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大願精進力夜神章  (第二集)  1987  檔名:12-005-0002

  請掀開經本,八百三十一面倒數第四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現一切佛所恭敬頂禮身。現增長一切眾生善根身。現受持佛法恆不忘失身。】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個一共有六句,是說的應法成行身。這經文總共有二十五句,就是二十五種身,在前面把這個大意給諸位說過了。前面的十種是應機攝化,也就是接引眾生所示現的身相。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所以菩薩示現就不一樣,正如同《楞嚴》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由此可知,佛菩薩沒有定相可得,佛菩薩一定說成什麼個形像,這不可以說的,他是無相而無不相。今天我們看這個六句是說的法門,以身來示現,這就是常常在教學裡面所說的叫身教,以身作則,做出一個樣子來給我們看。讓我們這初學的人看到這個榜樣,就好效法,照著他這個方式來學習,這個經的意義就很深了。第一句就是『恭敬頂禮身』,這個對象是『一切佛所』,一切佛所要修恭敬頂禮,正是十大願王裡面第一願,「禮敬諸佛」,八地菩薩做出榜樣給我們看。

  這一句裡面有兩個要緊之處,當然恭敬頂禮很重要,可是更要緊的是一切佛,一切佛是指誰?給諸位說,就包括我們所有的眾生。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樣說起來,我們是不是見到每個眾生都要去頂禮、去膜拜?不是的,那你這麼學法就學呆了,就學錯了。而是對待一切眾生要用這個恭敬心,我們對諸佛這種恭敬心,跟對一切眾生的恭敬心沒有兩樣,決定是平等的,這才叫禮敬諸佛。所以我們每天早晨,學佛的同修都有早課,早課至少要拜三拜佛,家裡供的佛像,要拜三拜佛,我們對佛菩薩的恭敬。這是什麼意思?就是叫你從早晨起來,這一天當中,待人接物要用恭敬佛菩薩的心,來對一切人、對一切物、對一切事,是這個意思,這樣你的早課就沒有白做。否則的話,你那種早課只是有形式,得不到實際的利益,因為你並沒有真正去做。晚課是反省、是檢點。

  眾生,再惡的眾生我們對他都要恭敬,為什麼?他有佛性。他為什麼會造惡?惡是他迷了,要曉得我們自己也有迷的時候。如果我們對於那個在迷的眾生不原諒他,我們自己迷的時候,那佛菩薩為什麼會原諒我們?迷是一時的,終必有覺悟的一天,他會回頭的。這是一個真正學佛的同修要明瞭的,要認真的去修學,為什麼?我們學佛所以功夫不得力,所以不能成就,第一個大障礙就是貢高我慢,自以為了不起,沒有把別人看在眼裡,這是對自己修行第一個大障礙。所以普賢菩薩把這個對治的方法擺在第一,除掉我們這個障礙,叫你從禮敬諸佛開始學。

  從哪裡下手?大乘戒律裡面給你講得很清楚,從父母那個地方下手,孝順父母。第一個你在家裡恭敬你父母,父母在世,一定要孝順;父母不在世,父母那個牌位也要放在佛菩薩旁邊。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親尊師,這是修什麼?修敬。敬是本性的性德,我們要想明心見性,這個敬就是本性的作用,我們從這個地方開發自己的本性。換句話說,貢高我慢就是明心見性的大障礙,貢高我慢可以得定,可以得神通,不能見性,這是諸位要曉得的,不能證果,可以得定,能夠生到四禪天,能夠生到四空天。你看佛經裡面講的,摩醯首羅天還是貢高我慢,那個定功很了不起,這是娑婆世界的世界主,他那個禪定功夫非常之深,實際上他連個小乘須陀洹都不如。須陀洹沒有他那麼深的定,但是須陀洹已經斷了見惑。摩醯首羅天見思煩惱都沒有斷,但是他有定,在定的時候他能伏住,所以只是伏住而已,伏住,有時候還會起來,這個情形一定要知道。

  所以佛法把禮敬諸佛列為我們修行第一個項目,這是我們講出世間法。世間法裡面,你看儒家也把這個列作修行第一條項目,你們打開《禮記》,《禮記》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它也是把敬列在第一個項目。你看世出世間法都是把這個列在第一條,我們應當要覺悟,要從這個地方下手。佛菩薩他就是這樣教給我們,以身作則。

  第二句,『現增長一切眾生善根身』。凡是講身,都是身體力行,教眾生要增長善根,培養善根。善根,我們在講席裡面常常講到,世間法的善根,叫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這個是要學的。對於世法來講,所謂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貪;見到別人得到了,沒有嫉妒心,別人得到功名富貴,我們見到不嫉妒,不嫉妒就是沒有瞋恚,嫉妒是瞋恚裡面的一分作用,也不羨慕。這一切事理都能夠明瞭,都能夠通達,是各有因緣,他得到世間富貴,這是果報,他過去一定造的因,造了富貴之因,得富貴的果報,這是相應的道理,換句話說,應該的。我過去沒有修這個因,我這一生當然不應該得到。所以你知道這些因果相應的道理,你在這個世間心就平了,你見到任何事情都能生歡喜心,知道我如果想得到,那我應該怎麼樣去修因,因緣具足,果報自然就現前。

  真正看穿了,我們要不要世間福報?給諸位說,不必要,應當修出世間的大福報。出世間的福報具足,世間福報是當然在其中,那是附帶的,不修也來了。可是這個裡頭縱然福報現前,不能起貪心,多少菩薩轉世再來,福報現前他迷了,在這裡又起了貪瞋痴。這一起貪瞋痴,又墮落了,不但有隔陰之迷,他有墮落、退轉的危險。所以《華嚴經》到末後勸我們求生淨土,是很有道理的;你要不求生淨土,你修得再好,都免不了隔陰之迷,免不了墮落退轉的危險。所以菩薩示現,就是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他對於世出世間法都不貪、不瞋、不愚痴,不痴就是事理分明,他清楚明白,他不愚痴。出世間法的善根就是精進,所以世出世間善根合起來就是四條,無貪、無瞋、無痴、精進,菩薩做給我們看,這個是大慈大悲。

  第三句是『受持佛法恆不忘失身』,受是接受,這就是給我們做一個學佛的榜樣,既然發心學佛了,一定要讀誦大乘經典。這個「受持佛法」,可以說就是讀誦大乘經典,你要常常讀誦。所以等覺菩薩天天都念經,他不能不念,為什麼?他要做給眾生看。你說這些大菩薩,他天天不念經,他都不念叫我念,我也可以說他為什麼不念,我也可以不必念。他天天都在那裡念,再想一想,那麼高的地位他還要念,那我們更要念了。念佛也一樣,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那是等覺菩薩,他念不念佛?他還是念佛,他二六時中這個佛號不間斷,這都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等覺菩薩尚且念阿彌陀佛,我們怎麼可以不念?文殊、普賢在這個經裡面都是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的,他們天天也念佛。受是接受,信解,依教奉行;持是保持而不失掉,也就是說的這個功夫不間斷、不夾雜,這個才叫持。我們今天受持佛法若有若無,就是斷斷續續,所以功夫不得力。

  在過去,寺院叢林是修行的好道場,就是個好的處所,為什麼?他的功夫不間斷。每一天聽經,每一天不是念佛就是參禪,大概在中國行門裡面,雖然是很多很多種,把它歸納起來,不外禪、淨、密,不外這三大類。教下裡面大概都是禪與淨,止觀是禪,他不修禪,他就是念佛。所以這叢林裡面有講堂,講經的;有禪堂,是參禪的;有念佛堂,是念佛的。一般的功課,每一天是八個小時講堂,你上八個鐘點課;念佛的人,再到念佛堂去念八個鐘點佛;參禪的人,到禪堂去參八個鐘點的禪。換句話,一天你已經用掉十六個小時,再剩下八小時,大概就要打瞌睡,你吃飯、洗澡,在叢林裡面像洗衣服這種都是自己的事情。所以睡眠的時間,大概只是四個小時到六個小時的時間,生活很緊張,沒時間打妄想,這樣功夫才能夠得力。現在這空閒的時間太多,所以也就是打妄想的時間太多。我們受了佛法,不能保持,受持兩個字,我們今天有受不能持,就是斷斷續續,不能做到「恆不忘失」,菩薩示現這個榜樣給我們看。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也要想方法來彌補,如何提高自己的警覺,使自己在二六時中都不忘失經典,都不忘失佛號。在念佛的人,不能把佛號忘記了,「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念的時候心裡要想,心裡想佛,念久了、念累了,可以不念,心裡面想佛也就是念佛。或者想經典裡面所講的那些道理、所說的那些境界,那也是念佛。所以這經典要常常的讀,要常讀。

  修行決定要有一個方向,一生當中能夠有一條路,知道走一條路,這個人有福了,為什麼?他決定成功,因為他能夠專心,專一他就會有成就。假如這個路太多了,問題就來了,你畢生的精力,不會有一樁成就的。這些佛菩薩都給我們做榜樣,你看善財去參訪的時候,他就講他一生就修一個法門,所以他能成就。多了不行。一部經真正貫通了,給諸位說,不但一切經都能貫通,連世間法都通達了,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這是什麼個道理?佛法,讀經也好,念佛也好,參禪也好,持咒也好,那是方法不一樣,所達到的目標是相同的。什麼目標?身心清淨,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密宗裡面講的三密相應,淨土講的一心不亂,教下講的大開圓解,這些名詞不一樣,實際是一樁事情。所以你真正到了一心不亂,智慧就開了。一心就是清淨心,這個心裡頭沒有妄念;心像水一樣,妄念像波浪,妄念多,波浪就多、波浪就大。妄念沒有了,那個心就平了,水就平了,水平的時候就像鏡子一樣,它就能照見,你看《心經》上不是說嗎?「照見」。世出世間一切法,你統統照見了,所以那個智慧叫做自然智,叫做無思智,不要學的,不學統統都會了,就是這麼個道理。

  我們今天對於世出世間法,沒有學過的都不知道,為什麼原因?我們這個心不淨,我們沒有照的能力。我們的心水天天是大風大浪,外面境界是風,六根一接觸六塵境界,心裡面就起分別、執著、妄想,所以境界風動,裡面這個心,心水就起了大浪、起了波濤,所以把它的作用失掉。因此佛法無論講多少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非是把這個心地風浪平息而已,沒有別的。方法、手段是有八萬四千,有無量無邊,目的是一個,因此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你要用方法,只能用一個,你才能夠達到。你要用許許多多方法,反而搞亂了,方法只能用一個,解行都要專一。研究經典也得要專一,專攻一部,你會有心得,會開悟。看多了,看多了的時候恐怕把你的悟門給堵塞了,為什麼?看多了,你會起疑惑,會增長分別。清涼大師在這個經的經題裡面就說過,搞多了,增長邪見,就是增長分別執著,你的目的達不到。目的就是要心清淨,搞多了,愈搞愈懷疑,愈搞分別執著愈嚴重,得不到清淨。所以把佛法變成佛學,把它當作世間一門學問來研究,這就錯了,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

  佛法的真實利益就是教我們一心不亂,教我們得到禪定,教我們心地恢復到平靜,然後不但眼前的事情你會看得清清楚楚,甚至於過去的事情、未來的事情都清楚、都明白了,這就是我們世間講的神通了。其實這個東西不奇怪,你心定了,自自然然這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的境界都擺在眼前,你都看得清清楚楚的,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有的能力,本能。我們今天本能喪失掉了,所以菩薩在此地示現給我們。你看看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個個都是法身大士,他們所學的一門,一門深入。究竟選的哪一門?這隨各人興趣,你喜歡哪一門,你就選哪一門,門門都能開悟,門門都可以得定。這個法門不喜歡,再換別的;這部經不歡喜,我再找別的經,經論非常之多,盡你去選擇。這是講受持大乘經典。

  行門當中也要有選擇,經典是幫助我們理解,幫助我們開智慧的;行門是真正幫助我們修清淨心的,這一點也是各個人根性不相同,你看看用哪一種方式能夠得身心清淨,就可以這個功夫一直用下去。無論用什麼功夫,都可以迴向求生淨土。所以這個求生西方淨土是《華嚴經》的歸宿,你看這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所學的法門各個不相同,但是到後來統統求生西方淨土。由此可知,你學禪、學密,學戒律、學教,統統不妨礙,只要你有一個意念求生淨土就行了。當然這所有法門裡面,念佛是個直捷的法門,念佛這個法門就不要迴向。過去李老師說過了,念佛是不迴向法門,為什麼?它直捷,目的就是求生西方世界,聲聲佛號它就具足了迴向的意思。可是我們學其他的法門那要迴向,才能夠得到感應。這是現身說法,這解與行都要專一。第四句是:

  【現圓滿菩薩廣大誓願身。】

  這是必要的,不但你要有願,而且要有廣大的誓願。在佛門裡,通途來說,就是四弘誓願,這個是通所有的大乘法。別說,你像普賢菩薩十願,這就是特別的,他這個十願,諸位要記住,是專修淨土的。所以念佛人不能不發願,發的願要與這個誓願相應。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觀音菩薩十二願、藥師如來十願,這都叫別願,可是你仔細去分析一下,都出不了四弘誓願的範圍。所以願一定要大,願大心就大,你成就也就大。世出世間法,成功失敗與你的心量可以說完全成正比例。你心量大,你的事業也大,你成功也大;你心量小,你做的事業也小,你成功也小。所以心量一定要廣大,要能夠包容,這是福,也是慧。

  在這個經上來說,我們就可以直接指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因為全經所講的都叫做普賢行,普賢行是以十大願王為總綱領,這是真正的圓滿菩薩大願。這到後來我們再仔細來探討,這個十大願境界非常廣大,非常的深遠。第五句:

  【現普光照耀充滿十方身。】

  這是講的智慧。智照,這是講照見,智慧光明,對於十方,十方裡面就包括了三世,這是經文省略,我們一看就要明瞭。十方世界,菩薩看得清清楚楚,這些世界裡頭依報正報、因緣果報,沒有一樣不清楚,這是照見。能照見,教化眾生就契機,就知道要怎樣去幫助他。如果對這個情形完全不明瞭、不了解,你要發心去幫助他,也許幫錯、幫倒忙了,換句話說,你發的是慈悲心,收來的是反效果,那就錯了。所以佛菩薩說法,他有個原則,要契機契理,決定不違背真理,同時適合眾生的根性,適合他當前的需要。因此你看同樣是一部經典,這經典沒變,但是講法就有變化。同樣是這一句經文,在每一個時代,對不同根性的眾生就有不同的解釋,就有不同的講法。所以我過去在講席裡頭也告訴諸位,佛經沒有意思,沒有一定的講法,這是要明瞭的。它要是有意思,有一定的講法,就不能有第二個講法,那個經就死了。正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在應用的時候它就無量義,它就有種種不同的講法,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你讀經,你不要求它的意思,你讀經求它的意思,就死在經典裡面,你不會開悟,那就是清涼講的,你增長邪見。

  讀經要怎麼讀法?要用清淨心去讀。展開這一部經典,從頭到尾念下去,在這一段時間當中,心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要用這個方法讀經。這個方法讀經,就是修戒定慧。戒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在念經的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豈不是諸惡莫作嗎?這個小乘戒就具足了。經典是佛從真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是善中之善,你念經就是眾善奉行。所以你念這個經,這個戒律就具足了。我要怎麼樣學戒律?念經就是學戒律;念經的時候專心,專心就是修定,專心就是定;念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這就是智慧。所以展開經卷從頭念到尾,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千萬不能拿念世間那個書的方法來念經,那就錯了。所以這個經典裡頭沒有解釋的,沒有意義的,它就是教你修戒定慧。如果別人來問你這一句經是什麼意思?你立刻就能講得出來。這個人來問,你給他這個說;另外一個人來問,你可能是另外一種說法,對各種不同根性的人有各種不同的解釋,都叫聽的人歡喜,都叫聽的人滿足,這是佛法。所以佛法是活活潑潑,不是死呆板的。所以首先要有智慧觀照,這才能夠真正了解眾生的根性,這叫觀機。這一句是著重在觀機。後面這一句:

  【現法燈普照除滅世闇身。】

  照見之後,就要幫他忙。不能說我見到了,見到了,我不管他,這個不可以,這個就是違背了你自己的本願,因為你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現在這個眾生可以度,你不度他,你與你自己的本願相違背。

  觀機,機有三類,第一種,叫根熟的眾生,你一定要幫助他,幫助他成佛。什麼叫根熟?你跟他講他能相信,他能接受,他能依教奉行,他這一生必定成就,這一類眾生叫根熟了。這個根熟,不一定是他很有學問、很有智慧,不一定,也許是個老粗,一個字不認識的,但是你教給他一個法門,他老實,他專修下去,他一生成功,那叫根熟眾生。你像我們上一次講到倓虛老法師說的,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那個念佛的,那就是根熟的。他是個粗人,不認識字,諦閑法師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他念了三年多,他往生了,這根熟的。這是一定要幫助他,因為他一生他能成佛。

  第二類的,就是根性沒有成熟,未成熟者,你要幫助他,幫助他成熟,就是給他做增上緣,這個要有善巧方便。根熟的眾生是最好度的,所以這上根,那是最好度的。沒有成熟的,這個要教化,教化要有耐心,《地藏經》上說的,「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菩薩一定要有耐心去教他。沒成熟,就是他這一生不能成就,不能成就,要幫助他,使他向成就的路上去走,希望他能夠更接近一些。

  第三種,就是沒有善根的人,你要想方法給他有機會聞到佛法,就是替他種善根。菩薩一定要有這個心,這就是示『現法燈』,燈就是照明,除『闇』的,「闇」是什麼?眾生愚痴,不認識佛法,不明瞭佛法,所謂是迷惑顛倒。「法燈」就是破迷開悟,幫助他破迷開悟,你要給他機會,使他能夠見到佛像、聞到佛名。見佛像、聞佛名,與佛就有緣了,這一生他不能成熟,也許來生遇到佛法,他的善根會增長,會繼續不斷的來修學。這一樁事情,這就是弘法利生的事業。中國人與佛是特別有緣,所謂是「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哪一個人不知道觀世音菩薩?這就是沒有善根的人,他聽到這個名號,他曉得這一樁事情,雖然他不學佛、不信佛,阿賴耶識裡頭種子種下去了。

  在外國不行,外國人沒這個福氣。我這幾年在美國極力的提倡,幫助外國人種佛法的種子,但是一直到現在,他們有意思要做,還沒有真正的做。我下一次去,一定要把這個事情促成。我教他怎麼做法?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向全世界發行的報紙,我們在這邊買廣告。買一塊廣告,我一個禮拜登一次,把佛像登出去,「阿彌陀佛」寫在那裡,叫那個看報紙的人,他見到佛像了,也念一聲阿彌陀佛。我用這個方法,我告訴他們,叫他們做,那個阿彌陀佛用英文寫出來。我說廣告費實在你們沒有錢,這個錢我來拿,我願意做。我要銷售量最大的,不但銷售全國的,能夠銷售到全世界的,我要來做這個工作。同時我再勸他們,像這個佛經裡面,好的經文句子,我們一次刊一句或者是兩句,叫你翻整個經你困難,你翻一句不難。我一個禮拜,在佛像底下刊一句經文,一個禮拜叫那些外國人學一句佛法,我教他們這樣做法。

  但是這個事情,我們國內的同修要幫助他,就是我們讀經的時候看到好的句子,對我們現在生活上很有用處、很有幫助的,譬如像這個「禮敬諸佛」,底下加一個簡單的解釋,「我們對人對事都要至誠恭敬」,那這個翻出來就可以了,一看就了解了。希望你們用中文把它寫出來,你寫出來給我,我就交到他們那邊,他們那邊留學生把它翻成英文,我們在報紙上就可以發表。我把這個訂了一個題目,叫「法海一滴」,佛法大海裡頭一滴。古人做過一種叫經海一滴,那完全是佛經的。我們這個不僅是佛經,祖師的語錄也可以、註解也可以,這個範圍就大了,所以叫法海一滴,不限於經。所以諸位同修平常看經,看到有很好的句子你就寫下來,我們幫助海外的同修,希望他們能夠在美國大的報紙、雜誌上,用廣告的方式來給外國人種善根。方法很多,我們自己要努力去做,這些都是現身說法,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末後有九句,這個九種身也是示現給我們做個榜樣。前面這個六句多半都是講自行化他,從事上講的,後面這個九句是從理上講的,這是得佛法真實的受用。可以說前面示現多半是在修福這一方面,自行化他都是在福報這方面,後面這個九句是在智慧方面,這是教我們福慧雙修,福慧兩個字把佛法修學都概括了。

  【現了法如幻無垢深智身。】

  『現』是示現,『了』是明瞭,一切法『如幻』如化,《金剛經》上給我們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給諸位說,不但這世間法是有為法,佛法也是有為法,像華藏世界、西方極樂世界還是有為法。有為法,事有,事相上確實有,理上沒有。因此這個相上你可以受用,這受用很自在,你不能執著,你執著就錯了,你就迷了。執著怎麼樣?執著你生煩惱了,你就患得患失。我們講我們眼前的生活,如果我們把得失的念頭打掉,哪一個人不快樂!哪一個人不自在!你今天為什麼這麼苦?因為你有得失,沒有的想得到,得到了又怕丟掉,苦得不得了!這些苦是你自己找來的,事實上?事實上沒有。所以你一定要了解世出世間這些事理的真相。「了」這個字就是智慧,他知道一切法「如幻」,知道一切法『無垢』,「垢」是代表煩惱,他曉得一切法如幻如化,他在生活當中不起貪瞋痴。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起貪瞋痴慢,換句話說,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多自在,得大自在!這是甚深智慧,這是菩薩做樣子給我們看的。第二句是:

  【現遠離一切塵闇法性身。】

  『塵』是塵勞,我們俗話講七情五欲。七情五欲,他離開了;『闇』是愚痴,是無明,他也離開了。有的同修看到這個經上這麼說法,他就起疑惑了,人在世間如果沒有感情,那還有什麼意思!這個疑問也不無道理。學了佛了,學了佛都變成沒有感情,這種佛學了很可怕,學了嚇人。給諸位說,那是你把佛法錯解了,你誤會了。學了佛之後,有真正的感情;不學佛那個情是假的,虛情假意。怎麼曉得是虛情假意?他會變,你看今天這兩個人很好,到明天兩個人翻臉,它不是真的,所謂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香」。所以世間人那個心是假的,妄心,妄心裡頭怎麼會有真的情?不可能的事情。

  佛菩薩是用真心,真心裡面就有純情。純情,佛不叫情,叫什麼?叫慈悲。名字不一樣,事實是一樣的。換句話說,佛菩薩那個情,是從理性的基礎上發出來的,永遠不會變的,是真實的,這個要懂得。佛菩薩不是沒有情,有真情,永遠不會變的,待人接物所表現的是純真,純真在自己內心裡面是清淨無染,這個叫自利利他。內心清淨無染是自利,對待別人大慈大悲,照顧得無微不至,那是利他,自利利他,這是諸位一定要明瞭的。所以真正的樂在佛法裡面,佛法有真樂。這叫『法性身』,雖然是肉身,就是法身。六祖在《壇經》裡頭也說過,「一體三身」,應身、報身、法身是一體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體的,一體怎麼?你是迷而不覺,不知道現在這個身就是應身,就是報身,就是法身,不知道。哪一天開悟了,你就發現到原來三身是一體,原來三身現前就具足。第三句說:

  【現出生佛法覺悟一切身。】

  『佛』就是覺的意思,『法』是法門,是方法,這個「佛法」是正覺,揀別不覺與邪覺。什麼叫做正覺?這在佛法裡面有一個標準,覺悟而沒有我執的,這個才叫做正覺。雖然覺悟了,他還執著有我,這個覺就不對,就不正。所以佛法講正覺的標準,阿羅漢以上才有,因為他見思煩惱斷了,我執沒有了,這也是諸位要明瞭的。有我執,執著這個身是我,執著這個思惟想像的是我,你看西方哲學家所謂的「我思故我在」,那個我在就是我執,他有我執,他我執打不破,這個東西很麻煩。既有我執了,就出不了三界。六道輪迴,誰在輪迴?我在輪迴。如果哪一天我沒有了,輪迴也沒有了;我沒有了,誰輪迴?沒東西輪迴了。

  阿羅漢破了我執,所以阿羅漢出了三界。這是每一位同修都要記住的,為什麼?可以常常檢點檢點自己的功夫,我自己功夫到了什麼程度了?還有沒有我?如果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金剛經》上講了,「即非菩薩」。非什麼樣的菩薩?沒有能力出三界的菩薩。縱然受了菩薩戒,叫名字菩薩,沒有能力出三界,是六道輪迴裡頭的菩薩。他那個講即非菩薩,非明心見性、破我執、法執的菩薩,不是那一種菩薩,這是我們要記住的。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不管修哪一宗、修哪一個法門,修得非常之好,為什麼到最後他統統捨下,專心念佛求生西方,什麼道理?想想我執不破,我執不破,修得再好,還是在三界,出不了輪迴,不能了生死,不能解脫。那唯一的辦法,回過頭來,求什麼?帶業往生,這是聰明人,這轉得快。

  我們最近在講的《無量壽清淨平等覺經》,你看夏蓮居居士,這是民國初年了不起的一位大居士。他一生當中,儒佛都有很深厚的基礎,他學教、學禪、學密,最後歸淨土。你要問他為什麼歸淨土?就是他樣樣學了之後,曉得沒有辦法破我執,沒有辦法斷貪瞋痴慢,到最後只有求帶業往生。因為任何一個法門裡頭沒有帶業的,只有念佛這個法門是帶業往生的。所以求這一條路,這是什麼法門都涉獵了,一個一個比較,不是那些不好,自己沒有資格學,學不成。我也是樣樣都比較了,我學佛三十多年,二十六歲開始,今年六十一歲了。禪教密淨我統統都涉獵過,我用的功夫沒有他們用得深,但是我歸淨土的時候歸得早,回頭回得快。想想怎麼樣?不行!密是跟章嘉大師三年,他老人家就搖頭說不行,密宗他跟我講得很詳細,所以我對於密宗非常的了解,章嘉大師沒有叫我學,他說不行,不會成就的。我那個時候也不相信念阿彌陀佛,時節因緣沒成熟,所以他老人家就教我從經典上下手。所以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每個星期向他請教,他給我兩個小時的時間。就是我讀經典裡頭有疑問、有困難,他替我解答,偶爾他也講一點給我聽。這個人非常非常的慈悲。所以我是從教裡面入門的。樣樣涉獵過之後,才曉得這個法門能救自己,別的法門雖好,救不了,不能救命,這個法門可以救命,正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講覺悟,以佛法來覺悟一切眾生。第四句說:

  【現普智光照差別身。】

  普就是平等,這個『普智』就是平等智慧,無分別的智慧。這個『照』是起作用,照一切眾生,根性是向外照,眾生根性不相同,所接引眾生的方便也就不同,所謂是善巧方便,這就有許多差別的法。在佛法裡面大分就有人天乘佛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就有很多差別法。所謂說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差別法。為什麼有這些差別?實際上,這些差別法是從無差別裡面生出來的,因此差別即是無差別,無差別即是差別,差別跟無差別是不二。這才真正明瞭,這些差別法的作用無非是接引種種不同根性而設施的,統統叫做權巧方便,是用差別誘導你入無差別,無差別才是真正的目標。所以根性利的人,一下就從無差別去下手,就從這個門就入進去了。中下根性的人,必定要從差別才能夠入門,這也就是講的善巧方便。第五句說:

  【現究竟無患無煩惱身。】

  這就是示現的清淨自在,無憂無樂,我們一般人講快樂無比,這很能誘惑人。所以學佛,諸位要記住,你愈學佛愈快樂,這就對了;如果愈學愈苦,那個路就走錯,不管學哪個法門。因為佛法就是離苦得樂,再學了佛法,離樂得苦,這個目標是顛倒,那一定要好好的檢討,我們的路走錯了。或者所依據的理論,或者用的方法必定有錯誤,不然的話,這個佛法學起來,一定是愈學愈快樂,愈學愈自在,心開意解,這才是真正上了軌道。這一點也很重要,勘驗我們自己走的這個路有沒有偏差。所以學佛能得法喜,這就是證明你學的沒錯,你學了有效果,你的方法用得正確,你旁邊接觸你的人必定受感動。許多同學們學了佛,家裡人反對,這個現象是不正常的,自己應該要檢討,為什麼會叫你的周圍人反對你。如果你學了佛,凡是接觸你的人都歡喜,都想要問你,你為什麼生活這麼快樂?你用什麼方法得到的?你這個學法就對了。所以說連鄰近的人都不能感動,你還要去度化眾生,這辦不到。

  譬如說你父母,你沒有學佛的時候,你不懂得怎麼孝順;學了佛之後,你懂得孝順父母,你懂得尊敬你的尊長,你的家人看到你怎麼不歡喜?你的鄰里鄉黨看到你的時候為什麼不羨慕?他一定向你請教,你這是從哪裡學來的,你就可以把佛法介紹給他。佛法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怎麼會叫別人起反感?沒這個道理。凡是對學佛起反感的,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誤會,一個是隔閡。如果把誤會消除,隔閡打破,沒有人不歡喜佛法的。所以學佛的同修,天天要反省,天天要檢點,要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找出來之後,把它改正過來,那就叫做修行,修就是修正。自己有毛病不知道,這是迷惑;自己有這些毛病,知道了,那就叫開悟了。佛法叫開悟,悟的什麼?悟的是自己許許多多的毛病,自己統統明瞭,這叫開悟。所以悟後起修,什麼叫修?改過來就是修。什麼叫開悟、什麼叫修行?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不是說見鬼、見神,那就叫開悟,那個毛病大了,那大錯特錯了。你要能把這些道理,這是佛法裡正確的道理,你給人講得清清楚楚,佛法裡頭沒有迷信。不但你的家人不會障礙你學佛,反而會鼓勵你來修學;不但他來鼓勵,他會跟著你一道來學。你今天自己學佛,遭到別人誤會,遭到一些阻礙,都是你自己路走錯了,錯在哪裡你自己還不曉得。這是諸位一定要明瞭的。

  菩薩如此示現,我們要悉心去提倡,要把他示現的、把他所說的,應用在我們自己生活上。佛法就是生活,把我們自己現實的生活變成《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境界。華嚴境界在哪裡?我們現在境界就是的,這樣才有真實的受用。如果你學了佛法,佛法與現實生活脫節了,這不是佛法,這樣的佛法我也不要學,我也會阻止。諸位要曉得,佛法就是生活,一切法就是生活,穿衣吃飯,待人接物。佛就是覺,在穿衣吃飯、待人接物裡頭覺而不迷,你就快樂,你就得自在了。一切眾生都想追求這個目標,他得不到,中國人、外國人都有這個願望,都有個共同的追求。你要是把這個方法、訣竅告訴他了,他怎麼不歡喜、他怎麼不接受!而是你今天自己迷惑,學佛,人家說你迷信,你生氣,問問你佛法是什麼?不清楚,那你不是迷信是什麼?確實是迷信。連個開悟、修行都沒有搞清楚,你怎麼不迷!確實是迷信。你真正明瞭了,講清楚、講明白了,誰都歡喜。

  我在外國跟基督教徒們談過,正式的舉行座談會,一次三個小時。我在達拉斯,他們神學院牧師以及神學院的學生來找我,三個小時座談會談下來之後,歡喜得不得了,聞所未聞,確實聞所未聞,所以他們都發心,都想學。還有外國學校的學生。所以希望大家努力,佛法弘揚到全世界,不是個難事情。難,沒有人把它講清楚,難在這個地方,所以希望同修們要發心。

  今天時間到了,這九句不能講完,我們留在下一次,星期二再繼續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