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開敷夜神章  (第二十九集)  1986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12-004-0029

  請掀開經本八百二十四頁,倒數第三行,我們先念一段經文,對對地方。

  【王讚女已。以無價寶火光摩尼。種種妙色所莊嚴衣。手自授與寶光童女。並其眷屬。】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是講國王在修大布施的時候遇到了寶光童女,童女也是再來人,從她對於大王的偈讚我們曉得她的境界也是法身大士,如果不是法身大士,說不出來的。菩薩們是彼此互相的讚歎,所以這個大王在前面也讚歎童女,這個地方所說的就有攝受她的意義存在。我們看經文裡面所說的,讚歎之後,底下就是布施,照我們世俗講法來說,就是彼此見面都要送一點禮物做紀念,佛門當中也不例外,所以這個大王讚歎童女之後也送一點禮物給她。布施法會裡面,國王寶物太多了,小禮物也很不可思議,『以無價寶火光摩尼』,是摩尼寶珠,以這個來送給她。除寶珠之外還有衣,『種種妙色所莊嚴衣』,這個衣不止一件,數量相當多,都非常的華美。而且是『手自授與』,不是別人代他拿的,國王親手給她的,親手將這些寶珠、這些衣服給她。不但給她,隨著童女來的也有不少人,這是她的隨從、她的眷屬,『並其眷屬』。

  【一一告言。】

  這個『一一』是非常關切的意思,告訴大眾。

  【汝諸童女。各各受取。著此妙衣。】

  不但給她,而且還勸她,這些衣服都可以穿上,送給她了,都可以穿上。

  【時諸童女雙膝著地。兩手承捧。置於頂上。然後而著。】

  這是禮節。世出世間法都是非常重視禮節的,禮表敬,禮顯我們的性德,禮是性德,所以禮不能廢。儒家要沒有禮,儒就沒有了,縱然有研究儒家的這些學術,那不過是學者而已。佛法也是如此,佛法要是沒有禮,佛就沒有了;換句話說,真正修行人沒有了,充其量也不過世間有幾位佛學的學者而已,變成了佛學,而不是學佛。佛門的禮就是戒律,所以戒跟禮是一樣的東西,沒有戒就沒有佛,沒有禮就沒有儒。因為儒與佛都是要重實行,信解行證是以行為最重要。當然,你不信,你不會去行。信了之後,我只有信、只有解,沒有行,那是沒用處的,那是佛學家,現在所講的佛學博士,佛學博士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他不能出三界,他不能了生死。所以一定是行而後證,要證果。所以重視行。行裡面第一個就是「禮敬諸佛」,十大願王第一個就是修禮敬,這是戒律裡頭最重要的一條。

  我們在此地看,你看每一位菩薩、每一位善知識他們的禮節很周到,決定沒有輕慢人之心,也沒有輕慢人之行,他做得很圓滿。國王既然親手賜予,當然是也要跪下去雙手捧承,捧了之後先頂在頭上,這是最恭敬。頂在頭上之後退開,退開之後在旁邊再穿上。這是禮節,我們要學習。這個禮節是重視往來,所謂是禮尚往來,禮是要講求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禮是往來的。可是諸位要知道,禮尚往來是平輩,平輩是禮尚往來的,長輩賜予你就不能推讓,推讓對尊長不敬。你看《禮記》裡面就有,「長者賜,不敢辭」,不可以推讓,推讓是平輩,長輩不可以。長輩賜給你,道一聲謝謝,行個禮,乖乖的接過來就行了,不必客氣,客氣是平輩,不是對尊長,這一點也要注意到。往往我們不曉得,對長輩也是禮讓,對長輩不可以讓,這是不禮貌。所以這裡國王賜的時候她們沒有推讓,沒有謙辭,只有接受,為什麼?這是長者賜。

  【既著衣已。】

  這個衣服穿上去之後還要穿給國王看看,這個禮貌才周到,不能說是穿了之後就走了,這個不行,還要到國王這裡道謝。你看:

  【右繞於王。】

  普通的禮節是繞三匝,這是古印度的禮節,就是道謝,穿好了之後再來道謝。

  【頭面作禮。】

  就是五體投地。

  【時彼一切諸寶衣中。普出一切星宿光明。】

  這個衣服真正是寶衣,衣裡面能現種種形像,就像我們現在電視螢幕一樣,它會現種種形像,這真是妙極了。所以我們講這個科技,科學技術,怎麼樣講,比起佛法差得太遠了。我們今天諸位想想,你看電視後面那些電子多複雜,人家做得太巧妙了,薄薄一件衣服上已經就是做滿了。現在我們這電視是硬體的,人家已經做成軟體,實在是妙,實在是高明。在從前讀這個經真正是不可思議,現在讀這個經我們能想得通,不是做不到,你看科學將來進步的時候,真的,衣服就是電視機,他就有能力做成這麼薄,做成這麼柔軟,可以折疊,攜帶很方便。這在佛法裡頭,他方世界都已經發展到極處了。

  【眾人見之。咸作是言。此諸女等皆悉端正。如淨夜天星宿莊嚴。】

  末後這一句是讚歎、是比喻,『淨夜天』天氣非常的晴朗,星光閃耀,非常淨明,拿這個來形容這一班的女孩子,一個個非常的天真。再看下面經文:

  【爾時夜神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意云何。】

  善財童子正好在這時候參訪這個夜神,夜神敘述他過去的事情,對著善財敘述他過去的事情。底下就要說明過去這些人物、這些事,都是夜神的前生,歷劫修行,所以叫著善財童子,提醒他。下面這一段話就重要,就是你的意思、你的看法怎麼樣?

  【爾時一切法圓滿寶蓋大師子吼妙音聲王者。豈異人乎。毘盧遮那如來應正等覺是也。】

  他說你曉不曉得過去世修行的這些菩薩,這個國王是什麼人,你曉不曉得?原來就是現在的本師毘盧遮那如來。毘盧遮那是法身佛,華嚴三聖當中就是供著毘盧遮那佛,就是他。『如來應正等覺』,這是十號當中的兩種,凡是成佛都有十種德號,這在此地不必多講。

  【光明王者。淨飯王是。蓮華光夫人者。摩耶夫人是。寶光明童女者。即我身是。】

  當年那個時候的『光明王』,就是現在的『淨飯王』;『蓮華光夫人』,就是現在的『摩耶夫人』;而『寶光明童女』,就是現在這位夜神,可見得這個關係、這個緣分是生生世世結成的。我們在這個世間,縱然很陌生的人,有一面之緣,也不是偶然的,何況能夠同在一個講堂,能夠坐在這個地方聽一個半鐘點經,這個過去世的緣分非常非常之深,否則的話,像這樣的聚會是不可能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珍惜歷劫的因緣,好好的在這一生當中做個同參道友,彼此互相勉勵,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我們有決定性的成就。

  【其王爾時。】

  這還是講過去生中的事情。

  【以四攝法所攝眾生。即此佛會大道場中一切菩薩雲集者是。】

  過去這個大王教化眾生『以四攝法』,「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是大乘法裡面諸佛菩薩攝受眾生的四種法門,我們在這一段經文裡面都看到了。你看第一個大王廣行布施,見到這些人來求幫助的,國王歡喜,言語柔軟,這是愛語,親手來布施,這是利行、同事,這是以四攝法攝受大眾,那是過去劫中的事情。那個時候這些人物就是現在我們這一會,現在我們這一會大眾,過去世就有這個因緣。所以說『即此佛會大道場中一切菩薩雲集者是』,現在這麼多人聚會在一處,可見得過去生中都結了緣。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這一句是不能少的,為什麼?前面講的是一切菩薩,如果對於菩提道要有退轉,那就不是菩薩。《金剛經》上說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就不是菩薩。他這裡說了,這個大道場中一切菩薩雲集者是,所以他們是真正的菩薩,都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所以是證三不退,都是不退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下面說出他們的地位:

  【或住菩薩初極喜地。】

  這個地位就高了,全都是地上菩薩,都登了地。『極喜地』就是初地,有些經上翻作歡喜地。

  【或離垢地。或發光地。或焰慧地。或難勝地。或現前地。或遠行地。或不動地。或善慧地。或法雲地。】

  『離垢地』是二地,『發光地』是三地,『焰慧地』是四地,『難勝地』是五地,『現前地』是六地,『遠行地』是七地,『不動地』是八地,『善慧地』是九地,十地就是『法雲地』。這些與會的大眾個個都是地上菩薩,從初地到十地。這些名相我們在此地也不多說。通常在別教裡面講,從初地到七地修行的時間要一個阿僧祇劫,所以講三大阿僧祇劫成佛,第一個阿僧祇劫修到三賢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證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從初地到七地,就是從極喜地到遠行地;第三個阿僧祇劫,就是從不動地到法雲地,三個位次。這就是說明菩薩道愈往高處是愈難修,你看第一個阿僧祇劫證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證七個位次,第三個阿僧祇劫證三個位次,這樣才能圓滿菩提。這是講三大阿僧祇劫。這是一般法門幾乎都是這個說法,沒有例外的。例外的只有求生西方淨土,它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它是一生就證得;不是別教,還是圓教,圓教的佛果一生可以證得。

  這個方法實在講非常的簡單,最穩當不過了,可是很少人相信,這個世間人好像看到這個太容易了,他信不過,他要找麻煩,愈是麻煩,愈是奇奇怪怪的,他覺得那個可信,簡單的他不相信,這就是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少善根,不信、不解;少福德,不肯修;少因緣,他接觸得少,沒有遇到善知識詳細透徹的給他講解,這個很不容易。尤其是《彌陀經》,你要想找一個人詳細、透徹來給你講這部《彌陀經》不容易,因為要很詳細的來講解,一部《阿彌陀經》一天講一個半鐘點要講兩年,你到哪裡去找這個人跟你講?沒有這個因緣你的信心生不起來,一生成佛的法門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是當面錯過,這實在太可惜了。我們在這裡看到的十地菩薩,的確不容易。

  【各各具足種種大願。】

  《華嚴經》上所說的大願,以普賢十願就全包括了,那是菩薩的總願。但是雖然講的十願,題目是不變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到普皆迴向,題目不變,每一個階層修行的方法、境界不相同。所以這個妙理、妙境無有窮盡。這底下講:

  【集種種助道。】

  前面講四攝,六度萬行都是屬於助道。

  【修種種妙行。備種種莊嚴。獲種種清淨。】

  這個『備』就是具備,具備這種種莊嚴。莊嚴道場,諸位一定要記住,莊嚴最重要是心生清淨莊嚴,如果我們心裡不清淨,外表做得怎麼好也不叫莊嚴。果然身心清淨,縱然是個簡陋的茅蓬,也是具足莊嚴。所以莊嚴要從心地做起,依教修行,就是真實的莊嚴。所以他的果報是『獲種種清淨』,身語意三業清淨。

  【得種種神通。遊種種自在。】

  『神通』是從能力上來說的,「通」就是通達無礙,「神」是神奇莫測,就是我們一般人常識達不到的,想像不到的,他都能做得到,他都沒有障礙,這叫神通。所以我們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才藝、就是技能,技術、能力,在佛法裡用神通這個名詞。『自在』是講他的生活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他得自在。

  【住種種解脫。】

  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能夠繫縛他,這他就能得解脫。解脫跟自在意思非常的接近。

  【從種種方所來此會中。處於種種妙法宮殿。】

  這些十地菩薩都是從遠方而來的,所謂『從種種方所』,就是從十方而來的,到此地來集會。『處於種種妙法宮殿』,這一句我們看起來非常的奇妙,這些菩薩來了,他怎麼來的?他自己住的那個宮殿,他的宮殿飛到這來了。到此地來,他還是住在他的宮殿裡面,非常非常之妙。像我們現在做的佛像都做個小佛龕,那個佛龕就是代表他的宮殿。而且那個宮殿坐落在蓮花上,在花台之上。這麼多菩薩個個都是如此。所以他的宮殿,不但是他居住的處所,也是他的交通工具,他到哪裡去,那個宮殿就是交通工具,宮殿會飛,可大可小,變化無窮。

  我們在《維摩詰經》裡面看到的,經上講的,維摩長者他住的房間不大,丈室。丈室是一方丈,一方丈有多大,很小的一個小房間。經上講它裡面容納了一萬個師子座。師子座在我們中國來講太師椅,比這個椅子大。這個椅子你看我每次上來的時候很彆扭,為什麼?太小了,坐上來很不好坐,尤其是這兩邊,沒有這兩邊靠著就好一點,太小了。圖書館那個椅子比較上標準的師子座,有三尺的面積,那個坐了很舒服。一萬個師子座,要多大的地方才能容得下?菩薩的師子座沒縮小,維摩丈室沒有放大,這是華嚴境界,大小無礙,一多無礙,就是清涼大師所講的「事事無礙」,這是妙,妙法宮殿。這比維摩丈室還要莊嚴,維摩丈室不過師子座而已,這是人家的宮殿都來了。

  也有同修可能會問,菩薩的宮殿是不是一樣的?給諸位說,不是的,多彩多姿,到這個境界你的衣食住行都是隨心所欲,你心想什麼樣子它就變現什麼樣子,隨心所欲。《彌陀經》裡面都講的七,七是代表圓滿。你不懂這個意思,看到《彌陀經》裡面,「七重行樹,七重羅網」,好像看到西方極樂世界家家戶戶住的房子都是一個樣子的,這有什麼好玩!你不曉得那個七是代表圓滿的意思,不是數目字。什麼叫圓滿?隨心所欲就圓滿,歡喜什麼樣子就變什麼樣子,那就是圓滿。七這個字它的本意就是四方、上下、當中,取這個意思,這是圓滿。所以一點欠缺都沒有。《華嚴經》用十表法,所以十也不是一個數字,也是代表圓滿的意思。我們再看下面文:

  【爾時能開敷一切樹華安樂主夜神為善財童子欲明此解脫門義。而說偈言。】

  底下一共是有十一首偈頌,這十一首偈頌就是夜神對善財童子的開示,說明他已經能知,換句話說,智慧現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種能力都是我們自己的本能,絕對不是說這種能力佛有、菩薩有,我們沒有,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所以讀這些經文正是啟發我們的自性,建立自己的信心,恢復自己的德能。第一首是講的天眼通。

  【佛子我有廣大眼。】

  這個『佛子』是夜神稱善財童子,對他的敬稱,「佛子」,『我有廣大眼』。

  【普能觀察於十方。種種廣大剎海中。眾生五趣輪迴者。】

  換句話說,他的天眼能夠看到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剎海。這個地方講的『剎』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也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像我們住的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彌陀經》上告訴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那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此地講的範圍廣大,十方無量無邊這個空間裡面所有廣大的諸佛國土,每一個佛世界裡面情形跟我們這個世界總是差不多,大同小異,所以也有『五趣輪迴』。通常我們講六道,「五趣」就是六道,講五趣就不說阿修羅,講六道,把阿修羅算一道。嚴格的講,只有五道,沒有六道,因為阿修羅天上有,人間也有,餓鬼當中有,畜生也有,只有地獄沒有阿修羅。阿修羅在哪一道他就算哪一道,他在天道他就歸於天人一類,在人道就歸於人道一類,所以實際上講只有五道。通常我們講六道是單單講天阿修羅,人、畜、餓鬼這三種阿修羅不說,單單講天阿修羅。所以諸位以後看到經文裡面講到五趣、講到六道,或者是像《楞嚴經》上講七道(七趣),那再加一個仙人。仙有天仙、有地仙,也有人間修成的仙人,跟阿修羅一樣,他在哪一道可以歸入哪一道。所以說五趣、說六道、說七趣,可以說都是開合不同,一個展開來說,一個歸納起來講,意義都是圓滿的。他有這種能力,能夠見到這些眾生在五道裡頭輪迴,有這個能力,這是天眼通。這是見到凡夫。

  【亦見彼剎一切佛。皆坐寂滅菩提樹。神通充遍於十方。說法調伏諸群品。】

  前面是見六凡法界,這一首是他的天眼見四聖法界,他在這個佛國土裡面,這是一個佛國土,一切佛國土總是差不多的情形,見到『一切佛』。一個佛國土只有一尊佛,怎麼會有許多佛?有,這個「一切佛」,給諸位說是講的化身佛。你看我們在經上看到,「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就是一切佛。一個佛國土,像一個娑婆世界,法身佛只有一個。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所以無處不現身。應化身佛是有壽命的,有生有滅,像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他住世八十年,拿現在的話說,他的壽命八十歲,八十歲圓寂的,有生有滅。而報身佛是有始無終,法身佛是無始無終,所以說不上生滅。我們講佛入涅槃都是講的應化身,報身哪有什麼入涅槃?有始無終,他怎麼會入涅槃?所以要曉得,凡是講佛入滅都是講應化身。這是講應化身的佛。『皆坐寂滅菩提樹』,這就是示現八相成道,示現成道。

  『神通充遍於十方』,因為一個大千世界有十億個閻浮提。這個十億,給諸位說也不是一個確定的數字,有多有少,這是從大致上的說法。這是概說,不是定數,諸位一定要明瞭。為什麼是依這個原因?因為諸佛的願力、眾生的業力不相同,所以諸佛國土大小不一樣,佛度眾生人數多少也不一樣。你將來要成佛,希望多度一點眾生,你現在就要與一切眾生廣結法緣。你不肯與眾生結法緣,你成佛了,眾生不願意接近你。你成了佛也度不了他,所謂是佛不度無緣之人,他跟你沒有緣。由此可知,結緣非常重要。我們不僅僅在佛法裡要結緣,不管到什麼地方,都要有這個念頭。

  現在台灣同胞都相當富有,全世界人都知道,觀光客,全世界是第一個歡迎台灣人,台灣人有錢,肯花錢,所以非常受歡迎。美國歡迎台灣的觀光客,日本也是的,歐洲也是的,都知道台灣有錢。咱們去觀光,很可惜,沒有跟那個國家結法緣。這個可惜了,白跑了一趟。如果是個學佛的,他這個心態就不一樣,每到一個地區、到一個國家,一下飛機,踏上這片土地,心裡面就有願,我與這個國家、地區有緣,與這個土地有緣,與他們的政府有緣,與他們的老百姓有緣,你要起這個念頭。你起這個念頭好,將來你成佛到那個地方,大家都歡喜你,你可以到那度眾生。不學佛的人他不會生這個念頭,學佛的人他懂得生這個念頭。

  學佛的同修,在家就要學,這是當年李老師教給我的,我那時候沒有出家,跟他求學的時候他教給我的。我們到一個寺院道場,當然第一個你就要到大殿去禮佛三拜,怎麼個拜法?第一拜是拜自己與這個道場結了緣,我第一拜是結這個緣;第二拜,與這個常住住持、當家師裡面的執事與他們有緣;第三拜,與這個道場所有的信徒有緣。你看,同樣是拜三拜佛,意思不相同,會拜的這個三拜拜下去緣都結了;不結緣不能度眾生。所以一定要懂得廣結善緣。到人家道場去,曉得結緣。我告訴諸位,你們出國去觀光旅行,到人家國家去,也要發這個願,也要結這個緣,將來機緣成熟,度這一方的眾生,你不發這個願就不行,所以一定要發這個願。除了發願之外,還要行持,行持看我們力量能不能達到,這個不能勉強。力量達不到,我的心圓滿,也是無量功德。如果有這個力量,我盡心盡力去做。像我們現在這個道場可以說與全世界許多國家地區都結了法緣,我們印的經書、佛像每個月都寄到海外去,在許多國家、地區去流通,這是廣結法緣。你能出一點點力量,隨喜一點,這是隨喜功德。出一塊錢、出二塊錢,這裡面功德就有你一分、二分,就有。你與世界上許多國家地區就有緣,這個緣成熟的時候你才曉得不可思議。所以要懂得結緣,神通才能充遍於十方。

  目的何在?『說法調伏諸群品』,「品」是品類,「群」是種種不同的品類。像通常佛經裡面把有情眾生分為九大類,九法界眾生,這還大分,每一界裡面又有許多不同的種類。菩薩發大慈悲心,以清淨、平等為一切眾生說法。說法,諸位要記住,第一法就是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法他不能接受,再說第二法,第二法就是禪,禪再不能接受,說第三類的法門,第三類就是一切大乘的法門,大乘法門再不能接受,那就跟他說小乘法門。

  為什麼說念佛法門是第一法?因為這個法是能叫眾生當生成就,最快速的成就,沒有比這個更快的。佛講這個經,他老人家自己說出這個經題,叫「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現在講的《彌陀經》起的經題,這個經題內容太豐富了。什麼是不可思議功德?功就是一句佛號,這一句阿彌陀佛;德,就是往生成佛。不可思議的功,念佛是不可思議的功行,往生是不可思議的收穫,這一往生圓證三不退,一生就成就圓教的佛果,所以這是第一法門。你看《華嚴經》講到最後,這些法身大士怎麼樣圓滿菩提的?都是求生西方淨土,才能證得大圓滿,所以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

  我們幫助眾生應當拿最好的給他,最好的他不相信,他不識貨,那再次一等的給他。我們給他個大金剛鑽,他說你這是玻璃球,一文不值。好,算了,我再給一個大元寶給你,他一看到歡喜了。其實那個大元寶跟那個金剛鑽價值不曉得差哪裡去了。他要再看這個大元寶,這個東西沒用處,我肚子餓了不能當飯吃,你給他一個大饅頭,他歡喜得不得了。這不識貨有什麼法子?是吧!要曉得,《彌陀經》、念佛法門是一切諸佛第一法寶,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讚歎。他讚歎,諸位想想,他講不講這個經?可以說諸佛在每一個世界裡頭,對每一個眾生說法,所說的經不完全相同,眾生根性不一樣,不見得說的完全相同,但是《阿彌陀經》決定講的。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你要問他,他共同講的那個經是什麼經?那就是《阿彌陀經》,共同推動的法門就是念佛往生的法門,所以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你看在別的經上沒看到這種題目,你要是能把這個真正認清楚了,你是真正有福。

  我還得要到全世界各地方去跑,算一算現在至少一年要去十個地方。去幹什麼?去勸人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去幹這個。這個太要緊、太要緊了!我到那裡去給人家講他們還能相信,換一個人去講他們不大容易相信。為什麼原因?如果你自己信得不深,你講出來的是模稜兩可,人家縱然聽了,猶疑不決。我講的人家聽了之後,死心塌地去念佛了。所以我這些年在國外都沒有白跑,每到一個地方講幾次,總有幾個人來跟我說,我從今以後死心塌地念佛了。總有幾個人,那就是收穫。認識這個法門,難,太難太難了。你看《大藏經》那麼多經典,你怎麼發現到這是寶?實實在在不容易。所以能真正認識這個寶,真正認識這個法門,曉得一生圓滿菩提,能夠真正恢復自己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這個法門又簡單、又容易,人人做得到,人人能成就,古德講的「萬修萬人去」。再看底下一首,講天耳通。

  【佛子我有淨妙耳。】

  清淨微妙的耳根。

  【普聞一切無盡聲。亦聞諸佛轉法輪。皆能信受生歡喜。】

  天耳通只有一首偈,但是一首偈也是把九法界都包括了。第二句是六凡法界,『普聞一切無盡聲』,這是講六凡法界;『亦聞諸佛轉法輪』,這是講四聖法界,諸佛教化一切眾生的音聲,他也聽得清清楚楚。『皆能信受生歡喜』,這句裡頭有點問題,為什麼?聽到諸佛轉法輪的聲音歡喜沒話說,因為這一句它接前面,普聞六道無盡的音聲他怎麼也能信受生歡喜?畜生道的音聲、餓鬼道的音聲、地獄道的音聲他也信受嗎?信,他也接受了。他信受的是什麼?信的是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善因一定有善報,惡因必定有惡報,他相信這個,他接受這個理論、接受這個事實。生歡喜什麼?他造的惡因造得多,他現在在這裡受報,報完了他就好了。所以諸佛菩薩看到眾生在受果報(受苦受難)的時候,也是生歡喜,但是不是表現在面孔上,為什麼?他不經過這個報他沒有辦法把罪業洗乾淨,必定要有報的。罪報也叫業障,障礙他的心性,報盡了之後,有機會聞到佛法他就相信了。

  你看許多人一生沒有過過憂慮生活,他對佛法不關心,幾時受了打擊,受到痛苦,聽到佛法他才勉強能接受。世間人我們都常常遇到這個情形,你為什麼要學佛?總是受了刺激、打擊而來的。所以這個六道眾生,三惡道,那是最重的打擊。他從這個果報裡面出來之後,遇到善知識很容易信受佛法,他真正吃過苦頭,真正是遭過這些災難。所以菩薩心裡歡喜,知道他得度的機緣快要成熟了,不經過這個折磨,得度的機緣不能成熟,信的是這個。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我們在當前,不管是什麼樣的境界,無論是什麼樣的挫折,我們要想到,有果必有因。正是經典裡面常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果報來了,害怕;菩薩不怕果報,菩薩怕造惡因,不造惡因,當然就沒有惡果,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我們心要清淨,心要平等、要慈悲。

  【佛子我有他心智。出過眾生心境界。無二無礙量無邊。一念悉了諸心海。】

  這是他心通,他心通是別人心裡頭起心動念他就知道了。我們聽了這個也很害怕,我的起心動念他曉得,換句話說,沒有祕密可言,沒有祕密。你認為你有祕密是你自己欺騙自己,我有祕密,別人不曉得。其實,諸佛菩薩、阿羅漢都有他心通,我們起心動念他都知道,清清楚楚。『出』是超出,『過』也是超過,『眾生心境界』,一切眾生的心思不能跟他相比,他超過我們太多太多了。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給諸位說,從禪定來的。佛菩薩心清淨,他的心就像水一樣,它定了,不起波浪了。定了以後它起作用就是照,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就有照的作用,所以能夠把一切萬法照得清清楚楚。我們今天這個心照失掉了,為什麼失掉?我們這個心,心水起波浪,分別是波浪,執著是波浪,妄想是大風大浪,所以這個心水停不住,於是我們的本能就喪失了。

  你要是明白這個原理,你就曉得,佛法的修行修什麼?就是修定。雖然說有八萬四千法門,說穿了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都是修定。念佛也是一個方法。念佛修什麼?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所以每個法門裡面講的那個名詞不一樣,一樁事情。《維摩經》裡面講「不二法門」,你們想想跟一心不亂是不是一樣的?禪家講大徹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統統是這麼一回事情,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所以定非常重要。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保持自己頭腦清淨,你才能夠把眼前環境的問題看得清清楚楚。你那個定的功力再要深一層,你能夠看到過去、未來,再深一層,不但能看過去、未來,能看到別人起心動念,所謂「淨極光通達」,能夠曉得別人的心態。

  『無二無礙量無邊』,這是說菩薩的他心智。「無二」就是一心,一心就沒有障礙,一心就沒有邊際,障礙和邊際都是分別、執著裡頭產生的。如果我們離開一切分別執著,的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那叫一真法界。才有一念分別,就把一真法界迷失了,就變成了十法界。所以十法界不是真的,佛為我們方便說,迷的時候有十法界,悟的時候沒有,悟的時候法界只有一真。

  末後這句說得更好,『一念悉了諸心海』,一念之間一切都明瞭,可見得你有第二個念頭就不行,你就沒辦法了。我們今天沒辦法就是想一念,念不成,就沒有法子。所以沒有辦法,這就念阿彌陀佛,不管什麼念頭起來,立刻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就是古人所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講妄念,分別執著妄想,這個不怕,怕的是什麼?你覺得遲了,要覺得快,念頭才一起來,立刻換成阿彌陀佛,用一念止一切妄念,念佛是這個方法,用這一念達到真正一念的目標。

  也許有人問,我用別的念頭不行嗎?我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不行嗎?我念一二三四五不行嗎?當然行,在理論上決定講得通,確實可以的。可是你要曉得,你用別的方法,確實念到一心,你成功了;你不能到一心,換句話說,還是六道輪迴,麻煩在這裡。念阿彌陀佛念不到一心也能帶業往生,這個便宜佔大了。你念釋迦牟尼佛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位同修一定要曉得。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偏偏不肯念,去念藥師如來,這是不聽話的學生;換句話說,對本師釋迦牟尼佛不恭敬,不能依教奉行,偏偏要跟他抬槓。所以理上能講得通,事上裡頭有難易。事實上,念阿彌陀佛,念不到一心能帶業往生,其他的法門,必須到一心才能出三界。這個一心,你看古德在《彌陀經》裡解釋的,事一心斷見思煩惱,等於阿羅漢,就出三界了;理一心是分破無明,那就是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也不是我們一生當中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每個人能做到的是什麼?是功夫成片,帶業往生,可以說這個標準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如果真正拿事一心的標準,不見得是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所以你要曉得,這裡頭有難有易,這個難易差距很大。再看底下一首:

  【佛子我有宿命智。】

  這也是一首,就是宿命通。『宿命』,「宿」是講過去世,能夠知道自己生生世世的事情。『智』比通就更高明,阿羅漢講六通,到如來果地上叫三明,「智」就是明。他這個通的能力比阿羅漢大得太多了,阿羅漢的宿命通能夠知五百世,五百世以前他就不知道了,他就沒有能力。佛與大菩薩,你看這個地方講的:

  【能知過去諸劫海。】

  『海』在此地是形容詞,是比喻廣大沒有邊際,他知道。

  【自身他身所受生。】

  『自身』是自己,『他身』是別人,知道自己過去生生世世的事情,也知道別人過去生生世世的事情,這叫宿命智。

  【一念分明皆悉了。】

  末後這一句說明他這個能力怎麼來的,也是一念。像我們念佛,我們念到事一心就有宿命通,為什麼?見思煩惱斷了,心清淨了,這個能力就恢復;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有宿命智,不叫宿命通,叫宿命智。這個地方是七地菩薩,開敷一切樹華夜神他是七地菩薩,宿命智當之無愧,那是高段的。我們自己修行,自己有多大的能力自己曉得,知不知道自己?先不要說知道別人,先要問知不知道自己?首先要知道自己,自己這一生,自己的過去世,自己再過去世。我說這些話不是要諸位天天去想,想我過去生中是什麼樣子,你要去想就錯了,你想不到的,你所想的都叫妄想,不是真正的智慧;你要修一心,修清淨心,心地清淨就知道了。知道過去,也就知道未來。為什麼往生的人預知時至,他憑什麼?他心清淨了,他把這個世間一切萬緣放下了。放下了就知道過去、未來,就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你有一絲毫放不下,還有一點牽掛,你這個能力不能恢復。所以預知時至不難,功夫稍稍有一點得力就做到了。乃至於生死自在,想去就去,想再住幾年也不妨礙,這樣的功夫也是功夫成片,沒有到一心,那一心還用得著說嗎?

  功夫成片裡面有三輩九品,中上品位的功夫成片就可以生死自在,與眾生有緣,多住幾年;沒有緣,馬上就走,就可以做得到。這個不是到一心不亂,是功夫成片,就有這個能力。我們看到過去的人、看到現在的人,他們有許多他真的做到了。他能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別人可以做到的,我們當然可以做到。可是要怎麼做到?他能放得下,我為什麼放不下,就是這麼一個問題。他能把身心世界、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我不肯放下,所以我做不到;我如果也肯像他一樣的放下,那就一樣做到了。這個道理很簡單,沒有一點神祕。可是真正到功夫成片,你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真是隨心所欲就去了。如果希望在這個世界再去苦修幾年,也行,這個世界修行進步遠超過極樂世界,可以,只要你不被環境淘汰掉,那你的成功比西方世界修行要快速,因為西方世界沒有逆境,沒有很多的誘惑。眼前什麼東西都在誘惑,你心清淨不動,比西方極樂世界人要高明,要成就得快。

  所以今日之人,我們現代的人,你不成就則已,你成就了,比古人功夫高。古人修行他們環境沒有我們現在五花八門,沒有這麼多誘惑,那些人要把他拿到今天,好多人都不能成功,都要墮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今天在這個世界上修成功了,這些祖師大德看到不能不佩服,為什麼?禁得起誘惑。說實在話,他們那些人未必能夠受得了,這是一定的道理。尤其現在這個時代,妖魔鬼怪,在這個世界裡頭不被誘惑,心還是清淨的,不動搖,非常非常難得。不但這個世間社會五欲六塵在誘惑你,連佛門裡頭千奇百怪的法門統統在誘惑。佛門還誘惑人嗎?誘惑。實在講不是佛誘惑,魔在誘惑。經上講得很清楚,末法時期魔王把他的子孫統統放出來,都叫他出家,都叫他披上袈裟,都叫他上來講經說法;換句話說,統統來迷人,你不是被世間五欲六塵所迷,你就被佛法所迷。佛法給你講真話,你修覺正淨就不迷。

  如果你把這個大前提、大方向迷惑了,你就是迷惑顛倒,你所修的,不管修哪個法門,你想想自己是不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染是什麼?就是起貪瞋痴慢。我學了這個法門,是不是貢高我慢?是不是瞧不起別人?是不是看到不是學我這個同法門的我就排斥他,我就討厭他?如果有這種心態,那不是魔是什麼?真正是佛法門,你看看《華嚴經》上,五十三位善知識互相讚歎,自己修自己的,自己謙虛,自己無能只修這個法門,別人智慧高,別人能力大,他可以修比我更好的法門,都是這樣自謙而尊他。這是我們自己要想一想,我們有沒有迷、有沒有邪、有沒有染污,有沒有被魔子魔孫牽著鼻子走?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