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大願精進力夜神章 (第十集) 1987 檔名:12-005-0010
請掀開經本,八百三十八面第一行,我們將經文念兩句,對對地方:
【同善巧。能於如來一切法中智自在故。同隨樂。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現境界故。】
從這裡看起。『巧』就是巧妙的方法,世間人也都有,雖有不能稱為善。佛菩薩的巧妙稱之為善,為什麼稱善?他雖然巧,他不執著,不執著就是善。世間人有巧妙的方法,他執著,執著則有能有所,墮在能所裡去,墮落在二邊,這雖然巧,不叫善。不執著是智慧,所以這個解釋底下,『能於如來一切法中智自在故』,著重這個智慧。這個智就是後得智,在十波羅蜜裡面屬於最後一個,般若、方便、願、力、智,就是十波羅蜜最後的權智。由此可知,這個智是從清淨心上透出來的,這是我們眾生本有的,清淨心上流露出來。要想心得清淨,一定要離分別執著,這是在經上反反覆覆不知道讀了多少遍了。為什麼這一個意思要重複這麼多遍?雖然重複這麼多遍,我們在生活當中,不知不覺的還是分別執著,可見得我們這個病太深了。說個幾千遍、幾萬遍都不多,為什麼?還是不覺悟,還是要搞分別執著,那有什麼法子?這可想得我們煩惱業習之深,這個力量的強大。大經的好處,就是往往一個意思、一句話使你重複幾百遍,讓你讀了之後有很深的印象,時時刻刻在日用平常當中,能夠想得起來。想得起來,那就能有觀照的功夫,我們會記得佛的教訓。如果連佛這個教訓是想都想不起來了,那談不上,談什麼修行?這什麼都談不上。這就所謂是不斷的再薰習。
你講這個十度,十度在我們這個經上,前面大文裡面,就是《八十經》裡面至少重複了五遍。十信菩薩修十度,初信修布施,二信修持戒;到十住還是修這個法門,初住菩薩修布施,二住菩薩修持戒;十行、十迴向、十地統統都是這樣,至少給你重複了五遍。這是說大科裡面的重複,而小科裡面重複就更多,連小科裡頭重複也是一百多遍。你要曉得佛真是苦口婆心,這樣反反覆覆的,無非是叫我們有一個很深的印象,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想得起來。這想得起來就是佛門裡講的提起觀照,你想都想不起來,那還談什麼,什麼都不必談了,這就叫做觀照功夫。觀照得力,那你就得定了,就成就三昧。三昧有了功夫,這才能夠開智慧,心定,定久了就生智慧,那就是像《心經》上講的照見。這禪家講功夫分三層,觀照、照住、照見;這個在念佛上面來說也是同樣的,功夫成片就是觀照,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所以境界是相同的。
由此可知,分別執著這個煩惱太重了,真正學道人,一定要努力把分別執著捨掉,把這個念頭打掉;打掉之後,給諸位說,心開意解,這個結就打開,你這個心量就大了,自自然然智慧就增長,待人接物你就會有善巧方便,應用就是善巧。所以這一點很重要,無論什麼事情都要有善巧才能成就,世出世間法都不例外。
『同隨樂(要)』,或者隨樂都可以,兩種念法是兩個不同的意思,都可以講得通。樂(要)是愛好,樂是快樂、是享受,都可以講得通。眾生喜歡什麼,佛能夠現什麼;眾生愛好什麼,佛能夠投其所好,真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現境界故』,這個佛實實在在大慈大悲。但是他雖然與眾生同樂,他有個原則,在樂裡面一定誘導眾生趨向正法,這個就是佛。如果在樂當中,要是助長你貪瞋痴慢,那就是邪法,那是魔,不是佛。佛在樂當中,要幫助你捨貪瞋痴,幫助你在這個地方開悟,覺悟到真正的世間法苦、空、無常、無我,要叫你得到真正的覺悟,這是佛法。
【同方便。善巧修習一切法門所應習故。】
這個善巧方便是應用在一切世出世間法裡面,這個地方特別講的學法門。學法門,沒有善巧方便,那是不得其門而入,這是特別對學佛同修們來說的。要用什麼方法來修?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討論這個事情,我們也說得很多。最重要的師承,你看古今中外,凡是學成功的,沒有說是沒有老師的,是無師自通的,沒有這回事情。諸位要讀《壇經》,你看看《壇經》裡面所講的永嘉禪師那一段,永嘉禪師實實在在了不起,聰明絕頂,學無常師,他開悟了。開悟了之後,還得要找老師印證,給他做個證明,看他所悟的是不是真實的,有沒有偏差。如果要沒有老師給他印證,那真是像經上所說的,威音王以前可以,威音王以後,說無師自通的,統統是天然外道,這個是佛門裡頭決定不許的,一定要有師承。所以他還要到曹溪拜六祖做老師,請六祖給他指點,諸位曉得師承的重要。
我們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的第一段,你就明白的看到佛給我們的開示,你要想學佛法,第一個要找一個明師,真正通達明白佛理的老師。你要找這個人,你跟他學,沒有老師,決定不能成。今天這個時代,咱們到哪裡去找老師?自己修行沒有決定的把握,也不敢做人家老師。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眼睛看我們,不敢自以為是老師,他的態度是什麼?他比我們早學幾年,看我們作學弟,他是以學長的身分,把我們當作學弟,你就想想看他多謙虛。他教我們怎麼學?教我們學古人,以印光法師做老師。他這個是跟印光法師學的,他教給我們以印光法師為老師。印光法師早已經圓寂了,我們到哪裡找他去?有《文鈔》在,天天讀《文鈔》就是聽印光大師說法,就是印光法師的徒弟。這是教我們私淑古人,這是真正的大德,我們以他做老師,這決定不錯的。所以我勸勉同修們,我也如此,我在此地講經,也是比諸位多學了幾年而已,決定不敢稱老師,這當不起,也是以學長的身分幫助諸位同學,所以我勸大家師法古人。你要是學淨土,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這三個人都是最好的榜樣,跟他們學。蓮池大師的全集,精裝這麼厚四冊,蕅益大師的全集、印光大師的全集在台灣都有流通,很容易能夠得到。咱們以這個為老師,學一家之言,這是方便。所以今天我們往往學佛,不曉得從哪裡下手。
有一年,我在嘉義禪林寺辦大專講座,他們辦大專講座請我去主持。距離禪林寺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女眾道場,是悟因法師她們在主持的。過去我們也很熟,她就請我到她那裡去參觀,設齋來供養我。我去的時候,她們正在整理《大藏經》,因為這些人多半都是白聖老法師他們這個系統的,過去都曾經在三藏學院念過書的。她們很想研究《楞嚴經》,也問我怎麼個學法?我就告訴她,如果妳們大家都想學《楞嚴》,妳們就專門學圓瑛法師的講義,以圓瑛法師做老師。我說妳們《大藏經》整理好了之後,統統把它封起來,不要看,把圓瑛法師這一部《楞嚴經講義》念五年,專學五年。五年以後,再開藏經樓再去看《大藏經》,看別的東西。你沒有五年的基礎,你要是東摸摸、西搞搞,一生不成就,為什麼?都搞大雜燴,你沒有基礎,沒有底子,這是失敗的因素。
所以諸位同修,你們不管學什麼經、學什麼論,你要找一個人做你的老師,這找古人去。那就是找註解,學一家之言。我一樣東西念得很枯燥,念久了枯燥無味,沒有耐心了,想再看看別的東西。那我剛才就告訴你了,你學蓮池的,蓮池大師有十幾樣東西流傳在後世,專看他的,除他的之外,別人東西一概不看。或者學蕅益大師的,蕅益大師現在有三十多種東西,非常豐富,他的全集大概有二十幾冊,就看他一個人的;不是蕅益大師的註解,我就不看。這樣學學多久?至少要學十年,十年跟一個老師,學一家之言,這個叫師承。你有這個基礎,有這個功力,然後再看任何經論,看任何家的註疏或者是言論,你心裡面就有分寸,你眼睛就會放光。
所以今天很多地方辦佛學院,有些佛學院找我的時候,我不願意去,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他太雜了、太亂了,他搞的東西太多。佛學院不是不能辦,辦一家的,我覺得那個效果會很好,為什麼?譬如說蕅益大師這三十幾種註解都是他一個人註的,雖然經論很多,他的思想脈絡是一條,它是一個方向,你有所遵循。你看很多家的,每一個人觀念不一樣,每一個人修行方法不一樣,你看多了之後,到後來你不曉得走哪條路好,所以你得不到利益。所以古來求學,都是學一家之言,都是要跟一個老師,這非常非常重要!所以這個地方講,『善巧修習一切法門所應習故』。希望同修們多多去想一想,路走一條決定是有道理的;很多條路擺在旁邊,那結果是一定失敗的。
在過去道場好,眾生有福,因為它每個道場它都是一個宗旨,都是一個方向,志同道合的一起來,他這裡面沒有爭論,真正能夠做到六和敬,為什麼?他學同一個法門。賢首宗的學《華嚴》,喜歡學《華嚴》的,我們一起來共同研究;喜歡學《法華》的,那浙江四明天台山是專門學《法華》的;喜歡學唯識的,大慈恩寺是專門研究唯識的,等於過去叢林寺院都是專科大學,集合天下志同道合的能在一起。我們今天很難,五、六個人在一塊,各人學各人的,想把他合攏起來,談何容易!不容易!一個人一個思想、一個人一個見解、一個人一條門路,怎麼辦?所以我們非常期望著台灣能有一個僧團出現,我望了三十多年都望不到。一個僧團多少人?四個人。四個人裡頭,四個人同一個知見,同一個方向,同一條路子,四個人真正和合。因為僧團最重要的見和同解,就是見解相同,這一條是根本,其餘那個戒和同修、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都容易。
六和敬裡頭實在講,最難的兩條:第一條就是見解相同,第二條是最後一條利同均,這個很難做到。能有四個人真正做到了,我們全台灣一千九百萬人有福了,諸佛護念,龍天保佑。哪裡來四大菩薩?那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只有菩薩才能把自己的分別執著捨掉,把名聞利養捨掉,同心同德,那是真正菩薩。這四個人這個僧團建立的時候,可以說真正是眾生都有福,那才是正法久住。雖然每個人佛法上都講得那麼好,還都是自私自利、還都是放不下,所以兩個人在一塊,還都有鬧意見,那這怎麼辦?四個人在一起不鬧意見,到哪裡去找去?才曉得真難真難!我們中國古人所謂「三人同心,其利斷金」。從前想想,三人同心還不容易,現在活了這麼大年歲,走了這麼多地方,才真正發現找不到三個同心的,找不到。三個人就有三條心,不會同心的。可貴!佛法的僧團要四人同心。這是我殷切期望的,希望你們年輕一代繼續努力來發心,捨己為人。底下一條:
【同護念。得一切佛自在威力所護念故。】
這就是剛才講的,真正的僧團,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護念你。僧團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也能建立,只要遵守六和敬,遵守羯磨,就這麼兩個條件。所謂羯磨就是會議議決。所以僧團是民主的,不是獨裁的,大小事情都是會議大家商量決定的,而不是一個人做主的。羯磨是梵語,我們中國古時候翻「作法」,就是現在所謂的議決。真正是意見公開,一切都是公開的,所以諸佛護念。
【同入地。】
這個『入地』就是證果。
【得入一切諸佛菩薩所住地故。】
諸佛,天台家所講的四種佛,藏、通、別、圓;賢首家所說的,小、始、終、頓、圓。菩薩地,依我們本經來說,圓教初住這就有地位了,因為他已經證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從初住到等覺,這是四十一個位次,都是菩薩地。『得入』,真正能證入『諸佛菩薩所住地故』。
【同所住。安住一切諸佛菩薩所證位故。】
這個兩句意思是相通的,前面講「入」是初入,這是你剛剛證得;這個『住』那就是久證,不是初證,這個心確確實實能安住在這個境界裡面。
【同記別。】
『記別』是授記。
【普為一切諸佛如來授記別故。】
『一切諸佛』都給你『授記』,「授記」就是預先告訴你。由此可知,這一切因因果果,都有一個定數,沒有定數怎麼能授記?這就說明不但世間法不能超越因果定律,佛法也不超越。所以清涼大師講這一部《華嚴經》,他老人家就判作五周因果,我們對於這一點要清楚,要謹慎。眾生是昧因果,昧因果對因果就是不曉得、不清楚。我這一生所受的,我不曉得是過去造的什麼因,來生什麼樣的果報不清楚,迷迷糊糊的。諸佛菩薩是不昧因果,他清楚明瞭,他遭遇些苦難,連佛也是如此示現。佛還示現三月馬麥之報,托缽托不到東西吃,人家餵馬的那個東西拿來供養他們,他知道。孔老夫子在陳絕糧,聖人也有遭苦難的時候,他知道,心安理得,不怨天,不尤人。我們凡夫不曉得,凡夫受了挫折,不知道什麼樣的因果。諸佛菩薩這因因果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縱然是逆境現前,甘心情願樂受,逆來順受,所以他心清淨,無憂無慮,這是他知道。
由此可知,你遇到佛給你授記了,他說你將來在什麼時候,你在哪一方、哪個世界去作佛,叫什麼名號,世界叫什麼名號,度多少眾生,豈不都是有個定數在那裡?連成佛都不能離開因果定律。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要謹慎,不造惡因,我們在這菩提道上就減少逆境。我們希望一帆風順,我們要造善因,要修淨業,決定不能造惡因。這些事情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這是自己的事情,是要在自己起心動念處去修行。這是講到這個因果講到最高的,連佛都給你授記。
【同三昧。】
『三昧』是正受。
【於一念中普入一切三昧海故。】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華嚴境界;換句話說,無論什麼境界裡面,你的感受都是正受。所謂正受就是一切境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都不受。在天堂沒有樂受,心正常的,不受外界誘惑,不為外境所動;在地獄裡面沒有苦受,這叫做『三昧』。換句話說,無論什麼境界,決定保持一個清淨的覺心,不迷、不邪、不染,這個心就是入了「三昧」,就是得到正受。
【同建立。於剎那中示現種種諸佛事故。】
這個『建立』就是建立佛法,建立道場,像諸佛菩薩一樣。「建立」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所以這裡說『示現種種諸佛事故』。「佛事」就是教化眾生,在我們這個世界裡,這娑婆世界,文殊菩薩說得好,「娑婆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到處講經說法,沒有一天休息,這叫建立佛事。佛以後,佛的這些弟子們,菩薩、聲聞、緣覺,乃至於我們所謂歷代的祖師大德、高僧高士,都是大慈大悲,不怕艱難,不疲不厭的在這裡說法利生,這個是建立佛事,同建立。
【同正念。正念隨順一切如來境界門故。】
什麼叫『正念』?這個解釋很多,一般的解釋是無念就叫「正念」,無念不是沒有念,是無一切邪念,那這念就正念。所以你看禪宗裡頭常常有這個說法,什麼叫正念?無念。如果你真的到了無念,那將來你的果報搞到無想天去了,無想天是個外道天,那就弄錯了。他那個無念是無一切邪念。什麼叫邪念?迷、邪、染那都是邪念。我不迷、不邪、不染污,你的念就是正念。記你記那所有一切念頭裡面有迷、有邪、有染,這個叫邪念,揀別在這個地方。所以他此地說,『正念隨順一切如來境界門故』,如來的境界門我們也說過了,覺正淨,到後來能入如來境界就這三個門。禪從覺門入的,教從正門入的,教是從正知正見入進去的;禪是大徹大悟入進去的;第三個就是淨,淨拿淨土來講,就是念佛帶業往生進去的,這個門萬修萬人去。我們把這個淨門,特別講到淨土法門就是萬修萬人去,人人都有分;如果我們要講到那個絕對的清淨心,我們就沒分,誰能做得到?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不要起貪心,好高騖遠,我要求高的品位,你有這個念頭,你的心就不清淨。你看看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實實在在是了不起的人,他跟朋友寫信的時候,說明他自己只要下下品往生,自己的願就滿了。這是一代的祖師大德,所寫的《彌陀經要解》,你看我們印光大師對他讚歎,說阿彌陀佛親自來註這部經也不過如此,你看把他捧得多高。他自己往生,希望下下品就很滿足了、就夠了。而且他跟人表示,他決定有把握往生,什麼品位?下下品。這些皆是示現,不要求高,不要有個好勝心,不要求好看,老老實實,只要一步踏上西方淨土就行了。人能這樣子立志,什麼妄念都沒有了,他的心怎麼不清淨?他怎麼不自在?我念佛了,我還想求個高品位,我這個低品位我不甘心,我還要求高。你這個都是自找苦吃,這個都是煩惱,何苦來?這個叫正念,這是把正念濃縮到最精要之處,一句阿彌陀佛,求帶業往生,這個念頭就是絕對的正念,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來說,決定的正念,決定入「如來境界門」,決定入。
【同修行。盡未來劫勇猛精進勤修一切菩薩行故。】
一切菩薩行,在本經裡就是歸納為十波羅蜜,這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個學佛的人應該怎麼做法,那你就得要修這十波羅蜜。第一個要能放下,大經前面我們在「第六迴向」講過,「第六迴向章」很長,講了七十多種布施,菩薩給我們舉了那麼多例子,沒有一樣不能捨,沒有一樣不能布施,你要真正做到才行。他做了國王了,國土可以布施,王位可以布施。阿彌陀佛以前就是個國王的地位,世饒王,聽世自在王說法之後,他就把國王位子布施掉了,他出家修行。釋迦牟尼佛是王子,可以繼承王位的,他捨掉了。安士高,這是早期到我們中國來弘法的西域高僧,諸位念念他的傳記,他也是王子(安息國的王子)。安息就是現在的伊朗,唐朝時候稱波斯,現在叫伊朗。他是王子,他父親死了以後,他去繼位,做了六個月的皇帝,把這個位子讓給他叔叔,他出家到中國來弘法。別人拼命爭取的,他有他捨掉。然後你再看,妻子、兒女、一切財富,乃至於頭目腦髓,沒有一樣不能布施,慷慨大方,樣樣都能施捨,他多自在,沒有一樁放不下的。
我們今天講修道,好,你是個大廟的住持,我來跟你說:法師,我很想你這個廟,你布施給我吧!你看看他行不行?不行,放不下。真修菩薩行的,你想要,想要他真的就給你。只要你是弘法利生,沒有一樣放不下。所以我們在歷史上看到,印宗法師他做到了。你看他遇到六祖,真正是個陌生人,以前沒有見過面,一遇到之後,馬上就布施給他,就供養他了。他當時是南方了不起的大法師,講經說法的大法師,他是專研究《涅槃經》的,《涅槃經》講得好。給惠能剃度之後,倒過頭來拜他為師,把自己一生所有的成就,統統貢獻、奉獻給六祖,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所以他的功德、他的智慧、他的見解,不在惠能法師之下。那個也是大菩薩,再來人,普通人做不到,誰肯多少年修得的名聞利養一下就捨掉?別人做不到。所以要『勇猛精進勤修一切菩薩行』,就是能捨,難捨能捨,難忍能忍,實在講,菩薩十波羅蜜裡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兩個,布施度、忍辱度。你看看佛在《金剛經》上講六波羅蜜,特別強調這兩個,難捨你能捨,難忍你能忍,你沒有不成就的,決定成就。你放不下、忍不過,那就沒有法子。你懂得再多,換句話說,還是世智辯聰,為什麼?與「菩薩行」不相應,那就更談不上與菩薩心相應,菩薩行都不相應,怎麼能談到菩薩心?這是真正的功夫。
【同淨信。於諸如來無量智慧速疾愛敬極欣樂故。】
這個『信』,實在講就是唯識裡面所講的,信實德能,唯識裡面講的是要信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真實,我們自性萬德萬能。這個地方說佛,意思也是雙關的,要信自性佛,要信一切諸佛,這個「信」是清淨信心,所以從清淨信心裡面生出來的無量的法喜,『極欣樂故』,那是無量的法喜。敬佛、敬法、敬僧。
【同捨離。滅除一切諸障礙故。】
要想破除一切障礙,用什麼方法?就前面講布施,你能夠捨,你能放下,放下就沒有障礙。你不放下就有障礙,放下就滅除一切障礙,能捨能離。這大經上常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能離,心清淨,清淨心具足一切法,本來具足的。所以施捨,在佛門菩薩行裡面非常非常重視,一切菩薩行裡頭,把它擺在第一位。我們看《金剛經》,江味農居士的《講義》,那是註得非常的詳細。菩薩行什麼?只有一個布施,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一個字說盡。講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法布財、無畏布施,講這三種。持戒是無畏布施,因為你持戒了,眾生就不害怕。你錢財擺在這裡,他持戒,他不偷盜,很平安,不會怕人搶去。我雖然是還得罪他,他持戒的人,他不會發脾氣,他不會報復我的,所以他心就得平安了,他沒有恐怖,所以這個叫無畏布施。忍辱也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用一個布施,可以說把六度萬行統統都包括了。菩薩修什麼?修施捨。到最後把見思煩惱施捨掉,塵沙煩惱施捨掉,無明煩惱施捨掉,這就圓滿菩提,就成佛了。
所以菩薩行裡頭關鍵的綱領:一個布施,一個忍辱。布施能修積無量無邊功德,但是忍辱能保持你的功德。你要不能忍,雖然修了,隨時都丟掉,所謂「火燒功德林」,一發脾氣,功德就沒有了。所以你要能夠忍辱,忍辱能夠保持功德,因為能忍辱,你才會得禪定,才會開智慧。你不能忍辱,換句話說,你縱然修布施、持戒,你不能得定,你不能開慧。為什麼不能得定?因為你不能忍,所以你所修積的功德是有漏的,不是無漏的,這是我們特別特別要注意到的。所以捨離非常非常重要。下面:
【同不退。智與諸如來智慧等故。】
可見得這個『不退』是要有智慧,「不退」有三種,第一個是位不退,就是絕對不會再退轉到凡夫,在小乘初果就證得。初果講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證位不退,雖然他沒有出離輪迴,但是他決定不墮三惡道。他把三惡道的緣斷掉了,因為他無貪、無瞋、無痴,三惡道的緣斷掉了。還有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決定證阿羅漢,這他不退轉,絕對不等到第八次,沒有的,七次決定成就,所以等於得到保證,這是位不退。到了塵沙煩惱也斷盡了,這個時候就行不退,不退到哪裡?絕對不會退轉到二乘,他是大乘菩薩,不會退轉到二乘,這個是叫行不退。第三,那就是無明破了一品,見到真性,叫念不退,什麼念?叫念念流入薩婆若海,他不退轉。這個薩婆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一切種智,還是比喻,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證得的,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時候他念念都是趣向於無上正等正覺,他不會退轉,所以叫念不退。這是我們一般修行很難很難得到的。
所以我也常常勸勉同修,各人自己要認真反省,為什麼?你們究竟是什麼樣的根性我不知道,當然有很利根的,大根性再來人,我們不敢講,自己要認真反省,有沒有能力斷煩惱,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沒有能力斷煩惱,趕緊修念佛法門,帶業往生;有能力斷煩惱,那另當別論。那你不修這個念佛法門,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可以不墮三惡道,你可以超越六道輪迴,那就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這個是要問自己,這個不是說得好看的,不是自欺欺人的,真正要反省,要問自己有沒有能力,千萬不要誤了這一生。如果我們展開《無量壽經》裡面講,那裡面就有很好的例子,《無量壽經》裡面講無量的菩薩,「住菩薩地」,住菩薩地就不得了了。像前面講的圓教初住以上的,這才叫住菩薩地。「供養四百億佛」,明心見性的菩薩,就是初住以上的菩薩,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還有退轉,還有隔陰之迷,你想想這可怕不可怕!
所以李老師讀經讀到這一段,他特別提醒我們,他教我們應該警覺的有三點,第一條就是經文,你好好的看看經文,那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我們是什麼樣的身分?第二條,遲早遇緣,但是長劫流轉,這個遲早遇緣是什麼?就是遇西方極樂世界的緣,遲早你會遇到這個緣,可是你沒有求往生西方這個意念,你在六道輪迴裡頭,那是長劫流轉。這個流轉會退轉,有隔陰之迷。所以末後他老人家說,不求帶業往生,非愚即狂。你不是愚人,就是狂妄、自以為了不起,狂人。愚人是迷惑顛倒,不識貨,不曉得這個法門珍貴。狂妄是聽說之後輕視它,自己以為了不起。這是我們要認真深深的去檢點的。我們讀讀蕅益大師的書,我們的道德、我們的文章、我們的修持能比得上人家?他給《彌陀經》寫一部《要解》,你也寫一部看看,看看怎麼樣?他那個《要解》九天寫成功的;你花九十天,你去寫一部看看,你能不能超過他?人家求帶業往生,只希望下下品,可是他決定往生,他有把握,有把握就是下下品往生。這些人真正是我們的模範,實實在在是我們的典型。我們自己要覺悟,覺悟的人有福,覺悟的人真正得救。
【同受生。應現成熟諸眾生故。】
這個都是講教化眾生,利益眾生,這是菩薩大悲心的流露,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應現成熟諸眾生』,著重在「成熟」這兩個字。什麼叫成熟?他在這一生當中就了生死、出三界,這個叫成熟。如果這一生修行,沒有能夠脫離三界六道輪迴,那就不能叫成熟,成熟是從這上說的。所以在二乘裡面來講,聲聞、緣覺,那是成熟,聲聞跟阿羅漢跟辟支佛是成熟;三果以下都沒成熟。大乘菩薩裡面,要到明心見性,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也分破一品,這叫成熟。念佛的人,是決定往生西方世界,這個叫成熟,就是下下品往生也是成熟。這個是菩薩來示現給他『同受生』。像在中國,善導大師、永明延壽大師都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與我們「同受生」。在那個時代有許多根熟的眾生,換句話說,能夠接受他教誨的,接受他勸告的,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的,他就能夠示現在人間,跟我們一樣,一樣在一塊念佛,一樣在一起往生。
【同所住。安住如來一切種智方便門故。】
著重在『方便門』,如來以一切善巧方便接引眾生,幫助眾生。沒有善根的,幫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幫助他善根增長;善根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熟,這裡面就有無盡的善巧方便。
【同境界。能於甚深法性境界得自在故。】
這裡頭著重在『法性』,這個「法性」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因為他見性,所以他自在,所以他同佛的境界。這個意思,同學們有在景美講堂聽我講《彌陀經疏鈔》玄義裡面講的歸信、無礙這個兩段,你對這個意思就完全能明瞭。那兩段是現前境界,也是《華嚴》「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歸信就是理事無礙,無礙就是講的事事無礙,無有一法不是真如本性。也就是《法華經》裡面所講的十如是,那個十如是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同佛的境界,所以在一切境裡面得自在。
【同無依。永滅一切諸有染著所依心故。】
這個『同無依』,我們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心裡面沒有一絲毫牽掛,所有的牽掛統統擺脫掉。心有牽掛就是有依處,心有牽掛就是染著,著了相,一著就有染。佛心清淨,六祖說「本來無一物」,就是無依,有了一物就錯了。這是理上我們能夠體會到一點,事實上做不到,我們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做不到;做不到,那你要想求解脫,只有一條路子,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是有依法,不是無依,依靠阿彌陀佛,依靠這一句佛號,具足信願行,這是什麼?從有依到無依,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就與諸佛如來同無依,現在要用有依的方法達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違背《華嚴經》裡面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
【同說法。已甚深入種種法門平等智故。】
『說法』,一定要從自性裡面流露,這是真正說法。自性是大智大悲,智是體,悲是用。有智沒有大悲心,他不肯說;有悲心沒有智的話,雖說不如法,不契機,所以說悲智雙運。『已甚深入種種法門平等智故』,這我們觀前面這麼多同,那當然是沒有問題的,已經與佛同一個境界了,當然與佛同智慧,有能力與佛「同說法」。
【同勤修。】
前面講修行,此地比前面意思更要深一層。
【於己身內受持佛法自體威德所護念故。】
前面是十方諸佛護念,這個地方講求是自己護念,這個才是真真實實的護念。所以要『勤修』。
【同神通。開悟眾生令修一切菩薩行故。】
諸位在這一句裡頭,特別要注意『神通』兩個字的定義,「通」是通達無礙,「神」是超越一切常識;換句話,就是我們一般凡夫意想不到的,他的智慧、能力表現在教化眾生上,這叫神通。所以神通不是變戲法,不是變魔術,不是說放光動地、離地三尺,不是這個,都是講正規的教學。如果拿現在的話說,這是個好老師,他有很高明的教學法,讓一些愚頑的學生,經過他一指點都能開悟,都能通達,這叫神通。所以你看這註子裡頭講得很清楚,『開悟眾生令修一切菩薩行故』,還是修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文殊菩薩十大行門,就是十波羅蜜,這是菩薩行。
【同無行。不動深入一切十方諸剎海故。】
『無行』是不執著,也就是無作的意思,也是無願的意思。這是經論裡面常講的「大三空三昧」,空、無相、無願,無願也叫做無作,無作就是「無行」。菩薩有沒有行?行門是無量無邊,為什麼說沒有行?他不執著,他不分別。行與無行是一,叫真正的無行。而我們凡夫概念當中,行跟無行是兩樁事情,對立的,這是我們沒有辦法入到佛法。所以諸位要是能夠想想《壇經》,《壇經》很重要,應該多讀讀,會給你很大的啟示。你看印宗問六祖,就講黃梅得法這個事情,說五祖有沒有講禪定、解脫?六祖答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這一種答覆都是我們意想不到的,這就是前面講的神通。五祖在平常怎麼可能不說禪定、不說解脫?當然這是常常說的,但是六祖就是要叫他開悟,因為他不是個普通人,他天天在講經說法,執著在禪定解脫上,禪定解脫他不能融會貫通,所以他一句話把他點醒,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
所以我們講行跟無行,我們認為這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一覺悟,萬法歸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我們淨土裡面講的一心不亂。你今天還有禪定,還有解脫,你這個心是二,你沒有到一心,所以這一點諸位要特別留意。我們念佛人心裡如果要常存著「我要念到一心不亂」,我就可以斷定你這一生不會到一心不亂,為什麼?你用二心去念,怎麼會念到一心?你念佛裡面,聲聲佛號裡頭你有夾雜,你不純,你夾雜著求一心不亂的這個意念,你夾雜著這個妄念在裡頭,所以你不會得一心。因此古德教我們念佛,老實念佛,老實念佛就是不夾雜。所以念佛人應該怎麼念?不求一心,不求往生,也不求斷妄想,什麼都不求,這樣一聲一聲念下去,這叫老實念佛。我念這個佛號,要把妄想念掉;我念這個佛號,要念到一心不亂,統統打妄想,這些目標都達不到。果然老老實實念佛,也不求不斷妄想、不求真,他自自然然念到一個時候,妄想也沒有了,真如境界也現前,水到渠成!不要求,你的心才會清淨。你有一個求願的心就糟了、壞了,所以念佛的目的就是得一心不亂。要想真正得一心不亂,連這一心不亂的概念都要抹掉,我心才真正一心。所以這無行兩個字,要注意到它的定義。所以他的心真正不動,不是淺的不動,深的不動,深入。八地菩薩,不動地,這個地方是八地菩薩,不動地。所以他能夠『深入一切十方諸剎海』,可見得人家功力之深,絕非等閒之輩。這是我們在初學當中,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要善於運用這個原則,幫助我們來用功。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