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疏  (第七集)  1986/1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04-001-0007

  請掀開經本。說到「禮敬諸佛」,在歷史上來說,我們中國這個民族有許許多多優點,這是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民族所沒有的。譬如第一個,文字,這是中國人的特色。中國自商周以後,語跟文就走兩條路,語言、文言走兩條路。言語,因為中國地方幅員大,在古代春秋戰國的時候,中原地區所謂說八百諸侯,就是八百個小國家。大國百里,百里侯,方圓一百里就是一個大國,小國二十里、三十里。所以在那個時候,像景美這個區就是大國,不是個小國。因此語言、文字都不統一。所以你看古文,尤其看篆字,你們今天拿篆字字典一翻,一個字好多種的寫法。為什麼這麼多種寫法?那就是每個地區寫法不一樣,這個國家這種寫法,那是那種寫法;念的音也不相同。音不相同到現在還如此,方言。

  方言,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方言,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文字,都不相同。統一是在秦朝,秦始皇統一之後,他最大的功德就是文字統一,語言雖然不統一,文字統一。那時李斯作小篆,所以那個時候小篆就等於是全國通用的文字,文字是從這時候開始統一。可是我們的方針還是兩條,就是一個是文言、一個是語言,語是隨著時代變化,文不變。所以文言自始至終不變。文言不變有什麼好處?好處太大了,幾千年前人寫的文章,就跟我們現在對面談話一樣,所以文化的遺產能夠保存下來。在外國就不行了,在外國,幾千年前的拉丁文、古文,那是幾個考古學家、專家他才懂,其他人都不懂。所以這一點,為什麼中國這個民族存在這個世界上幾千年而不被消滅?實在講,四大文明古國其他都沒有了,其他三個早就消滅掉了,只有中國還在,得力於文言文。所以這種工具實實在在說就是傳播思想、傳播人生經驗最好的工具,由上一代傳遞給下一代,而且造字的時候不是隨便造的,裡面有很深的學問在裡頭。所以看到這個字,人就會覺悟,就會開智慧。

  大概在十幾年前,那個時候他在台北,焦國寶居士,在過去大專講座他發起的,他是發起人之一。我是從五十七年還是五十八年,佛光山第一次辦夏令營,我參加了。回到台北之後,他們就帶十幾二十個同學來找我,要在台北辦講座,那個時候我沒有地方。以後他們找到松山寺,再找到中國佛教會,在中國佛教會講座最盛的時候同學將近八百人。以後他到台中去了,去了沒多久給我寫了一封信,他說他認識一個女孩子想結婚,問我好不好。我寫了個名信片給他,我說你看看那個「婚」字,那個意思是什麼?我說你好好仔細看一看。他以後回我信,他說他不結婚了。一個女,一個昏,見到女人頭就昏。他還算不錯,他說我不婚。其實他錯了。所以中國這個字真有學問,實在是有學問。你昏了就是迷,就是我們佛法裡講三諦的俗諦;你不昏就是真諦,覺了,不是中道;中道是什麼?是婚而不昏,不昏而婚,這才是中道。所以他沒有懂得,他還是落在二邊,還不是中道。中道是什麼?結了婚之後不昏,要懂得這個意思,那才是真正的中道,才真正懂得意思。所以他是走到二邊去了,都偏到二邊去,雖然能夠體會,體會得不夠透徹,沒有三諦三觀,他只有二諦,沒有三諦,他一直到現在還是獨身,還是跟著李老師在學佛。

  成家,「家」也是個很有趣味、很有學問的一個字,家上面是個房子,你寫篆字就曉得,上面是個房子,房子裡面是個什麼,想一想?小豬,成家就成那個東西。所以我們的古聖先賢,你說他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我都不相信,他造的字裡頭學問大了,外國字沒有這種力量,它能夠叫你開悟。你看「一念」,念是什麼?念是今心,就是現前的心,不是過去心,不是未來心,就是當下一念,這個今心。你看我們講「思想」,想,心裡一有念頭就有相,心裡面就有相出來;思是什麼?思就有分別、有界線、有執著,一有執著就有界線,思是心裡面畫了界線。你仔細去研究研究,中國文字實在是了不起!

  我們好東西非常之多,尤其在政治制度上,中國過去雖然是帝王時代,專制的少,歷代帝王專制的不多,他君權與相權分得很清楚。就好像開公司一樣,皇帝是董事長,宰相是總經理,真正辦理國家事情是宰相的事情,就好比現在的君主立憲。但是中國的皇帝比君主立憲的皇帝權力要大得多,因為宰相是他選的,不是老百姓選的。可是宰相確實有權統理國家,他要能夠任命一個好宰相的時候,那真是天下太平。所以在政治制度上也非常之好,尤其是治國的方針,就是政策,是以禮治天下、以孝治天下。今天西方國家是法治,它是以法律來治。中國是以禮、以孝,真是天理、國法、人情三方面都顧到,非常之美。法是沒有情面好講的,中國有感情,豐富的感情,禮也是法,但是裡面有豐富的感情,有真實的慈悲在這個裡面。所以古人治國是以「道德仁義禮」,以這個為原則,最高的是講道,其次的是德,再其次的是仁,再其次的這是講義,最低的一層是禮。由此可知,道德仁義禮都是真心起用。

  儒家講誠意、正心,誠意、正心跟佛門裡面講的菩提心沒有兩樣,菩提心裡頭的直心就是儒家講的誠意,這是菩提心的本體,就是真心的本體。它起作用?起作用叫正心,儒家講一個,起作用正大光明;而佛法把它分開來,佛法講心起作用,一個是自受用(對自己的作用),一個是對別人的用處,就是怎麼對自己,怎麼對別人。對自己叫深心,深心就是清淨心,就是自受用要清淨,對待別人要慈悲。所以,佛法菩提心講三個:直心、深心、大悲心;儒家講兩個:誠意、正心,它是把自受用的深心、他受用的慈悲心合而為一叫正心。孔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也沒有交談過,也沒有商量過,真是古人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所以佛法一傳到中國來,就被中國人很樂意的接受,為什麼?與我們中國文化根本的概念上完全相同,接受過來的確可以能夠相輔相成。儒家講東西,有講原則、講綱領;佛法有原則、有綱領,而且有詳細的說明。所以學了佛之後再去看看儒家、看看道家,那真是很容易理解,一點困難都沒有了。

  古代,這也是外國沒有的,一個政治家、一個國家的領袖,他有三個責任。地方上的官吏,這個縣市長叫父母官,絕對不是國民公僕,而是父母官,意思就是說愛護老百姓要像父母愛護兒女一樣。這個意義好,實實在在是好。所以「作之君」,君是領導人,你要領導老百姓;「作之師」,你是老百姓的模範、師表,你是老百姓的老師;「作之親」,你是老百姓的父母。所以他有三種責任在身上,領導人、老師、父母;老百姓稱為子民,愛民如子,是以這種心情來從政的。這樣的思想、態度,走遍全世界找不到,沒有,這是中國文化的特色。

  有老師的這個身分,當然他要教育,所以在從前,地方官吏的政績,第一條就是選拔人才。如果你在這個地方上做了三年官,譬如做了三年市長,市政辦得非常之好、樣樣都好,如果沒有替國家選拔一個人才出來,你的考績就糟了,你趕快要辭職、要走路,國家不會再要你了。所以過去的選舉制度不是民選,是由地方主管官選拔,選優秀的人才,由國家來培養。所以國家最高的賞賜給誰?給推薦賢人的這個人,進賢受上賞。國家最高的榮譽、最高的賞賜頒給推薦賢人,推薦給政府的,推薦給國家的。我們從商周都有選舉制度。所以地方上舉孝廉,這就是選拔人才的原則,選孝子、選廉潔之人,不輕易取與的。因為他能夠孝順父母,他對國家就能盡忠;他能夠廉潔,他做官能不要錢,他辦事就能公正,不會受賄賂。所以選拔人才,這兩個條件是主要的條件,孝與廉。因此,教育也就看什麼時代、看對什麼人,應當要施設什麼樣的教育。所以道德仁義禮就是教育的標準,五種不同的標準來教導國民,是量時施教。

  今天我們一般的教育,是一種科技的教育、技術的教育,嚴格講只是科技的知識而已,教育很難說,教育是教做人。所以孔老夫子教育,你看看他教學的四科,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第三才是辦事,第四是文藝(就是藝術),而是以德行與言語為主。我們今天疏忽了,前面兩條完全疏忽掉了,只注重後面兩條,前面兩條是本,後面兩條是末,今天教育真是捨本逐末。我們國家之衰有因素,過去那麼樣強盛也有因素。所以我們到美國,現在看看美國的情形,我們很多地方是非常之感嘆,我們遠遠不如人家。但是想想我們,他們歷史只有兩百年,兩百年前我們中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康熙、乾隆的時候,你去看看地圖,康熙、乾隆最盛的時候,我們的版圖多大?是現在我們大陸那個版圖的兩倍,西伯利亞是我們的,日本北面庫葉島也是我們的,西面差不多到伊朗,南面緬甸、錫蘭那邊,全部都是中國的(現在我們大陸的版圖剩一半都不到了),世界最大的強國。美國那個時候在開荒,墾荒時代,兩百年之後,沒想到我們中國變成這個樣子,真正值得我們反省,為什麼會衰到這種程度。科技,我們不是不如人,外國人承認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所以美國今天太空科技裡頭許多是中國人。所以救亡圖存在諸位年輕這一代,一定要奮發,一定要深入我們自己優美傳統的文化,真正能夠救中國,真正能夠救世界。

  我們現在講到正題。禮在中國是以「《周禮》為本」,《周禮》是《周官》,這是三禮之一。《周禮》等於周朝的憲法,是周公制作的,如果周朝晚年那些子孫還能夠遵守這部憲法,周朝不止八百年,可惜到後來大家不遵照這個原則去做了,它才會亡國。這是一部非常好的書,那真正是聖人從真心裡面與道德仁義禮相應的作品,教化眾生的,治理國家的。「儀禮為末」,《儀禮》是國民生活規範,這個裡面很複雜,所謂儀禮三千,相當複雜,生活規範。如同我們佛門裡面的戒律一樣,裡面有自律,就是個人生活規範,也有入眾團體的生活規範,它講這些的。「賢人履之」,能夠依教奉行的這是賢人、這是君子,決定守禮而不違背禮。能夠體會大道的這是聖人,能夠依教奉行把它做到的這是賢人、君子。在佛法裡頭也是如此,完全能夠證得的,圓滿證得的是佛;而能夠把它實踐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那是菩薩。佛是聖人,菩薩是賢人。

  因此世出世法的教學都從禮敬開端,如果沒有禮敬,其餘的都不必談了,其餘都不是真實的,與心性都不相干。能夠有禮敬,無有一法不稱性,稱性起修,全修即性,所以禮敬太重要了,我們千萬不能夠疏忽。《禮記》一展開,第一句話「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這是講意業,我們存心,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恭敬。對人恭敬,我們見到人有禮貌,鞠躬行禮。我們對物怎麼尊敬?我們對桌子每天把它擦得乾乾淨淨,擺得整整齊齊,是對它的恭敬,我們對桌子恭敬;我們對書本恭敬,我們展開讀的時候恭恭敬敬的讀,讀完之後把它合起來,放的時候放得規規矩矩,不要歪著斜著放,那對它就不恭敬,對物恭敬。對事恭敬,任何一樁事情,無論大事小事,盡心盡力把它做得圓圓滿滿,有始有終,對事的恭敬。禮敬是從這個地方學的。

  《曲禮》底下,「毋不敬」下面還有幾句話,「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實在講這個四句是整個禮教的根本,也就是禮教的宗旨,心要敬,身要端莊,言辭要安、要定。安就是我們講言語要柔和,不要粗暴,這是安,人家聽了心裡很愉快;定是肯定,言辭不能夠模棱兩可,要肯定,人家聽了不懷疑。所以言語要安、要定,它的效果能夠安民,叫整個老百姓身心都能得到安穩,我們今天講安和樂利,才真正能夠做得到。所以末後這一句是效果。因此他們教學習的人,對外就是身口要嚴謹,為什麼?因為外面能夠影響內心。所以才有很多的這些禮節、有很多儀規,無非是使我們恭敬心常常能夠提起來,而不至於忘失掉,是這麼個意思。

  其實有人說我心裡恭敬就好了,何必要這麼多繁瑣的禮節?用不著。繁瑣禮節有它的用意,實在是有它的用意。往往我們現代人是自以為聰明,譬如佛門裡面,現在的最敬禮是五體投地,有人還是不肯用這個儀式。我自己本人就是如此,我當初學佛,我學佛三年沒有拜過佛,到第四年才肯拜佛,頭三年不肯拜佛。拜佛是恭敬,現在我們見到總統也三鞠躬最敬禮,何必趴到地上磕頭?我總覺得這個儀式畢竟過去了,那是帝王時代的事情,現在我們是中華民國的人。所以這個分別執著非常堅固。我今天看看你們,對這些道理都沒有搞清楚,也會趴到地上磕頭,很難得,真不容易,我就做不到。你看我那個時候跟章嘉大師,跟他三年都沒有去拜過他,現在想想很慚愧,他對我那麼好。這個就是有很強烈的分別執著,不肯幹。我年輕做事情的時候,我的辦公室跟總統隔壁,其實我們見到總統只一鞠躬,哪有三鞠躬?也只有脫帽一鞠躬。所以我認為我們見到佛也是三鞠躬,這就最敬禮,我們是現代人,儀式不一定要學古代人,恭敬心決定不變的。這是不知道。到後來怎麼樣才會拜佛?曉得拜佛是修行,是八萬四千行門裡面的一種,懂得這個道理才肯拜佛;而且拜佛這個行門也是妙不可言,是一個修行的法門。所以,「禮敬諸佛」,這點很重要。

  拜佛也是最好的養生之道。我們人是由兩大部分組合成的,一個是心,一個是身。身是物質,好比是個機器一樣,現在你們學到軟體、硬體,我們這個身也是軟體、硬體所組合的。機器要動,如果要不動的話,它就會故障、就會生病,所以身要運動,一定要動。心要清淨,心不能動,心一動就壞了,心就壞了,真心不動的!你看《楞嚴經》上「十番顯見」,顯見不動,真心不動的。所以當我們拜佛的時候,我們身動心不動,心清淨就是不動。所以至誠,什麼叫誠?曾國藩他在《求闕齋筆記》裡頭寫得很好,「一念不動之謂誠」。所以我們心裡頭一個念頭都沒起的時候,這個時候叫誠,誠意。我們佛法裡面講直心,直心也就是一念不起的時候,這個時候叫直心,這是最尊敬的心,這是敬心。所以我們拜佛的時候,心裡面要一念不生,修心,身體在運動,這是養生之道。我是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一天才拜八百拜。過去一拜也不肯拜,然後是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每天拜好幾百拜,曉得它是八萬四千法門之一,對我們身心有莫大的利益。最初學佛的時候沒有人告訴我,我問他們為什麼拜?你就拜就是,這是最敬禮。這我不服,你一定要把道理給我講通,我服了,我才肯做;不服,我不肯做。所以我年輕的時候非常頑固,非常的執著,有人把我說服很不容易,可是我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我真做。

  禮敬的修學是先從儀式上去做,由儀式去修你的清淨心,然後經裡面所講的「毋不敬」,這一句才能夠貫徹精微內外。所以中國古代的教學,無論是小學與大學,都是以「毋不敬」這三個字為教育的基本原則,這是我們現代教育裡面疏忽了,沒有了。它是真正要把你性德開顯出來,應用在生活當中,所以與佛法的修學可以說是不謀而合。註解裡面講的有十種禮,註解說:

  疏【言禮敬者,禮屬身業,謂合掌、低頭、曲躬、俯伏、反掌接足,俱身分事也。敬屬意業。】

  敬是心,禮是身。普賢菩薩教給我們這個修行的法門,第一個就是要修禮敬。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大疏》就是《華嚴疏鈔》,裡面講有十種禮,這十種禮的名目註上都有,而且還有簡單的解釋,這個十種禮諸位自己去看,我也不必再說。不過這個禮,既然是講修行,修行裡面要有觀照的功夫,假如沒有觀照,那只是行禮而已,不叫修行。修行是什麼?把我們迷惑顛倒錯誤的思想、行為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佛門的禮節是五體投地接足禮,五體是兩個膝蓋、兩個掌、頭頂,這叫五體,五體都要投地。而且行禮的時候翻掌,翻掌是接足,就是承受佛的兩隻腳站在我的手掌當中,所謂接足禮,這是最恭敬的禮節。

  這個裡面表的有意思,當我們行禮的時候,第一個是右膝蓋先著地,右膝蓋先跪下去,右是表順,左面是表逆,叫旁門左道,右是正,左是反,左道就是外道。所以是先右膝著地,這是正法,與正法相應。右膝著地的時候你要有觀想,所謂是念念不忘一切眾生,右膝著地的時候令一切眾生得正覺道,右是正道。然後第二是左膝蓋著地,左膝著地的時候心裡想著,要令一切眾生從外道法裡面改邪歸正,要有這個願在裡頭,有這種意念在裡頭。左是外,代表的是旁門左道,有不少人學旁門左道的,我們現在雖然沒有力量把他轉變回來,要有心,你不能把他忘掉,念念不忘要度那些外道改邪歸正,要度那些小乘回小向大。它這個意義很深很深藏在裡頭。然後右手著地。我們拜佛的時候,由這幾位出家的法師教你們拜,你們不會拜教你們拜,但是你一定要懂得這裡頭的觀想,每一個動作要如法,還要帶上觀想。右手著地的時候,猶如釋迦牟尼佛坐金剛寶座,因為你右手下去時候,這個身子很穩,兩個膝蓋都著地了,加上右手,這是鼎足而立,這個身體很穩重,像佛在金剛寶座上一樣,主持正法。左手著地的時候,右手先著地,然後是左手著地,凡是左都代表外道。左手著地的時候心裡想著,於一切外道我們應當要用四攝法去幫助他,攝受他歸正道,就是我們要用手去接引他。最後頭頂著地,頭頂是我們一個人最尊貴的部分,頭頂著地的時候我們想到,要令一切眾生離驕慢心。人都傲慢,沒有一個說我不傲慢,沒這個道理。這個傲慢是俱生煩惱,不要學的,不學就會的。你看第七識裡面所講的我見、我愛、我慢(就有慢字)、我痴四大煩惱常相隨,傲慢是其中之一,這是很大的障礙,障道。所以,頭頂著地的時候,令一切眾生捨傲慢心,成無見頂相。佛的頭頂非常之圓滿,頂上有肉髻相,捨傲慢心,無見頂相才現出來,這是三十二相之一。

  這是幾個動作裡面都有幾種觀想。我們在拜佛,如果裡頭沒有觀想,就瞎拜,對身體運動是可以,對身體運動是能收到一點效果,對你道業上沒有幫助。你如果能夠念念都有這個觀想,對你道業上有幫助。所以禮拜是八萬四千行門之一,是修行的。同時我們這樣禮拜,願願都是為眾生,都是利益眾生,除了利益眾生,還利益自己。我今天五體投地,拜佛、拜菩薩的時候,我們是五體,願自己從今之後永離五道。五道就是六道,因為阿修羅照理說不應該算一道。你看經上講的阿修羅,天有阿修羅,人也有阿修羅,餓鬼、畜生都有阿修羅,只有地獄裡頭沒阿修羅。所以佛經裡常講五趣輪迴。講六道跟五趣,實際是一樣的,講六道,把天阿修羅單獨給他算一道;講五道,天阿修羅就歸在天,那就是天、人、餓鬼、地獄、畜生。我們五體投地,願我們從今之後永離五道,就是超越六道輪迴的意思;離於五蓋,五蓋是煩惱,就是永斷煩惱;令諸眾生安住五通,具足五眼。所以一拜下去是自利利他的願油然而生,要這樣的禮佛,無量的功德。天天禮拜,天天作如是觀,你那個心不慈悲,慢慢自然就慈悲了,他培養,天天培養,驕慢、瞋恨眾生的心自自然然就斷掉了。你要不常常作如是觀,培養你自己的心,真的性德沒有辦法開顯,迷惑顛倒不容易斷,要這樣的拜佛。你們天天拜,我今天講到這一段,記住,好好的去作觀,每一個動作裡面加上觀想,這就如法了。

  這十種禮此地說得簡單,慈舟法師的《普賢行願品親聞記》,他註解得比較詳細,也是十種,他註的文字比較淺顯,比這個淺顯,很容易看。再看第二段:

  經【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

  這個小題目是解釋行願的相,就是禮敬諸佛的樣子。這個裡面有三個小段,這是第一小段「釋所禮果境」。果是諸佛,是我們禮敬的對象。這個裡面必須要跟諸位說明,『所有盡法界、虛空界』,這是一個都不漏,完全都包括了,真是稱性。『十方』是講的空間,四方、四維、上下,這是「十方」。『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釋迦牟尼佛,以我們的境界來看,那是過去佛,他老人家已經過世了,過去了;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是現在佛,他還沒有入涅槃,現在佛。過去的諸佛無量無邊,現在諸佛也是無量無邊,我們不難懂,那未來佛在哪裡?禮敬過去佛、禮敬現在佛我們曉得,未來佛在哪裡?未來佛就是每一個眾生,每一個人都是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換句話說,教我們對於每一個人,要把他看作佛一樣的禮敬。我見到釋迦牟尼佛、見到阿彌陀佛禮敬,我見到另外一個人不禮敬,那你這一條願沒修,因為普賢菩薩行願禮敬的時候他是平等的。所以修普賢菩薩行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上品上生,比我們念阿彌陀佛那個功夫高太多了。我們念阿彌陀佛念成功了,那叫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你要修十大願王,那是實報莊嚴土。沒話說的,決定實報莊嚴土,你就從這一願,你就能體會到。

  我們今天誰把一切眾生當作佛那麼樣的恭敬?你們都有分別心,他有什麼了不起,他還不如我,我對他為什麼要恭敬?那好了,你十大願王就沒有分,頭一條就沒有分,以後條條都沒有分。這個十願就好像十層大樓一樣,這是第一層,你沒有第一層,當然就沒有第二層,後面統統沒有,要緊!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對於每一個人,乃至於對蚊蟲螞蟻,只要是有情眾生,我們要把他看成跟佛完全平等。當然見佛我們五體投地頂禮,你見到人你就不必五體投地了,如果見到人也五體投地,那街上人太多,你磕頭磕不完了,那你又錯了,你又迷在事相上。就是對待一切人、一切物,我們的恭敬心沒有兩樣。所以我們見人一鞠躬,或者點點頭,這是儀式上不一樣,敬心決定一樣,決定是相等的。見善人是一樣的,見惡人也一樣,不能說見惡人我們就不理他,那就錯誤了。惡人也有佛性,他也要成佛,你對他生差別的念頭,是你自己破壞你自己修行,毀掉了你的普賢行。普賢行是成無上道的,換句話說,我自己要不要成無上道,要不要修普賢行?要修普賢行,不能跟一般人觀念一樣,要跟諸佛菩薩的觀念一樣,所謂建立新的人生宇宙觀,是諸佛菩薩的人生宇宙觀,不是人間的人生宇宙觀,你才能真正修學十大願王。

  不僅是如此,對一切人恭敬,剛才講了,對一切物,對一切事,統統是諸佛。所以《華嚴經》在末後講的善知識,香爐善知識、蠟台善知識、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沒有一樣不是善知識。為什麼?在無情的分上,它有法性,有情叫佛性,無情叫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只是名詞不一樣,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才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樣才真正做到了禮敬諸佛。所以這個諸佛是包括一切有情、無情眾生統統在內,這個心多大!所以儒家《禮記》裡面講「毋不敬」,名字上想像不錯,其實境界沒有說到《華嚴經》這麼大。所以儒家講的充其量只是對人,沒有講對物,沒有講對一切眾生,沒講到這個。而佛法裡面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包括在「諸佛」兩個字之內,這真正不可思議。佛門課誦本裡面,每一天做早晚課都要念,「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都是口裡唱唱歌而已,什麼意思不懂得,完全沒有做到。對待一切人勾心鬥角,一點恭敬的念頭都沒有,他怎麼能成就?這樣的人念佛,就是一天念上十萬聲佛號,古人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不相應。一定要明理,你才能修。所以我們明白之後,要努力向這個方向去做,向這個目標去精進,要認真的去修禮敬,毋不敬。

  『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諸佛」就是我剛才講的,是廣義的。「世尊」是狹義的,世尊就是在十法界裡面,他真的證到究竟果位,以佛的身分出現於世,這個稱為世尊。諸佛,這講一切眾生都是諸佛,這是《華嚴經》。佛只有在兩部經上這樣講過,其他的經上沒有,第一部是《華嚴》,第二部是《圓覺》。這兩部經上佛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樣的字句在其他經上沒有,尤其是「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華嚴經》上有的,其他經上也沒有。所以這個諸佛的意思,包括得非常的寬廣。下課,我們休息五分鐘。

  

  

#