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開敷夜神章  (第二十八集)  1986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12-004-0028

  請掀開經本八百二十三面,第四行:

  【爾時寶光明童女以此妙偈讚歎一切法圓滿寶蓋大師子吼妙音聲王已。遶無量匝。合掌頂禮。曲躬恭敬。卻住一面。】

  這段經文是在稱讚之後,這個禮節意思非常的明顯。繼續看下面經文:

  【時。彼大王普遍觀察。告童女言。善哉童女。汝能信知他人功德。甚為希有。何以故。一切眾生覆藏己過。揚人之短。稱己有德。蔽他善根。不能信知他人功德。童女。當知一切眾生為諸愚痴黑闇覆蓋。煩惱纏縛。不識慚愧。不知報恩。無有智慧。其心濁亂。性不明了。本無志力。又退修行。如是之人不信。不解。不能了知菩薩如來所有功德。不能分別佛法僧寶最勝福田。不知一切諸佛菩薩清淨法門。神通智慧。隨順思惟。】

  我們讀到這個地方。這以下都是大王的稱讚。向下開示對我們來講很有用處,因為我們現前,實在講都是犯了這些過失,所以自己修行功夫不得力,不能上軌道。我們讀了之後,如果能夠認真的反省、改過,這一生修行一定有很大的幫助。『善哉』是讚歎。『普遍觀察』,這是觀機。讚歎這個童女很了不起,她能夠相信別人的功德,這不容易!一般凡夫確實多半都是自讚毀他,不相信別人有功德,這是很大的毛病,她能夠讚歎別人。所以這一句是總說。下面就把這個所以然的理由給我們說出來,我們才曉得妙音聲王對於童女讚歎是有道理的。『何以故』,這一句話是徵問的話,為什麼大王要讚歎童女說「善哉」?『一切眾生覆藏己過』,這是絕對大多數的,對自己的過失隱瞞,不願意讓別人知道,這是最大的過失。

  世出世間聖人都教給我們,尤其是佛門,講求的是要發露懺悔。露是什麼?顯露出來,自己有過失應當要顯露出來,讓人人都知道,你的業障就能消除。如果把這個過失藏起來不讓別人知道,這個過失愈積就愈重,由小過累積成了大過失,由大過失就積成重大的罪業,這樣才感三途苦報。所以佛教給我們懺悔。什麼叫懺悔?發露就是懺悔,把我們的過失全部都告訴別人,這就是懺悔。人家責備你,或者是罵你幾句,真的障就消掉了。反過來,自己有好處可不能到處去宣揚,到處去宣揚,人家聽到之後對你讚歎幾句,你就報光了,就報掉了。所以功德要積,古人講積德要積陰德。陰就是什麼?不讓人知道,我做的好事、我做的功德絕對不讓人知道。我的過失希望大家都知道,這個罵幾句,那個指責一下,我就都報掉了,現世都報掉了,這個好。所以學佛的同修要記住,人家指責我們、罵我們、侮辱我們,對自己決定有好處。如果自己有這個過失,當時就報掉了;如果沒有這個過失,更好,我們決定不冤枉,為什麼?先世的罪業都報掉了,這個好。千萬不要以為人家罵我們、指責我們、批評我們,這個人是個壞人,這個人是不好的人,這樣自己是罪障一天一天加重,自己還不知道。世出世間聖人都是這樣教給我們。

  『覆藏己過,揚人之短』,到處批評別人,說人家的短處。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而我們自己學佛的人應該用什麼態度?所謂揚善,對人家的長處、好的,我們要宣揚;隱惡,別人的短處,我們不說,一般我們總是這個觀念。我在早年親近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就跟我提出這個問題,我也是這麼想的,應該別人的好處,我們要到處宣揚;別人的短處,我們不要把它放在心裡。李老師是大大的不以為然,我們感覺到奇怪,他怎麼不以為然?他說人家的短處我們固然是不能說,人家的長處也不要宣揚。我們就很想不通這個道理。過幾天之後李老師給我們開導,為什麼不宣揚人家的長處?宣揚人家長處比揭發他的短處,他說罪過還要大。這愈說我們就愈不懂,為什麼還要大?他說這個人他自己實在講沒有實德,只有小小一點所謂的長處,你就給他宣揚,他聽了之後就自己以為不得了,自以為是,從此之後他貢高我慢,再也不會進步,這個比毀謗人家還要厲害。毀謗人,有的時候聽了之後所謂是愈挫愈奮,他還奮鬥,還要來雪恥,還要來自強;這一讚歎的時候,得意忘形,這個人就完了。所以他教給我們,不可以毀謗也不要讚歎,他教我們用這個態度。他說能夠有資格接受讚歎的人,這個人也不怕毀謗。為什麼?八風吹不動,這時候才可以讚歎他。你讚歎,他怎麼樣?他自己生慚愧心,不以為然,還是努力精進。這樣的人,就到這種標準,才可以讚歎。沒有到這個標準,一讚歎,他就歡喜,一罵他,他就生氣,這種人是既不可讚歎也不可毀謗。我們聽了老師這一番開示,想想不錯,很有道理。畢竟人家年歲大,經驗豐富,想得周到。所以毀謗人不可以,讚歎人也要小心,千萬不要誤了別人的前途,把別人送到陷阱裡面去,這個自己的罪過就更大了。

  當然,到值得讚歎的時候可以,像對於佛,我們要讚歎,對於三寶要讚歎。這個讚歎有特別的意義,絕對不是佛菩薩喜歡別人稱讚他,不是的,如果是這個意思那就錯了,那佛菩薩還是凡夫。這種讚歎的意思在哪裡?因為佛法是師道,這諸位要記住,師道,世出世間法一樣,「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尊師重道,只有學生來求學(學生要求學),沒有到你家裡去教的。老師在教學、在講經,別人怎麼曉得?所以做學生的人就要常常讚歎三寶的功德。讚歎,拿現在話來說,就是把老師教學的機緣介紹給那些還不知道的人,是這個用意。為什麼不去勸他到這來聽講?不可以,你勸他,他要是不高興,他不願意接受這一門,那反而不好。我們用側面的讚歎,他聽了之後很歡喜,他自然就來了;他聽了不以為然,他不來。所以換句話說,我們把機會介紹給他,而不勉強、不拉他來,佛門決定不拉信徒。

  讚歎的方式多半用詩歌,像我們佛門常常在法會裡面有香讚,這些讚佛的都是用演唱。所以這個唱,這是屬於音樂,要唱得好聽,不要叫人聽了之後就跑掉,那你這個讚歎的意義就喪失掉了。不但要唱得好聽,很優雅,而且每個字要咬得很清楚,叫人家聽了之後知道你所唱的詞句裡面所含的意義,才能達到。所以佛法裡的偈讚都是招生廣告,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招生廣告,就是勸人來學佛,勸人來聽經。歌詞,古人所寫的就非常非常之多,現在在《大藏經》裡面所收的讚歎三寶的歌詞,《大藏經》這麼厚的本子,好像有三、四本,非常非常的豐富,譜成曲都可以演唱的。所以要懂得佛門音樂的意義,不僅僅是陶冶性情,而且是替三寶做招生的廣告,它這個意義在此地。所以讚歎三寶的功德用意非常之深。

  眾生的弊病就是覆藏自己的過失,喜歡批評別人的短長。『稱己有德』,這就是自己稱讚,稱讚自己。『蔽他善根』,別人有善行,總是想方法去掩蓋別人,甚至毀謗別人。這個經是佛在三千年前講的,三千年前眾生就有這些毛病,而且這個毛病很普遍。如果沒有這些毛病,佛怎麼會講這些話?現代的社會,這個毛病比從前不知道要加重多少。所以修行人如果遇到這些知識,遇到這些人來毀謗你、來侮辱你、來排斥你,你自己一定要覺悟,佛陀在世就如是、就如此。諸佛菩薩、歷代祖師哪一個人沒有遭遇過這些情形!我們算得了什麼?我們今天遭遇這些境界應當的。如果我們今天連這些境界都遭遇不到,那你的福報比佛菩薩還大,釋迦牟尼佛不如你。釋迦牟尼佛天天要受什麼?受氣!要受提婆達多的氣,要受六群比丘的氣,還要受一些外道的窩囊氣。你學佛一帆風順,換句話說,你的福報比釋迦牟尼佛大。禪宗六祖,大家很熟悉的,明心見性,得道之後,還在獵人隊裡頭躲躲藏藏躲了十五年。我們比六祖如何?能比得上他嗎?福德、因緣都比不上。我們今天所受的難比六祖小得多,小小的障礙都承受不了,我們怎麼可能有成就?自己有這些毛病,要把它改過來。要學童女,這是寶光明童女,要學她。

  底下說,『不能信知他人功德』。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眾生都有他的功德,我們要相信,你冷靜仔細的去觀察,他一定有長處。如果在這個世間找到一個人,只有短處沒有長處的,給諸位說,一個也找不到;說只有長處,沒有一點缺點的,你也找不到,善與惡只是多與少的問題。如果你要是專看一切眾生的長處,不看眾生的短處,那一切眾生哪一個不是佛?個個都是佛。我們自己心地要清淨,自己分別執著要逐漸減少,換句話說,菩提道上障礙就能夠排除。

  下面又叫著,『童女當知』,凡是經上有這樣的文字,底下的開示一定很重要,叫著她的名字,提醒她的注意力。『一切眾生為諸愚痴黑闇覆蓋』,這是說到根本原因了,這就是無明。所謂無明就是對於事實的真相不能了知,不能夠明瞭、不能夠認識,這就叫無明,這就叫愚痴。這是佛在經論上常常給我們說的,我們要肯定、要承認。無明要是破了的人,他心清淨。無明的相是個動相,無明是動的。你看經論上常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所以無明是不覺。「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無明是個動相,換句話說,我們心裡頭起心動念就是無明。無明要是破了的話,那是個什麼相?心是清淨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心是清淨寂滅。所謂滅就是滅一切知見,滅一切妄想,滅一切分別執著。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那個心就是清淨心,那就是寂滅心,這是覺心,這是大覺。所以心裡頭才有動,這就是無明。無明必定就生煩惱,分別執著這就是煩惱,煩惱的根源。所以有『煩惱纏縛』,這時把自己的佛性迷失了之後,也就是把本來的佛迷失變成了凡夫,變成我們現在這個境界。

  『不識慚愧,不知報恩,無有智慧』,這三句話的意義說得非常之深、非常的廣。「不識慚愧」是對自己來講的,「不知報恩」,上對佛,下對一切眾生,所以這個意義很廣。佛對我們有教化、開導之恩,沒有佛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有佛性?怎麼知道自己還有無明?從來沒有想到過這個事情,由於佛的開導,我們才恍然大悟。眾生對我們有什麼恩德?恩德太大了,我們今天講修行,修行就在眾生當中去歷事練心,把自己恢復到清淨。所以眾生的恩德太大了,離開一切眾生,決定成不了佛道。你說你清淨心,你要沒有經過大風大浪,你的清淨心決定顯現不出來。你遇到人家讚歎,這時候看看心清不清淨。別人一讚歎,我還很歡喜,這心就不清淨,為什麼?歡喜就是染污。別人毀謗、侮辱,你要生氣,生氣又是染污。你要不接觸這些眾生,眾生就是引發你的煩惱,換句話說,也是考驗你的清淨心,你在一切境界裡面樣樣都經歷,多看、多聽,這個時候得到清淨是真清淨,修行要這個修行法。

  所以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下,文殊菩薩是他的老師,在老師會下開悟了。悟是什麼?理明白了,理可以頓悟,事必須要漸除。你不經歷這些境界,你怎麼知道你清淨?怎麼知道你的習氣斷掉了?所以後面要有這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歷事練心,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接觸這個社會的大眾,裡面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學佛的,也有不學佛的,也有外道。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世,還沒有基督教,還沒有天主教,如果要有的話,善財童子一定要參訪,這裡頭一定有牧師、有神父。那個時候佛出現在印度,印度有婆羅門、有外道,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的。他是社會每個階層都經歷,他都看、他都聽,都到那裡去請教,在這個地方勘驗自己的清淨心。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智慧增長,他樣樣明瞭。雖然樣樣清楚、樣樣明瞭,心地裡決定不染,這是他的功夫,他心清淨,清淨心是在這上鍛鍊出來的。

  所以過去方東美先生對於,特別是《四十華嚴》,讚歎備至,他說這樣成就的智慧才算是真正的智慧,沒有經過考驗的智慧不算是真智慧。善財的確經過考驗的,他這個定力是真正的定力,無論經歷什麼境界,你看末後是「戀德禮辭」。戀德是恭敬讚歎,辭是什麼?決定不染;換句話說,決定不為他所動搖。我們今天不行,不要說外道,佛門裡面一個學禪的禪師在此地跟你講一篇開示,禪很好,你心動了,又想去參禪去;再一個密宗上師來跟你講個幾天,密不錯,趕緊去灌頂去,這就不行,你的心被他轉動了。善財不動,善財是顯密各宗各派,佛門、外道統統接觸,接觸了之後怎麼樣?如如不動,還是念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善財童子是學的這個法門。所以他自己本修的這個法門,確確實實根本沒有動搖。

  我們看他一路的參訪,從吉祥雲比丘,一直到普賢菩薩,當中經歷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從來沒有動搖過,這樣才叫做參學。換句話說,參學是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是希望達到一心不亂,第二個目的是增長智慧。所以是定慧等學,參學目的是在此地,修定學慧。接觸這個境界心裡頭不動搖,這是定,這是成就自己一心不亂;樣樣都明瞭、都通達是增長智慧,所以他是定慧等學。我們在這部經裡面看到菩薩做了個榜樣給我們看,顯示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來給我們看,因此我們曉得,眾生的恩德太大太大了。

  也許你講,善財童子很幸運,他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識,我們到哪裡去找?那是什麼?那是我們眼睛上有翳。除了自己以外,所有一切眾生個個都是佛,個個都是善知識。你自己不以為他是善知識,前面講的,「不知慚愧,不知報恩」,那有什麼辦法?自己覺得很了不起,他們不行,都不如我。這個世間只有你第一,其餘都不如你,所以你一個善知識也找不到。如果一旦覺悟了,曉得什麼?自己不行,自己是博地凡夫,樣樣不如別人,這時候你看到天下一切眾生個個是善知識,你就跟善財差不多了,你得的功德利益就無量無邊,這部經裡面所示現的就是這樣。所以善財沒有同學、沒有伴侶,菩提道上只有一個人。這是諸位要記住,學生只有一個,除了我自己一個是學生之外,一切眾生個個都是佛、個個都是菩薩、個個都是我老師。

  示現善的那個榜樣,我要學他的善;示現惡的給我看,告訴我這個惡不可以學。連孔老夫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必定!跟《華嚴經》講的義趣完全相同。三人是什麼?自己一個,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個三人。善人是我的老師,我學他的善行;惡人,我要反省,我要看看我有沒有他這個惡。怎麼不是老師?都是老師。見到人家善,想想我有沒有?沒有,善趕快生起來。看到人家的惡,看看我有沒有?有,趕快改正過來。怎麼不是老師?要這樣學佛,一生就能成佛,不必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學佛的,不善修,不會修,在無量無邊佛菩薩當中,他只選一、二個是佛菩薩,其餘都不是,這個修法就要修三大阿僧祇劫,這就是「無有智慧」。

  所以迴向偈裡頭,「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天天在念迴向偈,有沒有做到?沒有做到,這是真的。四重恩裡面就有眾生,一切眾生。這個四種恩,第一個是父母之恩,父母有養育之恩,不能不報;第二個是老師之恩,佛菩薩是我們的老師,佛恩就是老師之恩;其次就是一切眾生之恩,沒有一切眾生我們沒有法子修行;另外一個,第四個就是國家之恩,在從前是國王,現在就是國家,沒有國家我們的生活不能安定,我們沒有辦法修行,所以國家政府給我們恩德非常非常之大,這個叫四重恩。

  『其心濁亂,性不明了』。所以這些人心,「濁」是混濁,就是不明,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他都分不清楚,這就是濁。「亂」是什麼?是妄想多,心散亂。所以「性不明了」,性是真心、本性,不能夠顯現出來。『本無志力,又退修行』,「志」就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世間法裡面講人要有志,佛法裡面講要發願,願跟志是一個意思。佛氏門中常說有願必成,世間法也是一樣的,有志必定能成功。他在人生的歷程當中,他有一個目標,他有一個方向,他的生命就有意義。如果沒有方向、沒有目標,那的確是醉生夢死,一生糊裡糊塗過去了,這是很可惜的。所以求學最重要的就是要立志,你有志,老師就能夠教你;你要沒有志,那老師就沒法子教你。譬如說我們是志於道,想修道,老師就有話跟你談,教給你怎麼樣去修道;我志於學,我想成就世間的學問,老師也有個方法來教你,如何來幫助你成就學問。如果老師問你,你志向何在?我沒有。那試問老師教你什麼?再好的老師也沒有法子教你。甚至於說,我這個志是想燒一手好菜,那也行,那就可以教你怎麼做菜,你的目的能達到。無志,那一生決定是一無所成。當然,此地「志力」是講志於道,志於菩提大道。對於這個立志要是不堅固的話,修行他會轉變,他不穩定;換句話說,佛門法門多,方法多,看到這個也想學,那個也不錯,這樣一生當中也是一事無成,雖然學得很廣博,博而不精、不專,他不能成功。在開始修學的時候是可以多聽聽、多看看,然後在你所接觸的這些佛法、這些宗派裡面,法門當中你選定一門。選定之後一生不改,你決定有一個結果;常常在改變,那就很難,很難有成就。

  我們看古來的那些高僧大德們,他們幾乎在中年之後就走一門,他就選定了,一直到晚年他不改變。學經,學一部經;修行,選一個法門,這樣一生他都有成就。假如說一生當中,一直到晚年,興趣還是多方面的,還不能專一,這個人一生都不會有成就。所以中年以上就要有主宰,志要立。孔老夫子教學常常講到「三十而立」,三十歲應該要立志。在古時候差不多十四、五歲上太學,到三十歲,這個十五年時間所接觸的,廣泛接觸,三十歲應該有志,應該要選定一門。所以「四十而不惑」,四十歲不迷惑了。這是儒家講求學的歷程,他也是講修心養性,那是真正的學問,佛法也是如此。但是諸位同修有許多接觸佛法是在中年以後才接觸到,所以接觸的時候可以廣泛的來接觸,但是要在最短的期間當中選擇一門深入,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能夠立定志願,決定免不了要退轉,這地方講「又退修行」,他退轉了,興趣多了就會如此。

  『如是之人不信不解』,這個信解也真正是難。千萬不要以為我們自己現在信了、解了,未必。為什麼?底下有行證,信解行證,你要真正相信,真正理解,決定修行,決定不退,那才叫真信、真解。先前我們說過,我們看到其他法門還會動心,還會想學,這就是「不信不解」,才會有這個現象。善財童子他具足了信解,所以他五十三參不動搖他的信心,他不懷疑自己的法門,也不懷疑自己的成就,這是真正的解。到處參學,不動搖,不退轉,這是叫真正信解。所以信解兩個字很不容易。

  『不能了知菩薩如來所有功德』。「功」是功夫,「德」就是結果,所謂是一分耕耘有一分收穫,這種功夫全是屬於心地功夫。修就是修正,行是行為。佛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從什麼地方修?從起心動念上修。佛菩薩的生活跟我們凡人決定沒有兩樣,也是穿衣吃飯,也是天天應酬,也是天天大家嘻嘻哈哈,沒有兩樣。不一樣的在哪裡?人家心不染,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他心清淨,就是前面跟諸位講過,他把握著修行的三大綱領,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菩薩就學這個,修覺正淨。我們之所以稱之為凡夫,比不上佛菩薩,從哪裡比不上?就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是迷而不覺、邪而不正、染而不淨。那個修正過來,這就是功夫,能夠在生活當中時時刻刻修覺正淨,這是功夫。得的是什麼?得的就是清淨心,得的是無量的智慧,佛法的名詞叫菩提、涅槃,菩提是大覺,涅槃就是大定,涅槃是不生不滅,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大定大慧,得的是這個。

  所以修行的方法,這講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門徑,這就是法門兩個字的意思。方法、門道太多太多了,無量無邊,所謂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無邊的法門,通常把它歸納起來講,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有那麼多法門?實在講就是日常生活起心動念,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一天何止八萬四千?不止!把這些八萬四千的起心動念都能夠叫它不動,在這個境界上一切明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生活過得格外的幸福、格外的愉快,菩薩示現在世間,所謂遊戲神通,真正是自在幸福美滿,這是佛法。一定要達到真正的覺正淨,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否則的話,那就是中國人常講的,你那個福很大,氣也夠受的。福氣,你好福氣,又有福是又要受氣,這個生活不是真正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圓滿。學了佛,只要福不要氣,那才是真正的究竟圓滿。這是要相信、要了知諸佛菩薩的功德。你能夠明瞭,你就會學,你也就知道應該怎麼個學法。這都是講修行重要的綱領。

  下面一句說,『不能分別佛法僧寶最勝福田』。這個三寶,有自性三寶、有住世三寶(就是住持三寶),這兩種三寶都是最殊勝的福田。自性三寶,佛就是覺;法就是正知正見,正確的思想、見解;僧就是清淨,就是清淨心,和睦清淨,僧有和合的意思。所以理事七種和合,這是講自性。自性三寶就是我們修行的綱領,總綱領。學佛修行修什麼?就是修覺正淨。所以皈依三寶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皈是回來,從這裡回來依靠自性覺,覺而不迷,這就是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見,教我們從錯誤的思想、見解回過頭來,依正確的思想、見解,這叫皈依法;僧,剛才講了,一團和睦,清淨自在,教我們從不和、從染污回過頭來,依和睦、依清淨,這叫三皈依。所以三皈依是修行的總綱領。住持三寶有啟發自性三寶的功能,所以它的功德就很大,它就是最勝福田,學佛的人一定要供養三寶。這個供養大家要聽清楚,不是叫你馬上拿著錢來給我,不是這個意思,你別弄錯了,供養三寶就是你常常帶著三寶的形像這個意思,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今天有位同修送你們每位一尊阿彌陀佛的像,我看這像印得很不錯,諸位帶回家去供養。供養是這個意思。我天天看到佛像,天天見菩薩像,天天見到經書,這就是供養三寶。像我們這個佛堂,我們這裡供養有佛,是佛寶,菩薩是僧寶,我們這下面供的有兩套經書,是法寶,我們這個供養就是三寶。叫每個人一進到這個地方看到的時候就提醒他,我有自性三寶,見到佛就想到覺而不迷,見到菩薩就淨而不染,看到經書,我正而不邪,他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是真正的福田。你能夠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你就是大福報,就能給你帶來真善美慧的人生,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圓滿。所以供養三寶是這個意思。決定不能把這個當神去拜去,那就錯了,大錯特錯了。你要以為:我天天給佛菩薩磕頭頂禮,它會保佑我。錯了,泥塑木雕彩畫的,真是自身不保,它怎麼會保佑你?沒這個道理。它提醒你覺正淨,這就是保佑你,真正的保佑你。你沒有這些形像擺在那裡,你常常會忘掉。所以陳列在這個地方,叫你時時刻刻見到,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使自己不再迷惑、不再顛倒、不再染污,這就是最勝福田。

  所以諸位一定要知道供養三寶的真正意義。佛門裡面沒有迷信,佛法的宗旨是破迷開悟,怎麼會教我們迷信?所以佛不是叫我們信他,叫我們信自;不是叫我們皈依他,叫我們皈依自己,是藉這個形像皈依自性三寶。如果把自性三寶忘掉,皈依外面這個三寶,那就糟了,那皈依的意義完全失掉了。你把外面泥塑木雕的像當作佛菩薩,那你是迷而不覺;你把這個經典就當作是正知正見,那你是邪而不正。經典是啟發我們正知正見,啟發自己的;換句話說,把我們自己的正知正見引誘出來,是這個用意,我們才能得受用。一切的受用全是自性流露,絕對不是外面佛菩薩、法師的賜予,沒這個道理,是從你自性流露出來的。皈依僧也是如此,是自性和睦,自性清淨心流露出來,這種受用才真正的可貴,真正的無窮。

  再看底下一句,『不知一切諸佛菩薩清淨法門,清淨智慧,神通智慧,隨順思惟』,末後這句話是教給我們如何來學習。諸佛菩薩的方法、門道都是清淨的,不清淨如何能夠啟發我們的自性?所以這個方法、門道是清淨的。也正因為如此,這些方法、門道我們可以用,不能執著。執著怎麼樣?就不清淨,就錯誤了。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明白開導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講的佛法,佛法還要捨掉。又舉了比喻說,「如筏喻者」,這是幫助你,好像我們過河,過河要坐船,船是幫助我們過河。過了河之後,這船還要不要?不要了。如果還要船,還要船你永遠不能登岸,永遠不能達到目的。佛法是幫助我們現前一個階段,幫助我們什麼?幫助我們見性,幫助我們得一心。我們見了性,得到一心了,這法還要不要?不要了。如果你還要,你要決定不能得定,決定不能得一心。換句話說,你要不能把法捨掉,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你都不會成就。為什麼?世間法你離開,佛法沒離開,最初是被世間法迷了,現在不被世間法迷,被佛法迷了,還是一樣的,迷的對象不一樣而已,你還是被迷了,你自性沒有能覺悟過來,所以法要捨。但是現在不能捨,為什麼?現在我們還沒有過河,現在我們要它,過了河就不要了。

  幾時過河?給諸位說,沒有一個人能過得了河,這是講真話。你們想一想,不管你們學哪一個法門,你們能破我執嗎?我執不能破,就不能出三界,這是諸位千萬要記住。你學禪也好,學密也好,你能不能破我執?不能破我執,修得再好,縱然得到禪定,一盤腿一坐就能坐上個三個月、五個月都不起來,這定功不錯了!他什麼樣的成就?成就也不過四禪天而已,不能出三界。這是諸位要清楚的,這不算功夫,這個不究竟的。學密也是如此,要真正能把見思煩惱斷掉,才能出三界。所以八萬四千法門,我們今天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辦法做到。唯一能做得到的就是帶業往生,這個可以做到,人人都可以做到。為什麼?它不要斷我執,不要斷煩惱,見思煩惱一品都可以不要斷,都行,叫帶業往生,念佛求生淨土。只有這條路,除了這條路之外,並沒有第二條路可以走。所以我這幾年還要到國外去跑,今年我想把外國的時間縮短,在台灣多住一點時間,跟大家在一塊多多的共同來研究這個問題。我在國外普遍的勸大家念佛,沒有別的事情,就勸人念佛而已。不念佛別想成就,你這個教研究得再多,講得天花亂墜,還是不能了生死。為什麼?你不能斷煩惱,你沒有能力斷煩惱。

  念佛往生這個事情是真的,我們親自看到往生的人,聽到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往生的事實),我在學佛到今天差不多也見過七、八位了,不假。過去倓虛老和尚一生見到二十多個,我現在也見到七、八個,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能夠選擇這個法門,就是這部經的宗旨,這個經的義趣。《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勸你念佛求生西方。求生西方並不算是成就,為什麼?到西方還是人的身分。西方世界沒有三惡道,可見得它有人、天兩道。在我們這個世界要證阿羅漢果才能出三界,三果都不能出三界,在四禪天修行,要到四果才能出三界,才能不再輪迴,真正了生死。可是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下品下生,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世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就圓證三不退,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我學佛三十多年,我講經今年是二十八年,我跟諸位說,我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我現在講經,在全世界講經就講兩部經,一個是《阿彌陀經》,一個是這個經,就這兩樣,其他的經我都不講。蓮池大師告訴我們的,「三藏十二部,讓給他人悟」,他們喜歡搞,他們去搞去,我不再搞了。我今天走一個路子,決定不分心,不管什麼人,如果請我講別的經,講經的法師很多,大德居士很多,請他們講,我不講了。請我講《彌陀經》,請我講《四十華嚴》,這個我歡喜跟他講。決定不能再耽誤了,決心取淨土。

  今天我也跟幾個同修說,我說國外我打算再跑三年,三年以後我就不出去了。有的同修說你是不是要長住在台灣?我跟他搖搖頭,我不想住台灣。住哪裡去?我要住西方極樂世界去,那才是淨土,才是極樂世界。一定要下定決心,要取淨土。取得了淨土,在這個世界上多住幾年也不妨,有這些志同道合想去,我們就多帶幾個人去;大家不想去,我說走就走,這才自在。不要到有一天災難來了,想走走不了,那就不得了,那個麻煩就大了。取淨土不難,專心就成就。一天到晚不要離開阿彌陀佛,要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樣樣都要放得下,是非人我不要計較,看看任何人、任何事都歡喜。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順境,他歡喜,讚歎;逆境,他也歡喜,不讚歎就是,這是我們在此地看到的。你看他參訪善知識,勝熱婆羅門他不讚歎,甘露火王他不讚歎,伐蘇蜜多女他不讚歎。這三個人代表什麼?貪瞋痴。勝熱婆羅門,愚痴,非常非常愚痴;甘露火王,瞋恨,跟阿修羅差不多;伐蘇蜜多女是淫女。所以貪瞋痴,他歡喜隨順,不讚歎。其餘一切善知識都有讚歎,五十三位只有三位沒有讚歎,其餘五十位都讚歎,連外道都讚歎,只有淫、怒、痴這三個不讚歎。他能夠接納,他能夠跟他們處得很歡喜,這個很有意義。這樣我們才能得一心,我們才真正放下。看不順眼,心裡就不高興,你沒有放下。你統統放下了,心地清淨,沒有什麼順不順的,所有境界一律平等,我們的平等性現前。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這是絕對有利於往生,心淨則土淨,與西方世界感應道交。這是講清淨法門,清淨智慧。「神通智慧」,神通就是作用,就是在日常生活上作用,通是通達,沒有障礙;神是神奇莫測。這個意思,也就是清涼大師解釋這個經,「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取這個意思。

  末後這一句是教我們「隨順思惟」,教我們要學的。我們應當要隨順,上隨順諸佛菩薩的教誡,下隨順一切眾生的行持,你要不能隨、不能順從,你必定起煩惱。你善,我順你善;你惡,我順你惡。我樣樣都能隨順,在隨順當中成就自己的一心不亂,成就自己的無量智慧。剛才說了,像善財童子一樣,善行,讚歎;不善行,不讚歎,歡喜隨順而不讚歎,這就好,菩薩已經做了榜樣給我們看。

  底下還有一段,我們把它念下去。怕時間不夠,來不及講,我們就留到下一次講。

  【童女。汝今決定求趣無上正等菩提。】

  這一句很重要,她是個學佛的人,她已經立了志,她已經有了一個目標。

  【能知菩薩如是廣大甚深功德。能信能解。汝今生此閻浮提中。】

  她也是生在閻浮提世間,也就是指我們這個世界。

  【發勇猛心。修菩薩行。普攝眾生。功不唐捐。如汝所願。悉當成就如是功德。如是福力。如是饒益。無不具足。】

  這是大王對她的稱讚,她稱讚大王,大王也稱讚她。末後這幾句是勉勵也是囑咐,但是這種囑咐是恰如其分,絕不是一般的恭維,句句話都是事實。首先說妳已經『決定求趣』,「趣」就是往前進,向哪一個方向、哪一個目標?向無上正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她取的是這個。下面就是她能夠證得無上菩提的條件,這是我們應當要記取的,那就是『能知菩薩如是廣大甚深功德』,確確實實能知道,『能信能解』,底下又能行。行在哪裡行?就在世間,『汝今生此閻浮提中』,「閻浮提」就是指我們這個地球,你生在這個世間,你生在這個社會,『發勇猛心』,「勇猛」是精進不退。這個精進兩個字意思要明瞭,精是純,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所謂一個法門,這個叫精。依據經典也是如此,一部經,一生專攻一部經,這叫精。二部三部、十部八部,雖然有進,不精。精是專一,叫精。修行都是如此。譬如有很多人他自以為高明,要禪淨雙修,他雙修,他修兩個法門;還有更高明的,說禪淨密三修。給諸位說,這個都不精,縱然有進步,不精。禪淨密三個門,像我們這個講堂,他偏偏不走一個門進來,他要走三個門進來,諸位想想他能進得來嗎?不可能的事情,進不來,沒有那個道理的。

  我們看看諸佛如來,看看五十三參,這都是五十三位大菩薩,他們怎麼成就的?都是一門成就的,無量法門當中他修一門。所以各個菩薩、各個善知識,自己都非常謙虛,無量法門當中我只曉得這一個,其餘的我都不如別人,都不知道。把自己這個法門介紹給善財童子之後,再勸善財童子到別的地方參訪,我所知道的都跟你講了,其餘的我不知道,我不如他們,都是自己謙虛,讚歎別人。我們要把這個精神、把這個認知,應用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上,用它來待人接物,就是五十三參,這就是學佛,這就是參學。法門只能一個,經典只可以一部,不能多,多了就麻煩。你十年八年的工夫,專攻一部經,決定成就。十年的工夫學十部經,雖然十部都學了,你樣樣都不通,頂多知道一個常識、皮毛而已,不精。十年的時間專攻一樣,拿現在世間人的話來說,權威,權威的學者;你搞十樣二十樣,沒有一樣拿出來能跟人家比的,一樣都不行。

  所以解跟行都要精進,發勇猛心精進不退,『修菩薩行』。前面講信解,這是行。『普攝眾生』,只要你自己這樣做,你自己這樣做,你也能影響別人,因為你的成就就是事實勸人。你言語勸人,人家未必相信,你真正做到了,人家看到你的成果,曉得你是怎麼成就的,這才能真正攝受一切眾生,『功不唐捐』。『如汝所願,悉當成就』,你有願必成。這是福德、這是饒益,福德豐饒的利益無不具足,你樣樣都能夠圓滿具足,這就是果,證果。你看信解行證都是在眼前,都是一生做到的,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經文到這裡是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