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大願精進力夜神章  (第十四集)  1987  檔名:12-005-0014

  請掀開經本,八百四十三面倒數第二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悉知諸法色相差別。亦能了達青黃赤白。性皆不實。無有差別。】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個經文繼續說明菩薩所證得的法門的業用,前面我們曾經讀到過,菩薩所證得的這個法門叫「普化眾生,令生善根」,法門的名稱。從這個名稱當中,我們就曉得它的作用當然是以度化眾生,這是為它的大用。在度化眾生,自己必得有實證的功夫,我們也叫做內證,一定要有內證的功夫。前面我們已經將這個「證實離相」這一段介紹過了,今天念的這一段,是對於性相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菩薩也徹底的明瞭了。經文雖然不多,已經說得相當的詳細。

  先說對於一切的法相,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宇宙萬有的現相,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性相,性是體,宇宙萬有的本體,相就是講森羅萬象。知道這一切現相的真實相,像《金剛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真實相是什麼?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心經》上大家常常念的,這就是諸法實相。他徹底明瞭,這是講諸法『色相差別』,真正曉得這個究竟的狀況。也曉得這是『青黃赤白』,這個在色相裡面,舉出一個例子來說。『亦能了達』,「了」是明瞭,「達」是通達。唯識裡面將一切現相也分做好幾類,像這個地方所說的,這是顯色。實際上,這些顯色也是沒有自性,這無自性的,既無自性,就不是真有。有是幻有,不能說它沒有,有是幻有,而不是真有,決定沒有體性可得。所以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之後,就曉得所有一切現相都沒有差別的,都無差別。這個無差別就是說它們所有的現相都沒有自性,性都是空寂的,佛法裡面常說,「當體皆空」。青色當體皆空,黃色也是當體皆空,它有什麼差別?沒有差別。

  凡夫不知道事實真相,以為「青黃赤白」真有,於是乎他就著了相,著了相不曉得這些相當體皆空。這是只有菩薩才曉得,所以他知道色即是空,色就是色相,空就是空性。所以上面這一句是說明空能夠顯色,下面這一句是色能顯空。所以經文的結論講,『性皆不實,無有差別』。如果它是有實性,那當然就有差別。它沒有實性,所以《金剛經》上一語道破,「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一句話給我們道破,宇宙萬有的實相叫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夢幻泡影。所以現相不能說沒有,現相不是真實的,並非真實存在;真實存在是什麼?是性,法性,常住真心,妙淨明體。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常常講的,這是真的,性是真的,相是虛妄的。

  【而恆示現無量無數清淨色身。】

  這就講它的大用,唯有徹底了解性相,才能起大用無涯,無邊際的大用,這一句是承前啟後。下面說了一百種身,一百是表法的意思,表無盡,所以我們也不要把它看呆了,菩薩有一百身,不止,不止一百身。這些現相佛有,菩薩有,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不但都有,而且還就在眼前。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佛菩薩能證得,所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凡夫雖然有,不知道,這叫迷失了。我們常常講迷失了自性,自性所現的這些現相,性迷了,相也迷了。如果要是悟了性,一切萬相也悟了,所以在一切現相裡面得大自在,真正能證得常樂我淨。性裡面有常樂我淨,相裡頭也有常樂我淨,作用裡頭也有常樂我淨,這是本經經題上頭三個字,「大方廣」,大是講體,方是講相,廣是講作用。體相作用裡面都有常樂我淨,悟的人才能體會得到,才能受用得到;迷的人不知道,叫迷失了自性。雖迷不能說沒有,有,所以才說在悟不增,沒有增加一點點;在迷也不失,也沒有少一點點。可是迷悟不同,受用就不一樣,悟了那個受用是樂,迷了的時候受用是苦,苦樂懸殊太大了。所以佛教在綱領上,才標榜著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也是佛教教學的目標。

  經文前面就是一百句,一百句是講一百種身,一百種身,實際上是有一百零三句,末後兩句是總結。我們先講大意,把這個大意說明之後,我們再念經文。由於上面所講,空不礙色,所以能夠現色,這個空就是自性。佛法裡面講的空,空不當作無講,空是有。有為什麼說空?因為它沒有即相,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不但眼見不到,耳聽不到,身體接觸不到,乃至於我們心裡面想像都想不到。想像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內能夠緣到阿賴耶,外能夠緣到無量無邊色相,但是就是緣不到自性。所以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但是它有。一切萬相都是它變現出來的,它要沒有的話,它怎麼能變現萬相?它有,因此我們叫它做空,是這個意思。六根都緣不到,這個叫做空。空不礙色,這是佛在《楞嚴》上講得非常透徹,經文也長,所以它能夠現色。

  這就是經論裡頭常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本體,本體能現色;識是分別,分別能變,能依著本性顯現出來的色相起變化。所以能變,變成十法界,變成依正莊嚴,那是識變的。性是顯色,不變;識,它就是能夠將本性所顯的色相,它在變,隨著它的分別在變。這個意思很深很深,但是也能夠體會得到,不是體會不到的。色它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它就不會變,那識也沒有辦法變它。正因為這個色不是真實的,所以分別、執著,它能夠變。這種現相,在佛法裡面稱之為妙有、妙色,也稱為妙假,有很多名詞來說。這《心經》裡面講色與空,就是講的這一樁事情,色空不二,所以這個叫真空。如果色空是二的話,那個空叫頑空。不二而二,這叫妙色。色空相融,這就是一真法界。「緣起無盡,即一現多」,一是本性,多就是十法界無量無邊的這些色相,是從一個法性裡面變現出來的,這個法性就是自家的真如本性。

  向下這個經文,這是別顯不同了。你看它這個作用,非常非常的廣大,這就剛才給諸位說的,這個裡頭一共是有一百零三句,我們通常講整句子,一百句,就是一百種身。請看經文:

  【所謂。種種色身。】

  這一句是總綱、總說。下面這是別說:

  【非一色身。】

  這一句要是明瞭了,底下都不難,下面都不難。我們就以現在的身來做比喻,我們這個身就是『種種色身,非一色身』。如果要是一個色身,這身就是真的,就不是假的。怎麼說我這個身「非一色身」?現代科學發達了,對這個道理有很深入的研究,使我們大家都能夠理解。從前科學沒有發達,佛講這個話,那些人能接受,這個聰明智慧比我們高得多。我們現在曉得這個身體是無數的細胞組織成的,而且這個細胞是念念都在那裡新陳代謝,可見得這個身是「種種色身」,不是一個。佛經裡面講這個大的歸納,是四大五蘊組合的這個身體。四大五蘊聚合,這個身相現前;四大五蘊要是分散了,這個身就沒有了。雖然在聚會,聚而沒散的時候,它也是剎那生滅,所以就是非一色身,剎那在生滅。真正了解我們這個身相,就是身的真實相,你就曉得這個身相裡頭無我,可以破我見,可以破我執。我見、我執要是破除了,距離無上菩提那就不遠了。由此可知,這個問題實實在在的重要。底下每說一種身,我們自己現前這個色相裡頭無一不具足。剛才說過了,菩薩覺,我們不覺,分別就在此地,除這個之外,我們這個身、這個心,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這也是佛法講求的真正的平等,真平等。

  【無邊色身。清淨色身。】

  這有些句子我們一念就清楚,我們就不要多說了。『無邊』意思很廣泛,如果講到法身,講到報身,確確實實是無邊身。這個法身的意思,我們在講堂裡頭常說,多多的薰習,對我們自己有很大很大的好處,為什麼?只有多薰習,才能夠恍然大悟。法身,一切法就是自己的身;所謂身是什麼?身就是相分,如果學唯識的,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見分是我們的心,阿賴耶的相分是我們的身,盡虛空遍法界,佛法裡頭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阿賴耶的相分。哪一法不是自己?我們無法體會,再常用作夢來比喻,這是佛經上常常用的,當我們作夢,夢醒了之後,仔細想想,夢中哪一個相不是自己?都是自己變現的。作夢的時候是心外無夢,夢外無心,心整個變成夢境,像我們現在整個阿賴耶變成了十法界依正莊嚴,就跟這個夢境一模一樣。所以這個境界裡頭,沒有一法不是自己,你真正能夠徹底悟得了,你肯定了,萬法就是自己,不會再懷疑,這個時候你這個小我沒有了,為什麼?我在哪裡?一切萬法原來就是我,不會再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我執不破自然沒有了,這就是大乘佛法比小乘佛法高明之處。

  小乘破我執好難,大乘破我執,完全在智慧的觀察,叫觀照、照住、照見。照見五蘊皆空,不但我執破了,法執也破了,這個就是進入到真正的境況了,無上菩提。如果拿這個菩薩位次來說,最低的位子也是圓教初住菩薩,禪家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到這個境界,這就是功夫,這個就是修行。修行方法多得很,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這叫用觀照,時時刻刻在一切境界裡面體驗,你去證得這個清淨法身。法身如是,報身不例外,我們應化身也不例外,所以這個一體三身,確確實實展現在我們面前,佛與大菩薩有無邊身,我們何嘗沒有?我們之所以不能證得,那真是《華嚴經.出現品》裡面所說的,「眾生有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除了妄想執著,這個境界就擺在眼前。這是佛所證的現量境界,這個就是諸法實相,『清淨色身』,身真的清淨了。

  經上也常講,凡夫被染污了,真的被染污了嗎?染污是形容詞,確實沒有染污。你譬如像是我們講這幾天陰天,太陽被雲彩染污了、被雲彩遮蓋住了,雲彩真遮住太陽了嗎?沒有。佛法裡面講染污本性,就是這麼一個比喻。決定沒有染污,沒有染污,好像是染污了。本性要真的被染污了,那它也是個生滅法,就不能稱為常住真心。由此可知,這個染污是假的,是虛妄的。迷是假的,悟是真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也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本覺本有」,本有怎麼會被染污?不可能;「不覺本無」,不覺就是迷,迷本無。本來無的,你一覺悟,它就沒有了,因為本來無;本來有的,雖然迷,還是存在,絕不因為你迷,而真的就沒有,沒這回事情。所以佛在《華嚴》、《圓覺》上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他說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理論、事實真相確實是如此,哪一個人身不是清淨?你今天講染污,我被貪瞋痴慢染污了,你去找,你找遍全身細胞,哪一個細胞裡頭有貪瞋痴慢?如果回過頭來找的時候,覓貪瞋痴慢不可得,那就成了,那就悟了。只要回光返照,你去找。

  當年慧可就是因為心不安,有疑有慮,心不安,到達摩祖師那裡去,求達摩祖師替他安心。達摩祖師手段很高明,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我答應你。這一下提醒他回光返照,「覓心了不可得」。就跟楞嚴會上,阿難尊者七處去找心,七處找了之後沒有,找不到,覓心了不可得。你明白這個道理,你說我高興、歡喜了,你回光一返照,你這個歡喜心在哪裡?找不到。逆境裡頭,你有恐懼,你有憤恨,你去找,你恐懼心在哪裡?你嫉妒心在哪裡?你瞋恨心在哪裡?統統不可得。你不回光返照,不去找,還以為真有,我本性真的被染污;你仔細去找,統統沒有。可見得你現在的心是清淨的,你現在這個身也是清淨的,沒有一樣不清淨。所以佛法的修行,就是貴在回頭,凡夫之所以變成凡夫,他不肯回頭,他就是凡夫;佛菩薩回頭,所謂是回頭是岸,一回頭就覺悟。不回頭是愈迷愈深,回頭就覺悟。世間法也說,「回首如意」,一回頭就自在、就如意了,沒有一樣不如意。回頭就是觀照,回光返照。這個方法對治煩惱非常有效果,能夠幫助我們了達諸法實相,幫助我們破迷開悟。下面第五句:

  【一切莊嚴色身。普見色身。】

  這個意思都非常的明顯。

  【等一切眾生形相色身。】

  這個『等』是平等,上與諸佛平等,下與這些畜生、餓鬼、地獄也平等。為什麼平等?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佛身等於虛妄,我身也等於虛妄,畜生身也等於虛妄,那不都統統平等了嗎?所以禪家當年像黃龍祖師勘驗學人,人家到他那參學,他常常用一個舉動來問參學的人。他伸出一個手,我這個手像不像佛手?這就是上與諸佛平等;再伸出一條腳來說,我這腳像不像驢腳?驢是畜生,人家聽了就莫名其妙,這話講的什麼意思?其實就是平等。上與諸佛平等,下與畜生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為什麼?性平等。性平等了,你就能體會到相也平等。不平等從哪裡產生出來的?迷,迷了之後,他就分別執著。一有分別執著,一切法都不平等;沒有分別執著,萬法是平等的。所以唯識裡頭講轉識成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不分別了,不分別就妙觀察;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末那不執著了,不執著,萬法平等。所以這不平等是從分別執著上起的,離開分別執著,決定是平等的,叫『等一切眾生形相色身』。

  【普現一切眾生前色身。】

  這個地方比較上難明瞭的一個字,就是『前』字,有「前」當然就有後。前後是怎麼說?我們現在的話來講,相續相。因為一切色法是剎那變現的,跟那電影銀幕上那個景象非常相像。所以所有的現相剎那生滅,不是真的。因此一切法了不可得,一部《般若經》裡面,給你講什麼?就是講個不可得。你看《心經》講到最後,《心經》是《般若經》的綱領,六百卷《大般若》的綱領,文字少,兩百六十個字,六百卷《大般若》,你看那麼多,內容是相等的。文字是有多有少,裡頭內容完全相同。《心經》到最後,「無智亦無得」。智是什麼?般若智慧;得是什麼?無上菩提涅槃,告訴你無智亦無得。可是諸位聽話千萬不能聽錯,無智亦無得,那算了,我還學什麼佛?這不要學了。那你就錯了,大錯特錯了!

  這個無就是說你不能執著,你執著有個智,你的般若智慧不會現前;你執著有個得,你決定不能證得,為什麼?真智、真得都需要清淨心,你這個心裡頭有一個智、有一個得,你的心不清淨。假如說你這個心,我的心無智無得,你也不清淨。所以這說話真難。佛講無智無得,就是眾生執著有智有得,佛用無智無得把你這個念頭打掉。打掉之後,無智無得也沒有,兩頭都沒有,那你就真正進入情況,就入了境界。好,我執著有智有得,佛現在講無智無得,好,再有智有得丟掉了,再執著個無智無得,還是錯了。無智亦無得也沒有,二邊不住,中道不存,中道也沒有,這是你的心到真正清淨,這個時候就是無上菩提。這是不得已說個名字,到這時候哪有名、哪有相?無名無相,但是眾生沒有法子,必須要說,說那就搞一個假名,給它起個名字,名是假名,相是幻相,佛是處處誘導我們契入諸法實相。

  所以佛經之難,難在什麼?你讀了這些言語名相之後,一面讀,一面就丟,就要把它捨掉。《金剛經》上就是用這個方法,一面說,一面立刻就掃掉,掃得乾乾淨淨,就是叫你一點都不能執著,你才能入得進去。你聽了佛的話,把佛的話當真,句句記得牢牢的,以後也給人家這樣講法,錯了,佛要看到你這樣學經,都會流眼淚,完全把他的意思搞錯,錯會了意思。所以佛法是即相離相,前面在總綱領上不是說過的嗎?「證無依法,捨離世間」,要捨、要離,決定不能執著。所以真正一個修道人,二六時中保持你自己的清淨心,決定不叫自己這個心起一念的分別、執著、妄想,這就是道。佛法也不分別,也不執著,也不在裡頭打妄想,何況世間法!這是真正學佛,真正用功,真正精進,《法華經》裡面講真精進,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是「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起作用的時候,人家來問的時候,沒有一樣不知道的,決定是正知,決定是正解,清淨心起作用,自自然然的流露出來的,沒有一絲毫的勉強。這是修學佛法的總綱領。再接著看底下經文:

  【光明普照色身。眾所樂見色身。】

  這都好懂,『眾』是大眾,『樂』是喜歡,見到你都喜歡。

  【見無厭足色身。】

  這個相好就殊特,永遠看不厭的。

  【相好清淨色身。離一切惡淨光普照色身。】

  這個一百身裡面,有許多意思很明顯的,我們就省略,就不要囉嗦了。需要說明的,我給諸位講一講。這個地方,這是清淨光明『普照色身』,前面這一句,『離一切惡』,這個很重要。一切惡從哪裡離?從心裡面去離,從內心裡面去離,內心裡面沒有惡念了,身口自然就沒有惡業。雖然講三業,意業是根,意業是主,所以我們修行從根本上修,要從意念當中把所有的惡念拔除,然後才清淨光明。

  【大力勇猛平等示現色身。】

  這個『大力勇猛』也是講的威德,亦是說的精進。

  【一切世間甚深難得色身。】

  這個『一切世間』就是包括了有情世間與智正覺世間,也可以講就是十法界。

  【一切世間無能映蔽色身。】

  這個『一切世間』裡面,側重在有情世間與器世間。

  【一切眾生稱歎無盡色身。】

  『稱』是稱揚,『歎』是讚歎,稱揚讚歎無有窮盡。

  【念念觀察種種莊嚴色身。示現種種諸形像雲色身。】

  佛經裡面,『雲』這個字用得很多,凡是用這個字,都是形容比喻非有非無。「雲」,我們遠看有,近看就沒有了。所以佛經上常常拿這個來比喻什麼?諸法實相,一切萬相是非有非空,你說它沒有,現相在;你說它有,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沒有一法可以得到的。我們再說一個粗淺的話來說,佛法在第一個階段,就是叫我們把那個得的念頭打掉,曉得一切法不可得。得的這個概念捨掉了,給諸位說,你的煩惱大概就能捨掉百分之九十了。所有的煩惱,患得患失。世間人求什麼?求名聞利養,在這個上面得失;學道的人,在菩提涅槃上得失,統統是錯了。世間一切法裡面了不可得,佛法裡頭也是了不可得,就像雲一樣。明瞭這個真實相,那你受用就自在,有受用沒有得失。

  我常常用最粗淺的比喻來講,希望大家往這上體會。我們在這個世間,一切世間所有,我們有享受,我們有使用權,我們有享受權,但是沒有所有權,你要是有所有權,那就錯了,為什麼?無所有,你哪來的所有權?所以千萬不要把這一切法據為自己所有,這個觀念錯誤的。所有權決定是假的,那是無量無邊煩惱,就是從所有產生的。所以聰明的人、覺悟的人,把這個世間當作旅館來看待,我到這個世間來遊玩觀光的,盡情的去觀光、去玩,沒有一樣東西是自己的。你住旅館,房子很寬敞,你今天住一天,享受一天,這裡頭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所以你住在那裡很自在,你沒有得失這個念頭。你能把這個世界當作旅館,你就得自在了;你要把這個世界當作你家,那就不自在,那麻煩就大了。所以雲在此地形容是非空非有。

  【出現種種形色顯色色身。】

  形是形狀,像桌子有方的、有圓的、有長的,這個就是形狀,『形色』。前面所講的青黃赤白,那是『顯色』。

  【普現無量神力色身。】

  這個『神力』是神通的力量,所謂神通就是六根的作用,眼能見、耳能聽都是神通。

  【普放一切眾妙光明色身。】

  這個妙是微妙,不可思議。這個光明,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光采。這個色相,乃至於身體,都是隨我們念頭在變化。所以諸位千萬記住,經上給我們講一條永恆不變的真理,相隨心轉。我們不要說外面相,我們的身相,相隨心轉,我們心裡歡喜,你看相貌馬上就是個歡喜相;一有憂慮,你看你相貌馬上就愁眉苦臉,相就是隨心轉。再給諸位說,你這個身體的健康也是你心所轉,你心理健康,你的身體一定健康;心理不健康,你這個身體怎麼保養、怎麼去補也不健康。為什麼?身是相,是色相,色相決定是被那個心所主宰的。為什麼?心能現這個相,能變這個相;由此可知,有個健康的心理多麼的重要。佛菩薩的心是最健康的心理,所以他的色相也是最健康的,這就是『眾妙光明色身』。

  【一切淨妙莊嚴色身。】

  這個意思可以能想像就知道。

  【隨順成熟一切眾生色身。】

  這一句裡面,與底下這一句:

  【隨其心樂現前調伏色身。】

  乃至於:

  【隨所應度成就善根色身。】

  這個三句都是教化他的,所謂是隨類現身。隨類現身,菩薩如此,我們學佛也是如此。譬如說人家遇到災難,像《禮記》裡面,我們去弔喪,弔喪的時候人家是非常悲痛,你要是一個很歡樂的心情去,那個相貌去,那就錯誤,那就失禮了。所以你到那個地方也能生起同情心,與他一樣的悲傷,這就是隨類現身。人家家裡有喜事,你要是愁眉苦臉,心裡不痛快,那就失禮。菩薩隨類現身,我們接引眾生也是隨類現身。他有歡樂,我也高興;他有憂傷,我也悲傷,這就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菩薩如是,我們現在也都能做得到。十大願王裡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這個意思。你能夠順一切眾生,眾生心他就能得安慰,眾生心就能被你攝受,你在隨順當中,以善巧方便來誘導他覺悟,這就是佛菩薩。我們世間聖人雖然也講這個,也是隨順眾生,但是沒有能力令眾生覺悟。佛菩薩隨順眾生當中,要叫眾生念念覺而不迷,所以他能成就無量的功德,這是這三句的意思。

  【現無障礙普光明照色身。】

  這個是有事有理,著重在無礙,理事都能夠通達明瞭,就沒有障礙了。

  【淨無濁穢廣大光明色身。】

  『淨』是清淨,能夠捨離五濁這個身就是清淨身。清淨身的德用,當然是『廣大光明』。

  【可愛端正增長不壞色身。】

  這也是眾生所期望的,所謂是金剛不壞身。《楞嚴經》裡面,那個首楞嚴意思就是究竟堅固,首楞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究竟堅固,也是這個意思。

  【具足莊嚴清淨堅固色身。】

  這個意思好懂。

  【方便開示不思議法微妙光明色身。】

  這是現身教化眾生,凡是教學都是方便法,為什麼?真實法說不出的。佛說這個方便法,眾生依方便法悟入,因此方便法不能執著。只要你不執著,你決定能夠悟入;你要是執著,那你就不能悟入。執著是世間有漏的福報,就是世間善法,所有佛法都變成世間善法,就變成有漏的。如果隨著學,隨著聽,隨著不執著,一切法都變成無漏法,都變成了無量的功德。這個意思要細細去體會,是不是人人都能體會到?不見得。什麼樣人能體會得到?心要細,心要淨,心要誠就能體會到。粗心大意,心裡面歪曲,那他就不容易體會到。同樣的讀誦受持,有的人真正體會到意思;有的人讀誦受持,是文字的表面,不能契入,可見得不是佛法不平等,是自己用心不平等。會用心的人,沒有不能悟入的,就看自己會不會用心。

  【一切無能映奪色身。】

  這就是說色身的光明,沒有一法能障礙他,沒有一法能夠染污他,這是這個意思。底下一句:

  【能映奪一切色身。】

  前面說『一切無能映奪』是菩薩所現之身,這一句說菩薩能現的身,他能夠『映奪一切色身』。這好像佛放的光大,其他的光跟佛一比都不能顯現。像白天太陽一出來了,我們點再多的燈也顯現不出來,沒有它的光大,都被它那個光明映奪了。這是說佛菩薩與大眾之中,顯示特別的殊勝。

  【無諸暗障色身。】

  『暗』是無明,『障』是煩惱,通常也指煩惱障與所知障這兩種。這兩種障礙都是以無明為體,如果破了無明,這兩種障都沒有了。

  【能破諸闇色身。】

  這個『闇』是無明的講,前面一句側重在二障,這個是側重在無明。

  【普集一切諸白淨法色身。】

  『普』是普遍,『集』是累積,『白淨法』就是善法,清淨的善法。

  【具足勢力大功德海色身。】

  這一句容易懂,這個『海』是比喻,比喻是廣大幽深。

  【從於過去尊重恭敬為因所生色身。】

  這一句我們要多留意一點,因為現在學佛的人,這是一個通病,大家對於尊重、恭敬這種心少,因此很難入道。印光祖師常說,恭敬是入道之門,所以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學佛究竟能得多少,與你這個恭敬心決定成正比例。所以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不修這個恭敬心,決定不能入門。真實的學問,要從恭敬心裡得到。儒家《禮記》一開頭,「曲禮曰,毋不敬」,儒家講世間學問,世間學問也是從恭敬心當中得到的。所以今日之下,所學的是科技、技術,這個沒有恭敬心能夠學得到,可以學得到。但是學問沒有恭敬心學不到,技能可以學得到,學問不能成就,道業不能成就,這一點我們要記住。

  【如虛空清淨心所起色身。】

  這個『虛空』就是表不著相,無依無著,用這個來比喻。

  【最勝廣大超過妙寶色身。】

  寶是說它的作用,我們有了寶,這就是財寶,你的生活享受就優裕,無憂無慮了。此地把它比喻作法,比喻作智慧,比喻作德能,是萬德萬能,也就是心性的體相作用,把它用『妙寶』兩個字來形容。

  【無斷無盡大功德海色身。】

  為什麼『無斷無盡』?因為稱性的,真性是無斷無盡,所以稱性而起的『大功德』,當然是「無斷無盡」的。怎麼個稱性法?就是與性相應就稱性。如何與性相應?我們舉最簡單的,覺正淨,這是三皈依裡頭告訴你的。我們日用平常,處事待人接物,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就稱性了,因為本性就是覺正淨。我們念念都與覺正淨相應,這就是稱性,那就是無盡無斷的大功德。這個事情如果一下還難於體會,難於實行,我再告訴諸位更簡單一個方法,念阿彌陀佛,誠心誠意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誠心誠意就與真如本性相應。因為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不迷、不邪、不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念覺正淨,字字覺正淨,聲聲覺正淨,這妙不可言。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古大德常講,阿彌陀第一,念阿彌陀這個法門是第一,簡單、方便,字字句句都與真如本性相應,這就是無斷無盡的大功德海色身。

  【普遍出現大光明海色身。】

  這一句也好懂,也跟前面意思相彷彿,就是念念與法性相應。

  【一切世間無依無別平等色身。】

  這跟前面講的證無依法,這個意思很接近。平等心裡面就無依,一有依就不平等。所以這個三皈依,依是依靠,依靠誰?依靠自性覺正淨,還是皈依。依什麼?依無依,這是真正皈依,這是真真實實的成就,真真實實的修行綱領,這是平等法。

  【遍滿十方一切世界無礙色身。】

  這前面意思通達,這一句也不難懂。

  【念念出現不可說不可說剎海顯示種種色相海色身。】

  這是說念念心中,這一句實在說的就是無量無盡的世界,依正莊嚴是我們念念心的相分。『念念出現』,這是講的諸法實相。這一句也講的是清淨的法身。

  【增長一切眾生種種歡喜心色身。】

  這是《楞嚴經》上講的「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裡就歡喜了,這是現這種身。

  【攝取一切眾生海色身。】

  『海』是比喻廣大,能夠攝受,能夠幫助這一切眾生。

  【能於一一毛孔之中出師子吼說一切佛功德海色身。】

  這個都是教化眾生所示現的。『毛孔』是正報最小的;說法度化眾生,這是依報裡面大的。這一句是大小無礙,一多無礙,這是屬於事事無礙的境界,現事事無礙的色身。

  【能淨一切眾生心性甚深信解海色身。】

  這一樁事情,眾生善根福德成熟了,佛為眾生做增上緣,所謂是善根、福德、因緣三者具足,那就成功,就成熟了。這三者不具足,佛這個身相沒有法子現前,為什麼?佛有沒有能力現身?給諸位說,佛沒有能力現身。好像那個磬,磬有沒有能力響?沒有能力響,必須人敲它一下,它才會響。你不敲它,它不會響的,它自己不會響的。所以佛現身,要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沒有感,佛不會現身。眾生有感,就好像敲他,他立刻就有反應,他就能現身。我們經上常講,你看那個一切經註解,六種成就,「如是我聞,一時」,多半註了個一時,一時是什麼?師資道合,這叫一時。也就是說這個資就是學生,學生有感,佛是老師,佛有應,就是感應道交的那個時候叫一時。師資道合就是感應道交,學生有感,佛有應。正是感應道交的時候,佛才能夠幫助眾生,教他明心見性,『能淨一切眾生心性』。眾生聽到佛說法,他能夠生起甚深信解。

  所以《華嚴》與《大智度論》上都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你要想入佛門,你要想悟入佛的境界,信這個字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們講跟一個老師學,什麼是真正好老師?不見得這個老師真正有好的學問道德,不見得。這個必須什麼?學生跟老師當中的配合,學生對於老師有決定的信心,老師縱然差一點也沒有關係,學生也能得不思議的成就。老師再高明,學生對他懷疑、沒有信心,這個學生跟他一輩子得不到東西,為什麼?當中有障礙,障礙就是不信,就是懷疑。所以師資道合就變得非常非常重要了。我常常勸勉一些年輕的同修們,你們要找善知識,你們要找一個老師,找什麼樣人?你心目當中最佩服的、最敬仰的你去找,去跟他,你決定不錯,你這一生有成就。你跟的這個老師,心裡頭對他有懷疑,生不起真正的恭敬心,你跟他一輩子不會有成就。正是所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為什麼?因為你對這個老師有決定性的信心,他每說一句話,你的感受就很特別,或者他無意說的,你在那個話裡頭會開悟。不管他是有心無心,你聽到的時候都有悟處,這個法叫妙法,因為他能引導你開悟。你對這個老師不相信、懷疑,不管他有意思說的,你都給他打個問號,這不行,這你悟不了,你入不了門。所以佛當年在世,弟子們對他那個恭敬心達到了極處,佛一言一笑都能叫學生有所悟處。所以誠敬是入德之門。底下一句:

  【決定解了一切法義無疑網色身。】

  這個就是佛的四無礙辯才,對於一切法的義理通達無礙。

  【心無障礙種種光網普照耀色身。】

  這一句裡頭重要的就是前面四個字,著重在『心無障礙』。什麼時候「心無障礙」?一心不亂,心就無障礙。一就無障礙,二就有障礙。不管你修顯宗、是密宗,不管是修哪個法門,只要達到一就無障礙,這很重要。換句話說,無量無邊的法門,無論是顯密,修什麼?統統修的是一心不亂。《華嚴》一真法界,一;《維摩詰經》,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淨土,一心不亂,一。千經萬論,說的名字不相同,是一樁事情。禪家說,「識得一,萬事畢」。你真正徹底悟入一了,什麼事都解決了,天下太平,從此以後沒事了,世出世間一切事都了了,這個時候就功德圓滿,統統修的是個一。入一這個法門,所以念佛是最方便的、最殊勝的、最容易的、最靠得住的,用這個法門來修一心不亂;縱然修不成功,還可以帶業往生,這個是佛門最大便宜的事情。你修別的法門,一定要修成功才行,修不成功,你還是六道輪迴,你還是得不到一個解決。修念佛法門,縱然修不成功,可以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再修,決定成功,這個是淨土法門的殊勝,別的法門裡頭所沒有的。所以一切諸佛對於念佛法門沒有一個不讚歎的,你在《無量壽經》裡看到十方佛讚歎,在《彌陀經》裡面看到也是十方佛讚歎(這個羅什大師翻譯是六方,玄奘大師翻十方),沒有一尊佛不讚歎,就是這一個法門是最方便的法門,萬修萬人去的法門。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