此,真的,每一個人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為什麼?因為你有佛性,這佛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所以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眾生有法性,這是法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求得來的。可見得人人都能夠當生成佛,這關鍵在什麼地方?關鍵在你肯不肯相信。所以《華嚴》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之源頭,是一切功德之母(母是能生的意思),母親能生兒子,它的意思就比喻這個信能生一切功德。信心是一切功德之母,我們肯不肯相信?佛看這個大會,眾生的機緣成熟了,換句話說,佛來教化,這些人能信、能接受,所以佛就來了,到這裡來示現神通變化,為大家說法。

  【佛以圓音方便說。法燈普照修多羅。】

  這一句是經的名稱,佛給他們說什麼法?說這個法的名稱叫『法燈普照』。「燈」是代表智慧,日月照不到的,燈可以照到,所以燈它是代表圓滿的智慧。「法」是破迷開悟之法,這就是我們講的佛法。令這些眾生一個個覺悟,覺而不迷、正而不邪,這就叫法燈。佛的教化是無條件的,所以是普遍的,叫「普照」。『修多羅』,就是我們一般翻的,經典,佛就是為這些眾生說這個法,教大家開智慧,教大家不要迷惑顛倒。

  【無量眾生意調伏。悉蒙與授菩提記。】

  佛說法,這些大眾聽了之後都開悟、都覺悟了。『調伏』是把煩惱伏住了,過去有很多成見,有許多煩惱,聞了佛法,他都能夠起了覺悟的心,知道待人處世應該怎樣去做法。這個『意調伏』就是教學的效果,簡單的說就是煩惱滅了、成見消除了,智慧增長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佛普遍的為大家授記。

  【太子聞法生歡喜。發興無上正覺心。誓願承事於如來。普為眾生作依處。】

  太子這個時候遇到佛,尤其是聞佛說法,他本來這個心就非常的慈悲,慈悲心是佛心,佛是無緣大慈,普攝眾生,這個就是佛心。所以他雖然是個凡夫,他的心跟佛沒有什麼兩樣,現在聞佛又說法,他當然開悟了。他要學佛,他要成佛,他要普度眾生,這就是這一首的大意。

  【自此出家依佛住。修行一切種智道。爾時便得此解脫。大悲廣濟諸群生。】

  於是乎這個國王也赦了他的罪,那些大臣聽了佛說法,也不再固執一定要殺他,就讓他出家了。他出家跟著佛修行,修什麼?修『一切種智道』。這是諸位要曉得的,我們在佛法裡面求,求什麼?求智慧。所以佛法教學的內容,是戒、定、慧。戒是手段,因戒得定,所以戒是手段,戒是幫助我們得定的。定,依舊是手段,是因定開慧。所以智慧是我們學佛最後的目標,要成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拿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佛經裡面講,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一切種智道」,我們學佛是為了求這個。可是你要想真正得智慧,首先要有定,沒有定你不會有智慧的。你沒有定,你縱然有智慧,那是佛法裡面講的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是從定當中發生的,所以這個一定要知道。戒律幫助你得定,定幫助你開智慧。

  這個太子根性很利,所以他學得很快,他就在親近佛陀的時候,就得到所修的這個法門了,就得到了。得到之後,我們在經上看到,他生生世世不斷的去修學。所以他底下講,『爾時便得此解脫,大悲廣濟諸群生』。到這個地方,這一共是十四首,說明他發心的經過。底下這說他修行了,發心之後,要緊是要認真的修行。請看經文:

  【於中住止經劫海。諦觀諸法真實性。常於苦海救眾生。精勤修習菩提道。】

  這個是第一首。

  【劫中所有諸佛現。悉皆承事無有餘。咸以清淨信解心。聽聞持護所說法。次於佛剎極微數。無量無邊諸劫海。所有諸佛現世間。一一供養皆如是。】

  這三首我們合起來講,為什麼?這三首統統講的修行。第一首第一句裡頭說,『於中住止經劫海』,這就是說明他修行時間之長。『諦觀諸法真實性』,這就是他修行的方法,這是妙不可言了。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叫見聞覺知。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所起的是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困惑,迷惑顛倒,為什麼?我們見相不見性,我們迷在幻相上,這個就苦惱了。真正修行的人不是如此,他在相上見性,所以他六根對六塵,他明心見性,這是「諦觀」。這個諦觀,六根接六塵,都叫做諦觀,不僅僅是眼看叫觀,耳聞也叫觀,舌嘗味也叫觀,統統用這一個名詞叫觀,觀照。諦是真實,決定不是虛假的,是真實的。他諦觀什麼?諦觀諸法真實性,就是在一切法裡面他見性,所謂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所見的統統是相,相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不曉得這個相是虛妄的,把這些相當真。所以在這些幻相裡面,起分別、起執著、起貪瞋痴慢,這個就是造什麼?叫造業,這就叫製造六道輪迴,在輪迴裡頭捨身受身,自作自受,我們幹這個。佛菩薩要度我們,他用什麼方法度?也就是把這個方法傳授給我們,如果我們覺悟了,我們也能在一切法裡面見一切法性,不要著一切法相,那我們就得度了,我們就不造業,就超越生死輪迴了。

  這一樁事情佛在《楞嚴》上講得非常透徹,所以這一句就是他修行總綱領。我們讀了之後,不要說是我們做不到,就是這一句的意思我們也很難把它搞清楚,那怎麼辦?辦法有,有一個辦法,對於一切法根本不通達也能修,而修的這個功德利益實在不亞於「諦觀諸法真實性」,不亞於,有它同等的功效,那就是念佛。我們眼見色,我們念阿彌陀佛,不被色相所迷;我們耳聞聲,我們念阿彌陀佛,不為音聲所迷著,這就行了。起心動念,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諦觀諸法真實性。怎麼曉得?經論裡頭明白的告訴我們,我們能念佛的這個心是始覺,我們所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本覺,本覺與始覺就是諸法真實性。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常常能提得起來,這就叫諦觀。你看這個法門方便了,我們確確實實現在就用得上。所謂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念起不怕,覺是什麼?阿彌陀佛,立刻把這個念頭轉成阿彌陀佛,就是諦觀諸法真實性,這個功德完全相同,不但相同,我的感覺當中比這個還要殊勝。為什麼?他用這個方法修,這是禪家的方法,這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方法,他修成了,他還有隔陰之迷,還有退轉。我們用這個念佛的方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不退轉,所以那個所得到的這個果報之殊勝超過這個菩薩,超過他。『常於苦海救眾生』,這就自行化他,化他還是自行,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自己念佛,勸別人念佛,『精勤修習菩提道』,「修」是修正,「習」是練習、是學習,要真正的去修正、去學習。「菩提道」就是覺而不迷之道,也就是菩薩道。這一首是說他修行的綱領,他修行的原則。

  『劫中所有諸佛現,悉皆承事無有餘。咸以清淨信解心,聽聞持護所說法。』這個就是親近諸佛,博學多聞,這是一切大乘經裡面,佛都是這樣勉勵我們。但是我們在一切經論當中,發現到這個菩薩修學有圓滿、有不圓滿,這是我們要知道的。不圓滿的修,就是他還有退轉,他還有隔陰之迷,這個就是不圓滿。圓滿的修學,永遠不退,這個是圓滿的。講這個退轉的多,一切法門沒有不退轉的。我們這個身,這個身不是永遠不壞的,身一定會壞的,一定會滅的,有生必有死,只是壽命長短而已。縱然像經上講,閰浮提眾生壽命最長的時候,活到八萬四千歲,八萬四千歲還是一個數字,你到時候還是有生死。所以要曉得,這個身是一定會壞的,身是無常的。我們再投胎、再來,這一投胎,前一世的事情都忘掉了,都記不得了,縱然有善根再修,那再修又得從頭來起。你說從頭來起,過去生中有這個善根,也許學得比較快一點,在理論上講是不錯,是應該要學得快一點。你們自己好好的想一想,你們現在學得怎麼樣?你們今天發心學佛,絕不是這一生的,你們過去生中像這個菩薩一樣,親近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也是親近、承事、供養,現在你一轉世,今天又來繼續再幹了,怎麼樣?你多生多劫修行的,那功夫你記得多少!這麼一想,才知道這隔陰之迷的可怕。為什麼?這個多生多劫修的,一投胎差不多忘光了,一切都得從頭來起,這個事情麻煩大了。如果你這一生當中修行障礙少,你的緣殊勝,也許還有一點成就。假如你的緣不勝,你的障礙很多,這個環境當中誘惑的力量很大,那你這一生簡直就沒法子修。我們想到這一點,真是毛骨悚然。

  因此就不能不想到那個圓滿的修行法,圓滿修行法怎麼修?求生淨土,所以這些菩薩沒求生淨土,他要求生淨土,哪有這些事情!就決定沒有隔陰之迷了。也許我們要問了,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還能離開極樂世界到別的世界,像這些菩薩一樣去親近諸佛如來,承事諸佛菩薩,去自行化他,行不行?行,你看《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頭就有。阿彌陀佛非常講民主,非常開放,他決定不是說你到我這來了,一切都聽我的,我不准你出去,你就不准離開,四十八願裡頭沒有這一條。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隨時可以離開極樂世界,可以到他方世界去親近諸佛、去度化眾生,會不會退轉?不會。為什麼不退轉?阿彌陀佛神力加持。所以說是只要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真是就鍍金,那鍍了之後永遠不退轉了。不但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你圓證三不退;離開西方極樂世界,到他方世界去的時候,也是圓證三不退。這個是四十八願,我們念了之後,真是非常感動人,這個地方要不去,我們到哪兒去!所以才知道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

  文殊、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最後,也發願求生淨土。這些原因我們都要了解,他為什麼要去,那就是那個地方太好了,所以十方諸佛讚歎。李老師說得很明白,一個人一生當中有機會聽到淨土法門,還不求帶業往生,他老人家說,這個人非愚即狂,他要不是愚痴就是狂妄,他如果是頭腦清楚的人,沒有不願去的。你展開經論,哪一個世界有這種情形?沒有,唯獨西方世界特別,一往生就圓證三不退。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可以再回頭,在十方無量無邊剎海當中,你可以承事諸佛,可以博學多聞,得到不退轉。如果你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轉一下,你還是有退轉,還有隔陰之迷,這是我們自己要警惕的。

  經文裡頭有兩句話值得我們注意,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那就是「咸以清淨信解心」,這個很重要。我們只能夠接受佛法,用什麼心來接受?清淨心。清淨心信,清淨心能理解。為什麼一定要用清淨心?清淨心是你的真心,你的心裡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你才清淨。所以這個信與解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是真信真解。如果你心裡頭有妄念,你的心不清淨,你的信不清淨,你的解也不是真解,信與解都不是真的。你那個解是怎麼解?你那個解是分別執著,是第六意識在解,你的信也是第六意識在信,這問題很大了。清淨心就是不用第六意識,也不用第七識,也不用第八識,離心意識,這是清淨心。離心意識,真心,我真心信、真心解,這個功德完全不一樣,這個信與解稱性,它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

  「聽聞持護所說法」,我們聽聞,聽就是聞,聞就是聽,何必用這兩個一樣的字?如果這兩個字是一樣講法,這就沒有意義了,我們改文章,老師改作文就可以刪掉一個字。聽跟聞不是一個意思,聽是接觸,聞是自性,所以常說聽教要在消歸自性,像觀世音菩薩所講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個是真正得受用。我們是聽而不聞,聽是聽了,沒有做反聞自性的功夫,就是沒有能消歸自性。聽了也能記得,落到第八識去了,第八識是個倉庫,天天來裝,所以是滿腹經綸,實在是阿賴耶識裡頭裝的那麼多東西,那不是自性的。必須要啟發自性,那才是真正的功德。持護,持是修持,護是護法,對於如來所說之法我們要依教奉行,要廣為流通,就是為人宣說。

  『次於佛剎極微數,無量無邊諸劫海。所有諸佛現世間,一一供養皆如是。』這一首偈的意思就是把修學的範圍、時間擴大,擴大到無量無邊的劫海。換句話說,我們對於諸佛如來的親近、承事、供養,永不休息。成了佛?成了佛也不休息,成了佛,他還倒駕慈航,退在菩薩位、退在聲聞位。你想這個文殊菩薩就是古佛再來的,他早就成佛了,他現在退在菩薩位。目犍連、舍利弗也早成佛了,他退在阿羅漢位,就像《普門品》裡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現那個身,他就做得很像。所以是三十二應身,這就是佛倒駕慈航,退到凡夫位子上來,示現一個凡夫,教我們如何去親近、承事、供養佛菩薩,他來做一個模範、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這一段就是講的這個意思。下面這一首,第十九首是講他得法。

  【我念昔為太子時。見諸眾生繫囹圄。】

  『囹圄』就是監獄,就是監牢獄。

  【誓願捨身而救彼。因其證此解脫門。】

  這個是說他證果的經過,他所證的這個解脫門的名稱,叫「菩薩普化眾生令生善根解脫門」。他證得這個果的名稱是這樣的,確確實實與他因地修行完全相應。他是自己不惜捨自己的生命,想來救別人,救這些可憐的眾生。所以他出家親近佛陀之後,就證得這個法門。

  【經於佛剎極微數。廣大劫海常修習。念念令其得增長。成就無邊巧方便。彼中所有諸如來。我悉得見蒙開悟。令我增明此解脫。及以種種方便力。】

  這兩首是說他證得這個法門之後,多生多劫的修持,他這個法門才能夠圓滿,才能圓滿。所以一開端就講他經歷時間之長,生生世世修習。目的就是念念增長,成就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一個是自受用,幫助自己修行,成就自己的福慧,這個需要善巧方便;另外就是幫助別人,沒有善巧方便,不能度化眾生,所以這個善巧方便,自利利他。在這個當中親近佛非常重要,唯有親近佛,才能夠聞法開悟。所以他這個無量劫,無量無邊剎海,這些如來所他都親近,他都承事供養,蒙佛開示。佛對他開示,他自己就能夠悟入,所以『令我增明此解脫』,對他自己修學的成果增長。『及以種種方便力』,他這個修學的法門愈是有成就,他智慧也增長,能力一定也增廣,我們講神通是愈來愈大,智慧愈來愈明,這是敘說他多生多劫的修行。

  像這些地方我們念了之後,我們要懂得一個法門,懂得之後要修。而且我們今天所懂的法門還不是一個普通的法門,是在所有法門裡頭最殊勝的法門,這就是信願持名的法門。我們今天所缺的是修學,就是修治,治就是對治,我們心裡煩惱妄想起來的時候,我們馬上把它轉成阿彌陀佛,這叫對治。我們不會對治,煩惱習氣現前了,佛號都忘掉了,這怎麼行?這個不行。所以念佛的功夫在哪裡?就是煩惱習氣念佛的時候,佛號馬上就出來了,這叫功夫。煩惱妄念起來的時候,佛號忘掉了,這個沒有功夫,這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往生就很困難。所以平常要多念佛,這個功夫決定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學的。這是念念要能夠把這個佛號提起來,我們這一生才會有真正的成就。

  好,今天經文就講到此地,這個地方也是個小段落。好,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