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大願精進力夜神章  (第二十八集)  1988  檔名:12-005-0028

  八百七十五頁倒數第四行,在下面,我們把這個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次復有劫。名曰日光。於彼劫中。有十萬佛出興於世。最初如來。名妙相好吉祥山。我時為王。名曰大慧。於彼如來。承事供養。令生歡喜。】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文文字很長,意思很容易懂。在佛經裡面凡是遇到像這樣的經文,古德把它叫做流水句,叫流水句子。意思跟前面一段講的完全相同,只著重在菩薩因地當中修行時劫之長。換句話說,它主要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學佛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決定不是短時間能夠成就的。所以這些菩薩都是給我們做榜樣。特別是在這個時代,無論是在國內、在國外,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年輕人缺乏耐心,沒有長遠心,這個樣子學道就很難了。在古時候不要說學道,就是世間學一個手藝,譬如學做木匠、學做個泥水匠,也得要三年才能出師,就是才離開老師,可以自己做了,還得要三年。佛法裡面,我們看看古來的一些祖師大德們,你們看看《高僧傳》,那是出家人;你再看看《居士傳》,在家修行的,都是經歷相當長的時間,十年、八年那是一點都不稀奇的,這才能成功。

  一方面要學,一方面要修,所謂是解行並重,解行是同時的。學是明理,這個意思是明理,開智慧;修是斷煩惱、斷習氣,煩惱、習氣不除,成不了佛。你聽聽哪一尊佛是沒斷煩惱的佛?你找不到。不但佛要斷煩惱,連個小乘初果都已經將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他斷盡了,才能證得個須陀洹的果位。再進一步將八十一品思惑也斷盡了,這是見思煩惱斷盡了,這才成為一個小乘阿羅漢。由此可知,所謂修行修的是什麼?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修行就是斷煩惱,就是斷習氣,把這個不好的習氣統統把它斷掉,這個叫修行。行是行為,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這些都是行為。行為有了錯誤,為什麼會有錯誤?你內裡面有煩惱,有迷惑、顛倒,所以你的行為就會發生錯誤。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修行不是說我每天念經、我每天拜佛、我每天念佛一萬聲,這個叫修行,那是一種修行的手段而已,那是手段、方法。方法太多太多了,不止這三種。

  所以經上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可見得方法太多了,這是方法、手段不一定的,你覺得哪一種方法、哪個手段對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為有效,你就可以採取哪一種方法。所以法是沒有一定的,《金剛經》上所說,「佛無有定法可說」。真正修行,尤其是大乘,那特別是《華嚴經》,《華嚴經》這是一乘法,這個裡面菩薩所講的修行方便可以說是不拘形式,他講的是效果,真正斷煩惱,真正斷習氣,特別是五十三參裡面顯示給我們看的。

  前面我們已經將這一段的大意給諸位說過了,但是今天我看有不少新的同修,上一次你們沒有來,我們不能像上一次那麼詳細的講解,但是略略的說一說。這個經文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佛出興於世,我皆親近一一承事,恭敬供養」,就是這個三句。親近承事,恭敬供養,簡單的說就是這八個字。學道一定要親近善知識,如果說不親近善知識,你要是講學成了,給諸位說,沒這回事情,沒有這回事情的,我們千萬不要打這個妄想。永嘉大師,這是我們中國古代的一位了不起的高僧,他求學很認真,這個人實在講不是一個普通人,拿現在來說,那是天才,的確是個天才。他學得很多,換句話說,他親近過許許多多的善知識,他聽得也多,他確確實實開悟了。六祖的徒弟(就是學生)玄策,聽到他在一方說法很有聲望,就特別去拜訪他。問他,你的佛法從哪裡學來的,你是跟哪一個老師學來的?而且玄策告訴他,你所得的法如果沒有真正善知識給你印證,那還不能算定論。如果不需要善知識印證,他就說得很明白了,威音王前可以,威音王佛以後,說沒有老師自己學出來的,全是天魔外道。你就想想,那威音王是什麼時候?無量劫之前,古佛了。換句話說,無論是中國、是外國,是古是今,你去打聽打聽,你去查看查看,哪一個真正學成的人是沒有老師的,自己學出來的?你去查查看,沒有。六祖惠能也是五祖忍和尚傳授給他的。所以以後這個永嘉就跟著玄策到曹溪去親近六祖,六祖做他的得法和尚。

  所以親近善知識是我們學道第一要緊的大事。我們在小乘經,此地也流通得很多,《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經一開頭,佛就告訴阿難,學佛第一要親近明師。這個明師,不是知名度很高的那個法師,名氣大、知名度高,不一定真正有道。這個明是光明之明,換句話說,實實在在有修有證,這個叫明師。縱然沒有證果,也要找一個有修有學的善知識,有解有行的善知識,你跟他學就不會錯了。這講親近老師。這個親近老師,諸位要曉得,在我們自己沒學成的時候,只能親近一位老師,不可以同時親近很多的老師,這個是忌諱。為什麼?因為每一個老師他學的東西不一樣,他修的法門也不一樣。你親近一個老師,你走一條路,這個路容易走;你親近兩個老師,那兩個老師路不一樣的,修的法門不一樣的,那麼你到底學哪一個好?你就有了問題;你親近三個老師,那你就走到三叉路口;你親近四個老師,你就走到十字街頭了,你無所適從。這個就是毛病。

  所以我們親近善知識,要很慎重的去選擇。選擇之後,我就跟他,就跟定一個老師,跟一個師父學。學到什麼時候才能離開老師?現在講畢業了,學到你自己有能力辨別真假。現在這個佛法有假的,《楞嚴經》上說,「末法時期」,實際上就是講我們現代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太多太多假的。我們好心去學佛,親近一個老師,他講的東西是假的,那我們不是很冤枉!尤其說是初學的人,先入為主,就把假的當作真的,以後遇到真正的善知識,跟你講的跟從前老師講的不一樣,那你就不接受,你排斥了,這就很可惜了。到你有能力辨別真假、辨別邪正,辨別是非、辨別善惡,你確實有這個能力,這個時候就可以出師了,就可以離開老師了。

  實在講你有了這個程度,老師會勸你離開,不會要你多住在他那裡一天,他都不願意,你有能力參學了,就像此地五十三參。到這個時候不管什麼人說法,邪師、正師都可以聽,為什麼?你有能力辨別。你有慧眼,你能認識,這個時候叫你離開,你就開始博學多聞,不管什麼人講經都可以聽,不管什麼經論你統統都可以看,這是當你已經成熟了。你親近一切知識,善知識、惡知識對你都沒有害處,增長智慧,增長定力,你不被他所動搖,成就你的定力;善惡辨別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增長智慧。可是你沒有這個能力的時候,你就不可以出去參學,你就老老實實跟一個老師。可是今天善知識到哪裡去找去?找不到!固然也有人說,「我是善知識,你們來跟我學」,他到處在宣傳,宣傳他是善知識,那他究竟是真的善知識,還是假善知識,這就很難講。

  說個實實在在的話,即使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你想跟他學,他肯不肯收你還是個大問題。那個善知識要收一個學生,條件很苛刻,不簡單,恐怕他不肯收你,這個事情就難了。找,找不到;遇到了,遇到他又不要你。他為什麼不要你?因為你的頭腦已經雜亂了,他不願意用很多的時間、功夫來給你洗腦,他不願意。那就是說你聽得太多,你看得太多了,這個善知識不會要這種學生。善知識要什麼樣的學生?初發心的,發心學佛,你有沒有聽過哪些人講經?沒聽過;你有沒有看過什麼佛經、佛書?沒看過,那這個人善知識就把他當寶貝。為什麼?他心地乾乾淨淨,一點染污都沒有,他樂意教他,為什麼?他怎麼樣教他,他怎麼樣接受,他完全能接受。你在外面聽了別人講的,那老師再跟你講的時候,你會比較,他講跟我從前聽的不一樣,你就會起疑惑、排斥,難以相信,不能接受。所以善知識不要這種學生,這個學生他不要的。所以找個老師不簡單,老師要找學生也不是容易事情,要師資道合,這是多生多劫的緣分,沒有緣分遇不到的。

  尤其是在現代這個時代,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這下害了人了。在我們中國過去,你說升座講經說法,不是隨便一個人學了點佛法就可以升座講經,不可以的。你寫的東西想出版,也不是你有錢就可以去出版,不可以的。從前的標準,要得到國家的承認。所以想出家也不像現在這麼容易,找一個廟、找一個師父,剃了頭就出家,哪有這麼簡單!從前出家要經過考試,這個考試是國家主辦的。考試的科目比考進士還要難,為什麼?你考中了進士,你可以替政府做事,政府可以委派你做個縣市長,或者在中央政府,像現在的科長、專員之類的,可以委派你的。你是皇帝的臣子,你要服從命令的。可是出家人的身分是皇帝的老師,皇帝要承認你是他的老師,換句話說,那個考試決定不像考進士那麼簡單。所以一般課程標準跟進士相同,除了這一部分之外,還要考佛法的經典。這兩重,所謂是內學、外學統統及格了,皇帝承認你有資格做我的老師,這才給一個證書給你,及格證書。這個證書叫度牒,你拿到這個度牒,你才有資格出家。

  所以從前你要想出家,你覺得這個寺廟不錯,很有緣分,你跟這個老和尚,你說你想出家,老和尚就跟你要,你有沒有度牒?你沒有度牒,老和尚要收了你出家,他犯國法,他要受國家法律的制裁,不可以的。你一定要有度牒,你有度牒,換句話說,這個政府、皇帝承認你有出家的資格。所以以前一出家,是國王、大臣沒有不尊敬的,道理在此地,他有相當高的水準。不像現在是想出家就出家了,沒那麼方便。你有著作要出版,那先要送到中央政府去審查。當然不是皇帝來審查,皇帝會派這些高僧大德來看,認為你這個很有價值,確實可以流通了,皇帝以命令頒布,這個書可以出版。因此這個邪知邪見的這些書籍就很少,它不能流通。不像現在,現在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這一自由就壞了,把從前這個水準破壞了。

  今天究竟哪是正法、哪是邪法,對於初學的人來說很難辨別。親近一個善知識又很不容易,這怎麼辦?在這種情形之下,最好就是以古大德為老師,那你就決定不錯了。這個方法出家同修跟在家的同修都可以用,你要曉得這是真正有好處。以古德,我們自己喜歡的經典選一部,不要選多,選一部專讀,讀誦。讀是對著本子念叫讀,誦是背誦,離開、沒有本子自己能夠背得過來,這叫背誦。一定要把這個經念熟,念的遍數愈多愈好。古人曾經說過,「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書你念上一千遍,它裡頭的意思你就明瞭了。怎麼明瞭?能悟的出來,不是你自己去思惟、去思考、想像它是什麼意思,不是的,這個意思自自然然從心裡頭往外湧現,這個叫悟。不熟不行,熟了之後,他心清淨。所以這個讀經,諸位要曉得,讀經也是修行。

  讀佛經跟念世間那個書不一樣,這是講什麼?跟現代念這個世間書不一樣。但是像我們中國古代那個讀書跟念佛經,確實有很多地方它相同的,它這個功德利益是相同的。佛法讀經是戒、定、慧三學是一次完成,就統統都有了,正是《華嚴經》上所講的,「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我學持戒的時候不是修定,修定的時候也不是開慧,它是有次第的、有次序的。圓融是戒、定、慧同時修行,同時修,同時完成,這叫圓融。圓融跟次第可以並進,可以同時下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有次第;但是在讀經,這個就是圓融的。戒律雖然很多,戒條很多,戒律的精神只有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這八個字。諸惡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的,律自己的,眾善奉行是大乘菩薩戒,所以這個兩句戒律統統都包括盡了。我們讀佛經,你讀經的時候你心裡不會想壞事,念經!那豈不就是諸惡莫作了嗎?你看小乘戒具足。經,這個文字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是止於至善,沒有比這個更善,我們讀經就是眾善奉行。你看大乘戒律也都完全包括了,一條都不漏。所以千萬不要輕視讀經,讀經是修圓滿的戒律。

  讀經的時候專心,專心在讀,專心就是修定。心裡面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專心在讀經就是修定,定有了。這個經文念得字字不錯,句句分明,沒有念顛倒,這就是慧。所以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你在讀經的時候,一面讀一面想這個經裡頭什麼意思,那就糟了,那三學都沒有了。為什麼?你心裡有妄念,有念頭,你戒沒有了,戒破掉了;你有妄念,你定也沒有了,慧也沒有了,那就說你把佛經當作世間書去念了,這個就錯了,這個三學的利益功德你得不到。所以讀經應該就老老實實去念,決定不要思惟這裡頭什麼意思。如果這個意思從自己內心裡面湧現出來,這是好,這個是常有這個現象,這是你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去思惟,這個意思就是悟出來的。所以你念得愈多,這個意思會往上湧,絕不是思考來的,絕不是去研究得來的,這個是真正的,真正智慧現前。雖然有這個現前,你也不要歡喜,你也不要趕快拿筆記去把它記下來。那你要是一記下來,好了,你所得的就止於如此了,不會再有進步。根本不理它,你天天念,天天有悟處,天天有不同殊勝的境界現前,這讀經的好處。要知道這樣讀,才是佛教給我們的讀誦大乘,要這樣的讀法。

  所以讀經會開悟,就是因為他戒、定、慧三學同時在修,所以他能夠得定,你念上幾千遍,他心定了,他沒有妄想了。定什麼?只定在這一部經上,其他的經?其他的經他不想看,也不想聽,專門就念這一樣,他就有定,所以他才能開慧。古時候的人多半都是這樣的用功法。所以我們現代的年輕出家人,你們比不上古人,實在講不是你們的聰明智慧比不上古人,你們的方法錯了,你們學得太多、太雜了,所以你們的心是雜亂心,這怎麼能入道!入道是清淨心才能入道,雜亂心不能入道。看到這個也喜歡、那個也喜歡,這是大病,這叫業障,所以自己要覺悟。

  古大德,我們還拿《壇經》的例子來說,你說法達禪師遇到六祖了,交談幾句話當中,他就大徹大悟、就明心見性了,憑什麼?我們今天讀《壇經》,讀了幾十遍了,為什麼還不開悟,人家幾句話就開悟了?確實不是我們不如他,是他用的功夫比我們純。法達念了三千部《法華經》,你想想《法華經》分量不少,一天念一部,念三千部,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三千六百天,他如果要除了過年、放假不念的話,他這十年的功夫,十年就念一部經,他有戒、有定。那個戒,我們不說別的,定共戒,有定的人決定有戒,有戒的人不一定有定,有定的人決定有戒。他還要為非作歹,他怎麼會有定?他不可能有定。所以有定的人一定有戒。所以六祖給他一點,他就明心見性,他就憑他那個三千部的《法華經》。

  近代像倓虛法師,這是天台宗的近代一位了不起的祖師,他中年出家,差不多將近四十多歲時才出家,親近諦閑老法師,被諦閑老法師看中了,選他做繼承人,傳法給他。他憑的什麼?你看看他的自傳就曉得,《影塵回憶錄》就是他的自傳。人家在沒有出家之前,做居士的時候,「八載寒窗讀《楞嚴》」,念一部經念了八年,所以他也有定。我們想想看,我們怎麼能跟人家比?人家一部經念八年、念十年,我們一部經恐怕一個月都沒有念到,念了幾天,又換個經來念了,這怎麼行!所以沒有定力,沒有耐心,不能定於業,不能專於業,這個苦頭吃大了。這是我今天在此地奉勸你們這些年輕的比丘,你們要想成就,還是要走古人的那個老路。走現代人的路子,頂多你成為一個佛學家、佛學博士,其實煩惱還是一大堆,你是個博地凡夫,你不能成佛作祖。

  所以這想親近古人,我們就採取一個方法,以古人為老師,選定一部經,天天念它,不要換。你能念上三年,你一定就有心得了。你念了三年之後,我勸你換,你也不肯換了,為什麼?你嘗到味道了,你得到甜頭了,你嘗到味道了。三年那個根就扎下去了,你就嘗到味道了。現在你沒有這個功夫,法味嘗不到,你得不到法喜。所以說法喜充滿,那種歡喜是從內心裡面流出來的,真正的喜悅。這是你沒有功夫,你得不到;你有功夫,一定得到法喜。得到法喜,才是真正精進。

  讀經,當然也要研究註解,研究註解會幫助你開悟。你要是純粹讀經,完全不研究註解,譬如說你十年能開悟,你一方面研究註解,一方面讀誦,可以提前,五年、七年就開悟了,時間能提前。這個註解就是親近善知識了,我選定古人一個好註解,我看它、看註子,可以研究,但是是另外的事情。譬如說我每天讀誦我用一個小時,我用一個小時來讀經,就是修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一個小時讀經是完全不用分別執著、不用思惟,就是讀,像我剛才講的這個方式去讀。另外再用一個小時研究,那就看註子,研究註解,這個可以用思惟,可以用思惟去研究。研究,研究一家的,一種註子。用一種註子,你走一個路子,他指出你一條路子,有一個開悟的道路。你看兩個人的註子,他兩個人註解一定不同,如果完全相同了,就沒有價值流通了,所以他決定不相同。那就是說兩個看法、兩個方向、兩個道路,只能選一種,你很慎重的去選擇,選定就不改了,就認定這是我的老師,我就跟他一個人走。這選註只能選一種,所以要慎重。

  我們今天唯一能做得到的親近承事,只有找古人,找今人沒法子了,只有找古人。譬如說我們要學《彌陀經》,我們可以找蓮池大師,他有《疏鈔》,我們可以找蕅益大師,他有《要解》,這是舉一個例子來給諸位說明。你找一個好的註解你去研究,你去讀誦、去研究,這個樣子能夠抱定這一部經、一部註解,下個三年到五年的功夫,你必定有成就。然後你再看別的一切經論,再聽別人講解就不一樣。怎麼不一樣?剛才說過,你有能力辨別真假、邪正,你有能力辨別了,你有了底子;否則的話,你沒有這個能力。這是講親近承事、恭敬供養。

  如果這個善知識是現在在前,恭敬供養是必要的。大凡善知識的生活都很樸素、都很簡單,簡單的生活我們要照顧。如果這個簡單生活都不照顧,他在此地不能住了,他就得走路了,所以一定要照顧到。是不是要很富裕的給他照顧?那沒有必要。如果這個供養過了頭,往往把那個善知識拉回來了,他本來是個聖人,把他拉回來當凡夫。怎麼說?原來他心在道上的,現在生活一富裕了,貪瞋痴慢又起來了,他又回過頭來,退轉了,又變成凡夫。所以現在很多出家人沒有道心,誰害的?居士們害的,供養過了頭。他沒有錢,他心在道上;他有了錢,他心就不在道上了,他心裡天天想著錢,他不想道了,這就壞了。所以佛教在家居士對這個出家人供養,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害病的時候醫藥,就這四樣,這四樣照顧他就行了,他吃得飽、穿得暖,睡覺臥具不缺乏,就夠了。

  現在供養過了頭,甚至於買一棟房子供養他,這種供養將來都是要墮地獄的。為什麼?他本來出了家了,現在又給他一個家,叫他住進去,回來了,他又回家去,那不是回來了嗎?他出了家,現在你買個房子給他,不就是他又有了家嗎?蓋個廟給他,他還是回家了,為什麼?那個廟是他的,廟是他的家。從前那個廟是十方常住,只要是出家人都可以掛單,廟是誰的?廟是公家的、是國家的、是佛教團體的,不是屬於某一個人的。現在給他蓋個廟,所有權都是他的,那是他的家,他出了個小家,現在又入了一個大家,這就糟糕了,將來一同都要墮地獄。所以我們要有很高的警覺心,不要被人騙了,不要被人害了,人家要送個房子給我們,曉得那是害我的。那房子是什麼?那房子是地獄,是叫你入地獄,這個萬萬不可以。

  借給我們修道可以,我們借住,這個可以,我們決定不能要它的產權。所以他發心來供養,我這個房子借給你,可以;他要蓋一個廟,蓋個廟什麼?這個廟是地方的,請你來做住持,一任三年,做滿了你就走路,這個行,這個可以。做得好再做三年,行,為什麼?主權是屬於這個地方上的,不是屬於自己的,這個可以。所以我們要很小心、很謹慎,不能積財,積財喪道。現在供養錢太多了,太多了怎麼樣?自己夠用的,立刻要輾轉布施掉,不要保留。你要保留到那個地方,你心裡念念就是念那些財了,又怕貶值,又什麼匯率了,亂七八糟,又說,這個名堂多了,我都說不出來,他天天在這上操心,心裡頭把佛早都忘得乾乾淨淨的。所以不要財。

  這個供養得多了,你看學印光法師、虛雲老和尚,這都是我們的榜樣。印光老法師,所有一切供養都印經布施,這個好,法布施。拿這錢財印經,布施給一切大眾,廣結法緣。虛雲老和尚人家供養他那些錢財,他都去蓋廟、修廟去,這個也是好事情。因為有很多年輕出家人沒地方住,他看有破廟,他就把它修好,修好,請一個有道德的出家人去做住持,這也是好事情。真正做的是利益眾生的事業,自己決定沒有拿這個錢自己去享受,沒有。我們沒有聽說虛雲老和尚有一棟房子,沒聽說過;印光法師,你聽聽他哪裡有房子,他沒有。所以這個我們自己要很留心,要很謹慎來處理這個事情。所以不要被這個,現在居士很會害人,甜言蜜語很會害人,不要上他的當。這是恭敬供養,就是照顧他的生活起居,照顧他這個。

  講到供養,我們這個經的後面說得非常詳細,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最,這第一是法供養。法供養裡面也有許多條目,法供養裡面的第一,就是依教修行供養。我們能夠依照經典裡面的理論方法來修行,這是最上的供養,這是第一供養,要曉得。所以這供養並不只是錢財、承事,還不只是這個,要依教修行。所以這一點意思你明白了,底下就是親近、承事、供養要有耐心,不是短時間的。而且告訴你,還不是我們這一生的,生生世世都要這樣做法。甚至於成了佛了,成了佛還是這樣做法。成佛為什麼還這樣做?成佛之後是倒駕慈航,給那些沒有成佛、想學佛的人做一個榜樣。你像佛的學生裡面,舍利弗、目犍連都是早成了佛的人;菩薩裡頭,文殊、普賢都是早成佛了,都是倒駕慈航再來的,他們示現作一個聲聞、作一個菩薩,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換句話說,成了佛也不休息,也不終止,還是這樣子做法,這就對了,那是完全為了利益眾生。所以此地講,這個日光劫當中有十萬佛出興於世,這個十萬佛不是同時出來的,一尊佛滅度了,底下一尊佛再出現。由此可知,他的親近承事、恭敬供養是生生世世,這樣的修無量劫,這是這一段非常重要的意思。下面這個經文,剛才講了,這是流水經文,我們把它念下去:

  【次有佛出。名圓滿肩。我為居士。】

  這是他以居士的身分,前面他是以國王的身分。

  【親近供養令生歡喜。次有佛出。名無垢童子。我為輔臣。】

  『輔臣』就是大臣,像宰相,現在我們講的行政院長、部長之類的。

  【親近供養令生歡喜。次有佛出。名勇猛持。我為阿修羅王。親近供養令生歡喜。】

  這個『阿修羅王』就不一定在什麼地方,因為像《楞嚴》裡面講得很詳細,阿修羅有四種,除了地獄裡面沒有阿修羅,天上有阿修羅,人間有阿修羅,餓鬼、畜生裡頭都有阿修羅,那這就不定是哪一道的阿修羅,但是他是「阿修羅王」,阿修羅裡面的首領。

  【次有佛出。名為妙光。我為山神。親近供養令生歡喜。】

  這個『山神』是屬於地神一類的,像山神、土地,這是屬於鬼道。這個鬼道裡面的社會跟我們人間差不多,我們人間一個國家裡頭有國王,鬼裡面的國王我們稱作閻羅王,國王;也有省主席、市長,也有;那個縣市長就是城隍;像山神、土地,這是鄉鎮長之類,鄉鎮長,這是屬於鬼神。我們講土地公,土地公有鄰長、里長,管這一個小地區的,我們叫他福德正神。這些統統都算是福德正神。像山神、土地、城隍、閻羅王都是屬於福德正神,是鬼裡面的神。他是在鬼裡面做官,這是山神。

  【次有佛出。名須彌相。我為樹神。親近供養令生歡喜。】

  這個『樹神』,「樹神」、花神,這個確實有的。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樹木的高度超過一個人就有樹神。小樹沒有,超過一個人的就有。樹神是怎麼回事情?也是鬼神,鬼神他沒地方住,他往往看到這個樹大,很蔭涼,他就到那裡去住,住久了就變成樹神,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佛在《戒經》裡面告訴比丘們,比丘們在山上住,有的時候蓋個茅蓬得要去砍樹。砍樹,這經上教給我們,頭一天要給這個樹去供養他,我們拿一點飯菜去供養他,給他念經,這就是告訴他,明天我要砍這個樹,不得已我要砍這個樹蓋房子,請這個依附、住在這個樹的鬼神,請他搬家,他去另外請地方去。所以請他搬家,我要這個樹,我要用它。所以是有這個條文。這個花、草、木都是靈鬼依附在這些地方。

  因此我們學道的人,給諸位說,對於世間一切法不要有嗜好,這個很重要。這有嗜好就很麻煩,為什麼?他喜歡,喜歡,將來死了之後,他還喜歡,他還不離開,那麼他那個神識(鬼魂)就附在那裡去了。你譬如你喜歡種樹,你將來很可能就變成樹神。你喜歡養花,你將來可能就變成花神,為什麼?死了之後,他有這個習氣,他改不掉,我喜歡花,那怎麼辦?只能神識去依附到花草上去,就變成花神。什麼都不能夠愛好。你喜歡書的人,那就糟糕了,喜歡書、愛書,愛書如命,死了以後,那書裡頭什麼?書裡頭有蛀蟲,他就變成蛀蟲了。這很麻煩!所以不要有嗜好,你有嗜好,都是你將來的麻煩事。所以什麼事情要看淡,不要執著,不要把它據為己有,得失不關心,你的心就解脫,你的心就自在了。你只要有一樣愛好,那個東西都是你的鎖鏈,它把你鎖在那裡,你沒有辦法離開六道輪迴。

  所以這個祖師們常常教念佛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為什麼?你才能往生西方世界。你有一樣放不下,你都走不了,你沒有辦法超越,這是要記住的。所以對於這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山明水秀要是歡喜那個地方,他將來就會變成山神、變成土地神,他死了,他修的時候有戒定慧、有功德,死了以後,還捨不得離開那個地方,那怎麼辦?只有到那個地方當山神、當土地公。如果要是投胎的話,就在那個山裡頭當野獸,山上有野獸,就投胎就變這些東西去了,很不值得。所以一切法裡頭都不可以愛好。再看底下經文:

  【次有佛出。名離垢臂。我為商主。親近供養令生歡喜。】

  這個『商主』,就是我們今天講企業界裡面的鉅子,好像是商會的會長,商業界裡面的領袖,貿易團裡面的主持人、負責人,這叫「商主」。

  【次有佛出。名師子遊步。我為城神。親近供養令生歡喜。】

  『城神』就是城隍,比這個山神、土地神身分要高一些了,相當於現在的縣市長。

  【次有佛出。名天王寶髻。我為毘沙門天王。親近供養令生歡喜。】

  『毘沙門』是四天王之一,就是北方的天王,四天王之一,在佛法裡面是護法神。

  【次有佛出。名法高稱。我為乾闥婆王。親近供養令生歡喜。】

  『乾闥婆』是帝釋天的樂隊,那個『王』就好像是隊長一樣的,他是忉利天宮裡面樂隊的隊長,是這麼一個身分。

  【次有佛出。名普光明冠。我為鳩槃茶王。】

  這個『鳩槃茶』也是屬於樂隊。這個忉利天,忉利天天王下面有兩個樂隊,一個是演奏普通音樂的,一個是演奏梵樂的(梵音的)。因為佛、菩薩也常常在天上說法,說法的時候譬如說召集梵樂隊來演奏。

  【善男子。於彼劫中。此十如來而為上首。如是次第十萬如來。皆悉供養。】

  這個是這一段經文裡面的第二段,日光劫。我們再看下面第三段:

  【善男子。此世界中次復有劫名妙蓮華。有六十億如來出興於世。我常於此受種種身。】

  因為時劫長,遇見佛也多,生生世世都遇到佛,都親近、承事、供養,都修行,修這麼久。可是每一生每一世的身分都不相同,有的時候身分很高,有的時候身分很低,這就是六道輪轉。我們在這一段經文裡面看到一個現象,正是像《無量壽經》裡面所說的,「住菩薩道」,這真是住菩薩道;「供四百億佛」,住菩薩道,供養四百億佛。這個地方還不到四百億,這個菩薩供養佛還不到四百億。供四百億佛怎麼樣?還有隔陰之迷,還有退轉。你們諸位在這個經文裡看到,他有隔陰之迷,他有退轉。怎麼曉得退轉?我們前面讀的這個,他這個身分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退,這就曉得他確實有退轉。他要沒有隔陰之迷,他決定不會退轉。所以有隔陰之迷,一定退轉的,你想這個事情可怕了。

  很可惜,他沒有修念佛法門,沒有求生西方淨土。他要求生西方淨土,他就不退轉了。唯有這一個法門,叫不退轉的法門,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信的人少,修行容易,成功也容易,但是人就不相信,就不肯修。我告訴你們,我相信,我是專修淨土法門。我怎麼相信的?是我講《華嚴經》講了十幾年,我從《華嚴經》裡面開悟的。悟什麼?悟到念佛求生淨土是《華嚴經》裡面講的第一法門,文殊、普賢修這個法門,善財童子也是修這個法門。所以我看到文殊、普賢、善財都學這個法門,我沒有懷疑了,我選定這個法門。所以我是專講淨土經典,這個《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這是《四十華嚴》,「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最後給你說明白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一往生決定不退轉了。所以他這個『受種種身』。

  【以種種威儀。】

  他每受一個身他的威儀都不相同,就是儀表都不一樣,人跟畜生不相同,畜生跟餓鬼不相同,餓鬼跟天人也不相同。

  【往詣於彼一一佛所。親近承事。以種種資具。恭敬供養。令生歡喜。教化調伏無量眾生。令其成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又於彼一一佛所。得種種三昧門。種種陀羅尼門。種種神通門。種種辯才門。種種一切智門。種種法明門。種種智慧門。照種種十方海。入種種佛剎海。見種種諸佛海。顯示甚深。普遍建立。清淨成就。增長廣大。】

  這些都是說他在這一劫當中修行的成就。雖然有這些殊勝的成就,前面諸位要記住,他有隔陰之迷。其實這些菩薩生生世世在修行,他的緣殊勝,他遇到佛。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是生生世世在修行?決定是的。你過去生中有沒有像他這樣親近這麼多的諸佛如來?我給諸位說,你也親近過了。怎麼曉得?《金剛經》上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你今天讀誦大乘經典不驚不怖,你為什麼會不驚不怖?就是因為你過去生中,不止供養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你曾經供養過無量無數的如來。所以你有這個善根,你不是沒有。可是這一生很不幸,生到沒有佛出世的時候,生到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由此可知,這個隔陰退轉是非常的可怕,明瞭這個事實,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超越,不是沒有辦法,不是沒有門路;真有方法,真有門路,決定能超越得了。這個淨土方法萬修萬人去,這個方法是在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裡面第一法門。這第一法門,所以十方諸佛讚歎,十方諸佛弘揚,一切法門度不了的眾生,這個法門能度。這種度是究竟徹底的度,不是小小的度。他這裡所講的這個度,都度得不究竟、不徹底。要究竟徹底怎麼還會有退轉?怎麼還會每一個身世不相同?那不可能的,所以他這個度不是究竟徹底的度。唯獨念佛法門是究竟徹底的度,所以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

  《阿彌陀經》它這個經的本題,原來的題目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是它的本名。稱讚,誰稱讚?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稱讚,不是普通人稱讚。稱讚什麼?稱讚他有不可思議的功、不可思議的德。功是什麼?持名念佛,就是信願持名,這是他的功。德是什麼?是往生不退,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是什麼人?是等覺菩薩。你想想看,這真正不可思議。什麼樣的人能往生?我們看《觀無量壽佛經》最後一品,「下品下生章」,這個下品下生,你不能看不起它。下品下生是最殊勝的一章,它在最後,就好像唱戲一樣,壓軸戲!最後是壓軸戲,所有法門都不能度了,都沒有辦法了,它能度。什麼人?五逆十惡、墮阿鼻地獄的眾生,佛能叫他臨命終時一念、十念,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圓證三不退,這真正是不可思議功德!所以一切諸佛護念。

  佛要教眾生,這個罪業重得不能再重的眾生,叫他立刻成佛,他有沒有這個能力?如果佛沒有這個能力,那我們常講佛萬德萬能,這個話是讚歎他的,不是真的,佛的智慧能力並沒有圓滿。佛能夠教極惡的眾生,惡到不能再惡了,那個罪重到不能再重了,能夠叫他立刻成佛,那佛的智慧圓滿,佛的德能圓滿,沒有話說,萬德萬能,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不是讚歎的話。諸位要是真正了解這個事實,你才曉得佛的萬德萬能不是假的,不是稱讚的,實實在在的,問題就是你信不信?你肯相信,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沒有一個人不成佛。換句話說,人人都有成佛的機會,就在你自己能不能把握。這上說的,種種什麼神通、辯才、陀羅尼三昧,都不是究竟圓滿的。你要是從念佛這個法門修成,你所得的是究竟圓滿,那跟他完全不相同,不能跟你相比。

  到這個地方,這是第三段,我們把這個意思說完了。底下一段,第四段文不長,但是四段是屬於總結,裡面的意思比較多一點,我們要留到下一次,我們詳細再跟諸位研討,裡面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